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指智者把仁德作为方法去运用。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 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 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 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论语解读 ——里仁篇第四
【题解】本篇取“里仁为美”句中的“里仁”两字为篇名。 上篇重点谈“礼”,本篇重点谈“仁”,“礼”是“仁”的外
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内核。本篇也是《论语》全书的重 点篇目,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 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本篇谈 “仁”,涵盖以下内容:仁者对待环境﹑苦乐﹑是非﹑志向﹑富贵 ﹑过错的态度及方法,强调对“仁”的追求,以及仁者对待真理﹑ 利益﹑礼让﹑忠恕﹑孝道﹑恶衣﹑恶食以及言行﹑举止等一系列行 为规范的要求。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⑴之;恶 不仁者,其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 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⑶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⑴尚——动词,超过之意。⑵矣——这个“矣”字用法同 “也”,表示停顿。⑶盖——副词,大概之意。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 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 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 见到罢了。”
【原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①苟:如果,假如。 ②恶(è):坏。 【译文】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篇1】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

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

细想身边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

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

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篇2】《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论语里仁第四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诵读

论语里仁第四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诵读

论语里仁第四心得体会论语里仁第四原文诵读接着来。

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这样对待天下的人和事,就是不会对人厚此薄彼,也不会对物重好轻坏,而是单纯地遵照“义”的要求去做。

”(这里说的“义”,也是仁德的一个方面,包括平等对物,公平待人,也是修身的一个基本的要求)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心怀着的是道德,小人心怀着的是财富;君子心怀着的是法制,小人心怀着的是私利。

”(孔子指出,君子与小人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君子考虑的是国家的稳定发展,小人考虑的则是自身的利益和生计,也反向说明君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更说明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治国的合理性)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如果每件事都按照有利益或无利益的标准去做,那就会招来很多怨恨。

”(这句话有很多理解,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跟上面一句话结合起来说。

上面说君子心怀着道德而不会怀着私利,这句话就接着来讲,如果像小人一样都怀着私利做事,肯定会招来很多怨恨)4.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说:“能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呢?这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要礼有什么用呢?”(孔子把“礼”上升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这是理论推导的结果。

但根据历史演变的现实来看,“礼”显然不是治国唯一的原则)5.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我们不应该忧虑有没有官位,而应该忧虑自己有没有符合这个官位的能力;我们也不应该忧虑有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而应该不断地提升让自己成为被人们知道的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出名先有真本领)6.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学生曾参)啊,我的学说其实只是用一个中心思想贯穿的。

”学生曾参说:“老师说的极是。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导读: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文/范滋财《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作品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编写。

读完《论语》后,《论语》给了我生活中很多启示。

子说:“学而时习之,不是说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闷,不亦君子?“一开始,我对这句话很困惑,但在亲身经历之后,我就完全明白了。

在学校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始学习一首古诗。

我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集中精力听讲。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像流水一样过去了。

我学会了这门课的.所有主要内容。

第二天早上,我一走进教室,就听到了同学们铿锵有力的声音。

看到同学们朗朗上口地读着昨天新学的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团队”一起读。

我一读,就发现了新的知识。

这不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学””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经历过。

有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姐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聊得很好,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有些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恨别人,也就是说,“人不知而不闷,不是君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学会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难道不是很开心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遥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开心吗?人们不认识我,我心里却从不怨恨,难道不是正人君子吗?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2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在心头。

“德国人,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动物弗能贼。

不是说它薄,言察乎安全,宁愿祸福,也不愿意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拉船的纤夫,是一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化、被哄抬或被排斥,终身在困境中追求不成功的“仁”理想。

善良的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但他们总是把德国人列为强者,这似乎自然不属于同情的范围。

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优秀的人都成为了最弱的弱者,因为他们的分享、竞争和排斥。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谈论理想时,浅浅的一句话:“我和点一样!”(“莫春,春装已成。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一句让我特别有感触。

