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波静校正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合集下载

山前地带煤田地震勘探折射静校正方法应用效果

山前地带煤田地震勘探折射静校正方法应用效果

始速度模型及完成初至波拾取的基础上 , 对区域内 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行层析反演。得到相应的近地表 层析反演速度 一 深度模型。为了得到准确的近地表 速度深度模型 , 需要进行多次迭代运算 , 直到结果满 足收 敛条件 为止 。
4 求 取 炮 点 及 检 波 点 静 校 正 量 。 在 层 析 反 ) 演 得 到 的 速 度 一深 度 模 型 上 。 交 互 拾 取 高 速 层 顶 界( 即低 降速 带 底 界 ) 以及 相 应 的校 正 基 准 面 , 通 过 对 速 度 一深 度 模 型 上 各 网 格 时 问 的纵 向 求 和 , 到 与 地 表 观 测 点 相 应 的 炮 点 、 波 点 静 校 得 检
接影 响着 结果 的质 量 , 以初 至 拾 取 工作 一 定 要 认 所 真细致 。 2 面元 化 分 和给 出初 始 模 型 。在 层 析 反 演 过 ) 程中, 首先 要在 反演 的 地质 区域 内建 立初 始 的速 度 模型 , 并对 其 网格化 , 目的是 为层 析反 演提 供一 个 其
据 处理中的应用 [ ] 中国煤 田地质 ,0 6 2 . J. 20 () [ ] 罗英伟 . 3 几种静 校正 方法 的研究 与 比较 [ ]油 气地 J.
球 物理 , 1 ( ) 2 0 1.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 述如下 。 3 1 地表 一致 性延 迟 时法初至 折射 波静 校正 .
有新生界地层覆盖 , 新生界最 厚近 10 有潜 2 m,
水位, 地震激发较有 利 , 由于地势平坦 , 初至折射波 品质 较好 。

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中国地质大学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083本文于2005年2月21日收到,修改稿于同年10月2日收到。

・处理方法・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段云卿*(中国地质大学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摘 要段云卿.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1):32~35山地、沙漠及其他复杂地表地区地震资料的线性散射噪声和随机噪声很强,有效反射信号弱,资料信噪比较低,静校正问题严重,使用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见效。

本文利用折射波信噪比高的特点,将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应用于折射波资料处理,通过交互手段,逐段估算折射波的速度,用合适的速度对地震记录进行线性动校正,在共炮点或共中心点道集上,用相关方法计算各道与模型道时差,再用统计方法计算出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

将该方法应用于信噪比较低、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奏效的复杂地表区,获得良好处理效果。

关键词 剩余静校正 折射波法 共炮点道集 共中心点道集 复杂地表区 模型道1 引言静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国西部地区地表条件极为复杂,静校正问题尤为严重。

如在沙漠、戈壁、黄土塬或山地等复杂地表区,地形起伏大,表层岩性变化非常剧烈,低降速带厚度变化大,激发和接收条件复杂,近地表条件纵横向千差万别。

近地表地形和低降速带的影响导致地震反射资料不能准确成像,也造成地下构造发生扭曲。

因此,研究复杂地表区静校正方法,对于提高地震勘探精度、降低勘探风险及节约勘探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思路,提出一种实现折射波剩余静校正的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信噪比较低、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奏效地区的静校正问题。

2 方法实现思路静校正的常规步骤为:首先对地震资料进行野外静校正;随后进行折射波静校正;在动效正之后,再进行反射波剩余静校正。

通过这些处理,可初步解决长、中、短波长静校正问题。

但在山地、沙漠及其他复杂地表区,由于线性散射噪声和随机噪声强,有效反射信号弱,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往往较低,因此采用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不能建立准确的模型道而达不到预期处理效果。

分析各类静校正方法的适用条件

分析各类静校正方法的适用条件

分析各类静校正方法的适用条件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

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

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

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

静校正是陆地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我国西北地区,地表条件比较复杂,静校正问题尤为严重。

目前地震勘探的重点主要在我国的西部,在这些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勘探的效果,解决好静校正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本文简单地讨论各种静校正方法的分类以及适用条件。

静校正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类:第一类是基于模型和高程为基础的静校正计算方法。

