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今文经、古文经发展情况: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当时各经(“五
经”、“六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均由今文经学派把持。 西汉末年平帝时期,曾设古文经博士,以 与今文经博士对抗。 王莽改制失败后,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经 倡今文经 。
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崛起发展,并压
倒今文经学。东汉以后,今、古文经学之 争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时起时 伏。东汉至唐,基本上是古文经占据优势。 宋代,以怀疑而著称的“宋学”兴起。宋 学一反古文经学的训诂、传注传统,主张 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这一时期,正统 的古文经学告衰。

教训之二就是秦始皇、李斯所信奉的法家
有几大致命缺点:一是实行恐怖统治,人 们在心理上对这种思想难以接受;二是法 家排异性特别强。 这种不能容纳其它学派的思想理所当然地 不宜作为一个社会的主导性思想。秦始皇 并没有真正地实现文化的整合,文化整合 的任务历史的落在汉代统治者身上。
2、西汉前期实行统一于黄老之学的 文化整合模式
自中国文明多元发生以来,地区之间尤其
是南北之间,汉代对秦文化和楚文化的双 重继承,实际上是北方黄河流域文化与南 方长江流域文化的一次大整合。
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
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 蚪文”),即大篆或籀[zhou]书。
1、秦始皇实行以法家取代百家的文 化整合模式
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伴随着政治上的统一,百 家并存已成为政治的障碍,文化整合已是必然之 势。 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采取“焚书坑儒”手段, 独奉法家。 秦始皇在整合文化时,至少有两方面的教训。其 一就是解决文化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化,违背了 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采取的措施是粗暴地烧书 杀人,用一家取代百家,用政治手段而不是用文 化手段去解决文化问题,结果事与愿违,并未达 到文化整合的目的。

第四章_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第四章_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先秦时期,儒经主要是指所谓“六艺” ── 《诗》、《书》、《礼》(《仪礼》)《 乐》、《易》、《春秋》。 《庄子· 天运》谓此为“六经”。《荀子· 劝 学》说:“其数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 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经”专指儒家经典,是在汉武帝之时。
儒家典籍地位的确立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与“一天下”的政治变革相配合的是一系列整齐划
一的文化变革。
书同文

李斯统一文字,创制小篆。狱吏程邈创制 隶书,与今天的文字接近。
命李斯统一文字,创制小篆,颁行全国。狱吏程邈创制 隶书。
车同轨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定车宽以6尺为制。修建 宽度为50步的标准道路。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 道,东抵燕、齐,南达吴楚。又修直道直达九原。 云贵地区修五尺道,五岭山地筑新道。
度同制
度同制
行同伦

秦通过两种途径来规范全国人民的思想行为:
一是“以法为教”,以严刑峻法让国人行为标准 合于帝国要求。 二是“三老教化”,以道德教育的方式改变人心。

地同域

打破诸侯国间的壁垒,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移民, 开发边境,传播中原文化。
湖南西部酉水岸边发现里耶故 城,图为里耶故城中出土的秦 简。
修秦律

在秦国原有刑法的基础上, 吸收六国的有关法律条文, 制定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 秦律。
《秦律十八种》 《秦律杂抄》 《法律答问》 《封诊式》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
秦朝为确立大一统的帝国模式,即专制集权的 国家制度和整齐划一的文化形态,所作的种种 努力,垂之久远,为后世所沿袭。“秦”作为 一个王朝的称谓,在这个短命的王朝覆亡两千 年之后,仍然作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代称流播

最新-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下册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优秀课件(25张)(共25张PPT)-PPT文档

最新-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下册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优秀课件(25张)(共25张PPT)-PPT文档
北至长城
西
咸阳

东 到


西

南到南海
二、“百代都行秦政法” ——创设中央集权体制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 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 功,传后世。
“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伏羲、神农、 燧人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黄帝、颛顼、帝 喾、
唐尧、虞舜
皇帝制度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 称“制”或“诏”,印称“玺”。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
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令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
号。”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
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课堂小结:
区域统一
创设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 地方:郡县制
制度趋同 商鞅变法
秦国 秦朝
BC221年 大一统帝国
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巩固中央集权措施 建造驰道、直道
修建长城、开边移民
焚书坑儒
秦虽然短命而亡,但是中央集权体制却一直被历代 王朝所沿袭和发展,成为后世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西周封邦建国和秦朝郡县制有何不同?
实施条件
封邦建国 血缘关系
与中央关系 有一定的独立性
继承者
世袭
影响
容易形成割据
郡县制 按地域划分
绝对服从中央 中央任命
有利于国家统一
地方:郡县制

