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九变篇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如下:
1.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3.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4. 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5. 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6. 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7. 军争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 九变篇:将帅有五种过失:不明智而不致疑,勇敢而不顾忌,貌庄而不生猛,看地势而不尽其利,计议大事而不论及小事。

9. 行军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10. 地形篇:领兵者,智也;战者,仁也;守者,信也;处者,义也。

11. 九地篇: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12. 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13. 用间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以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知其详。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第一篇: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爵禄、punishments 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是故,调五事之比,以度胜负。

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无智者不从,无道者不行。

夫兵之事,速则易器,而晚则难成。

故不尽知道,则不能行法;不谙法,则不能全师。

故知之在心,行之在形,不在累卵之枝,而在五绝之地。

治兵之道,必借于诈;诈则必行于眼前,故治兵之道,曰“形三,神三”。

“形三者,一曰金赤,二曰白黑,三曰此非;神三者,一曰神速,二曰神隐,三曰神明。

金赤白黑者,所以变化万化之状,神速、神隐、神明者,所以无穷之际,辞让有节之士也。

因而制之,则形不可测,神不可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负之道也。

第三篇:攻战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厌诈,诈则必取,无诈而不取。

故敌虽高,则必可与战也;敌低,则必可取也。

故右上而左下之兵,出奇无穷,水逆转轮,攻其不备,此兵家之所谓胜,不可先传也。

第四篇:军形篇孙子曰:“将军居贵戚,三军士卒住安帐。

见则贵简,进则与之俱,权杖左右,贵者先,士卒死。

当其进也,合于鸡鸣;下其营也,得于钟鼓。

”第五篇:兵势篇孙子曰:“凡兵有五贼,必亡;有五常,必存。

五贼者:疾、贫、辱、惧、饥。

五常者:智、信、仁、勇、严。

凡此,以五常遗之,则民服;以五贼遗之,则民不服。

”第六篇:虚实篇孙子曰:“凡为客者,先礼后兵;先德后怨。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一: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九变篇,开篇就提到“用兵之法”,所以九变其实就是指军事指挥的九种变化(其实是包含多种,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数,这里指多种),所以这篇其实说的是军事指挥,“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说了多种变化。

这就是第一段的大意。

第二段说了“九变”的重要性。

第三段说运用“九变”时要注意变通,他最后总结为“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意思是说不要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失误上,要依靠自己的准备。

最后对军事统帅进行一个提醒,要注意“五危”,即你的性格不要带到军事指挥上来,那只会带来灾难。

所以说,九变篇的中心即指“用兵之法”,但是“用兵之法”一般指如何获得胜利,但是这篇没有提如何胜利,反而再说如何不败,其实这是依靠在之前的《军形篇》,《军形篇》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就是说,只有先不败才能求胜。

而《军形篇》开篇说的更好:“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看看这句“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也就说,九变其实为了“先为不可胜”。

九变,顾名思义,多种变化,变化来干什么,让我不被打败。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二: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在“圮地”上不要驻止,在“衢地”上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上不可停留,遇到“围地”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有的城邑不宜攻占,有的地方不宜争夺,不合乎上述“九变”的,即使是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

所以,将帅能通晓九变好处的,就懂得用兵了,将帅不通晓九变好处的,虽然知道地形情况,也不能得地利。

孙子兵法的智慧壹孙子兵法与中华权谋_九变篇第八

孙子兵法的智慧壹孙子兵法与中华权谋_九变篇第八

周亚夫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能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反,汉景帝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击叛军。

亚夫至霸上,赵涉拦住去路对周亚夫说:“将军东诛吴楚,胜利则国家安固,不胜则天下危急,不知能否听听我的建议?”周亚夫下车,施礼后请教。

赵涉说:“吴王素富,养一些为他拚死的人。

听到将军东去,必埋伏那些歹徒于崤山一带的险要之地,而且军事贵在神秘,将军为什么不以此向右去,走蓝田,出武关,到达洛阳,时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战鼓,诸侯知道了,以为将军自天而降呢!”周亚夫按其计行事,安抵洛阳。

