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
关于礼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关于礼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国传统礼仪自产生之初到发展至现代,一直因其具有的普遍性、继承性、差异性和时代性备受人们追捧。
那你知道关于礼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关于礼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礼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索敞严肃【索敞严肃】索敞讲学。
肃而有礼。
己立立人。
多士济济。
【原文】北魏索敞、为中书博士。
时魏尚武功。
贵近子弟。
不以讲学为意。
敞勤于诱导。
肃而有礼。
贵游皆严惮焉。
多所成立。
前后显达。
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
皆受业于敞。
敞以丧服散于众篇。
遂选比为丧服要记。
许止净谓世风日下。
士气嚣张。
为师者宁取其严。
不取其宽。
师不严、则道不尊。
学者于自治之规矩准绳。
尚瞀瞀不知。
安望其克己复礼。
为忠为孝乎。
故治国必自端士风始。
欲端士风。
必自尊师道始。
【白话解释】南北朝时候。
北魏朝里有一个姓索单名一个敞字的人。
在朝里做了中书博士的官。
这时候的魏朝。
一味的讲究武力功劳。
贵家的子弟们。
都不留意去考究学问。
索敞的教导人。
是很勤谨的。
循循善诱。
既然很严肃。
又很有礼节。
因此贵家的子弟跟他游学的。
都很惧怕他。
所以能够成名立功的人很多。
前前后后都有显达的人。
官做到尚书太守的。
竟有几十个。
都是曾经在索敞那儿受业过的。
索敞又因为礼记里的丧服一部份。
向来没有专篇。
都是散见在各篇的里面。
他就一概选出来。
再分了类。
做成了一篇丧服要记。
关于礼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原平恭耕【原平恭耕】郭子原平。
事死如生。
恐人裸袒。
束带躬耕。
【原文】南宋郭原平、禀至行。
佣力养亲。
亲殁既葬。
墓前田数十亩。
原平见耕者裸袒。
亵其墓。
乃货家资。
贵买其田宅。
束带垂泣。
躬自耕垦。
每出卖物。
裁求半价。
邑人共识。
加价与之。
彼此相让。
要使微贱。
然后取直。
许止净曰。
诗云、维桑与梓。
必恭敬止。
况父母邱墓乎。
束带躬耕。
此礼之出乎至性者。
非矫也。
卖物求半价。
而人加价与之。
何俗之醇耶。
然盛德所感。
无有顽民。
亦理之必然也。
【白话解释】南北朝时候。
长江以南的宋朝。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有哪些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有哪些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中国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岁月沧桑,但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仍是历久弥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中仍将发挥巨大价值。
那你知道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希宪礼贤【希宪礼贤】元廉希宪。
卓见超群。
不厚尊贵。
独礼斯文。
【原文】元廉希宪、礼贤下士。
刘整以尊官往见。
公不命坐。
宋诸生褴褛。
袖诗请见。
公延入坐。
尽欢。
既罢。
人或问之。
公曰。
国家大臣。
语默进退。
系天下轻重。
刘整虽贵。
曾有犯上之行。
诸生斯文。
我不加厚。
则儒术由此衰矣。
尊富贵。
轻贫贱。
人之常情。
而不知已失礼矣。
然非谓尊贫贱而轻富贵也。
亦惟视其贤不贤耳。
亦非谓尊其贤而轻不贤也。
盖不贤者须化之为贤。
故嘉善而矜不能。
若以不贤致富贵者。
则卑之可也。
【白话解释】元朝时候。
有一个姓廉名字叫希宪的很敬礼贤士。
并且很谦虚优待读书人。
有个大官姓刘名叫整的去见他。
廉希宪不叫他坐。
有几个前宋朝的秀才。
衣服穿得很破很丑。
袖子里带了所做的诗句去见他。
廉希宪就邀他们入坐。
大家谈得很欢喜。
这班人去了以后。
人家就问廉希宪。
这是为了什么缘故。
廉希宪说。
凡是做国家里大臣的人。
或说或不说。
和他的一进一退。
都关系着天下的轻重。
刘整虽然贵显。
可是他曾经有了冒犯皇上的行为。
秀才们都是些斯文的人。
我若不去格外的厚待他们。
那末读书的风气。
都要从此衰下去了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朱熹闲居【朱熹闲居】晦翁庄重。
敬慎威仪。
自少至老。
须臾未离。
【原文】宋朱熹、字仲晦。
自号晦翁。
庄重能言。
闲居、未明而起。
深衣幅巾方履。
拜于家庙及先圣。
退坐书室。
几案必正。
书籍器用必整。
倦而休也。
瞑目端坐。
休而起也。
整步徐行。
其威仪容止之则。
自少至老。
未尝须臾离也。
晦翁幼颖悟。
父松指天以示。
问曰。
天之上何物。
父异。
授以孝经。
封之。
题其上曰。
不若是。
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
独端坐。
以指画沙。
视之、八卦也。
有关美德故事

有关美德故事中华文明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共有的财产,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古代传统美德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故事一:彩衣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
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
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
”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
