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https://img.taocdn.com/s3/m/e7b7acd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c.png)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拉康拉康就属于那种我读不懂还贼火的思想家,于是我很明智地宣称这是因为我不喜欢拉康,没有认真去阅读和理解他的思想,而且我还宣称拉康的思想是不值得了解的毒瘤。
但是,企图彻底绕过这个人是更加不明智的,所以硬着头皮还是要写个总结。
拉康采用了结构主义方法论——也就是,关于话语的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从而使精神分析学说根植于文化而非生物学中,创立了一套后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理论。
他的思想丰富了主体这个概念的意蕴,并对很多研究产生了影响,尤其是电影研究。
我们把拉康的思想分成两个部分进行介绍,一个是他重写弗洛伊德人格成长理论的内容,另一个则是他偏向后结构主义的内容。
|人格成长及其构成理论人格是如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个问题弗洛伊德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
而拉康则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弗洛伊德那种偏重身体和性的色彩,提出了自己那种偏向性别和社会规范的人格成长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指的是生物意义上的性别和性欲,而拉康更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意义)。
弗洛伊德的核心心理机制是性欲和压抑,拉康与之相似,但强调更加抽象的欲望和匮乏。
在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其就已经处于实在界之中,实在界大概包括外部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内心的本能冲动之类,其一开始处于匮乏的状态之中(这个怎么像萨特)。
在这个最初始的时刻,主客尚未分开,其经验是混沌而未分化的一团。
在出生几个月以后,人进入了主体形成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镜像阶段。
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或者想象有这么一个情景)的时候,婴儿才第一次意识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通过所谓“误认”的机制来完成的,婴儿把镜中的影像误认为是自己,在镜中人的形象中找到了在自己本身中尚且没有人格统一性,由此,自我就开始觉醒了。
在这一阶段,人格中被拉康称为想象界的层次也诞生了,想象界就是被误认的主体,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持续地对其他外在于它的客体产生类似的认同,并在误认中建构出了自我。
说吧,文本——关于拉康式精神分析批评
![说吧,文本——关于拉康式精神分析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1c25120890c69ec3d5bb75a3.png)
康式 批评 文本 也是 可 以 被再 阐释 与质 疑 的 , 其 仅仅 提供 了一 根 能 够 对 真 相 “ 斜 目而 视 ” 的参 考 轴 。拉 康 在 其著述 中不断 提 醒后 人 , 越 觉得 自己领 悟 了 真 理, 我们就 越 发呈现 “ 愚 蠢 的主体 ” 的症 候 。这 也 是 拉康 式 批 评 经 久 不 衰 , 总 能 溢 出 更 多 可 能 性 的
河 池学 院学报
J OURN AL OF HE C HI U NI V E RS I T Y
自然 , 对拉 康式 批评 的批 评 自其 诞 生便 一 直 存 在, 其 中也 并 不 是 乏善 可 陈 。许 多 批 评 者 , 如 不 少 女性 主义 者 将 矛 头 指 向在 他 们 眼 里 拉 康 及 其 追 随
事实上 , 拉康式批评往往将文本中虚构的人物 设 为真实存 在 的人 , 对 其 进行 精 神 分 析 。路 德 维 希 维 特根斯 坦 在 《 逻辑 哲 学 论 》 中道 : “ 对 于 不 可 言 说 的事物 , 要 保 持沉 默 。 ” 拉 康则 指 出 : 即便 沉 默 , 也 是一 种言说 。意义就 在它 们 未被 “ 说 出” 的地方 , 拉
[ 中图分类号 ] 1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2—9 0 2 1 ( 2 0 1 3 ) 0 4— 0 0 2 9— 0 5
[ 作者简 介] 陈景兰( 1 8 8一) , 女, 广西 贺州 人, 广西师 范大 学文 学院 2 0 1 1级 文艺 学研 究生。
“ 结构 转 向” 即“ 拉康式” 批评 不 同 于传 统 精 神 分析 批评 着重 文本 框 架 与 修辞 的做 法 , 引 入 结 构 主
心理批评的形态
![心理批评的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f0f388797fd5360cba1adb5e.png)
心理批评的形态长期以来,将心理学的观念、方法运州到文学批评实践中,经过众多批评家坚持不懈的努人,已经形成一些不同的心理批评模式或形态。
其中较为突出的,主要打以下三种:1.传记批评“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文学是作家心贞的表现”,这些古老而又富有须强生命力的文学观念,是传记批评孕育、生长的丰厚土壤‘,因此,传记批评实际广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批评形态。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出现,为传记批评提供了逻辑严谨的理论文撑,正如德国当代心理批评家N·格罗本(NtM比dr,roben)指出的:精神分析法学者坚持认为,在分析作品时,联系作者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象征等艺术手法的具体意义是作者的前意识或下意识所决定的。
把作者的自由联想做解释作品的基础,这种自由联想能对解释作品的表象起积极作用,也能对阐释象征的意义有帮助作用。
①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被压抑的欲望的替代性的满足,是其身体中生物能坦的提升转化,是其潜意识心理的象征性表达,甚至是其某些郁积己久的病态心理的变相表达。
这实际上是说,文学作品个过是作家个体心灵的衍生物,甚至是作家某些精神病此农现出来的“症候”。
stm32因此,要真正揭示一部文学作品的含义和底蕴,就必须密切关注作家的传记,考据出这一作家个人的身世、阅历、命运、人格、品德、性情,乃至其习惯、嗜好、体征、病症等。
反之,要清查一个作家的生平与行状,他的作品就是最有效的索引与证言。
弗洛伊德本人就曾在对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达·芬奇、歌德的研究中贯彻落实厂达一心理批评的原则。
弗洛伊德的忠实弟子玛丽·波拿巴(Ma4c Bnn。
pane)对于小说家爱伦·坡生平与创作的研究,巫是把这些批评原则推L了极致。
在她看来,爱伦·坡([dBer A11BnP。
e,1809一1849)的短篇小说《黑猫》集中表现的是作家本人在潜意识中对于自己母亲的爱和恨,甚至猫的胸部的一片白色斑块,也成了作家母亲奶水的象征。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dd4a7145f7ec4afe04a1df9d.png)
(四)读者反应论的精神批评 理论 诺尔曼· 霍兰德(Norma荣格
(二)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
前排左起:S.弗洛伊德,G.霍尔,C.荣格 后排左起:A.A.布里尔 ,E.琼斯 ,S.费伦奇
