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变化趋势的研究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成为环境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普遍高于周边乡村或自然区域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产生直接影响,还对生态环境和气候模式造成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概述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气候现象。
由于城市建筑密集、人口众多、工业活动频繁,以及大量使用人工建筑材料等,导致城市区域的气温显著高于周边自然区域。
这种温差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气候特征,也对城市的能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1. 人工建筑材料的影响:现代城市多使用混凝土、沥青等材料作为道路和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热传导性和吸热性,导致城市区域吸收和储存大量热量。
2. 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城市中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占据了土地资源,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
植被具有调节气温、减少热辐射的作用,其减少使得城市的自然调节能力下降。
3. 人口和工业活动的影响:城市人口密集,工业活动频繁,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4. 城市空气流动不畅:由于高楼林立,空气流动受到阻碍,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和交换。
此外,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改变了风的形成和流动路径,使得热量难以有效传递到周边地区。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支持为了深入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我们采用了遥感技术、气象观测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城市的气温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率等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遥感技术显示,城市区域的地面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这种差异在夏季尤为明显。
2. 气象观测数据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平均气温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3.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表明,人工建筑材料的使用、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以及城市布局等因素是导致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
上海市热岛效应
1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2.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
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 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 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 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 温度上升。
97年上海地 表分度空间 分布图
2004年上海 地表温度
上海人口密度与地表温度关系
97年—04年地表温度有向外扩张趋势。97年城市人口密度高值区主要在黄浦区。 从前面对上海的城区扩张和人口发展调查来看,上海人口呈现:从市中心向外, 从高级向低级的环状扩张模式。这跟上海城市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
热环境分布,植被分布,城镇发展空间分布三者关系
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是减轻热岛影响的关键措施。绿地能 吸收太阳辐射,而所吸收的辐射能量又有大部分用于植物蒸腾耗热和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化学能, 用于增加环境温度的热量大大减少。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覆盖率越高,则热岛 强度越低,当覆盖率大于30%后,热岛效应得到明显的削弱;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 用极其明显。规模大于3公顷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基本上与郊区自然下垫面的温 度相当,即消除了热岛现象,在城市中形成了以绿地为中心的低温区域,成为人们户外游憩活动的 优良环境。
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 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上海和广州10月最强。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围农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而言,热量积聚、温度升高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热岛效应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1. 建筑密度和高度:高密度建筑群和高层建筑群在城市中的集中分布,使得周围的建筑、道路等吸收和储存了大量的太阳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
2. 硬质表面:城市中大量的水泥、沥青等硬质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较大,产生更多的热量,进而增加了城市热岛效应。
3. 植被覆盖率:城市中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小,植被覆盖率低,导致蒸发散热能力降低,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热岛效应。
4. 城市人口密度:人口密集度较大的城市,人们的活动和生活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增加城市区域的温度。
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 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气温较乡村地区明显升高。
高温环境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增加中暑和热应激的风险,加剧城市空气污染等。
2. 能源消耗增加:高温环境下,人们对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的需求增加,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3. 水资源利用紧张: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地表水面蒸发加快,水资源利用压力增大,加剧了城市的干旱化问题。
4. 生态系统破坏:城市热岛效应对植物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减少了植物的栖息地,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为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城市环境。
1. 提高建筑绿化率:鼓励在建筑物上增设绿化层,种植植物,增加绿地面积,有效降低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
2. 增加水体:通过人工湖泊、水系等方式增加城市内的水体面积,有效降低城市地表温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推广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保温、隔热等技术手段,减少能量的消耗,改善室内舒适度,从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边农村地区而言,温度更高的现象。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种现象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城市的能耗、环境、健康和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过去几十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进展。
