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与修改4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合集下载

18学年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文章写作与修改》

18学年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文章写作与修改》

再如四川高考优秀作文《总有一种期待》的片段: 总有一种期待,能像季羡林先生那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曾看过他的一张照片,苍老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一株兰花,目光是那样澄澈坚 毅,双手握得又是那样坚定。一代大师,隐去种种已有的名誉,只为“存 真”,只为保持一颗洁白而平静的心灵。他在书中以“做真实的自己”作序, 以“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为题——是啊,人要怎样才能坦然地让内心做一面镜 子,向外映照一个花样万千的世界,向内反射一个平静如水而又深邃无比的内 心!期待,也能在牛棚里回首往事,整理自己的思绪;期待,也能在燕园的海 棠下梅妻鹤子,与红绿相伴永生。
【答案】 是认识。 不同作者因认识不同会导致对素材的使用不同,即便是同一作者,因认识 的变化对素材的使用也会变化。
3.怎样使素材由零碎的材料成为有机整体?
【答案】 找出联系,经过分析再加以综合。 先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经过分析,找出这些 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再加以综合,素材才能由零碎的材料成为 一个有机整体。
5.读课本P20、P21,思考:罗中立的经验对我们处理写作素材有什么启 示?
【答案】 (1)作者在受到素材“触动”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 (2)作者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意义”。(3)作者心 中的“立意”要不断地调整,使素材得到不断深化,让素材表现的“意义”不 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旨意。
(2)强化渲染“表现”部分:吃透观点重心——然后列举能表现重心的事 实、现象、数据等即可。 强化渲染“结果”部分:除了列举各种可能的分析、判断结果外,我们还 可以用“升华”结果的方式。 所谓“升华”结果,就是将事情可能有的结果(意义或作用等)合理地扩 大、拔高,把事情放到历史、文化、哲学等大背景下去探讨结果,试图将事情 与历史,文化、哲学建立联系。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3.手法不同。记叙文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 声绘色,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 议论文是用明白而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人物活动和 事情发展过程。
二、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
1.材料的转述应简明扼要,详略得当
概 括
评 析
补 述
《 谈 骨 气 》
文天祥
“不食嗟来之食”
闻一多
2.根据论点的需要来确定转述材料的角度
拓展阅读
小资料
1. 观察积累。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 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 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
2. 阅读积累。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
3. 练笔积累。练笔的形式一般有:读练笔, 即动笔墨读书,包括词语摘抄,内容概括,佳句 警句抄录,读后感,书刊评论等。观察练笔,主 要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视听练笔、活动练 笔等,均可用日记形式写观后感、活动收获等。 4. 活动积累。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 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积累写作 材料的重要途径。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 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究
讨 论
1. 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不同的文体在转述同 一材料时有什么异同? 2. 如果还是以“窗子”为材料,写成议论文 《窗的启示》,你应该怎样灵活地转述材料,成 为议论文中的例证?
《窗》
?
“贫困是一笔财富” “自古雄才多磨难” “勤奋执著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转述材料的方法 1. 在开头简明扼要地概述材料,起到引发 观点的作用。 2. 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内容,使材料 丰富起来成为议论文中的例证,达到有力的论 证效果。 3. 在论证的过程中边叙边议。
“六十多年过去了,这茫茫20万忍辱负重的女 人,她们中的大部分也许已成为永久的冤魂,而 活着的,也大多将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深深埋在 心底”,一步步地行进着自己“悄无声息的踪 迹”。这难言的苦痛,这无以诉说的屈辱,这九 曲回肠的冤情,何时是个尽头! 读到这样的文字,任凭你是如何的“太上忘 情”,也会泪雨滂沱;任凭你是如何悠然恬淡, 也会怒火中烧;任凭你是如何觉远慧能,也会拍 案而起;任凭你是如何心如止水,也会血脉贲张!