(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 (Jacques Lacan,1901— 1981),对精神分析批评的贡献 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他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 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 其二,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也作了重新 阐释。 其三,在文本阐释方面,拉康通过重新评估语言 的作用,关注的是文本、语言和读者。
Psychoanalytical Criticism
精神分析批评,是把弗洛伊
弗洛伊德
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 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 种批评模式。是二十世纪影 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 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它是 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 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 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精神分析批评根据其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三
类:作者、读者、文本(包括这三者之间的 相互关系)。
作者
读者
文本
(一)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 - 1939):《释梦》(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论分析心理 学与诗歌的关系》 (On the Relation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to Poetry)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启发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3e40b3f2b0717fd5370cdc17.png)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启发作者:郭玮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精神分析电影学(即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研究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核心范畴,其中“镜像阶段”来自拉康。
将电影理论的研究对象由研究影片文本和影片作者的关系,扩展到研究影片与观众的关系。
本文在梳理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的基础上,思考精神分析对电影批评的启示,并提出些许薄见。
关键词:精神分析;镜像阶段;主体结构理论;电影批评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07-01一、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基础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内容分别是“镜像阶段”和“主体结构理论”,“镜像阶段”是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
基于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拉康指出:成人的过程会经历从“理念我”到“镜像我”最后到“社会我”的三个阶段。
婴儿入世时本是个“无分化”且“无主体”的存在物,没有物我意识和主客区分,这便是“理念我”。
而从“理念我”到“镜像我”的过渡便是通过“镜像阶段”来完成的。
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通常指6到18个月(“镜像阶段”)。
从最初无法区隔自己与母亲的镜像(“母子同体”),到在经历了“一次同化”的过程,有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分(包括婴儿在企图触摸镜像时发现其并不存在的“自我异化”)。
婴儿与自己的镜像同化的阶段即是“自恋狂”的阶段,此时婴儿对自己的肉身在镜中的影像有着无限的爱恋。
同时婴儿与镜中形象的认同标志着“一次同化”的完成,婴儿进入“想象界”。
而在其经历了“二次同化”(即“俄狄浦斯情结”阶段)之后才能形成他的“象征界”。
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影响1.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直接导致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即第二电影符号学的产生。
他为电影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集大成者,拉康在继承弗洛依德学说的同时又对其精神分析理论做出了相当程度的修正甚至改写。
9个流派名词解释
![9个流派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961616401f69e3143329479.png)
9个流派名词解释1.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1915年到1930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和什克洛夫斯基。
2.新批评又称“本体批评”、“文本批评”。
是专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
它的理论和方法论先驱是理查兹和艾略特。
创始者是兰色姆。
新批评的主要批评术语: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张力3.心理分析批评,又称为精神分析批评,是由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以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卡尔·荣格和雅克·拉康。
4.结构主义批评是发端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60年代勃兴于欧美的一种把文化现象视为符号结构加以分析的文化思潮。
它源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创始人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代表人物:罗兰·巴特,福柯。
结构主义之父”是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结构主义“五巨头”: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福柯拉康罗兰·巴特5.解构批评主要是指20世纪60、70年代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阅读方法、哲学策略和文学批评。
代表人物:美国耶鲁大学的批评家保罗·德曼、哈罗德·布鲁姆。
6.阐释—接受批评,是指20世纪60、70年代相继兴盛于德国并波及欧美的以读者阐释或接受为中心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德国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尧斯、伊瑟尔。