首先,研究人员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索。
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由于城市建设导致了大量的非生物表面(如建筑物、道路等),这些表面能够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然后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与此同时,城市中的许多人类活动也产生了大量的热能,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的热量。
其次,研究人员还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
他们发现城市中心通常比城市边缘更热,而夏季比冬季更明显。
这些研究为城市热岛效应的预测和评估提供了依据。
除了对城市热岛效应本身的研究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减缓和适应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
例如,通过改善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水体分布,可以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绿化可以增加城市中的植被覆盖,减少热辐射和蒸发散失,从而降低城市的气温。
同时,水体的存在可以通过蒸发冷却效应来调节城市的温度。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热环境,还能提供其他生态和美学的好处。
未来,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监测和预测能力。
目前,很多城市缺乏完整的气象观测网络,无法准确地监测城市内部的温度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多的观测站点,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来提高数据的获取效率和质量。
其次,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不仅会导致城市热害,还可能加剧空气污染和疾病传播。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机理和影响,以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保护居民的健康。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乡村地区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微气候的改变和多种环境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并通过分析和研究为未来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及重要性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由城市发展导致的局部气候现象,其特征为城市中心区域的气温显著高于其外围郊区。
这种气候差异对城市生态环境、能源消耗、人体健康等多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对于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环境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1. 建筑结构与材料:城市中大量使用的高楼大厦和人造材料,如混凝土、沥青等,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吸热性。
这些材料在吸收太阳辐射后,会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此外,高楼大厦阻碍了风的流通,减少了自然对流散热的效果。
2. 植被覆盖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绿地和自然植被被建筑物所取代。
绿地在调节气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降低地表温度。
而城市中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失能力降低,加剧了热岛效应。
3. 人工热源排放:城市中大量的人工设施,如工厂、车辆等,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排放。
这些人工热源的存在使得城市区域的温度进一步升高。
4. 城市大气污染: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会形成“热气团”,这些“热气团”在城区上空聚集,进一步加剧了热岛效应。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数据来源包括气象部门发布的城市气温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相关研究报告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建筑结构与材料、植被覆盖减少、人工热源排放以及城市大气污染是导致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
上海气温趋势与突变分析
上海气温趋势与突变分析引言: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之一,气候以海洋性气候为主,冬暖夏凉,四季分明。
研究上海的气温趋势与突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上海的气温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突变事件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上海的气温变化趋势1.平均气温趋势根据近年来的气象数据统计,上海的气温整体呈现温暖化的趋势。
冬季气温有所升高,夏季气温有所降低,春秋两季气温波动较小。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一致。
在降水方面,上海的降水量呈现了略微的增加趋势,但季节性分配不均。
2.月平均气温趋势根据过去十年的数据来看,上海的月均气温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尤其是冬季气温,增加幅度最大。
这可能是全球变暖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剧的结果。
冬季气温的升高可能与城市热岛效应有关。
3.气温异常事件近年来,上海出现了一些异常的气温事件。
例如2024年的“深秋暖冬”,全年平均气温创下了历史新高,夏季气温超过了40摄氏度。
另外,2024年的“极端高温”,上海出现了多次高温天气,气温超过了历史纪录。
这些气温异常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全球变暖的影响有关。
二、影响上海气温的因素1.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影响上海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温升高,进而影响上海的气温。
2.城市化进程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内的气温高于郊区和乡村地区,因此,上海的气温相比周边地区有所升高。
3.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如季风、海洋等也对上海的气温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时,上海的气温会明显下降;而夏季的东南季风则会带来较多的降水,对气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三、气温突变事件1.突变事件的定义气温突变事件是指短时间内气温的明显变化。
突变事件可能是正常气候变化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气候系统异常的结果。
2.突变事件的影响突变事件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一、引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加剧。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农村和自然地区的现象。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首先是城市地表的特性,城市地表主要由建筑、道路、水泥和沥青等人工材料组成,这些材料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累积导致了城市地表温度的增高。