高中语文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高中语文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材料有三种:直接材料、间接材料、发展材料。

直接材料来源于生活,作者通过观察和体验得来。

间接材料来源于各种传播媒介,作者通过阅读方式得来。

发展材料来源于作者的大脑,是作者对已获取的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加工整理的结果。

实际上,写作中所使用的材料都要经过作者的头脑加工后才能变得清晰、鲜明、丰富起来。

可是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使用的能力是非常复杂的。

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必须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素材的良好习惯。

要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丰富自己的阅历。

还要熟练掌握分析、转换素材的基本方法,找到运用素材的最佳方式。

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

多读美文,从间接材料中借鉴吸收,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材料。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主要讲述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何才能用于写作中,成为写作内容。

它以生动的实例告诉我们,原始素材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方能进入文章,成为写作素材。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的过程实质就是作者对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并运用到文章中的过程。

《材料的有机转化》主要讲述了材料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问题,即运用同一则材料,要依据不同的文体和在文章中的位置及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进行有机的转化,让材料更好地为文章中心服务才是目的。

学完本节,掌握了材料转化的基本要领和纯熟技巧,在写作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地转化材料了。

《材料的压缩与扩展》主要讲述了材料运用要详略得当,讲究恰当的转化方式,即压缩与扩展。

学完本节,掌握了材料的压缩与扩展的方法,了解了材料详略各自的作用,就能准确恰当地传递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了。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李贺从马背上得来“诗情”唐朝大诗人李贺虽然只活了27岁,但其短短的一生却为我们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据说李贺的许多诗情是从“马背”上得来的。

《唐才子传》记载,李贺自幼身体瘦弱,但写诗格外勤奋。

每天一早,他就会骑着一匹马出门去“寻找诗情”,后面跟着个服侍他的小童,小童身上总是背着一个用织锦缝就的袋子。

材料的使用及其处理(doc 10页)

材料的使用及其处理(doc 10页)

材料的使用及其处理(doc 10页)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1. 学会将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

2. 掌握压缩与扩展材料的方法。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一、导入:一条小溪、一碗面条、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外部形象、一句普通的话语,是我们生活中普通得几乎不会引起注意的事物,它们可以引发富有启迪、令人感慨的文章吗?可以画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绘画作品吗?如果可以,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呢?二、阅读“话题探究”,讨论:罗中立的油画《我的父亲》是如何由原始素材转换成作品的?这对我们的写作素材转换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1、作者在受到素材“触动”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

2、作者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意义”。

3、作者心中的“立意”要在不断的调整中,使素材[例文二]点评:《父亲──油画〈父亲〉评价》一文,是一篇感情充沛、热情洋溢的佳作。

文章首先在一种亲切的询问中引出了油画作品,紧接着在强烈的情感中富有创造性地描述了油画内容,形象地浓缩了油画的精华,为下面的具体赏析作了很好的铺垫。

然后从“呼吸”“喘息”“神情”等方面展开深入赏析。

在赏析的整个过程中,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至于文末所产生的要为这样的“父亲”、这样的祖国而奋斗的决心,因为有前文的激情做基础,不仅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反而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本篇文字,激情飞扬,催人振奋,发人深省。

作为中学生,实在难得。

不过,如从纯粹评论文章的要求来看,本文似乎有点“热烈的感受有余,冷静的评价不足”(当然,也要考虑到作者写作的年代)。

[例文三]点评:《小丑》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著名讽刺散文诗,写的是一位极其愚蠢而又非常鄙俗的“小丑”,因为别人瞧不起他,于是就想了一条高招,对受大家喜欢的名人名作,统统加以彻底否定,一律进行猛烈抨击。

只要有人在他面前称赞什么人,他都对这人给予彻底否定,极尽丑化之能事。

最后他竟然成功了,“一个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文章写作与修改》之二ppt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文章写作与修改》之二ppt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文章写作与修改》之二
耀华中学
chenhao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①原始素材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与提炼 ②发现素材内在意义,找到内部联系 ③素材随作者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④抓住对素材的“中心印象”
第二节材料要对材料作提要式压缩,使他 由原来的主体变成一个起引发作用的例证。 ②材料的含义由具体转为抽象,体现哲理性 结论,使眼界扩大。
扩展语言的几种方法:
一、添加修饰成分
三、镶嵌词句法 四、铺排文句法
一、添加修饰成分
早晨,阳光照着我的卧室,小鸟在树上鸣 叫。
早晨,明媚的阳光柔柔地照着我的 卧室,轻盈的小鸟在树上婉转地鸣叫。
添加词语来扩展原有句子,句子表 意准确,语言活泼。

我喜欢静幽,总斜倚树干,思索友人的 深情。
我喜欢红彤彤的枫叶旋在风里的静 幽,总在晚霞中斜倚树干,挟一片枫叶 遮住眼睛,思索友人的脉脉深情。 添加短语或句子来扩展原有句子, 句子表意丰富且富有诗一般的意境。
(数例并举)
结合修辞:排比、设问、对比等
荆柯刺秦王,遗憾,偏偏没有刺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运来 火种,遗憾,偏偏被宙斯钉在高加索的山崖上;屈原忠心耿耿, 遗憾,偏偏碰上了昏庸的楚怀王;岳飞挥师北上,正欲直捣黄龙 府,遗憾;偏偏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 (《生活有了“遗憾”,才显得美丽》)
(数例并举、古今中外) 生活的轨迹

