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和对策分析胡红图文稿
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调适分析
青少年逆反是一个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研究领域所广泛涉及的话题。
在教育与心理学领域,逆反侧重的是反抗的情绪性。
因此,“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想模式和传统观念模式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以一般常态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1 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
首先,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
其次,情感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
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
2 逆反心理的成因1、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逆反心理的产生青春期大脑发育成熟,思维方式和视角已不再单一化化,思维的逆反性和独立性得到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另外,青少年的性别意识逐渐强化,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和独立意识。
对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形成逆反心态。
青少年认知水平的偏差度较大,认识容易片面性,看问题容易偏激和极端,固执己见。
调查表明,36.5%的中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后显得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加速了逆反心理的形成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都会无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些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便在情感上对教育、批评和劝说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形成逆反心理。
如果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也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
3、学校教育的错位是加剧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要素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者自身形象的缺失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中学生叛逆心理分析及对策提纲
提纲
中学生叛逆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具体表现(请按要点列出各种表现,再进行具体说明)
(一)XXXXXX
(二)XXXXXX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作为第三大点,先谈危害再谈成因)
(一)个体本身的因素(个体因素)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家庭因素)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四)社会的因素(社会因素)
三、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危害(作为第二大点,注意不要把“表现”当成“危害”论述)
(一)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请归纳成一句话,做到简练)
(二)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这是表现,不是危害)
(三)会引起偏激的行为和不正确的行为、让人产生坏的理想(表达不精准)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危害请参考一定资料并思考后,再分要点列出来。
”
四、解决(导正)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学校、家庭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叛逆心理应有正确的认识)
(二)学校要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三)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勇于自责
(四)构建家庭、社区、学校多方位的立体教育模式
(五)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主要手段(注重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
五、对中学生的一些建议
(一)读书明理,增强自我完善的方向性
(二)加强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三)实践锻炼、磨练性格(能否表达的具体一点)。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种典型的反叛心理,主要表现为孩子对家长、教师或其他有权威性的人或事物产生反感或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不及时疏导,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
1.个人成长和发展阶段青少年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身体、心理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身体的变化使他们开始试图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事物,这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家庭因素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过分关注孩子的表现和成绩,过度干涉孩子的行为,给孩子带来压力和不适感,从而导致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3.社会因素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例如暴力、色情、吸毒等,这些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疏导方法1.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孩子的逆反心理大部分都是因为他们感到被忽视或者不被理解,家长和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给予必要的关怀和支持。
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有效地减少逆反心理的发生。
家长和教师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3.合理的教育方式适当的教育方式也可以预防和缓解逆反心理。
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借助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逆反情绪较为严重,家长和教师应该寻求专业心理师或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采用专业的方法疏导孩子的情绪问题。
总之,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家长和教师应该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引导孩子,合理处理家庭和教育方面的问题,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青少年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权威、规则以及社会期望等方面出现的不接受、不遵守、反抗等行为表现。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下所述:1. 自我认同和自我成长的需要:青少年在自我认同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渴望独立和自主,对于他们感觉被限制、约束或控制的行为会引发逆反心理。
2. 家庭环境问题: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不良、家庭冲突频繁等问题,会造成青少年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进而表现出逆反行为。
3. 学校环境问题:学校的规则和制度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会被视为限制,学业压力大、师生关系不良、同伴关系紧张等问题也会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4. 社会环境问题:青少年在社会环境中可能面临着各种压力,例如社会期望、就业压力、经济困难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1. 提供温暖的家庭环境:建立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和个性发展需求。
2. 建立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应该创造一个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情感需求的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提供适当的咨询和支持服务。
3. 适当引导青少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给予青少年适当的空间和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用理性和平和的方式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4. 培养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青少年学会自我控制、情绪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5. 鼓励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6. 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当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时,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改善心理状态。
