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叶状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手术治疗经病理诊断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2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分级,良性14例,交界性10例,恶性4例。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需要和乳腺巨纤维瘤及其他乳腺肉瘤相鉴别,其肿瘤的复发率随手术范围增大而下降,随病理组织学等级递增而升高。

临床医生需将乳腺叶状肿瘤当作低度恶性或恶性病变进行处理,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发病率较低,根据临床统计乳腺叶状肿瘤大约占乳腺肿瘤的0.3%~1.0%,由于其生物学行为多变难测,病理医生认识不足,给诊断以及处理带来很大困难,临床与病理常常误诊为纤维腺瘤。

为提高对乳腺叶状肿瘤疾病的认识,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经病理诊断的2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经病理诊断的2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41.5岁。

肿瘤位于左侧乳腺18例,右侧乳腺10例;位于外上象限10例,外下象限9例,内上象限4例,内下象限4例,乳晕区1例。

28例患者均表现乳腺无痛性肿块,近期出现肿块增大迅速就诊,其中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27年,平均病程18.5个月。

1. 2 病理检查方法1. 2. 1 巨检28例乳腺叶状肿瘤肿块大小不等,大小分别为2 cm×2 cm×2 cm~17 cm×13 cm×9 cm,其中24例包膜完整,4例包膜不完整;26例表面呈灰白色,2例血管丰富,表面为灰红色;21例肿瘤质韧,切面大部分呈灰白色,实性,呈分叶状,3例质地中等,2例分叶状,切面大部分淡黄色,部分区域呈黄色,2例切面见多个小囊腔,灰白间灰红,呈鱼肉状。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56临 床 医 学中外医疗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表1 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理学形态[n (%)]例数年龄(岁)发病时间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纤维腺瘤3<20无固定2(66.7)0(0.0)1(33.3)0(0.0)1733~55绝经期前后10(58.8)4(23.5)2(11.8)1(5.9)P/<0.05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 tumor of the breast,PTB)是发生于女性的一种罕见疾病,发生率约占乳腺肿瘤的0.3%~0.9%,占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3%[1],这类疾病在临床上误诊、漏诊率较高,且在治疗手段上缺乏科学规范和统一的指导方针[2]。

现以该院2008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2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为例,对引发乳腺叶状肿瘤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对乳腺叶状肿瘤病患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从引发乳腺叶状肿瘤的原因及人群分析,进而为此疾病的早期预防、中期治疗和晚期术后辅助治疗,做统一的指导方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2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20例都为女性,无男性,其中青春期月经初潮少女3例,已结婚生育17例(包括结婚生育后停止生育妇女和绝经期前后妇女)。

术前空芯针穿刺活检为最佳方法,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乳房组织为主。

1.2 诊断标准临床表现:该病常发于女性40~50岁之间,多为单侧乳房病变。

病程较长,肿块体积较大,瘤体直径一般为1~16 cm,大者可达45 cm,多为突长质硬的囊肿块,表面皮肤常受累[3]。

1.3 研究方法采用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其危险因素。

其中研究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人群的生理特征等。

因乳腺叶状肿瘤在临床上酷似纤维腺瘤,其在病理学上误诊率较高。

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术(影像学检查)后观察法对其结果再次进行仔细的分析论证。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分析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例1,女性,42岁,因发现“右乳肿物8月”入院,体格检查见右乳外上象限肿物,约5 cm,境界清,活动度好。

b超显示:肿物包膜完整,肿物内回声欠均匀,钼靶x线片见右乳椭圆形肿物,边缘光滑,无钙化。

术前诊断:右乳纤维腺瘤,行“肿物切除术”。

术后病理回报:叶状肿瘤,良性。

与患者做了病情沟通,建议再次手术。

由于患者乳房较小,故行“右乳房切除术”。

至今无复发。

例2,女性,20岁,右乳肿物4年,初约花生米大小,近半年明显长大,现约4 cm。

查体:肿物位于上象限,活动度好,境界清,似有分叶感,质韧。

b超显示肿物边界清。

术前考虑乳腺纤维腺瘤可能,但不排除外分叶状肿瘤。

故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将肿物及周围>1 cm的正常组织一并切除。

术中冰冻切片报告:纤维腺瘤;术后病理回报:叶状肿瘤,良性。

未再手术。

患者目前已术后2年,无转移。

例3,女性,41岁,因“左乳复发肿物半年”入院。

2年前左乳外上象限肿物切除,回报“纤维腺瘤”。

半年前该处又出现肿物,生长迅速,约 5 cm。

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切缘大于肿瘤边界1 cm。

术后病例提示:叶状肿瘤,不能定级;术后病理示:交界性叶状肿瘤。

向患者交待病情,建议进一步行“左乳单纯性乳房切除术”,患者拒绝。

现术后1年余,未见转移复发。

例4,女性,19岁,因发现“右乳肿物3月”就诊,查体见肿物约3 cm,活动度好,境界清,诊断“纤维腺瘤”,于门诊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显示纤维腺瘤。