夫概王机动灵活公元前506年11月,吴、楚两军在柏举摆开阵势。

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王早晨请求阖闾说:“楚国的囊瓦不仁,他的臣下没有拚死的决心。

我们抢先进攻,他们的士兵一定奔逃;然后大部队继续上去,必然得胜。

”阖闾不答应。

夫概王说:“所谓‘臣下合于道义就去做,不等待命令’,说的就是这个吧。

今天我拚命作战,楚国就可攻进去了。

”于是带着他的部下五千人抢先攻击子常的士兵,子常的士兵奔逃,楚军乱了阵脚,吴军大败楚军。

吴军追击楚军,到达清发,打算发动攻击。

夫概王说:“被困的野兽还要争斗,何况人呢?如果明知不免于死而一起拚命,必然打败我们,如果让其先渡过河感到可以逃脱,后边的人羡慕他们,就没有斗志了。

渡过了一半才可以攻击。

”听了他的话,吴军又一次打败楚军。

荀彧计败袁绍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接连打了几仗。

曹操守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袁绍围攻曹军。

曹操粮用完,写信给荀彧,和他商议准备回许都,并以此引诱袁绍。

苟彧说:“现在军粮虽然缺乏,总还不象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相持时的那种程度啊。

那时候刘邦、项羽没有谁肯先退的,先退的就居于劣势了。

您拿以一当十的兵力,选定阵地阻击固守,扼制着咽喉要地,使袁军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眼看袁绍的力量已经用尽,形势必将发生变化,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候,不要失去良机啊!”曹操就打消了退回许都的打算。

于是曹操用奇兵袭击袁绍的贮粮之地,斩杀了他的大将淳于琼等,袁绍终于败退逃跑。

008《孙子兵法》导读·九变篇

008《孙子兵法》导读·九变篇

解也。 “杂于利”句:务,任务。此指“争胜于天 下”之大事。信,通“伸”,伸张、舒展。 杜牧注:“信,申也。” 王晳注:“曲尽其 利,则可胜矣。” “杂于害”句:曹操曰:“既参于利,亦计 于害,虽有患,可解也。” 【原文 】在不利的条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 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利条件下看到不 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早解除。
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张预注:“智者 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 思所以利,此亦通变之谓也。”《墨子·大取》
篇曰:“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 小也。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
【译文
】因而,高明的将领考虑问题,一定
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
【原文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
《孙子兵法》 第八、九变篇
上篇回顾
第一部分、军争的总方略
第二部分、军争的利弊
第三部分、军争的总原则
第四部分、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第五部分、治兵四要 第六部分、用兵八戒
本篇题解
张文穆曰:“本篇是补充《军争篇》治变未尽之意, 特立专题,再做有系统的发挥,实无异《军争篇》 的续篇。” 本篇主要论述在特殊条件下,机变灵活的作战指挥 思想。是孙子十三篇中专论灵活机变的一篇。九变, 谓无穷之机变。九,谓数之极。王晳曰:“晳谓九 者数之极,用兵之法当极其变也。” 或以为《九变篇》的内容,不过是《九地篇》的一 部分。张预注:“变者,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 宜而行之之谓也。凡与人争利,必知九地之变,故 次《军争》。”
【原文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五利:指上述“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 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五 事之利。 不能得人之用矣:梅尧臣曰:“知利不知变, 安得人而用。”王晳注:“虽知五地之利,不 通其变,如胶柱鼓瑟耳。” 【译文 】治军不了解机变的权术,即使懂得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等“五利”,也不能 充分发挥士卒们最大的战斗能力和作用。

