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标准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9285d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2.png)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1:前言本文档旨在规定四川省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方案,旨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
本方案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包括小学和初中。
2:课程设置原则2.1 全面发展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2.2 实用性原则:课程要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观念。
2.3 科学性原则:课程设置要基于教育科学和学科发展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
3:课程设置内容3.1 语文课程:3.1.1 语文素养3.1.2 语言文字的基本技能3.1.3 阅读能力培养3.1.4 写作能力培养3.1.5 修辞与表达能力培养3.1.6 文学欣赏与鉴赏3.2 数学课程:3.2.1 数与数量关系3.2.2 空间与图形3.2.3 数据与统计3.2.4 运算与推理3.2.5 问题解决与应用3.3 英语课程:3.3.1 听力与口语能力培养3.3.2 阅读理解3.3.3 写作能力培养3.3.4 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培养3.3.5 文化与背景知识3.4 科学课程:3.4.1 自然与生态3.4.2 科学探究与实验3.4.3 科学方法与思维3.4.4 科学技术与社会3.5 社会科学课程:3.5.1 历史与文化3.5.2 地理与环境3.5.3 政治与法律3.5.4 社会与经济3.6 体育课程:3.6.1 运动基本技能与技巧3.6.2 体育健身与锻炼3.6.3 体育竞技与比赛3.6.4 体育文化与道德教育3.7 艺术课程:3.7.1 美术与造型3.7.2 音乐与表演3.7.3 舞蹈与体操3.7.4 戏剧与表演3.8信息技术课程:3:8.1 信息素养与技能培养3:8.2 信息技术与应用3:8.3 网络安全与科技伦理4: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 附件一、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详细表格- 附件二、其他相关补充材料5:法律名词及注释- 义务教育:国家法律规定的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稿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稿](https://img.taocdn.com/s3/m/0bc7a17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0.png)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稿一、前言在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修订工作势在必行。
此次修订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创新、合作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专家评审,我们制定了这份修订稿,旨在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可持续的教育。
二、修订原则1. 紧密结合国家课程改革方向,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依据国家和省级课程标准,修订本地区的课程设置方案,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水平。
3.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修订内容1. 语文修订所处年级的语文教材,增加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增设口语表达和写作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
2. 数学在数学课程中加入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数字逻辑能力。
增加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3. 英语增加听说能力的培养,加强口语训练和听力理解。
扩大词汇量的覆盖范围,加强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
4. 自然科学加强实验和观察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注重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5. 社会科学强化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意识。
加强社会实践和实地考察的环节,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
6. 体育与健康教育增加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宣传,增强学生的体质素质。
7. 艺术与音乐教育加强对艺术和音乐领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作能力。
推动学生参与各种艺术和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四、实施措施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https://img.taocdn.com/s3/m/d19fc67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3.png)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1. 课程目标1.1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1.2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1.3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2. 课程安排2.1 语文课程2.1.1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2.1.2 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的培养2.1.3 写作能力的培养2.2 数学课程2.2.1 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培养2.2.2 探索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2.2.3 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的培养2.3 外语课程2.3.1 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2.3.2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2.3.3 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和习惯2.4 政治课程2.4.1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2.4.2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4.3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2.5 历史课程2.5.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2.5.2 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常识2.5.3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6 地理课程2.6.1 培养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2.6.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空间意识2.6.3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2.7 物理课程2.7.1 培养学生的物理基本概念和实验技能2.7.2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2.7.3 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和创新能力2.8 化学课程2.8.1 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技能2.8.2 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2.8.3 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和创新能力2.9 生物课程2.9.1 培养学生的生物基本概念和实验技能2.9.2 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2.9.3 培养学生的生物实践和创新能力3. 附件附件1: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详细版本)4. 法律名词及注释4.1 义务教育: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等。
4.2 素质教育: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5年修订)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5年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e9c33acd9b89680203d82581.png)
2015年5月12日,四川省教育厅以川教〔2015〕41号印发《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和《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
根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如下: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13周。
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一至八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九年级全学年上课33周,复习考试4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二、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
一、二年级周活动总量26课时;三至六年级周活动总量30课时;七至九年级周活动总量34课时;每课时以45分钟计。
三、课程计划表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15年修订)节课,双周上3节课。
课程设置说明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其中,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从三年级开始单独开设,每周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从七年级开始开设,每周1课时;其他内容统整到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学习。
各地应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开足开好,课时必须得到保证,不得挤占或挪用。
2. 地方课程由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统一规划(见《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学校课程由学校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川教〔2010〕120号)开发与管理。
3.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
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科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年修订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年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8f53c24fdd36a32d7275815f.png)
2015年5月12日,四川省教育厅以川教〔2015〕41号印发《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和《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
根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如下: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13周。
