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及例题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习题训练大全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习题训练大全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考点解读1.题型:单项选择题,共3题,每题3分,共9分,分值固定。

2.内容:注重文化积淀。

选文常为严谨的学术论文,题材涉及经济、文化、美学、史学、文艺学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3.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能力:考察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阅读论述类文本的方法1.纲举目张法读原文——画出关键词、关键句——理解思路——快速解决以下问题:文章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怎样?(是先观点后材料还是先材料后观点)——行文中论证部分的结构怎么样?2.三步阅读法先看标题,预想内容——抓关键,作连线,初步理清思路(快速浏览,)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扩句、尾扩句、,画出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

)——快速筛选整合信息。

(一是找准信息区,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由一点或若干点,可借助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三、方法技巧典例分析1.防止偷换概念原文信息: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设错项: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2.防止无中生有原文信息: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设错项: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3.防止张冠李戴原文信息: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7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35 分)1.(9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完整版)高考论述类阅读答题技巧

(完整版)高考论述类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编写:魏峰命题特点一、看法鲜亮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归纳( 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二、构造清楚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连接3、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重视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4、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直接变换。

部分选择题需要适量的迁徙。

许多设题不再是许多地照搬原文或略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葛于考察局部的、字面上语词看法内涵的细微差异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琐信息的掌握、挑选。

采纳一种有必定跨度的信息挑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变换中经常还包括了必定的因果推测意味,隐含了必定的能力迁徙要求。

这类能力迁徙能够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中心看法)为依照,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说起,但又与之相像的某些情况。

解题指导一、通读全文,思虑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论述道理;②作者的基本立场、看法、感情和态度是如何的;③本文依照如何的次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④行文中突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资料二、考取的突出(“五缺”)缺少整体感知和整体掌握意缺少构意,不擅长借助次剖析掌握内容重点缺少文本义,作答于主任意或盲目缺少提整合手段,有效剖析常常不足缺少作答范意,字病出三、解答一般方法第一、对比原文弄清看法掌握句意辨析.情况有三种:形赞同同(信息符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一致)形似意异(诱惑性大分外留神)第二、懂得辨志性。

能够作志性的有:序、关、指代、范,、渡。

别的有文中不一样地方频频出的同或近的。

以下的关在文本要圈划出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1)年月 ( 多次出 ) 、数据 ( 多个数据 ) 及其概(如多半、少许、部分、凡、凡是、全部、都、全、几乎、、等表范的)(2)重要的修限制 ( 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特别、共等表程度的 )(3)未然未然 ( 迄今止、到当前止、在所的等表的)或然必定(假如、可能、也、必定、必定等表判断的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防止的:(1) 因果 ( 因、所以、⋯⋯的原由是、因此、因为、进而)(2)折 ( 可是、反而、其、上 )(3)并列或 ( 也、又、不再是⋯⋯而是、不⋯⋯ )(4)分分 ( 第一、其次⋯⋯“;”等等 )(5)例子 ( 比如、如、人名 ) [型拓展 ]抓住关要注意:1、尽量落到,集中注意焦点;2、能够用符号将实用信息作好;3、如有目依据目掌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目找出率高的,赶快弄清文章的及点;4、注意掌握全文的序,理清思路,完整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要旨。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在高考语文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重要的题型之一,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先粗略阅读全文:初次阅读时,不必深入细节,可以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从
而获取整体的理解。

2. 注意文章的标题和导语:往往文章的标题和导语能给出一些重要线索和主题,帮助
理解文章的意图和论述方向。

3. 关注关键词和引号:通过关键词和引号可以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论述依据,有助于把
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4. 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通过推敲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论述意
图和主旨。

5. 理清逻辑关系和结构框架:论述类文本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逻辑关系和结构框架,
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转折、因果、并列等关系,理清论证思路和论述脉络。

6. 分析论证方法和手法:作者常常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和手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举例、比喻、引用权威、对比等,考生需要注意分析这些方法和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7. 注意细节和细致揣摩:细节可能包含着作者的深意和意图,需要考生通过细致揣摩,把握文章的细微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8. 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有时候某个词语或句子的含义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断
和理解,考生需要善于把握上下文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