1年后肿物复发,生长迅速。

回查既往病理切片,不除外叶状肿瘤,故二次手术行“肿物扩大切除术”。

术后病理回报:乳腺叶状肿瘤,倾向良性。

患者拒绝再行“乳房切除术”。

考虑患者虽为复发肿瘤,但病理仍倾向良性,故术后随访观察,目前正常。

2. 结果回顾这4例病例,最后均经病理确诊,即乳腺叶状肿瘤。

术前都有“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

根据病理提示的良性、交界性、恶性分类,良性者、交界性者均行“乳腺肿物扩大切除术”或“单纯乳房切除术”,至今无复发、转移。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为居民提供乳腺叶状肿瘤相关的健康咨询服务,解答居民的健康 问题。
高发人群的监控
针对高发人群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采取有效的预防 和治疗措施。
06
研究展望
研究方向与挑战
诊断与分类
目前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和分类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病理学技术,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筛查方案与实施
制定筛查方案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筛查方案,包括 筛查目标、筛查对象、筛查方法等。
推广筛查技术
推广和应用乳腺叶状肿瘤筛查技术,提高筛查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组织和管理
组织和协调筛查工作,确保筛查的有效实施和管 理。
社区宣传教育与高发人群的监控
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认识和预防 意识。
02
乳腺叶状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肿瘤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特点
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细胞核深染,异型性明显,细胞 排列呈浸润性生长。
肿瘤细胞之间可见凋亡小体,部分细胞可发生黏液样变或形 成泡沫样细胞。
肿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乳腺叶状肿瘤中存在CDK4基因扩增,导致细胞周期调控紊 乱,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部分乳腺叶状肿瘤中存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感染可导致 抑癌基因失活,从而促进肿瘤进展。
肿瘤细胞的遗传学特征
研究表明,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生与BRCA1基因突变有关,同时部分患者还伴有 p53基因突变。
研究还发现,部分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存在TP53基因突变,该基因编码的p53蛋白 可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从而抑制肿瘤发生。
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还发现乳腺叶状肿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因此对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分析周淑平【摘要】目的:对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预后进行分析与探讨。

方法选取1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通过免疫组化SP法与HE染色进行乳腺叶状肿瘤病理诊断分析。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一般肿瘤都发生在单侧,主要位于乳腺外上象限。

病理诊断为良性上皮与肿瘤性间质细胞成分,其中肿瘤间质细胞S-100(-),80%action、、vinentin(+)、CD34、desmin阳性表达。

结论病理诊断分析表明,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病情,而且表现出多样化病理形态,所以对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全面认识,对该疾病的正确诊断与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Objective The pathogenesis of breast tumor,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diagnosi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Methods Select 10 breast cancer patients, by HE staining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SP method breast tumor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alysis.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tumor occurred in unilateral, quadrant goes up outside, mainly in mammary gl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composition and benign epithelial tumor stroma cells, including tumor stroma cells S-100(-), action, and 80% vinentin (+), CD34, desmin positive expression.Conclusion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alysis indicate that breast cancer is a rare condition, pathological morphology and show the diversification, so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eaf breast cancer, the correc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31-32)【关键词】叶状肿瘤;乳腺;病理诊断;分析【作者】周淑平【作者单位】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湖南永州4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分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PT)属于一组与乳腺纤维腺瘤比较类似的局限性双相分化肿瘤,周围的间质细胞及两层上皮所形成的的裂隙共同构成叶状结构是乳腺分叶肿瘤的主要特征。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乳腺叶状肿瘤在临床上相对较为罕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案,以提供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参考。

一、乳腺叶状肿瘤的定义与特点乳腺叶状肿瘤是指嵌入于乳腺间质中以叶片状生长的肿瘤,其形态学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疾病。

乳腺叶状肿瘤通常表现为单发结节,质地较为硬实且有较强的可触及性。

在乳腺X线或超声联合检查中,乳腺叶状肿瘤常呈现为不规则边缘、高回声或混合回声等特征。

二、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学特点:乳腺叶状肿瘤的肿瘤细胞通常呈腺样增生,细胞排列呈腺切面排列,似乎是从腺体上皮发展而来。

肿瘤细胞呈多形性和不一致性,并具有核仁增大、核分裂和异型性等特征。

2. 间质反应:乳腺叶状肿瘤周围的间质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可表现为纤维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

这些反应是诊断乳腺叶状肿瘤的重要依据之一。

3. 免疫组化检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可以观察到乳腺叶状肿瘤细胞对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neu等的表达情况。

其中,对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较高,而HER2/neu的表达率相对较低。

三、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标准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的判断,但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结果也是必要的。

根据WHO乳腺病理分类标准,以下是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标准:1. 结节形态:单发或多发肿块,硬实质地。

2. 形态结构:肿瘤细胞以腺样增生为主,核仁增大,异型性增加。

3. 免疫组化特点:ER和/或PR阳性,HER2/neu表达较低。

4. 间质反应:周围乳腺组织存在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等反应。

四、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理分析结果来制定。

通常情况下,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辅助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分析
a n a l y s i s i n d i c a t e ha t t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i s a r a r e c o n d i t i o n ,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mo r p h o l o g y a n d s h o w t h e d i v o r s i f i c a t i O n , S O t o a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nd u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l e a f
【 K e y w o r d s l L e a f t u m o r ; Ma m ma r y g l nd a ; P a ho t l o g i c a l i d a no g s i s ; A n a l y s i s 乳腺分叶状肿瘤 ( p h y l l o d e s u t m o u r ,P T )属于一组与乳腺纤维腺
b r e a s t e a n e 魄 t he c o r r e c t d i a no g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he t d i s e a s e h a s v e r y i mp o r t nt a s i ni g i f c a n c e .
b r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 a s t c a n c e r p a t i e ms , b y HE s t a i n i n g wi t h i mmu n o h i s t o c h e mi c a l S P me t h o d b r e a s t t  ̄ - ' D . o r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d i a no g s i s na a l y s i s . Re s u l t s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he t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良性的乳腺肿瘤,通常在30-50岁之间的女性中发生。