7.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兴起于欧美,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借鉴其他种种思潮而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批判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8.新历史主义批评,又称文化诗学,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盛于美英的一种注重考辨文本历史因素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葛林伯雷。
拉康“研究”在中国再来一次
![拉康“研究”在中国再来一次](https://img.taocdn.com/s3/m/c382c0a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f.png)
拉康“研究”在中国:再来一次□吴 琼【导 读】雅克·拉康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文知识界已经不再陌生,但因为一些人为和非人为因素的影响,“拉康在中国”和“拉康研究在中国”远不及福柯、德里达、德勒兹这样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来得通畅,近10年有关拉康读物的出版,一方面证明了“拉康”这个名字的市场号召力,另一方面则凸显了本土研究的策略性“后撤”。
【关键词】精神分析 “三界” 再来一次 今年(2021)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诞辰120周年、逝世40周年。
虽然只是两个平常的数字,但对于精神分析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对知识英雄“死亡时刻”的不断召回总是可以为幻象“圣化”提供最充沛的滋养。
眼下的这个文字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纪念”,更不是给亡者涂抹香膏的仪式,它更像一次简短的“讲述”:讲述拉康的“幽灵学”,讲述拉康在我们这里的“徘徊”和“挫败”。
拉康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学术刊物或著作里是什么时候,我没有做过考据,但他最初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这个时间是比较确定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初,一方面是生活世界的人生观大讨论,另一方面是文学艺术界的现代派争论,使得“自我表现”成为中国现代性旗帜上的一枚徽章,而当时用来涂写徽章的两个主导话语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所以,80年代中期前后,国内掀起了弗洛伊德作品“出版热”。
就是在这样的8特约书评人专栏背景下,1985年,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一本研究性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分析学说的批评》(金初高译)。
这其实是一本论文集,其中有一篇用很小的篇幅介绍了拉康。
接着1988年,东方出版社又翻译出版了一本苏联学者的著作:《法国的后弗洛伊德主义》(李亚卿译),其中有一章是对拉康的介绍。
这两本书的重点都是精神分析学,涉及拉康的部分理论性都比较强,且翻译很不规范,在当时的语境下几乎无法理解。
实际上,拉康真正引起中国学界注意,是得益于同时期的另一本书: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0b5cbeaa6c30c2258019e96.png)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拉康在《被窃的信》研讨班中应用三界说做了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实践。
他将充满误认的想象界、符号主导下的象征界与不可知的实在界分别与盲目自信的王后/大臣、识破符号象征价值的大臣/迪潘和无序无知的国王/警察相对应, 在文本内搭建起文学场域内的三界, 从而揭示出真正的主体正是那封信。
关键词:拉康; 三界说; 《被窃的信》; 精神分析文学批评;作者简介:杨洪霖(1993-) , 女, 山东淄博人, 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8-10-24Lacans Three Orders and Literary CriticismYANG Hong-lin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Abstract:Lacan applied the three order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urloined Letter,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riticism.In this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he has related the misrecognized Imaginary, symbol-dominated Symbolic and unknowable Real respectively to the over-confident Queen/Minister, the well-informed Minister/Dupin and the ignorant King/police.Through the comparison, Lacan has built up a literary three orders within the text, thus revealing that the letter is the real subject.Keyword:Lacan; The Three Orders; The Purloined Letter; Psychoanalytic Literary Criticism;Received:2018-10-24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 是自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以来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_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_方汉文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_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_方汉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10a12fbcd126fff7050ba9.png)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方汉文内容提要:法国后精神分析理论家拉康认为,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哈姆雷特行动延宕,不能实施报仇行为不是偶然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处于一个心理-语言的结构之中,他没有本人行为的自由,只能遵守“他人”的规则。
拉康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框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相结合,用后精神分析理论为争论已久的“哈姆雷特行动之谜”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理论。
关键词:后精神分析 俄狄浦斯情结 镜子阶段 符号级 菲勒斯中心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研究中的难解之谜:哈姆雷特为何迟疑不决不能实行报仇行动?从1736年西方学者提出这个问题后,一直是各派理论阐释的中心。
在已有的种种解释中,20世纪初期出现的精神分析解释是最引人注目的说法之一。
从弗洛伊德到琼斯(Ernst Jo nes)都认为:哈姆雷特并非不愿行动,而是不能行动。
