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导学案(唯美版)

合集下载

忧伤寄托纳兰性德词牌教案设计

忧伤寄托纳兰性德词牌教案设计

忧伤寄托纳兰性德词牌教案设计忧伤寄托 - 《那兰性德》词牌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节课以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之一的词牌——《那兰性德》为切入点,通过学习、欣赏和创作词作,培养学生对忧伤情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熟悉《那兰性德》的起源、特点和演唱方式;了解忧伤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创作小词作,培养学生对自身情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 介绍《那兰性德》词牌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分析《那兰性德》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学习欣赏经典的《那兰性德》词作;-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那兰性德》小词作。

2. 方法:-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观看经典《那兰性德》词作表演短片;- 小组合作和个人创作相结合的方式。

三、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1. 准备活动(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课程内容和目标;-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忧伤情感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2. 课堂导入(10分钟)- 教师播放《那兰性德》词牌的音乐,并解释其起源和使用场景;- 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简单的欣赏和讨论。

3. 《那兰性德》情感表达方式分析(15分钟)- 教师通过示例词作分析《那兰性德》所表达的忧伤情感特点;- 学生观察示例词作,尝试发现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4. 经典作品欣赏(15分钟)- 教师播放经典《那兰性德》词作的音频或视频;- 学生带着问题和注意点聆听,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5. 小词作创作环节(30分钟)- 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并互相启发,激发创作灵感;-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作品进行现场朗诵;- 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并对每组作品进行点评和鼓励。

6. 总结和课后作业(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和收获;-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练习朗诵自己的小词作,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四、教学参考资料- 《那兰性德》词牌音乐和词作录音或视频;- 附有解读和分析的《那兰性德》词作材料;- 小词作创作指导和展示范例。

忧伤寄托纳兰性德词牌教学方案设计

忧伤寄托纳兰性德词牌教学方案设计

忧伤寄托纳兰性德词牌教学方案设计忧伤寄托——《托那兰性德》词牌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 了解《托那兰性德》这一词牌的起源、特点和文化内涵;2. 掌握《托那兰性德》的构成要素及其演唱技巧;3. 能够分析、欣赏并演唱几首《托那兰性德》的经典作品;4.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情感交流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牌介绍a. 《托那兰性德》是元代文人杨维桢所创作的一种词牌。

b. 《托那兰性德》的特点和特色:抒发忧伤与寄托情感,追求唯美与含蓄,表达思乡之情。

c. 《托那兰性德》的构成要素:诗意的意境、曲调的美感,以及对字音字义的合理性。

2. 《托那兰性德》的表达技巧a. 音乐性的表现:通过调弦、抚琴、声腔等传统演唱技巧,使音乐更具表达力。

b. 情感的传达:通过音调的婉转悠扬、声音的起伏变化等手法,将情感真实地传达给听众。

c. 词曲的配合:将词意与曲调紧密结合,使整体音乐更具一致性和和谐感。

3. 经典作品的欣赏与解读a.《东篱乌夜啼》:通过辽阔的意境和抒情的词句,表达了忧伤与哀怨。

b.《愁蛩咏》:通过对愁苦之蛩的描绘,寄托了思乡之情。

c.《西江月》:以西江的月光为背景,表达词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步骤1. 词牌介绍与背景知识讲解(10分钟)a. 介绍《托那兰性德》的起源和特点。

b. 分享杨维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构成要素与表达技巧讲解(20分钟)a. 解释《托那兰性德》的构成要素和其要求。

b. 指导学生通过调弦、抚琴、声腔等技巧来表达音乐性。

c. 引导学生用声音的起伏变化和音调的调整来传达情感。

3. 经典作品欣赏与解读(40分钟)a. 欣赏《东篱乌夜啼》并讲解其词意和表达手法。

b. 欣赏《愁蛩咏》并讲解其词意和表达手法。

c. 欣赏《西江月》并讲解其词意和表达手法。

4. 演唱实践与展示(30分钟)a.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演唱出《托那兰性德》的曲调和词意。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案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案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相思》。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分析。

