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差教案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word文档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测绘工程专业)2011年6月《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适用专业:测绘工程学分数:1学时数:1周1.设计的目的《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理论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
2.设计的任务(1)该课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主要是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时间为一周。
(2)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课程范围内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3)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3.课程设计要求3.1基本要求:测量平差课程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设计的具体项目的要求,独立完成设计内容,并上交设计报告。
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树立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良好学风。
课程设计前学生应认真复习教材有关内容和《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务必弄清基本概念和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及应注意的事项,以保证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3.2具体设计项目内容及要求:3.2.1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总体思路:现有等级水准网的全部观测数据及网型、起算数据。
要求对该水准网,分别用条件、间接两种方法进行严密平差,并进行平差模型的正确性检验。
水准网的条件平差:①列条件平差值方程、改正数条件方程、法方程;②利用自编计算程序解算基础方程,求出观测值的平差值、待定点的高程平差值;③评定观测值平差值的精度和高程平差值的精度。
④进行平差模型正确性的假设检验。
水准网的间接平差:①列观测值平差值方程、误差方程、法方程;②利用自编计算程序解算基础方程,求出观测值的平差值、待定点的高程平差值;③评定观测值平差值的精度和高程平差值的精度。
测量平差基础第三版教学设计
测量平差基础第三版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测量平差的基础知识,包括误差理论、观测量平差、绘图与计算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测量平差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具备工程测量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和类型;2.掌握误差传递规律;3.掌握传统平差方法和最小二乘平差方法;4.能够进行基本测量计算和绘图分析。
三、教学内容3.1 误差理论1.误差、精度与精度等级;2.误差的来源和分类;3.误差的测定方法;4.误差传递规律。
3.2 观测量平差1.观测数据处理方法;2.传统平差方法;3.最小二乘平差方法。
3.3 绘图与计算1.测量前、测量中、测量后的准备工作;2.测量与绘图的要求和方法;3.计算规程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利用电子白板展示主要内容;•讲解教师通过PPT演示分步骤详细讲解;•通过应用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进度第一周课程介绍,误差理论基础主要内容:•课程介绍;•误差概念和精度;•精度等级和误差分类;•误差测定方法;•误差传递规律。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第二周传统平差方法主要内容:•观测量平差方法;•传统平差方法;•实例分析。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第三周最小二乘平差法主要内容:•最小二乘平差法基础;•应用案例讲解。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第四周绘图与计算主要内容:•测量前、测量中和测量后的准备工作;•测量和绘图的要求和方法;•计算规程和实例分析。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六、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实验考核和期末考试。
•平时作业(10%):及时完成布置的课堂作业;•实验考核(30%):完成实验报告和现场操作;•期末考试(60%):闭卷笔试,测试考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参考书目1.《测量学基础》,陈嘉琳,2019;2.《测量平差基础》,徐文伟,2018;3.《基础测量学》,周志华,2017。
《测量平差》教案 第五章 条件平差 (武汉大学版)