原因在于他的意识要求他行动,但他潜意识的“俄狄浦斯情结”使他不能行动,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这种见解曾经让西方学术界为之震惊。
殊不知,半个世纪之后,后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人物法国的拉康(Jacques Lacan,1900-1981)再次让学术界如醍醐灌顶,他提出了关于哈姆雷特之谜的一种新解释,又一次展示了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的独特风格。
拉康的《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Desire and I nterp retation of Desire in H amlet)就是这方面的一篇代表作,这是1959年4月拉康在巴黎圣安娜医院主持的讲习班系列讲演《欲望及其阐释》中的一篇,这篇作品在70年代由拉康的继承人雅克-阿莱茵・米勒整理后,于197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法国研究》杂志(55/56)期先行刊出,一时间风行英语世界。
但是对于大多数只熟悉弗洛伊德学说,不了解后精神分析的中国读者来说,我们还要作一些基本范畴的说明,才能理解拉康以艰涩出名的阐释。
一、主体与欲望客体关系:走出俄狄浦斯情结首先涉及的问题当然是俄狄浦斯情结,但拉康与弗洛伊德不同,不再是恋母情结的简单表现。
举例论述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举例论述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dd218c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c.png)
举例论述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结构主义是一种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它强调文本或作品中的结构和系统性,而不是个体元素或主题。
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主要涉及解构、语言符号学和符号学等方面。
下面将举例论述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1.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批评方法是通过揭示文本中的二义性和矛盾来破坏或颠覆传统的意义和结构。
例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论语言的起源》中,他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解构,揭示了语言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从而批评了结构主义的意义和真理观。
2. 路易斯·阿尔图塔的符号学路易斯·阿尔图塔是一位法国文化理论家,他的符号学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体现在对符号和符号系统的分析上。
他认为,符号不仅仅是一个代表事物的标志,而是具有自身的结构和规则。
通过对符号系统的批评,他揭示了文本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3.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批判米歇尔·福柯是一位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权力批判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关注权力的运作和效应。
他认为,结构主义忽视了权力对主体的规训和控制,而权力则是文本产生和解读的关键因素。
福柯的权力批判揭示了结构主义对权力的忽视和缺陷。
4.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罗兰·巴特是一位法国文化理论家,他的符号学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涉及符号的多义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符号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多重意义和语境依赖性。
通过对符号的批评,巴特揭示了结构主义对符号的过度简化和抽象。
5. 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研究斯图尔特·霍尔是一位英国文化理论家,他的文化研究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关注文化的历史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结构主义过于强调结构和系统,忽视了文化的变化和差异。
霍尔的文化研究揭示了结构主义对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忽视和缺失。
6. 爱德华·萨义德的批判理论爱德华·萨义德是一位美国文化理论家,他的批判理论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和权力。
拉康与法国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与法国精神分析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cf90c5eef90f76c661371a67.png)
社 会科 学家
2 0 1 7年 第 6期
的理 想 。” m 鲁 迪 内斯科 没 有说 错 , 法 国作 家对 精 神分 析 学 的移植 有 一种 狂 热 , 多半 是通 过 理论 的误 读 , 性欲 、 罪 恶、 自杀 、 迷幻癫狂 、 梦 境 与通 灵 幻 觉 、 身 体 暴 力 等等 , 战 后 一代 作 家 热 衷 的各 类 题 材 , 我 们 发 现 都 可 以在 精 神 分 析理 论 中找 到 一个 支点 。如罗 曼 ・ 罗 兰和 纪德 , 就 与弗 洛 伊德 渊 源颇 深 。 拉 康 的精 神分 析研 究 和 文学批 评 同步 , 开 始 于这 个热 情 的 3 0年 代 。 作 为大 众视 野 中 的专业 精 神 分析 学 家 , 他 的研 究在 什 么情 况下 真 正触 及 了文 学批 评 ?拉 康没 有 专 门论 述文 学 理论 和批 评 的著作 。不 像 弗 洛伊 德 和荣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2 — 2 5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 2 0 1 5年度重大项 目: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研究 , 批准号 : 1 5 Z D B 0 8 4 作者简 介 : 赵靓 ( 1 9 8 0 一) , 女, 法 国巴黎笛 卡尔大 学哲学博 士 , 江西师 范大学文学 院讲 师 , 研究 方 向为 西方文论及 法国哲学 。
位. 显示 了不同于德里达的 另一种哲学文学批评路线。
关键词 : 精神分析 学批评 ; 弗洛伊德 ; 拉康 ; 德 里达
中图分类号 : 1 0 - 0 3 ; B 5 6 5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 1 0 0 2 — 3 2 4 0 ( 2 0 1 7 ) 0 6 — 0 0 2 7 - 0 5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79acd3b14e852458fb57b7.png)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姓名:王春雨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刘建军20040501中文摘要拉康的学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所关注,成为二十世纪术期不止一种理论流派的源流和支柱。
