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修订稿
与肢体残疾人的沟通态度和技巧
与肢体残疾人的沟通态度和技巧
以下是 8 条关于与肢体残疾人的沟通态度和技巧:
1. 要把肢体残疾人当正常人看待呀!别老是用异样的眼光瞅人家。
就像你和朋友聊天一样自然,别刻意小心翼翼的。
比如说,和他们一起讨论喜欢的电影,“哇,那部电影真的超好看,你看过没?”
2. 耐心倾听很重要哦!别不耐烦,让他们把话说完。
好比有人给你分享他的趣事,你总不能打断吧。
“我今天遇到一件好玩的事儿。
”“哦?快说来听听。
”
3. 说话语速别太快啦!得给他们反应的时间呀。
这就好似慢慢展开一幅画卷,让他们能清楚欣赏。
“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啊?”
4. 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哟!别自以为是啊。
就好像你尊重你同事的想法一样。
“你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啊?”“我觉得挺好的呀。
”
5. 表达要清晰明了呀!别含糊其辞。
如同给人指引明确的道路,而不是模糊不清的方向。
“我在门口等你哈,别找错地方啦。
”
6.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啊!别弄些高深莫测的词。
好比和小朋友聊天,得通俗易懂。
“我们去吃好吃的吧,怎么样?”
7. 给予鼓励和肯定多棒呀!让他们更有自信。
就像给灰心的朋友打打气。
“你真的很厉害呀,这都能做到!”
8. 保持微笑和友善呀!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这就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在身上一样。
“嗨,早上好啊!”
总之,和肢体残疾人沟通,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尊重和平等,把他们当成和我们一样的人!。
心理健康问题在残疾人群体中的特点和支持
心理健康问题在残疾人群体中的特点和支持残疾人群体作为社会的一部分,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身体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残疾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在残疾人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以及应提供的支持。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1. 社会孤立感:残疾人可能因为身体的差异而遭遇社会的排斥和孤立。
他们可能经历社交困难,感到与周围人无法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2. 自尊心受损:残疾人常常因身体的缺陷而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
他们可能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价值感产生怀疑。
这种自尊心受损对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3. 忧虑和抑郁:因为生活的困难和身体的不便,残疾人可能更容易感到忧虑和抑郁。
他们可能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沮丧,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4. 自我肯定困难:残疾人在社会中往往被视为“不正常”,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这使得他们很难建立起对自己的积极肯定,从而导致自我认同的困扰。
二、支持残疾人群体的方法1.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这样的服务可以通过社区心理健康中心、医院或专业机构来提供,旨在帮助残疾人减轻心理负担。
2. 建立支持网络:建立一个互相支持的网络,让残疾人能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困难。
这样的网络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活动、线上社交平台或者家庭支持团体来创建,为残疾人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3. 提供适应训练:残疾人可能需要学习应对身体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方法。
通过适应训练,他们可以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管理的技巧,增强心理韧性,提升应对能力。
4. 推动社会融合:通过倡导包容和平等的观念,推动社会对残疾人的认同和包容。
这有助于减少残疾人面临的社会孤立和自我肯定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更有益于心理健康的环境。
5. 提供康复服务:旨在帮助残疾人恢复和改善生活能力的康复服务也应包括心理健康的关注。
通过康复,残疾人可以学会适应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提高生活质量。
第五章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第五章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2008年9月6日至17日,第13届残奥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名残疾人运动员和数千名媒体记者、教练员、技术官员来京参加盛会。
国内的残疾人也将怀着欣喜的心情,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
志愿者要服务好如此规模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需要深入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掌握沟通的技能和技巧,才能胜任服务工作。
第一节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
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护士、军人等不同职业的群体通常有着共性的心理特征。
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
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视力残疾运动员和肢体残疾(含脑瘫)运动员两大类,本节讨论这两类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
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
换句话说,视觉途径是健全人感知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视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1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
