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2.4《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4)(旧人教版)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人教版
改进措施:
1. 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设置小组积分制度,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
2. 结合实际应用,深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所学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小论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1. B
2. D
3. D
4. C
5. C
二、填空题
1.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2. 铁器制造、丝绸生产、瓷器制作等行业的兴盛
3. 货币的演变、市场体系的形成
三、论述题
1. 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主要有: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业生产的区域特点等。这些特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农业产量,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求,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等。
四、案例分析题
两汉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主要有:战争频繁,人口增长,土地制度变革的需要等。这些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求,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课后作业
1. 请概述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 请列举两汉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探讨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土地制度变革的背景和过程:掌握井田制、均田制实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两汉的经济历史教学教案
两汉的经济历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掌握其历史特点。
2. 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图片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1.1 社会政治稳定1.2 人口增长1.3 疆域扩大2. 两汉时期的农业发展2.1 耕作技术的进步2.1.1 铁犁牛耕的推广2.1.2 水利工程的建设2.2 农业制度的变化2.2.1 井田制的实行2.2.2 均田制的推行2.3 农作物种类及产量2.3.1 水稻、小麦、粟的种植2.3.2 茶叶、桑蚕的兴起3.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发展3.1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3.1.1 铁器的制造3.1.2 丝绸、棉布的生产3.2 手工业分工与市场3.2.1 手工业分工的细化3.2.2 手工业市场的形成4. 两汉时期的商业发展4.1 货币制度的变化4.1.1 黄金、铜钱的流通4.1.2 货币政策的调整4.2 商业市场的繁荣4.2.1 城市商业活动4.2.2 长途贸易的兴起4.3 商业政策及商人地位4.3.1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4.3.2 商人地位的变化5. 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5.1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5.2 促进了城乡差距的拉大5.3 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
2. 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及商人地位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文献资料等展示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3. 运用比较法,分析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案例等。
2.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章节,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3. 准备教学PPT,呈现教学内容、要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历史两汉经济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2)使学生掌握两汉时期的主要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两汉时期的农业发展;(2)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发展;(3)两汉时期的商业活动;(4)两汉时期的经济政策;(5)两汉时期经济的区域差异。
3.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发展情况;(3)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的区域差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的农业发展;(2)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发展;(3)两汉时期的商业活动;(4)两汉时期的经济政策;(5)两汉时期经济的区域差异。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内在联系;(2)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3)两汉时期经济的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两汉时期的历史环境,激发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兴趣。
2. 教学环节:(1)两汉时期的农业发展:介绍两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种类、土地制度等,分析农业发展的原因;(2)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发展:讲解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分工、技术水平、代表性行业等,探讨手工业发展的特点;(3)两汉时期的商业活动:阐述两汉时期的市场制度、货币流通、商业贸易等,分析商业活动的兴盛原因;(4)两汉时期的经济政策:解读两汉时期的农业政策、手工业政策、商业政策等,评价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5)两汉时期经济的区域差异:分析两汉时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2. 分析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 探讨两汉时期南北经济差异的原因。
历史教案:两汉的经济
历史教案:两汉的经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特点,掌握其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两汉经济历史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两汉时期的农业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农田水利工程、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
2.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发展:铁器制造、纺织业、盐铁官营。
3. 两汉时期的商业发展:货币制度、市场经济、城市商业与对外贸易。
4. 两汉时期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政策、均田制与租调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汉的经济。
2. 讲解农业发展:分析两汉时期耕作技术的进步、农田水利工程以及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等方面的内容。
3. 讲解手工业发展:介绍两汉时期铁器制造、纺织业以及盐铁官营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4. 讲解商业发展:阐述两汉时期货币制度、市场经济、城市商业与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内容。
5. 讲解经济政策:分析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政策、均田制与租调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6.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看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比较两汉时期与先秦时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 联系现实:让学生探讨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思考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
两汉的经济历史教学教案
两汉的经济历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特点和成就,掌握其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2. 通过分析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使其能够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认识两汉时期的历史。
二、教学内容1. 两汉时期的经济特点和成就2. 两汉时期的农业发展3.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发展4. 两汉时期的商业发展5. 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两汉时期的经济历史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经济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两汉时期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经济历史的兴趣。
2. 讲解两汉时期的经济特点和成就:分析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其经济特点。
3. 分析两汉时期的农业发展:讲解农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在两汉时期经济中的地位。
4. 分析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发展:讲解手工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手工业在两汉时期经济中的作用。
5. 分析两汉时期的商业发展:讲解商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商业在两汉时期经济中的地位。
6. 讲解两汉时期的经济政策:分析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7. 课堂小结:总结两汉时期的经济特点和成就,强调其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经济历史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内容1. 两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技术2.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种类和技艺发展3. 两汉时期的商业市场和货币制度4. 两汉时期对外经济交流和贸易路线5. 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七、教学方法1.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两汉时期与其他历史时期的经济差异,突出两汉时期的经济特点。
高三历史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二牛抬杠牛耕
一、铁农具 基本取代了 木、石、骨 为材料的原 ①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始农具,成 为农业生产 (犁壁、二牛抬杠式牛耕、一牛挽犁法) 的主要工具。 ②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对比春秋战国时期与汉代的农具, 说明两汉时期的有哪些进步? 有些什么特点?有什么进步作用?