(1)基准面校正;CMP叠加参考面校正;低降速带底面校正。

(2)控制点数据线性内插法(微测井、小折射方法等建立控制点数据)。

(3)沙丘曲线法(根据沙丘厚度在延迟时曲线上找到对应的延迟时,计算静校正量)。

(4)相似系数法。

(5)数据库法(建立导线成果、浮动基准面高程、地表高程、小折射成果、高速层顶深度、潜水面深度等数据库)。

第二类是基于生产炮初至信息为基础。

(1)基于折射原理的方法:①斜率、截距时间法,包括单倾斜和多倾斜折射面;②合成延迟时法,包括ABC方法、FARR显示方法、相对延迟时法、绝对折射静校正、合成延迟时法(DRS);③时间深度项法或称为互换法,包括GRM、EGRM、ABCD法、相对折射静校正(RRS)、相遇时间法等;④回折波和折射波连续速度模型反演静校正方法;⑤迭代反演低降速带厚度法静校正(假设V0已知情况下);⑥折射分析射线反演静校正方法。

(2)基于其它原理的方法:①走时层析反演,包括近地表速度模型约束反演、广义线性反演(GLI)、模型反演、数值等效法等;②初至曲线拟合,包括指数曲线拟合法、光滑曲线拟合法、模型曲线拟合法等;③多域正交迭代;⑤回折波层析成像法静校正;③全差分法。

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在苏码头构造的应用

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在苏码头构造的应用
式中 :
图 1 两层 水 平 介质 折 射 模 型
对于排列上 的每一道, 上式均成立。利用最小
二乘原理使得理论旅行时与实际旅行时在最小平方 意义下达到最小 , 然后经过多次叠代分解求取炮点、 检波点的静校正量。在计算静校正过程中, 由于风 化层速度 未知, 需要通过微测井、 小折射、 近炮点
式 中:
() 2
介质均匀的假设为前提。但是, 在实际野外观测时, 表层因素与假设往往并不一致。例如, 由于存在地形
t s —炮点 s A之间的折射波延迟 时间,; s l R —检波点 B R之间的折射波延迟时间,; 8
起伏 , 低速带、 降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横 向变化等 因素的影响, 造成原始单炮资料的初至折射波不光 滑, 有效反射波的同相轴连续性变差。因此 , 需要进 行折射波静校正来消除由于地形起伏、 地表低速带横 向变化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目前, 折射静校正 已成为进行地震数据常规处理的一种方法。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2 1 年 7月出版 00
折射 波静 校 正方 法在 苏码 头构 造 的应 用
孔令霞 邹定永 屠志慧 李 楠 张琳羚2
(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 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 1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 田公司川中油气矿)

要 苏码头构造 由于受地形起伏和风化层厚度 变化的影响 , 地震原始 数据存在 静校正 问题 , 的存在极 它
大地影响着叠加剖面的成像效果和构造形态 。为 了消 除近地表介质对反射 波的这种 影响 , 利用 C G地震资料处 G 理系统中的折射波静 校正方法 , 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线性动 校正 , 确定折 射层 的速 度 、 移距 的范 围 , 偏 然后在共炮 点域 、 共检波点域求取折射波静 校正量 , 再对地震道数 据进行校正 , 有效解决 了静校正 问题 , 苏码头构造 三维地 使 震资料 的有效反射同相轴变得更连续 、 更清晰 , 从而提 高了叠加剖面 的质量 , 善了成像 效果 , 改 为后 续的处理 工作 打下了基础。图 6参 5

折射静校正技术在复杂地表条件地区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折射静校正技术在复杂地表条件地区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折射静校正技术在复杂地表条件地区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摘要:折射静校正是地震数据处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通过实例阐述了绿山折射静校正处理技术在复杂地表条件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及效果。

关键字:折射静校正初至拾取速度模型校正量1 引言静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由于地表起伏,使炮点或检波点高程变化从而引起波传播路径长短的变化,地震记录产生时差;由于近地表速度层的不均匀性,造成多次覆盖反射时间存在时差,叠加后形成假反射或形不成反射,这就需要采用静校正技术来消除这种时差。

折射静校正就是直接采用地震记录初至时间去反演出地表层的厚度和速度,并计算出静校正量这种简单时移的办法来消除这种时差。

静校正是贯穿地震勘探的整个过程并对提高信噪比起着重要作用的过程,是实现CMP叠加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纵向分辨率,同时又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

