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知识框架
文学理论基本概念
基本知识点知识点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知识点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但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这种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三、艺术生产论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最终的解释,这样就为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变化的奥秘寻找到一个更宽阔的视野。
文学理论重点背诵
文学创造:以话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世界是文学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活动的产物.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文学无法脱离世界单独存在。
文学活动的发生(四说):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最早提出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认为巫术原理有两条:1,相似律。
2,接触律。
巫术仪式逐渐变为巫术表演,包括舞蹈、美术、音乐等的发展,戏剧艺术的历史逐渐发生。
宗教发生说:德国赫尔德认为文学源于宗教。
历史上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
文学艺术收到宗教的影响,除了反映的是宗教体裁外,发展也收到基督教的制约。
游戏发生说:德国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各种游戏说大都认为文学史无外在目的的游戏活动。
劳动说: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原因:1,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产生需要;3,构成主要内容;4,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
文学和真善美的关系: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答: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点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的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
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学升华”。
质而言之,真、善、美及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的原因: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况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因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教材精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一、概念辨析1.文学理论:对于文学是什么以及文学的基本规则的研究,主要内容如本书所示2.文学批评:对于具体作品、作家的鉴赏,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具体现实对象(作家、作品)的研究,那些对于文学理论与概念的批评实际上仍然是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其次是批评目的的多元性,既可以指向现实,也可以指向理论3.文学史:对文学发展过程的研究例:以《水浒传》为研究对象①《水浒传》的叙事策略研究(理)②从话本到小说——《水浒传》演变(史)③《水浒传》作者考证(史)④《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研究(理)⑤《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批)⑥《水浒传》的跨文化传播(史)⑦神秘数字与《水浒传》的人物组构(理)⑧《水浒传》思想本质新论——评¡°农民起义说¡±等(批)⑨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理)高校文学类专业课程设置: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文学原理、艺术学理论、哲学史、文化理论、传播理论2.文学批评作品鉴赏、批评方法、比较文学研究3.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地区文学史(一)文学学与语文学既然我们已经明了文学研究有理可言,我们就须确定一下对文学做系统、整体研究的可能性。
英语词汇中没有很恰当的名词来称呼这种研究工作,最普通的术语是“文学学”与“语文学”。
前者似乎摈弃了“文学批评”,而强调学院式的研究,因此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然而,如果像爱默生那样广义地解释“学者”的含义,则“文学学”无疑是可以接受的。
后一名词“语文学”很容易招致误解。
历史上,此词不仅指所有文学的与语言的研究,而且包含对人类一切心智活动产物的研究。
波克在他所著的《语文科学概论与方法》这一本基础理论书里把“语文学”界定为“一切知识的学问”,因此包括语言、文学、艺术、政治、宗教和社会风俗等的研究……在波克看来,文学研究只是语文学的一个分支,而语文学则是指整个的“文明学”……由于这一术语有多种分歧的意义,我们最好还是把它弃置不用。
文学理论分章摘要
韦勒克《文学理论》分章摘要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文学是艺术,文学研究是类似于科学的知识。
(以理性把握非理性,是否南辕北辙?)文学研究的材料有非理性的,但要把它转化为理性的。
文学研究是“文学性”和“系统性”的结合。
把文学研究视为“创造性的批评”和将“鉴赏”脱离“研究”(回避科学严谨性)都是错误的。
但是单纯的科学方法——科学、客观以及“起因研究法”,皆不可行。
文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称为“理智的方法”。
自然科学强调“普遍”、“解释”、“本质”,文学强调“独特”(个性特点)、“理解”、“意义”。
文学所谓“普遍法则”,不外是“作用于反作用、因循与抗争”的心理因素,无意义,越普遍的法则越没用。
所以应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勿混淆文学与“文明”。
勿只研究“名著”,这样会失去文学与文明的联系。
文学一定包含思想,而“情感”并非文学语言所独占,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相比,“有歧义”(指涉性不明)、“表作者态度”、“强调文字本身的意义”(符号的象征)。
文学语言与日常用语相比,“无为的关照”、“美感距离”、“框架”。
最基本的区别: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
但是“想象性”的文学不一定会使用“意象”。
“直陈诗”。
即使描绘一个虚构人物,也可完全不涉及“意象”。
纵然诗歌中有“隐喻”也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俚语俗谚中亦可见。