后来父母逝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故事二:哭竹生笋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
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迫不得已,想不出什么好的规定,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
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认真瞧瞧,四周长出了许多竹笋。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故事三:打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赤手空拳,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本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故事四:鹿乳奉亲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敬。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完整版

《传统美德故事》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得行为来讲,就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得礼貌举止,也就就是此刻所说得礼貌。
而礼貌得本质就是表示对别人得尊重与友善,这种心理需求,就是超越时代得,就是永存得、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得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她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就是谦虚、平等得表现,就是礼貌得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得祖先对自然文化得骄傲与自豪,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得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春秋时期,孔子与她得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她们得政治主张。
一天,她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她们得去路。
孔子说:您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得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瞧这就是什么?孔子一瞧,就是用碎石瓦片摆得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就应就是城给车让路还就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您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她能够做我得老师啊!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就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得。
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她会热爱祖国与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得父母,还就应尊敬别得老人,爱护年幼得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得淳厚民风,这就是我们新时代学生得职责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得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得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得父母想吃米饭,但就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就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得这点要求了不?于就是,小小得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瞧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得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就是一个勇敢孝顺得好孩子、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明礼仪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明礼仪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个人乃至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那你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明礼仪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明礼仪,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明礼仪:杨时立雪【杨时立雪】宋有杨时。
师事程颐。
雪深一尺。
侍立不移。
【原文】宋杨时、字中立。
潜心经史。
第进士。
调官不赴。
以师礼见程颢于颍昌。
相得甚欢。
及归。
颢目送之曰。
吾道南矣。
颢卒。
又从程颐于洛。
年已四十。
事颐愈恭。
