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六章 《考古学》 马工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文化区、海岱文化区、燕辽文化区等
围绕区域文化和社会变迁及人地关系研究的系统考古调查逐渐展开, 所揭示的区域聚落形态,有助于研究特定区域内人群对于资源乃至自 然界的适应及利用方式,调查资料的系统性也有助于揭示特定区域内 聚落形态历时变迁的轨迹
第二节 人口与社会组织
人口始终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因素或变量.作为社会主体的人 口规模和结构以及社会组织形态等,是考古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人口考古 中国历史上可靠的人口记载始于汉代。汉代以前的人口问题研究,几 乎完全依赖于考古资料,而且需要寻求切实可行的人口统计方法 (一)分析人口数量的方法 聚落资料分析法、墓葬资料分析法、人工制品分析法、生物学分析法 和生态学分析法等
3. 墓葬资料分析法 埋葬习俗和制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规范 化和制度化 利用墓葬和墓地资料来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的人口数量、规模和性别差 别等,较之其他方法则更直接,因而可信度更高一些,在国内运用得也较为 普遍 采用墓葬资料研究古代社会人口规模,学界往往使用静止的人口模式
空间上的连续性是指聚落组成单位的所有遗存存在于同一个活动范围 之内 功能上的互补性是指这些空间相连接的遗存在功能上互补,相互结合 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必要行为 共时性是指存在于一个适当的时间跨度之内,具有“时间上的稳定性”
张光直:“考古学的共时性可被接受的有意义的范围是……一个考古 学的共时单位是这样一个单位: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发生变化、并且不 打乱整个文化要素组合的前提下,在其中产生变化。它是一种定态, 在这种状态下,从其中的大部分或最重要的部分中归纳出来的行为和 方式可以适用于其全体。” 所谓的定态,应是一种时间上的稳定性
(二)人口统计学研究 人口统计学主要关注的是人口自身的发展变化,如人口的数量和规模、 年龄和性别、寿命和死亡等内容 人口数量、规模和密度包括单个遗址的人口数量、不同聚落群的人口 数量和更大范围的区域人口数量等 人口的自然结构主要是指性别和年龄结构 此外,人口的出生率、婴幼儿的成活率、人口的平均寿命、死亡率、 人口的增长速度等,也包括在人口统计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G.R.威利:《维鲁河谷聚落形态之研究》 视野不仅触及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与聚落形态之间的关系,也注意到 区域内聚落功能类型的界定问题
聚落考古或聚落形态研究的核心,是社会以及决定或制约社会发展的 技术和环境。这一方法最早产生于北美 20世纪60年代,北美出现的新考古学或过程考古学,聚落考古是新考 古学的基础之一 G.R.威利所开创的聚落形态研究和新考古学对“过程”的强调,对此 后半个世纪的北美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在区域 聚落形态研究方面成绩卓著
近东地区 爱琴海地区
大体同时,苏联考古学界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一批年轻学者提出 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考古学研究。他们批评器物形态研究是先 入为主的偏见,是单纯的器物观,类型学也是以生物学观点来解释历 史的资产阶级进化论,强调要研究人和人类社会
在乌克兰境内大面积发掘和重新研究的特里波列文化聚落遗址,就在 一定程度地采用了聚落考古学方法,是苏联考古学研究的代表性重要 成果
原始群大体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前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前期,大体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新石器时代后期,不少地区开始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贫富分化起步,私有制产生 军事民主制阶段约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龙山时代,也大致相当于古史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发明文字和青铜器并进入国家阶段初期的夏商周三代
严文明曾概括性地勾画出中国史前聚落结构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从 凝聚式统一体到向心式联合体再到主从式结合体”的发展轨迹
尽管聚落考古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已较为普遍,但还缺乏成功的研究范 例可供人们借鉴,还有待聚落考古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发掘可以搞清发掘区内的不同堆积层次、各类遗迹及遗物的空间 关系、功能和性质,进而探讨聚落内局部区域的变迁
(三)人口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关系 人类社会进入以农耕和定居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及以后的青铜和 铁器时代,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问题随之产生
