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建模
3 地理模型与地理建模
(二)地理模型
• 地理模型,就是指真实的地理对象(过程、 系统)的模仿物,它可以用实物、逻辑符号、 图形、表格、文字、数学公式、计算机软件 来表示。
广义地理模型包括:
语言模型(文字模型)
图形模型
,
模拟模型
数学模型
二、地理模型的特点
• 地理模型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抽象性
首先,地理模型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对 现实地理系统(过程)的简化。其次,地理模 型不可能与真实地理系统(过程)完全对应, 但是它必须包含真实地理系统(过程)中的主 要因素,而且只应当包含那些决定系统(过程) 本质性的重要因素。
三、地理模型的功能 地理模型的功能作用 (1)认识地理问题的桥梁 (2)地理科学发现的工具 (3)综合研究的功能
(6)应用性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 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应用性和实 践性较强。
地理学的应用性决定了地理模型的应 用性。地理学的应用性决定了刻画人地关系、 模拟和仿真地理系统演化过程,预测和协调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地理模型的应用性。
电路模拟(Circuit Simulation)是用计算机模拟、 分析电路的性能的一种方法。它将电路(元件 及其连接关系)抽象为数学模型——电路方程, 然后用数值方法求解方程,得出模拟结果
疫情模拟
https:///video /BV1j7411z7KQ?from=search &seid=275852365948368444 7&spm_id_from=333.337.0.0
(3)可验证性
如果一个模型不具有可验证性,就不是一 个科学模型,是没有方法论意义的。
6. 地理建模(明暗等高线制作、坡向变率)
练习1:明暗等高线制作一、背景等高线是地图上最常用的表示地貌的方法,但其不足之处是所表示的地形立体感不强,并非所有读者都能准确读出它所描述的实际地表形态。
对于如何用等高线表示地貌的立体形态,1895年,波乌林(J. Pauling)提出明暗等高线法,又称波乌林法。
其基本论点主要建立在以下三方面:1、根据斜坡所对的光线方向确定等高线的明暗程度;2、将受光部分的等高线印为白色,背光部分的等高线印为黑色;3、地图的底色饰为灰色。
二、目的通过明暗等高线的实例,使读者了解一个复杂模型的建立过程,全面掌握建模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在图解模型中放置对象图形、设置参数、连接对象等。
三、要求要求生成明暗等高线。
首先,要从DEM中提取具有一定等高距的矢量等高线。
将区域分为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可以对原始的全栅格DEM数据进行坡向提取,并根据坡向对等高线的分类,进而生成明暗等高线地图。
背光和受光栅格要根据入射光的方向进行确定,例如假定光源位置定位于地面西北方向,则坡向为0°~45°、225°~360°时地表面为受光面,用白色表示;坡向为45°~225°时地表面为背光面,用黑色表示。
将其二值化——即以0和1表示,再转化为矢量与等高线融合。
明暗等高线制作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四、数据精度相对较高的DEM数据五、操作步骤在ArcGIS中,制作明暗等高线模型的方法如下所示:1、建立模型(1) 在ArcMap中打开Tools菜单,选择Extentions,加载Spatial Analyst模块。
(2) 右键单击ArcToolbox,生成一个New Toolbox,右键单击New Toolbox,在New子菜单中选择Model,生成一个新的model。
(3) 打开spatial analyst tools的surface功能,选中aspect工具,将其拖拽到模型生成器窗口中;(4) 在模型窗口点击右键,选择create variable命令,在数据类型选择框中选中Raster Dataset,如下图所示。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的应用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的应用1. 介绍地理建模是一种研究地理现象和过程的方法,通过对地理数据的分析和建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地理现象的规律和趋势。
本文将介绍地理建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案例。
2. 地理建模的原理地理建模的原理基于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地理建模的基础,通过对地理空间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关系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
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包括点、线、面的空间相交、叠加、缓冲、内插等操作。
2.2 地理数据模型地理数据模型是地理建模的重要工具,它描述了地理现象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地理数据模型有栅格模型、矢量模型和三维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用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属性、拓扑关系和空间位置。
2.3 地理统计模型地理统计模型是地理建模的核心方法,它利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和随机性。
常用的地理统计模型有回归模型、时空预测模型和地理聚类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地理现象的变化趋势、找出主导因素和发现空间关联。
3. 地理建模的方法地理建模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特点,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建模和分析。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方法:3.1 空间插值空间插值是一种常用的地理建模方法,它通过对离散点数据进行插值计算,得到连续表面的估计。
常用的插值方法有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插值法和样条插值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估计未知地点的属性值,如气温、高程和土壤含水量等。
3.2 地理分类地理分类是一种将地理要素按照其属性进行分类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地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聚类分析、最大似然分类和支持向量机分类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将地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征。
3.3 空间回归空间回归是一种将地理现象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建模的方法。
常用的空间回归方法有地理加权回归、空间多元回归和空间面板模型等。
地理模型知识点总结
地理模型知识点总结地理模型是地理科学中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数学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地理系统进行定量模拟和预测,探索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地理模型在环境管理、资源利用、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规律和预测未来的地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地理模型的基本概念、分类、建模方法及应用进行总结。
