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及第二章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
第 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课标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 区域差异 重点: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通过比较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间差异形成的 原因。以利于制订出适合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可选出两个区域让学生自己 对比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对比区域差异的一 般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起辅助、较正作用。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可以采用角色扮 演、模拟旅行等方法,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
2.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 标 要 求 教 材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 第三单元第一 与发展问题 节黄土高原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 第四单元第一 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节以长江流域 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为例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 第四单元第二 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 节 以东北地 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为例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 第三单元第二 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节德国鲁尔区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 第四单元第三 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节珠江三角洲
“大庆”主题活动 1、让学生阅读活动中提供的文字材料,说明大庆的区 域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 2、让学生阅读插图,说明每幅图的主题 (1)“大庆油田石油产量的增长”说明大庆在全国油 田中的地位,佐证区域发展处于成长阶段 (2)大庆市及市区各产业占GDP比重,表明产业结构 不合理,过于单一。这也是区域发展需要转型的一个 理由 (3)通过阅读大庆市部分街道图(奋勇村、登峰村、 图强村、拥军村),间接了解大庆建设初期的艰辛及 我国工人阶级不怕困难的精神面貌
必3教材分析
区域农业 区域工业与城市 化 资源的跨区调配
农 业
水 文
生 物 土 壤 资 源
交 通
人 口 城 市 商 贸
1.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使学生理解荒漠化的 过程、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防治 的对策和措施。 2.以亚马孙雨林为例,使学生理解森林的重要 性,雨林破坏现状、原因及雨林保护的措施。
3.通过停止开发“北大荒”的案例,了解保 护湿地的重要性。
4.使学生学会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逐 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南水北调怎么调?
必修3教材分析(一、二单元 )
课程标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 动的区域差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 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为例)
高中地理教材还需要提供观察和认 识世界的独特地理视角
综合地看待问题,如揭示地理要素之 间的相互联系,区域自然与人文现象 之间的互动关系; ●动态地分析问题,如区域与区域之间 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如区位 因素的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把握分析问题的空间尺度。
●
地理的应用价值
我国东北地区 我国珠三角 我国西气东输工程
产业转移
东亚地区
地 1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理 3 “ 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问 题 3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 研 用 究” 4 区域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_地理必修3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二单元 中国的国土整治与 区域发展
第六单元 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七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 第八单元 河流的综合治理
第三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第九单元 能源基地建设 第四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第十单元 交通运输的建设
原教材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案例偏重国土整治。 新教材以中国和世界为研究对象,案例从生态 — 资源 — 经济,丰富多样;区域从区内-区际
4)、各小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并板书主要 结论 5)、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案例中的共同点(如 分布地区、原因、措施)和差异性
2)、师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3)、完成教材“活动”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荒 漠化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 4)、师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5)、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前苏联垦荒区的荒 漠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教学设计二 1)、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 漠化?有哪些表现? 2)、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 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 择案例,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 3)、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呈现的资料,讨论、分析 案例。
本教材与7—9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均以区域地理为主, 7—9年级地理课程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区 域差异,接触区域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本教材则从更高的层次引导学生去认识 区域发展的基本问题,关注人地关系和区域 可持续发展策略。
4、与原选修2对比
原教材中关于区域内容 第五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 开发
(2)、材料可以替换(适当运用当地材料) (3)、“思考”“活动”题等可以重新设计
三、教学建议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区域差异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内容整理(复习用资料)
地理必修3
一.教材目录
二、《地理3(必修)》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
三.教材中涉及的现实地理事实(举例)
四.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一览
五.教材中内容延伸情况一览
六.案例的选择原因简析
一.教材目录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图例
二、《地理3(必修)》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
三.教材中涉及的现实地理事实(举例)
四.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一览