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篇

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 必生,
所以,将帅有五种危险(关羽失荆
有勇无谋
贪生怕死
可洲)虏:也只;知死忿拼速就,会被可杀侮;贪也生;怕廉死就洁,
可会被辱急俘也躁;易;急怒躁易怒就经过不于起自刺尊激;廉洁
自爱则受不了侮辱,过分爱护庶民就遭
爱受烦民溺恼爱,。民可众烦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 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 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他们不,伸使展各诸害侯怕的、力量不劳能役伸展危;险要的用 危险的事情使厌诸恶侯忙于应烦付劳;要用事小情利
去引诱诸侯国,使他们被动奔走,。
趋诸疾走侯、者奔忙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 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 恃吾有依赖所不可攻也。
所以,用兵的基本原则,不要寄希 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靠我们作好充分 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 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了使敌人无法进攻 的力量和措施。
三、主要韬略及应用
• 韬略二十三 处变不惊 从容对敌
诸葛亮空城计
宋朝曹玮笑杀逃兵
我志愿军痛击美王牌师 李续宾惊慌遭惨败
中途岛大战 小土豆击沉大潜艇
日本DC公司起死回生 台湾塑胶大王的崛起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 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 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 矣;
将帅若能精通灵活机动变化无穷办 法的运用,就是懂得用兵打仗了;将帅 如果不精通灵活机动应变的办法,就是 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 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指挥军队不知道各种机动应变的方法, 虽然知道“五利”(途有所……),也不 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张预曰:变者,不拘常法,临事实 变,……凡与人争利,必知九地之变。
三、主要韬略及应用

散打训练中《孙子兵法.九变篇》战术思想的解析

散打训练中《孙子兵法.九变篇》战术思想的解析

散打训练中《孙⼦兵法.九变篇》战术思想的解析2019-10-10《孙⼦兵法》讲的“权诈之兵”,很多讲的是机动灵活,知变善之道。

《孙⼦兵法·九变篇》讲的九变就是多变之意。

从《孙⼦兵法·军争篇》的尾句“⾼陵勿向……饵兵勿⾷,归师勿遏,围师必,穷寇勿追”到《孙⼦兵法·九变篇》的“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等都是强调应变。

多变才能出奇,多变才能使对⼿不意。

变有多种多样,有因时⽽变,有因地⽽变,有因情况⽽变,然⽽,其中更可贵的是“敌变我变”,即根据对⼿的变化⽽变化。

同理,我⽅变化,对⽅也会相应采取措施。

在赛场上,我们在研究对⼿,⽽对⼿也在研究我们。

知道这⼀道理,以⼰之思,度敌之想,反观以求,这样才能在对⼿之前,时时占据主动。

因敌制胜是⽐赛的关键。

所谓因敌制胜就是根据变化了的敌情,制订或修改计划。

就竞技体育⽐赛⽽⾔,就是要随场上双⽅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把《孙⼦兵法》的谋略思想运⽤到散打运动,能丰富散打运动的谋略思想,我们在借鉴运⽤的时候,必须理解其精髓,不仅要借鉴得当,灵活运⽤,更要推陈出新。

⼀、能⽽⽰之不能要战胜对⼿,可先⽰之以不能,使对⼿⼼骄志懈,⽽我则积极准备,伺机乘隙进攻。

积⽔不流,为的是流⽽必决,⼀泻千⾥;引⽽不发为的是等待时机;能为⽰之不能,为的是取得最后成功。

⼆、⽤⽽⽰之不⽤凡事有其名⽽⽆其实者必败,有其实⽽匿其名者则胜利。

所以,应当谋⽽不外泄,志不哗众。

因⽽⽰之不⽤,其⽬的是让对⼿不疑于⼰,⽆备于⼰,使对⽅丧失警惕,以待时机成熟,向对⼿发起突然袭击。

三、近⽽⽰之远,远⽽⽰之近从空间概念上讲,此法属于隐蔽⾏进的路线、进攻⽅向和攻击点的谋略。

我欲从此地攻,假装从那⾥袭击。

我国古代兵法三⼗六计中的“声东击西”、“暗度陈仓”都是对这⼀⽅法的具体化。

从时间概念讲,“近⽽⽰之远,远⽽⽰之近”是属于隐蔽攻击时间的谋略。

近即现在,远指将来。

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

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

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
《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是中国古代建立的一种兵法模式,记载着孙武关于兵法方面的思想。