一、地理模型的基本概念1.地理模型的定义地理模型是对地理现象、过程和系统进行定量描述、分析、模拟和预测的数学工具。
它是地理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
地理模型可以用来模拟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城市扩张等地理问题,为科学研究、决策支持、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2.地理模型的特点(1)定量性:地理模型是基于数学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可以量化地理现象、过程和系统,定量分析地理问题。
(2)综合性:地理模型融合了地理学、气象学、地质学、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能够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地理系统的影响。
(3)动态性:地理模型可以模拟地理系统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对地理问题的动态演化提供预测和分析。
(4)交互性:地理模型能够模拟地理系统内部和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因素。
(5)不确定性:地理模型建立在多源数据、多因素和多变量的基础上,模拟结果受到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灵敏性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
二、地理模型的分类地理模型根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地理模型可分为自然地理模型和人文地理模型。
自然地理模型主要用于模拟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气候模型、水文模型、地貌模型等;人文地理模型主要用于模拟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城市模型、交通模型、经济模型等。
3.按研究方法的不同,地理模型可分为定量模型和定性模型。
定量模型是以数学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地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模拟,如数学模型、统计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神经网络模型等;定性模型是通过描述、分类和比较方法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如图像解译、地理分类方法、地理问卷调查等。
3.3 地理建模方法概述
图3.3.2 地理系功能分析
(三)过程分析法
过程分析法强调研究对象的历时性。这就要 求我们在进行地理建模分析时,不仅要注重系统 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 系,而且还要注重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
探索性数据分析的主要特点: (1)探索性数据分析主要是“让数据说话” (2)不执着于方法的理论根据
图3.3.1 探索性数据分析的地理建模方法
(二)数据分析的地理建模实例
1. 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法则
1913年,奥尔巴哈(F. Auerbach)指出,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城市人口规模与位序之间 呈现出一定规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 市其人口为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3位 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这 种城市位序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称为等级 规模,或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1949年,济普夫(G.K. Zipf)更加明确了这一 规律,其的数学表达为(Zipf, 1949):
Pr krq (r 1,2,..., n)
式中,n为城市数目,r为各城市按人口从大 到小排列的顺序,Pr为第r个城市的人口数,k为 常数,一般可取首位城市的人口数,q为大于0的 待定指数。若 q 1,说明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相对 均匀,规模结构呈序列型;若q>1,说明规模结构 呈首位型。
如果用x1,x2,……,xn代表一组自然输入要素, y代表与该组输入要素相对应的输出,则这一自然地 理过程可以描述为:
y f (x1, x2 ,......, xn ) (3.3.27)
地理综合类型答题建模
地理综合类型答题建模一、自然灾害类1、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3、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治理措施:恢复植被二、生态问题类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3.2 地理建模的思维导向、原则与步骤
(三)方法导向
二、地理建模的原则
(一)简单明了原则 判断地理模型的优劣完全在于模型的正确 性和应用效果,而不在于采用多少高深的数理 知识。在同样的应用效果之下,用初等方法建 立的模型可能更优于用高等方法建立的模型。 (二)量纲一致性原则 当我们用数学公式描述一个地理要素(变 量)时,等号两端就必须保持量纲的一致性和 单位的一致性。量纲一致性原则,是地理建模 分析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2节 地理建模的思维导向、原则与步骤
地理建模的思维导向 地理建模的原则 地理建模的步骤
在现代地理学中,模型的建立与应 用是认识地理现象,揭示地理系统内在 机制,解决有关地理预测与决策问题的 重要手段。 然而,地理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建模者对于问题的 认识深度与概括能力,体现着研究者的 建模思维导向与原则。
要返回到以上各个步骤环节通过检查失误对所建立 的模型进行修正。
逐步修正是地理系统建模常用的方法之一。
(五)模型的地理学解释与应用 当一个地理系统模型被建立后,就要对它做
出地理学解释,说明它所阐述的理论思想与观点。
模型的应用与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任何地理 系统模型的建立都是以应用为目的,建模仅仅是地 理系统分析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图3.2.4 地理建模的步骤
(二)范式导向
(三)方法导向
“方法导向”的思维方式,则是在未对具体的地理 问题深入分析之前,研究者头脑中已经先入为主的 有了一些现成的方法,并考虑好将用那些方法解决 这一问题。如果问题与研究者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方 法不符,无法直接套用,那么,他只有简化问题以 适应方法,或者改进方法以解决问题(图3.2.3)。
(二)研究Leabharlann 统机理,找出主要因素、确定主要变量, 为系统模型的建立准备必要的条件
如何进行地理信息数据的空间分析和地理建模
如何进行地理信息数据的空间分析和地理建模地理信息数据的空间分析和地理建模是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与空间相关的问题,包括城市发展规划、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地理信息数据的空间分析和地理建模。