“内容”与“形式”这类分法会使人错以为文学有着割裂的两部分,不如用“艺术品的存在方式”和“系统层次”等说法。
第三章文学的作用物质的本质由它的功用而定,作用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存在主义?)整个美学史都是辩证法:贺拉斯的“甜美”和“有用”。
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二者也是交织的,快感是“高级的快感”而教训是“令人愉悦的严肃”。
还有一对矛盾:“一般性”和“特殊性”。
孰轻孰重,不仅在文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比重也因时期不同而不同。
各种类型化的人物,“扁平”,是因为人物与读者只存在一种关系,“圆整”的人物则集合各种观点和关系。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
⽂学理论结构框架图⽂学理论结构框架图⽂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编导论马克思主义⽂学理论与中国当代⽂学理论建设⽂学作为活动第⼆编⽂学活动⽂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时期的⽂学活动⽂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产第三编⽂学创造⽂学创造过程(发⽣、构思、物化)⽂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实、伦理与情感、美的创造)⽂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四编⽂学作品⽂学作品的⽂本层次和⽂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学风格⽂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五编⽂学消费与接受⽂学接受过程(发⽣、发展、⾼潮)⽂学批评第⼀章⽂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学科归属⼀、⽂学理论的性质对象任务应有品格实践性---坚持和发展价值取向为: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学理论的形态⽂学哲学(⽂学理论的基⽯)①从⽂学的⾓度:⽂学创作-⽂学作品-⽂学接受过程⽂学⼼理学⽂学符号学⽂学信息学⽂学社会学②从社会经济学的⾓度:⽂学⽣产-作品价值⽣成-⽂学消费过程⽂学价值学⽂学⽂化学第⼆章马克思主义⽂学理论与中国当代⽂学理论建设1.基⽯:⽂学活动论(⼈类学)⽂学反映论(哲学)艺术⽣产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基本观念⽂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美学的社会学)艺术交往论(媒介学)2.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中国当代⽂学理论建设新问题当代性20C批评的挑战新⽅法第三章⽂学作为活动动物性⼈类⽣活的性质有意识的活动两层⾯理解(发⽣学、认识论)⼀、活动与⽂学活动a导致⼈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活活动的美学意义b导致⼈的⾃觉能动的⽂学创造c使⽂学成为⼈的本质⼒量的确证(通过创造和欣赏⽂学,⼈的本质⼒量可以尽情地展现,使⼈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的存在价值)柏拉图:(艺术最终是对理念的反应,对艺术西⽅:模仿说存在的否定)①世界亚⾥⼠多德:(艺术起源和主要作⽤在于模仿)忽视主观⼼灵在创作中的重要,强调⽂学与世界的联系a⽂学的表现活动—艺术表现论b福柯—作者缺席⼆、⽂学活动构成②作者ca⽂学的创造活动③作品b20C西⽅⽂论中:(1)俄国形式主义:“陌⽣化”(2)英美新批评:“⽂学本体论”(3)结构主义a⽂学的接受活动(再创造)b对⽂本意义的能动再创造ex: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④读者c从“重视作者和作品读者”的转变A姚斯(接受美学创始⼈)B伊瑟尔(隐含的读者)弗雷泽《⾦枝》相似律发⽣①巫术发⽣说接触律评价a评价:宗教产⽣晚于巫术,所以晚于艺术活动②宗教发⽣说所以该说法不成⽴ba康德:艺术是“⾃由的游戏”三、⽂学活动的发展③游戏发⽣说b席勒:“过剩精⼒”说(艺术作为⼈精⼒过剩的发泄)c评价a原因A劳动提供了⽂学活动的前提条件B劳动产⽣了⽂学活动的需要(减轻疲劳,④劳动说发表意见和交流等)C劳动构成了⽂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学形式(诗乐舞⼀体)狩猎动作为舞诗乐舞⼀体劳动号⼦为诗劳动声⾳节奏为乐A发展的根本⼒量:劳动(⽣产劳动)发⽣时,起决定作⽤发展时,起制约作⽤B物质⽣产与艺术⽣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发展a有些⽂艺类型只能兴盛在⽣产发展相对低的阶段ex(古希腊神话和史诗)b艺术⽣产与物质⽣产不呈正⽐ex(18C德国19C俄国,经济下滑但⽂艺上上升)第四章⽂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化含义审美含义+总结:⽂学是⼀种语⾔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化的含义通⾏含义a⽂学的语⾔富有独特表现⼒b⽂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学与⾮⽂学(标准为)形象具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c⽂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构成⼀个整体d⽂学蕴含着似乎特殊⽽⽆限的意味⼀般意识形态作为特殊意识形态⼆、⽂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的:⽆功利与功利⽅式:形象与理性态度:情感与认识三、⽂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话语及其五要素话语蕴藉的蕴藉(名词解释)⽂学蕴藉名词解释两种典范形态(含蓄、含混)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学活动此章⽆需重点掌握,学⽣⼤致浏览⼀遍即可了。
《文学概论》知识点
(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第一,文学总有所表现。表现,是 在语言蕴藉中表达和呈现特定意义的过程。表现意味着借助语言蕴藉而 使潜藏的意义得以彰显,从而可与他人相沟通。第二,文学以个体为视 角。个体在这里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别主体,而视角是指人观察事物的 角度,以个体为视角,是指文学从个体角度去透视世间万物。第三,文 学指向生存体验。文学的个体性具体地体现在生存体验上。生存体验是 个体对具体生活世界的深层直觉。它是对于生活中某些过程的瞬间性深 层透视、领悟或洞察,有可能在人的记忆中刻下深深的印记,令人激动、 愉快或回味再三。
第四,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以“兴”为核心的中国体验论体现了如下独具特色:
10.语言论 11.文化论
第一,文学是对“志”、“情”或“兴”的表达,即是对个人的独特 的生命体验的表达;
第二,文学创作依赖于“感兴”和“伫兴”,即要求作者不仅善于 寻求个体体验,而且善于把这种体验储存在心中以便期待某种瞬间的艺 术领悟和发动;
第三,文学作品是“兴象”的结晶,即要通过语言创造出充满体验 的活生生的形象;