五.教材中内容延伸情况一览
六.案例的选择原因简析。
高中地理必修3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从地球自传的客观存在,分析地球自传的特征— 方向、大小、周期,说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运动物体的偏向、时间界定等;地球 自转、公转→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地表热量等气候特征的区域差 异→四季、五带形成
第三节 地球的结构
编写思路
按照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性,将地 球划分为内三圈—地壳、地幔与地核;按 照地球物质的属性差异,将地球划分为外 三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④树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老子《道经》)以及“顺天时,量地 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 获”(贾思勰《齐民要术》)的观念,顺应 自然规律,把事情做得更好。并学会进行地 理观测、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 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四节是进一步认识了解地理环境的基础。
虽然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讲 授的时候不应该忽略,教师可以与初中的 知识、日常的常识、以及后面的教材内容 适度的进行联系和呼应,一方面可以提高 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也为后续的教学 进行铺垫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编写思路
教材内容按“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 构——区域产业结构”的循序组织。由远及近, 从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介绍地球所处的宇 宙环境;从地球的运动特征、物理特征以及地球 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 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一节主要要引起学生对地球所在的宇宙 空间的关注,特别是关注日常接触比较多 的宇宙空间的天体、天象等;
第二节则侧重于强调太阳本身对地球的影 响。由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人类来说是 自古就存在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容 易被忽略,因此教材以非常简明的语言突 出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主要的能源,以及 太阳活动对地球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这样两 项基本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必修三 第三章 第二节
56% 45% 30% 40%
A
B TEXT
C
D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过程分析, 配合图2.21让学生准确的理 解热带雨林系统的循环过程。
教材具体分析
—表述结构分析 活动:以图文的形式,生动的展示了 一片雨林经人类循环利用的过程,用 课后问题来深刻理解雨林的脆弱,雨 林循环的周期,需要很多自然因素的 参与,长时间的恢复,才能再次循环 利用,加深学生对学习点的理解和记 忆,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获得 基本的地理技能及地理学习能力,形 成可持续发现观念。
认识雨林保护的 重要性,树立合 理利用森林资源 的意识,逐步建 立正确的环境观。
(1)了解森林作为自然资源 和环境资源的作用和意义; (2)掌握雨林的环境效应, 理解雨林脆弱性的原因所在; (3)知道雨林开发的积极与 消极结果,雨林可持续发展 的对策。
过程与 方法
教材具体分析
—重难点分析
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 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生态的脆 弱性和原因。
1
2
设置自主学习的环 境,改变学生的学 习方式,让学生自 主学习,使学生学 会学习成为可能。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典 型案例设问形式,通过对 雨林开发还是保护进行具 体分析,以此来培养学生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综合分 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
4
教师在学完本节知识后可 以进行问题延伸,例如蝴 蝶效应、亚马孙流域大规 模开发计划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分析亚马孙雨林对 环境、经济、气候等综合 影响。树立正确的可持续 发展观。
难点
重点
1 . 对比雨林的开发与保 护和相应的影响。 2 . 掌握分析某一区域环 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材具体分析
—表述结构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精选高中地理学科教学 鲁教版PPT课件
“大庆”主题活动 1、让学生阅读活动中提供的文字材料,说明大庆的区 域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
2、让学生阅读插图,说明每幅图的主题
(1)“大庆油田石油产பைடு நூலகம்的增长”说明大庆在全国油
田中的地位,佐证区域发展处于成长阶段
(2)大庆市及市区各产业占GDP比重,表明产业结构
功能区: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均质区:黄土高原 长江沿江地带
省级行政区:北京市、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6
教学建议: (1)不必过于纠缠概念,重在理解 (2)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 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地理空间 性,内部一致性),进而将所举区域归类, 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是因划分标准(依据) 不同而形成的。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以某一自然资源、便利交通、优势人文资源,
形成引力因素,吸引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 城镇。人地关系协调。 成长阶段------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变得复杂,物质、能量的 输入、输出大幅度增加,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 扩展。人地关系明显不协调。 衰落阶段------区域原先存在优势丧失,人地关系严重不协调。 再生阶段------要继续发展,必须克服不协调因素,寻找新的 增长点。
课标要求:了解区域含义
教材结构:
一、区域含义
二、区域类型
三、区域的特征
难点:区域类型(均质区----以区域内部物质内容为指标划分、
均质自然区: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
均质人文区:人口密度区、农业区、方言区
功能区----以区域内在联系或相关性为依据划分)。由区域中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地理各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地理各单元教材分析本文档将对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各单元进行分析。
以下是每个单元的简要内容:第一单元:“我家在哪儿?”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住址的概念,以及如何寻找和描述自己的家。
通过研究,学生能够了解家庭住址的重要性,掌握简单的方向词和地址词汇。
第二单元:“我所处的位置”本单元侧重于教授如何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
学生将研究与自身位置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左右、前后、靠近等。
此外,也会介绍一些简单的地图阅读知识。
第三单元:“天气的变化”本单元围绕天气变化展开,并教授学生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不同的天气现象。
通过研究,学生将了解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学会在不同天气下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四单元:“四季的变化”本单元主要介绍四季的变化规律。
学生将研究不同季节的特点和气候变化,并了解四季变化对人们生活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五单元:“我的家乡”本单元将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和资源情况。
学生将研究如何描述自己的家乡,介绍家乡的优点和特色。
第六单元:“祖国的大山”本单元将以祖国的山脉作为主题,介绍不同山脉的特点和分布。