理解逆反心理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疏导方法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支持,青少年可以更好地应对逆反心理,并获得健康的成长。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和对策分析胡红
哲学家布贝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共同相处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一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多样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人一生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关系形成的过程。因此,在青少年的青春叛逆时期,有关和谐师生关系的深入研究尤显重要。
(2)曹晓明于2014年在《中国校外教育》上发表了“谈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对策”的文章,主要讲诉叛逆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应进行叛逆心理方面的研究及加强调研,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中让青少年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况,使之健康成长。
现实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就是研究人,长期地、不断地、深入地、研究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是一个教育者,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学会和孩子打交道,而做好后者显然更具挑战性。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掌握具有时代特色、先进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去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走过人生的歧路,辅导家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正确对待现实中的师生冲突,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十分必要。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和对策分析胡红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院(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班级:思想政治教育11-2班
姓名:胡红
学号:
指导教师:梁美妍
教师职称:讲师
黑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来源
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调适
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调适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因为这时的他们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自我意识、成人意识逐步增强。
他们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
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当这种反应过于强烈时,就会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不但不利于青少年的发展成长,而且会成为他们病态心理和犯罪心理的诱因。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自身调控能力的缺乏。
青少年大脑发育日趋成熟健全,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烈、敏感、快捷,但调控能力还很差。
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顺耳的话,肾上腺激素就会大量分泌,造成全身血液流动加快,神经过度兴奋、甚至失去理智、行为失控。
同时,由于青少年阅历和经验的不足,易造成他们认知事物的片面、偏激、固执,甚至极端化。
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看成是“管”、“卡”、“压”,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出现对抗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中国传统的家长专制思想依然存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命令式,或专断式。
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孩子犯了过失时,不是一起分析错误,商量办法,而是一味责骂甚至殴打孩子,让孩子感到无处倾诉,孤立无援,久而久之,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是家庭结构变了,以前是一家几个小孩争大人的宠,现在是一家几个大人争小孩的宠。
所以什么事都替孩子包办,在物质上极力满足孩子,但很少静下心来,平等的与孩子对话谈心,交流沟通。
这样孩子内心渴望独立的思想和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冲突、矛盾,让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学校教育的缺憾。
个别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不顾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同学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应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学校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问题、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个体心理发展等因素。
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相应的疏导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有效应对逆反心理的问题。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些观念和行为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和影响,进而引发逆反心理。
为了疏导这种心理,可以通过加强社会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让他们对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运用适当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不满或观点。
家庭教育方式的问题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
家长的过分保护或严厉惩罚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抗拒心理。
对此,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积极的家庭沟通机制,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和独立性,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和责任。
家长应该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和偏听偏信,与孩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关系。
学校教育的不当也是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导致学生可能对学校产生抗拒心理。
为了疏导这种心理,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和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个体心理发展也是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存在感和自我认同的探索和建立可能引发抵制和逆反心理。
为了疏导这种心理,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良师益友关系,让青少年有一个正确的人际交往环境,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身心发展带来的变化和挑战。
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青春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变化最为显著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许多青少年会表现出叛逆的心理,这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深入了解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原因,并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和生理三个方面分析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社会原因分析1. 自我认同:青少年在青春期追求个性和独立的自我认同,他们试图在家庭和社会中找到自我价值和定位。
因此,一些青少年会通过表现出叛逆的行为来彰显自我独特性。
2. 对抗权威:在青春期,青少年开始质疑传统的权威和规则。
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因而对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产生抵触情绪,并通过叛逆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3. 同伴影响:青少年更加依赖和重视同伴的看法和评价。
为了适应同龄人的群体认同,他们可能会加入一些叛逆的团体,表现出挑战权威和追求刺激的行为。
