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叶状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叶状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6
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位年龄43岁。根据肿瘤间质细胞密度、生长方式、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和坏死进行乳腺叶
状肿瘤分级,良性8例,交界性2例,恶性6例。免疫组化示间质细胞Vim均阳性,p53及Ki67阳性表达于恶性叶状肿瘤,良性叶状肿瘤CD34阳性,交界性叶
状肿瘤CD34灶性阳性,恶性叶状肿瘤CD34阴性。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病理学形
态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免疫组化对恶性叶状肿瘤有一定表达。叶状肿
瘤以手术治疗为首选,应根据其生物学行为特点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而选择不同
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
02-0050-03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s,PTs) 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是乳腺的一
种富于细胞性纤维上皮性肿瘤,过去称为叶状囊肉瘤。2003年WHO将其命名为
叶状肿瘤,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个亚型。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表现多样,
组织学分类和治疗方法都存在着不同分歧。本文收集本院16例PTs的临床、病理资科并结合文献资科进行分析。
材料与方法
1.材料: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2年7月确诊PTs共16例,按WHO乳
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标准。
2.方法: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
4μm,行HE和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第一抗体分别为Vim、CD34、p53、Ki67。所有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Vim为胞质表达,CD34为胞质和(或)胞膜表达,p53、Ki67为胞核表达。阳
性结果分别为胞膜、胞质或胞核有棕黄色颗粒附着。阴性结果为胞膜、胞质或胞
核无着色。
结果
1.临床资料:16例PTs患者均为女性,良性8例、交界性2例、恶性6例。
年龄20—63岁,中位年龄43岁。均为无痛性肿块而就诊,临床检查触之为边界
尚清,肿块质地较硬,与皮肤无明显粘连,其中2例局部皮肤变薄,皮温增高,
1例皮肤紫红色,表面有破溃。左乳7例,右乳9例。其中合并浸润性导管癌1例,合并同侧纤维腺瘤1例,合并对侧纤维腺瘤1例。病程l—360个月,中位病
程12个月。2例(良性1例、恶性1例)短期内肿物有迅速增大的病史。4例(良性
1例、交界性1例、恶性2例)有术后复发史,首次手术后复发时间范围5~36个月,中位复发时间12个月。
2.病理资料
2.1巨检:肿瘤大小1.3×2×2cm-8×13×16cm,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清楚10例,分界欠清6例,呈结节状、球形或分叶状,部分有包膜,切面膨出,见大小不等
的裂隙或囊腔,呈粉色或灰白,质地中等。大的肿瘤,叶芽状卷曲裂隙的车辐状
结构更加明显,小的肿瘤切面为均质状。2例伴粘液变性,6例质地细腻,呈鱼
肉状,伴有出血、坏死。3例同侧腋窝淋巴结标本,最少4枚,最多20枚。
2.2组织学观察:肿瘤由上皮和富含梭形成纤维细胞的间质构成。上皮成分包
括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细胞,被覆于导管、囊腔、裂隙和叶样突起的表面,除1
例导管上皮异型增生,呈巢状、片状、条索状、腺样排列,其余分化好,排列规则,无异型。其中3例经多次取材才找到上皮成分。真正的肿瘤成分是过度增生
的间质细胞,即不同分化程度的纤维母细胞,间质细胞丰富区以被覆上皮下最明显,间质细胞丰富,长梭形,排列呈编织状、网状、束状排列,疏密不一,其中
8例梭形细胞核形态较一致,核分裂少见。2例伴有粘液变性。2例上皮下间质细
胞适中,核分裂5-9/10HPF,细胞中度异型,分布不一致,无坏死,小部分区域
与周围组织界欠清。6例上皮下间质细胞更加丰富,分布更为均密,核分裂>10/10HPF,细胞异型性明显,伴有坏死,出血,边缘浸润性生长。2例见异源性分化,送检同侧腋窝淋巴结除1例合并乳腺癌见癌转移外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
2.3免疫组化结果:间质细胞Vim均阳性, p53及Ki-67阳性6例,大于10%。CD34阳性8例,CD34灶性阳性2例。
讨论
在西方国家,乳腺叶状肿瘤约占乳腺肿瘤的0.3%—1%和乳腺纤维上皮性肿
瘤的2.5%[1]。1938年首先为Müller所认识,他用“叶状囊肉瘤”这一命名,但强
调其具有良性生物学行为。1941年认识到该瘤具有恶性特征后,文献上有关于本
瘤的含义和名称甚为混乱,此类肿瘤名称的使用含义不清,因此,世界卫生组织
的分类提议应用广义的命名“分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s,PTs) (简称叶状肿瘤),然后根据组织学表现冠以良性、交界性、恶性[1]。
PT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青少年少见,平均年龄为45岁。很少患者年龄在25岁以下,这与纤维腺瘤的年龄分布形成明显的对照。本病男性罕见,偶见于接
受激素治疗和男性乳腺发育者[2]。目前PTs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除种族、
年龄、地域等因素外,可能还与卫生习惯、生育哺乳、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
不少学者认为主要与雌激素的分泌和代谢紊乱有关[3]。有报道在本病中12.5%曾
患过纤维腺瘤,而且在同一肿瘤中,21%的病例可同时合并纤维腺瘤[4]。本组中
2例(12.5%)有明确的乳腺病及纤维腺瘤手术史,2例(12.5%)同时合并纤维腺瘤。
病程一般较长,肿瘤生长缓慢,可有肿块突然加速生长的病史,多数患者症状为
无痛性实性肿块,多单侧发生。肿瘤直径变化较大,一般体积较大。本组中肿瘤
大小1.3×2×2cm一8×13×16cm。有文献报道肿块直径为1.0-40.0cm,且多数直
径>5.0cm[5]。肿瘤大小不一,因此PTs既不能仅凭大小做出诊断,也不能仅凭大
小就排除诊断。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结节状,实性,外科手术易剥离,边界多较
清楚,但一般无真性包膜,质韧,乳头可以变平,但肿瘤表面皮肤一般不受侵犯。切面叶状,色灰白、灰黄或淡粉,常见大小不等的裂隙或囊腔,内含清亮液体、
血性液或胶冻样物。实性部分呈编织状,亦可呈息肉样突出囊腔,可见坏死、出
血和粘液变性改变,因而切面色泽杂乱,有时还可见骨和软骨组织。良性肿瘤分叶、裂隙结构明显,恶性肿瘤质地细腻,呈鱼肉状,区域侵犯周围组织,伴有出血、坏死区。体积小的肿瘤多为实性,组织结构较均匀一致,裂隙及分叶状结构
不明显。PTs是双向分化肿瘤,由纤维、上皮两种成分共同组成的一型肿瘤,上
皮细胞由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组成,常形成腺管或被覆于囊腔、裂隙之表面,细
胞可正常、萎缩或增生,有时出现大汗腺化生或鳞状上皮化生,上皮细胞增生常见,增生呈乳头状,实质形或筛状,可有不典型增生及癌变(包括原位癌及浸润
性癌)。本组中1例诊断为恶性混合瘤,部分为恶性PTs,部分为浸润性导管癌,该例部分区域间质细胞显著增生,具有明显多形性,核分裂象多见,其内可见裂
隙状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无异型,诊断恶性PTs无异议,部分区域导管上皮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