二、牛耕技 ③稻麦种植的推广 ●表现 术逐渐普及。 (北方冬小麦、南方水稻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 三、农具种 ④耕作管理技术进步较快(代田法) 类更加齐全, 性能不断完 ⑤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 (《汜si胜之书》《四民月令》) 善。
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据史书记
载西汉时的
赵过首先创
西
汉
的
耧
车
制的。这个耧车模型是一 个三脚耧,工作原理是 种子装在耧斗中,通过空 中的耧脚将种子撒播到田 地中;使用它可以同时播 种三行;可同时完成三道 工序(开沟、下种、覆 耧车 土);可播种大麦、小麦、 大豆、高粱等;它大大地 加快了播种的速度,提高 了播种质量。
铜
奔
马
这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的东汉墓 中出土的铜奔马。铜奔马高34.5厘米 ,身长45厘米,马昂首嘶鸣,体态丰 腴,三足腾空,右后是正好踏在一只 正在疾飞的飞燕背上。马的造型骄健 俊美,用飞燕作为陪衬,更显出快马 奔腾,神速超过飞燕的情景。奔马与 飞燕在这一瞬间的动作被表现得淋漓 尽致,而奔马全身的着力点虽只集于 一足之上,却完全符合重心平衡的 原理。它充分地显示了匠师们丰富想 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是完美的 艺术杰作。
分析重农 抑商政策 两的 汉作 统用 治、 者 影响 为何要
重农抑商?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铁 器
青铜与铁制农具(图1)
(图2:铁口锄)
历史两汉经济的教案
历史两汉经济的教案历史两汉经济的教案1目标1、掌握两汉时期水利兴修;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及商业繁荣的表现。
2、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主备人李秀荣老师的`问题:1、通过学习,你如何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你能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出来吗?(小组内讨论2、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试分析一下。
(三)拓展延伸1、黄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害河”,两汉时期曾治理黄河取得很大成效;你认为我们今天应如何有效地治理黄河,使它造福与人类?2、看教材84页《西汉长安平面图》,联系你所在城市,比较一下,有什么明显区别?为什么?(四)系统总结类别成就农业兴修水利汉武帝时期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生产工具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用的耧车耕作技术牛耕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农作物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手工业丝织品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冶铁业南阳太守杜诗发明鼓风冶铁的工具——水排商业、城市长安洛阳规模宏大,称东西二京,专门商业区叫市(五)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的皇帝是()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汉景帝2、东汉时发明的水排,属于()A.农业生产工具B.灌溉工具C.冶铁工具D.纺织工具3、两汉时期领先世界的技术有①水排②钢材制作方法③瓷器的发明④发明铁农具()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六)完成同步训练(七)预习14课执教人审核人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
备课时间20xx.11、26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上课时间20xx.11、30学习过程二次备课一、课前准备小组检查预习案的完成情况,记录分数。
教师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作为二次备课的依据。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掌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4.明确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两汉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两汉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
三、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三个问题:1.什么是简政放权?2.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方面?3.简政放权的实质是什么?材料:简政放权是指政府把繁琐的业务和职责下放给地方政府或单位,以减轻中央政府的管理负担,同时也便于地方政府或单位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
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代表统筹、改革税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土地制度、深化国企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等方面。
简政放权的实质是让市场发挥巨大的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提高政府效率的同时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职能。
(二)引入新知1.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1)政治发展:汉武帝、王莽新政(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2.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技术的发展、品种的改良、养殖业发展(2)农业社会的特点:以农耕为主、原始的农业社会3.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瓷、纸、铁器、丝织物等手工业产品的出现(2)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技术逐渐发展4.两汉时期商业的发展及特点(1)交通运输的发展:水路、陆路、海路交通运输(2)商业的兴旺:城市的出现、货币的使用、商人阶层的产生5.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1)简单的自然经济(西汉初期)(2)上升期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西汉中后期)(3)从商品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化(东汉)(三)拓展知识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1)以物物交换为主要方式(2)以农业为主要生产资料(3)货币经济逐渐形成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1)经济结构调整(2)生产力的提高(3)城市经济的发展(4)社会阶层的分化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同学们了解了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明确了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和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了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2)掌握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3)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发展情况;(3)运用历史知识,评价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3)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分析;(2)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2)准备相关案例,以便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历史知识;(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回顾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发展情况;(4)组织学生讨论,评价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原因和影响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理解,以及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分析能力。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教案: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书写“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并引出学生对该主题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25分钟)A.农业:讲解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情况,如农田开垦、水利建设、农具改良等。