《测量平差》教案第五章 条件平差第一节 条件平差原理一、条件方程和改正数条件方程列出用观测值真值和真误差表示的条件平差函数模型导出用按最小二乘准则求得的观测值平差值和观测值改正数表示的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1,1,0ˆr r LF =——条件方程 01,1,,=-r n n r W V A ——改正数条件方程()L F W -=——改正数条件方程常数项(闭合差)计算式举例(单三角形函数模型的建立)二、条件方程的纯量表达式和矩阵表达式r 个条件方程的纯量表达式:()()()⎪⎪⎭⎪⎪⎬⎫===0ˆ,,ˆ,ˆ0ˆ,,ˆ,ˆ0ˆ,,ˆ,ˆ21212211n r nnL L L F L L L F L L L F 线性化后得改正数条件方程⎪⎪⎭⎪⎪⎬⎫=-+++=-+++=-+++000221122112211r n n b n n a n n w v r v r v r w v b v b v b w v a v a v a其中()()()⎪⎪⎭⎪⎪⎬⎫-=-=-=n r r n b n a L L L F w L L L F w L L L F w ,,,,,,,,,21212211令⎥⎥⎥⎥⎦⎤⎢⎢⎢⎢⎣⎡=n n n r r r b bb a a a A 212121, ⎥⎥⎥⎥⎦⎤⎢⎢⎢⎢⎣⎡=r r w w w W 211,, ⎥⎥⎥⎥⎦⎤⎢⎢⎢⎢⎣⎡=n n v v v V 211, 则改正数条件方程及其闭合差计算的矩阵表达式分别为0=-W AV()L F W -=三、基础方程按求函数极值的拉格朗日乘数法,设其乘数为()T r b a r k k k K =1,,称为联系数向量。
组成函数()W AV K PV V T T --=Φ2,对其求导整理得改正数V 的计算公式K QA K A P V T T ==-1——改正数方程当P 为对角阵时,改正数方程的纯量形式为()n i k r k b k a v r i b i a i p i i,,2,1,1 =+++=改正数条件方程与改正数方程联立,称为条件平差的基础方程。
测量平差[第1部分]
一、教学内容二、怎样学好测量平差一、本课程在测绘科学与技术中的作用与地位二、测量误差与测量平差测量数据(观测数据)是指用一定的仪器、工具、传感器或其他手段获取的反映地球与其它实体的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数据,包含信息和干扰(误差)两部分。
误差与测量误差:所谓测量误差,就是对某量进行测量时,其测量结果(即观测值)与该量客观存在的真正大小或理论上应满足的数值(通称真值,从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观点看,就是观测值的数学期望)之间的差异,即:观测误差=真值-观测值以Δ表示观测误差,表示真值,L表示观测值,则上式可写为通常称Δ为观测值的真误差。
L~LL−=Δ~第一讲绪论(续)测量误差的来源:1.测量仪器2.观测者3.外界条件上述仪器,观测者,外界条件是观测误差的主要来源,我们通常把它们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
测不准原理:所有测量都具有观测误差,观测误差自始自终存在于测量过程之中。
第一讲绪论(续)测量误差的分类:1.偶然误差: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时,从单个误差看,该列误差的大小和符号表现出偶然性,无规律,但就大量误差的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也称随机误差。
处理方法:采用多余观测,利用测量平差的方法求出观测值的最或然值。
第一讲绪论(续)2.系统误差: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时,大小和符号表现出系统性,或按一定规律变化,或者为某一常数的误差。
处理方法:1)在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序上采取必要的措施,限制或削弱系统误差的影响;2)在平差计算前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即利用已有公式对观测值进行系统误差改正;3)将系统误差当作未知参数纳入平差函数模型中,一并解算。
第一讲绪论(续)3.粗差:明显歪曲测量结果的误差,是指比在正常观测条件下所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还要大的误差。
处理方法:舍弃或重测。
第一讲绪论(续)测量平差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偶然误差,即总是假定含粗差的观测值已被剔除,含系统误差的观测值已经过适当改正。
《测量平差》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测量平差》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测量平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德育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测量平差在工程中的应用。
重点是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难点是如何处理平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2. 教学重点: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平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引出测量平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讲解基础知识:介绍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平差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针对测量平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误差处理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总结归纳:对本次课程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测量平差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6. 拓展延伸:介绍测量平差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和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四、课程思政设计1. 爱国情怀培养:通过介绍我国在测量平差领域的成就和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实践精神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团队协作意识:在小组讨论环节,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 严谨求实态度:在讲解测量平差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强调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_3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教学的组成部分, 除验证课堂理论外, 也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 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严格的实践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手段。