二、心理原因分析1. 自我意识增强:青春期是个人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青少年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
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会引发一系列的情绪波动和情感冲突,进而表现出叛逆的行为。
2. 自尊心受挫:青少年在面对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和社交能力产生怀疑和自卑感。
为了寻找自我肯定和满足,他们可能会采取叛逆的方式来追求自尊心的平衡。
3. 情感需求:青少年在青春期会出现较多的情感需求,他们渴望被关注、理解和接纳。
当家长和老师没有及时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叛逆的方式来吸引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三、生理原因分析1. 大脑发育不平衡:在青春期,大脑的前额叶和边缘系统发育不平衡,导致青少年在决策和情绪控制方面存在缺陷。
这一生理上的变化可能导致他们表现出冲动、冲突和叛逆的行为。
2. 激素分泌波动:在青春期,激素的分泌会出现明显的波动,这对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
激素的波动可能会增加他们的情绪波动性,导致情绪的不稳定和叛逆的情绪爆发。
浅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论文
浅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论文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转化成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的倾向,应引起教师、家长的警惕。
下面我来谈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一、叛逆心理的成因1、个体本身的原因(1)神经和激素调控能力差。
中学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日趋成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列、敏感、快捷,但调控能力还很差,一遇到不顺耳的话或不顺心的事,肾上腺激素就会大量分泌,造成全身血液流动加快,神经过度兴奋,情绪波动,失去理智,行为失控,做出自己平时不敢想象的意料之外的叛逆行为,甚至会引起临时性即意犯罪或无意识犯罪,事过之后又懊悔不已。
(2)知识面狭窄、阅历不足。
由于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足,无法体会师长的良苦用心和用意,以为师长的苦口婆心是理所当然或另有所图(为了面子、奖金等),从而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3)心智不够成熟。
由于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缺乏辨别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对善恶、是非、美丑等观念常作扭曲错误的评价,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让人佩服就是“英雄”、讲哥儿们义气就是“友谊”。
(4)自我意识增强。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理解与尊重,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若按大人的意愿去做就感觉任人摆布,觉得很委屈、很不甘心。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都持批判的态度,产生叛逆。
(5)精神需求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已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在生命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就主要是精神需求,而在精神需求中,最主要的是尊重需求。
中学生普遍存在“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的观念,若遇批评、指责、讽刺等有损其尊严的事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形成叛逆心理。
2、外界环境因素(1)落后的教育理念导致“禁果效应”。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采取的措施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采取的措施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产生的危害很大,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情趣,导致他们走向苦闷、烦恼甚至颓废,给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第一,年龄与生理因素。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表现最突出,这主要是青少年的希望和需要与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
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
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而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
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第二,家庭环境的因素。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
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有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物质需求尽量满足,而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引起了他们的烦恼和苦闷,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自主的空间。
这样,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对这种教育方式反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如果教师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
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学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青少年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反常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于权威、规则和传统的抗拒和反叛。
这种心理状态在青少年阶段尤为常见,但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和纠正,可能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心理问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针对这些原因,制定相应的疏导方法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的和睦与否、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模式等都会对青少年造成深远影响。
一些家庭存在着父母过分溺爱的现象,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孩子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另一些家庭则存在着缺乏沟通、冷漠或者施加过多压力的问题,这些也都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2. 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环境。
学校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一些学校教育方式过于严格,甚至存在着体罚现象,这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而在同学关系方面,欺凌、排斥等问题也可能会让受到伤害的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当今社会信息发达,青少年受到的外部影响很大。
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比如吸烟、酗酒、早恋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4. 心理问题在一些情况下,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可能是由心理问题所致。
比如情绪不稳定、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疏导方法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家长、老师以及社会都应该采取相应的疏导方法帮助他们走出逆反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 家庭疏导家长应该与孩子多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尽量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让孩子觉得家庭是一个温馨而安全的地方。
并且,家长要以身作则,不仅要口头上进行教育,更要以行动来影响孩子。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青少年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故意违抗、反抗的行为和情绪。
它是青少年周期性发展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在青春期出现。
要解决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首先需要了解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疏导方法。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认同感的困惑:青少年处于自我认同建立的阶段,他们对自我价值、性格特点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疑惑和不确定感。
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试图通过反抗和做出与社会期望相悖的行为来寻找自己的独特性。