学生将了解到我国地形的多样性,并培养对大山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各单元的简要分析。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拓宽地理知识,增强对身边环境的观察力和认识能力。
同时,这些内容也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如果需要详细了解每个单元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请查阅实际教材。
(字数:228)。
“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及第二章教材分析
“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及第二章教材分析一、“地理3”教材结构分析1.“地理3”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1”、“地理2”,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这样说,“地理3”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论题,学习将“地理1”和“地理2”所阐述的人地关系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具体区域范例的研究过程。
因此,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课题。
为了使该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并逐步引向深入,“地理3”将论题和尺度界定在具体的区域,通过案例剖析,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
同时,以区域为研究单位,为学生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区域范例研究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掌握区域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开辟了渠道;也为学生学习旅游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中的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
2.“地理3”模块的三部分内容关系(1)第一部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是引言和承转,侧重于区域发展基本理论的阐述,它从“区域”的内涵入手,通过对比不同研究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通过分析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及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论题,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对应的课程标准有四条:第一章第一节第1-3条“标准”、第五章第一、二节第4条“标准”。
(2)第二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重点和主体,侧重于具体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它是“地理3”的核心内容。
由于不同区域划分方法不同,区域特征各异,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各具特色。
因此,课程标准选择了“环境与发展问题”“流域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等五个论题,通过典型案例剖析,说明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高中地理必修三内容分析
• 1、研究背景与目的 • 2、地理3(必修)教材分析
• • • 2.1框架结构分析 2.2课程内容分析 2.3课程地位分析
• 3、地理3(必修)教法分析 • 4、结语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 ,地理教材先 后经历了三次大纪 目的:在系统学习本教材的同时,使广大 师生充分认识到本册教材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区 域经济发 展 第五章 区 际联系与 区际协调 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 ·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 东北地区为例 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策措施。 为例
资源的跨区调配──以我 ·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调配对区域 国西气东输为例 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二、地理3(必修)教材分析
2.1框架结构分析
本册教材共5章10节。以区域科学为理论 基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本着由 自然至经济、由区域内至区域间的学习思 路设计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 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 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 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 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
与高中地理必修1、2关系
“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 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 “地理1”和“地理2”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 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 “地理3”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使学生结合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 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 因此,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 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 致用”的过程。
教材解析:高中地理必修3
教材解析:高中地理必修3高中地理必修三是一门高中地理课程,该课程结合了总况、空间、物质和经济四个方面的内容,用不同的课程来探究地球的物质及空间状态,如地貌、气候、环境和文化等,以及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活动如食物、水、能源、建筑、交通等等,以便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及其特点,探究构成地球环境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课程中以总况为第一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等概念的认知,以及地球的圆形,地心纬度和经度的概念讲解,以及地球的表面状态,环境结构,洋流及海气等。
第二章内容是地貌,主要内容包括地形、特征、地貌的构成及其运动,以及地貌的地貌学概念和地貌景观的分类。
第三章为气候,主要内容有气象要素、气候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气候分类及其特征,气候变化和出现的原因,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第四章是环境,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的空间结构和关联,以及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第五章是文化,主要内容有历史文化和地理文化及其关系,文化地图及其特点,以及文化地图制图法等。
第六章是社会经济地理,主要内容为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变化,不同国家的经济活动及其联系,以及人口分布格局和变化特点等。
这门高中地理必修三课程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及其特点,探究构成地球环境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的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还应紧紧围绕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结合实际,通过把学生和真实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会、认识和掌握地理空间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使学生获得地理启示和发展潜力。