通过课程设计, 增强平差相关理论的概念, 提高应用能力, 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有关测量工作的问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描述和要求要求: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按照要求完成实例计算过程, 结束后提交计算成果资料。
1.设计的任务(1)该课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 于第5学期第7周进行, 时间为一周。
2.(2)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3.课程设计要求4.测量平差课程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设计的具体项目的要求,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独立完成设计内容, 并上交设计报告。
5.课程设计报告内容题目二: 导线网如图所示,A.B.C.D为已知点, P1~P6为待定点, 观测了14个角度和9条边长(观测数据见表4)。
已知测角中误差, 测边中误差, 已知点数据和待定点近似坐标见表5, 求待定点坐标平差值及点位中误差。
观测数据点号坐标点号近似坐标X/m Y/m P X/m Y/mA 871.1893 220.8223 1 825.810 272.250B 632.2173 179.4811 2 740.107 312.579C 840.9400 533.4018 3 768.340 392.230D 663.4752 570.7100 4 732.041 470.8855 681.630 279.3006 674.567 506.177k jk k jk j jk j jk jkjkjkjk jk jk jkjkjk jk jk y b x a y b x a S S X b S S Y a ˆˆˆˆcos )(sin )(0020000200--+=''''-=∆''-=''=∆''=αδαρραρρ已知点数据及待定点近似坐标利用公式000)(ˆˆˆˆˆˆjkjk j jk jk jk jk k jk k jk j jk j jk j jk j j L L Z L l l y b x a y b x a z v Z Z Z j-=--=---++-=+=α11ˆˆˆˆ0ˆˆˆ0ˆ00000)(ˆˆ,ˆˆˆˆˆˆˆ--====-=-∆+∆+∆-∆-=PB B N Q Q Q tn PVV l yS Y xS X yS Y xS X v T BB x x y y y x x x T i k jkk jk j jkj jk i ii iii jjkjkjkjkσσσσσ)(202yyxx P Q Q +=σσ Pl B PB B xL L l l x B V T T 10)(ˆˆ-=-=-=平差值方程为: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14141313121211111010998877665544332211PP PP P P P P DPDC P P D P C P P P PP P P B P PP BA BP CP CD P P C P P P P P P P P P A P P P AB APv L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222323222222222121222020221919221818221717221616221515)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6664642525554443433232212111D P D P P P P P P P P P P B P B C P C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A P A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误差方程为:23090090232208008008008022210700700700702120060060201905005019180400400400401817030030030030171602002002002016150100101514141313121211111010998877665544332211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l y SY x SX v l y SY x S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Y x SX v l y SY x S X v l y SY x S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Y x SX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PD P P D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 BP P BP PC P P C P P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 P P P P P P AP P APP P P P P P P P DP DC P P D P C P P P P P P P B P P P BA BP CP CD P P C P P P P P P P P P A P P P AB AP -∆-∆-=-∆+∆+∆-∆-=-∆+∆+∆-∆-=-∆+∆=-∆-∆-=-∆+∆+∆-∆-=-∆+∆+∆-∆-=-∆+∆+∆-∆-=-∆+∆=-''-''=-''-''=-''-''=-''-''=-''-''=-''-''=-''-''=-''-''=-''-''=-''-''=-''-''=-''-''=-''-''=-''-''=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 求出x 为⎥⎥⎥⎥⎥⎥⎥⎥⎥⎥⎥⎥⎥⎥⎥⎥⎥⎤⎢⎢⎢⎢⎢⎢⎢⎢⎢⎢⎢⎢⎢⎢⎢⎢⎢⎡21620-3214-2875723580289121857-10307-65950-6608118164-4295-90134 点位中误差为。