2. 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缺乏有效沟通和支持、父母婚姻不和谐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3. 同伴关系的影响:青少年更加重视和同伴的交往,同伴关系的好坏对他们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同伴中存在负能量的影响或者被同伴排挤等情况,青少年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4. 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青少年正处于学业转折期,他们面临着升学考试和未来就业的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使他们情绪紧张,产生逆反情绪。
为疏导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父母和学校老师应当与青少年保持密切的沟通。
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困惑和疑虑,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2. 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家庭和学校要给予青少年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压力。
父母可以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提供鼓励和帮助。
3. 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长应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
4. 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父母和学校可以引导青少年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如体育活动、音乐、美术等。
这样能够帮助他们积极释放压力,培养自信心和积极的态度。
5. 推动积极的同伴交往:学校教育应注重同伴交往的培养,提供积极向上的同伴关系。
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应对措施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大脑已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正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
同时,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他们的思维和认知不同步,加上来自于自身以外的一些因素使青少年产生了逆反心理。
对此,教育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态度,积极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
中学生特别是刚刚步入中学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
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生理上在发生变化,孩子身体开始发育了。
处于第一性特征时期的孩子,身心都还没成熟,从而导致他们心理上的变化。
可能我们老师和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怎么不大听话了?甚至更严重的是与我们“对着干”。
你要他东,他偏朝西;你要他西,他偏朝东。
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
从他们跨进中学这个门槛就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不能独立必须依赖家庭。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
如果这时我们老师和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啰啰唆唆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产生反抗的心理,并因此萌发出对立的情绪。
特别是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此时,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要求其服从的话,就会迫使他们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扩大认同心理的范围,学会辨证地看问题由于逆反心理与认同心理相反相成、对立统一,那么教育工作者应该扩大中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扩大他们认同心理的范围,以减少逆反心理产生的机会。
同时,也正是因为中学生阅历少,知识贫乏,对事物认识十分片面,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先教会学生使用一种工具,即“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并辅之以具体的事例,让他们能把这种方法适用到各个领域或分析各种问题中,而不是一味地说教,或碰到问题后再分析。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在中学生阶段,学生往往处在青春期的变革中,身心发展迅速,对自我和外界的认识产生重大变化。
同时,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中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权威和规则的抗拒,以及一些反社会行为。
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找到针对性的对策,有助于改善中学生的逆反现象,推动他们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 生理因素青春期是中学生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和逐渐产生激素的变化对中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产生了显著影响。
他们常常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出现情绪波动,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 学业压力学校教育以升学率为导向,对学生施加了较大的压力。
中学生需要应对大量的作业、考试,面对升学竞争的压力,这些压力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学校教育,产生反抗情绪。
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言行、教育方式等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庭沟通不畅、家长过于严厉或溺爱,容易使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 自我意识成熟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权威和规则的质疑和抗拒,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的对策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注重平等和尊重,理解学生的困难和挑战,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设置适当的课外辅导活动,增加学习的乐趣,缓解学业压力。
2. 加强家校沟通家长应关注中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孩子进行深入的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困惑。
家长可以适度支持孩子,为他们提供鼓励和建议,避免过度管制或溺爱。
3. 提供积极的反馈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及时给予中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和参与社交活动。
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4.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中学生需要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经历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权威和规则的挑战,以及自我认同的探索。
因此,许多中学生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逆反心理。
而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并采取有效对策成为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我认同的概念模糊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价值和目标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可能产生迷失感和不确定感,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从而对外部权威产生质疑。
2.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度放任,缺乏正确引导和沟通,容易使得中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另外,家庭中是否存在家庭冲突、单亲家庭、家庭成员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等因素也会影响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3.学校环境的诸多压力学校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使得中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对学校的规则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可能引发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4.同伴关系的变化中学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之一,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处于身份认同的探索阶段,往往会受到同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产生逆反情绪。