二、镶嵌词句法
镶嵌:把他人的 词句明确地 “镶嵌”在自 己的文段中。
我向往幽闲,我喜欢纯净,我心仪静谧,我 追求祥和……但这个纷扰中的世俗,在一片狼 籍的温床上,永远没有休止过可怕的梦想.
我向往“采菊东篱下”的那种幽闲,我 喜欢“清水出芙蓉”的那种纯净,我心仪 “人迹板桥霜”的那种静谧,我追求“低 头弄莲子”的那种祥和……但这个纷扰中 的世俗,在一片狼籍的温床上,永远没有休 止过“沉鱼落雁”的可怕的梦想.

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第二章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第二章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研读导航 自主探究 例文评析 写作导引
“我也甘心……去犯罪。” 里面的声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说出这样的话: “你知道将来在困苦中你会否认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以为你是 白白地浪费了你的青春?” “这一层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进去。” “进来吧。” 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帘子立刻放下来。 “傻瓜!”有人在后面嘲骂。 “一个圣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一声回答。
研读导航 自主探究 例文评析 写作导引
【例文一】 这篇文章最显著的句式是问句,总共六个问句,而且分布于文章 的各个部分。正如课本“知识导引”所说,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写自 己的感受”。而作者对情感的抒写更多的就是由这诸多的问句来 引发的。文章开篇便是两个问句,这两个问题引导着作者自己开始 了对这个素材的意义的探寻,也引导着我们这些读者走入画中人物 的内心。实际上这种探寻的开始也就是分析素材的开始,在接下来 的行文中,作者给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作者同样是用 问的形式来完成的,“是要说劳动的甘苦,还是要告诉我们‘粒粒皆辛 苦’?是要诉说丰收的喜悦,还是要说这丰收来之不易?”文章结束的 一问更是对这幅画(这个素材)的意义的进一步探求,“究竟要给我们 多少启迪呢?”使得文章言已尽而意未穷。
“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死 亡?” “我知道。” “跟人们的疏远,完全的孤独?”
研读导航 自主探究 例文评析 写作导引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不仅是你的敌人,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也都要给你这些痛 苦、这些打击?” “是……就是他们给我这些,我也要忍受。” “好。你也准备着牺牲吗?” “是。” “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灭亡,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 人尊崇地纪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怜惜,我也不要名声。” “你甘心去犯罪?” 姑娘埋下了她的头。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检测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检测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白宫有位著名人士,成名后回忆道:“我们弟兄几个的成功,应当归功于我们的母亲。

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妈妈买回一些苹果,我和弟弟们争着要那个最红最大的。

这时候,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拿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谁都想得到它。

很好!现在,我把门前的草坪按你们年龄的大小,分成了几块,你们来一个剪草坪比赛,谁想得到最好的,谁就得争夺第一。

你们努力吧!’经过努力,我终于得到了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

由于从小受妈妈的教育和熏陶,今天,我们兄弟们个个事业有成。

至今,我仍忘不了妈妈给我们分发苹果时的那番话。

”阅读这则材料后,有人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论点:A.要有竞争意识。

B.教育小孩要循循善诱。

C.妈妈对孩子成才影响最大。

D.要成就事业,从小就要听家长的话。

以上论点,你觉得哪一个最深刻?并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和D都是立足于孩子的,显然立足点不对。

纵观供料,其立足点应放在妈妈身上。

B虽然立足点是对的,但所说的不是所供材料的重心之所在。

供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从整体上去把握。

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 【学法导引】 • 同学们在积累素材时要明白一个道理:原始素材不 能直接写入文章,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从 原始素材到写作内容的过程,就是作者对素材进行 筛选和提炼并运用到文章的过程。所以第一步,我 们要发现素材内在的“意义”,找到事物内部各部 分之间的联系。第二步应该明白素材往往随着作者 认识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必须明确:材料是写作的 基础。所以从素材入手,训练提高筛选和提炼的能 力是当务之急。
• 我们应该先行预习,合作交流。交流步骤是:一、 讨论所提供的素材给自己留下的“中心印象”;二、 探讨其中与文章“立意”相关的“意义”;三、选 素材,完成一篇作文;四、教师批阅讲评;五、师 生共同总结写作经验或教训,掌握其中规律。
• 学习本节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过去的“应试模式” 中走出来,积极去实践,一步步地做,并及时地加 以总结,形成经验。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 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 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 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 积累,培养探究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在继续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 的同时,重点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同学 们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 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 应该明白只有具备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的 能力,才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同时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化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谢谢观看!
编后语
有的同学听课时容易走神,常常听着听着心思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有的学生,虽然留心听讲,却常常“跟不上步伐”,思维落后在老师的讲解后。这两种情况都 不能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听课最重要的是紧跟老师的思路,否则,教师讲得再好,新知识也无法接受。如何跟上老师饭思路呢?以下的听课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一、“超前思考,比较听课”