首先,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可能因人口增长而出现短缺现象 其次,人口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导致环境恶化
二、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 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与人口数量、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密切相关 旧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只是一种采集—狩猎群体的组织结构 新石器时代逐渐建立起规模越来越大、管理系统越来越严密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类社会在聚落内部的组织形式自下而上依次为家庭、扩大家庭、家族、氏 族或宗族、氏族或宗族联合体
以考古学文化为一个时间段,还是在同一考古学文化内确定几个时间 段?尚需今后的聚落考古研究给予重点关注
三、聚落布局 聚落布局是指古代聚落内各类遗存在空间上的分布 房址在研究聚落布局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聚落内部的布局,通常可以从功能和社会组织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区分 和讨论 在一个社会中,形式不同、功能各异的房屋会以特定的方式被安置, 从而形成特定的组合模式或功能分区
共生区域由不同人群同时占据的不同聚落组合而成 自给自足的村落或聚落通常是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社区 更高一级的聚落群则是以共享一个专业化的重要场所为特征 城乡连续体中,城市是自给自足的,包括行政中心、居住区、工场、
市场、礼仪中心和陵园墓地等,它们互补而构成一个整体 考古学文化包括聚落单位及其联结而形成的系统
三、古代社会的演进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有着明确但分界又不是完 全清晰的阶段性发展特点,这种特点集中表现为人类群体的组织方式 (一)社会发展史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五种社会形态的社会发展史理论 考古学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属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又进一步划分为原始群和氏族社会前后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氏族社会还可进一步细分为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前后两个阶段, 最终经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过渡到国家阶段的奴隶社会
在中国,以揭示并探讨特定遗址内遗迹关系的微观聚落考古,大约产生于 20世纪中叶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微观聚落考古 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聚落考古理论和方法在国内的系统阐释,始于1984年张光直在北京大学和 山东大学所做的系列演讲
二、聚落组成单位 遗迹和具有特定关系的人群相联系,相互匹配地存在于聚落遗址之中, 从而形成一些相对独立的小单位,可称之为聚落组成单位 聚落组成单位的大小取决于聚落人群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社会 发展阶段 确定聚落组成单位时,要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与当时社会的发展水 平及组织结构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考虑 一个聚落组成单位的遗存,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功能上具有互补性、 时间上具有共时性
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主,临时营地、石器加工场、狩猎场和屠 宰场等便构成了聚落的主要内容
新石器时代定居与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定居村落、手 工作坊、市场、墓地和仪式场所等成为常见的遗存
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聚落在内部布局、尤其在聚落分布形态上往往 有明显差异,但特定区域内不同时代的聚落布局却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Fra Baidu bibliotek
聚落群的确定需要在了解每个聚落遗址基本内涵、结构及其周围的地 理地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尽可能获取聚落遗址之间存在内在 联系的线索,以确认它们是一个有效的聚落集合体
聚落的空间分布常常与地理位置、地貌类型、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类型 等密切相关
聚落遗址的规模、数量、等级等基本因素,与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和人口的增减等密切相关
贵族聚居区及贵族墓地主要分布于宫城东北部。绿松石作坊区在宫城 南端,铸铜作坊区位于靠近洛河的遗址南端。祭祀活动区位于宫殿区 北部、西北部 伴随着社会的复杂化进程,聚落尤其是中心聚落在布局上呈现出复杂 化和等级、功能分化的趋势