就好比咱们挑房子,要是周围邻居都特别友善、充满仁爱,那这个居住环境得多棒啊。

要是不选择这样充满仁爱的地方住,那可真有点傻。

这也让我想到,我们交朋友、选择工作环境也是这个理儿。

要是身边都是些充满正能量、心地善良的朋友,工作环境也是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包容的,那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更好。

要是整天跟那些斤斤计较、心怀恶意的人混在一起,自己也得被带偏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话说得可真犀利。

君子心里想的是大义,而小人满脑子都是利益。

不过这也不是说君子就不要利了,而是说君子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会把义放在首位。

就像我们生活里,有时候会碰到一些事儿,是选择为了钱坑蒙拐骗呢,还是坚守自己的原则。

真正有修养的人肯定会选后者。

可现在有些人为了一点小利,就把道德什么的都抛到九霄云外了,这种人在孔子眼里,那就是小人啦。

这也提醒我,在生活中可不能只看眼前的那点利益,得有点长远眼光,更要坚守住自己的底线。

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简直就是自我提升的秘籍啊。

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就想着向人家学习,把自己变得跟人家一样好。

看到那些不怎么样的人呢,可别光在那嘲笑人家,而是得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我就经常这样,看到别人文章写得好,就琢磨人家的写作方法,看到别人脾气不好乱发火,就赶紧想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时候,有的话就得赶紧改改。

这就像给自己装了一个自我纠错和提升的小雷达,时刻提醒自己进步。

读《里仁第四》之4

读《里仁第四》之4

读《里仁第四》之4农后2
一、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二、原文大意之我见:
1、直译:
夫子说:“一个人,心中如果真正树立了仁德精神,那么,他就会宽厚地对待任何人啊。

他也就没有什么看不慣的任何人和事了。


2、意译:
夫子说:
仁德精神树立者,其与俗人德非同。

君子心中只有爱,宽厚对待世众生。

天下人事优与劣,都能坦然己心容。

三、读后感
天地有大德,允许万物生:禾苗与杂草,阳光雨露同。

仁德昭日月,君子爱大众:不分彼与此,其心都能容。

对人献爱心,是非即分明;差者找其优,缺点帮改正,;
进而指方向,令其仁道行。

优者寄希望:警惕骄傲虫,
优点保持好,更攀仁德峰。

人人学君子,人间刮仁风。

2016年07月09日。

论语4-6节读后感

论语4-6节读后感

第四章里仁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仁道修养,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没有仁道修养的人,不可能长久在简约的环境中淡泊宁静,快乐自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不会长久保持心情的平和愉悦。

只有潜心于仁道修养的人才会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安泰仁和。

等而下之,真正的聪明人知道仁道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他会努力向仁的境界靠近。

只有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才会在贫富之际,得失之间,乐天知命,安之若素;为人之不能为,行人之不能行。

此外,只有具备仁道修养的人才具有洞察人的智慧,才真正明白什么人值得亲近,什么人不值得亲近。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辱矣。

”本章最后一段用子游的话结尾,说做人难,求仁更难,做人的学问不能死搬硬套。

仁道是一门做人的学问,必须“学而时习之”,要多体会,多实践,才能求仁得仁,求义得义。

对于本章,我领悟最深的便是懂得仁道修养的仁者虽然有洞察人的智慧,有判别君子和小人的能力。

但是真正有志于仁道修养的人不会厌恶人,不会用好与坏的简单绝对的概念去判断人。

第五章公治长论语第五章《公治长》,里面的好多句子寓意深刻,从中也受益匪浅,对于这一章中最有感触的便是: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这句话主要谈的是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人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这一章节中虽然说颜回很聪明,能够听一知十,触类旁通,道出了颜回的知识的渊博,然而,对于这两人,相比而言,我更欣赏子贡,因为他能够很用心的观察周围的人,且给予正确的评价,不恭维不嫉妒。

从这一章节中我领悟到,不要无视别人的长处,更不要把别人的优点看做诋毁别人的工具,平心静气的向别人学习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就好比说,住在一个充满仁爱氛围的地方才是好的呀。