测量平差基础教学大纲
《测量平差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测量平差》主要解决测量误差所带来的矛盾,是一门教学生怎样进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理论、它是后续如《工程测量学》、《控制测量学》等课程的基础。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必需的测量平差计算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误差方法及法方程的列立及解算和观测值精度评定方法:掌握经典和现代的平差理论。
具备进行平差问题的计算的能力。
学会运用测量平差的基本方法解决三、四等控制网的平差计算问题。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测量平差基础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他的主要内容包括平差模型建立、平差方法、误差传播与精度评定、误差分布与平差参数的统计检验四大部分。
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平差原理、平差模型建立、误差传播及精度评定的经典内容,掌握各种平差模型的基础方程推导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掌握误差分布与平差参数的统计检验的基本内容,了解近代平差概论中的一些平差方法的思想,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内容和教学重点第一章测量误差理论教学重点:1、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根据偶然误差的四大特性推导出误差曲线方程。
3、中误差、概率误差、极限误差之间的关系。
4、偶然误差的四大特性。
5、观测值定权的公式及定权的方法。
6、协方差传播律及协因数传播律。
7、测量平差为什么要遵循最小二乘原理。
教学难点:观测值定权的公式及定权的方法,测量平差为什么要遵循最小二乘原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根据偶然误差的四大特性推导出误差曲线方程,观测值定权的公式及定权的方法第二章函数模型和数学模型教学重点:1、必要观测数、多余观测数及其四种平差模型之间的关系。
C语言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C语言测量平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C语言中常用的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语法结构,并能将其应用于测量平差计算中。
2. 使学生了解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算法,如最小二乘法等。
3. 帮助学生理解C语言在解决测量平差问题中的优势,如计算速度和精度。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进行测量平差计算的能力,能独立编写、调试和优化相关程序。
2. 提高学生分析测量数据、选择合适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共同完成测量平差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测量平差和C语言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测量平差在工程、科研等领域的应用,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成果。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C语言编程能力和测量平差理论水平。
二、教学内容1. C语言基础回顾: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控制结构、函数等基本概念,重点复习数组、指针和结构体。
教材章节:第一章至第三章2. 测量平差基本原理:介绍测量平差的定义、目的、数学模型和常用算法(如最小二乘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3. C语言实现测量平差算法: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使用C语言编写测量平差程序。
教材章节:第五章4. 程序设计与调试:介绍编程规范,演示调试技巧,分析常见错误。
教材章节:第六章5. 测量平差实际应用:分析实际测量数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材章节:第七章6. 项目实践:分组进行项目设计,完成测量平差程序编写、调试和优化,撰写项目报告。
教材章节:第八章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第1周:C语言基础回顾。
2. 第2周:测量平差基本原理。
《测量平差》课程教案
附件3
交通职业学院
课程教案
学年第学期
开课单位交通职业学院道桥系测量教研室
授课教师
职称
课程名称测量平差
课程性质职业能力课
教材名称《测量平差》
适用专业(方向)工程测量与监理
交通职业学院制
年9月8日
《课程教案》填写说明
一、用宋体、5号字填写,每项页面大小可按照规定格式自行添减。
二、一次课为一份教案(不包括封面)。
三、“课程性质”填基本素质课、职业能力课、素质拓展课;素质拓展课的“适用专业(方向)”填写“全校各专业”。
四、“开课单位”填学院、学系和教研室(无教研室只填学院和学系)。
五、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社会实践、实习或见习课、其他等。
六、“教学内容”应具体,而不应只填写教材章节名称或讲授主题的题目。
测量平差教案范文
