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员工直接获得公司期权)

合集下载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股权激励已成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权激励机制相对成熟,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较为完善。

然而,非上市公司由于其自身特点和法律环境的差异,在实施股权激励时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法律问题。

一、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常见模式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模式较为多样,常见的包括股权期权、限制性股权、虚拟股权等。

股权期权是指公司赋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权的权利。

激励对象在行权时需要支付相应的价款,从而获得公司股权。

限制性股权则是公司事先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公司股权,但对该股权的转让、处置等权利进行限制,通常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后,限制才会解除。

虚拟股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司股权,而是一种以公司股权价值为基础的模拟收益权。

激励对象可以根据虚拟股权的数量和公司业绩等因素获得相应的收益,但不享有股权的其他权利。

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适用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适用相对较为复杂。

在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统一法律规定,主要依据《公司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公司法》对公司的股权结构、股权转让等方面作出了基本规定,为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框架。

但由于其规定较为原则性,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约定进行细化。

此外,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还可能涉及到税收、劳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例如,在税收方面,激励对象在行权或获得收益时可能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方案设计一个完善的股权激励方案是确保股权激励顺利实施的关键。

在设计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财务状况、股权结构以及激励对象的需求等因素。

首先,要明确激励目的。

是为了吸引新人才、留住现有核心员工,还是为了激励员工提升业绩等。

其次,确定激励对象的范围和资格条件。

通常包括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业务骨干等,但具体范围应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引言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管理和激励方式,不仅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也在非上市公司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然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涉及到一系列法律问题,包括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等方面的规定。

本文将重点讨论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涉及的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一、合同法的适用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主要涉及到与员工之间的合同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股权激励协议属于一种特殊的合同形式,其具有合同的基本要素和法律效力。

因此,在进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时,应当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公司法的规定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还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

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在非上市公司中进行股权激励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公司章程的规定: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应当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包括限制股权转让的条款、优先购买权等。

2. 股东会决议: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需经股东会通过,并书面备案。

3. 股东权益平等原则: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应当遵循股东权益平等的原则,保护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三、劳动法的相关要求在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还需要考虑到劳动法的相关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股权激励涉及到的员工应当与公司签订相应的合同,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劳动报酬:股权激励作为员工的劳动报酬形式之一,涉及到员工的权益保护问题。

公司应当依法支付员工的股权激励权益,并明确相关规定。

2. 解除劳动关系:如果员工在股权激励期间解除劳动关系,公司应当依法清算员工的股权激励权益,并与员工协商解决相关问题。

四、纳税义务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还涉及到相关的纳税义务。

根据税法的规定,员工获得的股权激励权益需要纳税。

公司应当及时履行纳税义务,并为员工提供相应的税务支持。

五、解决方法为了合法合规地进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法:1. 法律咨询:非上市公司可以寻求专业的法律咨询机构的帮助,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符合法律要求的股权激励方案。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风险及对策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风险及对策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风险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种激励方式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例如股权转让、司法保护等方面。

为了避免这些风险,非上市公司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保护自身和员工的权益。

一、股权转让风险及对策在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股权转让是常见的激励方式之一。

然而,这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法律风险。

比如,如果在股权转让合同中未明确约定转让条件和限制,可能会导致转让后的股权受到限制,员工无法实际享受到激励计划所带来的收益。

因此,非上市公司应采取以下对策来降低股权转让风险。

1. 明确约定转让条件和限制:在股权转让合同中,应明确约定股权转让的条件和限制,例如转让期限、转让价格、股权的可转让性等。

这样可以确保员工能够根据约定获得股权收益,避免因未明确约定而产生的不必要争议。

2. 建立股权回购机制:为了保护员工的权益,在股权激励计划中应建立股权回购机制。

这样,一旦员工离职或发生其他特殊情况,公司可以回购员工持有的股权,以保证员工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

二、司法保护风险及对策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激励时,公司和员工都需要考虑到司法保护的风险。

主要包括员工权益的保护和合同的执行。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非上市公司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1. 完善内部员工权益保护机制:非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员工权益保护机制,包括员工投诉渠道、纠纷解决机制等。

这样可以保障员工权益,避免因股权激励产生的纠纷对公司形象和运营造成负面影响。

2. 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非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激励时,应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规定争议解决的方式和程序。

这样一旦发生争议,双方可以通过合同进行协商和解决,避免司法诉讼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其他法律风险及对策除了股权转让和司法保护的风险外,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还可能面临其他法律风险,例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员工直接获得公司期权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员工直接获得公司期权

关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附件一XXX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一、股权激励计划的目的为完善公司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在提升公司价值的同时为员工带来增值利益,实现员工共发展。

XXX公司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以及《XXX公司章程》制定《XXX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以下简称“本激励计划”)。

二、股权激励计划的管理机构(一)公司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审议批准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变更和终止。