它起源于乳腺组织中的腺上皮和纤维组织的增殖。

乳腺叶状肿瘤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小于3厘米。

肿瘤常常是单发的,但也有一些情况下可以是多发的。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两个组织成分,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

腺上皮由外基膜包围,在纤维组织的支持下形成叶片状结构。

纤维组织由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组成,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乳腺叶状肿瘤中的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较为明显,但没有发现细胞异型性或恶性特征。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症状通常是乳房肿块或肿瘤触摸压痛。

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与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

有些患者可能还会有乳头溢液、乳房轻微肿胀等症状。

乳腺叶状肿瘤的症状通常较轻,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肿块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进一步提供定性诊断的线索。

如果超声检查显示可疑恶性特征,进一步进行钼靶或核磁共振检查可能是必要的。

对于可疑乳腺叶状肿瘤,常规进行钼靶或经皮穿刺活检以获得病理学确诊。

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通常是手术切除。

这种肿瘤是一个良性肿瘤,手术切除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摘除肿块并确保良性病变的确定。

手术方法可以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患者的情况来选择,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乳房腺体叶扩大切除术、乳房腺体保留手术等。

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切除的组织是否为良性。

总结而言,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乳腺肿瘤。

它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乳房肿块和触摸压痛。

病理学上,它的特点是腺上皮和纤维组织的增殖。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而治疗通常是手术切除。

乳腺叶状肿瘤一般预后良好,并不会对患者的生活功能产生重大影响。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术后随访
定期术后随访对于及时发现复 发和转移非常重要,以便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乳腺叶状肿瘤的特性
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乳腺叶状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学和生物学 特性,包括其生长模式、侵袭行为以及预后等方面。
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为提高 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肿瘤边缘和浸润情况
边缘情况
良性叶状肿瘤通常具有清晰的边缘,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恶性叶状肿瘤边缘不 规则,常呈浸润性生长。
浸润情况
恶性叶状肿瘤可浸润周围乳腺组织、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甚至侵犯血管和神经 。良性叶状肿瘤一般无浸润现象。
04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关联分析
临床特征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肿瘤大小与病理分级
恶性叶状肿瘤
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 象增多,常出现坏死和出 血。
细胞的异型性和分裂活性
异型性
乳腺叶状肿瘤细胞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包括核大小不 一致、核仁明显、染色质深染等。恶性叶状肿瘤细胞的异型 性更为明显。
分裂活性
通过核分裂象计数可以评估乳腺叶状肿瘤的分裂活性。恶性 叶状肿瘤的核分裂象明显增多,而良性叶状肿瘤核分裂象较 少。
向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05
乳腺叶状肿瘤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形态学特征
良性肿瘤通常具有规则的形态, 清晰的边界,而恶性肿瘤则可能 呈现不规则的形态,边界模糊,
浸润周围组织。
细胞学特征
良性肿瘤的细胞形态正常,核分裂 象少见。而恶性肿瘤细胞形态异常 ,核分裂象多见,且可能出现异型 性。
分子病理特征与靶向治疗的可能性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与临床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与临床分析

病 因: 本病 发病 原 因不 明 , 可能 和体
内雌激素水平失调有关 。 临床表现 : 最 常见临床表现为局部无 痛性肿块 , 患者 几乎都因为发现肿块而 就 医, 也有少数 患者有刺痛或轻度胀痛 。在 临床 查 体 时 一 般 可 触及 1—3 c m肿块。
本 组患 者 1 1例 , 均 为 女性 , 年龄 4 2
cH { NEsE c0 MM L WI T Y D0 C T ORS
沦著 ・ 临床辅助检 查
乳腺 叶状肿 瘤 的病理诊 断与临床 分析
杨 艳辉 6 7 4 1 0 0云 南 丽 江 市 玉 龙 县 人 民 医 院
例较大肿瘤 ( 直径6 . 8 c m) , 间质成 分中细 胞有 明显异 型性 , 病 理性核 分裂 多见 , 诊 断为乳腺恶性 叶状肿瘤 。
迅速, 在几个月 内增长为很大 。②乳腺纤
维瘤体 积较 小 , 不 超过 5 c m表 面光 滑 , 边 界 清楚 , 质地均匀一致 , 无 分叶 , 而叶状肿 瘤体积 大多为 1 0— 2 0 e m, 表面 凹凸不平 , 有 分叶 , 质地不均匀 。③乳腺纤维瘤 可为 多发性 的 , 也 可为单 发 的 , 而 叶状 肿瘤 多