一、地理信息数据的空间分析地理信息数据的空间分析是通过对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其中蕴含的空间关系和模式。
在进行空间分析之前,首先要选择和准备合适的地理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卫星遥感、地理测量、遥感影像等多个来源。
1. 数据预处理地理信息数据通常需要进行预处理,以满足分析的要求。
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筛选、格式转换等操作。
清洗可以去除错误或缺失的数据,筛选可以选择特定区域或属性的数据,格式转换可以将数据转为适合分析的格式。
预处理后的数据将更加准确和可靠,为后续的分析过程提供基础。
2. 空间查询与空间统计空间查询是指根据特定的空间条件,在地理数据中查询符合条件的数据。
例如,在一个城市地图上查询特定类型的建筑物或设施。
空间统计是指对地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点密度分析、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
这些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和空间关系。
3. 空间模拟与交互空间模拟是指利用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模拟实验,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空间过程和变化。
例如,通过模拟交通流量分布,评估城市道路网络的拥堵情况。
交互则是指将地理信息数据可视化,并与用户进行交互,通过用户的反馈和操作改变数据的展示方式。
这样可以使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理信息数据。
二、地理建模地理建模是利用地理信息数据和理论模型,对地理现象和过程进行描述和预测的过程。
地理建模可以分为定量建模和定性建模两种类型。
1. 定量建模定量建模是利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量化和分析的建模方法。
它通过收集和处理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地理现象的变化。
例如,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模型,预测城市土地的变化趋势。
地理建模方法
第一章1.模型含义: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实体或现象的抽象或简化,是对实体或现象中的最重要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述。
2.模型的基本特征:结构性,简单性,清晰性,客观性,有效性,可信性,易操作性。
3.模型的分类(了解):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1)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指利用科学归纳方法,以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抽象形成的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于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方式的模型。
(2)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又称实体模型,是现实世界在尺寸缩小或放大后构成的相似体。
(3)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数学方程(通常是一些代数方程和微分方程的组合)来描述4.从不同的角度模型分为几类(了解)P6(1)根据模型与时间有无关系:静态与动态模型(2)根据模型在时空表达上的连续性:连续与离散模型(3)根据计算机在建模中的作用:解析与模拟模型(4)根据模型使用的数学方法: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矩阵模型(5)根据模型涉及的地理过程和机制的多少:现象、机理和过程模型(6)根据模型的内容:干扰传播模型,复合种群模型,植被动态模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7)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组织参次:种群模型,群落模型,生态系统模型,景观模型,全球模型(8)根据模型包含空间异质性的程度或处理空间信息的方式:非空间模型,准空间模型,空间显示模型,(9)根据模型对空间数据的表达:栅格和矢量模型5.模型用途(了解):预测工具、理解工具、诊断工具、综合工具、管理与决策工具。
6.建模步骤:建立概念模型,建立定量模型,模型检验,模型的应用P77.地理模型特点:地理模型是地理建模的结果。
其特点为复杂性,空间性,时间性,模糊性。
8.地理建模与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区别:P9 ???第二章1.概念(了解):又称术语,专业名词,是一组观念,一种结构,是对于问题的普遍的本质特征的反应2.变量分类(了解):1)定量变量,可以用数值表示2)定性变量,不能用数值表示3)方位变量,用方位角的值表示的特殊变量3.离散与连续数据的定义与转换???4.精密性:测量数据彼此接近程度,是随机误差精确性:测量值集中于真值附近的程度。
地理建模期末总结
地理建模期末总结一、引言地理建模是一门研究地理现象和过程的学科,通过对实际地理现象和过程进行建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理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地理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操作。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展望。
二、学习内容1.地理建模的基本理论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地理建模的基本理论,包括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模型构建和模型验证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地理建模的实践操作。
2.地理建模的方法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还学习了地理建模的一些常用方法,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理统计等。
通过应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处理地理数据,进而构建适合实际地理现象和过程的模型。
3.实践操作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操作,例如使用遥感数据进行地表覆盖分类,使用GIS进行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以及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地理数据分析等。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熟悉了地理建模的实际操作过程。
三、学习收获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对地理建模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地理建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过程,还可以预测和控制地理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其次,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建模方法。