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一至八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九年级全学年上课33周,复习考试4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二、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
一、二年级周活动总量26课时;三至六年级周活动总量30课时;七至九年级周活动总量34课时;每课时以45分钟计。
三、课程计划表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15年修订)课程设置说明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其中,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从三年级开始单独开设,每周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从七年级开始开设,每周1课时;其他内容统整到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学习。
各地应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开足开好,课时必须得到保证,不得挤占或挪用。
2. 地方课程由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统一规划(见《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学校课程由学校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川教〔2010〕120号)开发与管理。
3.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
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科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四川省义务教育教学大纲(2023年版)
![四川省义务教育教学大纲(2023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87372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c.png)
四川省义务教育教学大纲(2023年版)一、引言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四川省义务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本大纲适用于全省义务教育学校的各个学科和年级。
二、教育目标本教学大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品德。
通过教育的过程,学生将获得必要的学术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大纲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年级的不同,提供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以下是各个学科的主要内容概述:1. 语文-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 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 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研究。
2. 数学- 数的概念和算术基本运算。
- 几何和代数的基础知识。
- 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英语- 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 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培养。
- 阅读和理解英语文章。
4. 物理- 自然界和物质的基本概念。
- 物理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 物理知识的应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5. 化学- 化学基本概念和周期表的研究。
- 化学实验和实验室安全的掌握。
- 化学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历史- 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
- 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 历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理解和应用。
7. 地理- 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研究。
- 地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 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8. 生物-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活动的认识。
- 生物实验和观察的技能。
- 生物知识在生态保护和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标准本教学大纲依据学科教学标准制定,明确了学生应达到的各个学科的基本要求和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和评估方法。
五、教学评价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本教学大纲提供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六、教学实施各个学校和教师应根据本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按照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施。
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2015年)
![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2015年)](https://img.taocdn.com/s3/m/462231e4172ded630b1cb6f0.png)
2015年5月12日,四川省教育厅以川教〔2015〕41号印发《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和《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
根据《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如下: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一、课程设置原则1. 发展性原则。
地方课程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设置课程门类和安排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成长的需要、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2. 整合性原则。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通知》的精神,开发我省地方课程资源,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关内容及国家有关部委文件要求开展的专题教育进行整合和落实。
3. 地域性原则。
地方课程的设置应适应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充分反映四川的历史和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体现我省的地方特色。
二、课程设置我省地方课程共设置“生命·生态·安全”、“家庭·社会·法治”和“可爱的四川”等课程,并使用相应的教材。
各课程安排及课时如下表: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计划表注:1.表内数字为周课时数;2.表中的“x/y”表示单周上x节课,双周上y节课。
如“1/2”表示单周上1节课,双周上2节课。
我省地方课程共安排974课时,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10.23%。
三、课程内容1. 生命·生态·安全“生命·生态·安全”课程的总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个体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学会安全生活、健康生活、智慧生活、和谐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逐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命·生态·安全”课程的内容安排:将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含消防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防灾减灾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贯穿九年义务教育的始终,并在一至六年级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廉洁教育、劳动教育等,七至九年级进行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性健康教育等。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1d98cf58f5f61fb73666fa.png)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稿)一、课程设置及规范办学行为的文件依据1、课程设置的文件依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稿)》(川教〔2007〕173号);《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修订)》(川教〔2009〕81号);《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川教〔2009〕82号)。
2、规范办学行为的文件依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川教〔2009〕249号);《广元市教育局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二、课程设置安排1、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13周。
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一至八年级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九年级全学年上课33周,复习考试时间4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
一、二年级周活动总量26课时;三至六年级周活动总量30课时;七至九年级周活动总量34课时。
每课时以45分钟计。
3、课程计划(按分科设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说明:1、此计划从2009年秋季开始执行;2、一、二年级为“品德与生活”,三至六年级为“品德与社会”。
三、规范教学行为(川教〔2009〕249号)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好每门课,不得挤占音、体、美、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时间,不得随意调整课程难度和赶超教学进度。
学校要做到学校总授课表和班授课表“两表”上墙面。
2、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余年级家庭作业控制在每天1小时以内;初中家庭作业控制在每天1.5小时以内。
3、严格作息时间:小学、初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走读生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8:00;小学、初中住校生早上统一起床时间分别不早于7:30、7:00,晚自习结束时间分别不晚于20:40、21:00;不得组织走读生上晚自习。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d0a692d9a58da0116c174989.png)
附件一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等文件精神,在总结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性原则根据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
各门课程比例适当,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均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增加。
2.综合性原则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根据儿童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把课程内容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使之生活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