此外,城市地表的覆被物也对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影响,例如,高楼大厦、人工湖泊和绿化覆盖物可以影响城市地表的热量吸收和散发。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还受到城市气候和大气环境的影响。
城市的气候特征包括封闭性、变化性和不规则性,城市地区的建筑物密度高、植被覆盖率低以及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等都增加了城市地表的温度。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和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地区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城市的气候条件。
高温天气的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尤其是对老年人、儿童和体弱者来说更加危险。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城市的能源消费和建设规划。
高温环境下,城市遭受的热辐射增加,导致空调用电量增加,进一步增加城市的能源消耗。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导致城市风速减弱,影响了城市的通风条件和空气质量,加剧了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
最后,城市热岛效应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的高温环境使得城市中的植被对干旱和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植物的生长周期缩短,生物多样性减少。
这对城市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四、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者通过遥感技术、数值模拟和实地观测等手段,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城市气候和大气污染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的重要原因。
wrf模式研究城市热岛:以上海为例
用WRF模式研究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热岛的关联——以上海市为例王剑(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433)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带来的城市气候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城市热环境是当前城市气候、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几年来,城市地表温度逐步升高,城市热岛现象突出,本文试利用中尺度空气污染的大气模式WRF来研究热岛现象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
关键词:WRF,土地利用类型,城市热岛Analysis of urban landuse and heat island of Shanghai by using WRFmodelWANG Jian(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Landuse condition is tremendously chang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bringing about the broad concern of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urban areas, in which thermal environment becomes the hot spot in current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the problem of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Study the thermal environmental effect makes it possible to reveal the reasons of thermal environment change and propos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urban planning.Keywords: Landuse, Urban Heat Island, WRF1.引言:城市热岛[1]定义为城市内部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的现象,城市气候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在中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这一现象均普遍存在。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城市热岛现象对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受到许多学者和公众的关注。
文中简要回顾了城市热岛效应概念的由来和度量方法及其时间、空间分别特征;详细阐述了城市下垫面改变、人为热释放、大气污染和气象条件四个城市热岛主要形成因子;全面归纳了气象资料法、定点观测法、流动观测法、遥感测定法和数值模拟法五种城市热岛监测方法;系统总结了其对城市气候、水文、大气环境、生物习性、能量代谢和居民健康六个影响方面;探讨了如何采取新型建筑材料、减少人为热量排放、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和增加绿地水体面积四种途径减缓城市热岛措施;最后展望了城市热岛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
标签:城市热岛;热污染;热岛强度;分布特征;监测方法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飞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变成城镇居民,《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这意味着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将居住在城镇里。
快速城镇化积极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城市热岛效应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城市热污染。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区气温高于周边村郊的现象,因而系统研究城市热岛效应不仅能为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对保障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热岛的定义和度量1.1 城市热岛的定义城市热岛现象最早见于记载的可能是1818年英国出版的《伦敦气候》一书。
作者Luck Howard在对伦敦城郊气温进行同时对比研究后最先发现伦敦城区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1]。
随后直到1958年,Manley[2]首次将这种城区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命名为“城市热岛效应”。
1.2 城市热岛的度量1982年,Oke[3]将城区温度最大值与郊区温度的差值定义为城市热岛强度。
通常,城市热岛的强弱一般用城市气温与郊区同期气温差值的大小来表示,称为“城市热岛强度”。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区域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乡村或自然区域的现象。
本文旨在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1. 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和道路覆盖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取代了绿地、水体等自然环境,这些建筑和道路的表面材料多以混凝土、沥青等为主,这些材料热传导性强,吸热快,导致城市区域温度升高。
2. 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城市人口密集,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也是热岛效应的重要来源。
例如,家庭、商业和工业活动产生的热量,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温释放等。
3. 城市下垫面的改变城市下垫面(包括土壤、植被等)的改变也是热岛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