(二)公司董事会是股权激励计划的执行管理机构,负责拟定股权激励计划并提交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董事会根据股东(大)会的授权办理股权激励计划的相关事宜。

(三)公司监事会是股权激励计划的监督机构,负责核实激励对象名单,并对本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XXX公司章程》进行监督。

三、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一)激励对象确定的依据1、激励对象的确定依据本激励计划激励对象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和《XXX公司章程》的规定,结合岗位价值及对公司业绩所做贡献等因素确定激励对象。

2、激励对象的范围(1)本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范围(参照《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的通知》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激励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和公司认为应该激励的其他员工,但独立董事、公司监事和公司控股股东的经营管理人员除外。

)(2)本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应为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人员:a、为XXX公司的正式员工;b、截至年月日,在公司连续司龄满年;c、为公司(生产、技术、销售、财务等)岗位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核心员工。

虽未满足上述全部条件,但公司股东(大)会认为确有必要进行激励的其他人员。

公司激励对象的资格认定权在公司股东(大)会,激励对象名单须经股东(大)会审批,并经公司监事会核实后生效。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正文:一:引言在非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计划被广泛应用作为吸引和激励员工的手段。

然而,股权激励计划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问题。

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法律依据1. 公司法规定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在公司法中得到了明确和规范的法律依据。

公司法规定了股权激励计划的设立、执行和实施的具体规定。

2. 证券法的适用尽管非上市公司不需要进行股份发行和证券投资者保护的规定,但是在股权激励计划中涉及到股权变更、转让和持有期限等方面,还是需要适用相关的证券法规定。

三:股权激励计划的设立和管理1. 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设计合理的激励方式和机制。

2. 股权激励计划的法律合规性评估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需要对计划的法律合规性进行评估,确保计划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3. 股权激励计划的管理机制股权激励计划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包括股权激励委员会的设立和决策程序的规定等。

四:股票期权和股票奖励的相关法律问题1. 股票期权的设立和行使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常常包括股票期权,需要规定股票期权的设立和行使方式。

2. 股票奖励的发放和转让股票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方式,需要规定奖励发放和转让的具体方式和程序。

五:股权激励计划的纳税问题1. 股权激励计划的个人所得税问题股权激励计划涉及到员工个人所得税的问题,需要遵守相关税法的规定。

2. 股权激励计划的企业所得税问题股权激励计划对于公司的经营收入和企业所得税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六: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问题1. 股权转让的合同约定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涉及到合同的签订和履行,需要规定转让方和受让方的权利和义务。

2. 股权转让的登记和变更股权转让需要进行登记和变更,合规性和合法性是股权转让的关键。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 公司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风险及对策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风险及对策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风险及对策咱先来说说啥是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简单来讲,就是公司为了留住人才、激励员工努力干活,给员工一些股权,让他们也能成为公司的主人,跟着公司一起赚钱。

不过,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法律风险呢!比如说,在定激励方案的时候,如果没弄清楚法律法规,很可能就踩雷啦。

我就碰到过这么一件事儿。

有一家非上市公司,老板雄心勃勃地搞股权激励,想让员工们更有干劲儿。

结果呢,因为对法律规定不熟悉,在确定激励对象的时候出了岔子。

本来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来选人的,可他们倒好,全凭老板的喜好来,搞得公司内部人心惶惶。

有些真正有能力的员工没被选上,心里憋屈得很;而一些被选上的,又被其他人指指点点,说他们是靠关系。

这一来二去的,公司里的氛围变得特别紧张,大家都没心思好好工作了。

再比如说,股权的来源和分配也是个大问题。

要是没搞清楚公司的股权结构,稀里糊涂地就把股权分出去,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控制权。

还有啊,在设定行权条件和期限的时候,如果不合理,员工觉得根本达不到,那这激励不就成了空头支票,起不到任何作用?那面对这些风险,咱们得有对策才行。

首先,公司得找专业的法律人士帮忙,把相关的法律法规研究透,制定出合法合规的激励方案。

然后,在确定激励对象的时候,要有明确的标准和公正的程序,不能搞“一言堂”。

关于股权的来源和分配,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搞清楚公司的股权状况,确保不会影响到公司的稳定发展。

而行权条件和期限呢,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来设定,既要有挑战性,又得让员工觉得通过努力能够实现。

总之,非上市公司搞股权激励是好事儿,但一定要小心谨慎,把法律风险都考虑到,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员工、促进公司发展的作用。

可别像我前面说的那家公司一样,好心办了坏事,最后得不偿失!。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我们曾于2023年7月就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撰写文章。

2023年2月26日,财政部、科技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财资[2023]4号,以下简称“4号文”),就规范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等问题进行细化规范,现结合“4号文”与我们近两年来的实务经验,对本文章进行补充、修订。

股权激励是指通过使被激励对象(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等获得公司的股权成为公司股东或者使被激励对象获得其他股权性权益,达到对被激励对象长期激励的一种激励方式。

中国证监会早在2005年即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规范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行为。