测量平差教案范文标题:测量平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测量平差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平差的基本方法;3.熟悉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数据的处理;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测量平差的概念与作用2.水准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三角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数据处理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回忆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测量平差的概念和作用。
2.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测量平差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平差的必要性。
3.水准测量平差:a.原理讲解:向学生简要介绍水准测量平差的原理,包括高差测量、高程调整等。
b.方法讲解:详细讲解水准测量平差的基本方法,如:闭合路径法、开闭路径法等。
c.实操演练:组织学生进行水准测量平差的实操演练,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仪器并记录测量数据。
d.数据处理:教导学生如何处理测量数据,包括计算高差、纠正误差等。
4.三角测量平差:a.原理讲解:向学生简要介绍三角测量平差的原理,包括角度观测、距离观测等。
b.方法讲解:详细讲解三角测量平差的基本方法,如:多边形闭合差法、角平差法等。
c.实操演练:组织学生进行三角测量平差的实操演练,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仪器并记录测量数据。
d.数据处理:教导学生如何处理测量数据,包括计算角度、距离、误差的平差等。
5.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数据的处理:a.仪器使用: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测量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等,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仪器。
b.数据处理:教导学生如何合理、准确地处理测量数据,包括数据整理、误差分析、平差计算等。
四、教学评价:1.实操评估:设计水准测量和三角测量的实操评估,检验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2.论文撰写: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测量平差的论文,要求包括理论知识、实操经验和结果分析等。
五、教学延伸: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应用所学的测量平差方法进行实测实量,加深学生对平差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测量平差教案第二章
1:500
1:4000~ 1:8000
1:500
1:4000~ 1:6000
1:2000
1:8000~ 1:18000
1:2000
1:8000~ 1:12000
1:10000
1:20000~ 1:40000
1:10000
1:10000~ 1:35000
航摄比例尺与地形图比例尺的关系表
X
Y
Z
A
p
S
Xs
Zs
以Y轴为主轴的、 、
X
Y
Z
A
Xs
Ys
Zs
o
ox
X
Y
Z
N
S
旁向倾角:主光轴SO方向与SOX的夹角
航向倾角:主光轴SO在XZ平面上的投影SOX与Z轴的夹角。
像片旋角: YSO平面与像平面的交线与像平面坐标系y轴的夹角。
x
y
2-4、像点坐标变换
01
02
03
04
像点的平面坐标变换 a
Y
S
Y
186次
4.55%
Z
Z
a
X
S-XYZ绕Z轴旋转角到S-XYZ(s-xyz)
a
X
Z
Y
S
X
Y
a1 = cosφcosκ - sinφsinωsinκ a2 = -cosφsinκ – sinφsinωcosκ a3 = -sinφcosω b1= cosωsinκ b2 = cosωcosκ b3 = -sinω c1 = sinφcosκ+ cosφsinωsinκ c2 = -sinφsinκ + cosφsinωcosκ c3 = cosφcosω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1 1 2
h7 = 1.650
1.水准网条件平差 列条件方程: 由题意可知:n=7,t=4,r=n-t=3.观测方程为 A=,W= 建法方程: 令1km的观测高差为单位权观测,即,又。即 ,且法方程为,其中: ,由此可得法方程: 解算法方程 可得 计算改正数。可得: 计算平差值 ,得: 又 可得: 精度评定 ,其中,又 可得
46
15
10
52
48
0.456 0.067 -0.174 1.303 0.719 0.043
24 30 47 3 49 59 -9 52 52 29 35 42 2 27 44
14
43
58
四、感想与体会 (要求1000字左右)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设计。通过这次误
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的课程设计,使我对测量平差有 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在课程设计中将我们所学的 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逐步在实践中认识体会测量 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并熟悉测量数据处理 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的课程设计 实习,我获得很多很多的收获。把在平时学习理论 课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盲点都搞清楚了,比如说导 线网的条件平差方程的列法,间接平差方程的建立 等。同时自己也和庞大的数据打了一回交到,是我 不在像从前那样畏惧那些庞大的数据了。这次的成 功要感谢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他们的确给了我不 少的帮助,没有他们我很难想像我会顺利完成任 务。