(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作品的价值意义。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长相思》,掌握诗歌内容、结构和作者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了解作者。

(2)搜集与诗歌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的其他作品、生平介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纳兰性德及其作品《长相思》。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长相思》。

(2)学生自主练习,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长相思”、“在内作”、“寒光照铁衣”等。

(2)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鼓励课后自主学习。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长相思》。

2. 写一篇关于《长相思》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3. 搜集纳兰性德的其他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选取其他描写思乡情的诗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与《长相思》进行比较学习。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3.进修诗歌鉴赏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学内容: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诗歌整体意境和内涵的解读;3.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

三、导学过程:1.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清代闻名诗人,字少卿,号纳兰,又号南乡子。

他是清代闻名女诗人薛涛的曾孙,因家贫而未能出仕,一生以诗文自娱。

其诗作以七言律诗为主,情感真挚,意境深遥,被誉为“纳兰词派”的代表人物。

2.诗歌整体意境和内涵的解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纳兰性德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诗人在云山之畔行走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心里的孤独和迷茫,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中融入了禅意和哲理,意境深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3.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云山”、“浣溪沙”、“身向”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教室讨论:1.你如何理解诗中的“云山”和“浣溪沙”?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象?2.诗人为什么选择以“身向”来开头?这种表达方式有何特殊意义?3.你认为诗中的孤独和迷茫是如何体现的?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五、课后作业:1.结合教室讨论的内容,写一篇200字摆布的诗歌鉴赏文章,谈谈你对《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的理解和感受。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解读,写一篇300字摆布的文章,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探讨诗歌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意境内涵,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纳兰词唯美诗句欣赏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纳兰词唯美诗句欣赏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王萍单位名称新疆托克逊县第一中学填写时间2020.8.28学科语文年级/册九年级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课外古诗词诵读难点名称欣赏纳兰词唯美诗句,在经典诵读和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的能力。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古诗词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具有独特的美感,在中国文学史上,"纳兰词"光采夺目,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古诗词含蓄的表现形式,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千变万化,解读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1.欣赏纳兰词唯美诗句,在经典诵读和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的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

其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赏析词句(1)“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词句。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2)“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纳兰性德教案

纳兰性德教案

教案课堂目标:使学生了解纳兰词课堂要求:认知词,读懂纳兰词,理解纳兰词中的情感,希望学生爱上词准备材料:《画堂春》、《梦江南》、《浣溪沙》、《木兰花令》、《虞美人》、《临江仙》《蝶恋花》《长相思》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春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灯孤。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拒。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堂经过:1、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句话讲的是谁吗?对,这纳兰讲的就是清朝第一才子纳兰性德介绍: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号楞伽山人。

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导学案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导学案

长相思纳兰性德导学案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文,以诗歌形式表现了人们在思念中所承受的煎熬与愁苦。

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感细腻表达,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爱情的执着与痴迷。

在此导学案中,我们将针对《长相思》这首诗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纳兰性德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

第一部分:诗歌背景解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长相思》这首诗的背景。

纳兰性德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逝世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

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同时也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进士。

《长相思》是他在文学创作中的一部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第二部分:诗歌解析接下来我们将对《长相思》这首诗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长相思,在长安。

屠苏颂,明月松。

:作者通过"长相思"四个字表现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长安是古代中国的一座古都,代表了遥远的距离。

"屠苏颂"和"明月松"则是作者用来描绘思念之情的景物,以增强诗歌的意境。

青衫湿,纵歌叹。

:"青衫湿"表现了作者深情的忧伤之情,"纵歌叹"则表明了作者在思念之中所承受的苦痛和无奈。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几句诗通过描绘伤心桥下的春水、白发渔樵等景物,展现了作者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无奈。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后一句则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命运的洒脱表达。

