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其中,古代文学作品更是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而《屈原列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1. 教学内容:《屈原列传》2. 教学年级:高一3. 教学人数:40人4. 教学时间:2周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屈原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2. 能够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理解其中的生命智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屈原列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并推进学生的语言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和分析,老师要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2)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四、教学步骤1. 屈原事迹讲解在开始读《屈原列传》之前,首先要对屈原的事迹和主要成就进行清晰详细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屈原列传》。

2. 阅读和分析《屈原列传》在掌握屈原事迹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同时分析作品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屈原的生平:介绍屈原的出生背景、家庭状况、政治生涯等。

1.2.2 屈原的思想:阐述屈原的“忠君爱国”、“人民至上”等思想。

1.2.3 屈原的文学成就:分析《离骚》、《天问》等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1.2.4 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探讨屈原对楚辞、浪漫主义文学等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2.1.2 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教学难点2.2.1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2.2.2 屈原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理解其中的内容和精神。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3.1.3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屈原的思想和作品的文章。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展示屈原的生平、作品和相关的图片等。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与屈原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4.1.2 课堂讲解:讲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等。

4.1.3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4.1.4 写作练习:让学生现场写作,表达自己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学安排4.2.1 课时:本章教学计划安排2课时。

4.2.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讲解屈原的生平、思想,第二课时讨论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第1教时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一、导入《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1、注意读音惨怛(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娴于辞令( ) 谗谄( )举类迩滋垢( ) 滓( )商於( ) 顷襄王令尹( ) 咎( ) 行吟泽畔( ) 枯槁( ) 三闾大夫( ) 怀瑾握瑜( ) 皓皓() 郢( ) 绌( ) 从亲( ) 不内( ) 汶汶( )2、指名朗读三、疏通1、2段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属草稿——众莫不知——平伐其功2、提问交流(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名师课堂教案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名师课堂教案

屈原列传【学习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理解司马迁在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生平放在楚国日趋衰亡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

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

能联系已学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理想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不懈追求的精神。

【重点难点】1.理清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理解司马迁在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生平放在楚国日趋衰亡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

2.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

【教学过程】学习导入在《史记》当中,《屈原列传》是抒情议论最鲜明的作品之一。

在这篇传记里,司马迁一改“客观实录,隐藏观点”的修史传统,边叙边议,一唱三叹,把对屈原才华品格的无比赞美敬仰,和对其命运遭遇的满腹悲悯怨愤诉诸笔端,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感染力。

今天读来仍令人顿足、扼腕。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关于史传“变体”: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

这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

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

所以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承担的单元任务作为《史记》当中一篇较独特的纪传体散文,本文有着独特的叙事艺术。

仔细品读,感受作者于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叙评结合,论中有情的叙事艺术,理解作者寄托在屈原这一形象上的情感,培养我们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把握屈原的人物形象和其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屈原的人物形象、主要成就及其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屈原列传》中的文言文难点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历史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屈原有哪些了解?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要成就。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

①屈原的才华:列举屈原的诗作,如《离骚》《九歌》等,分析其文学成就。

②屈原的爱国精神:分析屈原在抗秦战争中的表现,如《哀江头》等。

(2)分组讨论,解析文言文难点。

①解释重点词语,如“列传”、“怀王”、“令尹”等。

②分析特殊句式,如“之死靡二”等。

③理解文章结构,如总分总、前后照应等。

(2)学生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哪些启示?(2)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

四、作业布置1.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精彩片段。

2.写一篇关于屈原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注重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爱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互动性。

4.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5.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提起屈原,大家会想到什么?有没有同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呢?生1:我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离骚》。

生2:对,他还创作了《九歌》和《天问》。

《屈原列传》第1课时教案

《屈原列传》第1课时教案
活动三: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
(1) 教师推荐屈原的其他作品,如《离骚》《九歌》等。
(2) 学生自由阅读,感受屈原的文学魅力。
(3)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屈原列传》和其他作品的异同。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5)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6) 教师总结,强调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参与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4. 汇报讨论结果,接受教师点评。
5. 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评价任务
1. 朗读课文:☆☆☆
2. 理解文意:☆☆☆
3. 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活动二:分析人物
分析屈原的形象
(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屈原的重要事迹和性格特点的句子。
4. 回答教师的提问。
评价任务
1. 观看视频:☆☆☆
2. 回答问题:☆☆☆
3. 预习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历史背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讲解
朗读课文
(1)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1. 找出文中描写屈原的重要事迹和性格特点的句子。
2.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
3. 汇报讨论结果,接受教师点评。
4. 思考屈原的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分享自己的看法。
评价任务
1. 找出关键句子:☆☆☆
2. 分析人物形象:☆☆☆
3. 思考启示:☆☆☆
设计意图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1《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著作。

2.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屈原生平2.《离骚》的创作背景与文学价值3.《九歌》等文学作品的分析三、教学步骤:1.课前预习通过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离骚》等文学作品,了解屈原的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对屈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课堂讲解通过理论分析、实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屈原列传》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其中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屈原的人生经历、《离骚》的创作背景与文学价值、《九歌》等文学作品的分析等。

3.案例分析将一些学生喜欢的文学作品,例如《离骚》、《九歌》等,作为案例,让学生对屈原的文学成就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对文学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4.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文学知识。

5.课堂反馈通过选学生代表发表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小组讨论法4.课堂互动法五、教学效果测评:1.课堂讲解情况2.小组讨论情况3.作业评分情况4.考试成绩情况六、教学建议:1.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模式,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注重实际应用,将文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连接。