9. 多做真题和模拟题:通过多做真题和模拟题,可以熟悉解题思路和模式,提高解题能力和速度。

以上是针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17年高考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2017年高考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2017年高考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的特点:1.试题稳定性2.内容陌生性3.文本规范性4.设题整体性5.答案唯一性6.思路确切性命题特点:第1类题多为概念定义(词语理解),常见错误是要么不符合概念定义的基本格式(A 是B),要么不属于概念定义的范畴或者不全面。

第2类题多为“符合(或者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在原文中抽出一些句子或增或减或偷梁换柱,把原句改造一番,只需细心地咬文嚼字地比照即可,无须分析就可以做出答案。

第3类题一般是选出对某一主干句意思的理解正确或者错误的一项,这就要求务必把题干咬文嚼字地分出几个题意要点来,再将题支先在原文中比照再与题干意思进行比照分析,双合了才是正确选项。

第4类题是找出推断正确或者错误的一项。

命题者一般是把原文中一两个句子引下来做成一个题支,将题支的后半部分做一番改造。

既然是推断,那么错误往往在后半部分,按照双合的原则就可以找出答案。

尤其是题支中有片面绝对性的词语的,往往是错误所在。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解题基本思路:读——审——找——比1.读——读原文。

(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 、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2.审——审题干。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与例题解析.doc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与例题解析.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2017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加深了阅读的考查力度。

历年来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

高中语文必备古诗词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

一、阅读方法有考生认为,做选择题只是“找”与“比”的问题,与“读”关系不大。

其实,把握了“读”,下两步的“找”与“比”才会事半功倍。

这里的“读”包括两点: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 (文段 )。

这里的“精”,不是“精细” ,而是“精明” ,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

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方法: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1.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①指代词 (如“它”“其”等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2017全国卷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

2017全国卷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 展的黄金时代。
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 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 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 化已无关系。
•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 间社会变化很快。
•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 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 速变化的标志。
•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 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 放和进步。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 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 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 多元转型。
•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 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 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 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 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 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
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 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 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2017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论述类阅读附答案

2017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论述类阅读附答案

2017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论述类阅读附答案1. [2017·全国卷甲卷·T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2017年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7年论述类文本阅读
命题陷阱:混淆是非 考查对“悲剧”性质的理解,文中的“悲剧”应该指的是“悲剧 艺术”,“甲午海战”是历史事件,不是文学艺术。A、B、C 的信息体现在整篇文章中。
【2014全国1】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 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 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2013全国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 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 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对应文段】五段:《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 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 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朱熹指出的“或人所称” 即“或曰”,“见《老子》书”即“以德报怨,何如”, 《论语》 引用《老子》的铁证应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而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一句是对《老子 》的批评。 “这一条”应该是《论语•宪问》这一条,而选项表述 的“一句”与此也所指不同。 命题陷阱:无中生有 “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 系。”
【对应文段】一段: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 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 派别终无可言。”
命题陷阱: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命题者在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考察学生是否把握 文句、“其”字逻辑和内涵。
【2013全国1】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 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 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2017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三附答案解析

2017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三附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17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解答技巧4

2017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解答技巧4
【原文】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
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 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 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设题陷阱类型一:混淆对象 (指代错误,偷换概念 )
解题对策 典型代词:“这些”“那些”“这 个”“那个”“其”“之”等 联系上下文,弄清所指代的具体内 容,结合语境,比对它是否有偷换 概念之嫌。
三重比对
突破瓶颈
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解答技巧
一、《考 试 大 纲 》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近三年新课标卷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考点分析
比对依据和结论
例5:【选项】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
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13.全国卷Ⅱ第2题A 项)
【原文】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 纹而没有凤纹,弄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 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 出现。
设题陷阱类型五:混淆时态(已然与 未然、或然与必然)
3. 【选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 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 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 【原文】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 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 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 比对结果:原句用的是“不管……”, 选项用“只有……才能……”表述,这 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 (混淆逻辑)
(常见情况:夸大或缩小影响、结果,过于绝对)
解题对策
重点关注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个别替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1【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 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 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 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不符
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湖南卷第8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者在选择题中设误的常用手段 2、熟悉在选择题中设置干扰项的常见类型
学习方法
练-析-练
一、把握命题规律
了解论述类阅读题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 有助于提高解题准确性,命题者设计错误选 项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
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设误方法 2、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 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例2【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 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 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 ,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设误方法 4、因果混乱
一⑴般到有了两清种代情,况“:茶一马是互因市果”颠作倒为,一就种是重把要“制因” 错度断逐为渐“从果”地,平“线果上”消错失,断取为而“代因之”的,是颠倒“了边两茶 者贸的易关”系制;度二。是藏强族加对茶因叶果的,需就求是有把增没无有减因,果对关其系 他产品如丝绸的、说布成料、是铁因器果等关的系需。求也开始增加 ;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 皮革、 ,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 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 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 贸易更加繁荣。