第四,读者阅读要以“兴会”去感悟作者寄寓其中的独特体验; 第五,文学理论或批评不应是逻辑式或推论式的,而应是体验式的。 文学语言论是把文学视为一种语言符号,并强调运用语言学模式去 第二节 加以研究。这诚然有助于认识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这一更本特点,但是, 一、历史上的文学 同样应看到,语言不是文学唯一因素,而只是文学的各自具有不可缺少 观念 作用的众多因素之一。如果把语言的重要性无限加以夸大,那必然会导 5.语言论 致对于文学片面理解。 文学文化论是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以来出现懂得十分关注文学的文 第二节 化属性的诸种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包括解构主义、符号学、后期心理 一、历史上的文学 分析、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 观念 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文学文化论是一种以语言论为基础但更注 6.文化论 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文化倾向。在文学文化论看来,文学是作为直 接的语言现象存在的,但它是更广泛而又根本的文化现象的显示。 文化论的特点: 第一,在文学是什么的问题上,文学文化论主张文学是一种文化形
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
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翻开这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年版的《文学理论》,我无比欣慰地发现,这本书不单有李欧梵的《总序(一)》,刘象愚的《总序(二)》,还有刘象愚用以代为本书译序的《韦勒克与他的文学理论》。
这么多伟大的前辈用密密麻麻的文字给我堵死了道路,我比当年呜呼他说不出话的鲁迅先生还要无语。
我无意将上述三篇鸿文弄成压缩饼干,这不但是偷懒耍滑,而且一不小心还会硌着大家的牙。
写推荐的意思无非两条:告诉大家这本书写了什么,以及告诉大家我为什么推荐,现在第一部分可以从简,第二部分可以从详,再加上从边边角角兜兜转转地提供一些补充资料和粗陋思考,倒是也能凑出一篇文章。
只是这样的写法会让本人露怯露得更加严重,也罢,反正学问不扎实早晚都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1984年,两个美国老头写的《文学理论》在我国产生巨大影响,当时韦勒克已经81岁,另一位著者沃伦还有两年就将为学术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年此书发行数万册,是一本确凿无疑的畅销书,现在一本学术著作据说印三千本就能赚钱,能印到数万的几乎没有——当然,于丹和易中天那个本来就不叫学术著作,他们应该去和郭敬明或者郑渊洁去比。
韦勒克拿到语文学博士学位的时候才23岁,我现在也23岁,连个硕士学位还没拿到,人比人得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又有学问又能赚钱,韦勒克简直就是一代学人的偶像和榜样。
我推荐《文学理论》的动因之一,就是希望各位低年级的同学能把眼光从绩点上拉开,关注一些更为值得关注的东西。
没听说过哪个人学问好不是因为他会写论文,有问题意识,而是因为他当年现汉考了99,这种事情传得越广就越丢人。
毫无疑问,《文学理论》的畅销不是因为80年代的中国人都比较土或者爱赶时髦,我们现在又何尝不土不爱赶时髦,只不过评判的维度和关心的视域不再相同罢了。
教育部曾经将《文学理论》列为中文系学生值得阅读的100本推荐书目之一,不少高校的中文系也将其用作教科书,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理论》足以称得上是我们所理解的“经典的教科书”,换言之就是用得久,用得广,因为用得好。
文学理论笔记
导言1、文学的构成: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关系: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是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2、文学批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五要素:+传媒)第一章1、文学理论中两条线索●绝对主义:文学是独立的、纯粹的,文学拒绝社会历史的插手,文学理论的目的就是揭示文学的终极公式●相对主义(历史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尾随文学回到历史语境中,文学并没有什么终极公式,文学的秘密配方由历史老人调制,并且时不时就会发生变化2、文学的“无用之用:(夜牛汉1997)《夜》关死门窗觉得黑暗不会进来我点起了灯但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听见有千万只爪子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诗不颤抖3、韦勒克和沃伦的“透视主义:是把诗和其他类型的文字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4、“透视主义”既有相对主义的灵动性,又拥有绝对主义的恒常性。
研究某一艺术品时,必须能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时代和那以后历代的价值,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的(即永久保有某种特质),又是历史的(即经过有迹可循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一、几种影响较大的文学起源说1、西方最为古老的理论:模仿说●亚里士多德:一切实际上模仿,只是三种差别,即模范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文学艺术起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模仿,是“模仿的艺术”●模仿说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镜缘关系摹本(文学)【镜缘关系】原本(生活)●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2、游戏说(康德、席勒、斯宾塞)●康德: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愉快的而不带功利目的的活动;真正的艺术是自由的,如同一种游戏。
●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类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
逻辑结构本书的框架是根据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的诸要素及其关系而建立的。
首先阐明文学理论的学科对象、性质和方法,明确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而阐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然后,分别阐述文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即文学性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批评论和文学发展论共七类。
