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8套人教初中数学七下 5.1.1 相交线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3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3

《5.1.1相交线》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邻补角、对顶角有关概念,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的活动1中,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引导学生从两个角边之间的关系总结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活动2学生通过量一量的活动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加以理性证明,并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本课时在设计上区别于传统教学课的设计,以教材及导学案为学习材料,倡导学生以自学为基础,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规定学习内容,再通过学生的对学、群学再解决一些问题,最后以有针对性的分组展示,补充、强化各组学习中的漏洞。

二、教材分析教材从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模型。

通过剪刀剪布的情景引出了本节的学习的模型——两直线相交成四角,并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4、通过证明“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性质增强有条理的叙述推理过程的能力,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目标、内容简单,但又十分重要,对学生后面学习“三线八角”有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互补的概念,而对于相交线,学生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书上也给出了一些实例,本节主要内容是研究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重点是对顶角的性质,教材通过剪刀剪布片活动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数学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交流及展示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本节的重点是: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是: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断、交流等活动,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及有条理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相交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相交线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发现部分学生难以将题目中的信息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空间想象力训练的环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制作模型等。
再次,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依赖性强。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交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交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交线的基本概念。相交线是两条在平面内不平行且在某一点相遇的直线。它在几何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图形的性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 教案

5.1.1相交线教学设计课题 5.1.1 相交线单元第五单元学科初中数学年级七下学习目标1.了解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能使用该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交流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重点了解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能使用该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察思考】握紧剪刀的把手时,随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是怎么变化的?分析:随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逐渐变小.【观察思考】如果把剪刀的构造抽象成一个几何图形,会是什么样的图形?请你在纸上画出来.分析:剪刀的构造可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剪刀刃之间的角就是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复习回顾】相交线的概念: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它们的公共点叫做交点.观察并思考.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背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分析:如上图,AB、CD为两条直线,点O是直线AB与直线CD的交点,我们就可以说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观察剪刀把手夹角与刀刃夹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为后续学习邻补角、对顶角做铺垫.讲授新课【合作探究】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几个角?这些角有什么位置关系?分析: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4个角;这4个角有公共顶点.【观察思考】在两条相交的直线所形成的4个角中,∠1与∠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分析:∠1与∠2:①有一条公共边OC;②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③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问题:你还能找出其它的邻补角吗?分析:∠2与∠3;∠3与∠4;∠4与∠1问题:∠1与∠2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分析:∠1+∠2=180o【观察思考】在两条相交的直线所形成的4个角中,∠1与∠3思考并回答小组交流合作,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平面内两直线相交所成的4个角之间有怎样的特征.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归纳、概括得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抽象概括能力.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分析:∠1与∠3:①有一个公共顶点O;②∠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③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问题:你还能找出其它的对顶角吗?分析:∠2与∠4【合作探究】∠1与∠3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分析:∠1+∠2=180o∠2+∠3=180o∠1+∠2=∠2+∠3∠1=∠3总结: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熟悉并掌握对顶角相等.通过分析已知求证,利用平角的定义和等式的性质进行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力.【典型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若∠1 = 40°,求∠2、∠3、∠4的度数.解:由邻补角的定义,∠1 = 40°可得∠2 = 180°-∠1= 180°-40°= 140°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 = ∠1 = 40°∠4 = ∠2 = 140°【教学建议】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思考并积极回答.通过例题,规范学生对解题步骤的书写,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随堂练习】1.如图,直线AB、CD、EF 两两相交,图中共有___对对顶角,___对邻补角.答案:6;12.2.下列各组角中,∠1与∠2是对顶角的为( )答案:D3.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是射线. 则:∠BOC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___,∠AOC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___,∠AOC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______,∠BOE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AOD;∠BOD;∠BOC、∠AOD;∠AOE.4. 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A平分∠EOC,∠EOC=70°,求∠BOD,∠BOC的度数.解:因为OA平分∠EOC,∠EOC = 70°所以∠AOC = 35°由对顶角相等,得∠BOD =∠AOC = 35°自主完成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了解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加深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并学会运用它们解决一些问题.由邻补角的定义,得∠BOC = 180°-∠AOC= 180°-35°= 145°【教学建议】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课堂小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 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板书1.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邻补角互补.2.对顶角:(1)概念:有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2)对顶角相等.。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教案