遥感技术、GIS和地理统计等方法是地理建模中常用的工具,在实践操作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进而构建地理模型。
再次,我通过实践操作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践操作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专业软件进行地理数据处理和分析,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还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议和展望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地理建模是一门非常有挑战性的学科,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因此,我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1.加强理论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加强地理建模的理论学习,学习更多地理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地理教学中的“建模”与灵活“用模”-模板
地理教学中的“建模”与灵活“用模”----以区位分析中的“政策” 因素为例一、“建模”重要,灵活“用模”更重要区位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区位因素分析是高中地理模块2教学及高三复习阶段的重中之重。
大部分的教师在高中地理模块2教学和高三第一轮复习时都是先对工业、农业、交通、城市、港口等区位因素逐个进行详细分析,并加以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结构;然后再把区位作为一个专题系统复习,找出上述几种区位因素的异同点,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纳,建立答题模式,完成“建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记忆和掌握。
但有的地理教师却机械的把这些共同的区位因素归纳成排比句的模式,如“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科技发达”等,让学生死记硬背,答题时简单套用。
若应考时学生只会这样简单、机械的套用答题模式,而没有根据试题的具体情景作答,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分数。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结合试题的图文材料,进行具体分析,灵活应用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答题的针对性,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和理想的考试成绩。
下面笔者以区位分析中的“政策”因素作为案例,对答题模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在平常的教学和复习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有针对性的答题训练。
二、灵活“用模”典型案例分析“政策”因素是影响区位的重要因素,答题时通常学生只是机械的回答为“政策支持”、“政策扶持”、“政策优惠”等。
但是学生如此答题,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试题,有的时候甚至一分未得。
1、需要从试题素材中所隐含的国家大政方针分析其政策因素案例一:20XX年高考文综福建卷第37题第2小题图14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2小题“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相比,R河沿岸地区工业较不发达,分析其原因”。
本小题针对“政策” 因素设计的参考答案是;“R河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且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了工业发展”。
该得分点要生必须从图中读出R河中上游位于内陆山区以及流域内有多个“国家公园”图例符号信息的获取,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精品课件-地理建模-经典统计建模方法(一)
第二步:研究系统机理,找出主要因素、 确定主要变量,为系统模型的建立准备必 要的条件。
第三步:建立模型。 第四步:模型检验与修正。 第五步:模型的地理学解释与应用。
是
否
是
回 顾——地理模型的应用方面
应用领域
说明
分布型分析
回顾?地理建模的思维导向?问题导向?范式导向?方法导向回顾?地理建模的基本原则?简单明了原则?量纲一致性原则?依据充分原则?形式标准原则?易操作性原则回顾?地理建模的数据?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原生数据和次生数据?数据源
地理建模 -经典统 计建模方 法(一)
回顾
地理建模的基本原则
简单明了原则 量纲一致性原则 依据充分原则 形式标准原则 易操作性原则
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特征的参数
标准偏度系数。它测度了地理数据分布的 不对称情况,刻画了以平均值为中心的偏 向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g1
1 n (xi x)3 6n i1 S
g 1 0 表示负偏,即均值在峰值的左边;
g 1 0 表示正偏,即均值在峰值的右边;
g 1 0 表示对称分布。
空间行为研究
对人类活动的空间行为决策进行定量的研究
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
研究人地相互作用的地理系统的优化调控问题
地理系统复杂性研究
研究地理系统的复杂性问题
回顾
地理模型建立与应用的注意事项
地理数据的筛选与质量检验问题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问题 与GIS结合的问题
经典统计建模方法(一)
常用的统计指标与参数、相关分析方 法
相关分析:揭示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 的密切程度。
计量地理—地理建模方法概述
计量地理—地理建模方法概述计量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了地理现象的测量、分析和建模方法。
地理建模是计量地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它试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地理现象的发生机制和空间分布规律。
本文将概述地理建模的方法,并讨论其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建模方法可以分为定量模型和定性模型两类。
定量模型是利用数学和统计方法,从数量化的角度来描述地理现象。
这些模型通常包括基于统计分析的空间回归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空间分析模型、以及脆弱性评估模型等。
定量模型能够提供具体的数值结果,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和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空间回归模型是地理建模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基于空间关联性原理,通过数学统计方法来分析地理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