美国学者认为拉康是弗洛伊德之后最有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
苏联学者也承认,拉康在现代心理分析者行列中大概是最有独创性的人物了”。
西方学者中不少人认为,拉康对于当代心理学、医学、哲学、美学、文学理论、艺术、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是当代知识界少见的人物,是堪与弗洛伊德、尼采比肩而立的思想巨人。
拉康理论是联结现代和后现代的中间链条,是理解弗洛伊德、荣格、德里达等人的重要理论前提和参照,是解读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的理论方法。
通过对精神分析理论起源梦的分析,以及弗洛伊德、荣格、黑格尔和索绪尔理论的梳理和他们对拉康理论的影响研究,阐明拉康理论丰富的源流。
解读拉康精神分析学的重点概念,以文学理论与作品解读为切入点和视角,注重拉康学说的文化心理及对文学的影响,继而涉及其对人性的观照,以及对20世纪人的困境的解决。
20世纪是西方大跨步发展的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
同时,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各种矛盾尖锐,使得传统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定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解体。
特别是到了20世纪初,社会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人被物化,人的异化现象日趋严重,在心灵深处切实感到了人是非人的悲哀。
人的内在情感被现实中的物的关系所取代,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变成了孤独冷漠、荒芜无序的天地。
20世纪西方人面临的境遇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尴尬。
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尴尬,人与社会之间的尴尬,人与人之间的尴尬。
而拉康关于滑动的能指的论述,关于爱伦・坡的小说《失窃的信》的解读,正是关于这种人所面临的尴尬的最好描述。
研究拉康能为我们解读20世纪乃至新世纪西方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各种理论思潮提供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拉康精神分析思维模式AbstractLacan’Stheorycaughtmanypeople’Sattentionsandbecametheoriginofthevarioustheoryschoolsoftheendof20”century.SomeAmericanscholarsthinkthatLacanisthemostinfuencialandcontrovercialphsycho—analysistafterFleud.SomeRussianScholarsthinkthat‘‘Lacanisthemostcreativepeopleinthemodempsycho.anlysist”.ManyweatemscholarstllinkthatLacancontributea10ttotheCOntemperoryphsychology,medicine,philosophy,literaturetheory,arts,socialideology.LacaniSathinkinggiantasFleudandNietzsche.Heisatransferfigurebetweenmodemandpostmodemandakeypre.requisitionandreferencetounderstandFiend,Jung,Derrida.andatheoriticalmethodtounderstandFeminismde.construcmrism.TheoriginofLacanisresearch.throughthepsycho-analysisandinfluenceofFleud,Jung,HegelandSaussuretheory.Inthispaper,literaturetheoryandworksandstudiedasthedemonstrationofLacan’Stheory.TheculturalandliteraturevalueandhumannatureofLacan’Stheorystated.The20“1centuresawgreatdevelopmentofthewesterncountries.Thematerialandspifitralcivilizationdependsonthehumancivilization.thevariousconflictsinthecapitalismmonopolyperioddeconstructedtheconventionsocialstructure.1ivingstyleandsocialvalHe.Intheearly20”andalienizedasaresultofthesoeialcentury,peoplewerematedalizeddevelopment.People’Sineremotionwassubstitudedbythematedalbecameisolated.relationshio.People’SspiritualWOrdTheresearchofLacanCanprovideUSthemethodofunderstandofthewestemliterature.theoryandideologyinthe20“century.Keyword:LaeanPsychoanalysismodeofthinking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e42d5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13.png)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旨在重新解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赋予其更深的哲学和语言学维度。
拉康认为,人类心理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实在界是拉康理论中最难以捉摸的部分,它代表了人类心理中的原始欲望和需求,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部分。
想象界则是个体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它包括了我们的自我形象、情感和幻想。
象征界则是社会和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它包括了语言、规则和价值观。
拉康认为,这三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
例如,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可能会受到想象界自我形象的约束,而象征界的社会规范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和想象界自我形象。
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哲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并揭示了语言、文化和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旨在重新解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赋予其更深的哲学和语言学维度。
拉康认为,人类心理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实在界是拉康理论中最难以捉摸的部分,它代表了人类心理中的原始欲望和需求,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部分。