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32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32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专题32 论述类文本阅读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

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

可以作为标志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热点题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例1、(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2017语文高考论述类和实用类阅读题型答题攻略

2017语文高考论述类和实用类阅读题型答题攻略

语文高考论述类阅读题型答题攻略一、树立一种概念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论述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

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

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二、具备两种心态1、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

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2、一定要认真仔细。

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

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三、明确六个步骤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二)审(题干、选项),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否有依据
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
理的逻辑关系
• 十八种命题技术:
• (一)偷换概念
(二)无中生有
• (三)强加因果
(四)因果颠倒
• (五)夸大事实
(六)扩大范围
• (七)以偏概全
(八)颠倒是非
• (九)主要与次要
(十)充分与必要
• (十一)表述绝对化
(十二)张冠李戴
• (十三)答非所问
(十四)混淆已然和未然
严重等
2.时间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
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 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
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 混淆时态 键词,如:已经、将要、
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 完成、成功等
然、可能与必然等
3.指代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 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 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 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 此。 解析:问题在于:美学上的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是否“全在于此”? 应该看到,“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种 “抗争与拼搏”会振奋人心,激发观众和读者奋发向上、顽强战斗的精神 和意志,并进而追求“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原文在论述过程 中,对于这一点是十分强调的。由此可见,悲剧除了能令人“悲伤、畏 惧、怜悯”以外,还能引起人们的激情,并且这同样能使人获得快感,同 样是一种美的享受。因此B项对于“以悲为美”的概括是有严重缺陷的, 遗漏了信息,概括得不全面,属于以偏概全。

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习题 题型攻略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攻略 含答案

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习题 题型攻略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攻略 含答案

复习要点强化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读懂原文、答题步骤及方法的训练.一、请认真研读2016年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年份篇目试题选项 对应原文 答案及比对分析 2016年全国甲 《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曲解原文,张冠李戴。

原文是说“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选项中“前者1。

认真研读题干与选项,你能发现其特点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题干表述无论是“不正确”还是“不符合原文意思”,均要求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这种问法,比选出一项正确的难度要低。

(2)三道题的选项依次对应原文的开头、中间及结尾段落.(3)选项表述基本源自文本,但很少直接从文中搬来,而是对原文加以增减、更换、调整、概括,甚至是推测、拓展.2。

认真研读答案,你能发现其设误特点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设误处极细小,有时就在一两个字上,需细心辨读。

(2)设误类型都很常见,主要有表述绝对、曲解文意、强加因果等,另有偷换概念、断章取义、无中生有、以偏概全、逻辑不当等。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并体悟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在题干、选项及设误方面的特点.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

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的例证不胜枚举。

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

如此,才有了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二、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1、比照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

设题情形有三种: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2、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

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三、抓关键词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三、简答题解答一般方法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快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

2、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2、把握观点类题目解答方法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文题即观点。

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

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注重提炼概括观点:①注意辨析文本中不同的论点(区分“我论”、“他论”)一、设题形式命题方式常是单选,4选1。

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有时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

选项模糊的主要类型有五种:(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

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

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

解答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

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

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阅读中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将要”等词语,从而做出准确判断。

(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选项设置。

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5)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

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

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

二、宏观把脉答题时感觉模糊,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试题选项肢的表述,进而理解和把握文中的原理、事理。

1.阅读自科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新发现,或者介绍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等。

2.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作者的观点与倾向怎样,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认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等。

3.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理等,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等。

三、微察病理论述类文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负向设置选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无中生有。

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

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

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同学们可以结合近两年的考题,自己做一些总结、自己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技巧,识别命题专家常用的干扰方法,这对于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

例题:2013新课标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1A。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1B‛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1C。

近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D。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2A,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2B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2C。

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论语〃宪问》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

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答:B.【“《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中的“《老子》和道家”应为“先秦诸子学术思想”。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答:D.【正确的理解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条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答:C.【“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逻辑顺序颠倒,应该是“先有《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才有后来三人的引用阐发”。

因此“后来”一词错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