2 绿山折射静校正在本区的应用本区属剥蚀丘陵—中高山区,北西向或北东向的沟谷发育,地形切割较强烈,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标高为1567.2m至1220.9m,最高处位于勘探区西南部,最低处位于勘探区东北部,相对高差346m,地表地形较为复杂,地表高差较大(高程变化示意图见图1),岩性多变,野外采集得来的原始数据单炮初至波不平滑,目的层反射波不连续,这势必会影响后期数据叠加效果,但总体来讲,该区资料单炮品质很好,初至清晰,折射层较稳定,主要煤层反射波突出,为初至折射校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1 5mX10m CDP高程立体图2.1绿山折射静校正量求取过程本区采用绿山软件的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来做野外一次静校正,主要分两步实现:第一步由给定的初始模型进行正演,用射线追踪的方法得到初始模型的初至波;第二步,用计算的初至波和实际拾取的初至波进行比较,计算地表模型的修正量,经过几次迭代,最终得到比较精确的地表模型。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⑴大炮初至拾取:用GII建立观测系统数据库,输入炮点和检波点坐标以及高程数据,然后用BIO转换SGYS数据为CPT文件,再用PICKER模块每炮每道都做细致的初至拾取,获得初至时间,它代表观测到的通过模型的旅行时间,用于计算误差时间。

05-初至折射静校正技术

05-初至折射静校正技术
——对同一地区或同一条测线乃至同一炮, 不一定要求追踪同一层折射波初至。 ——不需要拾取真正的初至时间,拾取某一 相位也可以,因此对可控震源及多波勘探 的记录都有一定的适应性。 ——可根据需要灵活地对测线上的段作初至
静校正量计算。
相对时差静校正方法的原理
求取相对时差

简单计算方法
——针对高速层顶界面稳定且只有一 层情况设计
缅甸相对时差方法剖面
缅甸表层模型法剖面
相对时差静校正方法的应用效果
高程校正的剖面
相对时差方法的剖面
相对时差静校正方法的关键点
——确定一个最小炮检距的道来计算相 对时差。
——控制点位置选择合理。
——通过对不同炮检距的速度分析确定
计算相对时差方法。
——最好不用相邻炮点计算相对时差。
绿山折射静校正方法
Ta=Tab-Tb-AB/VR 同样,检波点延迟时方程为: Tb=Tab-Ta-AB/VR 首先给出检波点延迟时估算值计算炮点延迟时,再将计算的 炮点延迟时作为估算值计算检波点延迟时……。如此迭代下去直 到估算值不再变化,也就是方程收敛了。这样就求出了炮、检点 延迟时。 如果有多个折射层,则分别计算出每层的炮、检延迟时。
30
求取相对时差
20
相对时差
10
0
-10
-20
-30
记录1
记录2
记录3
记录4
记录5
综合
相对时差静校正方法的原理
最终静校正量计算
T(J)= DT(J)+ LT(J)
相对时差静校正方法的适应范围
——适用弯线施工的测线;
——适用于各种二维观测系统; ——适合于井炮、可控震源及多波等勘探类型;
相对时差静校正方法的应用效果

柴达木盆地折射静校正方法的应用研究

柴达木盆地折射静校正方法的应用研究

柴达木盆地折射静校正方法的应用研究张新立 谢卫民 满红霞 栗美华(青海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研究所)摘 要张新立,谢卫民,满红霞,栗美华.柴达木盆地折射静校正方法的应用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37(增刊):52~57 中、长波长静校正量严重影响了复杂地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在时间剖面上构造的准确性,也是长期困扰柴达木盆地复杂地区地震资料处理的技术难题之一。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扩展广义互换法(EG RM)折射静校正、交互迭代折射静校正方法为例,阐述了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柴达木盆地复杂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扩展广义互换法 交互迭代 折射静校正引 言初至波折射静校正是处理复杂地区静校正问题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初至波折射静校正方法种类繁多,有基于经典折射理论,通过反演近地表模型来计算静校正量的技术,例如延迟时法、ABC法、扩展广义互换法(EGRM)、广义线性反演(GLI)等;还有一类称为相对折射静校正技术,这类方法无需反演近地表模型,直接从初至旅行时便可求得静校正量,例如模型曲线法、全差分技术等。

本文着重介绍扩展广义互换法(EGRM)折射静校正和交互迭代折射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施过程,及其在柴达木盆地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原理及实现基本原理折射波到达时间是折射波从炮点到接收点之间的旅行时间。