历史大一统~PPT

历史大一统~PPT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故宫、长城是我们民族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建筑,所 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故宫是巩固大一统,长城是维护大一统, 幵且都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体现了两个 王朝大一统的气派。
历史回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大一统的思想由来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孔子心中 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所 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儒道墨法等各 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老子主 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 大一统从此有了本体论。
中华名族的象征
故宫中华名族的象征 Nhomakorabea成祖朱棣
中华名族的象征
明北京城示意图
中华名族的象征
明长城分布
中华名族的象征
长城犹如蜿蜒巨龙
中华名族的象征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 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先秦至秦汉 两晋至隋唐五代 宋辽金元 明朝 清朝 民国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武帝喜欢繁文隆礼、讲求事功的儒学。 但直到其祖母窦太后死后,他才一反先祖 故训,变寡欲政治为多欲政治,尊儒兴学, 制度教化。开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文化历程。学术的道路只剩经学一途。 治《公羊春秋》的大师董仲舒获得了空 前宠遇,他鼓吹: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武帝还按董仲舒的建议,设臵五经博士, 并大规模兴学,将教育、考试、选官
三者结合起来,子夏“学而优则仕”的主 张作为正式的文官制度确立。建立在道德 教化基础上的察举、征辟与潜心攻经入仕, 成为官吏的两大来源。 儒家的独尊,并非儒学的独存。董仲舒 认为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他继 承儒学仁义礼智信的基本理论,契合阴阳 五行学说,形成天人类别同形、序列同构 的宇宙论“天道”,以此完成更化,维系 一统。这实是对先秦儒学的再创造。 董仲舒将殷商以来的王权天授,天人感
但在经学走向神学化的过程中,也有 不少反对者,为思想界带来清新之风。 郑兴、尹敏都对谶纬不以为然, 桓谭、 张衡、王充分别在其著作《新论》《灵 宪》《论衡》中加以辩驳。如桓谭:灾 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君王 应修德、善政、省职、慎行以应之。张衡认 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陨石乃奔星所坠,至 地则石也。地震也只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都与天意无涉,故主张宜收藏图谶,一禁
陆贾曾劝颇具无赖作风的刘邦重视《诗》 《书》,刘邦不以为然:乃公居马上而得之, 安事《诗》《书》?陆贾争锋相对:居马上 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不怿而有惭色, 随即令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 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并接受了逆取而以顺 守之,文武并用的长久之术。
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汉初70年的政 治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但这种无为并 非道家超凡脱俗的无为,而是融合了儒家 的仁义思想的新学说,即“黄老之学”。 汉初建立起黄老学说体系的首推论大道 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司马谈,代表作是《论 六家要指》;其后《淮南子》集该理论之 大成。强调遵循客观规律,因时而动,顺 势而行,建功立业。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的 积极态度是黄老之学区别先秦道家的根本 特点。