第二章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资料

第二章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资料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8
自主学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话题阐释 从原始素材到写作内容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这种筛选和提炼会因 人而异,因需要而异,但必须按照如下途径: 一、分析材料发现素材内在的“意义”,找到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在获取材料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只有对原始素材进行分析,挖掘出事物内 部的意义,找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才能形成深刻独到的认识,进而用恰当的 语言把它转化为写作内容。 以作者获取素材的不同途径为标准,素材可以分为直接素材(如自身经历的 事情)和间接素材(如图文资料)。针对不同的素材,分析处理的角度也不尽相同。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10
(3)要有调动生活积累,根据写作需要将原始素材剪裁、组合成艺术形象的技巧。
原始素材因作者的“意义”发现与创造性转换而成为不朽形象的现象,在 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胜枚举。如:郁达夫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多来源于自身形象, 而鲁迅笔下的人物则多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它们都为素材的转化提 供了范本。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9
1.对直接素材而言,要发现素材的内在“意义”,找到事物内部各部分之 间的联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有发现素材的敏锐眼光。要深入生活,做一个有心人,才能捕捉到生活 中的素材,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2)培养深入挖掘素材的习惯。针对生活中的素材,要在头脑中不断地发酵、 蒸馏、过滤,调整视角,力求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
第二章——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1 温馨晨读 2 自主学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3 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 训练落实 5 写作实践
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文写作与修改ppt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文写作与修改ppt
多渠道获取信息
通过阅读书籍、文章、报告等,从互联网、图书馆等获取相关素材。
建立素材库
将收集到的素材整理成电子文档或纸质文件夹,方便随时查阅。
材料分类与筛选
01
材料分类
将收集到的素材按照主题、类型等进 行分类,方便查找和使用。
02
筛选材料
根据写作目的和主题,选择具有代表 性、真实可靠、有说服力的材料。
做好素材准备
收集和整理相关素材,包括文献资料、数据、实例等,以 支持文章的观点。
构建文章结构
确定文章的主题和要点,将素材按照逻辑关系组织成段落 ,并注意段落的衔接和过渡。
注意语言表达
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观点,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 涩的词汇和句式。
文章修改方法
01 检查语法错误
检查文章中的语法错误,包括拼 写错误、时态错误、语序错误等 。
VS
详细描述
广告文案在商业推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需要通过创意和文字描述来吸引消费者 的注意力。在处理广告素材时,广告人员 需要关注产品特点、市场需求、消费者心 理等因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视觉效果 来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实例三:科技论文的材料使用与处理
总结词
科技论文的材料使用需要具备科学性、严谨性和权威性,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可重复性。
03
02
校对引用文献
修正表达方式
修正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汇和句式 ,使文章更加流畅易懂。
检查引用的文献是否准确,包括 作者、出版年份、引用内容等。
04 整体风格调整
根据文章的目的和受众,调整文章 的语言风格、结构和表达方式。
文章写作与修改的实践应用
写作实践
在写作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人教版语文选修16《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同步练习.doc

人教版语文选修16《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同步练习.doc

人教版语文选修16《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

1.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近日,为迎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天安门广场搭建起的临时观礼台已逐渐露出“真容”。

广场中心花坛以“长城”为主题,位于英雄纪念碑的北侧,东西各一组。

据悉,这是继2008年奥运会后,天安门广场再次使用植物花卉,搭建自然山水花坛。

,搭建出祖国的壮丽山水画卷。

A . 雄伟巍峨的长城为花坛的主景,配以挺拔的造型油松,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花卉及白鸽、年号、景石等素材B . 花坛以雄伟巍峨的长城为主景,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花卉及白鸽、年号、景石等素材,配以挺拔的造型油松C . 雄伟巍峨的长城为花坛的主景,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花卉及白鸽、年号、景石等素材,配以挺拔的造型油松D . 花坛以雄伟巍峨的长城为主景,配以挺拔的造型油松,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花卉及白鸽、年号、景石等素材2. 下列划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 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接近民众,不管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创作素材。