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共性生理特征是视力缺陷,接受外界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与健全人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
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那么,丧失了视觉这条主要感觉途径的视力残疾人士在感知外界途径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呢?这些特点又怎样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质的?1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残疾人是指身体或智力功能有缺陷的人群。
他们面临着与身体或心智不健全相关的各种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特点。
本文将探讨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希望能够更加了解他们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心。
1. 忍耐与坚韧残疾人由于体能或智力方面的缺陷,生活中常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他们通常表现出非常强大的忍耐力和坚韧性格。
他们不断应对挑战,尽力克服身体或心智上的限制。
这种积极的心态使他们能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2. 自尊与尊严尽管残疾人面临各种身心上的限制,但他们的自尊心通常很强。
他们渴望被平等对待,注重保护自己的尊严。
对待残疾人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决定,帮助他们保持尊严感。
尊重是建立与残疾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 自卑感与焦虑一些残疾人可能面临自卑感和焦虑情绪。
他们可能因为自身的残障状况而对自己感到不满或自卑,害怕被他人排斥或嘲笑。
这种心理状态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交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自信心。
4. 社交需求与孤独感残疾人与其他人一样,也有着正常的社交需求。
然而,由于身体或智力方面的限制,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社交困难。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无助,缺少与他人分享喜怒哀乐的机会。
因此,我们可能需要主动关心和互动,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帮助他们建立支持系统,并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
5. 忧虑与抑郁由于生活中的各种限制和困难,一些残疾人可能会感到忧虑和抑郁。
他们可能面临就业、教育、经济等各种压力。
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恶化。
因此,我们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应对负面情绪,并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案。
总结: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是多样的,一方面他们表现出忍耐、坚韧的品质,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可能面临自卑、焦虑、孤独、忧虑等负面情绪。
了解并关心残疾人的心理需求,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爱是至关重要的。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健康心理讲座姜敏残疾人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或是生来有疾,或是后天不幸,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对社会有一些恐惧和躲避。
因此,关注残疾人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残疾人的一些心理特征和护理技巧,帮助他们摆脱孤独和抑郁。
一、残疾人共有的心理特征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
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有行动障碍),活动的场所太少,交流的对象有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的体验会日益增强。
2、自卑感这也是每个残疾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
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如果他们从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受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与健全人相比,他们在婚恋、家庭等问题上遇到的不顺心会加重其自卑情感的体验。
3、过于敏感残疾的状态容易造成当事人过多的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格外敏感,尤其是计较别人对自己带有贬义的、不恰当的称呼。
如称他们为“残废”,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如果有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们为“残废”,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如果有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都相当突出。
4、富有同情心残疾人对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人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与其他人却很少交流,这主要是因为残疾类型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
由此可见,残疾人心理健康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他们需要我们的体谅和关心。
我们应该做到平等真诚地与他们相处和沟通,不歧视残疾人,更不要把他们视为另类。
同时,要多给他们一些学习和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好。