无论历经多少风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成为笑谈。

第三部分:诗歌主题分析最后,我们需要总结《长相思》这首诗的主题。

通过诗中对远方思念、时光流逝、人生风雨等多种感情的描绘,可以看出作者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情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通过这首诗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纳兰性德的诗歌魅力,也能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感悟。

纳兰词选教学设计

纳兰词选教学设计

纳兰词选教学设计近年来,纳兰词因其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教授纳兰词选,我们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以便让学生深入理解纳兰词的内涵和表达技巧。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纳兰词选的教学,我们旨在使学生实现以下目标:1. 了解纳兰词选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 感知纳兰词选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3. 分析纳兰词选中的文字特点和艺术魅力;4.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纳兰词选的能力;5. 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涵盖以下内容:1. 纳兰词选的背景介绍:通过简要介绍纳兰词选的创作背景、作者纳兰容若的生平,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艺术成就;2. 纳兰词选的文化内涵:通过选取纳兰词选中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主题,帮助他们感知文化传统的延续和融合;3. 纳兰词选的艺术魅力:通过对纳兰词选中的精美语言和艺术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美学价值和表达技巧;4. 纳兰词选的鉴赏与写作:通过选取几首经典的纳兰词,引导学生学习鉴赏纳兰词选的方法,并通过模仿性写作的方式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纳兰词选的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2. 阅读解读法:让学生阅读纳兰词选中的篇章,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讨论互动法: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纳兰词选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写作训练法:通过指导学生模仿纳兰词选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四、评价方法为了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质量、问题解答能力等来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阅读纳兰词选中的习题,考察学生对篇章的理解能力;3. 创作评价:通过对学生创作的纳兰词进行评分,评价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纳兰性德词教学教案

纳兰性德词教学教案

纳兰性德词教学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了解纳兰性德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清朝文学史上的地位。

探讨纳兰性德词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影响。

1.2 教学目标了解纳兰性德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掌握纳兰性德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纳兰性德词与其他词人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纳兰性德的生平2.1 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介绍纳兰性德的家族背景、出生年份及生平经历。

强调纳兰性德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2 纳兰性德的词作风格分析纳兰性德词作的主要特点,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等。

引导学生了解纳兰性德词作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

第三章:纳兰性德的词作主题3.1 爱情词分析纳兰性德爱情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纳兰性德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3.2 友情词分析纳兰性德友情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纳兰性德对友情的重视和珍视。

第四章:纳兰性德的词作艺术特色4.1 语言特色分析纳兰性德词作中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脱俗、含蓄婉约等。

引导学生欣赏纳兰性德词作中的语言美。

4.2 结构特色分析纳兰性德词作中的结构特色,如对仗工整、起承转合等。

引导学生理解纳兰性德词作中的构思巧妙和结构美。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欣赏5.1 《浣溪沙》案例分析对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进行逐句解析,分析其词作特点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纳兰性德词作的艺术魅力。

5.2 词作欣赏选取纳兰性德的其他词作进行欣赏,如《长相思》、《如梦令》等。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纳兰性德词作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第六章:纳兰性德词作中的自然描写6.1 自然景观的描绘分析纳兰性德词作中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山水、季节变化等。

引导学生理解纳兰性德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和表达。

6.2 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探讨纳兰性德词作中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如月亮、落花等。

长相思纳兰性德导学案

长相思纳兰性德导学案

长相思纳兰性德导学案长相思,纳兰性德,导学案纳兰性德(1683-1730),清朝著名文学家,诗人。

其诗才横溢,作品广泛流传。

而今我们以其作品《长相思》为题,来导学。

长相思,写的是对远方亲朋的思念之情。

纳兰性德在这首词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亲友的思念,表达了寂寞、远方和思念的忧伤之情。