B . 我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人坦荡,虚怀若谷。

C . 当年,比尔·盖茨先生访问中国并推出“维纳斯”计划时,曾在我国信息产业界掀起轩然大波。

D . 本·拉登虽然没有雄师百万,但也雄视一世,连美国也不放在眼里。

3. 选出下列各项中划线成语(或熟语)使用不规范的一项()A . 这篇通迅虽然写得很不错,但报道不及时,已成为了明日黄花。

B . 老板走出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牛娃就是顿拳打脚踢。

C . 管他愿不愿意,我偏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把事情的原因弄个清楚。

D . 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只有学生们走出教室,跳出题海,走进广阔的社会自然天地,才能挖掘到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

高二语文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1~3节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1~3节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1~3节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第三节材料的压缩与扩展二. 教学目标:1. 学会将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

2. 掌握压缩与扩展材料的方法。

三. 教学步骤:〔一〕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1. 理解素材的含义。

素材是艺术家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

原始材料不能直接写入文章,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

从原始素材到写作内容的过程,就是作者对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并运用到文章中的过程。

2. 区分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3. 认识导致作者对材料的处理不同。

4. 平时需要留心积累各种素材。

常用的积累素材的办法有三种:〔1〕生活卡片积累法。

〔2〕读书卡片积累法。

〔3〕报刊剪贴积累法。

要避免把资料积累成大杂烩,就要对材料分类记载。

5. 中心印象和使用素材的关系。

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

中心印象决定了对素材的使用。

要提高认识水平可以从捕捉中心印象入手。

〔二〕材料材料是作者为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是作者用来提炼和表达主旨的事物和观念,包括一切被描摹的、被评述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1. 材料的种类和作用〔1〕材料的种类①从材料的特点来划分,有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

②从材料存在的形态或表述的方式来划分,有个别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

③从材料的性质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作用来划分,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

④按获取的途径分,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材料的作用①写作前,广博的原始材料的积累是形成观点、提炼思想的基础。

主旨不是凭空确立的,只能是在作者对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综合加工而得以确定的。

②写作中,有效地选择、组织材料是正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③材料也影响写作成品的形式。

2. 材料的采集摄取材料的主要途经或方法是观察、体验、阅读和调查。

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啊,朋友,仔细地端详这幅画吧!你不觉得可以听到他的 呼吸吗?你不觉得他就像真人一样在你面前吗?你不觉得他就 是养活了我们大家的“父亲”吗?
啊,朋友,再仔细地看看这幅画吧!你会听到父亲那沉重 的喘息,会感受到他突起的青筋的跳动,会体会到他血液的奔 流,会发现他胳膊的抖动,会嗅到他身上的汗腥味。你一定会 觉得他就是养育了我们的父亲!你看看他身后的麦堆,再看看 他手里拿着的那只粗瓷大碗吧,我们的父亲劳动了大半辈子, 不知用血汗换来了多少个丰收,而他自己却仍然生活在贫困 中。那只大碗,可能是他的父辈或他自己在旧社会当长工时用 的,可是30多年后的今天,他还在拿着它喝水呀!(是的,他是 现代的农民——他的左耳上还夹着一支圆珠笔。)
其次,从捕捉“中心印象”入手,提高认识水平,把握素 材运用的最佳切入点。
“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 部分。抓住这样的“感触点”,再结合社会现实,从零碎的社 会现象中,“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挖掘人性的共同处,定 会找到与众不同而又深刻的切入点。
【例文一】 汗水中的启迪 ———我看《父亲》 □ 褚以文
那是怎样的一张面孔,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那是怎样的 一双眼睛,又是怎样的一副心情?
这是我看了《父亲》这幅油画后,油然升起的一连串问 题……
浑身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眉宇间充满着慈爱、温和、淳 朴、辛劳……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黝黑的皮肤和晶亮的汗滴。我看到 了,看到了他在烈日下辛苦耕耘的情景,在寒夜里披星戴月的 场面。再看那双手,那双终年握锄头的手,苍老但不显得无 力。手上有的地方已经开裂而用纱布裹缠,这就是辛勤劳动的 见证。手上端着盛着老叶茶的碗,可又有谁知道他洒下的汗水 该用什么盛?不怕洒下汗水结不出果实,你看,他身后那金黄 色的麦场正是汗水的结晶。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后知能提升文章写作与修改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后知能提升文章写作与修改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后知能提升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新人教版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后知能提升一、阅读下面的考场作文,分析素材运用的成功之处。