想象界则是个体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它包括了我们的自我形象、情感和幻想。
象征界则是社会和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它包括了语言、规则和价值观。
拉康认为,这三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
例如,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可能会受到想象界自我形象的约束,而象征界的社会规范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和想象界自我形象。
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哲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并揭示了语言、文化和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0.第十章 心理分析文论 L10.3拉康——其他文献引述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0.第十章 心理分析文论 L10.3拉康——其他文献引述](https://img.taocdn.com/s3/m/4ba740c00066f5335b81216b.png)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 其他文献引述:一,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美学一语言和无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精神分析学最重要的理论奉献之一。
但拉康却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重点地重新阐释了无意识概念。
首先,拉康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先于语言这一观点。
他不仅认为这两者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而且还把无意识看作是语言的产物。
拉康有句名言:“无意识就是非我的话语。
〞这句话带有纲领性,它把无意识和语言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伯仲、高低的东西,并用话语来设定无意识的范围。
实际上,这句话一是表达了无意识与语言一样不是自我内在的心理活动或机制,而是自我与非我间的(主体间的)关系,或共有的东西,因而包含着“他性〞;二是暗示了语言实际上先于无意识心理体验,或由言语行为才产生了无意识。
正如詹姆逊在分析这句话的时候指出的,“大体上我们可以说使用语言的情况不仅包含了先于非我的全部经验的他性这一抽象范畴,不仅还要有一个实际存在的、具体的他人,而且除了这两名以外,还包含一个第三者,即本人自己的另一个自我〞,考虑到这种非我的语言经验,可以认识到“在言语行为中他性本身就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意识空出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换言之,是言语行为中的他性为无意识的发生创设了必要条件。
其次,与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看作纯粹的本能,或由本能的欲念形成和产生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先有了超个人、超主体的语言和无意识,才形成和产生包括性本能在内的欲念的。
他说:“以为无意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着无意识的欲念,存在着某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本能的、因而需要上升到较高意识层次的,朦胧的、难以摆脱的、丑恶残忍的甚至是兽性的无意识的欲念,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恰好相反,欲念是因为有了无意识、也即有了在结构和效果方面都不受主体约束、控制的语言之后才存在的,还因为在语言这个层次上,总是有语言及相应的无意识的存在,才产生欲念,而且正是在语言中超出意识控制的局部才有欲念的用武之地。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19cfb87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3.png)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拉康把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也把精神分析的医疗与哲学研究结合起来,由此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新的解释。
拉康的主要论点是,“无意识的话语具有一种语言的结构”和“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意思是说,无意识的本能与欲望的活动也有与语言相似的特点,欲望要通过自然界、他人才能得到满足,为了满足欲望而与外界和他人的联系就是语言的形式。
同时,欲望被压抑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方法也是启发患者回忆他被压抑的部分,把他的欲望的没有暴露的部分,通过分析者的提问而重新揭发出来,这也说明无意识部分是语言形式。
拉康的“镜像阶段”是对弗洛伊德的里比多学说的新解释。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性的潜力的里比多,表现为婴儿的效初性爱对象是他自己,即“自恋”,以后发展为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泛性论为人们所不满,拉康于是对之作了稍许改动。
他在俄狄浦斯情绪之外提出了“镜像阶段”,认为婴儿从6个月到18个月之间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感到非常快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物,自己与别的人和物有联系。
在婴儿能够说话,或对这种经验有所知时,他就开始成为一个对人的自我的内在世界与事物的外在世界有复杂的情感和认识的存在物了。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婴儿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识别活动,揭示岀了里比多的精神活动。
从这个时候开始,婴儿总是对外界保持一种疑问状态,通过想象和对幻想的事物的反省,形成他对世界的了解。
拉康的镜像阶段与弗洛伊德的不同在于他把婴儿认识外界的过程更具体化了。
弗洛伊德的“自恋”与俄狄浦斯情绪是一种神秘的说法,拉康用婴儿从镜子里对他自己、他人和其他事物的识别来说明认识逐渐产生的过程。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婴儿通过想象与外界建立了一种双元对立关系,这也是一种对话,一种语言的结构,这就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研究婴儿最初的无意识的认识活动中了。
拉康的“镜像阶段”的理论与他关于人的个性或人格的理论有密切关系,因为他把婴儿最初的认识活动中的双元对立关系运用于说明人的个性的形成。
拉康的精神分析
![拉康的精神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dba78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4.png)
拉康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逝去以后的精神分析遍地开花,难以统一,众说纷纭之下的拉康派却是一枝独秀,一股强大的后期势力。
拉康以其传奇般的学术生涯拓展了精神分析的深度与广度,他整合了语言学与哲学,融入了数学思维,他是公认的弗洛伊德之后的又一高峰。