那么,本导学案将围绕《长相思》这首词展开,带领读者深入拓展其诗歌内涵。

首先,本导学案将介绍《长相思》这首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历史。

纳兰性德,字元普,号独山。

父亲是康熙年间进士,母亲是才女。

性德自幼聪颖,天资过人。

与康熙皇帝有一面之缘,曾被册封为翰林待诏。

然而,他并不喜欢官场生活,辞官归隐。

在后期的生活中,他饱受病痛折磨,却依然坚持创作,并创作出了许多不朽之作。

《长相思》即是其中之一。

接着,本导学案将深入解析《长相思》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这首词以“汴水流”为开头,通过“汴水流”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忧伤的吐露。

“岸芷汀兰,萋萋兮秋去兮。

”这句话描写了沿着河边长满槐荫的荷兰花丛,顿时使读者感到一种幽静、深沉的境界。

接着,“萋萋”这个词更是强调了秋天的离别之美,将徐娘半老的悲哀融入其中。

这种细腻的描写方式,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随后,本导学案将详细分析《长相思》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在这首词中,纳兰性德巧妙地运用了对景物的描写,并融入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对家国、亲友和生活的感慨。

同时,纳兰性德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拟人手法,使整首词更加立体生动,充满诗意。

最后,本导学案将总结本文内容,并对《长相思》这首词的重要性做出评价。

《长相思》作为纳兰性德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文字,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阅读和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

长相思,不仅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感的表达,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纳兰性德词选教案教学设计

纳兰性德词选教案教学设计

纳兰性德词选教案教学设计一、引言纳兰性德,清代文人,以他优美的词作闻名于世。

他的词作不仅在文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纳兰性德的词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纳兰性德词选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2. 掌握纳兰性德词选中的代表作品,能够正确理解和解读词意;3.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a) 纳兰性德的生平与作品简介;b) 纳兰性德词选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c) 分析和解读纳兰性德词选中的代表作品。

2. 教学方法a)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纳兰性德的生平、作品和文学特点;b)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讨纳兰性德词选中的代表作品的意义和表达方式;c) 课堂演示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诠释纳兰性德词选的作品,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d) 分析与评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评论纳兰性德的词作,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独立见解。

四、教学过程1. 纳兰性德的生平与作品简介a) 给学生展示纳兰性德的生平与作品简介的PPT,介绍他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b)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纳兰性德的作品在当时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2. 纳兰性德词选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a) 讲解清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纳兰性德词选的创作背景;b) 探究纳兰性德词选的文学特点,如意境深远、表达细腻等。

3. 分析和解读纳兰性德词选中的代表作品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纳兰性德的词作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b)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词作中的意境、表达方式以及字词的含义;c)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词作的展示和诠释;d)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演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纳兰性德词选的艺术魅力和独特之处。

5. 分析与评论纳兰性德的词作a)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分析和评论纳兰性德的词作;b) 鼓励学生提出对纳兰性德词选的不同理解和解读,培养他们的独立见解和审美能力。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案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案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案教案标题:《长相思纳兰性德教案》目标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纳兰性德及其作品《长相思》的背景和意义;2. 培养学生欣赏和品味古典文学的能力;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1. 创设氛围:播放优美的古典音乐,让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氛围。

2.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听过纳兰性德和他的作品《长相思》,并简要介绍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的背景。

核心教学(35分钟):1. 学生阅读《长相思》课文:分段阅读,逐句解读,解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意义。

2. 分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对诗歌中的意象和结构进行深入探究,并讨论纳兰性德选择这种特定的写作形式和表达手法的原因。

3. 教师解答和点评:教师针对小组讨论中的问题和观点进行解答和点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理解纳兰性德的作品。

拓展延伸(15分钟):1. 学习背景知识:教师讲解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欣赏其他作品:介绍纳兰性德的其他作品,如《木兰花慢》等,让学生对纳兰性德更全面地了解。

3. 自主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写一篇关于思乡或思念的文章,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作品或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表达。

总结反思(5分钟):1.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自由写作作品,让其他同学进行品读和点评。