(2018·北京卷)以“新时代新青年〞为命题作文。

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开展中成长北京一考生随着多部青春题材的电影热映,许多青年人对“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未来的道路充满变数,他们由此感到迷茫也在所难免。

然而,沉湎于“迷茫〞的情绪不利于青年们的成长。

青年们应该拨开“迷茫〞的迷雾,担起个人、国家和世界的责任。

担起个人的责任,让我们自强。

汪国真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无数青年学子畅游书海,担起自身的责任,以知识改变命运;一个青年患了小儿麻痹症,生活中虽无助和孤单,但他担起自己的责任,通过经营网店致富;王宝强生于贫困的农村家庭,但他担起自己的责任,不仅摆脱了贫困的生活,还通过做公益的方式回报社会。

他们不耽于个人的苦难,负起自身的责任,成了生活的强者。

担起祖国和人民的责任,让国家富强。

消防英雄杨科璋,为保护一个两岁女童而壮烈牺牲。

他坚守职责,在肆虐的烈火与浓烟中给人以生的希望,他的青春犹如划破黑暗天际的流星,短暂而明亮。

还有许多海外留学青年,他们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融入祖国的开展当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重大奉献。

他们都是新时代青年的典范。

担起全世界的责任,让世界和平美好。

2016年,中国一名年轻的维和军人申亮亮在马里执行任务时牺牲。

长久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国人听闻这个消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维和军人牺牲的事件打破了国人对世界和平的看法,突然感到网上报道的关于战乱与苦难的新闻是真实的。

青年们尤其要明白,世界的和平不是轻易得来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责任要扛。

李贺有诗云:“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韶华易逝,红颜易老,一十八载,倏忽逝去。

使用与处理_第1节_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使用与处理_第1节_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己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
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国人,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感佩。
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请用心去领会 并呵护真正的和谐;各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请给予保护;
各个地区的不同生活习性,请给予宽容;尊重商店里买不同
饮料的人,尊重音像店里买古典音乐或是流行摇滚音乐的顾 客 …… 正是每个人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 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整的诗篇。
写完后,他把诗篇整理好,投进另外一个锦囊里。就这 样,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少年一直坚持着四处游历,采诗
写诗,从不间断。他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淳朴的风土
民情,以及自己的雄心壮志都投注到了笔端,化成了脍炙人 口的诗句。 从一个锦囊到另一个锦囊,他的诗越写越妙,越积越多, 美名渐渐传开,越传越广,当时的文章巨公韩愈闻听了他的
(1) 要抓住素材给你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 ——中心印象,
以此为切入点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强化,即把素材转化为写作 内容——题材。 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例如魏巍在《我怎样写〈谁是最可 爱的人〉》的创作体会中谈过,他在朝鲜战场搜材;而经过他的选择和
提炼,最后写进《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去的“松骨峰战 斗”“马玉祥三次扑进火窟救儿童”“志愿军战士在防空洞 的日常生活”三个典型事件,就成为这篇通讯的题材。
总结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 成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从作者得到素 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又可分为直接的事象材料 (如生活中 的现象 ) 和间接的符号材料 ( 如图文材料 ) 。广义的素材可以泛
指大千世界的一切事象,真可称得上“取之不尽,用之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关于“话题探究”本节探究的话题是有关原始素材转换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罗中立的油画《我的父亲》是如何由原始素材转换成作品的?这对我们的写作素材转换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我的父亲》是怎样产生的。

根据作者自己的介绍,这一素材是作者从“一位守粪的农民”身上发现的,也就是在生活中直接发现的。

表面看来,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偶然发现,受到触动,迸发灵感,创作出杰作。

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并不如此简单。

“除了我平常对农民的了解、接触之外”,这话虽然好像不经意地在文章的开头一笔带过,但我们却不能轻易放过去,因为这里很清楚地说出了作者之所以能发现并转换素材的主观原因。

试想,一个与农民从不接触,对农民一点也不了解的人,能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和关注农民的兴趣吗?这样的人即使遇到了相同的农民人物素材,也不太可能由此开始继续观察并在观察中不断调整视角,不断发现“意义”,不断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