该模型通常建立在其中一种规律的基础上,例如引起出生率变化的因素,如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等,并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空间回归模型在城市规划、经济区域分析和环境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另一种常用的地理建模方法。
GIS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空间数据存储和管理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可视化和空间分析。
它可以实现地理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展示,为地理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
GIS在土地利用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遥感技术也是地理建模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遥感影像数据,对地理现象进行监测和分析。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多光谱、高分辨率的地表数据,用于研究地表类型、植被覆盖、城市扩展等地理现象的变化和分布。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自然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评估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定性模型是另一种常用的地理建模方法。
它主要关注地理现象的非数量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定性模型一般使用描述性和解释性方法,通过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提供对地理现象的洞察和解释。
例如,建立质性模型来分析和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社区发展的影响因素等。
地理建模
地理建模第一章1.地理建模的步骤:问题分析: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问题所依据的事实和数据资料来源是什么,是否真实,并确定问题的类型,是确定型还是随机型,是需要建模还是模拟?模型假设:列举并分析模型可能相关的许多因素,并通过假设把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简化,明确模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及在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以变量或参数的形式表达这些模型。
建立模型: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技巧来描述问题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
模型求解与分析: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数学上的求解,对模型中的参数得出估计值,并对此进行分析,以得到最优决策或控制。
模型检验:把模型的运行结果与实际观测进行比较,如果与实际相合或基本一致,则说明是符合实际问题的,反之则返回到建模时的假设,检查地理要素的选择是否准确合理,再给出修正,重复过程。
模型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地理建模方法:地理建模方法主要有两个过程,分别为地理系统分析和地理系统综合。
地理系统分析是地理系统综合的基础和前提,是简化、分解、建立简化数学模型的过程,而地理系统综合是把经过地理系统分析的客观系统,按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各级系统连接的规律,彼此逐级连接起来,形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地理系统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一个地理建模的过程。
地理系统综合的过程就是地理系统模拟和建模的过程,两者往往是同义的。
地理系统分析和地理系统这两种地理系统研究和建模方法,通过地理系统的各个地理要素间的数量分析而相互连接起来。
第二章:一、地理数据的种类:地理数据是用一定的测度标准去衡量地理要素而取得的地理信息,不同的测度标准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它们分别反映地理要素的不同特征。
地理数据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两类。
定量地理数据包括间隔尺度数据、比例尺度数据;定性地理数据则包括有序数据、二元数据、名义尺度数据。
间隔尺度数据是一种定量地理数据(可以用数量表示),它以连续的量来表示地理要素,并根据地理要素不同的性质采用不同度量单位作为标准。
地理过程建模
地理过程建模地理过程建模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它通过对地理现象和过程进行描述、分析和模拟,帮助人们理解和预测地球上的各种变化和演化。
本文将从地理过程建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理过程建模的基本概念地理过程建模是指将地理现象和过程抽象为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的过程。
在进行地理过程建模时,需要确定研究对象、建立观测指标、选择合适的模型类型和参数,以及进行模型验证和结果分析等步骤。
地理过程建模的目的是通过模型的构建和模拟,揭示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为地理学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过程建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方法包括统计建模、物理模拟、系统动力学建模和细胞自动机等。
统计建模是通过对历史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
物理模拟是通过模拟实际地理过程的物理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来模拟地理现象的演化过程。
系统动力学建模是通过对地理系统的结构和行为进行动态建模,揭示地理过程的非线性特征和反馈机制。
细胞自动机是一种基于简单局部规则的模型,通过模拟个体行为和空间相互作用,模拟复杂的地理过程。
三、地理过程建模的应用地理过程建模在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自然地理学领域,地理过程建模可用于模拟气候变化、地貌演变、水文循环等自然过程的演化和预测。
在人文地理学领域,地理过程建模可用于模拟城市扩展、交通网络、人口迁移等人文过程的变化和影响。
此外,地理过程建模还可以应用于环境评价、资源管理、规划决策等实际应用中,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过程建模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将地理现象和过程抽象为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揭示地理过程的规律和机制。
地理过程建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统计建模、物理模拟、系统动力学建模和细胞自动机等。
地理过程建模在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用于模拟和预测各种地理过程的变化和影响。
通过地理过程建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为地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如何进行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与建模