西方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房屋的布局和器物特征布局两个方面
前者以张光直的研究为代表,他认为一个村落式遗址内出现的房屋或 灶塘遗迹可以分为四类:有计划的、无计划的、分组的和独立家屋式 的。鉴于聚落布局是研究古代社会组织关系的一条重要线索,所以他 曾建议把聚落布局称为“社区形态”
较之居住类聚落资料,墓葬在研究古代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 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通过墓葬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分析死者生前的社会组织形式 及其相互关系
墓地分析时既要考虑墓葬的空间分布形态,也要着力探讨墓葬主人下 葬的先后次序,进而分析墓主们生前所属的社会组织等。 社会结构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特殊考古遗存的空间分 布形态;二是考古遗存之间有无差别以及差别的程度
后者是从器物的细部特征及其在聚落单位内的空间分布关系,来研究 古代的社会关系问题,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四、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 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是指聚落按照社会和文化需要,在特定区域内和 区域之间的分布状态,也称为聚落形态 在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旧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一般是以季节 性聚落群的形式而存在 张光直认为季节性聚落群可分为两种:游动性的季节性聚落群;固定 性的季节性聚落群 季节性聚落群从低到高可以划分为五种:共生区域,自给自足的村落, 在较高水平上的大范围联结(或称高级聚落群),城乡连续体,考古 学上的“文化”
(二)区域聚落形态的变迁 区域聚落形态变迁是指跨越单个遗址的更大范围内聚落形态的发展演 变,体现了生存形态的变化和人、动植物、土地三者之间关系的变化 我国区域聚落形态的变迁层级范围,依次是: 聚落群:在一个较小的地理范围内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聚落遗址
构成的聚落群; 地方类型:由若干个聚落群即文化小区组成的地方类型; 考古学文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地方类型的考古学文化; 文化区:由几支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考古学文化合成的文化区,如
提取性遗址,是指与居住无关但具有特殊生产用途的场所,人们从这 里获取所需原材料和资源 调查工作应尽可能地细致,对设定区域内所有地段进行实地踏查,并 覆盖较大规模的空间范围,中国称之为拉网式调查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中,采用GIS技术建立了部分重要的都邑性聚落 及周边地区聚落资料的数据库,对于分析聚落的空间关系和社会结构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六章 古代社会研究
研究人类的历史和社会,除了依靠有限的文献资料外,考古学肩负着 更为重要的任务 古代社会研究,有时也称社会考古学研究,主要是指通过考古学来探 究古代社会、尤其是史前社会的理论、方法和途径 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研究方法是聚落考古或聚落形态研究
第一节 聚 落 考 古
聚落考古是以聚落为单位进行考古研究的一种方法 研究内容包括聚落内部的结构和空间关系,聚落在社区中的位置、功 能及相互关系,聚落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区域聚落形态的变迁等 一、聚落、聚落形态和聚落考古 考古学上的聚落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从事生产、生活及其他 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存总和 目的在于发现并揭示不同时代人类行为及其与特定区域、特定空间内 遗存之间的联系,复原古代人们的经济、社会和仪式等行为
要研究聚落的空间关系: 首先要明确聚落遗址的共时性问题; 其次是界定和把握研究区域内每一处聚落遗址的基本年代范围; 最后要横向比较区域内的全部聚落遗址,以确定不同考古学文化或
不同时间段内的聚落遗址数量及范围等
五、聚落形态的历时演变 (一)单个聚落的内部变迁 每个聚落遗址内部都可分解为若干层级不同的聚落组成单位,而聚落的 完整形态则是这些不同层级的聚落组成单位的集合 各个层位的聚落形态发生变化,可能存在两种基本情况: 一是取代关系;二是同一文化的人们在同一聚落内世代居住,表现为同 一文化的连续发展过程 选择若干保存较好的典型遗址进行大面积揭露,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 开展比较研究,归纳出各自的内涵特征,进而总结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1. 聚落资料分析法 根据聚落遗址的资料来分析和研究古代人口数量,具体研究途径包括: 遗址面积、遗址的时间跨度、遗址的居住空间、房屋数量、居室用于 睡卧的面积、废弃物等 对于经过发掘并且保存较好的单个遗址,采用人均居住空间或共时房 屋数来计算人口数量较为切实可行 关于某些特定区域古代文化的人口数量,多是根据遗址面积来加以推 定。这一方法的核心是人均占有遗址面积这一变量数据的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