孙武撰写的兵法思想具有太平的思想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变化和改革来维护和平,因此,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认为谋求和平离不开善用变化,只有不断更新和改善,才能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使国家发展,并有效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和繁荣。

其次,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兵法都应当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应当设计出新的战法和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胜利机会。

最后,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认为,要保持和平,就不应轻易对抗,要分析这种变化,以此发掘新的和平机遇,以免犯下错误。

因此,孙子兵法九变篇启示强调了变革、创新和善用时势的重要性,应当成为当今国家的参照。

只要恰当地应用和实施孙子兵法,就能使国家安全有序地发展,赢得和平,实现人民美好的生活。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军阵容的主力,等待它自己败落,然后再乘机兼并它。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解释:强者制服弱者,要用警告的办法来诱导他。主帅刚强居中间正位,便会有部属应和,行事冒险也不会有祸患。
解释:追击敌人过于猛烈,就会遭到反扑;让敌人逃跑,反而会消弱敌人的气势。紧紧地跟踪他,而不要逼迫他,消耗他的体力,消磨他的意志,等敌人兵力分散时再去擒拿他们,这样不经血战就可以获胜。按需卦的演推方式等待,让敌人相信还有一丝光明(也会给我们带来胜利的光明)。(需象征等待,心怀诚信,光明亨通。)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解释:兵力空虚时,故意显示防备虚空的样子,就会使人疑心之中再产生疑心。用这种阴弱的方法对付刚强的敌人,这是奇法中的奇法。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解释:在(敌方)疑阵中布(我方)疑阵,即反用敌方安插在我方的间谍传递假情报,打击敌方;(这是利用常理)亲比辅助来自内部,便不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解释:人不会自己伤害自己,若受到伤害,必然是真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离间计就可以实行了。这样,就如同蒙骗幼童一样蒙骗敌方,使他们为我方操纵,这是吉祥之兆。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四计 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孙子兵法九变篇在工作中的运用

孙子兵法九变篇在工作中的运用

孙子兵法九变篇在工作中的运用孙子兵法中的九变篇真是个宝藏啊,特别是放在工作中,简直是太管用了。

你想啊,工作就像打仗,得不断调整策略嘛。

记得有一次,我的团队在做一个大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信心满满,想着只要拼劲十足就能成功。

可没过多久,问题就像潮水一样涌来,进度慢得让人心急火燎。

这个时候,老大就引用了孙子的智慧,说:“形势在变,咱们得变着来!”这话一出,大家顿时就有了行动的方向。

咱们团队立刻开了个大伙儿的会,大家纷纷畅所欲言,讨论各自的想法。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就是一团乱麻,谁也听不懂谁的。

可是就在这时,一个同事提到,我们可以试试分阶段来做。

哎呀,这个点子一出,大家眼前一亮,恍若拨云见日。

正是那句“兵贵神速”,我们意识到,快不一定好,但灵活才是王道。

我们调整了计划,把原本一个月的工作拆成几小块。

每完成一部分,大家就开会检讨,总结经验。

这一来二去,反而节奏加快了,大家都在这种不断调整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就像孙子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在协调和合作中,效果比直接硬拼要好得多。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例子。

有个同事,平时就喜欢发掘新工具,他灵机一动,推荐了一个项目管理软件,能把每个人的任务清晰化。

哇,那真是让大家的工作变得清晰可见,就像把一块模糊的画布,瞬间变成了画框里的美丽风景。

然后,有时候真的是要考虑“敌”啊,别小看那些潜在的问题。

每次项目推进的时候,都会有人问:“万一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办?”这时候,我就会想到孙子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开始主动列出各种可能的风险,预先制定应对方案。