如图1所示,假设地面水平,折射界面水平,风化层速度为v w,折射层速度为v R,则折射层旅行时间T AB为T AB=ACv w+CDv R+DBvw图1 折射模型令θ为临界角,且v w<v R,sinθ=v wv R,则T A=H A co sθv w,T B=H B cosθv w,H A为炮点折射层深度,T A为炮点延迟时间,H B为接收点折射层深度,T B为接收点延迟时间。

这样可得T AB=T A+ABv R+T B这就是折射静校正方程。

折射波静校正技术在准噶尔盆地山前带的应用

折射波静校正技术在准噶尔盆地山前带的应用

折射波静校正技术在准噶尔盆地山前带的应用
马晶晶;苏艳丽;王晓涛;李晓峰;妥军军
【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年(卷),期】2018(053)0z1
【摘要】准噶尔盆地腹部克拉美丽山前带沙漠区巨厚的沙丘使地震资料处理面临严重的静校正和低信噪比问题.基于微测井控制点调查数据,依据工区表层地质特征的变化规律,使用GeoEast系统折射波静校正技术,建立了较为准确的表层速度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地震数据处理中的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获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总页数】5页(P19-23)
【作者】马晶晶;苏艳丽;王晓涛;李晓峰;妥军军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
【相关文献】
1.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静校正技术研究 [J], 刘立平
2.空变V0的折射波静校正技术应用 [J], 李隆梅;温铁民
3.伪三维延迟时法折射波静校正技术的应用 [J], 戚群丽;赵珉;谢言光;赵夏
4.伪三维延迟时法折射波静校正技术的应用 [J], 戚群丽;赵珉;谢言光;赵夏
5.固定剥离面静校正技术在山前带模型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J], 邬达理;蔡俩;李佩;黄骏;黎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精度折射静校正软件的应用

高精度折射静校正软件的应用

2. 系统研制小结
2.2 主要功能
(6)交互确定炮检距范围 ● 两炮追逐时差曲线,单条曲线双边选择 ● 三炮追逐时差曲线簇,多条曲线双边选择 ● 人工定义炮检距范围,在实际记录上交互修改
2. 系统研制小结
2.2 主要功能
(7)折射延迟时的计算 ● 大折射采用互换法 (RM) ● 二维生产记录采用拟互换法(SRM) ● 三维生产记录采用拟互换法 (SRM) ● 迭代统计法(ISM)
2. 系统研制小结
2.2 主要功能
(4) 观测系统定义与道数据校正 ● 能对二维地震记录进行观测系统定义 ● 能对三维地震记录按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 ● 能对三维地震记录按检波线和非纵距进行 抽线处理 ● 能对二和三维地震记录进行空间校正
2. 系统研制小结
2.2 主要功能
(5)折射初至的拾取、修改与监控 ● 交互拾取折射速度,进行 LMO 校正 ● 定义种子炮参考初至,批量自动计算初至 ● 对井炮激发拾取波谷,对震源激发拾取波峰 ● 初至时间可显示在地震记录上,交互修改 ● 可显示单炮初至曲线,并联动到实际记录上TS :炮点延迟时 DTR :检波点延迟时
3. 方法原理
3.1 基本折射方程
上式可简化为:
offset(S, R)
FB _ time(S, R) DTS DTR
V1
DTS
h0(S ) V 0(S)
Cos(iS
)
DTR
h0(R) V 0(R)
Cos(iR )
iS
arcSin(V 0(S)) V 1(S)
1)代替人工大折射解释工作 2)在二维生产记录上进行野外静校正计算 3)在三维生产记录上进行野外静校正计算
报告内容
1 前言 2 研制小结 3 方法原理 4 软件工作流程 5 软件简要展示 6 模型正演与反演 7 软件应用及效果 8 结束语