要是你选居住的地儿都没有仁德的风气,那能算聪明吗?这让我联想到现在选房子,大家都看重周边的环境、邻居素质啥的。

要是周围都是些冷漠自私的人,估计住着也糟心。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早早地就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可大了。

还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一句话就把君子和小人分得门儿清。

君子啊,满脑子想的是大义,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道义的角度出发。

而小人呢,就只看到利益,眼睛里全是钱啊、好处啊。

不过这也不是说君子就不食人间烟火,不追求利益。

只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君子会把义放在前面。

就像有时候做生意,有那种赚快钱但是不道德的法子,君子就不会去做,而小人可能就扑上去了。

这也提醒我自己,在生活里可不能光盯着好处,还得有点道德准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简直是自我提升的秘籍啊。

看到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就想着向人家学习,努力变得和人家一样好。

要是看到那些不咋地的人,可别光在那儿嘲笑人家,得回头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就好比在公司里,看到同事业务能力超强,就去讨教学习;看到有人因为爱占小便宜而被大家讨厌,就得反省自己有没有这种小心思。

这一篇里还有很多像这样充满智慧的话,感觉每一句都能展开来讲好多故事。

读的时候就像在挖掘宝藏,越挖越觉得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真的是把人生的道理琢磨得透透的。

这些道理虽然过了几千年,但一点都不过时,还能给我们现在的生活提供很多指导呢。

读完就想把这些话贴在墙上,每天都看几遍,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仁德、懂道义、会自省的人。

论语第四章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读后感《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第四章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第四章读后感篇一《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

论语里仁篇第四

论语里仁篇第四

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里仁篇第四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

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

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论语第四章读书笔记5篇

论语第四章读书笔记5篇

论语第四章读书笔记5篇论语第四章读书笔记1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身强,有不错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读《里仁第四》有感800字

读《里仁第四》有感800字

读《里仁第四》有感800字前不久,我把论语的里仁第四熟读并背了下来,感悟很多很多,觉得这这里面有很多句是儒家之精髓所在,所以我觉得十分有用。

里仁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仁”,也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义与利的关系、孝敬父母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个重要的方面、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比如里仁的第一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情,又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的意思是: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本领。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后面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见到道德高尚、有才能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反之,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这种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而儒家为什么这么讲仁义呢?仁义的好处又是什么呢?儒家之所以讲究仁,因为他悟到了人的本性,也悟到了事情的根本。

秦朝之所以从一个强大的帝国很快崩溃,就是因为他没有听取儒家所讲究的“仁义”,而过分迷信法家。

认为秦朝属于水性,水又属于阴性,只有用刑法来治理国家才行。

结果,秦朝貌似不可一世的“暴政”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灭亡了,这就是否定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必然结果。

大家以后千万不能再做出像秦朝那样的事情,要相信仁义可以做成任何事情,但千万不要像宋襄公那样举着仁义大旗明知战机不可失,但还是很天真很天真认为什么都不做光举个“仁义”大旗就ok,这是不行的哦!多去看看论语,对自己有很大帮助!。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4)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4)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4)【原文】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注释】①何有:“何难之有”的省略,“何难”是“有”的前置宾语,意为有什么困难呢。

②如礼何:拿礼怎么样呢?【语译】孔子说:“能用礼让治理国家?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以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要礼又有什么用?”【解读】本章谈以礼治国。

礼作为一种社会准则有多重意义:一是确认等级界限。

二是协调等级关系,它既强调等级,又协调等级。

三是法的补充。

它和法有着相通之处,又有所不同,法具有强制性,礼则属于道德范畴,它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法律条文无法包括和穷尽的。

关于礼的重要性,《礼记?曲礼》阐述较详,而文字也浅显,抄录如下:“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zǔn 控制)节退让以明礼。

”以礼治国,治国则易,何难之有,不以礼治国,治国则难,礼多何益。

【原文】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语译】孔子说:“不怕没有职位,只怕自己没有称职的本领。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但求可成为有可让人知道的才德。

”【解读】本章谈忧立不忧位,忧知人,不忧“不己知”。

本章两句话。

第一句谈“位”。

“位”,即职位,地位,或身份。

笔者认为,“位”有两种,一种是外在赋予的某一种职务职称或身份;另一种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种地位常常是有德业者居之。