财政部、科技部、国资委曾联合或分别针对中央企业、高科技企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发布过相关规定。

除前述外,截至目前,我国尚未有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明确的普遍适用的法规或规则。

虽然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尚无普遍适用的法规或规则,但实践中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不乏先例,与股权激励授予股份相关的纠纷案件也有发生(2023年富安娜股权激1/341/34励纠纷案,2023年雪莱特两大发起人股东股权纠纷案,2004年中关村在线与员工股权纠纷案等)。

中国证监会在2023年6月前基于对公司股权明晰的考虑,曾一直要求申报IPO的公司如存在股权激励计划则必须实施完毕或者终止该股权激励计划才能申报发行上市,此种局面至其2023年6月11日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8号,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2023年修订)》后有所改变。

根据该规定第三十七条“发行人应披露正在执行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其他核心人员、员工实行的股权激励(如员工持股计划、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与其他制度安排和执行情况”的规定,申请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存在股权激励是可以的,披露即可。

这一要求与申请在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挂牌的相关要求相同。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股权激励是指企业通过向员工或者管理层发放股权或者股权衍生品来激励其积极工作、提高绩效的一种制度。

在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薪酬方式。

然而,在非上市公司中,由于没有公开市场进行股权交易,股权激励制度存在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依据在我国,股权激励主要依据《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根据这些法规规定,非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权激励来吸引和激励人才,提高企业的绩效。

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中的法律问题1. 权益保护问题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需要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一方面,员工享有的权益应当得到明确规定,包括激励计划的权益范围、期限、行权条件等。

另一方面,制度设计还应考虑到员工退出企业时的权益保护,保证其能够合理收回投资或者变现股权。

2. 法律限制问题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受到一些法律限制。

例如,根据《公司法》规定,非上市公司不得公开发行股权激励计划。

因此,在设计股权激励计划时,非上市公司需要遵循这一限制,并寻找其他途径来实施激励计划。

3. 股权购买款支付问题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通常需要员工购买公司的股权。

然而,非上市公司没有公开市场进行股权交易,这给员工支付购买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如何合法有效地支付购买款成为了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解决方案1. 制定合理的合同非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激励时,可以与员工签订股权激励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合同中应该详细说明激励计划的内容、期限、行权条件等,以及员工退出企业时的权益保护措施。

合同的签订能够保障员工的权益,同时也为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2. 探索购买款支付方式非上市公司可以探索其他合法有效的方式来支付股权购买款。

例如,可以通过定向增发或者购买资产的方式,为员工提供支付购买款的渠道。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1. 介绍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背景和意义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向员工或管理层授予股票或股权的方式,激励其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助于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积极性、提升公司竞争力等。

在非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通常采用股票期权、股份回购等方式来进行,但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需要注意。

2. 股权激励的种类及适用条件2.1 股票期权计划2.1.1 定义和作用2.1.2 股票期权的授予对象及条件2.1.3 股票期权的行权和退出机制2.1.4 与股票期权相关的法律问题2.2 股份回购计划2.2.1 定义和作用2.2.2 股份回购的方式和条件2.2.3 股份回购的程序和限制2.2.4 与股份回购相关的法律问题2.3 股权激励的其他形式2.3.1 限制性股票2.3.2 虚拟股权2.3.3 优先股权2.3.4 其他股权激励形式的适用条件和法律问题3. 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和制定3.1 计划设计的原则和目标3.1.1 公平公正原则3.1.2 激励有效性原则3.1.3 合法合规原则3.1.4 公司利益原则3.2 设计和制定程序3.2.1 内外部决策者的参与3.2.2 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与协商3.2.3 法律顾问的参与和意见3.3 相关文件和协议3.3.1 股权激励计划草案3.3.2 股权激励协议3.3.3 股权激励公告4. 股权激励计划的执行和管理4.1 股权激励授予和行权程序4.1.1 授予程序和条件4.1.2 行权的方式和限制4.2 股权激励的管理和监督4.2.1 股权激励成本的核算和披露 4.2.2 公司治理和独立董事的角色4.2.3 股东权益保护和维权机制5. 股权激励计划的税务问题5.1 个人所得税5.1.1 股票期权收入的个税处理 5.1.2 股权收入的个税处理5.2 企业所得税5.2.1 股权激励费用的税前扣除规定5.2.2 股权收入的企业所得税处理6. 股权激励计划的退出和终止6.1 行权期限和方式6.1.1 行权期限和延期规定6.1.2 行权方式和程序6.2 终止和清算6.2.1 股权激励计划的终止条件和程序6.2.2 终止后的激励效果和权益处理7. 相关附件附件1: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示例附件2:股权激励协议范本8. 法律名词及注释- 股权激励:指通过授予股票或股权的方式激励员工或管理层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的一种制度。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正在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对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非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对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所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适用问题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一般指的是向非上市公司的员工或管理人员授予公司股份、期权或股权奖励等方式,以实现员工与公司利益的共享。