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中外文化史课件

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中外文化史课件
3.佛黄结合:佛教中国化的开端
– “老子化胡”的传言 – “无为”与“空”的比附 – 佛道共好的表征
3.道教的创建
– 东汉末年,东方,张角张梁兄弟,太平教,《 太平经》,黄巾起义。
– 东汉末年,川蜀,五斗米教,《太平经》,“ 以道法治民三十年”。
4.道教的文化渊源
– 古代的鬼魂崇拜——道教神祇体系 – 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道教修炼方术 – 黄老之学 – 吸收儒、墨、阴阳五行、谶纬、佛教等诸家内
五、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
1.背景:
– 世界文明史上,轴心阶段之后的帝国阶段通常 产生并利用宗教的时代。
– 两汉儒学虽然融入了阴阳谶纬之说,但依然受 到先秦儒家的人文传统的制约,有学无教; “敬 天法祖”有教无学。
2.佛教的传入
– 西汉末年哀帝元年(前2年),大月氏传入 –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正式传入 – 公元68,建立白马寺
地同域 • 废除封建邦国制,实行郡县制,打破地区
壁垒 • 大规模移民,开发边境,传播中原文化
– 湖南西部新出土的秦简内容表明了秦朝时候对 于边缘山区的行政管理的细致高效。
修秦律 • 在秦国原有刑法基础上,吸纳六国有关条
文法律,制定秦律。 • 20世 纪 70年代,湖北云梦睡虎地 11号墓中出土《秦 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问 答》等多种法律文书,条文细密,苛责严厉,具备 了刑法、诉讼法、民法、军阀、行政法、经济法等 多方面内容 。
– “三皇”、“五帝”——“皇 帝”;命为“制”、令为“ 诏”,自称“朕”。
– 朝廷设“三公”、“九卿” ,使政权、军权和监督权分 治,以相互制约而统归皇帝 辖制。
–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非世 袭的任命制。
–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第四章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主要说明了解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发展,儒学的一统天下,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重点:1、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2、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教学难点:1、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2、道教的基本教义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音像制品、多媒体课件等);读书指导法授课对象:2014级旅游管理、2014级职资(本科生)学时安排:6学时教学过程:二、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与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不同,佛教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于是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国化了一、佛教的基本教义及佛教的东传。

1、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产生于公元六世纪的印度,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伽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的圣人。

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

意思是?觉悟了真理的智者?。

释伽牟尼确有其人,他是古印度净饭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

他对世间的种种苦难和生老病死苦苦思索,又读了不少书,但始终找不到解脱人间苦难的答案。

于是在他十九岁时(一说二十九岁),舍弃了王位,离开了妻子和一个儿子,剃发出家.他父亲劝他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人随他一起出道。

他们到深山修练苦行六年.尝够了艰苦辛酸,但毫无收获.六年后的一天,他在河里沐浴,接受了一个牧羊女的牛奶。

恢复了气力.随后他独自来到波罗奈城的一棵菩提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做着打坐,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止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打坐沉思.终于在一天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悟到了解脱烦恼的真理,大彻大悟尽除烦恼,证成佛果,立地成佛了。

释迦牟尼悟到的真理是:世间一切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是空的。

因此人们对世间的一切都不必刻意追求。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PPT课件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PPT课件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期:魏 晋南北朝
▪ 一、玄学的兴起 ▪ 1、玄学兴起的背景 ▪ (1)、强大的汉王朝的崩溃所带来的心理
冲击;
▪ (2)、繁琐的“经学”和与其相伴的政治
伦理学说与阴阳五行说亦因汉王朝的瓦解 而黯然失色。
2020年9月28日
14
▪ 2、玄学的主要特点:
▪ (1)在思维方式上,强调超脱多样化的现实事
强化君主专制政权为目的,并且是通过政治暴力 这一“恶”的杠杆得以实现的,但是它增进了秦 帝国版图内广阔地域见人们社会生活乃至文化心 理的同一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 了坚实基础。秦朝为确立大一统的帝国模式,即 专制集权的国家制度和整齐划一的文化形态,所 做的种种努力,垂之久远,为后世列朝所沿袭。 “秦”作为一个早已覆亡的朝代称谓,至今仍以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代号流播世界。
2020年9月28日
10
▪ 汉武帝时期,又建起2000多里长的河西长城,
与秦长城相加,从敦煌到辽东,共长5000多 公里。汉昭帝、汉宣帝又连续修长城,最后 筑起一条西起今新疆,东到黑龙江北岸,全 长约10000公里的长城。
▪ 长城的修筑,并不是完全“退防”的产物,
它阻碍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保护中原先进 的农耕文明,使之免遭罗马帝国那样亡于蛮 族的悲剧。同时纵观历史,我们也会发现长 城并非是一条胡汉民族的绝对界限,它更是 农牧之间茶马互市、文化融合的交流线。
边距:25mm。
▪ 页眉边距:28mm,页脚边距:20mm。 ▪ 2.论文标题 ▪ 论文分三级标题: ▪ 一级标题:居中,黑体,三号,段前、段后间距为2行; ▪ 二级标题:左对齐顶格,黑体,小三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5行; ▪ 三级标题:左起齐顶格,黑体,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 上述段前、段后间距可适当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 ▪ 3.论文字体 ▪ 正文的中文采用小四号宋体,英文为小四号Times News Roman字体;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下册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优秀课件(26张)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下册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优秀课件(26张)