为单发 。④ 乳腺纤 维瘤 多发 生在 青年妇
女, 5 O岁 以上较为少 见 , 而叶状肿瘤不 仅 在 中青 年妇 女可见 , 而在老年妇女亦 可见
到。
6 7岁 , 平均 4 7 . 6岁 , 病 程 2~ 5 . 3年 。
文献报道肿 块最 大者 可 达 4 0—5 0 c m, 质
2 0岁 。
织, 黏液组织 , 甚 至软 骨等 。诊断 本病 除 上述成 分外 , 必须发 现有 上皮 细胞 成分 , 否则 和乳腺 肉瘤 难于区别 。 良性 的 P T s 主要 与乳腺 纤维 腺瘤鉴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与临床治疗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与临床治疗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与临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文献复习以及治疗的关系。

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2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肿瘤的复发率随病理组织学等级递增而升高,随手术范围增大而下降,并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纤维肉瘤,乳腺肌上皮瘤,巨大纤维腺瘤等鉴别。

结论建议不管叶状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类如何,仍把它看是低度恶性或恶性病变处理。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外科治疗叶状肿瘤是WHO为原来名为“叶状囊肉瘤”的肿瘤所推荐的新名称,因其切面是分叶状、有不规则裂隙、质细而得名,大多数完全是良性病变,部分为交界性,少数为恶性。

作者根据临床相关资料对叶状肿瘤的病理形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1 一般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43岁,左乳包块4月,约乒乓球大小,近1月逐渐长大。

查体:乳腺外上像限明显隆起一包块约5.8cm×3cm,质硬,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例2,患者,女,18岁,左乳包块1年,迅速增大转为疼痛1月。

查体:左乳弥漫肿大。

病理诊断:巨检:切除肿物灰白色,无明显包膜,大小例1为4.8cm×2.6cm×2cm;例2为8cm×6cm×4cm;切面灰白色,鱼肉样,质地细腻,局部有裂隙。

镜检:肿瘤细胞由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构成,间质细胞丰富,瘤细胞呈梭形、类圆形,排列紧密,偶见奇异形细胞;核分裂象丰富,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上皮细胞多无异形性,衬覆于囊腔或裂隙表面。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mentin强(+),EMA、CD34 和Actin(-),PR(+),ER(-)。

病理诊断:左乳恶性叶状肿瘤。

2 讨论乳腺叶状肿瘤(phylloides Tumor)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约占乳腺肿瘤的0.3%-0.9%和乳腺结缔组织与上皮组织混合性肿瘤的2%-3%[1]。

叶状肿瘤是由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共同组成的一型肿瘤。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05
乳腺叶状肿瘤的预后因素与复发 预防
预后因素分析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是乳腺叶状肿瘤预后不良的指 标之一。如果肿瘤侵犯淋巴结,患者的预 后通常较差。
病理分型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分型对预后具有重要 影响。一般来说,良性分型患者的预后较 好,恶性分型患者的预后较差。
肿瘤大小
肿瘤大小是影响乳腺叶状肿瘤预后的重要 因素。肿瘤越大,患者的预后通常越差。
年龄因素
年轻女性患乳腺叶状肿瘤后预后相对较好 ,而老年女性则较差。年龄因素被认为与 激素水平有关。
肿瘤分期
分期较晚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预后相对较 差。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 要意义。
复发预防措施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预防乳腺叶状肿 瘤复发的关键措施。通过彻 底切除肿瘤,可以降低复发 的风险。
药物治疗
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病机制仍不 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其 遗传和环境因素。
现有的治疗手段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治 疗方法。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的预后评估 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 地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患者的 生存期。
需要加强公众对乳腺叶状肿瘤 的认知,提高早期发现和治疗 的效果。
07
参考文献
此病在亚洲和非洲女性中 较为常见,但在欧美地区 相对较少。
发病部位
肿瘤通常发生于乳腺外上 象限,但其他部位也可受 累。
病理学特征
肉眼观
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可有囊性变,切面常呈 分叶状。
镜下观
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呈编织状或漩涡状排列,部分区域 可出现囊腔,腔内常有黏液样物质。肿瘤细胞核大,核仁 明显,但无异型性。
断。
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B超 、乳腺X线摄影、MRI等,这些 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大 小、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通过对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可以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生物学 行为和预后影响因素,为制定更加精 准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病理分析的重要性
1
临床病理分析是评估肿瘤性质、恶性程度和预后 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制定合适的治 疗方案。
2
通过临床病理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肿瘤的 良恶性、组织学类型和分级,为患者提供更加个 性化的治疗建议。
未来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乳腺 叶状肿瘤的研究进展,提高全球范围内对这一罕 见肿瘤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染色深浅不一。
核分裂像
03
核分裂像计数是评估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核分裂像越多
,恶性可能性越大。
病理分级与分期
分级
乳腺叶状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 性三个级别,分级标准主要依据细胞 的异型性、核分裂像、肿瘤坏死和浸 润等病理特征。
分期
乳腺叶状肿瘤的分期与其他乳腺癌类 似,根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 以及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分期。
其他治疗方法
放疗
对于恶性叶状肿瘤,放疗可杀死残留的癌细胞并降低局部复发风险。放疗通常在手术后 进行。
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针对叶状肿瘤的免疫治疗尚处 于研究阶段,未来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06
乳腺叶状肿瘤的预后与随访
影响预后的因素
肿瘤大小
一般来说,肿瘤越大,恶性转化的风险越高 ,预后越差。
组织学分级
组织学分级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预 后越差。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 果淋巴结转移,则预后较差。
年龄和激素状态