一日、颐偶瞑坐。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门外雪深一尺。
二程为当代名儒。
杨时舍官师事之。
知所择矣。
其后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
皆有惠政。
最可佩者。
侍立师旁。
雪深一尺而不去。
盖其得力于二程之礼教多矣。
【白话解释】宋朝时候。
有一个姓杨单名叫时的人。
表字就叫中立。
他读书对那经书和史书很用心。
中了进士之后。
朝廷里调他去做官。
杨时不肯就。
他到颍昌的地方去。
拜了大程夫子名叫颢的做先生。
师生们都很欢心。
等到他回去的时候。
程颢双眼送着他说道。
从此我们的大道。
传到南方去了。
程颢去世了以后。
杨时又到洛阳地方去。
在二程夫子名叫颐的那儿受业。
这时候、杨时的年纪已经有四十岁了。
可是侍奉先生愈加的恭敬。
有一天、程颐偶然闭了双眼坐着。
杨时和一个同学、姓游名叫酢的、在程颐旁边侍立着不去。
等到程颐醒了。
门外面已经下了雪、有一尺多厚了。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明礼仪:韩皋敬笏【韩皋敬笏】韩皋敬慎。
三世大臣。
祖父遗笏。
不授仆人。
【原文】唐韩皋、字仲闻。
休之孙。
滉之子也。
貌类父。
既孤。
不复视鉴。
资质厚重。
有大臣器。
官至户部尚书。
其家三世为大臣。
传执一笏。
皋以笏经祖父所执。
未尝轻授仆人之手。
归则躬置于卧内榻上。
明日出。
复自取之。
韩休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
韩滉仕至将相。
皆事君尽礼。
一门三代为大臣。
皆止于敬。
而皋且敬及其笏。
未尝将祖父所存之手泽。
轻授于仆人。
其礼也。
亦即其忠也、孝也。
於戏。
不愧为韩休之孙矣。
传统美德故事(优秀6篇)

传统美德故事(优秀6篇)谦虚礼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
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
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七岁之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尊老爱幼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诗曰:邓曼谏君,抚民以信,莫敖未刑,楚师败阵。
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有哪些

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有哪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
那你知道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义颛祷侄诗曰:万姑义颛,哭天拜祷,得赐一男,忠胤以保。
明朝有个万义姑,名义颛,她的父亲叫万钟,两个哥哥大的叫万文,小的叫万武,都是替国家效命在战场上死的。
家里的人,除了万义颛以外,只有一个后母曹氏和两个嫂嫂,一叫陈氏,一叫吴氏。
吴氏嫂嫂怀孕已经六个月了,万义颛很希望嫂嫂生一个儿子,替万家延续香火,就日夜拜着天地,祷告着说:“万家快要绝后了,还望上天送给她一个男孩子,可以传了忠臣的后代。
倘若真的生了男孩子,那么我立了誓不去嫁人,大家一同抚养着这个小孩子。
”后来吴氏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子,给他取名叫万全,义颛和寡妇们一同守节不嫁。
有许多有名的人家向义颛来求婚,都被她谢绝了。
她亲自教侄儿读书。
后来侄儿长大了,袭了祖父官职。
万义姑到了七十多岁才过世。
万义姑的祖父万彬、父亲万钟、两个哥哥万文、万武,都为国家捐躯;母亲和两个嫂嫂,都守节;义姑更是义气出了名,所以那个地方上的人,都称他们是“四忠三节一义”的人家。
【注释】①颛:zhuān。
不嫉妒人有才德,我当赞叹,彼于社会,必有贡献。
若生嫉妒,是谓愚痴,业报夺汝,宿世慧思。
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陈林义母诗曰:义母林氏,从守延平,人子己子,一样恩情。
宋朝陈韡①的妻子林氏,读书识字,还能够写文章。
这时候,强盗时时来打劫汀州、邵武、延平几个地方,陈韡这时就在延平做太守,并且兼管招捕反叛的任务。
林氏就跟丈夫一同去上任,并且说:“要死就一同死。
”那地方的人,见了太守的家小也同来,于是大家就很感激地讲着:“我们看太守带了家小来,就表示要死守城池,这样看来我们还怕什么呢?”在延平,有男人为了国家去效力,妻子没有依靠,林氏就请她们到衙门里来住,自己同她们一起做伴,叫她们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同在一块儿读书,因此这个地方上的人个个肯尽全力。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还能让人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孝”的。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孟子的人,他的母亲去世后,他非常孝顺,每天都亲自前去扫墓,还常常在墓前跪拜。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如此孝顺,他说,“我母亲生我养我,我应该尽孝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孝顺父母。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忠”的。
在三国时期,有一个叫关羽的将军,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敌人围困,面对敌人的逼迫,他宁死不屈,最终壮烈牺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我们应该忠于国家、忠于朋友、忠于事业。