六国刚刚平定,燕 、齐、楚故地离秦 都很远,只有把皇 亲国戚分封到那里 ,才能放心啊。
丞相王绾
博士淳于越
不学习古人的分 封制度,国家是 不会长久的。周 朝就是因为封邦 建国,所以才维 持了八百年啊。
周代分封同姓子弟,几 代便相隔亲属疏远,彼 此攻占如同仇人,天子 不能禁。如今海内一统 ,全国都建为郡县,天 下则可以无异心、易控 制。
罗马如于一室中悬巨灯,火耀 四壁;秦、汉则室之四周,遍 悬诸灯,交射互映;故罗马碎 其巨灯,全室即暗,秦、汉则 灯不俱坏光不全绝。因此罗马 民族震铄于一时,而中国文化 则辉映于千古。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
朕统一天下 德盖三皇 功过五帝
伏羲、神农、燧人
黄帝、颛顼、帝喾、 唐尧、虞舜


皇帝制度的特点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高 一下册第6课《大一统中 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优
秀课件(26张)
2020/8/21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 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 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 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 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 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在1949年, 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商鞅变法对秦国有什么影响?
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 利于人才引进
加强了社会控制,保证社会治安 加强了中央控制力度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 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
远交近攻,一统六合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
秦 国,定都咸阳,结束了春秋
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 建咸立阳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 一统帝国。
廷尉李斯

中国文化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下)PPT课件

中国文化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下)PPT课件
❖ 代表作: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 林赋》;扬雄《蜀都赋》;班固《两都赋》
上林赋
❖ 于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 华榱璧珰,辇道纚属,步櫩周流,长途中宿。夷嵕 筑堂,累台增成,岩窔洞房,頫杳眇而无见,仰攀 橑而扪天,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扦于楯轩,青龙蚴 蟉于东箱,象舆婉僤于西清,灵圄燕于闲馆,偓佺 之伦,暴于南荣。醴泉涌于清室,通川过于中庭。 盘石振崖,嵚岩倚倾。嵯峨磼礏,刻削峥嵘。玫瑰 碧琳,珊瑚丛生,琘玉旁唐,玢豳文鳞,赤瑕驳荦, 杂臿其间,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战国长城的修筑
❖ 战国时期的两类长城:
❖ 第一类是“互防”长城。 齐:“乘山岭之上筑长 城,东至海,西至济州 千余里,以备楚” ; 楚:“备齐”“备秦” 燕:“防齐”;赵 : “防魏”;魏 :“防 秦”;秦:“防魏”。
❖ 第二类是“御胡”长城。 赵、燕、秦 :“限戎 马之足”
齐长城是我国现存于地面上修建最 早、历史最长的冷兵器时代国家军 事性防御工程。建于春秋末期至战 国中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
❖ 秦汉帝国文化的一统整合: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同 时进行。在华夏文化系统内部,统一政治,独尊儒 术;在与其他文化系统相融化时,往来冲会,外拓 固守。
❖ 在农、牧对峙,文明分散的古代世界格局下,秦汉 帝国通过战争、外交、商贸等多种途径,打通障碍, 勾通亚欧,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所有 这些,都表现出中华文明在秦汉帝国时期的原创活 力。
❖ 项羽:“力拨山兮气盖世 ”。 ❖ 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
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 汉武帝:“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
殚为河!”
赋的起源及发展
❖ 赋的起源:赋产生于战国末期,接受纵横家游说之 辞及楚辞的影响。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下册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优秀课件(22张)(共22张PPT)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下册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优秀课件(22张)(共22张PPT)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临洮
辽东
如何评价秦的大一统帝国?
—“秦—无由尺土秦之创封立,不的立中子央弟为集王权,功体臣制,
成为为诸侯我者国,使历后代无王战攻朝之政患治。”制度的
蓝本。
——《史记·李斯列传》
我们该如何评价秦始皇这个人物呢?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 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 (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天下共主 纷争动荡 七雄兼并 大一统
前11世纪 —前8世纪
前770年—前221年
前221年 —前206年
探讨: 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完成大一统?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论衡·书解》
行之十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关中为沃野,……秦人富强,卒并诸侯。
……
北到长城
西