城市化进程中,原有的自然地面被建筑物和道路所取代,改变了地面的热交换和辐射特性。
4. 大气污染的影响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各种排放的废气、颗粒物等也会对气温产生影响,加剧热岛效应。
三、影响因素分析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
在湿润地区,由于水汽蒸发等因素,热岛效应相对较小;而在干燥地区,由于缺乏水汽调节,热岛效应更为明显。
2. 城市规模与布局城市规模与布局也是影响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
大城市由于人口密集、建筑集中等因素,热岛效应更为明显;而小城市或分散的乡村则相对较小。
此外,城市的功能分区、绿地分布等也会影响热岛效应的程度。
3. 绿色植被覆盖情况绿色植被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对缓解热岛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城市中的绿地覆盖率、植被种类等都会影响热岛效应的程度。
四、应对策略探讨1. 优化城市规划与布局在城市化进程中,应优化城市规划和布局,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环境的面积,降低建筑密度,以缓解热岛效应。
2. 推广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理念,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和废气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逐渐成为国内外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边农村或自然区域的现象。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其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城市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1. 城市建筑与地表覆盖城市地区大量使用建筑材料如混凝土、沥青等,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热传导性和吸热性,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同时,城市中的绿地、水体等自然元素减少,使得地表蒸发冷却作用减弱,进一步加剧了热岛效应。
2. 人类活动与能源消耗城市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工业、交通等领域的能源消耗产生大量废热,这些废热通过空气传播并聚集在城市上空,导致城市气温升高。
此外,机动车尾气排放等污染行为也对城市气候产生负面影响。
3. 城市气象条件与风速风向城市气象条件对热岛效应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夜间,由于城市地表温度较高,热量难以散发,导致热量积聚。
此外,城市的风速和风向也会影响热量的分布和扩散。
一般而言,风速较低时,热量难以扩散,加剧了热岛效应。
三、影响因素分析1. 城市化程度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高度城市化地区的人类活动和建筑密度较大,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和废热排放增加。
2. 地理环境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海水的调节作用,热岛效应相对较弱;而盆地地区由于地形封闭,热量难以扩散,热岛效应较为显著。
3. 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规划与布局对热岛效应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绿地、水体等自然元素的布局,以及建筑密度、道路布局等因素,以减轻热岛效应。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城市建筑与地表覆盖、人类活动与能源消耗以及城市气象条件等。
上海城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
上海城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上海城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近年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核心区域,其气候变化趋势备受瞩目。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城市气候也存在着独特的特点和问题。
其中,上海城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
上海位于长江口东北岸,地理上可分为城市本岛、长兴岛、崇明岛、长江口及长江口外围水域等五个主要地理单元,因此形成了以“五岛”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地理格局。
这种特殊的地理构造使得上海城市气候呈现出独特的“五岛”效应。
首先,城市本岛的建设和人口集中带来了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本岛是上海市中心核心区域,是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大量的人口和建筑密集,产生大量的热量。
高楼大厦、车辆尾气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高温难题,使城市本岛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
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气温升高,气候更加闷热,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长兴岛的隔离作用形成了沿江区域的气候差异。
长兴岛是长江外海岛屿,位于浦东与崇明之间。
长兴岛与浦东相对独立,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
长兴岛南面濒临长江,北面是东海,两者之间的水体形成了一种隔离作用。
这种隔离作用导致了长兴岛的气候与沿江区域有所不同。
长兴岛受海洋气流的影响,风力较大,湿度较高,气候较为湿润。
相比之下,沿江区域由于受到长兴岛的遮挡,气候较为干燥。
这种气候差异对于上海城市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第三,崇明岛的农田和湿地对城市气候起到调节作用。
崇明岛是上海市的最大规模的海岛,它以广大的农田和湿地为主要特征。
农田和湿地具有吸湿、蓄水和降温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其周边地区的气温和湿度。
崇明岛的存在对于上海城市气候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长江口区域的水域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长江口处于崇明岛与长兴岛之间,是长江入海口。
大量的淡水和潮汐系统使得长江口区域的气候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引言: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围乡村和自然环境而言,温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明显。
对于人类生活和城市发展而言,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回顾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1. 城市建设和活动释放的热量:城市的建筑和交通活动释放了大量的热量,使城市温度升高。
2. 城市表面热容量和导热性的变化:城市表面主要由混凝土、沥青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导热性,导致城市比周围环境更容易吸收和储存热量。
3. 城市绿地缺乏:城市绿地覆盖率低,缺乏植被覆盖,绿色空间少,导致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剧。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1. 城市热岛效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内部温度升高,使城市居民面临着更高的热应激风险,特别是在夏季。
高温天气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2. 城市热岛效应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需求更多的空调和冷气设备,从而增加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3.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候和水循环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改变了城市气候和降水分布,影响城市内的气象条件和水资源利用。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1. 温度场测量与模拟:通过遥感技术、地面观测设备等手段,研究者们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大量的温度场测量与模拟研究,揭示了城市内不同区域的热岛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