外在的地位和心目中的地位能统一为最好;若不能统一,先进德修业,确立内在的地位,然后再寻找,确定外在的地位。

关于对“位”的追求,应该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不应该先外后内,栖栖遑遑而显出浮躁。

所以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给你外在的社会地位,而应担忧内在地位的确立。

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这篇文章让我深受触动。

文章以对自然的描述为主线,通过对树木、湖泊、花海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

读到这些描写时,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丽与力量,让我不禁陶醉其中。

同时,作者也逐渐把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引入文章。

他提到,在每个生物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有一种善良和人性存在。

这种善良可以让它们和其他生物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大自然的和谐与发展。

这样的描述让我对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文章最后,作者以古人的智慧来总结了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道理。

他引用了孔子的名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

通过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智慧。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自然的美丽与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大自然,因为它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获取智慧和灵感的源泉。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自然的行动中,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读后感《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作者通过对人性、道德、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类未来的期许。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作者通过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书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思想,有的善良、正直,有的阴险、自私。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性是如此丰富多彩,无法简单地用善恶来划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彼此,而不是轻易去评判和排斥。

其次,书中对于道德和伦理的探讨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伦理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而在《里仁第四》中,作者通过人物的命运和行为,呼吁人们要重视道德和伦理,要有爱心、宽容和奉献精神。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才能更加和睦。

最后,书中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贫富差距、权力斗争、人性的扭曲等问题无不反映了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阅读《里仁第四》,我对人生、道德、社会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华。

它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我明白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更让我明白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

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这本书流传至今,历经了20xx多年。

我不由得大吃一惊,心想:历经两千多年的书,想必也有它的独特之处吧,要不然它也不会这么著名。

我又一次翻开书,开始细细的品味了。

我看见论语上有这么一句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是啊,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短处,反之,每个人也都有长处。

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进一步。

我忽然想到了五年级时,我们班里有几个人写的字蛮漂亮的,我十分羡慕,就有时候会去练练字,但是没过两个月就渐渐淡忘了,后来索性就不练了。

直到六年级下册时,我才又下定决心练字了,因为虽然不算特别难看,可是有时候考试时会因为写的不清楚而白白扣分。

我就慢慢地开始把字形矫正过来,可是写那些字的时候特别费力,常常写了一会儿就手酸的要命,但是我每当这时候,就会想起别人那好看的字,暗暗鼓励自己,渐渐地,渐渐地,我写的时候就越来越顺手了。

《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后感1000字

《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后感1000字

《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后感1000字《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后感1000字第四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第三章孔子说仁者能好人恶人。

那么,如果自己仁的还不圆满的话,自己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这个语境还原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说孔子认为即使自己的仁不圆满,但是如果志于仁,则做事为人就不会作恶了。

什么是志呢?根据《汉语字典》,志作名词,属于形声结构。

从心,士声。

战国时“志”从心、之,之亦声。

意思是心之所往。

其本义为志气、意愿,亦谓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且大的打算。

《说文解字》解释“至,意也”;《国语·晋语》释志为“德义之府也”。

《论语·学而》说“父在观其志”。

《孟子》则曰:“夫志,气之帅也。

《荀子·解蔽》说》“志者,臧也”。

《毛诗序》又说:“在心为志。

”志作为动词,意思是有决心、有意志于什么,专心于什么。

《论语·为政》就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处志于仁与志于学属于同一用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决心以仁为本,把仁道作为处事做人的根本,那么,就不会做恶事了。

”什么是恶呢?《说文解字》说“恶,过也。

”《周易·象传》有“君子之遏恶扬善”语;《荀子·王制》则说:“元恶不待教而诛”。

古代有十恶不赦之罪。

仔细体悟孔子“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思想,其意义就应该是:“如果一个人有决心行仁道,则不可能犯什么大恶之罪了。