课题:5.1.1相交线(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邻补角,会在图形中识别邻补角.2.知道什么是对顶角,会在图形中识别对顶角.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难点:在图形中识别邻补角、对顶角.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下图)师:(指第一个图)这个图画的是什么?生:两条直线相交.师:(指第二个图)这个图画的是什么?生:两条直线平行.师:(指图)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者平行.从今天起我们学习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板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我们先学习相交线.(擦掉平行线图,并板书课题:5.1.1相交线)(二)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边讲边标上字母)直线AB、CD相交于点O,(指准图)这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四个角,是哪四个角?生:∠AOC、∠AOD、∠BOD、∠BOC(师标上∠1、∠2、∠3、∠4,如下图).师:(指图)∠1、∠2、∠3、∠4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呢?(遮住∠3、∠4)我们首先来看∠1与∠2的位置关系.请大家认真观察,说说∠1与∠2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生:……(多让几位同学说)师:(指准图)∠1与∠2有一条公共边OA,换句话说,∠1与∠2是相邻的(板书:相邻).师:∠1加∠2等于多少度?生:180°.师:∠1加∠2等于180°,说明∠1与∠2互为补角(板书:互为补角).师:(指图)像∠1、∠2这样既相邻又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板书:∠1与∠2是邻补角)邻补角说的是两个角相互的关系,(指图)∠1是∠2的邻补角,反过来说,∠2也是∠1的邻补角. 师:(揭开∠3与∠4)∠2还与哪个角是邻补角? 生:∠2与∠3是邻补角.(师板书:∠2与∠3是邻补角)师:为什么说∠2与∠3是邻补角呢? 生:……(多让几位同学说) 师:(指准图)∠2与∠3有公共边OD ,它们是相邻的,同时∠2与∠3互为补角,所以∠2与∠3是邻补角.师:图中还有哪两个角是邻补角?生:∠3与∠4是邻补角,∠1与∠4是邻补角.(师板书:∠3与∠4是邻补角,∠1与∠4是邻补角) (三)试探练习,回授调节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1)如图,∠1与∠2是邻补角; ( ) (2)如图,∠1与∠2是邻补角; ( ) (3)如图,∠1与∠2是邻补角; (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4)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这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 ( ) (5)两个角互为补角,这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 )(6)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并且互为补角,这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 )2.如图,填空:(1)∠AOC 的邻补角是∠ , ∠BOC 的邻补角是∠ ;(2)∠AOD 邻补角是∠ , ∠BOD 的邻补角是∠ . 3.如图,填空:(1)∠1与∠ 是邻补角, ∠1又与∠ 是邻补角;(2)∠2与∠ 是邻补角,∠2又与∠ 是邻补角;(3)如果∠1=40°,那么∠2= °,∠4= °,∠3= °. (四)尝试指导,讲授新课121212DC OB A 4321师:(指准图)我们已经知道,∠1与∠2是邻补角,∠1与∠4也是邻补角,那么∠1与∠3是什么关系的角呢?∠1与∠3是对顶角(板书:∠1与∠3是对顶角).和邻补角一样,对顶角说的也是两个角相互之间的关系,(指图)∠1是∠3的对顶角,反过来说,∠3也是∠1的对顶角.师:请大家仔细观察∠1与∠3,你认为什么样的两个角才是对顶角呢? 生:……(多让几位同学发表看法) 师:(指准图)∠1与∠3是对顶角,从图中可以看出,首先,∠1与∠3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板书:两直线相交);第二,∠1与∠3是相对的两个角(板书:相对).像∠1与∠3这样由两直线相交形成且相对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师:图中还有哪两个角是对顶角?生:∠2与∠4是对顶角.(师板书:∠2与∠4是对顶角) (五)试探练习,回授调节4.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如图,∠1与∠2是对顶角; ( ) (2)如图,∠1与∠2是对顶角; ( ) (3)如图,∠1与∠2是对顶角; ( ) (4)如图,∠1与∠2是对顶角;(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5)有同一顶点并且相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 )(6)由两直线相交形成并且相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 )5.如图,填空:(1)∠AOB 与∠ 是对顶角; (2)∠COD 与∠ 是对顶角; (3)∠BOC 的对顶角是∠ ; (4)∠AOE 的对顶角是∠ . 6.如图,填空:(1)∠AOE 的对顶角是∠ , ∠AOE 的邻补角是∠ 、∠ ;(2)∠DOE 的对顶角是∠ ,∠DOE 的邻补角是∠ 、∠ . (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指准图)像∠1与∠2这样既相邻又互补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像∠1与∠3这样由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并且相对 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12121212F E O A B CD O A BCD E师:邻补角、对顶角说的都是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如果老师说∠1是邻补角,或者说∠1是对顶角,你觉得教师这样说对吗?为什么?生:……(多让几位同学发表看法)师:说到邻补角、对顶角指的一定是两个角是邻补角或对顶角,这就好比我们不能说扎西是兄弟,卓玛是姐妹,我们一定需要说清扎西与谁是兄弟,卓玛与谁是姐妹.兄弟、姐妹说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样邻补角、对顶角说的是两个角之间的关系.(作业:P习题1.2.(1)(2))7。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
2.提高题: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给定图形中的角度和等。
3.拓展题:设计一个包含相交线的几何图形,要求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学生们独立完成练习,我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相交线的知识?”学生们回答:“我们学习了相交线的性质,如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点:相交线的性质及其应用,特别是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的关系。
2.知识难点:理解并运用相交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实际图形中识别和判定各种相交线形成的角。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实例,如交叉路口、建筑设计图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和角度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相交线的认识处于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阶段。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直线的性质、图形的分类等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些都为学习相交线打下了基础。然而,由于相交线的性质和分类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上发展不均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个别关注和指导。因此,在教学相交线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过程,逐步理解并掌握相交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几何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人教版七年级下-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5.1.1相交线教案