二、如何与残疾人相处残疾人的自卑感比较强,正常人在与他们交往时,首先在语言、行为方面要尊重他们,不要伤害其自尊心,不要把他们看成是家庭的包袱。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心理【2 】特色残疾同伙一向是我们社会倍加存眷的对象之一,今朝我国有大约6万万的残疾同伙,占生齿比例的5%阁下.因为消失心理或心理的障碍,残疾同伙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不仅具有广泛性和特别性,并且与健全人比拟更具有持久性和庞杂性的特色.(一).认知方面:不同的缺点会影响人的认知才能和认知方法.如瞽者因为目力障碍,就缺乏甚至没有视觉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四周事物的完全图像;因为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听觉才能蓬勃,记忆力比好,形成了爱思虑.善思虑的习惯,所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比较蓬勃,说话活泼.说理充分.(一般人以为瞽者同伙算命是比较准的,就是因为他们说得头头是道,让人不信也得信.)聋哑人因缺乏或损掉听力,他们和别人来往不是靠听觉器官和有声说话,而是靠手势.他们的形象思维异常蓬勃,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受到影响,特别是先天掉聪者.聋哑人视觉十分灵敏,对事物形象方面的想象力极为丰硕.行动和人格偏离的患者,因为情感不稳固,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掌握才能差,其认知特色主如果实际性较差,轻易分开实际去斟酌问题,带有浓重的理想颜色,表现出显著的单方面性. (二).情感方面在情感方面残疾同伙的配合心理有下面几点:1.孤单感:孤单感是残疾同伙广泛消失的情感体验,因为心理和心理方面的某些缺点,残疾同伙的行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行动轻易受到挫折.在很多场合又经常受轻视,久而久之躲避社会行动越来越多,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少,孤单感也就越来越强烈.2.自卑情感:在这社会上本身残疾同伙心理上就已被贴了标签,通俗人以为残疾同伙不如正常人,所以看不起他们.残疾同伙是以真的以为本身不行了.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设限.3.迟钝和自负心强:在我们中国,从小接收教导时,家长及先生的留意力都在孩子的缺点上,表扬不多,批驳倒不少,所以迟钝.自负心强是我们中国人的配合特色.残疾同伙因自身的残疾,加上中国传统教导的影响,老是放心别人看到的都是本身的缺点,他们能不迟钝吗?人一迟钝自负心天然就强,我们心理学把这叫自我防御.4.焦炙和抑郁:后天致残的同伙一般很难接收残疾的实际,几乎都邑产生不同程度的焦炙或抑郁情感.这是异常天然的现象,突如其来的灾害使人的心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假如前提许可,当灾害来的时刻,立时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涉,就会削减他后期的焦炙和抑郁.5.深入的抱怨心理.残疾同伙在生涯中很难找到自我脚色,我们每小我都有爱和被爱的心理需求,也有须要与被须要的心理需求.实际生涯中的残疾同伙是很可贵到这些需求的,因为每小我都以为他是弱者,都只有赐与他的没有他支付的,他很难找到被人须要的感到,所以就会以为本身在这个世界上是过剩的,有我没我都一样,继而抱怨怙恃.抱怨社会.抱怨命运.6.悲不雅掉落.残疾同伙的自卑感很强,自卑心理重要以消极情感为主,自卑感很强的人压力也比一般人大.人体内部有两大体系:自立神经体系和副交感神经.自立神经体系就像是油门,让人处于积极状况,而副交感神经就像刹车,让人处于消极状况.在生涯中,假如处于积极心理,就像驾驶汽车时踩着油门,才有可能快速到达痛苦的目标地,轻易找到痛苦感,如是是消极心理,就如二步三步一刹车,还有什么高兴和痛苦感呢?所以自卑.压力.挫折感就象孪生兄弟一样的密切,残疾同伙有悲不雅掉落的心理也就是瓜熟蒂落了.7.强烈的挫折感.尤其是后天的变乱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残疾,受挫感特别强烈,有的甚至会转变一小我的全部精力面孔和性情.8.富有同情心.残疾同伙在生涯中是异常富有同情心的.残疾同伙因为自身的疾患,心坎的无助,愿望得到更多人的存眷和关心,在如许的心理状况下,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他就轻易在相类似的人身上产生移情和投射,也就是说潜意识里在对方身上看到了本身,给对方实际上是给本身更多的懂得和同情.(三).性情方面不同的残疾,会有不同的性情特色.比如说:瞽者一般性情都比较内向,文质彬彬.在他们的心坎世界有着丰硕的情感生涯.情感体验比较深邃深挚.含蓄,很少有爆发式的外露情感;对问题的思虑和探讨比较深入.聋哑人则与瞽者相反,他们的性情比较外向,情感反响比较强烈,频度高但中断时光短.聋哑人道格豪放.耿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很少旁敲侧击.肢体残疾同伙的性情特色比较顽强和自我抑制,在他们的心坎深处可以把一切不温和怨恨忍耐下来,只是到了他们难于忍耐的时刻,才会性情爆发.至于智残患者,他们全部心理程度都是比较低下的,难以形成较完全的性情特点.特别是轻微智残者,只能更多地由生物本能来安排其行动.(四).社会生涯方面残疾同伙社会生涯方面也有其特色.1.婚姻爱情方面缺乏机遇,阻力大.对于婚姻,残疾同伙与常人有着同样的憧憬和须要,愿望获取情感支撑.心理须要,但身材的残疾确切难以超越.2.乞助.迷恋愿望强.因为自身的疾患,须要获得社会的支撑和关心;残疾同伙之间有更多的类似性,彼此更乐于互相关心,结为有限的社会支撑收集,甚至形成迷恋.3.自强自立.有相当一部分残疾同伙身残志不残,具有强烈的自强自立精力.有异常强的毅力来进修,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宝.。
肢残人士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肢体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肢体残疾人一般仅有肢体上的残疾或缺陷 而心理上并无明显的特点和缺陷。他们在 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 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是在个性特征 方面存在着不同于正常人的突出特点。 肢体残疾人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心理创 伤较重,如谈到与伤残相关的人和事会出 现情绪反应。 他们做事认真、刻苦,能自我克制。
如何与肢残者进行高效沟通
与肢体残疾者的沟通技巧 和注意事项 1.目光与神情: 与肢体残疾者相遇时的目光和神情很重 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 他们就显示出恐惧、惊讶、甚至想躲避的样 子来; 二是不能把目光长时间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 位,有的人习惯于上下仔细打量残疾人,就 等于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伤害了他们 的心灵。 三是不要只以同情的眼神看待他们,即使是 四肢扭曲,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的脑瘫患者 也会通过眼神悟出他人的怜悯心理来。
谢谢各位!