B.手工业:讲解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如铁器、陶器、纺织业等。
C.商业:讲解两汉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如货币的使用、市场的兴起等。
3.讨论与互动(20分钟)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为什么说两汉时期是中国农业史的黄金时期?B.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点?C.两汉时期商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4.案例分析(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以了解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案例一:王莽的失败原因是什么?案例二:丝绸之路在两汉时期的发展如何?5.总结与展望(10分钟)对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1.导入引出学生对主题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3.分组讨论与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5.总结与展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对未来学习进行展望。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听讲、讨论、回答问题等。
2.检查学生对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包括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能力的运用。
两汉的经济历史教学教案
两汉的经济历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
(2)掌握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制约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讨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制约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2)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制约因素。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制约因素。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两汉经济历史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两汉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的文献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汉的经济历史。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述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2)分析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探讨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制约因素。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特点,学生代表进行汇报。
4.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知识点。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发展情况。
(2)掌握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制约因素。
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教案
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掌握其特点和主要成就。
2. 通过分析两汉时期的经济政策,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两汉时期的农业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种类的增加、农业区域的发展。
2.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发展:钢铁、纺织、陶瓷等行业的繁荣。
3. 两汉时期的商业贸易:货币的统一、市场的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
4. 两汉时期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政策、均田制等。
5. 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2. 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情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两汉经济发展的兴趣。
2. 讲授两汉时期的农业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种类的增加、农业区域的发展。
3. 讲授两汉时期的手工业发展:钢铁、纺织、陶瓷等行业的繁荣。
4. 讲授两汉时期的商业贸易:货币的统一、市场的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
5. 分析两汉时期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政策、均田制等。
6. 讨论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观点表达的准确性。
3. 单元测试:设计一份涵盖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测试,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两汉时期的经济状况教案
两汉时期的经济状况教案两汉时期的经济状况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两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其特点,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
二、教学内容:1.两汉时期的背景介绍2.两汉时期的经济情况3.两汉经济的特点4.两汉经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两汉时期的背景介绍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长的一个统治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
经历了秦朝的灭亡,之后由汉武帝在反秦斗争中建立了汉朝,共计持续了超过400年。
在这个统治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2.两汉时期的经济情况(1)农业在两汉时期,中国农业经济是经济生活的中心。
中国当时的主要农作物包括稻谷、小麦、豆类、甘蔗等,另外还种植了许多果树,比如桂、李、枣等。
两汉时期的农业生产非常发达,农民们不仅会利用水力灌溉,还会进行早期的畜牧业。
在繁荣的城市中,过去没有经济地位的农民们开始拥有了他们自己的市场,使农业生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2)手工业两汉时期,中国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近千年来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许多精美的手工制品。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主要以纺织品为主,如绸缎、锦缎、丝绵等。
此外还有陶瓷、铜器、铁器、甲胄、雕塑等艺术品。
(3)商业和贸易在两汉时期,商业和贸易也十分繁荣。
东汉时期出现了长安、洛阳、成都、襄阳等重要的商业城市,成为中国经济活动的中心。