另一方面,同伴关系的变化,如同伴的选择和排斥等,也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对策: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温床,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预防和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父母应注重家庭教育,采用适度的管教方式,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过度放任。
并且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2.建立积极的学校环境学校作为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创建积极的学校环境。
学校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支持,让中学生在学业、兴趣和社交活动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报告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报告背景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于权威、规则和约束的反感和抵制。
在青春期的孩子们面临着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变化,他们开始渴望独立和自由,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期望。
这种逆反心理可能导致他们不愿意接受教育、违反校规校纪、与家长产生矛盾等问题。
分析1. 心理原因•自我认同:中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会对外界的期望产生怀疑,并试图寻找自己独特的个性。
•自主性需求:青春期是孩子们渴望获得独立和自主权的时期,他们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自尊心波动:青春期是孩子们自尊心波动较大的时期,他们对于批评和指责更加敏感。
2. 社会原因•权威压力:中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面临着来自权威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这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情绪。
•同伴影响:同龄人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们之间的交往可能导致逆反情绪的传播和加剧。
3. 家庭原因•家庭冲突: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使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期望: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者给予过多压力,也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情绪。
结果中学生逆反心理对其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学业受损:逆反心理导致中学生对学习抵触,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
- 行为问题:逆反心理可能导致中学生违反校规校纪、与教师产生冲突等行为问题。
-家庭矛盾加剧:逆反心理使得中学生与家长之间产生更多矛盾和冲突。
- 社会适应困难:逆反心理可能使中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遇到困难,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未来发展。
应对措施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学校: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家校之间的沟通等,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
•家庭: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沟通,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和困惑,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
2. 尊重和支持中学生•学校:教师应尊重中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青少年叛逆期的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法
一、青少年叛逆期的因素分析:1.生理因素:青少年在生理上经历了身体和性别发育的变化,荷尔蒙水平的改变以及大脑发育阶段的特殊性,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定、易冲动、顽固等叛逆行为。
2.家庭因素:青少年叛逆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家庭冲突、家长的不良示范、过度的管制和疏远等恶劣家庭环境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抵触情绪和叛逆行为。
3.同伴关系:青少年为了融入群体而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有时会被同伴引诱走上不良的道路。
恶劣的同伴环境也可能引发青少年的叛逆行为。
4.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压力和竞争也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青少年可能因为对学业、职业、社交等方面的期望感到沮丧或无力,进而表现出反叛、厌学等行为。
二、青少年叛逆期的解决方法:面对青少年叛逆期的问题,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界都需要给予关注和支持,采取以下解决方法:1.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与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沟通,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理解。
家庭应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压力。
2.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引导青少年选择良好的朋友圈子,与能够互相促进成长的朋友交往。
同时,给予他们独立发展的空间和支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4.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建设。
提供更多娱乐、文化和体育等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增强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鼓励他们制定个人目标和规划,提升自己的自律能力。
在青少年叛逆期的解决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十分重要。
只有通过多方合力,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指导,他们才能更好地度过叛逆期,健康成长。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一)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一)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使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
诸如厌学、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群、独立能力差、亲子冲突呈增加趋势等。
其中,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表现极为明显。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
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问题。
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
逆反心理无论是对青少年自身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逆反心理束缚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由逆反心理产生的逆反行为的消极作用,青少年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启迪,因而会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成熟。
2.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使他们往往不计后果,漠视校规、挑战社会规则。
譬如有些青少年不听从教师、家长关于不要早恋的劝告,暗中追逐异性,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幼稚的“两性”关系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成绩。
还有一些青少年违反学生守则和公共生活准则,大量吸烟和饮酒,过早地变成“烟鬼”、“酒鬼”,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有可能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分析与对策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概念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管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通过概念可以得出,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机制,过程。
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抵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反应。
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可见逆反心里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反心理倾向。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一)对正面宣传做反面思考。
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个特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的全盘否认正面宣传。