”其实,生活中行仁道、做仁事才可能是整个社会和谐安康幸福,否则的话,人人无仁道可行,仁事可做,世弊就会丛生。

正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正因为有多元价值存在的可能,甚至现实中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样态,所以儒家不求人家报德,以直报直即可,人人行仁道,生活中可能因无知而有过,却不至于主观生恶、戕害生命。

如果说某高校大学生药某开车撞人致伤是过,但是拔刀杀人就是恶,无论药某说什么,都不足以抵命。

甚至药某的某些同学还联名保药某,足见这些人多么麻木不仁,多么不义,违背社会公正的大义试图维护个体的江湖义气即是不义,何有仁在?正因为药某寡仁少义才使得类似“他爸是李刚”的悲剧一再上演。

20XX年中小学精选作文《德不孤,必有邻》读书笔记

20XX年中小学精选作文《德不孤,必有邻》读书笔记

20XX年中小学精选作文《德不孤,必有邻》读书笔记
20XX年中小学精选作文《德不孤,必有邻》读书笔记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我很喜欢这句话。

这句话告诉我们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因为必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朋友。

就像吕僧珍一样,他品德高尚,吸引了很多人来亲近他。

从远方辞官的宋季雅大人就特意在吕僧珍家隔壁买了一座房子。

当别人知道宋季雅大人买房子花了一千一百两银子时,都觉得很贵,可宋季雅大人却说:“这座房子只值一百两,那一千两是用来买邻居的。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是不缺少朋友的。

最后我希望“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能有更多的人知道,希望大家都能去做一个孔子所说的德行高尚的人,有修养的人,那样我们整个国家就会变得更加文明。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书笔记600字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三章孔子说仁者能好人恶人。

那么,如果自己仁的还不圆满的话,自己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这个语境还原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说孔子认为即使自己的仁不圆满,但是如果志于仁,则做事为人就不会作恶了。

什么是志呢?根据《汉语字典》,志作名词,属于形声结构。

从心,士声。

战国时“志”从心、之,之亦声。

意思是心之所往。

其本义为志气、意愿,亦谓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且大的打算。

《说文解字》解释“至,意也”;《国语·晋语》释志为“德义之府也”。

《论语·学而》说“父在观其志”。

《孟子》则曰:“夫志,气之帅也。

《荀子·解蔽》说》“志者,臧也”。

《毛诗序》又说:“在心为志。

”志作为动词,意思是有决心、有意志于什么,专心于什么。

《论语·为政》就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处志于仁与志于学属于同一用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决心以仁为本,把仁道作为处事做人的根本,那么,就不会做恶事了。


什么是恶呢《说文解字》说“恶,过也。

”《周易·象传》有“君子之遏恶扬善”语;《荀子·王制》则说:“元恶不待教而诛”。

古代有十恶不赦之罪。

仔细体悟孔子“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思想,其意义就应该是:“如果一个人有决心行仁道,则不可能犯什么大恶之罪了。

”其实,生活中行仁道、做仁事才可能是整个社会和谐安康幸福,否则的`话,人人无仁道可行,仁事可做,世弊就会丛生。

正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正因为有多元价值存在的可能,甚至现实中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样态,所以儒家不求人家报德,以直报直即可,人人行仁道,生活中可能因
无知而有过,却不至于主观生恶、戕害生命。

如果说某高校大学生药某开车撞人致伤是过,但是拔刀杀人就是恶,无论药某说什么,都不足以抵命。

甚至药某的某些同学还联名保药某,足见这些人多么麻木不仁,多么不义,违背社会公正的大义试图维护个体的江湖义气即是不义,何有仁在正因为药某寡仁少义才使得类似“他爸是李刚”的悲剧一再上演。

这不是西学心理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解释的问题,而是从家庭到社会学校缺失“以仁为本”的教育所致啊!
朱熹说:“其心诚在于人,则必无为恶之事矣”就是这个道理!朱子引杨时的话“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古今同理,学校不教育学生做人的道德底线,家庭缺乏道德关怀,社会以缺乏道德的做法为个性,以唯利是图为创新。

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会兴仁感恩呢?感恩教育不是徒具形式,而是要发明人的仁性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