2. 思考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提供个别指导和建议。

课堂作业:1. 阅读纳兰性德的其他作品,并写下个人感悟和体会;2. 背诵《长相思》。

教学资源:1. 《长相思》课文材料;2. 播放纳兰性德作品音频和相关视频;3. 纳兰性德的其他作品资料;4. 音乐播放设备。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分析问题的能力等;2. 学生的自主写作作品和课堂展示表现。

以上是一个基于《长相思纳兰性德教案》的简要教案撰写,根据需要和实际教学情况,具体的教案设计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纳兰性德词教学教案

纳兰性德词教学教案

纳兰性德词教学教案时间: 2009-11-03 13:00:35 | [<<] [>>]--------------------------------------------------------------------------------【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要求,亲临其境,感受词人的内心,学会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

?接触纳兰性德的词,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纳兰性德的生平、人物性格以及词作风格等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纳兰性德所处环境,以及此对他词作风格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风格与之相似而又为我们所熟知的南唐后主李煜词导入。

)1. 列举李煜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回忆我们所了解的李煜词的风格。

前期:宫廷奢靡生活,酒色笙箫;后期:国破家亡的悔恨。

3. 纳兰与李煜的联系。

纳兰为清代初期词人,先学习李后主的词风,后在此基础上发展突破,自成一家。

“古来万事东流水,轻歌漫月只一曲。

此愁亦绝,此恨亦绝;不知后来之人,与之谁会较短长”即“古来万事东流水,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李煜,被王国维推崇为北宋词坛之后第一人的纳兰,由此看来,两人在词坛的地位也是旗鼓相当。

二、展示纳兰的词,熟读,初步感受其词风格特点。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三、解读诗歌(知人论世)1. 纳兰世家? 曾祖父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嫁努尔哈赤,生皇太极。

? 其父纳兰明珠。

为权倾朝野的康熙重臣,人以“相国”荣称。

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生最爱纳兰词111精讲PPT学习教案

一生最爱纳兰词111精讲PPT学习教案
战国时赵国平原君好养士,这里借用此典表明作者仰慕平原君的 人品,并又有平原君那样礼贤下士,喜好交游的品格,但如此的 性格又有谁能理解。成生,纳兰自指。
“谁会成生此意”,透露出孤独落寞的悲哀。失望、彷徨、牢骚 之情,统统包含在反诘的口吻之中。
第23页/共33页
不信道、遂成知己。
上面作者极写心情的抑郁,这正好为得遇 知己朋友的兴奋预作蓄势。就在感到山穷 水尽的时候,他遇到梁汾了。“不信道, 遂成知己”。骤然看来,在“不信道”之 后,又加上“遂”字,强调意外之感,是 为了表达得友的狂喜。这几句,笔势驰骤, 极尽腾挪变化之妙。
第24页/共33页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
晋阮籍为人能青白眼,见礼俗之人为白眼,见高人雅士、与己意 气相投者则为青眼。
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 矣。”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 雄泪”
这里化用杜诗之意,是说你我结为莫逆,年龄都不算老(梁汾时 年四十,纳兰二十二),彼此青眼相对,互相器重,而今正当大 有可为之年,不须伤悲,应拭去悲慨之泪,振作精神。
第25页/共33页
君不见,月如水。
末两句以景语作结,喻前途光明。 它是全篇唯一的景语。那一夜,月儿皎洁,
凉浸浸的,似是映衬着他们悲凉的情怀, 又似是他们纯洁友谊的见证。 词的上片,自道性情,是不拘礼法之士, 愿意结交贤士。
第26页/共33页
共君此夜须沉醉。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 《清稗类钞》:“容若风雅好友,座客常
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 醒也无聊,醉也无聊,
梦也何曾到谢桥。
第15页/共33页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纳兰性德,掌握其生平及文学作品背景;2.理解《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意境和内涵;3.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导学内容:1.纳兰性德生平及文学作品背景介绍;2.《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原文赏析;3.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4.诗歌意境解读及个人感悟。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学生观看纳兰性德的生平介绍视频,了解其成就和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纳兰性德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第二步:进修诗歌原文让学生阅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原文,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第三步: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指导学生分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比喻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技巧。