同时,官府开始开设官营店铺,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受到人们的欢迎。
3.两汉经济的特点(1)农业生产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发展。
(2)商贸行业获得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3)手工业和工匠技艺获得了极高的技艺和艺术水平,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4)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在不断地推动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同时,还是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的重要时期。
4.两汉经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汉时期开创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新篇章,被称为中国的“商业大繁荣时期”,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教案
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教案第一章:两汉经济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
1.1.2 使学生掌握两汉时期经济的主要特点。
1.1.3 培养学生对两汉经济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1.2.1 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秦朝的崩溃、汉朝的建立。
1.2.2 两汉时期经济的主要特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2.3 两汉经济的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要阶段。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特点和重要地位。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两汉时期典型的经济现象,如农业生产、手工业技术和商业贸易。
1.4 教学评估1.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背景的理解。
1.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两汉时期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农业的发展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状况。
2.1.2 使学生掌握两汉时期农业的主要技术特点。
2.1.3 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历史的兴趣。
2.2.1 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状况:耕作技术、农田水利、农作物种植。
2.2.2 两汉时期农业的主要技术特点:铁犁牛耕、农田水利工程、农作物品种繁多。
2.2.3 两汉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粮食产量的提高、农民生活的改善。
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状况和主要技术特点。
2.3.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农田水利工程,让学生亲身感受两汉农业的发展。
2.4 教学评估2.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状况的理解。
2.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两汉时期农业技术特点的作用。
第三章:手工业技术的发展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手工业技术的发展状况。
3.1.2 使学生掌握两汉时期手工业技术的主要特点。
3.1.3 培养学生对手工业发展历史的兴趣。
3.2 教学内容3.2.1 两汉时期手工业技术的发展状况:铁器制造、陶瓷制作、纺织技术。
中学历史汉代社会经济发展教案
中学历史汉代社会经济发展教案【导言】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是政治和文化的繁荣时期,也是经济的发展时期。
了解汉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原因和影响。
【教学目标】1. 理解汉代社会经济的背景和基本特征。
2. 掌握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 能够分析和比较汉代社会经济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异同。
4.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汉朝社会经济背景1. 汉朝的政治和文化繁荣- 介绍汉朝的建立和统一- 分析汉朝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制度- 解读汉朝经济政策的重要性2. 农业生产的发展- 探讨汉朝的农业制度和技术进步- 分析汉朝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 讨论汉代商业和手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汉代对外贸易和丝绸之路的影响二、汉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1. 内外因素的叠加作用- 探究汉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分析汉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2. 经济繁荣对社会的影响- 讨论汉朝社会阶级的变动和分化- 分析汉帝国扩张的原因和影响3. 文化和科技的进步- 探讨汉代的学术繁荣和科技进步- 分析汉代文化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鼓励学生合作、思考和交流。
2. 视频观看:给学生展示与汉代社会经济相关的历史视频,以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和视听感受。
3. 图表分析:提供与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数据和图表,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和比较数据来深入了解汉代社会经济的状况。
4. 角色扮演:要求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汉代社会角色,通过模拟汉代社会经济活动,加深对汉代社会经济的理解。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报告:要求学生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报告,确保他们理解和掌握了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文章,包括背景、特征和原因等内容,以考察他们对汉代社会经济的全面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教案范文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2)掌握两汉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3)分析两汉时期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分析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2)运用比较法,探讨两汉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1)农业生产的进步;(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贸易的繁荣。