物探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开发及应用

物探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开发及应用
计算静校正 可视化有关数据
层析反演静校正主要技术参数试验
模型空间离散化参数
注:最小高程指的是速度模型的底界,保证射线完全返回,它不 同于高程的最小值,一般应小于高程值
最小高程为:2300米 最小高程为:1867米
射线路径平面图
最小高程参数测试对比图
Inline=50m
迭代3次后误差对比图
Inline=200m
层析反演静校正实现
层析静校正计算流程 层析静校正参数测试 层析静校正质量控制
层析反演静校正主要技术参数试验
层析反演质量控制图
1、速度模型图、射线图、迭代误差图的 Inline、 Crossline 、水平切片显示图 2、完成同一速度的高程切片图、同一高程的 速度切片图 3、对于三维工区可以进行高程、速度的三维 可视化显示
Inline网格参数测试对比图
Inline=50m 15次迭代之后的速度模型图 Inline=200m 15次迭代之后的速度模型图
Inline=500m Inline=200m
速度图
Inline方向网格参数对比图
深度网格为12m
速度图
深度网格为5m
深度网格参数对比图
深度网格为12m
迭代误差图
-80
-100
各种算法静校正量曲线对比图
层析反演静校正应用效果对比
EGRM算法
共偏移距显示offset=1500米
TOMO算法
层析反演静校正应用效果对比
EGRM 算法
TOMO算法
共检波点迭加剖面对比
层析反演静校正应用效果对比
EGRM 算法
TOMO算法
共炮点迭加剖面对比
层析反演静校正应用效果对比
层析反演静校正主要技术参数试验

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在苏码头构造的应用

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在苏码头构造的应用

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在苏码头构造的应用
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是沿着苏码头水域有效控制水深变化比较重要的工程技术方法之一。

它不仅可以提高苏码头水域航道的安全性,而且还能够改善码头结构物地块的分布形态与流量特性,降低苏码头靠港安全性,保护码头地块防止不必要海底地貌变形破坏。

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应用于苏码头构建,通过对水深分布的检测与修正,能够有效地解决苏码头的水域深浅变化问题,用以构建一个整体性的通航水域。

其特点在于具有准确性高,量测精度高。

另外,它还可以根据码头流量进行实时反演,实时调整流向,保证苏码头水域通行安全性。

此外,折射波静校正方法还为苏码头的构建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其中包括:更高的航道通航安全性,更低的防护成本,更强的防护效能以及多功能一体化的特性。

同时,由于码头结构物地块被折射波静校正的方法束缚,可以极大地降低海水和河水之间的水深变化率,以及靠港安全性。

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有效地为苏码头水域构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为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水路交通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由于折射波静校正方法的应用,苏码头的构建不仅确保了航道流量的安全性,而且大大提升了助航设施的利用率,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货船和客船抵达码头靠岸靠泊安全性。

折射静校正方法在山前地带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折射静校正方法在山前地带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作者: 张欣
作者机构: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黑龙江哈尔滨150008
出版物刊名: 科技创新与应用
页码: 54-54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8期
主题词: 山前地带 初至折射波 静校正 层析反演
摘要:我国地形十分复杂且很多的煤矿都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地区,在进行煤炭开采的过程中,一旦发生地震情况将十分危险。

所以应该提前做好地震勘测工作,在整个勘测的过程中对于地震方面的资料整理中的静校正的难度比较大,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方法。

文章主要就是针对这些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一定的借鉴。

初至时间反演静校正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实践效果

初至时间反演静校正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实践效果

初至时间反演静校正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实践效果蒋在超;张绪健;蒋琳;李林;薛为平【摘要】随着勘探区域近地表结构复杂程度地增加,以往那些在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单一静校正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今勘探对资料构造形态和成像品质的要求.因此通过尽可能多的表层资料信息,分层系、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应用不同方法建立综合表层模型,是静校正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经泉1井三维的实践证明,以表层资料解释及可视化模型时时关联互动为基础,从简单到复杂、逐级迭代相互约束的综合应用新技术,能有效反演并校正复杂构造区浅地表结构.不仅能提高地震资料成像的精度,改善构造形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野外微测井采集数量的过度增加,减少勘探费用.【期刊名称】《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年(卷),期】2011(033)001【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模型关联互动;逐级迭代;相互约束;综合表层模型【作者】蒋在超;张绪健;蒋琳;李林;薛为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3地震资料静校正处理的作用,是消除地表高程以及低降速层速度变化对地震资料的影响。

将地震资料校正到指定基准面,以满足水平叠加原理的要求。

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的准确建立与有效校正,会直接影响到地震资料成像质量和地下构造形态[1~10]。

因此,静校正处理技术一直是地震工作者持续研究与重点关注的课题。

经过长期的勘探实践,新疆油田公司地震数据处理工作者建立了微测井分层模型法、小折射法、大折射沙丘曲线法、初至折射波反演法和初至层析反演等静校正处理技术,并在准噶尔盆地的勘探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波联合的转换波折射静校正技术及应用