பைடு நூலகம்
2.称呼 即使是相处得非常熟悉的人,关系非常好, 绝对不能说“跛子”“瘸子”“瘫子”之 类的词,哪怕开玩笑也是不行的。
3.对话 和肢体残疾者对话,除了要特别注意回避 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和内容,一般也 不要涉及“你是怎样残疾的”“你家里还 有残疾人吗”这类的话题。
与肢体残疾人交往的一般技巧: 1 .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 2. 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他们 3. 注意交谈的语气、方式 4. 谨慎谈及与伤残、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 和内容。 5. 注意帮助他们的方式
肢残人士的心理特点 与沟通技巧
一、肢残人士的心理特点
(一)肢残人士的一般心理特点 1.容易产生自卑感 2.常有孤独感 3.比较敏感 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 5.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 6.富有同情心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一、总述残疾人是指身体或精神方面因先天缺陷、意外伤害、疾病等原因而导致生理或心理功能不全的人群。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受到残疾类型、残疾程度、残疾发生时间、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就残疾人的心理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二、生理心理特点⒈自尊心低下:由于残疾人与一般人有不同的身体或心理特点,他们易产生自卑、自怜、自傲等反差心理,导致自尊心低下。
⒉孤独感强烈:残疾人常因身体或心理上的障碍而与社会人群隔离,导致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
⒊对社会态度矛盾:残疾人的心理态度对社会的接受和融入程度有影响。
有些残疾人客观上渴望被社会接受,但又害怕遭到歧视和排斥,产生矛盾的内心感受。
⒋求生欲望强烈:残疾人经历了生理或心理上的困难,他们往往有较强的求生欲望,努力克服困难,顽强生存。
⒌自我肯定障碍:残疾人常常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定,由于残疾的存在,他们容易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三、心理需求特点⒈知情权和选择权:残疾人需要获取有关自身残疾的详细信息,并有权利选择适合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⒉尊重和尊严:残疾人需要被尊重和对待,不能因残疾而受到歧视或忽视。
⒊独立性和自主权:残疾人需要自主决策和独立生活的权利,尽可能地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⒋爱和归属感:残疾人需要被家庭、社会和朋友接纳和关爱,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归属感。
⒌希望和信心:残疾人需要被鼓励和激励,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希望。
四、心理干预策略⒈心理咨询和治疗: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残疾人面对内心困扰,缓解负面情绪,提升心理素质。
⒉康复训练和辅助工具: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和适当的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改善身体功能,增强自信心。
⒊社会支持和互助:提供残疾人社会支持和互助机制,组织残疾人交流、分享心得,促进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孤单和无助。
⒋环境适应和改善:通过改善环境设施和提供无障碍服务,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减少心理障碍和困扰。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色与交流技巧xxxxxx第一节残疾人的心理特色一、视力残疾者的心理特色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因为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集体之间不一样的心理特色,个体之间不一样的性格随和质。
重要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从前的生活事件,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起侧重要的作用。
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好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因为接受外界信息的门路不一样,因此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别性。
但同时他们也拥有很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色,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剪发展趋向与一般个体的规律完好相同,都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由详细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凌乱到成系统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天生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环境和教育相同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一)视力残疾者的感知觉特色1.部分或所有地丧失视觉,使得视力残疾者只好感知部分或不可以感知视觉信息,简单形成不完好、不正确的感知觉。
如“盲人摸象”的故事就说了然这种问题。
同时,听知觉的选择性会遇到环境声音的扰乱,比方,盲人运动员在竞赛时要求观众保持寂静就是这个道理,不然,他们有可能将观众发出的声音误以为是评判员的声音而做出动作致使犯规。
2.听觉和触觉功能获取增强。
俗语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本质上其实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他们更为注意听,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剖析也更为仔细,达到较高的听觉选择能力;听觉表象更为丰富,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像盲人运动员借助领跑员的声音指引进行赛跑,经过声音鉴别来球,进行门球竞赛,就说明他们敏捷的听觉能力。
盲人利用回声,在路上独立行走不会撞到树上,也不会撞到墙上,利用回声衰减度能够预计房间大小,鉴别房间内堆放东西的多少,这正是盲人充足利用听觉的结果。
是对丧失视力的代偿和适应,也是视力残疾者自己生理条件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专业上称之为“阻碍觉”。