5.1.1 相交线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邻补角及对顶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对顶角的性质。

难点探索并理解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

问题:剪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展示剪布的过程。

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应先提出问题,以免在剪布过程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没有注意观察应该观察的内容。

学生观察以后,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引导:如果将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将剪刀抽象成两条直线,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间题。

二、探究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如图,教师提出问题:(1)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几个角?(2)将这些角两两配对,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惩样的位置关系?根据这种位置关系将它们分类。

教师画两条租交的直线,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的两条相交线构成的四个角,根据图形进行分类,然后描述邻补角和对项角的特征。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1)学生能否从位置上对这些角进行分类。

(2)学生能否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项角。

(3)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和发言。

师生共回归纳得出邻补角与对项角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形中角与角的位置关系的探究,经历从图形到文字到符号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相交概念的理解,积累一些研究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5.1.1相交线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1.1相交线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师活动1:观察图片,思考立交桥中的直线,存在的位置关系活动意图说明:教师活动2:一、相交线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交叉在一起,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相交线。

如图,相交线的几何描述为:直线AB、CD相交于点O提问:两直线相交,除了形成两条相交线,还形成什么呢?2.观察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握紧剪刀的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

3.观察剪刀的形状,可抽象成什么几何图形?请你在纸上画出来。

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邻补角和对顶角1.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如图),∠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发现:∠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和∠2互补)。

结论: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定义: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注意:必须是两角,单独一个角不构成邻补角关系。

2.如图,∠1和∠3又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发现:∠1和∠3有一个公共点O,∠1的两边分别是∠3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教师活动3:三、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如图,∠1和∠2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思路点拨:用量角器测量或几何推导证明∵∠1与∠2互为邻补角∴∠1+∠2=180°∴∠1与∠2互补结论:邻补角互补①.如图,∠1和∠3有怎样的数量关系?②.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会保持吗?①.∠1=∠3 ②.关系不变教师活动4:例1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4=∠2=140°。