然而,由于非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不同于上市公司,相关法律适用问题较为复杂。

首先,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需要依据公司法有关设立与运营的规定进行操作。

其次,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还需要遵守劳动法和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

另外,国家对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监管也相对较为松散,这使得非上市公司在推行股权激励时要面临更多的法律问题。

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权益保护问题在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员工或管理人员所获得的股份、期权或股权奖励等,实际上是一种权益的变现形式。

然而,由于非上市公司市值的不稳定性和交易渠道的不畅通,这些权益可能面临变现的困难。

此外,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所涉及的权益变动也容易造成权益的重复或争议。

因此,非上市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机制,保护员工或管理人员的权益,防止权益纠纷的发生。

三、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合规性问题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但同时也涉及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合规性问题。

首先,非上市公司应当确保股权激励计划的设立和实施与相关法律法规相符,并遵守公司的章程和合同条款。

其次,非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应当对激励对象的资格进行合法审核,避免人为操纵和内幕交易的发生。

此外,非上市公司还应当及时向员工或管理人员公开股权激励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和误导行为的发生。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股权激励是一种企业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非常重要的手段,可以激励员工积极工作、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然而,在非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涉及到很多与法律相关的问题,本文将就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一、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合法性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首先需要保证其合法性。

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是可以合法进行的。

《公司法》规定了公司股权激励的具体内容,并对股权激励条款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规范。

非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向员工提供股权激励。

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非上市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时,应当注重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首先,应当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长期发展目标,制定符合公司战略的股权激励方案。

其次,应当确定股权激励的对象和比例,明确激励对象是公司员工还是特定岗位的员工,并确定股权的分配比例。

再次,应当确立激励计划的考核和解除机制,明确激励计划的实施条件和解除条件,以保证股权激励的有效性。

最后,应当注重方案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避免单一股东或高管团队获得过多的股权激励。

三、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风险在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法律风险,企业需谨慎对待。

首先,需要关注公司股权结构的合规性。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可能涉及到涉外投资、境内外子公司等情况,需要确保公司股权结构的合规性,避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其次,需要关注员工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员工在股权激励过程中应当被充分告知相关信息,并享有选择是否接受股权激励的权利。

再次,需要注意激励方案是否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应当遵守公司治理的相关要求,确保激励方案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最后,需要注意股权激励过程中的信息披露问题。

非上市公司应当适时、真实地披露与股权激励相关的信息,以维护公司及投资者的利益。

四、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税务问题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涉及到一系列的税务问题,企业需要合法规避税务风险。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嘿,咱们今天来聊聊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那些法律事儿。

要说这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那可是个相当复杂又重要的领域。

就拿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的公司来说吧。

这朋友叫老张,经营着一家颇具潜力的科技型非上市公司。

之前公司发展遇到了瓶颈,人才流失严重,老张那叫一个着急上火。

后来有人给他出主意,说搞搞股权激励兴许能行。

老张一开始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这股权激励可不是随便弄弄就行的,这里面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多了去了。

首先,你得明确股权激励的对象吧。

谁有资格获得股权激励?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还是优秀的管理层?或者是那些在市场开拓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这可得仔细斟酌,不能马虎。

要是选不好对象,不仅激励效果达不到,还可能引发内部的矛盾和纠纷。

然后就是股权激励的模式。

是给股权期权?还是直接给限制性股票?或者是采用虚拟股权的方式?每种模式都有它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比如说股权期权,员工在未来一定条件下有权购买公司股权,这就像是给员工一个“未来的大饼”,让他们为了能吃到这个“大饼”努力工作。

但这里面的行权条件、行权价格等等,都得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设定好,否则很容易出问题。

再说说股权激励的数量和比例。

给多了,可能会影响公司创始人的控制权;给少了,又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这就好比做饭放盐,多了咸,少了淡,得恰到好处。

老张的公司就因为一开始没把握好这个度,导致部分股东对股权激励方案有很大的意见,差点闹得不可开交。

还有就是股权激励的约束机制。

不能说员工拿到股权就一劳永逸了,得设定一些业绩指标、服务期限等约束条件。

要是员工达不到要求,或者中途离职了,那股权该怎么处理?这些都得有明确的规定,不然公司可能会吃大亏。

另外,税务问题也不能忽视。

股权激励在税务上有专门的规定,要是处理不好,员工可能要承担高额的税负,这会大大降低股权激励的吸引力。

老张经过一番折腾,又是咨询律师,又是参加各种培训,总算是把股权激励方案弄得像模像样了。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0405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0405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文档模板范本日期: [填写日期]一、背景[简要介绍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背景及必要性]二、类型及形式[阐述认股权和期权分别的定义及区别,并列出其可行的形式和实施方式,方便企业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方案]三、法律问题及解答1. 股权激励是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介绍现行法律法规对于股权激励的限制,提醒企业制定计划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以避免违规]2. 股权激励计划的合法性?[阐述如何制定合法的股权激励计划,包括审批程序、参与方等,并提供建议和实践经验]3. 股权激励计划中的审批程序?[详细列举非上市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需符合何种审批程序和标准,以确保方案经过合法有效的决策程序后得以实施]4. 合同履行及管理问题?[提供具体的合同履行和管理措施,包括权利、义务及履行方式等,并强调对于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管理]四、风险提示及建议[阐述非上市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供具体建议,如咨询专业律师、行业先进做法等]五、总结1. 列举本文档所涉及简要注释如下:认股权:是指根据约定,被授权人在未来特定的时间内按照约定价格以认购方式购买发行人的股票。