第四步:诗歌意境解读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意境,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诗歌鉴赏与创作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活动,让他们欣赏纳兰性德的其他作品,并尝试模仿其风格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文学创作能力。

第六步: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收获,回顾纳兰性德的诗歌艺术和人生境界。

鼓励学生思考诗歌对人生的启迪和意义,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纳兰性德的生平及文学作品背景,深入分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通过诗歌鉴赏与创作,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激情,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希望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深入体验纳兰性德的诗歌艺术,感悟诗歌的美丽与哲理,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愿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尽情畅游,感受诗歌的魅力与力量,成为有情怀、有文化、有品位的摩登人。

纳兰词选词牌演唱教学教案

纳兰词选词牌演唱教学教案

纳兰词选词牌演唱教学教案【纳兰词选词牌演唱教学教案】一、教案简介《纳兰词选词牌演唱教学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纳兰性德的词作,并教授他的选词牌演唱技巧。

通过学习纳兰词的选词牌演唱教学教案,学生可以提高对纳兰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提升自身的演唱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纳兰词选词牌的基本情况;2. 学习纳兰词的演唱技巧;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学习纳兰词选词牌的基本情况;2. 掌握纳兰词演唱的基本技巧。

四、教学内容【纳兰词选词牌的基本情况】纳兰词选词牌是指纳兰性德所创作的词作所采用的曲调、曲牌名称。

纳兰词选词牌的特点是韵律优美、情感深厚。

常见的纳兰词选词牌有《摸鱼儿》、《浣溪沙》、《临江仙》等。

对于每一种选词牌,学生需要了解其基本特征,包括曲调、节奏、情感表达等。

【纳兰词演唱的基本技巧】1. 朗读与吟唱结合:纳兰词是文学作品,既可以朗读,也可以通过吟唱来表达情感。

在演唱纳兰词时,学生可以根据情感和节奏的需要进行选择。

2. 把握曲调与情感:不同的选词牌会对应不同的曲调,而曲调又会有对应的情感表达。

学生在演唱时要能够准确把握曲调和情感的统一,使歌曲表达更加传神。

3. 控制呼吸和声音:演唱纳兰词需要良好的呼吸控制和声音的运用。

在演唱过程中,学生要注意深呼吸,控制呼吸的稳定性,同时运用适当的音调和音量,使得演唱更加生动有力。

五、教学步骤1. 介绍纳兰词选词牌的基本情况- 向学生介绍纳兰词选词牌的概念,包括曲调和情感特征等;- 呈现一些经典的纳兰词选词牌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纳兰词的兴趣。

2. 学习纳兰词演唱的基本技巧- 向学生讲解纳兰词演唱的基本技巧,包括朗读与吟唱的选择、曲调和情感的统一、呼吸和声音的控制等;- 播放一些纳兰词的演唱作品,让学生对演唱技巧有更直观的了解。

3. 练习纳兰词演唱- 分发纳兰词选词牌的演唱歌词,让学生朗读和练习;-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演唱练习,加深对纳兰词演唱技巧的理解。

纳兰词选中的爱情与人生教学设计

纳兰词选中的爱情与人生教学设计

纳兰词选中的爱情与人生教学设计纳兰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以其深刻的情感、丰富的意境和细腻的表达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而其中关于爱情和人生的词作更是耐人寻味,充满启迪和教育意义。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借助纳兰词选中的爱情与人生主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探索这些词作背后的深意,培养他们的情感、文学素养和人生观。

下面,我将为大家设计一堂以纳兰词为基础的爱情与人生教学课程。

课程名称:纳兰词选中的爱情与人生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纳兰词的能力;2. 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纳兰词所传递的情感与意境;3. 培养学生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理解;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部分:纳兰词的背景介绍(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纳兰词的历史背景和纳兰词人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纳兰词的创作环境有一定了解。