活动意图说明:必做题:1. 下面四个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B)A. B. C. D.2.如图所示,已知点O是直线CD上的一点,∠AOC=30°,OB平分∠AOD,则∠BOD的度数是(A)A. 75°B. 65°C. 55°D. 453.已知∠1和∠2是对顶角,∠1与∠3是邻补角,则∠2+∠3= 180°4. 如图,直线AB、CD交于O,若∠AOD比∠AOC大40°,则∠BOD=70°;若∠AOD=2∠AOC,则∠BOD= 60°。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教案一、设计说明1.内容解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由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它们所成的角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首先要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成有公共顶点的四个角的关系,即:对顶角与邻补角.为后面学习垂线、三线八角以及空间里的垂直关系打好基础.然后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形成的没有公共顶点的三角的关系,为研究平行线做好准备.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是证明角相等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并在以后的推理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初步引入几何推理的格式,让学生知道推理要步步有据.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②掌握对顶角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②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③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对顶角相等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对顶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②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3、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4、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问题1:观察下图,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师生活动:让学生观察,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1-1 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1-1 相交线

5.1.1相交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初步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去求一个角的度数.3.掌握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性质【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5)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钢索,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钢索组成的图案;围棋棋盘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7-12,探究邻补角与对顶角的定义教师问:如图,把两根木条用钉子钉在一起,转动其中一根木条,观察两根木条所形成的角的位置及大小关系.你能动手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吗?学生答:能,作图如下:教师问: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是哪几个?学生答: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四个 .分别是∠1,∠2,∠3,∠4.教师问:将这些角两两相配能得到几对角?教师依次展示学生答案:学生1答:∠1 和∠2.学生2答:∠2 和∠3.学生3答:∠3 和∠4.学生4答:∠4 和∠1.教师问:为何如此分类呢?学生答:有一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角的顶点相同.教师问:还有其他分类吗?学生答:分类如下:∠1 和∠3,∠2 和∠4.教师问:这样分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答:两边分别在一条直线上,有共同的顶点.总结点拨:(出示课件9)教师问:观察∠1和∠2的顶点和两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师生一起解答:如图,∠1与∠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与∠2 互补),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教师问:类比∠1和∠2,看∠1和∠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答:这两个角的两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有相同的顶点.教师总结:如图,∠1与∠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2)考点1:对顶角的判断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出示课件13)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析: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答案:D.出示课件14,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答案:D.2.出示课件15-17,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教师问: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因而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如图所示,∠1 与∠3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答:猜想:∠1 =∠3.教师问:你能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来验证∠1与∠3的数量关系吗?学生答:∵∠1+∠2=180°,∠3+∠2=180°,∴∠1=∠3.教师问:∠1与∠3互为什么角?学生答:互为对顶角.教师问:由此你能猜想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学生答:猜想:对顶角相等.教师问: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师生一起解答: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求证:∠1=∠3,∠2=∠4.证明:∵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1+∠2=180°∠2+∠3=180°,∴∠1=∠3.同理可得∠2=∠4.教师问:您能利用几何语言描述一下对顶角的性质吗?学生答:符号语言:∵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1=∠3,∠2=∠4.教师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8)两直线相交分类位置关系名称数量关系∠1 和∠2,∠2 和∠3,∠3 和∠4,∠4 和∠11.有公共顶点2.有一条公共边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邻补角互补∠1 和∠3,∠2 和∠4.1.有公共顶点2.没有公共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3.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考点1:利用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出示课件19)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学生1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可知∠2=180°-∠1=180°-40°=140°;学生2解: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1=40°,∠4=∠2=140°.教师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5.1.1 第1课时《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5.1.1 第1课时《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1.1 第1课时《相交线》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相交线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等基本几何概念,具备一定的几何基础。

但是,对于相交线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交线的定义,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相交线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难点:相交线的性质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相交线的图片、模型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交线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示例:展示一张道路交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相交线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相交线的基本概念。

示例: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相交线性质的理解。

示例:每组发放一些几何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找出相交线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特点,并能够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相交线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知识,对于图形的认识和观察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两条直线相交的多种情况分辨不清,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特点,能够识别和画出相交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2.难点:对于两条直线相交的多种情况的理解和判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发现相交线的特征。

2.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相交线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线、射线、线段教具。

2.学具:学生作业本、直线、射线、线段教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哪些是相交线。

学生尝试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交线,并说明理由。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通过学习相交线,学生能够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掌握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相交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基本概念,对于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相交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自主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直尺、圆规、三角板、白板等。

2.教学素材:相交线的图片、实例和练习题。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有利于学生思考和交流的环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图形,如交叉的道路、铁路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的特征。