多波联合的转换波折射静校正技术及应用

多波联合的转换波折射静校正技术及应用佟恺林;李瑞;潘树林;吴波【摘要】转换波地震勘探是海上和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方法.由于转换波具有传播速度低、吸收衰减大、能量相对较弱等特点,因此其地震资料静校正问题突出.常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在表层纵横波速度比不详、横波初至不易识别的情况下,效果都不太理想.针对转换波静校正难点,提出了多波联合的转换波折射静校正技术,该技术通过p-p-p折射波初至拾取技术和P-P-SV折射波共检波点初至叠加技术的联合,实现了P-P-SV折射波初至的成像及准确识别;以此为基础,再联合利用p-p-p折射波折射静校正技术和P-P-SV折射波延迟时差提取技术,求取P-P-SV折射波检波点延迟时间.最后,根据P-P-SV折射波检波点延迟时间,求解出P-SV 波检波点基准面静校正量.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多波联合的转换波折射静校正技术提高了转换波检波点静校正量计算精度,能够明显提高转换波资料成像质量.【期刊名称】《石油物探》【年(卷),期】2016(055)005【总页数】8页(P674-681)【关键词】转换波;折射;静校正;延迟时间;初至叠加【作者】佟恺林;李瑞;潘树林;吴波【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多波地震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转换波(P-SV)相对纵波(P-P)具有传播速度低、吸收衰减大、能量相对较弱、低速带厚度不一致、传播路径不相同等特点,转换波的表层静校正量更大,变化更加复杂,导致P-SV波静校正量通常是相同位置P-P波静校正量的数倍,P-SV波静校正量难以准确估计;转换波记录信噪比通常较低,初至附近P-P波折射、P-SV波折射等信息混杂在一起,使得P-SV波初至不易分辨,难以拾取,这些难点造成了转换波静校正处理问题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射波静校正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编写人周兴海华北研究中心二OO四年十一月折射波静校正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负责人周兴海项目参加人秋剑霞屈志华高现俊单位负责人张志国一、前言 (4)二、概述 (4)1、Sditr具有两大功能: (4)2、两种层析成像法 (5)3、拾取的问题 (5)4、初至叠加 (5)5、几何定义问题 (5)6、SDITR的优势 (6)7、理论依据 (6)8、SDITR的环境控制 (6)9、SDITR的策略 (7)三、关键词 (7)四、数据的组织 (7)1、输入数据 (8)2、输出结果 (8)五、处理过程 (9)1、重新置位 (9)2、计算校正量 (11)3、折射波速度分析 (13)4、原始道的拾取 (15)六、应用实例 (15)七、认识与体会 (15)一、前言近些年来,三维折射波静校正技术发展迅速。

几乎成了许多专业地球物理软件包的标志。

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之一是与小道距、短炮检距排列的高分辨采集产生的折射波静校正量有关。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独立地描述同相轴近地表异常的能力。

虽然该模块儿存在多年,历经数个版本,但我们对它的了解仅限于最基本、最简单的功能,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华北地区高程起伏不大,低降速带厚度稳定,该区的地震资料静校正问题不是很突出,靠剩余静校正完全可以解决。

所以无形中它也就成了制约研究开发这项技术的主要客观因素。

随着华北研究中心处理市场的对外开拓,有更多地表复杂、静校正问题严重的资料需要处理,解决静校正问题自然成了燃眉之急,这也是开发研究该项技术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概述1、Sditr具有两大功能:检查并校正几何定义错误。

计算折射波静校正量。

2、两种层析成像法两种方法用来计算折射波静校正量。

第一种:全模型层析成像,称作GLI。

(归纳线性反演)第二种:利用旅行时分解和简单的层析成像方法。

3、拾取的问题两种方法都从时间拾取开始,无论方法多么先进,对于低信噪比的资料来说,其性能也会大打折扣。

虽然可以用局部交互拾取的方法代替自动拾取,而这个过程是非常耗时和乏味的。

4、初至叠加多少年来,大多数折射波静校正量的质量控制是在线性动校的初至叠加的基础上完成的,运用这种方法暗含了一些简单化的假设:a、折射波速度在每个炮点----检波点矢量上被均化,它相当于一个平滑滤波。

b、初至叠加应该变得更好并且拾取时间更接近于拾取量的平均值。

5、几何定义问题处理周期不仅取决于初至时间拾取,炮点和检波点位置的错误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最合乎逻辑的办法就是先查出主要的异常炮点或是检波点,一旦这些异常值被剔除,以递减的数量级迭代校正其它6、SDITR的优势交互应用是能够得到的最好的完成迭代的方法,它还可以减轻管理无数个文件的负担以及等待无休止的批处理工作。