3.选择性原则设置综合与分科相结合的课程,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选择分科课程,也可以选择综合课程;同时,还必须为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留有一定课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fc6b657375a417876f8f16.png)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稿)根据《中共中央国家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试行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性原则根据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
各门课程比例适当,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均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级增加。
2、综合性原则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把课程内容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使之生活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
3、选择性原则设置综合与分科相结合的课程,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选择分科课程,也可以选择综合课程;同时,还必须为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留有一定课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587e033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1.png)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第一章总则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推进教育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第二章核心素养课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精神等。
各学校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将其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
二、思想品德和法律教育思想品德和法律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态度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课程。
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等内容。
各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不同水平的思品课程。
三、健康与安全教育健康与安全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内容。
各学校应开设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
第三章学科类课程一、语文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各学校应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数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
各学校应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三、外语外语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认识的重要学科。
各学校应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外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四章高效教学模式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模式。
各学校应积极推行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重要模式。
各学校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组织各种形式的合作活动。
::::::第五章评价与考核一、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包括平时考查、作品评价、综合评价等。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604b3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b.png)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第一章前言1.1 目的和背景为了保证四川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国家有关教育发展的政策和要求,结合四川省教育实际,制定本课程设置方案。
1.2 法律依据本课程设置方案依据《义务教育法》、《中小学课程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章总则2.1 课程理念本课程设置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课程目标本课程设置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积极向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公民,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科学文化素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章课程设置3.1 阶段划分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
3.2 小学阶段3.2.1 主干课程小学阶段的主干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与美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3.2.2 选修课程小学阶段的选修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
3.2.3 学校自设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
3.3 初中阶段3.3.1 主干课程初中阶段的主干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体育与健康等。
3.3.2 选修课程初中阶段的选修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
3.3.3 学校自设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
第四章课程实施4.1 教学方法本课程设置方案鼓励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4.2 教材选用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学校按照课程设置方案选用教育部指定的教材。
第五章评价与考核5.1 评价方式本课程设置方案推崇综合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绩。
5.2 考核方式学校根据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第六章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一:小学阶段课程设置表附件二:初中阶段课程设置表第七章法律名词及注释义务教育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法规定的对学生有义务提供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法律。
四川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标准
![四川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73d743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0.png)
四川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标准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案(2015年修订)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教基〔2001〕1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教育部关于中⼩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2011〕4号)、《教育部关于全⾯深化课程改⾰落实⽴德树⼈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2014〕4号)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案》(教基〔2001〕28号)等⽂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案。
⼀、培养⽬标全⾯贯彻党的教育⽅针,全⾯深化课程改⾰,落实⽴德树⼈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成长规律,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使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态⽂明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具有⾼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化素质、健康的⾝⼼、良好的审美情趣;具有服务国家服务⼈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具有中华⽂化底蕴、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
⼆、课程设置的原则(⼀)均衡性原则根据德育为先、能⼒为重、全⾯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
各门课程⽐例适当,国家课程、地⽅课程、学校课程及总课时数和课时⽐例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依据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九年⼀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年级逐步增加。
(⼆)综合性原则注重学⽣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实践育⼈、综合育⼈。
各门课程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活和学⽣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10四川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计划表
![10四川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计划表](https://img.taocdn.com/s3/m/4e540f1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4.png)
10四川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计划表
四川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计划表
(根据川教【2007】173号国家课程+川教【2009】82号地⽅课程整理)
课程设置安排说明:
1、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13。
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1-8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化艺术节、运动会、远⾜等。
九年级全学年上课33周,复习考试4周(初中最后⼀年的第⼆学期毕业考试时间可以增加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2、教学活动总量: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
1、2年级周活动总量26课时;3-6年级周活动总量30课时;7-9年级周活动总量34课时;每课时以45分钟计。
没有体育课(体育与健康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进⾏⼀⼩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教学计划。
3、课程设置说明:
根据德智体美等⽅⾯全⾯发展的要求、学⽣⾝⼼发展的规律、时代发展的规律、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才的要求,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为国家课程、地⽅课程、学校课程。
4、整理本表为⽅便学校设置课程参考,具体安排详见《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案(修订稿)的通知》、《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地⽅课程实施⽅案(修订)的通知》。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修订)之欧阳与创编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修订)之欧阳与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2b13c2c2fad6195f302ba6c1.png)