3.多采用互动的泛在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探究和交流学习的机会。

4.注重教学效果的监测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七、教学总结:通过对《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该课程不仅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文学知识,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文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通过本次教案的分析与设计,可以看出,对于如何有效地教授文学知识,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第一篇: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

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

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

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回顾已知的屈原。

2、研读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的屈原。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

如:日月忽其不淹兮,二、研读1—3段。

1、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这是屈原的见疏。

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史记是必修的文本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有文学和哲学价值。

本文主要讲述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中关于《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史记》的编纂历史和文本特点;2) 掌握《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价值;3) 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3)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掌握《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和文学价值;2)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 教学难点1) 解读《史记》文本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2) 感受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1) 你们读过《史记》吗?它有哪些特点?2) 你们听说过屈原吗?他的文学成就有哪些?3) 你们了解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吗?2. 阅读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 屈原在史书中的形象是怎样的?2) 屈原《离骚》中的哪些诗句印象最深?3)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在哪些地方体现?3. 文学鉴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离骚》中的名句,让学生感受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内涵。

例如: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教版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满分教学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满分教学案(1)
6.前人评论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请结合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思考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评】
达标检测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7)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
堂清日清
任务梳理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学习反思
请总结今日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笔记。
教学案
课题
《屈原列传》
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3.体会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知识链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作者简介:高考领航P90页
2.写作背景:高考领航P90页
自学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工具书,翻译文章内容。
2.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每层用文中一个字概括)
【评】

自主合作
探究
重难点突破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的?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4.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屈原,写了其他主要人物做反衬,司马迁是如何写的?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

《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以下是给大家分享的3篇《屈原列传》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屈原列传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伐其功屈*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人教版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人教版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人教版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人教版司马迁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1—2自然段,积累文言知识点。

2、了解屈原由见“任”到见“疏”的原因。

3、探究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教学过程一、导入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回顾屈原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15、屈原列传教案(4篇)

15、屈原列传教案(4篇)

15、屈原列传教案(4篇)15、屈原列传教案(1)学习目标1、认识《史记》和相关学问,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

2、掌控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学问,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德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学问。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呈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画,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学问(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德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连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认识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屈原列传教案(8篇)

屈原列传教案(8篇)

屈原列传教案(8篇)选修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1.导入新课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2.我话屈原(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篇二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号必修四编写时间苏武传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屈原列传》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屈原列传》教案1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四、练习与实践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2、诵读全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3)能够分析并评价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通过分析和解读,掌握屈原的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

(3)通过比较和联系,了解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屈原的敬仰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屈原研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传统的认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 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3. 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屈原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屈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和研究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准备教学PPT和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活动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屈原列传》文本,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研究情况和学术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和楚辞的相关内容,了解屈原的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对屈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文本阅读与分析:(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列传》文本,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解读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讨论与比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屈原的理解和观点。

(2)比较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探讨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 案例分析:(1)选择屈原的一篇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2)联系屈原的思想观点,探讨屈原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

屈原列传教学案

屈原列传教学案

《屈原列传》教学案(一)日期:3月21日整理者:石高荣【课程标准】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考点分析】文言文在考试中以四道选择题和一道翻译题的形式出现。

其中四道选择题涉及到的题型分别为重点实词意义判断、重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归类判断、人物形象判断和文章整体内容判断题,每题3分;翻译题分值是8分,一般是3个句子,翻译时要求在字字对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文雅。

要做好上述题型,我们就需要做好平时重点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梳理和记忆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保证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做好各种题目。

【学习目标】1、通过翻译重点句子,进一步巩固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特殊句式。

2、通过跳读原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清文章思路。

3、通过精读文段,进一步了解文本内容和屈原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崇高品德。

【知识回顾】1、《唐诗宋词》午读内容默写5分钟。

2、“每日一练”重点讲析,5分钟。

【课文研读】问题一(目标1):结合上下语境,在字字对译的基础上通顺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7分钟。

1、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积累文言知识点。

2、了解屈原由见“任”到见“疏”的原因。

3、探究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回顾屈原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

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

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属(zhǔ)草稿惨怛(dá) 帝喾(kù) 靡不毕见(xiàn) 举类迩(ěr)
濯(zhuó)淖(nào) 蝉蜕(tuì) 滋垢(gòu) 浊秽(huì)
皦( 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z者也既绌(chù)商於(wū)
屈匄(gài)既咎(jiù) 眷(juàn)顾相随属(zhǔ) 唐昧(mò)
憔(qiáo)悴(cuì) 啜(chuò)其醴(lí) 物之汶汶(mén)者乎罹(lí)难
枯槁(gǎo) 温蠖(huò) 汨(mì)罗被(pī)发渔父(fǔ)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

第二部分(2-3)写屈原遭谗被疏后“忧愁忧思而作《离骚》”,说明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和心理状况,评述了《离骚》的思想内容和写法,并对屈原的人品作出了“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高度评价。

第三部分(4-9)历叙屈原被罢黜后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表现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10-12)叙述屈原的放逐和自杀,交代屈原死后楚国为秦所灭。

第五部分(13)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3、浏览全文,圈划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字。

明确:任、疏、黜、迁、死(投)。

四、解读课文第1-2自然段
(一)疏通字词
齐读第1—2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博闻强志.同“记”,记忆力
明.于治乱明白、通晓
娴.于辞令熟悉
争宠而心害.其能嫉恨、嫉妒
属.草稿未定写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
平伐.其功夸耀
(二)文本赏析
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明确: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三个方面的才能。

作者之所以写的简约,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和发愤著书的情况。

2、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a.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b.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即: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疏远屈
原的根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五、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整理并掌握1—2段字词句,预习第3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