在精神分析的领地中建立新王国,免不了党同伐异,溯本清源。
拉康的"回到弗洛伊德〃就像"反清复明〃一样,讨伐自我心理学猛于炮火,批评客体关系是"部分的真理"。
但是大家知道,即便是把清反了,也不是简单的回到明,而是完全成立了新朝,于是就有了"回到弗洛伊德的拉康派"。
阅读拉康是最难的,其文风诡谲怪异,在他那里词语被拧成了麻花。
不仅表达方式是复杂的,而且他所运用的知识背景广博坚深,阅读前需要的准备工作甚至超过阅读他。
他生前唯一出版的文集国内有翻译:《拉康选集》,读来并不通畅,难以通过这本书理清整个思想体系。
目前又出了中文版的《雅克拉康研讨班七》,这是著名的延续了三十年的研讨班的讲演录,可读性很强。
理解拉康是离不开研究者的论述的,它们就像是注经般的大量的总结和二次思考。
镜像阶段拉康最初是研究精神病学的,后来志向转到精神分析。
在一篇论文中,拉康研究了妄想症的问题。
就像安娜o启发了弗洛伊德,拉康遇到了妄想症"艾梅",对艾梅案例的研究导向了镜像阶段概念的产生。
艾梅攻击了作为自己"理想自我"的女明星,因为女明星占据了艾梅梦寐以求的位置。
"自己的位置被别人占据"弓I 发的是被迫害般的感受,对方是邪恶的,带着奸笑的,"针对当事人的"。
这种敌对的妄想关系深处又隐含了矛盾的"爱"的情感(强烈的认同),就像是俗语说的"羡慕-嫉妒-恨"。
这种关系的问题在于竞争的激烈程度,妄想关系导致生死斗争。
艾梅要杀掉对方以夺回"自我",攻击对方构成的犯罪又带给她"自我惩罚"的效果,她的攻击向着受罚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朱立元《西方文艺理论》一般认为,当代西方批评界影响最大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家无疑是法国的雅克·拉康(1901- 1981)。
他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又在巴黎大学学习精神分析学,后从事精神分析的教学与医疗工作。
其主要著作有:《文集》(4卷,1966),《自我的语言》(1965),《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1973)等。
拉康本人作为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的贡献和其理论的局限是比较清楚的。
在他看来,弗洛伊德主义固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理论上的不完善却有碍于它的传播与发展,必须同时从内部和外部对它进行反驳和修正。
他作为哲学家,试图借助于结构主义的“科学力量”来修正精神分析学的过分主观性和任意性。
具体说来。
拉康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就与人的主体问题有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提出了自己的阅读和批评策略。
他既反对精神分析学的“医学化”、“科学化”和行为主义,又反对萨特对精神分析所作的解释。
首先,拉康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
如果说霍兰德用“个人交易”的术语来阐释精神分析学的话,拉康则用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术语来解释它。
拉康运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他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拉康把索绪尔的概念颠倒了过来,强调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分裂,使能指成为这个体系中的主要成分——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主义,把侧重点放在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概念上。
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先于语言这一观点。
他不仅认为这二者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而且还把无意识看作是语言的产物;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混乱的、任意的、无规律可循的,而拉康则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有规律或有结构的,这种结构的规则受制于语言经验,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其内容的,而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修辞过程是相似的。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代表;而在拉康的理论体系中,无意识则是语言的一种特殊作用,是语言对欲望加以组织的结果。
反映在梦中也是这种情形:“梦具有句子的结构,或者用弗洛伊德书中的话说,是一种猜字画谜的结构,也就是说,梦具有某种文字形式的结构。
儿童的梦反映了原始表意文字学的特征,而对成年人来说,它同时再现了符号成分的语音用途和象征用途。
”①显然,拉康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一次“语言革命”。
拉康从结钩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重新阐释,使我们有可能探讨无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他使我们认识到无意识并不在我们身体的“内部”,而在我们的“外部”,或者说在我们“之间”,是我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果。
无意识之所以难以搞清楚,倒不是因为它处于我们的意识深处,而是因为它是一种巨大的、错综复杂的网络,把我们包围在其中。
而能说明这种网状体系的最好手段就是语言。
由此可见,拉康进行的这场“语言革命”确实打破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不可知的神话,为无意识更有效地应用于文学找到了一个中介物——语言。
他曾大胆地假设道,如果无意识存在的话,它是不会自行发挥其功能的,而应该通过语言这个“中介物”才能产生作用。
而拉康对于精神分析学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十分注重语言的中介作用。
其次,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也作了重新阐释。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在早期还没有主体与客体、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界限。
这种缺乏任何确定的自身中心的生存状态拉康称之为“想象态”。
在讨论想象态和俄狄浦斯情结早期阶段时,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子阶段”的概念。
“镜子阶段”指的是前语言期。
他认为“自我”在意识确立之前并不存在,所谓意识的确立就是指人有了自我的概念。
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于某一神秘的瞬间,这一瞬间他称为“镜子阶段”。
镜子阶段这一概念是在猿与人之间的比较中产生的。
猿在镜中可以发现随自己的活动而动的东西,但它对自己的发现毫无兴趣;而婴儿却能发现镜象活动与自身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
于是拼命向镜子靠近。
婴儿在会说话之前对镜象的自我欣赏说明了婴儿在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际而获得更为清晰的自我概念之前,在语言为他提供“我”这个词之前,怎样开始产生最初的自我概念的。
随着婴儿长大,他逐渐发现镜中的形象与自身的同一性,发现前者是随着后者的活动而活动的,进而发现作为主体的他的自身的存在,而他的自我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在这一过程完成之后,幼儿就从“想象态”转入拉康所说的“象征性秩序”,即预先确定的社会与性的作用以及构成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结构。