经过这次实习,我对测量平差有了深刻的认 识,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巩固了课堂教学 内容,加深了对测量平差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具体的 实际操作。学习是为了应用!这次实习真正做到了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感到很有意义。加深我对书 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综合应用。通过实 习,我掌握了matlab、CAD软件的应用。在这次实 习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问题,不过都在老师的指导 和同学间的讨论下一一地解决了!作为一个大学生 最终是要走上社会的,我们要重视培养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什么工 作,特别是作为一个测绘工作者,更要有不怕苦、 不怕累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工作,并把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观测误差一、观测值中为什么存在观测误差?观测条件对观测成果产生影响,不可避免产生观测误差。
有观测就有误差的结论。
二、观测误差的计算给出观测误差计算的纯量表达式和矩阵表达式。
三、观测误差的分类及其处理1、分类给出误差分类的表达式,粗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定义。
结合测角、测距和水准测量的全过程,让学生分析哪些因素引起的误差属于粗差,那些哪些因素引起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那些哪些因素引起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
2、处理总结粗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处理方法,让学生举例说明测量上哪些操作是为了消除系统误差影响的,那些计算改正为了消除系统误差影响的。
四、测量平差的任务根据一系列含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求待定量的最佳估值。
第二节测量平差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含有观测误差的各类观测值。
举例说明。
第三节测量平差的简史和发展一、测量平差理论的发展1、经典平差理论的发展主要介绍高斯创立最小二乘原理和马尔可夫创立高斯-马尔可夫平差模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近代平差理论的发展主要介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出现的近代平差理论,结合导线网平差和我国南极考察、建站,重点介绍方差分量估计和秩亏网平差的理论、方法及其用途。
二、平差计算方法的发展1、手算阶段2、半自动平差阶段3、全自动平差阶段第四节测量平差的任务和内容一、任务讲授测量平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测量平差打下深入的基础。
二、内容课本各章的内容。
小结:本节介绍了观测条件的定义,观测条件与观测误差的关系,观测误差的定义、处理,以及测量平差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第一节正态分布一、一维正态分布绘一维正态分布图,列出分布函数,讲解,强调两个分布参数的含义。
二、n维正态分布讲解绘n维正态分布图,列出分布函数,讲解,强调两个分布参数的含义。
第二节偶然误差的规律性一、偶然误差分布1、描述误差分布的三种方法(1)列表法(通过实例列表讲解)(2)绘图法(通过实例绘图讲解)(3)密度函数法(通过实例绘图讲解)二、偶然误差的分布特性(1)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界限性)(2)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要大。
(小误差占优性)(3)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对称性)三、两个重要概念(1) 由偶然误差的界限性,可以依据观测条件来确定误差限值(2) 由偶然误差的对称性知观测量的期望值就是其真值。
小结:偶然误差有其统计规律,研究偶然误差的分布规律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偶然误差的处理问题。
第三节衡量精度的指标;第四节精度、准确度与精确度;第五节测量不确定度一、精密度指标(一)观测量的精密度指标1、观测条件与精密度配合误差分布曲线讲解精密度的定义和观测条件与精密度的关系。
2、几种常用的精密度指标(1)方差与标准差推导相应公式,给出其估值公式,讲解应用实例(2) 极限误差分析误差出现在某一范围内的概率的大小,给出极限误差定义公式(3) 相对误差给出相对精度的定义,用实例讲解其应用范围。
(4) 平均误差与或然误差给出平均误差和或然误差的定义,讲解其在国际上应用的范围和地区,以及其与中误差的关系。
(二)观测向量的精度指标1、n维随机向量的方差阵导出n维随机向量的方差阵表达形式,指出该阵是对称矩阵,并讲解矩阵中各元素的含义,同时给出当n维随机向量中各随机变量不相关时的矩阵形式。
2、两随机向量的互协方差阵导出两个随机向量互协方差阵表达形式,并讲解矩阵中各元素的含义,同时给出当维随机向量不相关时的矩阵形式。
二、准确度和精确度指标分别给出准确度和精确度的定义,及其数值指标,绘图讲解其几何意义。
三、测量不确定度给出测量数据的不确定性、不确定度的概念,可测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不可测不确定度的估计方法。
小结:精度指标分为精密度指标、准确度指标和精确度指标三种,观测成果的质量应用精确度指标衡量,精密度指标中的方差、极限误差、相对误差几个指标应重点掌握。
第三章协方差传播律及权第一节数学期望的传播律;)(C C E =);()(X CE CX E =);()()()(2121n n X E X E X E X X X E +++=+++ 当X i 相互独立时(i =1,2, …,n ),)()()(),,,(2121n n X E X E X E X X X E =第二节协方差传播律协方差传播律是观测值(向量)与其函数(向量)之间精度传递的规律。