盲人的触觉感觉性也优于一般健全人群。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一、残疾人的心理特点1.1 身份认同残疾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可能会受到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经历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挣扎,因此需要得到理解和支持。
1.2 自尊与自信残疾人常常面临自尊和自信受损的挑战。
对待他们时,应尊重他们的尊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1.3 社交关系由于残疾的存在,残疾人可能会面临社交关系的障碍。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和排斥,因此需要有支持和友好的社交环境。
1.4 心理压力和情绪管理残疾人在应对残疾带来的种种挑战时可能会遇到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二、与残疾人的沟通技巧2.1 尊重与包容与残疾人沟通时,应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和意愿,并且要包容他们的特殊需求。
避免对残疾人的能力进行质疑或评判,而是鼓励他们发挥自身潜力。
2.2 温和与耐心与残疾人沟通时,要保持温和和耐心。
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避免打断他们。
2.3 用简单清晰的语言沟通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长句子。
用清晰的语言和简单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残疾人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对话中。
2.4 注重非语言沟通除了语言交流外,注重非语言沟通也很重要。
例如,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等来传达信息和情感,帮助残疾人更好地理解和回应。
2.5 配合辅助工具和技术根据残疾人的需要,配合使用适当的辅助工具和技术,如助听器、助行器、筆記本电脑、手势识别等,以提高沟通的效果。
2.6 倾听和表达关爱倾听和表达关爱是与残疾人沟通的重要方面。
通过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感受,以及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建立起互信和理解的基础。
附件:- 附件1:残疾人信息登记表格- 附件2:残疾人心理支持小组活动指南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残疾人保障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一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非正式沟通网络
流言式
集束式 偶然式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
图解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单项注意 双向注意
相互作 用水平
低
表面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高
沟通层次
根据沟通效果,可以基本分为以下四个 层次现象:
层次一:阻断与抗拒
这个层次现象的沟通是完全无效的。类 似我们常说的冥顽不灵、顽固不化。一 般多见于情绪激动、应急、歇斯底里等 情况。常听到的交流语言信号为: “哼”、“你凭什么这么说!”。
快速进展型 速战速决型 积极行动型 积极敏锐型
外向
率直情感型 开朗活泼型 谨慎小心型 外向敏感型
↑
适性取向
稳重执着型 沉着冷静型 深思熟虑型 细致敏锐型
↓ 内向
内向固执型 内向严谨型 温和小心型 敏锐执着型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人格品质
最积极品质
真诚 诚实 理解 忠诚 真实 可信 智慧 可信赖 有思想 体贴 热情 善良 友好 快乐 不自私 幽默 负责 开朗 信任
人的共性——心理基本需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去判断 与了解沟通对象的需求,给予他想要的, 而不是你想表达的。这是有本质差别的, 也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2.人的特性与稳定性——性格与天生气质
每一个人因其家庭环境、社会教育背景和 天生气质形态等形成特有的性格特质,而 每个人的性格特质直接影响到其外显行为 的不同。这也就构成了每个人既相同又不 同的沟通方式与沟通惯性,不论是个人喜 好,个人偏向,乃至抉择判断都与之相关。 准确判定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协助我们与之 交流与沟通。
构音运动异常:因脑瘫患者不能正确控 制口唇、舌、下颌、软腭等构音器官的 运动,会出现言语清晰度低下,言语速 度缓慢或过快、鼻音过重等。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我国残疾人是个宠大的群体,一个残疾人又对应着一个家庭.助残志愿者要服务好如此规模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需要深入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掌握沟通的技能和技巧,才能胜任服务工作。
第一节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一、视力残疾者的心理特点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差别,形成了群体之间不同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不同的性格和气质。
重大的生活经历,特别是早年的生活事件,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由于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不同,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
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一)视力残疾者的感知觉特征1.部分或全部地丧失视觉,使得视力残疾者只能感知部分或不能感知视觉信息,容易形成不完整、不正确的感知觉。
如“盲人摸象”的故事就说明了这种问题。
同时,听知觉的选择性会受到环境声音的干扰,比如,盲人运动员在比赛时要求观众保持安静就是这个道理,否则,他们有可能将观众发出的声音误认为是裁判员的声音而做出动作导致犯规。
2.听觉和触觉功能得到增强。
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他们更加注意听,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也更为细致,达到较高的听觉选择能力;听觉表象更为丰富,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像盲人运动员借助领跑员的声音引导进行赛跑,通过声音辨别来球,进行门球比赛,就说明他们灵敏的听觉能力。
盲人利用回声,在路上独立行走不会撞到树上,也不会撞到墙上,利用回声衰减度可以估计房间大小,辨别房间内堆放东西的多少,这正是盲人充分利用听觉的结果。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1、引言残疾人在心理上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需求。
他们常常面临着社会认同、自尊和情感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并学会适当的沟通技巧,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以及沟通技巧。