这样一来,大家心里都踏实了,真是“未雨绸缪”的经典案例。

再说说团队氛围。

孙子也提到“上下同欲者胜”,这话太有道理了。

我们开始注重沟通,让每个人都能发声。

你知道吗,有时候就是那些最不起眼的声音,可能会给团队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比如某次,大家都在为一项技术难题发愁,结果一个新来的小姑娘,随口说了句:“为什么不试试另一个角度?”这话听着简单,但就是那种转念的瞬间,仿佛点燃了大家的思维火花。

孙子兵法九变篇

孙子兵法九变篇

九变篇主要讲的就是要灵活机动的处理问题,与势篇相结合。

遇到问题要随机应变,
不要墨守成规。

要采用趋利避害,防患未然的做事方法,全面的去看待问题,在情况
对自己有利的时候要去考虑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在情况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要去考虑有
利于自己的方面。

要明白有些利益的取得要花费价值更大的代价,因此是可以放弃的。

考虑问题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想,这样才能获得全胜。

此外,为将者还应避免五大必败之局,第一是只知道死拼硬打,第二是只知道贪生活命,第三是暴躁易怒,第四是廉洁好名,第五十过分溺爱部下。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一、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二、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三、谋功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贻.四、形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人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五、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六、虚实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七、军事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八、九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九、行军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缶,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歙歙,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十、地形篇: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十一、九地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十二、火攻篇: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十三、用间篇: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出自哪一部兵书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出自哪一部兵书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出自哪一部兵书1、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

2、《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或《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现存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3、《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4、《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出自哪一部兵书 1正是从《孙子兵法》来看,对外军令不会受影响。

孙子说:“一切军事战术都要听从你的指挥。

如果你们联合起来聚众闹事,陆地上就没有容身之地了,陆地连在一起,就没有绝地了。

如果你包围了土地,你将为你的死亡而战。

没办法,军队不攻,城池不攻,土地不战,你的指挥不受影响。

”战斗的原则将是接受君主的命令,集结军队组成军队,不要驻扎在难以通过的地方,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上与邻居交朋友,不要停留在难以生存的地区,快速通过。

善于在周围有危险、有障碍、容易被包围的区域进行规划,陷入死局就坚决战斗。

有些路不走,有些敌军不攻,有些城市不占,有些地区不战,有些君主的命令不必接受。

将在外出自哪个将在外出自《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

“将在外”这句诗的后面一句是“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意思是将军在外作战。

国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魏公子列传》歌颂了信陵君心系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用户发布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孙子兵法》的九变篇与行军篇评析讲解

《孙子兵法》的九变篇与行军篇评析讲解

一、《九变篇》《九变篇》在整个《孙子兵法》中属于篇幅较小的篇章,此篇的中心主要论述:在战场上,将帅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应该采取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从而时刻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然而要做到上述要求,孙武提出,首先我方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拥有强大的实力,其次将帅要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将帅作为一个军队的领袖,他的应变能力决定着指挥的优劣,指挥的优劣决定着军队战斗力的高低,军队战斗力的高低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以上就是孙武在论述“九变”的整体思维方式,下面我们就“九变”的细节进行下研究。

孙武先提出十种战场出现的变化,按性质分为五种地形方面的变化和五种指挥军队方面的变化。

《孙子兵法》中关于地理因素的研究分布:(1《始计篇》中总述了地利的的内容,但只是作为影响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并未展开论述(2其后五篇:《作战篇》、《谋略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一直没有涉及关于地理的内容(3直到《军争篇》开始涉及地理因素,“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但也仅此简单地提了一句,是作为影响“军争”的一个要素(5真正开始将地理因素引入战争并加以展开论述是从《九变篇》开始,孙子详细提出了五种具体地形以及应对之策:“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虽然叙述简短,但开了兵法研究地理的先河;(5后面的《行军篇》则开始大篇幅的论述地理因素在战场中的作用,(6到了《地形篇》、《九地篇》,孙武则以专题的方式展开了对地理因素的论述,孙武对地形的最突出的研究在于他对自然地形和非自然的分类,这些后面在讨论。

下面我们继续探讨“九变”,孙武基于上述十种战场变化提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知道地形和五种用兵方法是不够的,还要知晓它们之间各种变化以及应对策略,否则就不能真正的懂得用兵,强调“应变”的重要性。