这七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问题链——文学是什么、文学对人的意义和作用、文学的创作过程、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问题、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评论问题,以及文学自古到今的演变规律和在当代的发展变化的问题。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以往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没有拜托历史唯心论的束缚,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第一次有了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上的文学理论,实现了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产生与19世纪40年代。
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在欧洲逐步兴起,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民族与地域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同时也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殖民掠夺。
资本主义的内外矛盾引起了国际性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也就是确定无产阶级策略和政策原则的时代。
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反映到思想理论中来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思潮,如19世纪40年代,反映资本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
同时开始出现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学。
至此,德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尽管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答文学发展的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能够承担起变革文学理论的历史使命,是因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这两大发现使文学理论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文学理论学习大纲
《文学理论研究》学习大纲一、课程目标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的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文学现象为对象,在对具体的文学现象的把握中,归纳总结文学的性质、特征和功能,阐释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进而发现和论证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的学科。
首先,学习有关文学的普遍知识。
如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以及由这些知识构成的理论体系;从理论的角度,了解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价值,文学作品的要素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类型,文学创作的原则;主要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的创作特征,文学鉴赏的规律,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方法,等等。
其次,在掌握文学的普遍知识(文学理论)的情况下,更有效地进行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研究。
二、课程要求1.注重掌握基本原理。
2.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如第二章,讨论文学的观念,对全书所有的问题都具有指导意义;第四、五、六、七、八章探讨文学作品的类型、各种类型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文学风格;第九、十章是对读者的接受活动及其特性的研究。
既要理解某一问题的本身,又要对问题与问题的联系有较深入的把握,提高学习效率。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文学理论;注意把文学理论中的基本知识、基本问题,运用于文学的创作实践、阅读接受活动。
4.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背景。
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尽量多地阅读相关的背景材料:一是经典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文学散文、文学剧本等;二是经典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等文本。
促进学习。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文学的观念学习重点:通过对各种文学观念的理解,来认识文学的本质特性;学习难点:理解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认识和表达角度的差别及其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1.文学的文化特性;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3.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4.文学的特点:“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5.文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历史框架中发生和演变,并具有规律性。
《文学理论教程》知识框架图(全版)
文学形式的升华
文学形式之美
第四编 文学作品
含义 现实型文学 特征:再现性,逼真性
含义
文学作品的类型 理想型文学 特征:表现性,虚幻性 含义
象征型文学 特征:暗示性,朦胧性
(9)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类型初步形成
的类型和体裁 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近代:文学类型充分发展
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演变
含义
发生阶段 艺术发现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外在机缘与内在体验的契合
原来事物在知觉中被创造成新的事物
创作动机与外在机缘
创作动机
远景&近景
创作动机的结构 主导&非主导
高尚&卑下
有意识&无意识
艺术构思的内涵
回忆和沉思
想象与联想
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灵感与直觉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③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摹仿者&创造者