16例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与超声诊断

16例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与超声诊断

21 胃癌 .5 .
该患者 老年女性 ,既往有高血压病 史 ,平 素血 压控制 不佳 ,此 次
21误诊原 因分析 . 21 . 1器质性心脏病2 . 例 2 例患 者均 因气短人 院 ,1 患者2 岁 ,人 院前 5 例 7 年被外 院诊 断为
上 腹部胀满入 院 ,查体有颈静 脉怒张 ,双下 肢水肿 ,心脏 彩超左房 室增大 ,E 4%,考虑心功 能不全致 胃肠道 淤血 ,给予 降压 、强心 利 F4 尿治疗 ,效果不佳 ,后行 胃镜示 胃癌 ,赴 上级 医院行手术治疗 。
老 年女性 ,有冠心 病 、心 肌梗死 病史 ,曾行P I C 治疗 ,此 次主 因 反复 气短 加重入 院。查体 双肺 弥布 哮鸣 音 ,心 脏彩 超示左 房左 室增 大 ,E 4 %,考 虑急性 左心 衰 ,给予吸 氧 、强心利 尿治疗 ,效 果不 F4 佳 ,结合患者 反复气短 ,有时可 自行缓解 。考虑存在支气 管哮喘 ,给 予 甲级 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症状消失 。以后但凡症状发作 ,给予吸入
功能不全 ,静滴硝酸甘油 ,给予利尿剂 ,效果不佳 ,后化验示 甲状 腺 功能减退 ,给予 甲状腺 素片替代治疗 ,患者胸 闷缓解 ,水肿 消失。 2 . 2诊治提示 目前随着健康 意识的提高 ,人 口寿命 的延长 ,而心 脏病的 发生率 也越 来越 高 ,心 力衰竭 的发 生也 会越来 越多” 】 。 。老年 人常 并存 多种 疾病 ,症状 多不典型 ,要求我们 医师 对于患者应该 详问病 史,仔细体 检 ,尤 其是 目前临 床分 科越来越 细,医师往往 只想 和 自己相 关的痫 ,
21 . 6贫血 .
肝硬化腹水,平素 口服氢氯噻嗪、螺内酯等治疗,此次气短加重入
院 ,心 脏彩超示左房 右房大 、E 4%,考虑心 功能不全 ,给予 强心利 F1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3
治疗效果评估主要包括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 率、总生存率等指标,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 患者的生存质量。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肿瘤,具 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
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与患者的预后密切 相关,需要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通过对乳腺叶状肿瘤的研究,可以为临床治 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04
讨论与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01
乳腺叶状肿瘤生物学特性呈现恶性潜能,易复发、转移。
02
肿瘤细胞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与其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
等密切相关。
乳腺叶状肿瘤的恶性程度与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数目、坏死
乳腺叶状肿瘤病理学特征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包括肿瘤边界清晰 、无包膜、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等 。
乳腺叶状肿瘤鉴别诊断
乳腺叶状肿瘤需要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性 增生病、乳腺癌等鉴别诊断。
THANK YOU.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细胞的雌激素受 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 增殖指数(Ki-67)等指标。
通过定量测定肿瘤细胞的ER、PR、EGFR、Ki-67的表达水平 ,评估其与乳腺叶状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
研究内容与结构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研究结构
本文分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五个部分。材料与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验过程等 ;结果包括患者基本情况、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核分裂象数等;讨论部分主要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 理学特征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论部分总结研究结果,提出临床建议。

16例乳腺分叶状肿瘤的钼靶X线分析

16例乳腺分叶状肿瘤的钼靶X线分析
术产率 、新生儿 窒息率和 产褥感染率 均明显增 加。有研 究表明 :胎膜
【] 胡 红新 .3 例 胎膜 早 破 与难 产 的 关 系 及 处 理 [] 尔 滨 医药 , 6 10 J. 哈
2 1 ,0 4:82 . 0 03 () —9 2
[] 谭 峰, 志英 . 膜 早破 与 难 产 的 关系 及处 理 [】 国 医药 指 南 , 7 李 胎 Jl 中
(h l d mo o ebes,P B)。本 文收集 了我 院 自2 0 年 7 ] p yl et r fh r t T o u t a 08 7
分叶 。6 N肿块周 围可见 低密度晕环 影 。x 测量肿块最 大径2 9m。 线  ̄c
2 1 ,(0:37 . 0 083 ) —4 7
[] 张启 欣 , 生 丽 . 膜 早破 与头 位 难产 的相 关 因 素分 析 [] 国 8 苟 胎 J. 中
实 用 医药 , 1,(8 : —7 2 62 ) 59 . 01 9
1例 乳腺 分叶状肿瘤 的钼靶 X 6 线分析
王 锋 陈 体 苏 雪娟 刘 帆
娠 、羊水过 多 ,后者 如胎位不 正、头盆 不对 称 ,先 露部不 能与骨盆人 口衔接 ,致羊水 中压 力不均匀等 。
参考 文献
… 凌 萝达 . 产理 论 与实 践 [ . 京 : 生 出版社 , 0 : 8 1 难 M] 北 卫 2 61 . 0 2 【] 张惜 阴. 用妇 产科 学 [ . . 民卫 生 出版 社, 0 : 5 2 实 M] 版 人 2 2 31 . 0 8 [ 乐 杰 . 产 科学 [ .版. 京 : 民卫 生 出版社 , 1:3. 3 ] 妇 M] 7 北 人 2 017 0 [] 曹 泽 毅. 4 中华 妇产 科 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版社 ,087 8 M] 版 北 2 人 20: — 9