接下来孙武提出“九变”的原则:权衡利害关系行动,并阐述了其中缘由:考虑危害可以防微杜渐或者解决祸患,考虑有有利的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能够完成任务或者我方的意图。

孙子兵法 第八篇 九变篇

孙子兵法 第八篇 九变篇

害中取利利中取害
“害中取利,利中取害”,是孙子在末篇 中提出的另一观点。他说“智者之虑,必杂 于利害”。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在思考 时,会同时考虑利与害两个方面,可以化险 为夷。 天下没有尽善尽美的事情,凡事有利必 有害,有害必有利,惟有分析利弊,衡量得 失,才能趋利避害,冲破阻力,追求企业效 益。
“圯地无舍”——没有希望、潜力的市场不要进入; “绝地无留”——开业以来成果不彰的市场,则应准备退出, 避免更大的损失;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在市场上,如果被竞争强手夹 击,动弹不得,应设法脱困,突破重围; “衢地合交”——在市场竞争中,平时要做好公关外交,争 取盟友。 “途有所不由”——不必选择的市场通路;无需关注; “军有所不击”——不必开发的产品,无需投资; “城有所不攻”——不必介入的市场,无需介入。 “地有所下争”——不必设立的分支机构,无需设立; “君命有所不受”——对下属干部的授权,无需事事遵循、 揣摸上意。

“五危”在企业经营中的表现是: 1、抱着拼死一搏的决心,大力投资、生产、开店, 孤注一掷,不计后果; 2、畏畏缩缩,不敢冒险,错失良机; 3、事前未能评估利害,轻举妄动; 4、过于重视虚名,分心于交际应酬,不切实际; 5、过分宠爱员工,放纵员工,影响经营秩序和制度 的执行。 孙子说:“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经营者若能避开此五危,对企业的发展必有莫大裨 益。
兵法商例二
“君命有所不受”的生意经营自主权

经营活动中也应贯彻“君命有所不受” 的原则,使经营者有自己必要的经营自主权, 因此,当上级做出不正确的指示时,应当不 予接受。由于商场情况复杂和变化迅速,会 有不少上级没想到或意料不及的事,因此不 能以死守上级的原有指示,或样样要请:只知死拼,就可能 被杀;贪生怕死,就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 就可能经不起凌辱:廉洁好名,就可能受不 了羞辱;慈众爱民,就可能不胜烦扰。 以上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也是用兵 作战的大害。军队覆灭,将帅被杀,都是这 五项致命弱点所造成的。

孙子兵法-九变篇

孙子兵法-九变篇

“衢地合交” 衢地合交” 衢地合交
衢:四达谓之衢,即四通八达之意。 四达谓之衢,即四通八达之意。 衢地合交” “ 衢地合交 ” , 这是孙子提出的在不 同的军事地理环境中的对策之一。 同的军事地理环境中的对策之一 。 意味着 军队在“ 衢地” 作战要注意结交邻邦, 军队在 “ 衢地 ” 作战要注意结交邻邦 , 尤 其是在四通八达的多国接壤的地区作战, 其是在四通八达的多国接壤的地区作战 , 更要注意运用“ 伐谋” 伐交” 谋略, 更要注意运用 “ 伐谋 ” 、 “ 伐交 ” 谋略 , 以外交活动配合军事活动。 以外交活动配合军事活动。
《孙子兵法》之 孙子兵法》
《九变篇》 九变篇》
总论
九变:无穷的机变。 九变:无穷的机变。 孙子在本篇中提出了用兵的“ 孙子在本篇中提出了用兵的 “ 九 变之术” 变之术 ” , 认为将帅只有根据各种特 殊的情况和临时发生的种种变化, 殊的情况和临时发生的种种变化 , 临 机应变, 采取适当的措施, 机应变 , 采取适当的措施 , 方能善于 利用地形,得人之用。 利用地形,得人之用。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是故智者之虑
这是孙子在本篇中提出的趋利避害的 一条重要的用兵法则。 一条重要的用兵法则。 战场上的利与害是一对矛盾, 战场上的利与害是一对矛盾 , 从静态 角度看, 两军交战, 对己方有利, 角度看 , 两军交战 , 对己方有利 , 对敌方 必然有害; 反之也是如此。 从动态角度看, 必然有害 ; 反之也是如此 。 从动态角度看 , 利与害又互相缠绕, 互相制约, 利与害又互相缠绕 , 互相制约 , 在一定条 件下又能互相转化。 件下又能互相转化。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 途有所不由 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孙武《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武《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武《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孙子兵法·九变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