2. 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者们通过对城市口径变化、热特征、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因素,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3. 热岛效应的生态修复:研究人员通过增加绿地、改善城市建筑材料等方式,探索了降低热岛效应的生态修复方法。
四、城市热岛效应的展望1. 城市规划与设计: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更加重视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通过绿色建筑和景观设计等手段,降低热岛效应的强度和影响。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区域的气温高于周边农村或自然区域的气温的现象。
本文旨在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1. 下垫面材质变化城市中大量使用的人工建筑材料,如混凝土、沥青等,其热传导率和热容量与自然地面相比有显著差异。
这些材料在吸收太阳辐射后,会以较慢的速度释放热量,导致城市区域的地表温度升高。
2. 人工热源的影响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会产生大量的人为热源,这些热量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城市中大量使用的空调、供暖等设备也会释放大量热量。
3. 空气流动性的变化城市建筑密集,高楼林立,这会导致空气流动性变差,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和传递。
同时,城市中的植被减少,自然界的蒸发冷却作用减弱,进一步加剧了热岛效应。
4. 城市大气污染城市中的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大气污染物会形成“霾盖”效应,阻碍地面的热量向空中传递,从而加剧了热岛效应。
三、影响因素分析1. 城市化程度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高密度的城市化导致下垫面材质变化、人工热源增加以及空气流动性变差等因素的叠加效应。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气候干燥、风速较小、云量较少的地区,城市热岛效应更为显著。
3. 城市规划与绿化水平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绿化水平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植被覆盖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并释放水分蒸发吸热的效应,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此外,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优化建筑布局和道路设计,提高空气流动性,有利于热量的扩散和传递。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1.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与发展,减少人为热源的产生。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交通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2.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
通过种植树木、草坪等植物,吸收太阳辐射并释放水分蒸发吸热的效应,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研究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城市热岛效应”这个名词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简单来说,城市热岛效应就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不是个小问题,它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在炎热的夏季,城市中心的高温让人感到闷热难耐。
相较于郊区,城市里的人们往往需要更多地依赖空调来降温,这不仅增加了能源的消耗,也加重了居民的经济负担。
而且,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还容易导致人们出现中暑、疲劳等健康问题,对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人群影响尤为明显。
从能源角度来看,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的能源需求大幅增加。
为了应对高温,建筑物需要消耗更多的电力来运行空调和通风系统。
这不仅导致了能源的紧张,也加大了发电厂的负担,进一步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大量的能源消耗也给城市的能源供应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高峰时段甚至可能出现电力短缺等问题。
在生态环境方面,城市热岛效应也有着不小的危害。
它会改变城市的局部气候,影响降水分布和风速风向。
原本可能降落在郊区的雨水,由于热岛效应的影响,可能会更多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导致城市内涝的风险增加。
而风速风向的改变,则可能影响污染物的扩散,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增多。
城市热岛效应还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城市中的高温和干燥环境不利于许多植物和动物的生存。
一些原本适应温和气候的物种可能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适应高温干旱的物种则可能大量繁衍,从而改变城市的生态平衡。
这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栖息地等,都带来了挑战。
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来说,热岛效应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高温会加速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老化和损坏,增加维护成本。
例如,高温下柏油路面容易变软、变形,影响交通安全和道路使用寿命。
同时,城市的供排水系统也面临着压力,高温使得用水量增加,而污水的处理难度也相应增大。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
所谓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舒适度,还对生态环境和能源消耗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城市热岛效应,我们有必要探究其成因,并寻求有效的对策。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一)城市下垫面的改变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大量的自然植被和土壤被混凝土、沥青、砖石等人工材料所取代。
这些材料的热容量和导热率与自然地表有很大的差异,它们在白天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量,并在夜间缓慢释放,导致城市地区的温度升高。
(二)人为热量排放城市是人口和产业的集中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工厂的机器运转、空调的广泛使用、汽车尾气的排放等,都使得城市中的热量不断积聚。
(三)建筑物的密集与布局城市中的建筑物密集,高楼大厦林立,这会影响空气的流通和热量的扩散。
狭窄的街道和高楼之间形成的“峡谷效应”,使得风在城市中流动受阻,热量难以散发出去。
(四)城市的大气污染大气中的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同时也会影响大气的热力平衡,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一)影响居民健康高温天气容易引发中暑、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影响更为严重。
(二)增加能源消耗为了应对高温,人们需要更多地使用空调和制冷设备,这会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加重能源供应的压力。