SDITR可以应用源自数据解释的全程交互,并仅限于一个主要的折射层。

在完成适当的质量控制后把数据转回到原始数据上应用。

此项技术非常有效,校正量或经过滤波的校正量都可以应用或舍弃,数据可以被校正也可以不被校正。

同样,用户还可以一直监控每一个记录上的校正结果。

很显然,我们都希望有更大存储量的工作站而不把交互陷入长时间的等待。

这里给出了一个优化的数据量。

在一次工作任务当中处理50000---100000道。

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处理数据量是350000道。

7、理论依据用代数重建法(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而不是矩阵代数法(Matrix Algebra).8、SDITR的环境控制a、位置图目的就是检查炮点和检波点位置。

b、几何形状选择要处理的道的系列将由用户决定,程序提供了三个选件。

指环型、线型和变化型。

这个选件适应于高程变化不大,折射层结构简单的一般情况。

线型它适合于地形变化、折射层结构复杂的地区。

剧烈变化的地形容易引起两条接受线间产生较大的差别。

对于这种类型的几何形状,扇形区被线型分量所取代。

这个选件仅对重新置位有效。

变化型这个选件只与来自SDITR的速度分析部分的空变折射波有关。

9、SDITR的策略工作是应该从重新置位还是从校正量的计算开始?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检查主要的异常值,去掉这些值以后,用一种递减的数量级迭代其他量。

三、关键词延迟,风化层速度,替换速度,折射波速度,风化层校正量,高程校正量。

(计算方法见图一)四、数据的组织1、输入数据SDITR的启动始于道文件或一个来自SDS(Seismic data server)的地震数据库以及如果需要,NA V/P1或NA V/P2速度文件,来自Geocluster批作业WUNET的输出F7(32bit)orF1(16bit)原始道文件。

原始道应该是线性动校后的道集,以减少道长和把初至排列起来.道的顺序应该是递增的炮集,道文件名可以任意取,但.cst应该作为扩展名,这样在工区下的文件管理操作起来比较容易。

在计算校正量时如果想加入风化层速度v0,折射波速度vm,以及替换速度vr,这些速度必须有规律的分布并覆盖整个工区。

2、输出结果SDITR产生7种不同类型的文件。

. 库文件,. Navp2文件,. Hacor文件,. Dif坐标差别文件,. 叠加道文件,. Tdpik拾取文件,. Wxsta 拾取文件。

SDITR3.2和以后的版本,可以列出处理过程和输出历史文件。

可得到的缺省扩展名:.lst 静校正和延迟库,.lxy 重新置位用坐标库,.nav NA VP2速度文件,.sav HACOR文件,.dif 位置差别文件。

3、内部数据的管理与工作模式当SDITR从用户选择的文件读取原始道时,它为每一道存储了一定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从道头读到程序内部的表内,由于这些表被以后的各种操作所应用,所以按执行的任务分选它们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此共有三种工作模式。

1、炮点模式。

2、接受点模式。

3、面元模式。

五、处理过程1、重新置位每一点的道集根据炮点和检波点的角度分成四组,每一组叠加在一起代表条带里的每一点。

从4个叠加扇区拾取初至波,重新置位的算法比较每一点的四个叠加扇区,然后应用一个与方位角相关的剩余LMO时移去均衡这4个时间,这剩余的LMO时移此时已被分解成位置校正量。