其中,孙子是借地理位置的变化,提醒人们战争中各种情况都在变化。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作者:孙武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要赶快通过,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

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所以将帅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

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

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

因此,用最另人头痛的事去使敌国屈服,用复杂的事变去使敌国穷于应付,以利益为钓饵引诱敌国疲于奔命。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抱敌人不会来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抱敌人不会攻击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坚不可摧的防御,不会被战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九变篇
《孙子兵法》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九变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九变篇》注释:
圮地无舍:圮,倒塌、毁坏。

圮地,按梅尧臣注:“山林,险阻,沮泽之地。

”舍,住舍,这里指的是部队宿营。

圮地无舍,这里是指在山林险阴沼泽的地方不能宿营。

衢地交合:衢地,这里指与邻国相接四通八达的地方。

交合,结
合,这里是指与其他诸侯国结交。

衢地交合,指在与多国相邻的地方要重视与邻国结交。

绝地无留:绝地,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

留,逗留。

绝地无留,意思是指在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部队不能停留。

围地则谋:围,包围,是指四面地形险恶,敌可往来,我难出入之地。

谋,这里指的设谋。

围地则谋,当部队进入四面地形险恶、敌军可以任意往来而我军却难以出入的地区应当设计尽快离开。

死地则战:死地,前无进路、后有追兵,必得死战之地。

死战之地,当部队陷入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的死地时只有与敌作决战之战。

涂有所不由:涂,通“途”,道路。

涂有所不由,意为部队进军时,有点道路不能走。

军有所不击:对于有的敌不能进行攻击。

五利:指五变之利,具体指“涂有所不由”到“君命有所不受”的五变之利。

得人之用:人,这里指的是军队将士。

用,作用,这里可引申为战斗力。

得人之用,意思是指,充分发挥全军的战斗力。

智者之虑:聪明的人思考问题。

杂于利害:杂,掺杂、有混合。

杂于利害,思考问题既考虑有力的一面,也要考虑有害的一面。

务可信:务,任务。

信,通“伸”,这里引申为完成、成功。

务可信,这里指任务可以成功。

患可解:患,灾祸。

患可解,灾难可以解除。

无恃其不来:恃,依靠。

其,代指敌军。

无恃其不来,不要依靠寄希望于敌军不来进犯。

必生:生,这里指的是贪生。

必生,一味贪生。

忿速:忿,愤怒。

忿速,这里指性情急爆,容易愤怒、偏激。

爱民:这里指“仁人爱民”之心。

将之过也:将领的过失。

《九变篇》意思:
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在“圮地”上不要驻止,在“衢地”上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上不可停留,遇到“围地”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有的城邑不宜攻占,有的地方不宜争夺,不合乎上述“九变”的,即使是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

所以,将帅能通晓九变好处的,就懂得用兵了,将帅不通晓九变好处的,虽然知道地形情况,也不能得地利。

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

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避免。

能使诸侯屈服的,是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它;能役使诸候的,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能使诸侯归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诱它。

所以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打,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和办法。

将帅有五种致命弱点: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受敌凌辱而妄动;廉洁而爱好名声,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侮辱而失去理智;溺爱民众,就可能被敌烦扰而陷于被动。

这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是用兵的灾害。

军队的覆灭、将帅的被杀,都是由于这五种致命弱点造成的,这是做将帅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