期权:是指被授予人在未来某个时间内以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股票的权利。

看涨期权:行权价格低于或等于标的资产当前价格时,行权人有权以合理价格购买标的资产的权利。

看跌期权:行权价格高于或等于标的资产当前价格时,行权人有权以合理价格出售标的资产的权利。

2. 列举如下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国家对企业组织、管理、经营活动等方面的基本法律规定。

《企业上市管理条例》:企业上市的管理政策、条件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股份有限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运作、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关系及其他与劳动有关问题的基本法律。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引言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股权激励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机制,旨在激励员工为公司的长期增长做出更多贡献。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权激励已经成为了一项常规的做法,但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股权激励却存在一定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1.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合法性问题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是否合法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目前,我国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合法性,因此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需要特别小心。

一些人认为,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类似的目的和效果,应该被允许。

另一些人则认为,由于非上市公司没有公开的市场价格作为参照,股权激励的价值难以确定,容易滋生潜在的法律风险。

2.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设计问题在设计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法律问题。

首先,应该确定哪些员工可以参与股权激励计划。

其次,需要明确股权激励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股权激励的形式、数量、期限等。

最后,还需要制定相关的合同和协议,明确参与者的权益和义务。

3.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税收问题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涉及的另一个重要法律问题是税收。

根据我国税法,股权激励所得应纳税。

然而,由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价值难以确定,税务机关可能会对其价值进行估算,并据此征收个人所得税。

此外,如果员工在行使股权时产生了巨额利润,还可能触发资本利得税的征收。

4.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公平性问题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公平性。

由于非上市公司没有公开市场进行交易,股权的买卖更容易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员工可能面临其他股东不愿意出售股权或买入股权的情况,从而影响其股权激励的价值。

此外,股权激励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也需要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对特定员工给予过多的优惠。

5.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退出问题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退出机制是一个关键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在上市公司中被广泛应用,非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多地将其纳入自身的发展战略。

然而,与上市公司相比,非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时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常见模式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模式多样,常见的包括股权期权、限制性股权、股权增值权等。

股权期权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权的权利。

激励对象有权在规定的时间内行使期权,购买股权。

限制性股权则是公司按照预先确定的条件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权,激励对象只有在工作年限或业绩目标符合股权激励计划规定条件的,才可出售限制性股权并从中获益。

股权增值权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种权利,如果公司股价上升,激励对象可通过行权获得相应数量的股价升值收益,激励对象不用为行权付出现金,行权后获得现金或等值的公司股票。

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适用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主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

其中,《公司法》对公司的组织形式、股权结构、股权转让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股权激励提供了基础性的法律框架。

同时,由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通常具有一定的合同性质,因此《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股权激励计划。

三、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股权来源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股权激励的股权来源主要包括原有股东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

原有股东转让股权是指公司的现有股东将其持有的部分股权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激励对象。

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转让的股权比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并且应当经过其他股东的同意。

增资扩股则是公司通过增加注册资本的方式,向激励对象发行新的股权。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履行增资的程序,包括制定增资方案、召开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进行决议等。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国非上市公司的迅速发展,股权激励成为企业吸引和激发人才的重要手段。

然而,股权激励涉及众多复杂的法律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和运营。

本文将围绕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展开讨论。

一、股权激励的法律依据及适用范围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公司法》、《劳动合同法》、《证券法》等。

公司法规定了股权激励的基本框架和程序,劳动合同法则对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规定,证券法则对限制性股票和员工持股计划等股权激励方式进行具体规范。

然而,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专门针对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详细规定,导致其适用范围较为模糊。

一方面,股权激励常常涉及到股权转让、期权授予等行为,这些行为需要遵守国家有关股票交易的规定;另一方面,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也需要符合公司治理、劳动关系等法律原则。

因此,在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需要结合相关法律进行综合分析和适用。

二、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及合法性问题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设计的合法性是股权激励的首要问题。

例如,公司是否具备颁发股权的资格、股权分配是否合理、员工参与激励计划的条件是否公平等,都是决定计划合法性的关键因素。

首先,公司应当合法地获取并持有股权。

在中国,股权的转让受到严格的监管,非上市公司需要遵守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股权转让。