2、残疾人的心理特点2.1 自我认同:残疾人往往会面临自我认同的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受到质疑。
因此,在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2.2 自尊心:残疾人的自尊心容易受到打击,因此,我们在与他们交流时要特别注意语言和表达方式。
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或侮辱的言辞,并鼓励他们坚持自信和自尊。
2.3 心理健康:残疾人往往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和焦虑等。
在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我们应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沟通技巧3.1 温和友善的语气:与残疾人进行沟通时,我们应使用温和友善的语气,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避免用带有责备和嘲笑的语言对待他们。
3.2 清晰简洁的表达:与残疾人交流时,应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并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语句和术语。
同时,注意语速适中、语音清晰,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理解和回应。
3.3 非言语沟通:对于某些残疾人来说,非言语沟通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比如,通过手势、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来传达信息。
我们应积极学习并运用这些非言语沟通技巧,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残疾人。
3.4 尊重个体差异:每个残疾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偏好,我们应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
例如,有些残疾人更习惯于书面沟通,而有些可能更喜欢面对面交流。
4、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具体附件内容)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指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包括残疾人的平等权利、教育权利、就业权利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残疾人沟通能力训练(3篇)
残疾人沟通能力训练(3篇)残疾人沟通能力训练(精选3篇)残疾人沟通能力训练篇1平等。
对于残疾人来讲,最大的心结,就是害怕别人会看不起自己。
所以,在与残疾朋友们交流前,一定要记得,平等,要与他们保持平等。
不要把你对于残疾人的那种明显的同情心理带出来,要让他们知道,他和我们是一样的,有思想,有头脑。
积极乐观。
与残疾人交往的时候,许多人因为过分的关心或者是同情,会表现得很压抑,甚至是同情到让自己感觉到悲哀,其实不用这样的态度,你越这样,反而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
最好的就是你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对方。
抛弃误区。
你要抛弃掉你对残疾人的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盲人就是看不见,失聪就是听不见,实际上不是的。
盲人也是分两种的,有一种低视力的也属于盲人的行列,但并证明他们就是看不见东西。
所以,最好是搞清楚了他们的所有身体状况后再与他们进行交流。
避免敏感词汇。
对于一些特殊的残疾人来讲,我们最好是避免一些词汇的出现,例如在盲人面前,最好不要用例如瞎说或者是瞎讲等一类的话语。
而下肢有问题的朋友面前,则要避免讲,例如蹦跳等一类的特殊词汇。
讲话语气。
讲话的语气一定也要注意了,不能过于急躁或者是过于热情,更不能过于冷漠,对于残疾人来讲,他们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听力障碍的人,可能会让你大声或者是讲得慢一点,视力有问题的则会让你出现在他特定的视线中等。
6聊天话题。
在聊天的过程中,最好是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不要讲他们不感兴趣或者是敏感的话题。
对于这个来讲,你就要事先了解一下这位残疾人的喜好。
例如,喜欢上网聊天或者是玩游戏,你都要针对性地进行交流。
残疾人沟通能力训练篇2由于残疾人比健全人在某些方面具有敏感等特征,除了在举止形态、言语谈吐外,与残疾人沟通时,在心理层面除了具备基本前提与灵魂外,对一些基本要素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
在众多影响因素下,最应当注意和提升的要素是:观察力和敏感性。
不论是需求的探索、情绪的察觉、逻辑的推理都需要观察力和敏感性作为依据和工具。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学领域中,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是一个关注度逐渐增加的话题。
残疾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不仅需要应对身体方面的障碍,还需要处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残疾人群体所具备的心理特点,并探讨如何更好地支持他们。
一、心理特点之一:自尊与自我认同感残疾人在面对身体残缺时,常常会面临自尊心受挫的问题。
身体的不完整会对他们的自我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与不安。
因此,与残疾人交流时,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发展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二、心理特点之二:挫折与逆境应对能力残疾人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与逆境,比如移动的困难、社交的困难等。
然而,研究表明,残疾人群体通常表现出比健全人更强的逆境应对能力。
这可能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困难有关,他们逐渐培养出一种坚韧的品质。
因此,我们应该给予残疾人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心理特点之三:社会融入与孤独感残疾人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会遭受歧视和排斥,从而产生孤独感。
社会融入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残疾人也不例外。
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待遇,让残疾人能够充分融入社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四、心理特点之四:焦虑和抑郁情绪残疾人由于生活的不便利和社会压力,面临着更高的焦虑和抑郁风险。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五、心理特点之五:积极的心理成长尽管残疾带来了很多不便和挑战,但许多残疾人表现出积极的心理成长。
他们通过积极应对困境,逐渐发展出更强大的心理韧性和成长力量。
这种心理成长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鼓励我们更加积极地看待残疾人群体,认识到他们的潜力和价值。