乳腺叶状肿瘤16例诊疗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16例诊疗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16例诊疗分析孙雪峰【摘要】目的:研究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与分析。

方法:采用光镜复习原理诊断乳腺叶状肿瘤,从而按良性诊断的方法从中分析。

结果:16例乳腺叶状肿瘤的患者有超过一半的为良性肿瘤,恶性和交界性的肿瘤只占很少数。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预后护理与临床手术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乳腺叶状瘤病理诊断手术乳腺叶状肿瘤是目前乳腺所有肿瘤中占比率最小的,这种肿瘤易发年龄在30~50岁。

乳腺叶状肿瘤的组织内构比较像叶子的形状,细长间隙小,乳腺叶状肿瘤的名称和诊断标准还没有得到一致,常常医生检查出的恶性肿瘤判定为囊肉瘤,然而却把较小的细胞异性称为纤维腺瘤。

因为还没有统一的命名和治疗诊断的标准,导致医生在治疗和诊断上受到了阻碍,有些检验项目无法进行。

现在WHO已经明确了该类肿瘤的归属,统一为叶状瘤,但是包括了良性、交界性、恶性三种。

叶状瘤的良性诊断一般都是采用Azzopardi和Salvadori中的标准值进行检查。

通过对病例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分析该类肿瘤的手术方式和病症对预后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收集数据,方便以后治疗,现做出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从2015年10月~2016年1月来我院进行检查的16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检查诊断为良性的肿瘤,2例患者诊断为交界性的肿瘤,4例患者为恶性肿瘤。

患者的年龄平均47岁,患有的肿瘤大小各不相同。

通过对这些肿瘤的病理进行切片研究,按照Azzopardi和Salvadori的诊断标准,研究其中的数据,包括肿瘤周围的组织形态和细胞的间隙、肿瘤是否坏死等病症的出现,相对于肿瘤的不同,对待检查方法方式也不相同,还是要以主要的范围进行分析治疗。

2结果16例患者中,良性患者相对于交界性和恶性肿瘤的占有比率较大,良性肿瘤发病的年龄一般在35岁,肿瘤的一般都是4cm左右;交界性肿瘤的发病年龄一般在45岁上下,肿瘤的大小在6.1cm左右;而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稍大一些,在51岁左右,肿瘤的大小在8cm。

乳腺叶状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

乳腺叶状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

乳腺叶状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对16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6例患者中位年龄43岁。

根据肿瘤间质细胞密度、生长方式、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和坏死进行乳腺叶状肿瘤分级,良性8例,交界性2例,恶性6例。

免疫组化示间质细胞Vim均阳性,p53及Ki67阳性表达于恶性叶状肿瘤,良性叶状肿瘤CD34阳性,交界性叶状肿瘤CD34灶性阳性,恶性叶状肿瘤CD34阴性。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病理学形态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免疫组化对恶性叶状肿瘤有一定表达。

叶状肿瘤以手术治疗为首选,应根据其生物学行为特点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050-03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s,PTs) 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是乳腺的一种富于细胞性纤维上皮性肿瘤,过去称为叶状囊肉瘤。

2003年WHO将其命名为叶状肿瘤,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个亚型。

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表现多样,组织学分类和治疗方法都存在着不同分歧。

本文收集本院16例PTs的临床、病理资科并结合文献资科进行分析。

材料与方法1.材料: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2年7月确诊PTs共16例,按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标准。

2.方法: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

切片厚4μm,行HE和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第一抗体分别为Vim、CD34、p53、Ki67。

所有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Vim为胞质表达,CD34为胞质和(或)胞膜表达,p53、Ki67为胞核表达。

阳性结果分别为胞膜、胞质或胞核有棕黄色颗粒附着。

阴性结果为胞膜、胞质或胞核无着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叶状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对16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6例患者中位年龄43岁。

根据肿瘤间质细胞密度、生长方式、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和坏死进行乳腺叶状肿瘤分级,良性8例,交界性2例,恶性6例。

免疫组化示间质细胞Vim均阳性,p53及Ki67阳性表达于恶性叶状肿瘤,良性叶状肿瘤CD34阳性,交界性叶状肿瘤CD34灶性阳性,恶性叶状肿瘤CD34阴性。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病理学形态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免疫组化对恶性叶状肿瘤有一定表达。

叶状肿瘤以手术治疗为首选,应根据其生物学行为特点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050-03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s,PTs) 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是乳腺的一种富于细胞性纤维上皮性肿瘤,过去称为叶状囊肉瘤。