2. 两汉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1)生活习惯;(2)社会风气;(3)文化娱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2)两汉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2)两汉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2. 教学新课:(1)讲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分析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发展状况;(2)探讨两汉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生活习惯、社会风气、文化娱乐等方面。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两汉时期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4. 总结拓展:(1)总结两汉时期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因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两汉时期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3. 思考题:请你谈谈对两汉时期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认识,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汉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问题;(2)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典型经济和社会生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导学案设计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期间――秦汉第四节:两汉期间的社会经济教案教课目的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经过教师指引学生学习,让学生认识:两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犁壁、耧车等农具的改良;牛耕的宽泛推行;水利事业的发展;稻、麦种植的推行;耕种、管理技术的进步;农学研究的成就;让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b5E2RGbCAP2.经过教师指引学生学习,让学生认识:纺织、冶铸、制漆、煮盐和造船等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华。
让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手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很多新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p1EanqFDPw3.让学生经过思虑剖析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由,认识到国家一致、社会平定、统治者的政策及人民民众的勤劳奋动和优异人物的发明创建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DXDiTa9E3d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采集资料,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归纳,对某些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解说,加深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进度的理解。
RTCrpUDGiT2让学生自主研究学习,鼓舞学生从不一样角度提出问题,同别人合作沟通,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1.经过犁壁、接车等农具的演示,让学生理解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记,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让学生领会我国古代办感人民的勤奋与智慧。
5PCzVD7HxA2.让学生赏识素纱禅衣、铜奔马、金缕玉衣等手工业品,给学生美的享受,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情味,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
jLBHrnAILg3.让学生经过两汉经济发展的原由及影响的剖析,认识到社会稳固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是社会稳固的保障,经济发展是决定全部的要素。
xHAQX74J0X教课重点难点重点:农业、手工业的成就。
难点:农具的改良和手工业技术的提升。
【预习教案】一、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由1. 两汉的场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供给了平定的环境。
两汉的经济历史教学教案
两汉的经济历史教学教案两汉的经济历史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学手段:讲解法教学过程: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讲授新课:一、农业的新成就1.兴修水利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
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
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2.4《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4)(旧人教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重农抑商政策;农具的改进,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域扩大;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农学研究的成就。
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的成就。
商业的繁荣,武帝铸五铢钱。
长安及“五都”的繁华。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对两汉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发展繁荣具体表现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5以两汉时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的史实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学要点一、农业的发展1.农业发展的原因2.农业发展的表现(1) 农具的改进,牛耕广泛推广(2)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3)稻麦种植推广(4)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5)农学研究的成就二、手工业的成就1.特点:规模大、分工细、工艺精2.表现(1)纺织业(2)冶铸业(3)制漆业(4)煮盐业(5)造船业三、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商业的繁荣2.武帝铸五铢钱3.城市的繁华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的繁荣。
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时和教具本节课为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讲述本课之前,教师应先对社会经济作一定阐释: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受经济发展,主要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古代社会经济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门类。
由此导入新课。
二、“农业的发展”一目,是本节的重点之一,需要讲清三个问题。
(一)农业发展的原因。
此处原因的分析有两个层次。
一是西汉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方面加以说明。
由于汉初经济的凋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决定了两汉的统治者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这一政策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又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及农学研究的成就等因素。
(二)农业发展的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具的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教师首先应分析其背景。
汉初,牲畜比较缺乏,一般农民只能用人力耕作。
西汉政府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
保护耕畜的法令,一直为历代所沿用。
到武帝时,牛马数量增多,牛耕已经从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传播到东北、西北的一些地区。
与此同时,由于武帝实行国家垄断冶铁业的政策,铁制农具也逐步推广到西域和珠江流域,且铁制农具的种类增多。
其次,提示学生观看教材中《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插图,归纳出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强调此发明比欧洲早1000年)和耧车的发明;牛耕技术的改进主要指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牛耕法已开始出现。