如何进行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与建模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与建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判断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与建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一、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与建模概述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与建模是将地理现象和数据以空间的方式进行分析、建模和表示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以及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可能性。
在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与建模中,我们首先需要获取和整理地理数据,这可以通过卫星遥感、GPS定位、测量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实现。
然后,我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解析,提取有关地理现象的特征和信息。
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当的空间分析和建模方法,来揭示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特征。
二、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空间统计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空间插值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统计、计算和可视化等方式,来探索地理现象的分布、集聚和相关性。
空间统计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地理现象的变异模式和空间关联关系。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聚类分析来发现城市的空间集聚现象,或者利用回归分析来探索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地理数据的工具。
通过GIS,我们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集成在一起,进行空间查询、叠加分析和空间模拟等操作。
例如,我们可以在GIS中将不同的地理图层叠加在一起,来分析土地利用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图像和遥感数据来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全球范围内的地理数据,例如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研究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灾害监测等问题。
空间插值是一种通过已知点的空间分布来估计未知点的值的方法。
高中地理答题建模大全
高中地理答题建模大全描述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势起伏状况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分析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分析降水的因素: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3.结冰期:有无、长短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1.长度2.流向3.流域面积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况6.支流多少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分析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分析雪线高低的因素: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分析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3.水源(灌溉水源)「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2.交通3.国家政策4.劳动力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6.工业基础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3.农业因素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5.市场因素6.科技因素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8.历史因素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分析城市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3.河流: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4.资源条件(代表城市: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条件(代表城市: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2.政治因素(代表城市: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3.军事因素(代表城市:美国波士顿)4.宗教因素(代表城市:耶路撒冷)5.科技因素(代表城市:日本筑波)6.旅游因素(代表城市:黄山、泰安)分析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自然方面」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社会经济方面」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
地理区域建模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案标题《地理区域建模教学案例: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 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 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征。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意识。
- 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的意义和效益。
-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征。
2.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理区域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划分。
2. 谈话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分析地理区域建模的方法和步骤。
4.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区域建模。