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程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的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加长都希望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的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
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
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的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院(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班级:思想政治教育11-2班
姓名:胡红
学号:
指导教师:梁美妍
教师职称:讲师
黑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来源
1、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第一,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对青少年叛逆心理原因进行深入的了解。第二,了解由于青少年叛逆所引起的后果。第三,通过对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调查研究,得出相关理论和材料,从而对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及产生的后果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找出解决青少年叛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四,了解目前青少你那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现状,知晓影响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因素。能够从哪些方面着手去改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为帮助家长、老师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使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可行性建议。
在我国,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表现在不服从管教、缺少理想和信仰、幻想一夜成名、早恋、追星、网瘾、暴力、离家出走等现象。“叛逆心理”的出现让家长和老师在与孩子的交往、沟通的过程中产生障碍,关系出现裂痕。家长们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无不头疼地表示:孩子做什么事都不愿意配合,就喜欢反着说、对着干;年龄不大,脾气挺大,一提到学习就翻脸;以前叽叽喳喳的孩子装起深沉,心事不愿意向父母吐露;以前温顺乖巧的孩子变得易怒、蛮横;总是嫌父母唠叨等等。在学校,教师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说了很多遍的禁令,学生们偏偏还是要违反;只听得表扬,听不得半点批评;喜欢哗众取宠、挑老师的错误到吹毛求疵的地步;情绪起伏很大,一时灰心丧气,一时又得意万分等等。家长、老师们不禁要问:青春期的孩子怎么了我们该如何与处于人生中疯狂、迷茫、狂妄、天真、热血又叛逆时期的孩子打交道呢传统的家长权威式亲子关系早已分崩离析,师尊生卑的时代显然一去不返。亲子、师生冲突日益凸显,所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等教育方式必须协调统一起来,建立健全新型的亲子、师生关系,完善关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5)甘剑梅2005年5月在《思想·理论·教育》发表了“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文章主要指出,叛逆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潜在本能,人类自身就是一个叛逆的物种。虽然叛逆是个体成长的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如果没有正确地运用,也可能导致生命成长的停滞与困惑。理性的成年人应该为少年的这种变化而欣喜,正是由于这种敢于向权威的挑战的成长,才加大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
理论意义: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及正在到来的全球一体化等复杂多样的社会背景下,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自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加,正处于青春期的最敏感阶段,是各种心理问题的多发期,据调查统计有90%的青少年都具有叛逆心理特征。
“叛逆心理"是主体在自我的心理需求与客观的心理环境相悖时产生的一种带有强烈对抗色彩的心理状态及倾向。它是孩子发育过程中一个必然伴有的现象,是青少年身体发育和“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随着知识的积累,见识的增长,同龄人的影响,青少年渴望自主、要求独立言行的欲望显着增强,一旦有人违背他们的意愿,不支持他们想法,便很容易产生主的一种表现,有点叛逆不是坏事,但过度了就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容易导致固执、焦虑,产生对他人的怀疑、偏见与敌意,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长此下去,还会造成性格孤僻、心理不平衡、严重影响良好的性格建立和个人发展。
2、国内外发展情况(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状况:
(一)从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研究
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但他们身心发展并不同步,他们渴望独立、追求个性、摆脱束缚是青春期的特征。
(1)张娟在2010年1月《大众文艺》发表的“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主要是对叛逆心理进行了内涵的阐述,分析了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并对如何消除叛逆心理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了探讨。
(2)曹晓明于2014年在《中国校外教育》上发表了“谈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对策”的文章,主要讲诉叛逆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应进行叛逆心理方面的研究及加强调研,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中让青少年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况,使之健康成长。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探究孩子叛逆心理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叛逆心理对于孩子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对待叛逆心理,教育者应持有怎样的人文关怀;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主要的教育阵地,我们应该如何坚守,采取怎样的对策去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建立符合时代、顺应潮流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从而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研究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和对策”是一个亟待解决和认真思索的的课题,对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叛逆问题亦能提出十分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
(3)郑波在2011年11月在《校园心理》发表了“青少年叛逆性表现的心理分析”主要讲诉青少年中学生存在很强的叛逆心理。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的影响,如父母离异、暴力、色情内容的媒体宣传、社会势力的侵入等,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这些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与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4)四川师范大学罗元的硕士毕业论文“初中生叛逆心理初步探究及应对策略”主要针对初中生叛逆心理的实际经验,为帮助父母、教师与具有叛逆心理的孩子交往,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初中生叛逆心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研究的文献资料,在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理论研究、访谈、量化研究等方法对初中生叛逆心理及在此影响下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变化、应对策略进行探索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粗浅的观点。
现实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就是研究人,长期地、不断地、深入地、研究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是一个教育者,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学会和孩子打交道,而做好后者显然更具挑战性。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掌握具有时代特色、先进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去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走过人生的歧路,辅导家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正确对待现实中的师生冲突,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