陇 西
东 临


南到南海
封邦建国体制
西周: 春秋: 天下共主 纷争动荡
中央集权体制
战国: 秦朝: 七雄兼并 大一统
前11世纪 —前8世纪
前770年—由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朝 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 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中央集权: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 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中央 政府,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 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 政策和命令。
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为置 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廷尉斯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 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今……皆为郡、 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 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共24张PPT).ppt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共24张PPT).ppt

汉武帝时期讲学礼堂
影响: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结合所学,说说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这种“不同”的 背后有什么“相同”之处?
—秦始皇—
秦坑儒谷
焚书坑儒,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代讲经图
—汉武帝—
尊崇儒术,巩固了大一统
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 ①政治上,他颁布“推恩令”,解决诸侯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他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 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④军事上,他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材料研读措:施:尊崇儒术
说说董仲舒建议的内容。 董仲舒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原因: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阅读课本,归纳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具体举措,分析其影响。
具 ①治国:把_儒__家__学__说__立为正统思想:忠君守礼;
体 举
②教育:在长安兴办_太__学__,以儒家经典为教材;
措 ③选官:选拔儒士 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汉武帝的解决措施: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政治
面临的问题
①诸侯王势力强大 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
富商豪强控制了重要的

经济
经济命脉
思想
军事
采取措施 ①实行推恩令 ②建立刺史制度
统一铸造五铢钱 盐铁官营、专卖
达到的效果 加强了中央集权
1.找出西汉都城的位置。 2.指出河西四郡的位置, 说明其设立的意义。 巩固边防,为统一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奠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希霍芬
丝绸之路的形成
❖ 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郎官张骞两次出 使西域。
❖ 东汉时,又有班超通西域之举,其部将甘英远抵西 海(波斯湾)。
❖ 汉朝中叶以后,与西域各族的贸易日渐发展,汉朝 修筑令两条商路:一为天山南路,一为天山北路。
❖ 汉朝以丝绸为主的各种商品运往西域,又由中亚商 人转运至西亚、南亚乃至里海、地中海沿岸,远至 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
事有生力量。 ❖ 此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攻杀、分裂,南匈奴臣属
汉朝。 ❖ 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率汉军大破匈奴单于,匈人
西迁,长达300年的汉匈战争告终。
马踏飞燕。甘肃武威雷台出土,其飞奔的 雄姿与汉代雄阔向上的时代气象相印证, 给人无尽遐想。此造型现已成为中国旅游 行业的图标。
汉代的马踏匈奴石雕 位于陕西咸阳霍去病墓
战国长城的修筑
❖ 战国时期的两类长城:
❖ 第一类是“互防”长城。 齐:“乘山岭之上筑长 城,东至海,西至济州 千余里,以备楚” ; 楚:“备齐”“备秦” 燕:“防齐”;赵 : “防魏”;魏 :“防 秦”;秦:“防魏”。
❖ 第二类是“御胡”长城。 赵、燕、秦 :“限戎 马之足”
齐长城是我国现存于地面上修建最 早、历史最长的冷兵器时代国家军 事性防御工程。建于春秋末期至战 国中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
❖ 佛教向外传播有北传(中 国、朝鲜、日本、越南等) 和南传(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柬埔寨、老挝等) 两个路向。南传以小乘佛 教为主,北传以大乘佛教 为主;
❖ 前者追求“自我解脱”, 后者追求“普渡众生”。 秦汉之际,佛教开始在中 亚各国流行。丝绸之路开 辟后,南亚佛教循此道路
唐 中玄国奘带法回师了,大步乘行佛至法天为竺主国的(佛印教度典)籍,。为辗转东传。
佛教传入中国
中国佛教的“祖庭”白马寺。
❖ 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 元67年)。明帝派蔡愔、 秦景到印度访求佛经, 并于次年令其在洛阳建 白马寺。
❖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 教寺院,故称中国佛教 “祖庭”。
中国文化史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 化大一统 (下)
本章主要内容
❖ 五 帝国文化的固守与外拓 ❖ 六 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 ❖ 七 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
❖ ❖ ❖ ❖ ❖ ❖ ❖ ❖ ❖ ❖
秦丝“丝秦战秦汉秦匈
汉绸丝绸汉国汉朝朝奴
帝之绸之长长与对与与
国路之路城城匈匈匈中
文的路的的的奴奴奴原
化形”开修修斗政的的
秦朝与匈奴的斗争
❖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时曾 在河套一带设九原郡御 胡,后来赵、秦之间争 战激烈,匈奴乘机占领 河套及以南地区。
蒙恬像
❖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将军蒙恬率30 万军队北伐匈奴,收复 河套,并沿黄河设44个 县。
汉朝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 汉高祖时,韩信战败 高祖白登之围。 ❖ 此后,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 景帝时,晁错“行民实边”,亦兵亦农。 ❖ 武帝时,国力昌盛,遂转而武装进攻,消灭匈奴军
秦汉与匈奴斗争的实质
❖ 秦汉与匈奴斗争的实质是游牧文化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 之间的冲突,是世界文明史的最大主题。
❖ 为了护卫自己的文明系统,打通与世界其他文明之 间的往来隔绝,秦汉帝国同时采取静态与动态、固 守与外拓的两手政策。前者的标志是修筑长城,后 者的标志是开辟丝路。
秦汉长城的修筑
❖ 秦灭六国后: ❖ 1、拆除互防长城,以利统一。 ❖ 2、加强御胡长城,防范匈奴南袭。 ❖ 汉武帝时,又建起两千多里长的河西长城,与秦长
城相加,从敦煌到辽东,共长5,000多公里。昭帝、 宣帝又续修长城,最后筑起一条西起今新疆,东到 黑龙江北岸,全长约10,000公里的长城。
秦长城分布图。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御胡”长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的成的辟筑筑争策斗冲
一词
的的争突
统源
实演