2. 谈论纳兰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引发学生对纳兰词的兴趣。

第二部分:爱情与人生主题的纳兰词赏析(40分钟)1. 分发纳兰词的选集,让学生课前阅读选定的几首词作。

2. 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所阅读的纳兰词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中探讨的爱情和人生主题,帮助学生领会与思考。

4.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探讨纳兰词中的爱情与人生哲理,并做简要总结。

第三部分:创作与表达(40分钟)1. 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首纳兰词作为创作对象,进行二次创作。

2. 要求学生根据所选纳兰词的主题,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或词作,表达对爱情与人生的理解。

3. 学生完成创作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现场演讲或朗诵。

第四部分:分享与反思(20分钟)1. 学生代表分享创作成果,展示自己对爱情与人生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2. 学生就教学过程和收获进行反思和总结。

3.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激发学生对诗词创作和文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评价与作业: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贡献度。

纳兰性德《长相思》导学案

纳兰性德《长相思》导学案

纳兰性德《长相思》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并填空。

纳兰性德(1655-1685):词人。

原名,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

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

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作品特点: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

也能诗。

有。

词集名,有单行本。

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诗词成就: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

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誉其为“”。

2、正音
更聒
3、注释
榆关:那畔:
帐:更:
聒碎:
【纳兰性德《长相思》导学案】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满族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

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

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在康熙身边。

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

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

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他的词基本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取“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之意。

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编辑一处,合为《纳兰词》。

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采桑子·塞上咏雪花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谢娘,指晋代王凝之的妻子、才女谢道蕴。

她曾因咏雪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

(《晋书·列女传》)这里是说雪花在天涯飞扬,它虽不是富贵之花,却实诚可爱,但又有谁怜惜它呢? 唐以来世人多以牡丹海棠为富贵之花,容若却赞雪花自有风骨, 别有根芽,不同与俗世繁花。

这不是故作惊人语,而实在是他 心性有别于众人,容若爱的是冷处偏佳,是精神的至清至洁; 他取的是冷月凉音相伴下的漂泊天涯,是灵魂的自由不羁。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

·浆向蓝桥易乞: 引用唐代小说《传奇.裴航》的主人公裴航在蓝桥遇见仙女云英的典故。

而这里的蓝桥可能暗指皇宫,据猜测,纳兰性德的意中人可能入了宫。

·药成碧海难奔:引用 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典故。

·若容相访饮牛津:说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纳兰性德曾多次表达过他愿意追随亡妻卢氏而去的心情。

他和卢氏虽不能同生,但却能同死。

他死的那天正好也是卢氏的忌日。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情景交融,写自己孤独中对亡妻的回忆。

上阙用“西风、黄叶、残阳”渲染了一种感伤惆怅的气氛。

下阙借用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比喻自己和妻子相濡以沫的美好生活。

结尾“当时只道是寻常”流露出深深的追悔、遗憾和无可奈何。

整个词写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图景,一是和妻子一起的美好。

一是眼前自己的孤单,两相对照,越发显出眼前的凄凉越发突出对亡妻的思念。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都命薄,再缘铿剩月残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纳兰词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倖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

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

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

怕幽泉、还为我神伤。

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分愁香。

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这首词到底是写给谁的?写给亡妻卢氏,还是写给死在宫中的表妹呢?后人各种争论。

写给卢氏派观点:你要我重复几遍呢? 悼亡自古就是写给妻子的,帮别人悼亡有代悼亡说,这首词很明白的写了是悼亡。

悼亡是写给妻子的,有的人甚至说纳兰写悼亡是借死去妻子的名义,为那个没有成为他妻子的人进行悼亡。

老天,卢氏与他三年夫妻,为他生育孩子,然后过世,最后只是成了他著名悼亡词的一个载体,这样的纳兰公子,你们接受吗?写给表妹派观点:第一,悼亡的确自古就是写给妻子的,但容若是个重情之人,(前提是表妹一人)传,表妹是为他而死,那他若真把表妹视为自己的妻子,有何不可?第二,“玉钩斜”乃葬宫人处,你不赞同,我便不再提。