旁观者&移情者 毕达哥拉斯
主体 集体人 荣格
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美的体验者、创造者、评价者
具体的社会人
特点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双向运动
(7)文学创造过程
材料储备 文学创造材料的含义
获取材料的途径 无意获取&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吸引力
文学典型
艺术魅力 震撼力 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
感染力
典型环境
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韦勒克 文学理论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概略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是西方二十世纪文艺学领域的权威性著作。
在讲述本书之前,有必要将其理论体系及学术背景作一简要说明。
作为一部论述文艺学原理和文学研究方法的书,它系统表达了新批评的一些基本的理论立场,比较完整的体现了新批评对于文学本体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理解,也在这种鲜明的理论倾向中凸显了新批评与各种文艺思潮的对话、论辩和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史料价值。
新批评是二三十年代形成于英美的文学批评流派,到五十年代大盛于美国,成为文学批评的主流形态。
新批评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上进一步发展了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观,其起源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洽兹。
前者在《传统与个人才能》这一著名论文中提出“非个人化”的观点,强调批评应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而为新批评提供了思想基础;而后者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引向语言,从而为新批评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新批评的理论家们大致可分三代,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代表人物是问沙特和本书主要作者韦勒克。
他们共同建构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新批评前承俄国形式主义,后启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自足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其代表人物之一兰色姆为此在《新批评》一书中(“新批评”的概念正是来源于本书)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文学本体论”,正是对这一理论重心的明确申扬。
他们反对把文学当成文献、传记、史料等,注重文学本身的价值,强调文学的“内部研究”,主张在细读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详尽的文本分析,研究它的语言、结构、意象等等内部特征,从而把握存在于作品肌理中的那种“文学性”。
对此,新批评的主要理论家们都有相关的论述。
比如兰色姆在《新批评》一书中说:“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整体即文学作品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本书主要作者韦勒克在他的一篇名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文章中将艺术看作“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一个符号结构,但却是一个有含义和价值、并且需要用意义和价值去充实的结构。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教材精讲-(谐音、节奏和韵律)【圣才出品】
第13章谐音、节奏和韵律本章难点:从本章开始将进入对文学内部研究的讲述,这一部分是教材的核心。
这一章节是对于文学最为表层的内容,即声音的分析。
单韦勒克对于谐音、节奏和韵律的分析是建立在对西方,尤其是欧洲经典诗歌的解读之上的,除却文化差异及隔阂外,诗歌在翻译过程中所造成的音节的损失对我们理解这一章的内容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因此,本章的讲述拟以韦勒克的主要观点为核心,结合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经典诗歌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述。
本章主要框架:一、声音要素在不同类型作品中的差异二、诗中的谐音、节奏与韵律1.谐音2.节奏3.韵律一、声音要素在不同类型作品中的差异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
在某些作品中,这个声音层面的重要性被减弱到了最小程度,可以说变成了透明的层面,如在大部分小说中,情形就是如此。
但是即使在小说中,语音的层面仍旧是产生意义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在许多艺术品中,当然也包括散文作品在内,声音的层面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构成了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二、诗中的谐音、节奏与韵律我们必须首先区分这一问题的两个极不相同的方面:声音的固有因素和关系因素。
所谓固有因素,就是指声音的特殊的个性……这种音质的固有差别正是声音产生效果的基础,通常,我们称之为“音乐性”或者“谐音”……关系因素的差别则可能成为节奏与格律的基础:音高、音的延续、重音以及复现的频率等,这一切关系因素都有量的区别……这些基本的区别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将整个一组语言现象区分出来。
1.谐音我们要说明的语音现象与音乐上的“旋律”并不类似,音乐上的旋律自然是由音的高低来决定的,因此,与语言音调没有多少相似,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讲出的一句话调子抑扬起伏,音高在迅速变化,而一个音乐旋律的音高则是稳定的、间隙是明确的。
|“谐音”这一术语也远不够充分,因为在“配器法”中需要考虑使用“不谐和音”,像勃朗宁或者霍普金斯这类诗人就是如此,他们力图使自己的诗作具有粗犷、富于刺激和表现力的声音效果。
文学理论教材的体例框架
文学理论教材的体例框架文学理论教材的体例框架是一个教材的重要基础,它为教材提供了有条理、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一、体例框架的重要性文学理论教材是学习文学的必要教材,所以教材体例框架的设计极为关键。
良好的框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文学理论的各个方面,能够更好地掌握教材的内容,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合理的体例框架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控制教学进度,保证教学质量。