综上所述,残疾人群体具有自尊与自我认同感受挫折与逆境应对能力、社会融入与孤独感、焦虑和抑郁情绪以及积极的心理成长等心理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标准版文档
很重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用正常的 志愿者与肢体残疾、脑瘫者相遇时的目光和神情很重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他们就显
示出恐惧、惊讶、甚至想躲避的样子来;
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他们就显示出恐惧、 3.空间知觉的形成对盲人特别重要 。
二是不能把目光长时间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位,有的人习惯于上下仔细打量残疾人,就等于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伤害了他们的
惊讶、甚至想躲避的样子来;二是不能把目光长 心灵。
6.在想象方面,虽然,视力残疾者以视觉表象为材料的想象受到限制,但他们将常人所不注意的声响信息或语词连贯起来,展开丰富
时间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位,有的人习惯于上下 的想象。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与沟通技巧
一、视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疾者的心理特点
• 1. 部分或全部地丧失视觉 。 • 2.听觉和触觉功能得到增强 。 • 3.空间知觉的形成对盲人特别重要 。 • 4.在记忆方面,先天盲的视力残疾者完全没有视
觉表象,他们对颜色、明暗、空间透视没有概念 。 • 6.在想象方面,虽然,视力残疾者以视觉表象为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
神看待他们,即使是四肢扭曲,不能控制自己的 由于许多视力残疾人眼部残疾使得外貌异常,或者在公共场合总是戴一副墨镜,加之行动不便,自己又看不到,有些视健全人一样,
并不可怕; 其实视力残疾人和.困惑。
身体的脑瘫患者也会通过眼神悟出志愿者的怜悯 心理来。
(三)对话
• 和肢体残疾者对话,除了要特别注意回避 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和内容,一般也 不要涉及“你是怎样残疾的”、“你家里 还有残疾人吗”这类的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
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护士、军人等不同职业的群体通常有着共性的心理特征。
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
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视力残疾运动员和肢体残疾(含脑瘫)运动员两大类,本节讨论这两类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一、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
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
换句话说,视觉途径是健全人感知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视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
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共性生理特征是视力缺陷,接受外界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与健全人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
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那么,丧失了视觉这条主要感觉途径的视力残疾人士在感知外界途径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呢这些特点又怎样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质的(一)视力残疾对个体感觉的影响1、听觉功能有所增强。
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这些说明视力残疾人的听觉某种程度在代偿视觉过程中补偿了视觉缺陷,促进了听觉功能的提高。
因此,视力残疾运动员可以借助领跑员的声音引导进行赛跑。
门球比赛时,视力残疾运动员通过球里面小铃铛发车的声音判断球的走向。
同时,视力残疾人士的听觉也容易受到环境声音的干扰。
因此,视力残疾运动员在比赛时要求观众保持安静,手机静音等。
否则,视力残疾运动员可能将观众发出的声音误认为是裁判员的声音而做出犯规动作。
2、触觉感受性高于普通人群。
由于视力残疾人士主动积极地利用双手,使得他们的触觉感受性比普通人群要高些。
视力残疾人士通常依靠触知觉分辨物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如大小、形状、结构、温度、光滑度、硬度、重量、比例、距离、方向等)。
3、依靠视觉以外的信息形成空间知觉。
视力残疾人士主要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可以认识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在空间的位置,形成空间知觉并指导自己的定向运动。
例如,视力残疾跳远运动员凭借步幅移动的运动觉形成距离感,从而能够在自己最佳的距离内助跑和起跳。
有些视力残疾人士虽然看不见,但在行走中遇到障碍物时能主动地回避绕开障碍,好像看见了一样。
人们称这种能远距离感知障碍的“奇怪”现象为“障碍觉”,这是一种对声音回声的辨别技巧。
因此,不要随意改变盲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4、部分或全部地丧失视觉。
由于视力残疾人士只能感知部分视觉信息或感知到不太清晰的视觉信息,导致个体视觉经验的缺失或不完整,难以形成完整的视觉表象。
如视力残疾人士认识铜,他可以利用触摸来感知铜的硬度、温度,可以敲打铜块,听到铜所发出声音,但他不能感知铜的光泽、颜色,很难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知,因此,当别人说“铜色”、“古铜色”时,他就很难理解。
(二)视力残疾对个体注意的影响1、有意注意增强。
视力残疾人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有意注意有所加强,其中,视力残疾人对听觉注意更为突出。
2、注意稳定性相对较高。
一般对明眼人而言,对方的衣着、服饰、神态等发生变化时,都会使注意受到干扰,而视力残疾人则不受这些视觉方面的刺激,仍旧能够做到凝神定气“洗耳恭听”。
(三)视力残疾对个体记忆的影响1、一般以听觉记忆和触觉记忆为主。
先天盲的视力残疾人完全没有视觉表象,他们对颜色、明暗、空间透视没有概念,对人的表情缺少视知觉表象;后天盲的视力残疾人失明前获得了一些视觉表象,但因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有残余视力的视力残疾人,可获得一定程度的视觉表象。
所以,其记忆一般以听觉记忆和触觉记忆为主。
2、机械识记的能力较强。
在识记方法上,视力残疾人机械识记的能力较强,短时记忆的广度常优于同龄健全人,并且依靠敏锐的触觉能够分辨和熟记各种常用物品的特征。
(四)视力残疾对个体想象的影响1、听觉想象丰富。
虽然视力残疾人以视觉表象为材料的想象受到限制,可能很难领会“日照香炉生紫烟”、“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但是,他们可以形成听觉想象。
视力残疾人常常将常人所不注意的声响信息或语词连贯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
