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习题含解析湘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的功能是( )

①提供生存空间②提供物质和能量③消纳废弃物④消纳新陈代谢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过度养殖

3.下列地理事象属于该地自然环境对当前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的是( )

①土地沙化②水土流失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题,当地的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直接体现了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和生产劳动场所的功能,而消纳废弃物及新陈代谢产物的功能未体现出来。第2题,根据当地地形结构图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可知,当地平原比重较小,但耕地比重过大,林地和草地比重小,说明当地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3题,题干中的“江南丘陵”是题眼。严重的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但不会出现土地沙化;臭氧层破坏是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大量排放造成的,与当地过度开垦无关。

答案:1.A 2.A 3.D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第4~6题。

4.下列环境问题中,明显属于①环节后果的是( )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5.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近年来的夏季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水土流失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第5题,酸雨是人类排放的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的。第6题,赤潮是人类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

答案:4.A 5.B 6.B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环境问题也不同。据此完成第7~9题。

7.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8.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

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的

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的

C.工业社会开始的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

9.下列实例反映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 )

A.鼓励私人轿车大量使用

B.渤海伏季休渔

C.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

D.礼品精美包装

解析:第7题,采猎文明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这会对生物资源造成破坏。第8题,从工业社会开始环境污染演变为社会公害,成为全球性问题。第9题,鼓励私人轿车大量使用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大气污染;礼品精美包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过量开采地下水也会引起地面下沉等生态问题。实行休渔制度有利于鱼类的再生,符合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

答案:7.C 8.C 9.B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我国有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了( )

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

B.佛教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

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

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

11.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种思想反映了( )

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

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

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

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佛教和儒家都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答案:10.B 11.C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13.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解析:第12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第13题,②阶段是工业化社会时期,人类试图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答案:12.A 13.D

阅读《藏羚羊的跪拜》文中的片段,完成第14~15题。

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14.如果文中“他”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将违背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中的( )

①尊重与善待自然②关爱人类③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④人定胜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5.文中“他”的行为是为了获取自然环境中的价值( )

A.维持生命

B.经济

C.娱乐和美感

D.科学研究

解析:第14题,如果文中“他”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会导致藏羚羊的灭绝(违背了尊重与善待自然),还剥夺了他人和子孙后代合理利用藏羚羊的机会,而且所有人类都要承受藏羚羊灭绝的后果(违背了关爱人类和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第15题,文中“他”猎杀藏羚羊,是为了获取其皮毛,获得经济利益。

答案:14.D 15.B

16.《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描述了梅托斯等人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的情况,研究者以1900~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以及工业污染和人均工业产值的变化数值为依据,提出了一个“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人口不加限制地增长必将导致人均粮食产量。

(2)人口过度膨胀必然会使自然资源和人均工业产值发生。

(3)人口剧增和环境污染加剧,会加速粮食,从而使人口死亡率。

(4)从模型曲线可以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福利,应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