质变


守帝 与国 外文 拓化
的 固
匈奴与中原的冲突
❖ 匈奴:栖息于阴山以北荒漠草原,是我国北 方的一个古老民族。
❖ 生活习俗:他们以游牧为生,善骑射,勇猛 剽悍,很早就与中原华夏族交往。
❖ 对中原的威胁:战国时期便从中原人那里学 会制造铁器,并利用骑兵神速的特点,深入 黄河流域抢掠,构成战国至秦汉数百年间的 “边患”。
长城:世界工程史之最
丝绸之路的开辟
❖ “丝绸之路”的开 辟,首先归功于张 骞的“凿空”西域, 而卫青、霍去病、 李广、李陵等一批 军事干才的西北用 兵,也起了关键作 用。
位于陕西汉中市的张骞墓
“丝绸之路”的词源
❖ “丝绸之路”(Silk Road)亦称“丝路”, 得名于德国地理学家、 东方学家李希霍芬 (1833—1905)的著 作《中国亲程旅行 记》。
丝绸之路示意图。
丝绸之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商路
❖ 19世纪下半叶以来,研究表明,这条连接亚洲和欧 洲、非洲的东西交通大道,长约7千多公里,自公 元前2世纪打通后使用达1700多年(15世纪止), 是世界上距离最长、繁荣历时最久的通商之路,也 是一条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文化交流大动 脉。
长城与秦汉文化的内外整合

❖ ❖ ❖ ❖ ❖ ❖
道 道 道 佛 佛 佛 必专
教 教 教 教 教 教 然制
对的的的传的 帝
中文创中入创 国
国化立国中立 时
文渊 化国及 期
化源
传宗

播教






佛 教教 创传 立入
和 道
佛教的创立及传播
藏于陕西省西安市法门寺的佛指舍利
❖ 佛教创始人悉答多·乔达摩 约与孔子同时,他不满于维 护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教,又 对人世生、老、病、死诸种 苦恼深感不安,遂出家修行, 领悟到苦、集、灭、道“四 谛”,以及“十二因缘”, 终于觉悟成道,信徒尊称其 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 圣人)或“佛”(觉悟者), 他所建立的宗教便称佛教。
❖ 秦汉帝国文化的一统整合: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同 时进行。在华夏文化系统内部,统一政治,独尊儒 术;在与其他文化系统相融化时,往来冲会,外拓 固守。
❖ 在农、牧对峙,文明分散的古代世界格局下,秦汉 帝国通过战争、外交、商贸等多种途径,打通障碍, 勾通亚欧,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所有 这些,都表现出中华文明在秦汉帝国时期的原创活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