同时,公司也需要做好内部治理,确保合法、有序的股权配置。

其次,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应当符合公平原则。

公司在设立激励计划时,应考虑员工的贡献程度、岗位职责、发展潜力等因素,确保激励计划的参与门槛合理,并透明公开地向员工解释计划的设计原理和标准,避免产生激励计划的不公平感。

此外,激励计划还应当合理选择激励方式,并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员工持有股权后,按照国家有关税法的规定纳税,同时公司也应按照相关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处理激励计划终止、股权回购等情况。

三、股权激励的期限和实施方式在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股权的期限和实施方式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问题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股权激励已成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与上市公司相对完善的股权激励制度和监管环境相比,非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时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对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非上市公司在设计和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主要形式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股权期权、限制性股权、虚拟股权等。

股权期权是指公司赋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公司一定数量股权的权利。

这种形式给予了激励对象在未来获得股权的可能性,激励他们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努力工作。

限制性股权则是公司直接向激励对象授予一定数量的股权,但这些股权在一定期限内受到限制,如限制转让、限制表决权等。

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后,这些限制才会解除。

虚拟股权则是一种不涉及公司实际股权的激励方式,激励对象仅享有虚拟股权所对应的收益权,而不拥有实际的股权。

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适用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适用相对较为复杂。

在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为股权激励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框架,但对于非上市公司的具体规定相对较少。

此外,非上市公司还需要遵守《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确保股权激励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同时,由于非上市公司的组织形式多样,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在股权激励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法律要求。

三、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与合法性非上市公司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法律的要求和公司的实际情况。

首先,激励方案应明确激励对象的范围和资格条件。

激励对象通常包括公司的核心员工、高级管理人员等,但应避免将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人员纳入激励范围。

其次,激励股权的来源和数量应合法合规。

股权的来源可以是公司原股东的转让、公司增发新股等,但应确保不违反公司章程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同时,激励股权的数量应合理,避免对公司股权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
根据国际上流行的股权激励模式,用于股权激励的对象通常分为:“现股”、“期股””与“期权”。“现股”,是指参照当前市场价格确定价值出售的股权。“期股”,是指约定在将来某一时期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股权,购股价格一般参照股权的当前价格确定。“期权”,是指在将来某一时期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股权的权利,可以行使或放弃这个权利,购股价格一般参照股权的净资产或股票发行时的原始价格确定。
公司采用限制性股票的目的是激励经理人员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某个或某些长期战略目标中。首先,薪酬委员会预期该战略目标实现后,公司的股票价格应当上涨到某一目标价位,然后,公司将限制性股票无偿赠予经理人员;只有当股票市价达到或超过目标价格时,经理人员才可以出售限制性股票并从中受益。
2、帐面价值股份
作为经理人员长期激励性报酬的形式,帐面价值股份的最大特点是用股份的帐面价值来衡量其价值,这就避免了证券市场的反复无常。显然,对于非上市公司,帐面价值股份作为经理人长期激励性报酬是可以操作的。
“期股”激励,是指公司和经理人员约定在将来某一时期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股权,购股价格一般参照股权的当前价格确定,同时对经理人在购股后再出售股票的期限作出限制。按模式具体操作还分有以下类型:
1、业绩股份
所谓业绩股份,是公司用普通股作为长期激励性报酬支付给经理人。但是,具体的股份实施,或者说股权的转移要由经理人是否完成并达到了公司事先规定的业绩指标来决定。比如,很多公司以每股收益的增长水平作为标准来决定公司支付经理股票报酬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事先就要在合同中规定好。公司支付经理人的股票数量,以每股收益的增长率为基础。只有达到某一个水准,比如每股收益的增长率达到3%,公司才实施事先承诺的股权转移,经理人得到股份;而且,在3%的基础上,每增加1%,公司再采用比例或累进的形式增加支付经理人多少股份。业绩股份的业绩目标通常与企业整体业绩衡量标准相联系,经理人获得的业绩股份在一定时间内不得转让,从而增加了经理人离开企业的机会成本。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过程中的的法律风险分析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过程中的的法律风险分析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分析一、股权激励概述股权激励是指公司通过向员工或关键管理人员提供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股权形式的激励计划,来激发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和积极性,进而推动公司的业务发展和价值增长。

然而,在股权激励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法律风险,需要公司谨慎考虑。

二、股权激励法律风险分析1. 合规问题在股权激励过程中最基本且重要的问题就是合规问题。

公司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否则将可能面临各种不利后果。

如:未经批准就设置股权激励计划,以及没有依法履行相关程序等。

2. 税务问题在股权激励计划中,员工所得税的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员工在激励计划中获得的股票和期权收益,在法律上被认为是非货币的报酬,因此涉及到营业税、增值税等各种税收问题。

3. 股权变动影响在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期间,公司可能因为重大事项等原因进行股权变更,如增资扩股、股份转让等。