譬如通过对话、音效的倾听,以及专业人士的解说,视力残疾人完全可以欣赏一部电影。
2、以视觉表象为材料的想象受到限制。
由于个体的想象是以个体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先天或早期视力残疾人士很难产生色彩斑斓、景色如画的想象。
(五)视力残疾对个体思维的影响1、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
视力残疾人士的语言发展通常不会受到视觉缺陷的影响,他们往往善于借助于语言工具进行思维,并且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
2、思维受到一定的影响。
视力残疾人士在实践的时间、范围和多样性上不可避免受到限制,其内部活动动力也因为视力残疾相对有所减弱。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视力残疾人士的思维发展。
如由于缺少视觉表象,对事物的感知受到局限,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就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
(六)视力残疾人士的语言特点由于视力残疾人的语言发展一般不会受到视觉缺陷的影响,因此,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与常人无异,并且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
1、口语发展好。
视力残疾人由于听觉功能正常,因而语言表达能力完全可以达到同龄健全人的水平。
在书面语方面,全盲人需要使用盲文,有残余视力的人可以凭借助视器阅读印刷体文字。
2、盲文。
盲文又称点字,国际通用的点字由6个凸起的圆点为基本结构组成,是专供盲人摸读、书写的文字符号。
1829年由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Louls Braille,1809-1852)发明,国际上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盲文(Braille)。
点字盲字,在纸面上有的凸起,有的不凸起,形成64种变化,即64种符形,在每个符号(单位称“方”)左右两列,每列各三个点,从左边自上而下叫做1、2、3点,从右边自上而下叫做4、5、6点。
(1)数字盲文解读:每个数字的盲文前面都有个“3456”点符形,是数号,表示后面的读作阿拉伯数字。
(2)英语字母盲文(英语一级盲文)解读:英语盲文a-j都只是用了1245点位,和数字的点位一样;k-t是a-j下面加上第3点。
(二)视力残疾对个体个性心理的影响目盲带给视力残疾人的不仅仅是身体、运动、认知发展的影响,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性心理特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1.视力残疾人自身对目盲的接纳程度是影响人格建构的内部因素。
参加残奥会的盲人运动员应该说都是生活的强者,他们能够理智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残疾,在体育运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生活的乐趣。
但是,如果视力残疾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陷,因残疾而封闭自我,主观上不积极地与人交往,客观上受活动不便、活动范围有限的影响,这种隔离于社会的生活方式,将会制约健康人格的形成。
2.社会环境也会影响视力残疾人人格的构建。
社会环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志,包括心理社会环境(如人的行为、风俗习惯、法律和语言等)和物理社会环境(如建筑物、道路等)。
如果社会对盲人抱有偏见,无知者对他们不公、不善,甚至于歧视的态度;其周围的人缺少与他们的沟通;社会环境中缺少符合盲人需要无障碍设施等;都会对视力残疾人的情绪及对社会的认识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参加残奥会的各国各地区盲人运动员许多是首次来中国来北京,对于赛场、住宿地,以及北京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和地理环境肯定不熟悉,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自然会产生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影响正常参赛。
因此,志愿者的热情服务表面上是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实质上是使他们内心得到温暖,人格得到尊重。
二、肢体残疾、脑瘫者的心理特点肢体残疾人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但由于本身形体的损伤,某些能力的丧失和随之而来的社会角色、经济收入等的改变,以及社会上某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所带来的不公正的态度,使得肢体残疾人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着不同于健全人的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通过一对对矛盾的过程呈现出来。
并且这些特点由于残疾的程度不同、残疾发生的时间不同以及残疾人生活的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独立意识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肢体残疾人也希望取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社会资格。
他们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判断事物,独立地思考和行动。
他们渴望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喜欢与同龄人聚在一起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更新认识,探索人生的奥秘;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不喜欢别人过多地指责、干扰和控制他们的言行。
但是由于行动困难带来的学习、就业问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有的人经济上不能独立等问题,使他们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某些力不从心的实际问题,但却又不愿让人们看到他们的依赖性。
这就体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只要条件允许,肢体残疾人可以从事许多想从事的工作和活动,从中得到成功和奋斗的乐趣。
在雅典残奥会上为该国夺得4块金牌的传奇式射击选手乔纳斯?雅各布森是瑞典射击协会会员,平时和健全选手一起训练,而且还总是打得比别人都好。
他说:“如果将残疾人打入另类,才真会有问题。
我们和健全人真的没有很大不同。
我们其实并不想让别人管得太多,我们能照顾好自己。
”(二)孤独与交往肢体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渴望与人交往。
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交往过程中不断提高的。
假如肢体残疾人因自身行动不便或社会环境的制约,活动机会太少,可能会产生孤独的感觉。
事实上,肢体残疾人渴望与人交往,需要友谊并被别人理解,他们希望参与各种活动,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
从心理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