(三)破坏生态平衡城市热岛效应会改变城市的生态环境,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四)影响城市气候城市热岛效应可能会引发局部的对流和降水,改变城市的降水分布和气候特征。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一)优化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布局建筑物,增加绿地和水体的面积,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
可以通过建设城市风道,引导风的流动,促进热量的散发。
上海城市居住区绿化缓解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上海城市居住 区绿化缓解热 岛效应研究进展
Su y o i ain o b n H a sa d y Gre ig a e ie t lAra n S a g a td n M t t fUr a e tI n b e nn tR s ni e s i h n h i o g l d a
tema e vrn n e e t a c mp n ig lrf sae ub n c n t cin T e mo t e iin, e o o c a d h r l n i me t f c o c o a yn ag — c l a o sr t h r u o s fce t c n mi al n
r d cn h a,te a b r c v r g a i o e n p t h e ie h fce c o r d c e t n t l a b r s e u e e u ig e t h o o e a e r t fgre a c d c s te e i n y t e u e h a ,a d a l r o e r d c r o d i mo e e e a u e h n h lwn y o r t mp r t r ta t e a b 22 C.a d l bn g e nn wi e u e t e o m t mp r t f m O5 n ci ig r e ig m l d c h r o l r e eaue r r o . ℃ t o 5 .T e v r g ar e ℃ h a e a e i t mp r t r wi i h r s e t l ra p s i l ea e t t e r p ro o a b r s te eaue tn h t e e i ni a e o i ey d a t v r lts o h p o o t n f r o e . h i c v r g r t f g e n n pa t,t e a e f te b g e t a c ,a d e a i l r lt s o t e f g na in e re o e a e a i o r e ig lns h r a o h ig s p t h n n g t ey ea e t h r me t t d g e o v a o
上海城区雨岛效应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时 段 嘉定 青浦
1959 ~ 1968
0
0
1969 ~ 1978 3 .10 -1 .1
1979 ~ 1988 7 .00 6 .0
1989 ~ 1998 10 .70 15 .4
以 1959 ~ 1968 年年平均降水量 P 为标准求 各时段平均降水量 P i 的相对偏差[ 4] (相对偏差 = ((Pi -P)/ P)×100), 以比较城区 、郊区降水的增 长程度(表 3)。 由表可知 , 近 40 a 城区 、郊区降水 均有所增加 , 城区各时段累积偏差明显大于郊区 ,
图 3 1959 ~ 2007 年上海市区降水与 5 倍温度距平百分率线 F i g.3 Rai nf a ll and 5 t ime s t emper at ure a nomal y
pe rc e nt age li ne in Sha nghai urban dur ing 1959 ~ 2007
· 32 ·
水 电 能 源 科 学 2009 年
年代最低 ,年平均气温极小值 15.1 ℃(1972 年)。 1 .4 降水与气温关系
图 3 为 1959 ~ 2007 年上海市区降水与 5 倍 温度距平百分率对比图 。由图可知 , 上海降水与 气温变化基本一致 , 均呈上升趋势 。一次显著的 增暖期为 1987 ~ 1999 年 , 基本对应多雨偏湿期 。 60 年代降水和气温均下 降 , 70 ~ 90 年代 持续升 高 。2000 年后气温和降水变幅较平缓 。
表 1 为 1959 ~ 2007 年不同时段累积降水量 及增量比(增量比 =(市区降水量/ 郊区降水量 -
1)×100)。 由表 可知 , 1979 ~ 1988 、1999 ~ 2007
上海气候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研究
上海气候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研究上海气候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研究摘要: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其气候对于城市建设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上海的气候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长时间跨度的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上海的气候特点明显,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1. 引言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其气候具有温和湿润的特点,年平均气温约为17°C,年均降水量约为1200毫米。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气候格局和时间变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上海的气候特点及其演变趋势。
2. 上海气候空间格局上海的气候空间格局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一般而言,上海市区气温较高,湿度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而市区以外的农田、水系等地区,气温较低,湿度较小。
此外,上海的气候还受到东海、太平洋暖流等水体的影响,使得沿海地区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大。
3. 上海气候时间变化近年来,上海的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是气温的升高。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上海的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并且炎热的夏季越来越长。
其次是降水的变化。
由于人类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
这可能导致城市水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上海的台风频率也有所增加,给城市带来了更大的防灾压力。
4. 影响因素分析上海的气候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是全球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可避免,并且对上海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其次是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建设、土地利用变化等都会对周围的气候造成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风速减弱等。
最后是自然因素。
上海位于沿海地区,海洋热力、海流等自然因素也会对其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
5. 结论上海的气候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以及自然因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上海的气候特点。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特征分析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特征分析
束炯;江田汉;杨晓明
【期刊名称】《上海环境科学》
【年(卷),期】2000(019)011
【摘要】根据上海市城区和郊区的6个Davis自动气象观测仪,1998、1999年两年观测记录,分析了近年来上海市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市全年出现城市热岛的概率为85.13%,大多数的热岛强度约为2~3℃,有时可以达到3~5℃,最大热岛强度可达7.37℃;上海市城市热岛可分为A、B两大类,A类日变化较平稳,强度较弱,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而B类有明显的日变化,强度较大,基本上发生在秋冬季节.上海市城市热岛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都很明显,平均热岛强度一般冬季较大,而且可能有逐年增强的趋势,将会给大气环境带来新的问题.