2003年WHO将其命名为叶状肿瘤,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个亚型。

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表现多样,组织学分类和治疗方法都存在着不同分歧。

本文收集本院16例PTs的临床、病理资科并结合文献资科进行分析。

材料与方法1.材料: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2年7月确诊PTs共16例,按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标准。

2.方法: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

切片厚4μm,行HE和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第一抗体分别为Vim、CD34、p53、Ki67。

所有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Vim为胞质表达,CD34为胞质和(或)胞膜表达,p53、Ki67为胞核表达。

阳性结果分别为胞膜、胞质或胞核有棕黄色颗粒附着。

阴性结果为胞膜、胞质或胞核无着色。

结果1.临床资料:16例PTs患者均为女性,良性8例、交界性2例、恶性6例。

年龄20—63岁,中位年龄43岁。

均为无痛性肿块而就诊,临床检查触之为边界尚清,肿块质地较硬,与皮肤无明显粘连,其中2例局部皮肤变薄,皮温增高,1例皮肤紫红色,表面有破溃。

左乳7例,右乳9例。

其中合并浸润性导管癌1例,合并同侧纤维腺瘤1例,合并对侧纤维腺瘤1例。

病程l—360个月,中位病程12个月。

2例(良性1例、恶性1例)短期内肿物有迅速增大的病史。

4例(良性1例、交界性1例、恶性2例)有术后复发史,首次手术后复发时间范围5~36个月,中位复发时间12个月。

2.病理资料2.1巨检:肿瘤大小1.3×2×2cm-8×13×16cm,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清楚10例,分界欠清6例,呈结节状、球形或分叶状,部分有包膜,切面膨出,见大小不等的裂隙或囊腔,呈粉色或灰白,质地中等。

大的肿瘤,叶芽状卷曲裂隙的车辐状结构更加明显,小的肿瘤切面为均质状。

2例伴粘液变性,6例质地细腻,呈鱼肉状,伴有出血、坏死。

3例同侧腋窝淋巴结标本,最少4枚,最多20枚。

2.2组织学观察:肿瘤由上皮和富含梭形成纤维细胞的间质构成。

上皮成分包括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细胞,被覆于导管、囊腔、裂隙和叶样突起的表面,除1例导管上皮异型增生,呈巢状、片状、条索状、腺样排列,其余分化好,排列规则,无异型。

其中3例经多次取材才找到上皮成分。

真正的肿瘤成分是过度增生的间质细胞,即不同分化程度的纤维母细胞,间质细胞丰富区以被覆上皮下最明显,间质细胞丰富,长梭形,排列呈编织状、网状、束状排列,疏密不一,其中8例梭形细胞核形态较一致,核分裂少见。

2例伴有粘液变性。

2例上皮下间质细胞适中,核分裂5-9/10HPF,细胞中度异型,分布不一致,无坏死,小部分区域与周围组织界欠清。

6例上皮下间质细胞更加丰富,分布更为均密,核分裂>10/10HPF,细胞异型性明显,伴有坏死,出血,边缘浸润性生长。

2例见异源性分化,送检同侧腋窝淋巴结除1例合并乳腺癌见癌转移外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

2.3免疫组化结果:间质细胞Vim均阳性, p53及Ki-67阳性6例,大于10%。

CD34阳性8例,CD34灶性阳性2例。

讨论在西方国家,乳腺叶状肿瘤约占乳腺肿瘤的0.3%—1%和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5%[1]。

1938年首先为Müller所认识,他用“叶状囊肉瘤”这一命名,但强调其具有良性生物学行为。

1941年认识到该瘤具有恶性特征后,文献上有关于本瘤的含义和名称甚为混乱,此类肿瘤名称的使用含义不清,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提议应用广义的命名“分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s,PTs) (简称叶状肿瘤),然后根据组织学表现冠以良性、交界性、恶性[1]。

PT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青少年少见,平均年龄为45岁。

很少患者年龄在25岁以下,这与纤维腺瘤的年龄分布形成明显的对照。

本病男性罕见,偶见于接受激素治疗和男性乳腺发育者[2]。

目前PTs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除种族、年龄、地域等因素外,可能还与卫生习惯、生育哺乳、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

不少学者认为主要与雌激素的分泌和代谢紊乱有关[3]。

有报道在本病中12.5%曾患过纤维腺瘤,而且在同一肿瘤中,21%的病例可同时合并纤维腺瘤[4]。

本组中2例(12.5%)有明确的乳腺病及纤维腺瘤手术史,2例(12.5%)同时合并纤维腺瘤。

病程一般较长,肿瘤生长缓慢,可有肿块突然加速生长的病史,多数患者症状为无痛性实性肿块,多单侧发生。

肿瘤直径变化较大,一般体积较大。

本组中肿瘤大小1.3×2×2cm一8×13×16cm。

有文献报道肿块直径为1.0-40.0cm,且多数直径>5.0cm[5]。

肿瘤大小不一,因此PTs既不能仅凭大小做出诊断,也不能仅凭大小就排除诊断。

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结节状,实性,外科手术易剥离,边界多较清楚,但一般无真性包膜,质韧,乳头可以变平,但肿瘤表面皮肤一般不受侵犯。