第三则故事是关于“义”的。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孟尝君的人,他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接受敌人的挑战,最终为朋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义”是指为了正义和公平而奋斗,我们应该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帮助他人,维护正义。
第四则故事是关于“礼”的。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孔子的圣人,他提倡“礼”之道,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表现。
他强调人们要遵守礼仪,尊重长辈,尊敬师长,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礼”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规矩,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
以上这些故事,都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它们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让这些美德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
愿我们能够在传统美德的指引下,做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故事一,孝顺。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孟子的孝子。
他的母亲生病了,他为了照顾母亲,日夜不离。
有一天,孟子听说母亲的病情加重,他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连夜赶回家中。
他一路狂奔,不顾一切地冲回家中,只为了能够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最终,他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世。
孟子悲痛欲绝,他跪在母亲的床前,泣不成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孟子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故事二,诚信。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管仲的人。
他是一个非常诚信的人,他做生意从不欺骗他人,讲究信用。
有一次,他和别人做生意,对方不小心多给了他一些钱,管仲知道后立刻归还给了对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只有诚信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礼仪。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孔子的人。
他非常重视礼仪,他认为礼仪是人们相处的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人,他立刻下车行礼问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遵循礼仪,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
故事四,忠诚。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岳飞的将军。
他对国家忠诚耿耿于怀,不畏强敌,不惧艰难,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只有忠诚于国家和人民,才能成就伟业,留下不朽的功勋。
故事五,友善。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孟非的人。
他待人非常友善,乐于助人,善良宽厚。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受伤的人,他二话不说,立刻施以援手,将受伤的人送到了医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只有善待他人,才能收获友谊和爱心。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让这些美德在我们心中永存。
礼仪小故事简短及寓意

以下是20个简短的礼仪小故事及寓意:1.宰相刘罗锅的故事:有一天,刘罗锅请乾隆皇帝到家中做客。
乾隆皇帝看到他的房子很小,环境很简陋,心中有些不满。
刘罗锅微笑着解释说:“皇上,您看,我的房子虽然小,但可以容纳天下最大的财富。
”乾隆皇帝听后很感动。
寓意:谦虚、低调的礼仪比奢华的物质更重要。
2.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些梨子,让他分给家人吃。
孔融把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把最大的梨子分给了他的哥哥和弟弟。
寓意:尊重和关爱他人是礼仪的核心。
3.列宁的故事:有一次,列宁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知道他是列宁,就问他:“您是先理发还是先洗头?”列宁回答:“先理发。
”理发师给列宁理完发后,发现他的头发里还有许多污垢,便问:“您已经理完发了,怎么头发里还有污垢?”列宁回答:“因为我今天要参加重要会议,希望你为我理一个干净整洁的发型。
”理发师听后很感动。
寓意:尊重和关心对方是一种良好的礼仪。
4.曾子避席的故事: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
孔子问他:“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孝?”曾子立即站起来回答:“我知道,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
”孔子听后很满意。