2.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教师可从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洪水泛滥事实入手,结合小字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黄河原称“河水”,黄河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
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
战国以来,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商鞅变法时因大规模垦殖而遭受破坏的西安附近塬区森林和秦岭北坡边缘森林,到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已砍伐殆尽。
其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
治理黄河成为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
汉武帝与东汉明帝(命王景负责)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正是由于汉统治者认识到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故而采取措施,促使汉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汉代关中水利工程示意图》,认清两汉4个农田水利地区的不同特色及农耕区域扩大的史实。
3.稻麦种植的推广。
教师可让学生回忆战国时期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然后指出: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兴修,为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带来益处。
两汉时,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则以种植水稻为主。
4.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等。
5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
教师首先应讲清:在两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学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农学研究的成果,反过来又对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然后结合小字讲述《胜之书》及《四民月令》的特点、内容。
三、“手工业的辉煌成就”一目,是本节的重点之一,需要讲清三个问题。
(一)汉手工业取得成就的原因。
可提问“汉朝统治者既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压制工商业,为何两汉的手工业、商业却能取得辉煌成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扶植与发展“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把手工业视为农业的副业,显示出自然经济的特征。
虽然如此,手工业与商业仍有它们的地位和作用。
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经济,并不绝对排斥商业和手工业。
穷奢极欲的统治阶级需要有商业与手工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产品。
各地区物品资源的差别,也需要彼此交换、互通有无。
由于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的狭小,各种农业器物的生产已非小农家庭之力所能奏效,“故工不出,则农用乖”;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虽然倡导以农为本,工商为末,重农桑而抑工商,手工业和商业却始终在不断发展着,成为封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以至出现了把从事手工业与商业作为致富必要手段的思想。
司马迁认为:“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二)两汉手工业的特点。
此处不必展开,只需归纳出三点:1.规模大;2.分工细;3.工艺精。
教师在讲述具体事实时应注意突出这些特点。
(三)两汉手工业成就的表现。
讲解前,可先挂《西汉手工业分布图》,再依据教材顺序指图讲述纺织、冶铸、制漆、煮盐、造船业的发展情况,要求学生掌握手工业发展的概貌,培养学生观察、识读地图的能力。
1.纺织业。
两汉时期,纺织技术较前代更为发展,各种纺织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
结合插图重点介绍丝织业情况(应适当介绍官营手工业的相关知识),其他内容如麻织业、棉纺织业、羊毛为纺织原料及越布等内容可略讲。
2.冶铸业。
两汉的冶铸业包括冶铁和冶铜。
冶铁业是各项手工业的先导部门,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随着农业对铁制生产工具需求的日益增加,必然促使冶铁业优先发展起来。
教师可重点讲解冶铁业的发展情况,简单介绍冶铜业的状况;要求学生掌握冶铸技术的进步、取得的成就及著名产地。
3.制漆业。
漆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史书记载,尧舜禹时代,人们就已经使用加进红或黑色彩料的色漆髹饰食器或祭器。
秦汉时期,漆器手工业的规模和范围更加扩大,漆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教师可结合课文小字讲解教材大字内容。
4.煮盐业。
需要讲清两点:(1)煮盐业与冶铁业、纺织业,堪称两汉时期的三大手工业,国家非常重视;(2)汉代开发利用的盐包括池盐、海盐、井盐等。
5造船业。
应讲清两点:(1)两汉时水陆交通发达,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2)造船业发展的表现:一是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二是发明了橹、舵和布帆,还使用了锚。
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一目,是本节的又一重点,需要讲清两个问题。
(一)商业繁荣的原因。
教师在前面分析手工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时,已涉及到商业繁荣的原因,此处不必赘述,只需提及: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两汉时期的商业也出现了繁荣景象,这是由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
(二)商业繁荣的表现。
商业的繁荣,教材从三个方面加以介绍:1.商业通道四通八达;2.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3.汉族同少数民族间贸易频繁。
同时,教材介绍了货币的使用。
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
教师可补充介绍:秦汉时期,是金属货币的重要发展时期,它把黄金与铜钱固定为金属货币的复本位制(也称二本位制),称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把珠玉、古代的龟币、贝壳及银、锡等金属,都排除在法定货币之外,只能作为珍宝与器物看待,因而奠定了封建社会货币制度的基础。
(三)“城市的发展繁荣”,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与分析:1.名都大邑出现的原因;2.代表城市有长安及“五都”。
教师应指出:随着两汉时期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在广阔的国内市场内,逐渐形成了一批工商业集中的都会。
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农副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在当地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非完全出于政治的原因。
小结、本节内容较多,教师讲述完毕后,可设计讨论题:“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然后,教师可归纳原因:1.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2.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3.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最后小结:在国家统一的局面和各项政策的保障下,汉代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取得了多方面领先于世界的成就,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和名称,正是与这个强盛的朝代相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