二、体例框架的基本结构一般来说,文学理论教材的体例框架应包括以下基本结构:1.前言:前言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介绍教材的目的、主题,以及适用群体。
2.目录:目录是教材的纲要,是学生了解教材内容、掌握学习重点和重要内容的基本方式之一。
3.引言:引言应该介绍文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定义一些关键术语,并提供教材的文献来源和学习方法。
4.正文:正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它应重点介绍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各种研究方法。
同时,还应包括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文学及文人的研究。
5.结论:结论是对文学理论教材的总结和归纳,提供深入思考文学理论的方法。
三、体例框架的具体要求1.结构清晰:体例框架应该有明确的结构,方便学生根据其需要查找课程内容,并帮助他们快速掌握课程的重点。
2.语言简练:体例框架应尽量简明扼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习效果。
3.务实有用:体例框架应该紧贴教材的实际需求,并应根据教学经验和学生反馈来不断完善和调整。
4.注重实践:体例框架应该注重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现实中理解文学理论知识的实际作用。
四、结语文学理论教材的体例框架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都有极大的作用,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和完善。
良好的体例框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效率,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马工程文学理论第二版知识框架
马工程文学理论第二版知识框架引言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自古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而作为一门学科,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马工程文学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许多学者的推崇与应用,本文将对马工程文学理论第二版的知识框架进行梳理和介绍。
一、基本概念1.1 马工程文学理论的定义马工程文学理论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体系,它结合了文学创作与工程实践的思维模式,强调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科学严谨的方法和工程化的思维方式。
1.2 马工程文学理论的起源马工程文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一批文学理论家开始反思传统文学理论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并借鉴工程学中的科学实践方法,提出了马工程文学理论。
二、主要理论内容2.1 马工程文学理论的核心观点马工程文学理论主张以工程思维为基础,将文学创作视为一种工程实践,强调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和技巧。
2.2 文学工程的构建过程文学工程的构建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实施和验收等几个关键步骤。
在需求分析阶段,作家需明确创作目标、受众需求以及创作可行性。
在设计阶段,通过文学元素的选取和组织,形成创作的整体框架和结构。
在实施阶段,作家逐步完成写作任务,并不断对结果进行调整和修改。
最后,在验收阶段,作品经过评价和反馈,确保符合预期目标。
2.3 马工程文学理论的实践方法马工程文学理论强调实践方法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分析: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数据化处理,分析故事结构、情节走向等。
•模型构建:借鉴工程学的建模方法,构建符合文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技术应用: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工具等工程手段,增强文学创作的效率和质量。
•过程管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模式,对文学创作过程进行计划、控制和评估。
三、马工程文学理论的应用价值3.1 提升文学创作质量马工程文学理论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作家更加科学地分析和规划文学作品,提高创作的质量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3.文学创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话语活动
自然说:古希腊、易经
情感说:启蒙主义、感伤主义、浪漫主义、符号学
(6)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客体原始意象说:荣格
p.13 ①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特殊的社会生活②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
值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③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p.13 摹仿者&创造者
旁观者&移情者毕达哥拉斯
主体集体人荣格
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特殊的艺术生产者美的体验者、创造者、评价者
具体的社会人
材料储备文学创造材料的含义
获取材料的途径无意获取&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含义
发生阶段艺术发现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p.14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外在机缘与内在体验的契合
原来事物在知觉中被创造成新的事物
创作动机与外在机缘
创作动机远景&近景
创作动机的结构主导&非主导
高尚&卑下
有意识&无意识
(7)文学创造过程艺术构思的内涵
p.14 回忆和沉思
想象与联想
构思阶段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灵感与直觉
p.16 理智与情感
意识与无意识
综合
艺术构思方式突出和简化
变行与陌生化
形之于心到形之到手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物化阶段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p.18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即兴与推敲
.