切面叶状,色灰白、灰黄或淡粉,常见大小不等的裂隙或囊腔,内含清亮液体、血性液或胶冻样物。

实性部分呈编织状,亦可呈息肉样突出囊腔,可见坏死、出血和粘液变性改变,因而切面色泽杂乱,有时还可见骨和软骨组织。

良性肿瘤分叶、裂隙结构明显,恶性肿瘤质地细腻,呈鱼肉状,区域侵犯周围组织,伴有出血、坏死区。

体积小的肿瘤多为实性,组织结构较均匀一致,裂隙及分叶状结构不明显。

PTs是双向分化肿瘤,由纤维、上皮两种成分共同组成的一型肿瘤,上皮细胞由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组成,常形成腺管或被覆于囊腔、裂隙之表面,细胞可正常、萎缩或增生,有时出现大汗腺化生或鳞状上皮化生,上皮细胞增生常见,增生呈乳头状,实质形或筛状,可有不典型增生及癌变(包括原位癌及浸润性癌)。

本组中1例诊断为恶性混合瘤,部分为恶性PTs,部分为浸润性导管癌,该例部分区域间质细胞显著增生,具有明显多形性,核分裂象多见,其内可见裂隙状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无异型,诊断恶性PTs无异议,部分区域导管上皮异型增生,呈巢状、片状、条索状、腺样排列,可见病理性核分裂,间质细胞无异型,呈浸润性导管癌表现。

WHO根据PTs组织学特征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3种类型,可根据以下几方面来判断[6] (1)间质细胞密度; (2)肿瘤生长方式;(3)瘤细胞异型性;(4)核分裂象;(5)肿瘤性坏死。

间质细胞过度增生,由此形成的叶状结构主要用于乳腺上皮性肿瘤分类,是确定PTs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PTs与纤维腺瘤最重要鉴别点之一。

间质增生程度随病理组织学等级的升高而有所增加。

良性PTs间质细胞的密度比纤维腺瘤大,梭形细胞胞核形态单一,核分裂象罕见(<4/10HPF),边界清楚。

恶性PTs间质细胞密度明显增加,细胞明显异型,核分裂象易见(>10/10HPF),肿瘤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少数病例中出现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等异源性分化。

由于肉瘤成分的过度生长,上皮成分有时需要多切面检查才能找到。

交界性PTs特征界于良性和恶性之间。

第2、3和4项中有2项具有恶性特征,出现片状坏死时可诊断恶性,如其他项均不具有恶性特征,出现片状坏死,则提示可能预后不良。

免疫组化[7]一般表现为Vim阳性,CD34在纤维腺瘤和良性、交界性、恶性PTs的表达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p53及Ki-67阳性表达于恶性PTs,在良恶性区分上有帮助,而对于鉴别诊断并没有特异性。

本组良性叶状肿瘤CD34阳性,p53及Ki-67阴性;交界性叶状肿瘤CD34灶性阳性,p53及Ki-67个别细胞阳性;恶性叶状肿瘤CD34阴性,p53及Ki-67阳性大于10%。

鉴别诊断:⑴纤维腺瘤尤其是青春型及富于细胞性纤维腺瘤:间质过度增生进而形成的分叶状结构,是PTs区别于青春型及富于细胞性纤维腺瘤的重要依据,PTs可有上皮下幼稚细胞带,上皮性腺管被挤压成长而不规则的裂隙,一般不短于 1个半低倍视野(x10)或更长,有囊内瘤的特征结构,而纤维腺瘤见不到上皮下幼稚细胞带,分枝短,多不超过3/4个低倍视野(x10),小而短的分枝周围常有小叶样排列的增生腺管,肿瘤切除后极少复发。

⑵导管周围间质肉瘤:此瘤罕见,一种界限不清的双向分化的病变。

以局限在小管周围增生的间质细胞增生为特征,其小管保留开放的腺腔,缺乏分叶状结构,属于低度恶性,可复发。

⑶梭形细胞化生的癌:化生性癌没有间质成分突入导管内生长的图象,可见到上皮成分和梭形细胞之间的过度,而PTs两种成分是相互独立的。

免疫组化梭形细胞化生的癌其梭形细胞对CK、Vim、Actin、S-100均呈阳性反应,提示它们的肌上皮来源。

PTs切除后均易复发,不论组织学类型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

Taira[8]等认为影响PTs复发的危险因素有恶性程度、肿瘤大小、多灶性、切缘和肿瘤间质增生等,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PTs的首选方法。

切除的范围主要取决于组织学类型,肿瘤的大小及其所占乳房的比例,而最初的手术方式、肿瘤切除范围不足是复发的主要原因。

史凤毅[9]等研究认为,肿瘤复发率随病理组织学等级递增而升高,随手术切除范围的增大而下降,良性的行扩大切除术,复发的交界性和恶性肿瘤则要采用全乳房切除术。

良性PTs不发生转移,完整切除肿瘤后不易复发;交界性PTs术后较少发生转移,但可局部复发;恶性的PTs术后可发生转移和复发,主要通过血行转移,转移的主要部位是肺和骨。

淋巴结转移甚少见。

本组1例良性、1例交界、2恶性者术后局部复发,可能与手术范围不够大有关。

送检同侧腋窝淋巴结中除1例合并乳腺癌者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

扩大局部切除范围是治疗原发和复发病变的主要手段,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边缘l-2cm,局部复发的肿瘤,应切边缘2-3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