寓意:尊重长辈,关心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少年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时,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他去拜老子为师。
他谦虚地向老子请教问题,老子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
孔子学习结束后,老子送他一本书作为礼物。
寓意:尊师重道,虚心学习是成为大师的必经之路。
6.鲁迅的故事:有一次,鲁迅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简朴,就随便给他理了一个头发。
鲁迅看了看说:“你理发的技术很好,可惜给我不懂得欣赏。
”理发师听了有些不快。
鲁迅又说:“没关系,下次你如果再给我理发时,我会认真欣赏你的技术。
”寓意:不要以貌取人,要以人的内在品质为重。
7.钢琴家与鞋匠的故事:有一个著名的钢琴家去鞋匠家定做一双鞋。
鞋匠问:“您是要柔和型、坚固型还是实用型的鞋子?”钢琴家回答:“我需要一双最完美的鞋子。
我国关于文明有礼的传统美德小故事

我国关于文明有礼的传统美德小故事我国关于文明有礼的传统美德小故事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文明有礼一直是人们所崇尚的美德。
这种传统的文明和礼节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淌,并代代相传。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关于我国传统美德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华文明的华丽。
故事一:破壶的美德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个年轻学子走在烈日下的小巷里。
他满头大汗,疲惫不堪。
突然,他脚下一滑,一只名贵的汝窑瓷壶从他的手中掉落,碎成了几块。
年轻学子慌忙跪在地上,试图拼凑起壶来。
就在这时,一位老人走过来,看到了这一幕。
“孺子可教也!”老人对年轻学子说道。
他接过年轻学子手中的瓷片,耐心地将它们拼凑在一起。
虽然破碎的痕迹一目了然,但整体的美感并未消失。
“这是一件好壶,可惜破了。
”老人说道。
“年轻人,你应当更加小心,不要再让这样美好的事物遭受伤害。
”年轻学子羞愧地点点头,默默地站起来。
他向老人致以诚挚的谢意,并向他保证再也不会让这样美好的事物遭受伤害。
从那天起,年轻学子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他重新认识到了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故事二:桃花源的礼仪在一个遥远的村庄里,有一片被称为“桃花源”的地方。
这里风景如画,路旁的桃花树下是清澈见底的溪水,溪水里游弋着金鱼和小龙虾。
当地人世世代代都以礼仪为荣,他们对陌生人的热情款待令人难忘。
有一次,一位背着行囊的旅人来到了桃花源。
他在村口被一位老人迎接,并被邀请到一家村民家中品尝自家酿制的美酒。
这位旅人受到了如此热情的款待,感动得几乎要落泪。
他问老人:“为什么你们村里的人如此热情好客?难道不怕被陌生人骗走财物吗?”老人微笑着回答说:“我们相信,待人以诚、以礼相待,便能换来更多美好的事物。
即使被骗了,也可以以礼相待,因为我们的心是善良的。
”旅人感到非常震撼,他决定在桃花源定居下来。
他向村民学习礼仪,并与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他从那之后,也用自己的行动宣扬着文明有礼的美德。
故事三:牛郎织女的细节在中国最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个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中国传统礼仪事例

【 - 写作指导】篇一:《中国古代礼仪故事四则》中国古代礼仪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 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3. 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孝道的。
相传古代有一个孝顺的少年叫做许由,他的父亲生病了,家里穷困潦倒,许由却不离不弃地照顾着父亲。
有一天,父亲病情加重,许由只身前往远方去寻找良药。
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富家子弟,对方见他行色匆匆,便问他要到底去做什么。
许由告诉他自己是去找药救治父亲的。
富家子弟嗤之以鼻,说,“你这样的穷困之家,还有什么值得你去救治的呢?”许由却义正言辞地说,“父亲养育我多年,我怎能不尽孝道而去呢?”富家子弟闻言后感动不已,便将身上的药交给了许由。
许由抓紧时间赶回家,父亲服下药后病情逐渐好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任何时候,孝顺父母都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诚信的。
相传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叫做管仲的人,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谋士。
有一次,他去到齐国,被齐国的国君接见。
国君对他说,“你既然是宋国的大臣,为何要来到齐国呢?”管仲答道,“宋国国君对我不好,我只好到齐国来寻求发展。
”国君听后大为高兴,便招揽了管仲为臣。
后来,宋国国君得知管仲到了齐国,派人前来找他,希望他能够回去。
管仲拒绝了宋国国君的请求,因为他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既然宋国国君对他不好,他也就没有义务再为他效力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一个人要言行一致,信守承诺,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三则故事是关于礼仪的。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曾经在鲁国做官,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宴会。