一误差的传递1、线性函数误差的传递02211...f x f x f x f Y n n ++++= n x n x x Y f f f ∆++∆+∆=∆ (2121)推导上述公式,讲解式中符号的含义 2、非线性函数误差的传递()n x x x f Y ...21=n x n x x Y f f f ∆++∆+∆=∆ (2121)推导上述公式,讲解式中符号的含义 3、函数向量误差的传递Y=FX+F 0 Y=F(X) ΔY =F ΔX讲解式中符号的含义,强调矩阵表达式与纯量表达式之间的相互表式 二、协方差的传递 1、基本公式 函数向量Y=F(X) Z=K(X)其误差向量为ΔY =F ΔX ΔZ =K ΔX则随机向量与其函数向量间的方差传递公式为⎪⎪⎪⎭⎪⎪⎪⎬⎫====FD K DK D F D K D K D FD F D T XZYT X YZ T X ZTX Y 证明第一、第三式,并说明同理可证二、四式。
2独立观测量函数的方差传递221222221212...nTXY f f f FD Fσσσσ+++== 讲解式中符号的含义,说明公式应用的条件,强调公式的重要性。
3、分块向量函数向量的方差传递⎥⎥⎥⎥⎦⎤⎢⎢⎢⎢⎣⎡=+YX Z r t r t 1,1,1, ⎥⎥⎥⎥⎥⎦⎤⎢⎢⎢⎢⎢⎣⎡=Xrr YX tr XYrt X tt D D DD D Z ,,,, 证明上式,对阵中元素加以说明,给出两向量不相关时该矩阵的形式。
通过五个典型例题的讲解说明方差-协方差传播公式的应用方法和计算中需注意的问题。
小结:协方差传播律是观测值(向量)与其函数(向量)之间精度传递的规律,用其解决观测值函数(向量)的精度评定问题。
本节重点是利用协方差传播律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只有一个观测值函数,且观测值之间不相关时的协方差传播公式的应用。
第三节协方差传播律的应用1、水准测量的精度绘制具有N 个测站的水准高差示意图,应用协方差传播公式导出高差中误差计算公式:站σσN h =ˆ 进一步导出S 公里观测高差的中误差计算公式:k m ˆˆσσS h = 举例说明公式的应用。
2、同精度独立观测值的算数平均值的精度由算术平均值公式,应用协方差传播公式导出其中误差计算公式Nx σσ=举例说明公式的应用。
3、若干独立误差的联合影响n z ∆++∆+∆=∆ 21222212n Z σσσσ+++=即观测结果的方差,等于各独立误差所对应的方差之和。
4、平面控制点的点位精度绘支导线略图,求未知点点位中误差,用两种方法求解。
解法一: (1)、列函数式 (2)线性化(3)应用协方差传播公式计算坐标方差 (4)计算点位方差解法二:利用纵向方差和横向方差进行计算。
小结:本节的重点内容为水准测量高差和同精度独立观测算数平均值的精度计算问题,应熟记计算公式,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第四节权与定权的常用方法一、权的定义权是衡量各观测值在平差结果中应起作用大小的数值。
()n i iiP ,...,2,1220==σσP i 为观测值L i 的权,20σ是可以任意选定的比例常数。
观测值的权与观测值的方差成反比。
二、单位权方差权的作用是衡量观测值的相对精度,称其为相对精度指标。
确定一组权时,只能用同一个σ0, 令σi =σ0,则得:iiP ===02202021σσσσ上式说明20σ是单位权(权为1)观测值的方差,简称为单位权方差。
凡是方差等于20σ的观测值,其权必等于1。
权为1的观测值,称为单位权观测值。
无论20σ取何值,权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变。
举例(例〔1〕、例〔2〕)讲解。
三、测量中常用的定权方法1、水准测量的权(1)、用测站数定权(山地、起伏较大的丘陵)利用用测站数计算高差中误差的公式和权的定义式导出利用测站数定权的公式。
NCP h =解释式中符号的含义。
(2)、用路线长度定权(平地)利用用路线长度计算高差中误差的公式和权的定义式导出利用路线长度定权的公式。
SCP h =解释式中符号的含义。
举例(例〔3〕、例〔4〕、例〔5〕)讲解。
2、距离量测的权距离长度可通过钢尺丈量或测距仪测距得到。
下面分别讨论两种情况下的定权方法。
1) 钢尺量距的权SC PS=解释式中符号的含义。
2) 测距仪测距的权SSP =022σσ610-标称标称+⋅=S S σσσ解释式中符号的含义。
3、等精度观测算术平均值的权利用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算术平均值的方差计算公式和权的定义式导出利用观测次数定权的公式CPn S=说明公式中符号的含义。
小结:权是用来衡量观测成果的相对精度的,单位权方差可以根据计算方便任意选定,但观测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变。
水准测量的权与测站数或路线长度成反比;钢尺量测的权与距离长度成反比,光电测距的权用定义式计算,其中测距方差由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两项组成;等精度算术平均值的权与观测次数成正比。
应熟记定权公式,明确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掌握利用公式解题的方法。
第五节协因数和协因数传播律一、协因数定义协因数n i p iiiiQ ,...,2,1/1202===σσ权可表示为iiiP Q =1方差和标准差可表式为QQ iiiii iσσσσ202,=⋅=二、协因数阵1、n 维随机向量X 的协因数阵 定义互协因数:ijijQ =σσ02利用方差协方差与协因数弧协因数的关系导出协因数阵⎥⎥⎥⎥⎥⎦⎤⎢⎢⎢⎢⎢⎣⎡==Q QQQ Q Q DQnn n nXX对称............12221121120σ上式矩阵中,ijjiQ Q=。
当Q ij =0(i ≠j)时,则X i 和X j 互不相关。
2、分块向量的协因数阵⎥⎦⎤⎢⎣⎡=Y X Z⎥⎥⎦⎤⎢⎢⎣⎡=QQ QQ QYYXXY X X式中,Q X 、Q Y 分别为X 、Y 向量的自协因数阵,而Q XY 、Q YX 分别为X 向量关于Y 向量的互协因数阵,Q XY 与Q YX 互为转置。
当Q XY 等于零时,表示X 、Y 互不相关。
三、权阵⎥⎥⎥⎥⎥⎦⎤⎢⎢⎢⎢⎢⎣⎡=⎥⎥⎥⎥⎥⎦⎤⎢⎢⎢⎢⎢⎣⎡==--P PP PP P P PP Q QQ Q Q Q Q QQQ Pnn n n n nnn m n n n .......................................21222211121112122221112111 观测值的权一般要通过对权阵求逆得到协因数阵,再利用权与协因数的倒数关系求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