【总页数】3页(P532-534)
【作者】束炯;江田汉;杨晓明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
【相关文献】
1.济南市夏季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J], 尚建设;李本亮;孙小丽;夏宝训
2.西安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分析 [J], 张文静;吴素良;郝丽;王琦;胡琳
3.新邵县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分析 [J], 周卫华;戴劲;向钢;于希
4.长春市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J], 王宁
5.基于卫星遥感的福州市近10年城市热岛效应时空特征分析 [J], 彭继达;张春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变化趋势的研究上海市储能中学赵佳依摘要从多年的上海市、区县气象站哨观测资料分析来看,上海城市的热岛效应十分显著。
通过对比分析位于广场地区的原六十二中学近20年的气温数据和其他观察站近40年的观测资料,探讨了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趋势与特点,得到了绿化工程可以有效削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增长势头,但其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区域气温变化所带来的波动的结论,为上海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一定得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气温绿地一、绪论城市热岛效应是英国化学家Lake Howard(1772~1864 年)通过对城市中心区和临近地区城镇气温的观测比较后于 1820年提出。
此后,已有数以千计的有关城市气候的论文发表。
近年来,城市市区-—城市郊区气温差异扩展的趋势已被证明,在少于一万人人口的小城镇中亦能在长时间温度记录中探测到城市热岛的存在。
学者Karl等对美国历史气候观察网的资料分析后认为,平均而言,城市化进程可以影响造成约 0.06 ℃(1901-1984 年)的城乡气温差异。
当然,这一个热岛效应结论仅仅是针对1901年到1984年这一段时间中的美国城市而提出的。
在我国,学者周淑贞、束炯、桑建国、李朝颐等,先后对城市热岛效应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邓莲堂(2001)指出,城市绿化面积、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物密度、城市地表形态等(这些我们认为是城市化指标)是影响城市区域气候特征的最主要的内在因子。
与此同时,加速变化中的全球性气候大背景更是给城市区域气候的变化研究带来了复杂性。
城市热岛效应作为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所以,城市热岛效应既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的作用。
更多的学者倾向于前者即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更为强烈。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的郑祚芳、刘伟东等人2006年发表论文时提到,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使城市下垫面状况发生改变 ,城市密集的人口分布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 ,加剧了城市热量排放 ,导致城市热岛现象的出现 ,已经并将继续对城市气候产生影响。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其发展速度之快在我国首屈一指。
90 年代以来,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再加上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上海的城市热岛又有了新的变化。
上海的经济发展异常迅猛 ,全市GDP(国内生产总值 ) 的年均增长连续十多年超过 10 % ,城市建设也大幅发展。
与上海城市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情况如何呢 ?未来一段时间又会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呢?本文利用近二十年人民广场地区的气温资料、近三十年全市各个主要气象观察站的气温数据,进行年际的比较以及相互的对比,来比较真实地讨论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在时间、空间两方面的变化,并分析了绿化面积该因子对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试图为上海城市生态建设提出有意义的建议。
二、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演变1、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旧版图著名气象学家周淑贞教授是研究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鼻祖,她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认为,上海市城市下垫面热岛中心与城市人口分布和工厂分布相对应。
当时她根据卫星图象上分析得出上海地面温度有两个气温偏高区:一是位于市中心较大范围的高温区,另一是位于杨浦区沿江地区一个小的高温区。
同时,周淑贞教授还提出地表气温与水域分布、绿地面积密切相关。
图1是二十世纪80年代上海市域范围内地表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差异。
图1.1978年上海地区年均气温分布数据来源:上海市气候公报,1978从图1可以看出,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从市区中心向郊区延伸,各个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几乎呈现同心环下降的趋势,远郊崇明县的年均气温比市中心区低了1.6摄氏度。
翻阅近十年来上海市气候公报,我们不难发现近5年来上海市的极端高温天气数目越来越多,而且几乎都出现在市中心城区。
上海中心气象台工程师漆梁波撰文指出,由城区环境变化导致的热岛效应是城区气温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 ,甚至可以说是唯一原因。