宴会上,有一个宾客不断地侮辱孔子,但孔子却始终保持着礼仪和风度,没有和他计较。
后来,宾客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和我计较呢?”孔子回答说,“在宴会上,我们应该互相尊重,而不是互相侮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保持礼貌和风度。
以上所讲述的故事,都是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典型案例。
这些美德,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积极传承和践行的。
文明礼仪小故事

⽂明礼仪⼩故事⽂明礼仪⼩故事(通⽤7篇) ⽂明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素来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下⾯⼩编为⼤家整理的是关于礼仪的⼩故事,⼀起来看看吧! ⽂明礼仪⼩故事篇1 ⼀、孔⼦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得知他的学⽣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
到达京都的第⼆天,孔⼦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中⼑笔,整顿⾐冠出迎。
孔⼦见⼤门⾥出来⼀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料想便是⽼⼦,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了弟⼦礼。
进⼊⼤厅后,孔⼦再拜后才坐下来。
⽼⼦问孔⼦为何事⽽来,孔⼦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所知,特地向⽼师请教。
”⽼⼦见孔⼦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的学⽣们请求他讲解⽼⼦的学识。
孔⼦说:“⽼⼦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师。
”同时还打⽐⽅赞扬⽼⼦,他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来逮住它,会游的鱼⼉我可以⽤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飞的鸟⼉我可以⽤良箭把它射下来。
⾄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上天的。
⽼⼦,其犹龙邪! ”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时,博⼠桓荣是他的⽼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设置⼏杖,像当年讲学⼀样,聆听⽼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数百⼈召到太常府,向桓荣⾏弟⼦礼。
桓荣⽣病,明帝就派⼈专程慰问,甚⾄亲⾃登门看望,每次探望⽼师,明帝都是⼀进街⼝便下车步⾏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师枯瘦的⼿,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我国的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我国的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名族在专辑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它是我们的名族之魂。
那你知道我国的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我国的传统美德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我国的传统美德的故事:梁楚浇瓜春秋无义战,攻城掠地,拓展疆土,成了君主们毕生追求的伟业。
可百姓谁不渴望没有刀光剑影的日子呢?既使是士兵也盼着国界上偃旗息鼓,佥戊入库。
梁国和楚国的士兵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在两国交界处对峙着。
许久没有战事,两国的士兵也就减少了敌意。
先是梁国的士兵想着在家乡种田的好时光,手痒痒了,于是在边界梁国一侧种起了瓜。
楚国的士兵望着梁国士兵在田间忙碌的样子,很好奇,于是在边界楚国一侧也种上了瓜。
或许梁国是小国,更知自励的道理,做起农活儿来非常勤奋,瓜种上后,每天都挑水浇地,松土施肥,眼看着瓜苗茁壮地长起来。
楚国的士兵呢?或许楚国是大国,士兵们也养成了傲慢的性情,对农活儿不屑一顾,瓜种上了,却从来没有侍弄过。
初夏,一场痛快的大雨过后,梁国的瓜田像一片翠绿的湖水,风吹叶摆,瓜湖也随之泛起了涟漪。
彼邻的楚国瓜田却像被飞蝗啃过似的,稀稀疏疏地趴在地上,没有一点儿生机。
可楚国的士兵依然不去补救。
勤劳的人最愉快的时光是收获的季节。
梁国的瓜田长出了又大又甜的瓜。
士兵们每天都到瓜田摘瓜,性急的就在地里打开瓜开怀痛吃。
楚国瓜田里的瓜又瘦又小,可傲慢的楚国士兵并没有从傲慢中清醒过来,每天望着梁国士兵在瓜田里尽情享受的样子,认为是向他们挑畔,心中的妒火渐渐使他们失去了理智。
夜深了,清脆的虫鸣声像催眠的歌,将欢乐一天的梁国士兵唱入了梦乡。
可让妒火煎熬着的楚国士兵睡不着,他们借着虫鸣声的掩护悄悄地跑过边界线,蹿入梁国的瓜田,随意地践踏起来。
第二天,快乐的梁国士兵来到瓜田,立即被田中的惨状惊住了。
大片的瓜秧成了残枝败叶,破碎的瓜像宴后的残羹铺满了一地。
弘扬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因素,最具凝聚力、最具亲和力。