..
内蕴的真实
与生活真实不同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主观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诗艺的真实
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涵义
p.20 ①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艺术概括规律②在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过程中,始终体现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
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
(8)文学创造原则方法①在广泛占有生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概括
p.20 ②以一个生活原型为主,同时吸收融入其他生活素材
诚挚性
对价值取向的把握高尚性
情感把握情与境
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对客体的一种裁判情与理
p.22 含义及艺术形式
形式创造从内容出发去选择与创造形式
规律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
注重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4.文学作品
含义
现实型文学特征:再现性,逼真性
含义
文学作品的类型理想型文学特征:表现性,虚幻性
p.26 含义
象征型文学特征:暗示性,朦胧性
(9)文学作品古代:文学类型初步形成
的类型和体裁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近代:文学类型充分发展
p.26 p.25 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演变
诗: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小说: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文学作品的体裁剧本: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p.26 散文:题材广泛多样,结构灵活自由,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10)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p.28
内指性
文学话语层面心理蕴含性
阻拒性
主、客观的统一
文本层次文学形象层面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p.28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历史内容层
文学意蕴层面哲学意味层
审美意蕴层
含义①特征的外延与内涵
特征性②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
美学特征
艺术魅力
典型环境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人物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
意境的形成及界定
情景交融: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
特征虚实相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韵味无穷
分类审美风格:四类
有我
界定本质特征:哲理性
表现特征:象征性
特征形象特征:荒诞性
思维特征: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分类寓言式
符号式抽象型
具象型
叙事的含义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对象是社会的人,表现的是外在的社会存在
叙事的特征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动作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与接受者
故事人物行动元
角色
叙事性作品叙述内容场景
结构表层结构:历时
可能性
逻辑变为现实
.
..
取得结果
行动首尾接续式
行动序列中间包含式
左右并连式
行动发展:改善OR恶化
叙述话语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时序,时长,节奏
p.35 视角: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化
叙述动作p.36
抒情与现实:反映与创造
抒情界定:抒情与抒情作品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自我表现
p.37 社会交流
抒情与宣泄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诗与乐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声与情声调与情调
(12)抒情性作品p.38 结构:声音、情感、画面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p.37 诗与画
景与情情景关系
真与幻
比喻与象征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倒装与歧义
抒情方式夸张与对比
p.40 借代与用典
抒情角色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代言的抒情方式
风格辨析历来的不同看法修辞
本质风格是人
风格的本质与内涵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的融合
内涵
风格界定风格与创作个性: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而时代则是培养风格的气候和土壤
p.41 风格与语词运用
风格与体裁选择
风格与话语情境风格与结构安排风格与题材选择和主题提炼
风格与形象创造风格与人物塑造
风格与环境描写
独创性
(13)文学风格风格的特性稳定性
p.41 多样性
简约与繁丰
风格的形态刚健与柔婉
p.43 平淡与绚烂
谨严与疏放
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学流派的风格p.44
.
5.文学消费与接受
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文学消费二重性—————————————物质需要Vs精神需要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劳动价值Vs印刷价值
(14)文学消费与p.46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目的、条件内容、视角价值随使用消失Vs历久而弥深
接受的性质纯粹消费Vs伴随着自觉主动创造p.45 认识属性与认识者
审美属性与审美者
文学接受的对象与主体文化价值与阐释者
p.47 文学接受与整体性
文体期待
期待视野形象期待
意蕴期待
文学接受的发生审美动机
p. 49 求知动机
接受动机受教动机
批评动机
借鉴动机
接受心境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填空、对话与兴味
(15)文学接受的过程作品对象的异变
p.49 异变的种类情感的异变
还原与异变思想观念的异变
政治观念
文学接受的发展预定文化观念
(第一文本→第二文本) 异变的原因文化视野
p.50 个人经验
文学欣赏能力
理解与误解(正误、反误)
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文学接受的高潮:共鸣、净化、领悟、延留p.52
文学批评的界定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p.53 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伦理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形态审美批评
(16)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的多样形态心理批评
p.53 p.54 语言批评
论文
点评
批评文体的多样性以诗论诗体
随笔
序跋
..
.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极其标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批评家的职责
文学批评家批评家的态度
p.55 批评家的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