这些变更会显著影响计划收益的实现,同时也会影响员工权益的保护,所以公司需要谨慎分析和规划。

4. 法律纠纷股权激励计划涉及到合同、股东协议、公司章程等多个法律文件的签署和执行,因此存在纠纷的风险,如:员工权益保护、股权归属、投资者利益受损等等。

三、应对策略1. 加强内部管理在股权激励过程中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明确股权激励计划的规定,严格执行相关文件的规定,及时修订制定新的条款,减少合规性风险。

2. 谨慎选择服务提供商公司在选择股权激励服务提供商时,应该全面考虑其资质、经验、专业性及声誉,避免选择不受监管或声誉不佳的服务商,从而减少风险。

3. 加强与员工和股东的沟通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应与员工和股东充分沟通,制定更加合理的方案,在具体执行时也应加强沟通,避免法律纠纷和员工不满意度。

总结:本文档涵盖了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1、列举本文档所涉及简要注释如下:- 股权激励:指公司通过向员工或关键管理人员提供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股权形式的激励计划,来激发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和积极性,进而推动公司的业务发展和价值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本总额比例
的比例
公司因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加注册资本、派发现金红利、资本公积转增股权或其他原因需要调整
标的股权数量、价格和分配的,或者在本计划有效期内,其制定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发生修订,公司股
东(大)会有权对本激励计划进行调整。
五、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授权日、可行权日、禁售期
(一)有效期
本激励计划的有效期为年(一般不超过5年),自第一次授权日起计算。本激励计划有效期内授予
1、激励对象向公司董事会提交《股权期权行权申请书》,提出行权申请。
2、公司董事会对申请人的行权资格与行权条件审查确认。
3、激励对象的行权资格和行权条件经公司董事会确认后,发给激励对象《股权期权行权通知书》,行
权涉及注册资本规模、股权结构或组织形式等发生变动的,还应到公司注册地的工商局进行工商变更登记
的标的股权,均设置行权等待期和行权有效期。
行权等待期为年,行权有效期为年。
(二)授权日
本激励计划有效期内的每年月日,公司将在年度、年度和年度分别按公司注册资本/股
本总额的%、%、%比例向符合授予条件的激励对象授予标的股权。
(三)可行权日
1、各次授予的标的股权自其授权日年后,满足行权条件的激励对象方可行权。
5 / 14
授予的股权不再授予,予以作废。
2、激励对象非因公(工)丧失劳动能力的:其已行权的股权继续有效;已授予但尚未行权的股权由公
司董事会酌情处置;尚未授予的股权不再授予,予以作废。
(四)激励对象退休
激励对象退休的,其已行权的股权和已授予但尚未行权的股权继续有效;尚未授予的股权不再授予,
予以作废。
才能进行下面的考核。)
2、激励对象绩效考核
1)工作业绩
激励对象按年度与季度分别制定绩效计划目标,每季度及年度结束后,根据工作实际完成绩效情况进
行评分,确定当期工作业绩得分。
2)综合能力评价
其中包括:
A.领导能力
考核激励对象的计划、组织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考核激励对象是否具有良好的领导素质和团队管理
能力,能否有效领导、激励下属完成分管的工作;考核激励对象的自我学习提高能力。
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XXX公司章程》进行监督。
三、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
(一)激励对象确定的依据
1、激励对象的确定依据
本激励计划激励对象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和《XXX公司章程》的规定,结合岗位价值及对公司
业绩所做贡献等因素确定激励对象。
2、激励对象的范围
(1)本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范围
(参照《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的通知》
(五)激励对象死亡
激励对象死亡的,其已行权的股权和已授予但尚未行权的股权继续有效;尚未授予的股权不再授予,
予以作废。
九、附则
1、本激励计划自经公司股东(大)会批准之日起生效;
2、本股权激励计划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
XXX公司
年月日
附件2:
XXX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考核管理办法
为保证X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股权(根据实际实施的股权激励模式填写)激励计划的顺利进
1、公司整体业绩考核条件
年度净利润达到或超过万元。
年度净利润达到或超过万元。
年度净利润达到或超过万元。
2、绩效考核条件:
根据《XXX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考核管理办法》,激励对象上一年度绩效考核合格。
(二)授予标的股权的行权价格
1、公司授予激励对象标的股权的行权价格为
年度元/股,
年度元/股,
年度元/股。
6 / 14
,,
合计
三、考核机构
(一)由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审核考核工作。
(二)由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组织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考核工作。(如果不组织工作小组,可以由公
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
(三)公司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等相关部门负责相关考核数据信息的搜集和提供,并对数据信息的
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