那你知道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弘扬传统美德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弘扬传统美德的故事:孔子尽礼诗曰:至圣孔子,老聃①是师,事君尽礼,温恭威仪。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出生时头顶又是凹下去的,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弟子约有三千人,其中非常优秀的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小时候就十分崇尚礼制,他聪明好学,富于模仿性,年仅五岁就能组织儿童模仿祭祀礼仪。
这一切都和孔母早期教育分不开。
孔母经常给孔子讲故事:从盘古开天地、女娲②炼石补天,讲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姜嫄履大人之迹而有周,又讲了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文王演《易》等许许多多的故事。
一天孔丘听母亲讲了周公吐哺、制礼作乐的故事,非常认真地攥着小拳头说:“周公太好了,娘,我长大了也要当周公那样的人!”他曾到洛阳,在老子那儿问礼,后来在鲁国做司寇,代理着相国的职务,他服事君王,非常尽礼。
上朝时,和上大夫交谈,态度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态度和乐轻松。
进入国君的宫门时,低头弯腰,态度恭敬;快到国君面前时,小步快行,态度端谨。
走进周公的庙里,每一种事情的礼仪,都要向人询问。
有一次孔子同鲁国的君主在郊外祭祀后,鲁君违背礼制,没有将祭品分给大夫们共享,孔子觉得他们无礼,没等脱下礼帽来,就离开了鲁国,到别的地方去了。
路过宋国时,他曾和弟子们在树底下习练礼节。
孔子在平常没有事的时候,他的容貌很舒畅,神色很愉快,外表虽然温和,却仍旧带着严肃;外表虽然威严,却不流于刚猛;外表虽然恭谨,心里仍是安泰的。
他遇到放得不正当的座位,就不肯坐下;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不吃饱;在这一天里哭过,就不再唱歌。
可见得圣人对于小小的事情,也是不肯苟且的。
一天,鲁国的乐师襄③子来拜访孔子,孔子和他谈起了音乐。
襄子善于弹琴,孔子想请他指导自己弹琴,襄子答应了。
于是襄子就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很认真地学习。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1. 孝道故事,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的美德,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个孝顺的儿子为了救母亲而不惜冒险的故事。
2. 客礼故事,古代有一位仁义之士,对待客人非常热情,讲述了他待客的故事。
3. 婚礼故事,描述了古代一对夫妻的婚礼故事,展现了古代婚礼的热闹和喜庆。
4. 葬礼故事,古代有一位贤人去世,全国人民都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以示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5. 宴会故事,一位古代贵族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许多贵宾,场面非常热闹。
6. 拜访故事,古代有一位贤人到了一家人家做客,主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讲述了他们的拜访故事。
7. 祭祀故事,古代有一位贤人为了祭祀祖先,特意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8. 礼节故事,描述了古代一位贵族对待下属非常有礼貌,以身作则,教育下属遵守礼仪。
9. 传家故事,古代有一位贤人将自己的家风家训传承给子孙后代,讲述了他们家族的传家故事。
10. 赴宴故事,古代有一位贤人受邀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他在宴会上遵守礼仪,受到了主人的赞赏。
11. 拜师故事,古代有一位学子向名师拜师学艺,他恪守师门的礼仪,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家。
12. 拜见故事,古代有一位贤人前去拜见名士,他恪守礼仪,得到了名士的赞赏和指点。
13. 祭祀故事,古代有一位贤人为了祭祀先人,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了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
14. 传家故事,古代有一位贤人将自己的家风家训传承给子孙后代,讲述了他们家族的传家故事。
15. 赴宴故事,古代有一位贤人受邀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他在宴会上遵守礼仪,受到了主人的赞赏。
16. 拜师故事,古代有一位学子向名师拜师学艺,他恪守师门的礼仪,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家。
17. 拜见故事,古代有一位贤人前去拜见名士,他恪守礼仪,得到了名士的赞赏和指点。
18. 拜访故事,古代有一位贤人到了一家人家做客,主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讲述了他们的拜访故事。
19. 祭祀故事,古代有一位贤人为了祭祀祖先,特意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典故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典故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5、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传统美德有哪些故事

传统美德有哪些故事中华美德,在我们发展与进步中渐散发出光芒,于是中国有了‘礼仪之邦’这样的美称。
那你知道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传统美德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美德故事:顾协杖徒【顾协杖徒】顾协清严。