由此可见,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与演变,对上海各种产业活动、经济行为甚至政府管理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时间演变关于热岛效应的强度计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以往的研究中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 ,表达热岛强度分别采用日平均最高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或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等要素的城郊差值来描述[8]。
前人的工作还表明 ,季风气候区城市热岛强度以秋冬季最强 ,春夏季则较弱;而且同一季节 ,也以夜间的热岛强度为最大[9]。
但正如本文的引言中所提到的 ,夏季高温天气已经演变为上海地区的一种重要气象灾害 ,作为对气象灾害的关注 ,以下选择城区与郊区夏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差值来表示热岛效应的强弱 ,来分析近几十年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
图2.1971年——2003年上海城区夏季气温高温天数的变化注:1)图中黑色粗线为滑动平均趋势线;2)把日最高气温大于35摄氏度的日子定义为高温日。
资料来源:漆梁波.近 10 年上海盛夏高温及热岛强度变化趋势.气象科技,2004,12:434统计表明 ,1971~2000 年中 ,城区夏季的平均高温日为 5~6 天 ,而从图2中可以发现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高温天数明显增加 ,超过 10 天以上的年份也越来越多 ,2003 年更是达到 19 天 ,为 30 年之最。
图中粗黑色的滑动平均线也描述了这一变化特征。
90 年代以后 ,滑动平均的高温天数虽然有所波动 ,但始终在6 天以上 ,而且保持增长的趋势。
近 10 年 (1993~2002 年) 的滑动平均天数更是在 9 天以上 ,这说明对上海城区而言 ,近 10 年是 30 年中最热的夏季。
另一方面,上海市中心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可以认为是热岛效应的缩影,因为城市中心气温的变化尤其是极端高温的变化是热岛效应的最主要地理产物之一。
我校(原六十二中学)位于人民广场西侧上海大剧院旁边,作为上海城市气象观察网络的重要节点,我校积累的20多年气象数据可以非常客观地反映广场地区年均气温地变化。
图3.1983-2006年人民广场地区年均气温的变化资料来源:储能中学(原六十二中学)自有数据在处理气温数据时,采取的算法如下:TY m=(TD1+TD2+TD3+……TD n)/ n(1≤n≤365且n为整数,1983≤m≤2006且m为整数)TD n=(TH08+TH14+TH20+TH02)/4(08,14,20,02为一天中的四个时刻,是我校气象记录中每天的四个时间节点)式中,TY m为m年中我校的实测年均气温,TD n为m年中的第n天的日均实测气温,TH为m年中第n天的四个时刻的实测气温。
分析图3可以发现:1)人民广场作为上海市的核心地区,其地表年均气温在过去20多年中,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1983年的时候,该地区年均气温为16.85摄氏度,到了2006年,该地区年均气温上升至19.02摄氏度。
24年中地表气温的增加幅度为2.17摄氏度。
2)该条曲线有较大的波动。
仔细来看,该条曲线可以分为3段讨论。
从1983年1988年,年均气温增幅缓慢,几乎为零。
从1989年到1999年,年均气温总体上上升,但波动特别大。
从2000年到2006年,年均气温大幅上升,但2003年以后增幅有所减小。
这里想指出一点,城市气候作为地球天气系统的一部分,要想全完定量讨论其影响因子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在过去的20多年中,广场地区的工业企业大搬迁、人口密集度变化、附近绿化面积增减、全球气候大环境却无可争议地影响着该地区年均气温地变化发展,并且由于它们的多重作用,使得这种变化显得更为复杂。
3、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空间演变气温要素在地理空间的大背景下,其地域差异性随时间的变化即为其空间演变。
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来对城区和郊区地代表气温进行比较,从而讨论其空间演变规律。
城区的观测值采用徐家汇气象站、原六十二中、继光中学等气象哨的观测资料 ,郊区的观测值采用上海10 个郊县气象局观测值的平均值来代表。
选择 10 个郊县的观测平均值来作郊区观测值的代表有两个原因: ①由于上海市三面环水 (东临大海 ,北接长江 ,南靠杭州湾) ,各郊县站由于所在地理位置的差异(靠近水面或不靠近水面) ,其观测值之间本身就有明显的差异 ,任一郊县站的观测值与城区观测值之间的差异都不能完全反映城区热岛效应的强弱 ,10 站的平均值就能很好地描述上海郊区的平均气温状况。
②10 个测站平均值的变化也能很好地代表上海地区的平均气候状况 ,这一气候状况基本上排除了城市发展对气温观测的影响 ,更多地反映区域气候本身的自然变化。
表1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地域扩散年份60-6465-6970-7475-7980-8485-8990-9495-9900-04奉贤站0.1 -0.1 0.1 0.2 0.3 0.4 0.2 0.2 0.4浦东川沙站-0.1 -0.2 -0.1 0.0 0.2 0.1 0.2南汇站-0.3 -0.2 -0.2 0.0 0.2 0.1 0.2 0.3 0.4 资料来源:部分数据由市气象局提供表1中数值为各气象站、气象哨与崇明气象站7、8两个月份的平均气温的5年平均值之差,计量单位是o C。
如果把其中大于等于0.5 o C 的数列用黑色边框圈划出来,不难发现从1980年起,夏季与崇明气温差值大于等于0.5摄氏度的区域数目在不断增加,面积在不断扩大。
从1960年到1979年中,市中心几个中学的气象哨缺乏观测数据,但是我们从黄浦公园站(1959——1978)近二十年全年平均气温和崇明的差值达到1.4o C这一状况推测认为,原六十二中学、卢湾中学、继光中学等所在的市中心区一直是上海城市热岛的热区。
20世纪的60——70年代,上海城市热岛效应仅仅是局限于离市中心7公里的城区内,而且在这20多年中几乎没有变化。
就其背后原因,当时市政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到了80年代,与崇明气温差异大于等于0.5 o C的地域范围开始明显扩大。
西面和北面扩大到宝山、嘉定、青浦,从原先7公里的范围扩大至离市中心7~17公里之间的区域。
而且这些站点与崇明的气温差值也在增大。
当时市政经济建设快步发展,而市容环境和生态建设却严重滞后,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
90年代,上海城市热岛效应范围继续扩大,涉及范围扩大到离市中心17~33公里的区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时间中,市区热岛增温和崇明的差值有减小的趋势。
这说明上海市中心热岛的强度有所减弱。
从2000年开始,受极端历史性高温的影响,市区和崇明所测得的气温差值较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