重新置位共分6个步骤:1)、选择模式不像校正量,炮点和检波点可以同时计算。

重新置位的计算需要选择模式,所以确定要改动的元素(炮点或检波点)非常重要。

缺省是炮点模式。

2)、定义叠加几何形状参与叠加的地震道根据几何形状来定义,因此,在叠加拾取和重新置位之间不能修改几何形状。

指环形(见图二)指环形可分成四个扇区红色的扇区代表顺放炮方向上部分的道。

橙色代表顺放炮方向下部分的道。

墨绿色代表逆放炮方向上部分的道。

淡绿色代表逆放炮方向下部分的道。

线形(见图三)线形几何形状只用于某些特定情况(复杂地形)。

它只对重新置位的炮点模式有效。

两个选项:变炮检距,固定炮检距。

变化形变化形只能在速度分析之后应用,选择这种几何形状无需定任何参数,因为用于叠加的偏移距取决于速度拾取时的偏移距范围,方位角决定的四个扇区保持有效。

显示的图形和线形相同。

3)、计算初至叠加一旦选定叠加几何形状,就可以计算和显示初至叠加。

重点:不论是初叠还是当前叠加,程序会考虑到任何形式的预处理,如果已经计算过校正量,当原始道叠加时需应用相应的延迟量,如果做过速度分析,相应的剩余LMOS同样被应用。

显示叠加一旦叠加完成,叠加道会自动出现在显示区域,根据选择的几何形状出现四个叠加显示栏,然后就可以进行初至叠加拾取。

(见图四)4)、叠加拾取并不是所有的叠加道都必须拾取,然而,在一个显示栏拾取的道在其它三个栏里必须被拾取(见图五)。

5)、计算新位置。

6)、检查新位置(见图六、图七)。

2、计算校正量特别提醒:静校正量从拾取的初至波叠加中获得,在每一个炮点和检波点模式下做两种叠加:顺放炮方向和逆放炮方向,这种程序的算法要求炮点和检波点的顺向和逆向叠加都要拾取。

在应用优化后的线性动校后计算每一点的延迟时间,然后,用风化层和替换速度参数从这些延迟中计算出校正量。

因此,折射数据处理应用延迟量,反射数据处理应用校正量。

所以,当这些校正量应用于SDITR的每一道或折射叠加后,延迟实际上也得到了应用。

校正量计算共分七个步骤:1)、定义几何形状。

有两种几何形状可以定义:指环形和变化性。

缺省是指环形,环形分成两个部分,红色的代表顺放炮方向道,绿色的代表逆放炮方向道。

(见图八)速度分析后用‘变形’。

‘线形’只在位置重置时用。

2)、计算和显示叠加这一步必须分炮点和检波点两种模式进行。

(见图九、图十)如果在工作的最初阶段从原始道中加载了高程或其他它校正量,可以把它显示在初至叠加的上面,这样可以显示叠加和高程曲线的相关性。

(见图十一)3)、叠加拾取必须拾取所有道,拾取完毕后,在计算校正量之前建议关闭所有叠加窗口。

这是因为关闭窗口后会激活对拾取的检测,如果有任何一道被漏拾,程序会弹出选择信息窗口,列出那些未被拾取的道。

4)、计算校正量可以先计算初始校正量(primary statics)然后是剩余校正量(residual statics),或者直接计算剩余校正量。

然而不能计算完剩余校正量后再计算初始校正量。

可以迭代计算剩余校正量,但初始校正量只能计算一次。

如果剩余校正量计算多次,它会自动累积。

另一方面,如果初始校正量重新计算,则前一次计算的校正量将被覆盖。

5)、检查检查计算完的校正量值和重新置位的方法是一样的。

原始道,应用了校正量的新计算的叠加道。

(见图十二、图十三、图十四)3、折射波速度分析当原始道的校正速度不正确或是变化比较大时,单炮初至校正不到位,初至波达不到同相叠加,得到的初至叠加不能用于拾取,所以进行折射波速度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见图十五、图十六、图十七)。

它将产生一个只对用户界定的偏移距范围有效的速度。

速度分析共分五个步骤。

1)、选择模式。

速度分析只能在binning模式下进行,从Setings/Mode选件里选择Binning进入与速度分析有关的菜单。

2)、定义几何形状。

和校正量以及位置重置不一样,定义速度分析的几何形状在Map/settings/customize对话框里进行。

从位置图里的customize窗口选择Display binning,显示出一个蓝褐色相间的方格盘(checkerboard)(见图十八)。

每一个方格是对应地表的一个原始道的中点的正方形,其方位由用户定义的方位角确定,它代表一个宏面元,宏面元的覆盖次数可以显示出来,以原始道的道数表示,如果宏面元的覆盖次数很低,扩大宏面元尺寸,它的边长缺省是500米。

注意不要有太多的宏面元(内存有限)或太少(引起速度插值问题)。

重点:方格盘由宏面元线组成,它的方向对应X轴的方位角,线号在Y 轴方向上递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