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能够发现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由两条直线相交而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相交线的概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探讨了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些概念时,起初有些混淆。我通过反复举例和直观演示,帮助他们逐步理清了这些角的区别和联系。这也提醒我,对于这类几何基础概念的教学,直观性和重复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解决实际问题,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通过合作探究,他们不仅加深了对相交线性质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中。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证明了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1.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及其分类。
2.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判条直线是否垂直。
4.探索并掌握垂直的性质及其应用,如:垂直线段最短、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
4.强化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将相交线的性质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通过几何作图和计算,巩固基本的几何变换和代数运算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的识别及其分类,特别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和特点。
-垂直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理解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
-掌握垂直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垂线段最短原理。
-通过几何作图和计算,运用相交线和垂直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举例解释:
-在讲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重点强调它们在两条相交直线上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通过直观图示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相交线的概念;2.掌握相交线的特性;3.运用相交线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4.在实际应用中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相交线的概念;2.掌握相交线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运用相交线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提问互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导入相交线的概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相交线的含义,并且画出正方形中的相交线。

老师可以听取学生答案后提出疑问和引导;•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是否有特殊的性质,如何表述?2. 学习相交线的特性(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理解相交线的特性;•老师提问,并带领班级探究相交线的性质,例如:在平面内,两条互不平行的直线必定相交于一点;如果两条直线在平面内相交,那么相交线的两边所夹角度数之和为180度等;•学生通过实例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巩固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3. 运用相交线特性解决实际问题(30分钟)•给学生出示相交线及角的知识点相关问题,让学生完成问题思考,并将答案写在小黑板上;•学生将自己的小黑板拿到老师和其他同学面前,进行讲解和交流,最终形成答案;•老师提供提示和引导,逐渐提高难度,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4. 组内竞赛(15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给小组们出示问题,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尽快回答,然后评选出获胜组。

5. 课堂总结(10分钟)•让获胜组分享获胜的经验和策略;•老师总结今天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复习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课堂评价通过了解小组学生的回答、口头答问、小黑板写作情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七、作业1.完成课本练习册第X页的练习;2.自己编一道有关相交线的题目,并在下一次课上与同学分享。

八、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例如相交线迷宫、猜图形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5.1.1 第1课时《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5.1.1 第1课时《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1.1 第1课时《相交线》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基本的几何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识别和判断相交线。

3.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发现相交线的性质。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来形象地展示相交线的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对相交线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相交线的图片和实例。

3.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路交叉、道路交汇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例中的共同特点。

学生可能会发现这些实例都有两条线段或直线相交的情况。

教师进而提问:“什么是相交线?相交线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相交线的概念。

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交线,并解释原因。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这些练习题可以包括判断相交线、找出相交线的性质等。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问题来巩固学生对相交线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给出一个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相交线,并解释其性质。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相交线的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等领域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5-1-1相交线》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及运用。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相交线的概念,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体会相交线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学生在空间观念方面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相交线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概念,了解相交线的性质,并能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交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相交线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观察操作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4.练习法:设计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2.学具:每人一套直尺、圆规、三角板。

3.教学课件:相交线的相关图片、动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现象,如交叉的道路、铁路等,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线。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线?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相交线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的特征。

同时,利用课件展示相交线的性质,让学生初步认识相交线。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圆规、三角板等工具,自己画出相交线,并观察、分析相交线的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中,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相交线,理解相交线的性质,并学会运用相交线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知识,对于图形的认知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交线的定义,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相交线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2.教学难点:相交线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动手实践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的例子,如交叉的电线、道路等,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相交线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相交线的性质。

3.实例分析:通过几何画板展示相交线的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交线的特点。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相交线的性质,总结出相交线的性质定理。