拉康的独创性在于他从语言方面重新阐释了我们在弗洛伊德对婴儿早期发展,尤其是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明中已经领会了的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把在镜子前打量自己的婴儿看作一种“能指”——一种能够给子意义的东西,而把他或她在镜中所看到的形象当作一种“所指”。
婴儿看到的形象似乎就是他的“意义”。
这里,能指与所指就像在索绪尔的符号中那样和谐一致。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照镜子的情景看作是一种隐喻:一方(婴儿)在另一方〔形象)中发现了自我的同一体。
拉康认为自我是在与另外一个完整的对象的认同过程中构成的。
在文本阐释方面,拉康对精神分析批评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把文本当作探究作家心理或人物心理的线索。
拉康通过重新评估语言的作用,对这种传统的批评理论及实践提出了异议。
在《论<窃信案>》这篇著名的论文中,拉康以对一个具体的文本——艾伦·坡的短篇小说《窃信案》的分析为范例,说明了一种新的结构精神分析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来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原理去解释文本的结构方式与作家、人物或读者的大脑活动方式之间的差异:在这篇论文中,拉康未去分析义本的文学框架及作者的种种修辞手段,他对这些不感兴趣。
他的兴趣集中在关于歧义的传统概念不能解释清楚的一种语言效果上,即强迫重复一种无意识欲望的结构,不断试图给能指注入已经失去了的意义。
因此,如果说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家注重的是文本和作家的话,那么拉康关注的则是文本、语言和读者。
由此可见,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已经超越了文本阐释的界限,并以一种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所始料未到的哲学成分扩展到一个更为广泛的话语领域。
【①注释:①拉康的《论<窃信案>》不仅是精神分析学发展史上而且也是20世纪文学批评史上一篇极与重要的论文,它引发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讨论:德里达曾专文分析或“解构”过这篇论文,巴巴拉·约翰逊(1947- )又专文对德里达的“解构”进行了再“解构”;霍兰德后来又专文阐释了《窃信案》,并在阐释中表达了自己的“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的观点。
】拉康的思想体系十分复杂,他既热衷于精神分析学,又投身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他与存在主义哲学和女权主义批评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在当代不少学术和思想领域里见到他的足迹。
但他主要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更确切地说,是一位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是当代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继承者、捍卫者和发展者,他使精神分析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拉康式的精神分析学阶段。
在拉康之后,精神分析批评的现状又如何呢?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当西方文学批评界正热衷于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流派时,一批受过拉康的训练或受到他的影响的法国批评家开始再度修正和拓展精神分析学,他们把精神分析批评直接运用于解释社会、文化与思想问题。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女权主义批评家,如埃莱娜·西克苏斯(1937- )把拉康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女权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批评实践,但并未改变精神分析学的话语模式;但后来有些女权主义批评家则运用拉康的话语模式在后现代文化研究的背景下对弗洛伊德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提出质疑,并重新思考诸如性别、女性身份等问题。
80年代又兴起了“转换生成”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吉尔•德勒兹(1925- )和费利克斯•加塔里(1936-- )。
德勒兹和加塔里虽然接受了拉康的一些关于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阐释,但却与弗洛伊德和拉康观点迥异。
为了完全超越弗洛伊德和拉康,他们提出了一种反弗洛伊德的批评策略。
他们从三个方面——即揭示压抑和阉割恐惧的本质,批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把无意识视为静态的“存在”而不是动态的“生产”,反对把批评置于俄狄浦斯叙事模式的统治中—对精神分析学进行了解剖和反驳,试图“在旧的文化废墟上为当代文化建立起新的理解和话语模式”。
在80年代,还有一些批评家试图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叙述理论来阐释精神分析过程中的叙述。
他们认为,读者必须把“法布拉”(事件本来发生的顺序)和“休热特”(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顺序)区别开来,因为他们像精神分析批评家一样,面临着故事中出现的事件,必须找出事件与原因之间的关系,为重新找到意义而追根寻源。
这种观点说明了所有叙述的一个共同问题,即如何通过重建虚构来把握现实。
这也是新精神分析批评所要做的工作之一。
除此之外,以霍兰德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批评家仍在继续他们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
他们的研究领域包括:读者反应批评和精神分析学、拉康式的情神分析学和文学批评、第三种力量心理学和文学批评、认知心理学与文学批评等。
自从弗洛尹德在1900年发表《释梦》以来,精神分析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这里无法对它作全面的评价,但我们应当正视精神分析学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和取得的进展,研究它对许多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文艺现象的解释,尽管其中许多解释有错误或失之偏颇,但它毕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同时,作为一种深层的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不再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层次上,而是进入作者和读者的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开拓文学批评的视野也是十分有益的。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精神分析学本身存在的错误,尤其对泛性论和无意识决定论等唯心主义和反理性的思想观点,要以科学批判的眼光充分认识它的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