2015年5月12日,四川省教育厅以川教〔2015〕41号印发《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和《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
根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如下: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13周。
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一至八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九年级全学年上课33周,复习考试4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二、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
一、二年级周活动总量26课时;三至六年级周活动总量30课时;七至九年级周活动总量34课时;每课时以45分钟计。
三、课程计划表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15年修订)课程设置说明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其中,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从三年级开始单独开设,每周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从七年级开始开设,每周1课时;其他内容统整到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学习。
各地应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开足开好,课时必须得到保证,不得挤占或挪用。
2. 地方课程由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统一规划(见《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学校课程由学校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川教〔2010〕120号)开发与管理。
3.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
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科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一)均衡性原则根据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
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及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增加。
(二)综合性原则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实践育人、综合育人。
各门课程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一至九年级开设相应的综合性地方课程,旨在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把课程内容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使之生活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
三至六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选择性原则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时,必须为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留有一定课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
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开设特色学校课程,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
城市普通初中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安排(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13周。
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一至八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九年级全学年上课33周,复习考试4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二)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
一、二年级周活动总量26课时;三至六年级周活动总量30课时;七至九年级周活动总量34课时;每课时以45分钟计。
(三)课程计划表四、课程设置说明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其中,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从三年级开始单独开设,每周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从七年级开始开设,每周1课时;其他内容统整到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学习。
各地应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开足开好,课时必须得到保证,不得挤占或挪用。
2. 地方课程由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统一规划(见《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学校课程由学校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川教〔2010〕120号)开发与管理。
3.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
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科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4. 一至九年级设置体育与健康课。
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特征,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防教育以及综合实际活动中的小学劳动教育等专题教育主要安排在地方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利用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开设专题教育活动。
6. 小学开设外语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一年级开设外语,其课时从学校课程安排的课时中解决。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可以开设第二外语。
7. 遵循学生的发展的规律,根据需要,学科课程可以进行开设长短课时的探索,如小学英语可以30分钟为1节课。
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完善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11〕17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通知》(教基二〔2014〕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课程目标(一)管理目标1. 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地方课程开发、管理机制,增强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衔接与联系,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2. 充分反映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消防教育、防灾减灾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廉洁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乡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地方课程,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体系。
3. 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4. 加强我省研究、开发基础教育课程的队伍建设,提高我省地方课程建设能力。
(二)教育目标1. 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人格和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强化安全意识,培育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形成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态度、社会意识和法治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促进学生对四川历史和省情的了解,让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四川,增强学生振兴四川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课程设置(一)课程设置原则1. 发展性原则。
地方课程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设置课程门类和安排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成长的需要、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2. 整合性原则。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通知》的精神,开发我省地方课程资源,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关内容及国家有关部委文件要求开展的专题教育进行整合和落实。
3. 地域性原则。
地方课程的设置应适应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充分反映四川的历史和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体现我省的地方特色。
(二)课程设置我省地方课程共设置“生命·生态·安全”、“家庭·社会·法治”和“可爱的四川”等课程,并使用相应的教材。
各课程安排及课时如下表: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计划表注:1.表内数字为周课时数;2.表中的“x/y”表示单周上x节课,双周上y节课。
如“1/2”表示单周上1节课,双周上2节课。
我省地方课程共安排974课时,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10.23%。
(三)课程内容1. 生命·生态·安全“生命·生态·安全”课程的总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个体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学会安全生活、健康生活、智慧生活、和谐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逐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命·生态·安全”课程的内容安排:将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含消防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防灾减灾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贯穿九年义务教育的始终,并在一至六年级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廉洁教育、劳动教育等,七至九年级进行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性健康教育等。
“生命·生态·安全”课程各学段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和教育规律,保证各个学段的教学循序渐进、有机衔接。
2. 家庭·社会·法治“家庭·社会·法治”课程的总目标是:学习家庭、社会、法治的相关知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爱家庭、明礼仪、亲社会、守法纪、重廉洁的情感,增进学生家庭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庭·社会·法治”课程的内容安排:以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法治教育为重点,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应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源于学生生活、利于学生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