僚友舌涩。
门生送钱。
杖以二十。
【原文】梁顾协、初为廷尉。
冬衣单薄。
寺卿蔡法度欲解襦与之。
惮其清严。
不敢启口。
尝有门生来。
知协廉洁。
不敢厚饷。
止送钱二千。
协怒。
杖之二十。
因此绝于馈遗。
丁忧后。
终身不娶。
后因聘妇年六十余未嫁。
义而迎之。
许止净曰。
协之廉洁。
能令同僚不敢赠衣。
其人格又高人一等矣。
门生饷钱二千。
即杖之二十。
较杨震四知。
愈臻严厉。
盖世风日趋卑下。
自爱者不得不加严也。
【白话解释】南北朝时代。
梁朝有一个姓顾名协的人。
起初时候。
做了大理寺里管刑狱的小官。
冬天的时节。
身上的衣裳非常的单薄。
那时候的大理寺卿姓蔡名叫法度的。
想脱了自己的短衣给他穿。
可是怕他的清正严厉。
因此不敢开口。
有一次、顾协的门生来。
因为向来晓得顾协的廉洁。
所以不敢用厚礼去送给他。
只送了他二千文的钱。
顾协就生了气。
把那个门生打了二十杖。
从此以后。
一切馈送都断绝了。
顾协丁了他父母的忧以后。
就终身不肯娶亲。
后来因为他所聘的未婚妻。
年纪六十多岁了。
还没有另外嫁人。
顾协觉得这个女子很有义气。
才把这个女子娶了过来。
传统美德故事:孙谦感物【孙谦感物】孙谦去官。
借居马厩。
孚及蚋蚊。
化及猛兽。
【原文】梁孙谦、历官太守。
有仁政。
蛮獠竞饷金宝。
不纳。
百姓载送缣帛。
不受。
每去官。
辄无私宅。
借空车厩居焉。
零陵郡多猛兽。
谦至绝迹。
去复害人。
居官俭素。
冬则布被莞席。
夏无帱帐。
而夜卧未尝有蚊蚋。
人多异之。
许止净谓真为循吏者。
自身虽无私宅帱帐。
而百姓饷金宝。
必谢绝之。
而为贪吏者。
百姓虽无私宅帱帐。
且必强其纳金宝。
故循吏所治。
虽有猛兽。
不敢为暴。
贪吏所治。
自身即是当道豺狼也。
【白话解释】南北朝时候。
梁朝里有一个人。
是姓孙。
单名叫一个谦字的。
屡次做着太守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
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所在。
那你知道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薛聪矜庄【薛聪矜庄】
薛聪方正。
暗室矜庄。
友于诸弟。
杖罚何妨。
【原文】
北魏薛聪、方正有理识。
虽在暗室。
终日矜庄。
见者莫不懔然。
父忧庐墓。
酸感行路。
友于笃睦。
而家教甚严。
诸弟虽婚宦。
恒不免杖罚。
除徐州刺史。
政存易简。
卒于州。
吏人留其所坐榻。
以存遗爱。
谥简懿侯。
许止净曰。
薛聪事魏高祖。
帝每曰。
朕见薛聪。
不能不惮。
何况他人。
欲进以名位。
辄不受。
帝曰。
卿天爵自高。
非人爵所能崇也。
故人必自励于暗室。
而后能化及于家国。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
北魏朝有一个姓薛名叫聪的人。
他的品行很方正。
办出来的事务、都是很合理、很有见识。
虽然住在暗房子里面。
也镇日价很端正庄严的。
别人家看见了他。
没有一个不惧怕的。
他丁了父亲的忧。
在坟旁边筑了一间茅篷住着。
他悲酸的哭声。
就是走路过的人听得了。
也要替他伤心。
他对于兄弟们。
很友爱和睦。
可是家教很
严。
诸位弟弟。
虽然已经娶了亲。
做了官。
但是有了过失的时候。
总免不了用杖责罚的。
后来薛聪做了徐州地方的刺史官。
他的行政很简易。
不繁重。
他死在徐州任上。
下属和人民。
把他的坐榻保存起来。
表示留存薛聪的遗爱。
朝廷里又封赠他叫简懿侯。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荣绪拜经【荣绪拜经】
宋臧荣绪。
笃爱五经。
孔子生日。
膜拜典型。
【原文】
南宋臧荣绪、幼孤。
灌园以供祭养。
母殁。
朔望辄拜。
甘珍必荐。
隐居京口。
教授生徒。
学者称为披褐先生。
甄明至道。
惇爱五经。
以孔子庚子日生。
其日、陈五经。
衣冠拜之。
又以饮酒乱德。
言常为诫。
其纯笃如此。
孔子删诗书。
定礼乐。
赞周易。
修春秋。
为万世礼教之师。
是五经所在。
即礼教所在。
臧荣绪以尊敬孔子而笃爱五经。
以孔子生于庚子日。
乃于是日陈列五经。
且具衣冠而拜之。
而谓五经可废也否耶。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
南宋朝的臧荣绪。
从小就没有了父亲。
他亲自在园地里种了菜蔬。
拿来做祭祀祖宗和供养母亲的用度。
后来他的母亲死了。
他在初一和十五这两天。
每每很恭敬的拜着。
有了甜美珍贵的食物。
也一定要献供的。
臧荣绪隐居在京口地方。
教授着一班学生。
当时的读书人。
因为他虽然不做官。
却是很有学问。
所以称他叫做披褐先生。
他的为人表明大道。
笃爱那诗经呀、书经呀、易经呀、礼记呀、春秋呀、这五部经。
因为孔夫子是在庚子那一天生的。
所以他到了这
一天。
把这五部经陈列在书桌上。
穿了礼服、戴了礼帽拜着。
他又因为喝酒是要扰乱人的德性。
所以常常说着警诫的话。
他平生品行的纯正和笃实。
大概都是这个样子的。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故事:孙晷温恭【孙晷温恭】
孙晷独处。
未尝倾斜。
穷老告索。
欣敬有加。
【原文】
晋孙晷、恭孝清约。
每独处幽暗之中。
容止瞻望。
未尝倾斜。
虽侯家丰厚。
而布衣蔬食。
躬耕垄亩。
诵咏不废。
欣然独得。
亲故有穷老者数人。
恒往来告索。
人多厌慢之。
而晷欣敬逾甚。
寒则同寝。
食则同器。
朝野称之。
人能于独处幽暗之中。
容止瞻望。
常不倾斜。
则其动容周旋。
必中礼矣。
人能于穷老告索之时。
有求必应。
不生厌慢。
则其敬老怜贫之礼尽矣。
况事父孝。
事兄恭。
喜人善。
畏闻人恶。
非深于礼者不至此。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
有个姓孙名晷的人。
他的为人恭谨孝友。
清静俭约。
就是独自一个人住在幽暗的地方。
他的容貌举止。
和两目观望的时候。
没有倾斜一些儿的。
虽然他的家里。
因为是封侯的。
所以很富厚。
可是他穿的是布衣。
吃的是蔬菜。
并且亲自在郊野里耕种田地。
仍旧不废弃读书吟诗的功课。
他很欢欣地、似乎有独得的快乐。
他有几个老年穷苦的亲戚故交。
常常到他家里来借钱。
人家多讨厌他们。
怠慢他们。
但是孙晷是格外的欢迎。
格外的敬重。
天冷的时候。
就同他们一
处睡着。
吃饭的时候。
就同他们一桌吃着。
朝廷里的人和郊野里的人。
都称赞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