倘若如此,这幅画就没有产生的可能了。

所以,这表面的偶然中蕴藏着深层的必然。

这一点,是作者能够敏感地发现素材的至关重要的主观因素,也可以说是作者发现素材必备的心理基础。

具备了这样的心理基础,作者就会带着极大的关爱之心去接触素材,去发掘素材,去发现素材的种种细微之处:“他在雪水中僵硬的动态”,“他呆滞、麻木的神态”,“一双牛羊般的眼睛”,这些就构成了作者对原始素材的“中心印象”;作者“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杨白劳、祥林嫂、闰土、阿Q……生活中的、作品中的人物都乱糟糟地挤到了眼前”,这说明作者已经受到了深深的触动,感情的波澜涌动起来。

于是,作者迸发出了“要为他们呐喊”的创作冲动。

至此,一部画作即将产生的情感心理基础已经具备了。

但是,“画了守粪农民,以后又画了一个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了《我的父亲》”,发现最初素材并受到触动之后,紧接着还需要让自己的原始“触动”不断发酵、蒸馏、过滤,还需要理性认识的不断调整变化,还需要“立意”的不断升华,最后才能创作出理想的作品,才能达到素材转换的完美境界。

正是因为经过了上面所说的这样一种曲折复杂的过程,油画《我的父亲》才如此真切地画出了中国农民“牛羊般的慈善目光”,“皮肤的抖动”,“特有的烟叶味和汗腥味”,“沉重的喘息和暴跳青筋下血液的奔流”,“细小的毛孔里渗出的汗珠”,“干裂焦灼的嘴唇”,“仅剩下的一颗牙齿”等外在形象,才如此深沉地表现出中国农民父亲“淳厚、善良、辛苦”的内在神韵,才具有如此逼视人的魂魄的艺术震撼力!结合以上油画创作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这一典型事例对我们写作素材的转换有什么启示?“知识导引”里已有了具体概括,这里再强调几点:其一,作者在受到素材“触动”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

其二,作者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意义”。

其三,作者心中的“立意”要在不断的调整中,使素材得到不断的深化,让素材表现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

绘画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

“知识导引”的解读与处理什么是素材?一般认为,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

“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

从作者得到素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又可表现为直接的事象材料(如生活中的现象)和间接的符号材料(如图文资料)。

广义的素材可以泛指客观大千世界里的一切事象,真可以称得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从写作过程本身来看,选材是写作的第一道程序。

所以,在素材的转换使用问题上,我们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首先,面对丰富多彩的素材,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善于通过自己的“中心印象”去发现素材的内在“意义”,而且这里的“意义”与自己文章的“立意”应该是和谐相通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由原始“素材”到文中“题材”的转换,才能真正将这些零散破碎的材料引入文章并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

也正因为这样,素材一旦被作者有目的地纳入文章后,会发生原本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会产生难以预测的重大作用。

这可以说是一条素材转化的基本原则。

比如,发现一位普通“守粪农民”这一素材时,画家罗中立正是通过“守粪农民”那“一双牛羊般的眼睛”这一“中心印象”而发现了中国农民的“淳厚、善良、辛苦”的“意义”,才深受触动;进而产生了“我要为他们呐喊”的“立意”冲动,从而创作了这幅令人震撼的油画。

而针对油画《父亲》这一素材,“例文一”和“例文二”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感触,之所以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主要原因就在于两位作者各自的视角不同,发现的素材“意义”不同。

在引导学生进行“素材”转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素材”的丰富多彩的“意义”或非同寻常的“亮点”,并以此为“切入点”立出自己要表达的写作之“意”,然后写出自己的文章──而且一定是比较成功的文章。

当然,“意义”的发现,“亮点”的寻找,也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发现“意义”、寻找“亮点”的能力,也会在不断的变化中得到发展、提高。

其实,与写作教学息息相关的文学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原始素材经由作者的“意义发现”与创造性转换而成为不朽的文章“题材”,进而创造出不朽名作这样的事例,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胜枚举。

一个原本微不足道的生活人物,一旦被艺术家塑造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件原本寻常的生活小事,一旦被艺术家纳入他的艺术作品中,常常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变短暂为永恒的艺术魅力。

据周遐寿(周作人)先生的《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介绍,鲁迅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大都有生活原型。

如“孔乙己”的原型是孟夫子,此人当年常去鲁迅绍兴故宅对面新台门所在的东昌坊口的小酒店里喝酒。

他曾经偷过书,并说过我们耳熟能详的“理论”:偷书不算偷,叫窃。

不过被打断腿的不是他,而是孟夫子的族伯,绰号叫“跛鼓”的。

鲁迅是以孟夫子做主要的原型,集中了几个人的特点,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可笑可怜可叹的人物。