五、教学媒体1. 录像:展示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灾害情况。
2. 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红壤分布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图等。
3. 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地理区域建模的概念。
2. 讲解地理区域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划分,重点讲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征。
3. 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分析地理区域建模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运用GIS软件进行区域建模。
4.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区域建模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各小组展示建模成果,进行互评和总结。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地理建模方法教学设计
地理建模方法教学设计前言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地理建模方法作为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在地理学科教育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介绍一种地理建模方法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地理建模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1.介绍地理建模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3.提高学生的分析、表达、创新、合作等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地理建模方法的基础知识1.地理建模方法的定义和分类;2.地理建模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流程;3.地理建模方法的应用领域和案例分析。
第二部分:地理建模方法的实践操作1.地理数据的采集和处理;2.地理建模方法的建模与模型验证;3.地理建模方法的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
第三部分:地理建模方法的评价和创新应用1.地理建模方法的评价指标和方法;2.地理建模方法在新媒体和可视化领域的创新应用;3.地理建模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理论讲解+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第一阶段:理论讲解这一阶段主要通过PPT、幻灯片、录屏录制等方式进行,介绍地理建模方法的基础知识、原理和实践应用。
第二阶段:实践操作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实验、课题研究、学科竞赛等方式进行,让学生亲自实践地理建模方法的采集、构建和模拟,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水平。
第三阶段:案例分析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策划、调查、分析等方式进行,让学生了解地理建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评价本教学设计采用“过程评价+终极评价”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评价内容包括: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学习兴趣和学科掌握程度;2.学生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成果和质量;3.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结语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建模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复相关系数 实际上, 一个要素的变化往往受多种要素的综合影响, 用单相关或偏相关分析的方法不 能反映各要素的综合影响,就需要用复相关分析加以解决。 复相关就是研究几个要素同时与某一个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复相关系数是度量复相 关程度的指标,可利用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求得。有 k 个自变量时,因变量 y 与它们的 复相关系数为������������ .12 …������ =
属性数据:描述空间实体的属性特征的数据。 几何数据:描述空间实体的空间特征的数据。 关系数据:描述空间实体之间拓扑关系的数据。 空间数据表示模型主要有三种: 栅格数据模型、 矢量数据模型、 栅格-矢量一体化数据模型。 栅格数据模型是指地理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被划分为规则的格网, 空间位置由格网的行、 列表 示。格网的大小反映了数据的分辨率。主要有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格网。缺点是一个栅 格只能赋予一个特定的值,不利于多要素内容的表达。 矢量数据模型: 将地理空间作为一个空域, 地理要素根据其空间形态特征分为点、 线、 面等, 点用空间坐标表示,线由一串坐标表示,面是由线形闭合多边形表示。 栅格矢量一体化数据模型: 是结合栅格和矢量数据模型的优点提出的一种数据模型。 在栅格 矢量一体化数据模型中,面状数据用矢量边界的方式表示,同时也用栅格方式表示,线状数 据一般用矢量方式表示,如果将矢量方式表示的现状对象也用像元空间填充表达,则能力、 够将矢量和栅格的概念统一起来, 形成栅格矢量一体化的数据模型。 栅格矢量数据一体化模 型,本质上是以栅格为基础,结合栅格和矢量数据模型优点的空间数据模型。 三、地理系统要素统计量构造 地理系统要素统计量的建立, 有利于定量地刻画某种地理要素特征, 并且可以使其时间和空 间差异的对比采取数值形式,还可以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做定量分析。 根据已经应用的地理系统要素统计量,它们的构造特点如下: (1) 对于现象分布的集中程度和离散程度, 往往与平均值相联系或与最大、 最小值相联系, 构造出刻画地理特征的相对指标。 (2)构造地理要素在地区分布上的集中和离散程度,往往采取计算坐标或将分布范围面积 进行比较,确定中心坐标或求出面积比例。 (3)构造地理要素的地区分布形态的统计量,往往采取实际分布状况与其最小外接圆面积 作对比的方法。 (4)构造与发展速度有关的地理要素的统计量,往往采用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的形式,若 是均一的发展速度,则采取线性函数的形式。 (5)构造与发展速度变化有关的地理要素的统计量,往往采取求导数或偏导数的方法。 (6)地理因素的复杂性,多元统计分析被引入。 对于统计量的构造要求:信息便于收集、信息的可靠性大、在时间与空间上可比、并且能够 准确反映要素的特征。此外,在计算上还应简捷方便。 四、数据变换处理 为了使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的数据能放在一起比较,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变换处理。 所谓数据变换,是将原始数据矩阵中的每个元素,按照某种特定的运算把它变为一个新值, 而且数值的变化不依赖于原始数据几何中其他数据的新值。 常用的变换方法有: 中心化变换、 规格化变换、标准化变换和对数变换等。 标准化变换方法是对变量属性进行变换处理, 首先对列中心化, 再用标准差进行标准化。 设数据矩阵为(xij)m×n, (m为样本数,n为变量数) ,每列元素均值为������������
地理建模第一章 1.地理建模的步骤: 问题分析: 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问题所依据的事实和数据资料来源是什么, 是否真实, 并确定问题的类型,是确定型还是随机型,是需要建模还是模拟? 模型假设:列举并分析模型可能相关的许多因素,并通过假设把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简化,明 确模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及在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以变量或参数的形式表达这些模型。 建立模型: 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技巧来描述问题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常可以用数学表达 式来描述。 模型求解与分析: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数学上的求解,对模型中的参数得出估计值,并对此 进行分析,以得到最优决策或控制。 模型检验:把模型的运行结果与实际观测进行比较,如果与实际相合或基本一致,则说明是 符合实际问题的,反之则返回到建模时的假设,检查地理要素的选择是否准确合理,再给出 修正,重复过程。 模型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地理建模方法: 地理建模方法主要有两个过程,分别为地理系统分析和地理系统综合。 地理系统分析是地理系统综合的基础和前提,是简化、分解、建立简化数学模型的过程,而 地理系统综合是把经过地理系统分析的客观系统, 按其要素之间的关系, 各级系统连接的规 律,彼此逐级连接起来,形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地理系统的过程,事实上也就 是一个地理建模的过程。 地理系统综合的过程就是地理系统模拟和建模的过程, 两者往往是 同义的。 地理系统分析和地理系统这两种地理系统研究和建模方法, 通过地理系统的各个地 理要素间的数量分析而相互连接起来。 第二章: 一、地理数据的种类: 地理数据是用一定的测度标准去衡量地理要素而取得的地理信息, 不同的测度标准可以产生 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它们分别反映地理要素的不同特征。 地理数据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 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两类。 定量地理数据包括间隔尺度 数据、比例尺度数据;定性地理数据则包括有序数据、二元数据、名义尺度数据。 间隔尺度数据是一种定量地理数据 (可以用数量表示) , 它以连续的量来表示地理要素, 并根据地理要素不同的性质采用不同度量单位作为标准。其特点是数据间不仅能比较大小, 而且能定量表示这种差异,没有自然0值。它是地理数据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统计分析 的基础。 比例尺度数据是一种定量地理数据(可以用数量表示),以连续的量表示地理要素,但 须事先规定一个基点(可以是间隔尺度数据的某个量),并将其它量换算为基点的比例,故 又称指数/百分比。在统计分析中,一般可以用于间隔尺度数据的技术也可以用于比例尺度 数据。 有序数据是一种定性地理数据,不表示连续的量,而只表示次序或等级关系。 二元数据也称0-1数据,是一种定性地理数据,表示地理要素的性质,以列成矩阵的0、 1变量表示,变量数比地理要素性质类型少1.通过二元数据矩阵将地理要素的定性、定量数 据联系起来进行的数量分析方法称为数量化方法。 名义尺度数据是一种定性地理数据, 可以用文字或字符表示, 是用来表示地理要素的类 型数据。在众多事物中只根据其固有特征进行区分时,可采用名义尺度数据。 二、空间地理数据: 空间地理数据是空分析的对象,是描述地理空间一定范围内空间实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数据。 根据地理系统的基本特征,空间数据可以分为属性数据、几何数据、关系数据。
=
������ ������������ ������
,方差为
������������ =
(������ ������������ −������ ������ )2 ������−1
, 则元素xij经标准化变换为������
′ ������ ������
=
������ ������ ������ −������ ������ , 其中i=1, 2, … , ������ ������
=
2 ������������ .12 …������ 2 1−������������ .12 …������
������−������−1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式中,n 为样本容量,k 为自变量个数。 求出 F 值后再查 F 分布表,可得出不同的显著水平的临界值 Fα。 F>Fα0.01 为极( 0.01 水平上)显著; Fα0.05≤F<Fα0.01 ,复相关在 0.05 水平上显著; Fα0.10≤F<Fα0.05 ,0.10 水平上显著;F<Fα0.10 不显著。 二、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异同(应先名词解释) 回归分析是从针对完全精确但由于观测资料的误差而可能不确定的函数关系,以及没有确 定性的关系、但在统计意义上存在着某种类型函数关系的统计相关关系进行,用数理统计 的方法,寻找出并用回归方程来表示。主要内容包括从一组地理数据出发,确定这些要素 间的定量数学表达式,即回归模型;根据一个或几个要素的值来预测或控制另一个要素的 取值; 从影响某一地理过程中的许多要素中, 找出哪些要素是主要的, 哪些要素是次要的, 这些要素之间又有些什么关系。 相关分析是计算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相关程度或性质。 项目 相同 点 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基础) 研究对象和内容相同 主要研究要素 (变量) 间联系密切程度问题 不同 点 没有严格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分 x,y 均为随机变量 测定相关程度和方向 主要研究要素(变量)间联系的数学表达 式(地理建模) 有严格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分 仅有 y 为随机变量 用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和控制 回归分析 研究和处理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
′ ������ ������
=
������ ������ ������ −min ������ ������ ������ max ������ ������ ������ −min ������ ������ ������
,其
中i=1, 2, … , m.经规格化变换后,每列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其余数据取值在(0,1)中。 中心化变换方法是一种标准化处理方法, 先求出每个变量的样本平均值, 再从原始数据 中减去它,就得到中心化后的数据。 设 数 据 矩 阵 为 (xij)m×n , 每 列 元 素 均 值 为 ������������ ������
m; j=1, 2, … , n.经变换后,每列数据的均值为0,方差为1.使用标准差标准化处理后,在抽样 样本改变时,它仍然保持相对稳定性。
规格化变换方法是从数据矩阵的每一个变量中找出其最大值和最小值求差(极差),再 从每一个原始数据中减去该变量的最小值后除以极差,得到规格化数据。 设数据矩阵为(xij)m×n,对于第j列(j=1, 2, … ,n)的元素xij,其最大值记为max{xij},最 小值记为min{xij},则元素xij经规格化变换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