5.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巩固对相交线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理解相交线的定义,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及其名称。
-举例:通过观察图形,让学生识别出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即相邻角、对顶角、补角等,并理解这些角的性质。
-重点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讲解垂直与平行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墙面与地面的关系,理解这些性质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交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交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重点三:学会通过画图和推理来分析几何问题,培养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
-举例: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要求学生先画出相应的图形,再运用几何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对顶角和相邻角的区分。
-举例:在讲解对顶角和相邻角时,通过对比记忆,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角的不同之处,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精选】第8套人教初中数学七下 5.1.1 相交线教案.doc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精选】第8套人教初中数学七下  5.1.1 相交线教案.doc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A.1个B.2个C.3个D.4个
2.如图(1),三条直线AB,CD,EF相交于一点O,∠AOD的对顶角是_____,∠AOC的 邻补角是_______,若∠AOC=50°,则∠BOD=______,∠COB=_______,∠AOE+∠DOB+∠COF=_____。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OE平分∠AOC,若∠AOD-∠DOB=50°,求∠EOB的度数.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时间:20分钟)
教师导知活动1
学生探知活动1
4.如图,直线 a,b,c两两相交,∠1=2∠3,∠2=68°,求∠4的度数
5.若4条不同 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图中共有几对对顶角?若n条不同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呢?
六.教学反思 :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器材
多媒体
课前预习设计
1.阅读课本P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1《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1《相交线》

《相交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对相交线的学习,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相交线相关角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实践,体验相交线的学习过程,并且能够掌握应用相交线所产生的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二、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两条直线相交后形成的角,探索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难点学生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后所产生的4个角之间的关系,并且会应用此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内容:教师播放剪刀剪开布的动态视频,提出问题。

师:如果我们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直线的相交,那大家会发现什么呢?生:两条直线相交后会形成4个角。

师:那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画两条直线的相交,看会产生几个角?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几个角之间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2.新授活动一:初步认知教师带领同学们动手画一组两条直线相交,分别标出所形成的∠1、∠2、∠3、∠4。

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1和∠3呢?总结:不管角怎么变化,角的位置关系不会改变。

即∠1和∠2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1的量边分别是∠3的两边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教师提出下一个问题:可以单独说∠1、∠2、∠3、∠4是领补角或者对顶角吗?数一数两条相交直线中一个角有几个领补角?总结:领补角、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都是相对于两个角而言,是指的两个角的一种位置关系。

在相交直线中,一个角的领补角有两个。

活动二:深入了解教师提出问题:分别测量各角度数,看看各角有什么关系?总结:∠1+∠2=180º,∠1=∠3。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问:如果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角的位置关系还会保持吗?为什么?同学们动手画一画,想一想?总结: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

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器材多媒体
课前预习设计
1.阅读课本P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 ,
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 .
3.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阅读课本P2内容,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教学过程
一.旧知设疑、情景引入(时间: 5 分钟)二次备课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时间: 20 分钟)
教师导知活动1 学生探知活动1 二次备课
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BOD AOC∠
∠与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
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
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例如:
(1)∠AOC和∠BOC有一条公共
....
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
为,称这两个角互
为。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
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
关系是
(2)∠AOC和∠BOD (有或
没有)公共边,但∠AOC的两边分别
是∠BOD两边的,称这两
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个角互为 。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

教师导知活动2 学生探知活动2
二次备课
注意学生量角度
时的误差
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用语言概括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的两个角叫邻补角。

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教师导知活动3 学生探知活动3
二次备课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概括形成邻补角、
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探究对顶角性质.
在图1中,∠AOC 的邻补角有两个,是 和 ,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 = ,而这两个角又是对顶角,
由此得到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 注意: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你能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纸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时间: 12 分钟)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 相交,ο
401=∠,求4,3,2∠∠∠的度数。

(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ο
ο
80,35=∠=∠COF AOC ,求:DOF AOD ∠∠和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知识再现(时间: 3 分钟)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困惑?(小组交流,互助解决)
五.课外作业布置:
课本P9-1,2P10-7,8
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
1
21
2
1
2
2
1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1),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一点O, ∠AOD 的对顶角是_____,∠AOC 的邻补角是_______,若∠AOC=50°,则∠BOD=______,∠COB=_______,∠AOE+∠DOB+∠COF=_____。

O
F E D C
B
A
3.如图,直线AB,CD 相交于O,OE 平分∠AOC,若∠AOD-∠DOB=50°,•求∠EOB 的度数. O
E D C
B
A
4.如图,直线a,b,c 两两相交,∠1=2∠3,∠2=68°,求∠4的度数 c
b
a
3
4
1
2
5.若4条不同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图中共有几对对顶角?若n 条不同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呢?
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