当然,“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在将原型人物转换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也倾注了鲁迅先生高超的艺术匠心。

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就很具体地道出了其中三昧:“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原生态的小人物,经过鲁迅生花的妙笔,便转换成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里不朽的艺术典型,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这也为我们在如何转换、使用素材的写作教学中提供了经典范本。

以上是原始素材转换的两种基本途径:1.提炼和强化;2.文学意义的典型化。

这两种情况在中学生写作里都是可以出现的。

我们允许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虚构(事实上很少学生没有在自己作文里虚构过),在技能训练方面则更应该注意前者。

“例文借鉴”的点评与交流[例文一]点评:《汗水中的启迪》,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布局谋篇,文章劈头就是一连串急促的追问,陡然掀起文章的波澜,发人深省;紧接着总说素材(画面)给自己留下的强烈的印象──“浑身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眉宇间充满着慈爱、温和、淳朴、辛劳”,这已经深深地抓住了素材的“中心印象”。

本文的开头颇有先声夺人之势。

接下去的具体联想,同样紧紧抓住素材的中心印象而向外自然地辐射出去,既扣住自己立意的中心,又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很好地转换了原始素材,表现了自己文章的立意。

而结尾处的“在沉思中皱起了眉头”一语,暗示了作者由眼前的画面而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足以令人在回味中积极进取。

本文文字练达,富有表现力,尤其值得称道。

但是,高要求来看,本文的内容有些单薄,还不够充实。

[例文二]点评:《父亲──油画〈父亲〉评价》一文,是一篇感情充沛、热情洋溢的佳作。

文章首先在一种亲切的询问中引出了油画作品,紧接着在强烈的情感中富有创造性地描述了油画内容,形象地浓缩了油画的精华,为下面的具体赏析作了很好的铺垫。

然后从“呼吸”“喘息”“神情”等方面展开深入赏析。

在赏析的整个过程中,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至于文末所产生的要为这样的“父亲”、这样的祖国而奋斗的决心,因为有前文的激情做基础,不仅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反而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本篇文字,激情飞扬,催人振奋,发人深省。

作为中学生,实在难得。

不过,如从纯粹评论文章的要求来看,本文似乎有点“热烈的感受有余,冷静的评价不足”(当然,也要考虑到作者写作的年代)。

[例文三]点评:《小丑》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著名讽刺散文诗,写的是一位极其愚蠢而又非常鄙俗的“小丑”,因为别人瞧不起他,于是就想了一条高招,对受大家喜欢的名人名作,统统加以彻底否定,一律进行猛烈抨击。

只要有人在他面前称赞什么人,他都对这人给予彻底否定,极尽丑化之能事。

最后他竟然成功了,“一个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

像这种自己毫无建树而专靠否定别人而混出一些名堂的人,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人──且都有着各具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不同表现形式。

但是,像作品中这位“小丑”这样典型、夸张的真实生活人物,恐怕不大可能确有其人。

如此典型、夸张的人物表现,必定是撷取了生活中大量的素材,然后经过作者的集中、加工、提炼,才能塑造出来的。

“写作实践”的具体操作与参考答案“写作实践”在具体操作上,要紧紧配合着“知识导引”所重点讨论的素材知识和素材转换的特点规律,以其中典型的素材转换事例为借鉴,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以后,师生再进行交流。

交流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一起讨论所提供的素材给自己留下的“中心印象”,再一起探讨其中与文章“立意”相关的“意义”,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任选一个素材(或全选,或就三个素材分三个小组分别来写),在单位时间内(利用平常作文的时间)完成一篇作文,紧跟着教师批阅讲评,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这次写作实践的经验或教训,力求掌握其中的规律。

第一题,关于读后感的写作读后感是感想式的议论文,要结合自身体会和现实事例来阐明针对某一文本“读”后悟出的道理。

读后感的写作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细细品读原文,把握文章精神。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能深刻而全面地领会原文的精神,就无从真正激发出有实在内容的感想。

2.在整体把握原文精神的基础上,找出适合自己的“感触点”,也就是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去深入挖掘,并用这一“点”去统摄全篇,使感触的内容集中紧凑;千万不要“广种博采”,面面俱到;更不要写成原文内容不分轻重缓急的转述或不疼不痒的评述。

对这个“点”的理解也不要过分拘泥,这一“点”可以是原作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原作的次要内容,甚至某一个情节、一个细节、一个人物(也许还只是文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一句闪光的话等等,都可以;总之,要真正凸显出某一个亮“点”,然后集中挖掘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