第三,“咫尺”有咫尺天涯的意思,若为卢氏,怎会咫尺天涯?他想去看卢氏(不管是坟墓还是真人)都随时可以,何来咫尺天涯之感?说是天人永隔还差不多。

只有皇帝的女人,才与他咫尺天涯,他即是皇帝进臣,与后宫自是咫尺,与皇帝的女人却是天涯。

第三,“料得重圆密誓”,用了破镜重圆的典故,这个典故并不仅仅是指夫妻和好的,下一楼我会把典故发上来,它是指夫妻被迫分开,妻子到了权贵人手中,这么一想,应该是那个入宫的表妹而不是卢氏。

第四“重圆”后还有二字“密誓”说明这个誓言是秘密的,若为卢氏,何须秘密?他与卢氏应该是天地所证的婚约,何来秘密之言?第五:卢氏是难产而死,何来“扶病”?还有“剪刀声”,难不成卢氏在怀孕临产是这灯芯还是她自己去剪的?这只能说是纳兰的想象,表妹不是为他抑郁而终吗(有版本是这么说的),所以纳兰在她逝世后想象她扶病剪灯芯的样子,仿佛还能听到那个声音。

这就可以解释你的怀疑“(真不知道若宫中真有个表妹,纳兰怎么听到银釭的剪刀声……)【临江仙·寒柳】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珏。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

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

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

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

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年事,结遍兰襟。

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蝶恋花-出塞】今古山河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王国维曾说:“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人间词话》)纳兰容若的爱情一、表妹雪梅据说纳兰性德在正式娶妻之前,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就是他的表妹雪梅。

雪梅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纳兰家。

这位表妹冰清玉洁,才智过人。

纳兰性德和表妹相知相爱,心心相印,私订终身,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纳兰母亲的激烈反对。

母亲固执地认为,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即使她是自己的亲外甥女,她也是“丧门星”,怎么能把这种“不祥”带给自己最心爱的长子呢?不管纳兰和雪梅如何的苦苦哀求,母亲都不为所动。

为了拆散这对“冤家”,父母想了一个办法,把雪梅送入了宫中,从此两人就再也不能相见了。

坚贞的雪梅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在宫中吞金自尽,纳兰性德得知消息以后痛不欲生,大病了一场。

二、原配卢氏二十岁时,他奉父母之命,和两广总督兼兵部尚书卢兴祖之女、时年十八岁的卢氏成婚。

虽然不像表妹那样贴心贴肺,但纳兰和正妻卢氏的感情倒也如胶似漆。

然而,由于工作需要,纳兰常常入值宫禁或随皇帝南巡北狩,这对少年夫妻聚少离多,纳兰只好把万千情丝倾泻在词章里。

他们至真至美的爱情只持续了三年,卢氏难产,母子俱亡。

纳兰此后写下了一系列悼念亡妻的词章,声声啼血,字字连心。

三、才女沈宛沈宛为江南艺妓,才华横溢。

纳兰曾纳她为侍妾,后被迫分离。

不过,容若似乎对这段分离始终耿耿于怀。

似乎觉得自己辜负了她。

而在他快要离开人世之时却不知现在的她身在何处。

别人若对不起自己将很快忘记,以容若的性格,自己若对不起别人,那将是终生不忘。

只是在他生命垂危时,“近来怕说当年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

几分自责,几分自嘲,他或许也认为这段分离是冷落了一个不该冷落的人才会对她深怀歉疚。

容若这样多情的男子,为世所稀,但他多情反被多情误。

他有着如林黛玉般的表妹,可他们却无法结成连理;容若的心之苦,可想而知。

后来好不容易遇到心爱的妻子,可妻子卢氏三年后早逝;而沈宛,一个艺妓,一个汉人,纵再有才,也难被主流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