关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
附件一
XXX公司股权激励计划
一、股权激励计划的目的
为完善公司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在提升公司价值
的同时为员工带来增值利益,实现员工共发展。XXX公司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和
规范性文件,以及《XXX公司章程》制定《XXX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以下简称“本激励计划”)。
贷款提供担保。
5、公司应当根据本激励计划的有关规定,积极配合满足行权条件的激励对象按规定行权。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相关权利义务。
(二)激励对象的权利义务
1、激励对象应当遵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勤勉尽责、恪守职业
4 / 14
2、道德,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3、激励对象应按照本激励计划的规定,行权资金来源为(根据上面资金来源填写)
激励对象在获得标的股权之日起年内,不得转让该股权。
同时还应符合《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以及《XXX公司章程》的规定。
禁售期满,激励对象所持标的可以在公司股东间相互转让,也可以按照本激励计划约定,由公司回购。
六、股权的授予程序和行权条件程序
(一)授予条件
激励对象获授标的股权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四)行权条件
激励对象已获授权的标的股权将分期行权,行权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根据《XXX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考核管理办法》,激励对象前一年度绩效经考核达到相应的考核
要求。
2、在任何情况下,激励对象未发生触犯法律、违反职业道德、泄露公司机密、失职或渎职等行为,以
及严重损害公司利益或声誉的行为
(五)行权程序
核心员工。
虽未满足上述全部条件,但公司股东(大)会认为确有必要进行激励的其他人员。
公司激励对象的资格认定权在公司股东(大)会,激励对象名单须经股东(大)会审批,并经公司监
事会核实后生效。
四、标的股权的模式、数量、来源和分配
1 / 14
(一)模式
本激励计划拟授予给激励对象的标的股权为股权期权。(此处以股权期权为例,公司可根据实际选择
(2)激励对象与公司的聘用合同未到期,激励对象因个人绩效等原因被辞退的;
(3)激励对象与公司的聘用合同未到期向公司提出辞职并经公司同意的。
3、激励对象与公司的聘用合同未到期,因公司经营性原因等原因被辞退的:
其已行权的股权继续有效,并可保留;但未经公司股东会一致同意,该股权不得转让给公司股东以外
的他方;已授予但尚未行权的股权和尚未授予的股权不再行权和授予,予以作废。
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激励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和公
司认为应该激励的其他员工,但独立董事、公司监事和公司控股股东的经营管理人员除外。)
(2)本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应为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人员:a、为XXX公司的正式员工;b、截至年
月日,在公司连续司龄满年;c、为公司(生产、技术、销售、财务等)岗位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
2 / 14
2、本次授予标的股权的行权规定:
在符合规定的行权条件下,激励对象自授权日起持有期权满年(行权等待期)后,可在年(行权
有效期)内行权,在该次授予期权的年行权有效期内激励对象应采取匀速分批行权的原则来行权。行权
有效期后,该次授予的期权的行使权力自动失效,不可追溯行使。
(四)禁售期
禁售期是指对激励对象行权后所获标的股权进行售出限制的时间段。
(四)监事会负责对激励对象名单予以核实。(五)董事会负责本办 Nhomakorabea的审批。
四、绩效考核体系
(一)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两部分,分别为公司整体业绩和激励对象绩效考核,其中激励对象绩效考核又分为激励对
象工作业绩考核和综合能力评价。
1、公司整体业绩考核
(公司整体业绩需达到《XXX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中公司承诺股权激励计划的指标,在完成此项考核后,
行权和尚未授予的期权不再行权和授予,予以作废。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已行权的股权继续有效,但需将该股权以价格转让给公司的其他股东或
公司根据新的股权激励计划新增的激励对象;或由公司以价格回购;已授予但尚未行权和未授予的股
权不再行权和授予,予以作废。
(1)激励对象与公司的聘用合同到期,本人不愿与公司续约的;
的标的股权模式填写)
(二)数量
公司向激励对象授予公司注册资本/股本总额%的股权。(以不超过公司实际资产总额10%为宜)
(三)来源
本次激励计划涉及的标的股权来源为。(根据标的股权实际来源填写,如向激励对象增发,向
现有股东回购等)
(四)分配
本次激励计划的具体分配情况如下:
授予股权占注资本授予股权占本计划姓名职务
手续。
七、公司与激励对象的权利义务
(一)公司的权利和义务
1、公司有权要求激励对象按其所聘岗位的要求为公司工作,若激励对象不能胜任所聘工作岗位或者考
核不合格,已授予但尚未行权和未授予的标的股权不再行权和授予,予以作废。
2、在任何情况下,激励对象有触犯法律、违反职业道德、泄露公司机密、失职或渎职等行为严重损害
4、激励对象有权按照本激励计划的规定行权,但获授的标的股权在禁售期内不得转让,获授的标的股
权不得用于担保或偿还债务。
5、激励对象因本激励计划获得的收益,应按国家税收法规交纳个人所得税及其它税费。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相关权利义务。
八、股权激励计划的变更和终止
(一)激励对象发生职务变更
1、激励对象职务发生变更,仍在公司任职,其已经所获授的股权期权不作变更。
公司利益或声誉的行为发生的,已授予但尚未行权和未授予的标的股权不再行权和授予,予以作废。且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