本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课程内容中涉及到丰富的内容,课程同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而教学方法则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让学生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受到渗透和营养;评价方法方面,本课程采取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馈自己的表现,通过考核、测验等,不断总结和完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地理下册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地理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文档将对最新部编版三年级地理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进行分析。
教材概述最新部编版三年级地理下册是一本面向三年级学生的地理教材,分为多个单元,其中第二单元是其中之一。
主要内容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地理方位的认识- 景物的方位指示- 地图的使用方法- 地理位置与交通工具的选择- 心里位置的认识教学目标通过研究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了解基本的地理方位概念,如东、南、西、北等- 研究利用景物方位指示进行导航,如树木、山脉等- 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包括地图的查找、比例尺的使用等- 了解地理位置与不同交通工具的选择关系,如海上、陆地、空中等- 增强对心理位置的认识,如家、学校等教学重点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包括但不限于:- 地理方位的概念及识别- 景物方位指示的应用- 地图的使用方法的掌握教学难点第二单元的教学难点包括但不限于:- 地理位置与不同交通工具的选择关系的理解- 对心理位置的认知及归类的书写和理解授课方法为了有效教授第二单元的内容,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讲授与演示相结合,通过图片、图表等展示地理方位及景物方位指示的概念- 制作简易地图,让学生亲自操作地图的使用方法- 分组合作,让学生通过拟定不同目的地,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进行讨论和分享心得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第二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课堂练,包括填空、选择等题型,测试学生对地理方位、景物方位指示、地图使用等的掌握情况- 基于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展示和讨论- 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并进行同伴互评参考资料-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地理下册教材- 地理教学参考书以上为最新部编版三年级地理下册第二单元教材的分析内容,供参考。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材分析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材分析引言本文对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材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该教材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教学效果。
教材特点- 本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地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球、大陆、海洋、水资源等。
-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丰富的插图、实例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验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教材内容分析单元一:认识地球-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的四季变化等内容。
通过图片和简明的文字阐述,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单元二:大陆和海洋- 本单元介绍了大陆和海洋的特点和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大陆和海洋的实例和案例分析,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单元三:了解水资源- 本单元介绍了水的重要性、水的三态和水循环等内容。
通过对生活中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单元四:城乡生活- 本单元介绍了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和生活方式,以及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能够帮助学生对城乡地理有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效果分析该教材具有以下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境意识。
-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例子,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增强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论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材内容丰富、注重实践应用和学生主体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该教材,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调整教材的使用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初三上册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解析
地理初三上册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解析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与大气、水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地球自然系统。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我们认识地球、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地理初三上册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展开教学解析。
一、地理初三上册第二章概述地理初三上册第二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概述、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分区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形成与变化、地球的运行规律以及地球的地理分区等。
学生应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以及地理分区的特征。
二、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解析1. 概述的教学解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形状、结构和分布,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地球的形状为什么是椭球体等问题。
通过引导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与生活实例相结合,比如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与地球形成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2. 地球与太阳的关系的教学解析通过讲解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地球公转、自转的过程。
在讲解中,可以引入季节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地球温暖和寒冷的原因。
通过展示图片和实际观察日晷的运行,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自转的过程。
此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利用手电筒与球体模拟地球与太阳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地球倾斜和季节变化。
3.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分区的教学解析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倾斜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的影响。
通过讲解地球的纬线和经线,引导学生理解地理分区的概念。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地图和图表,比如通过展示等温线和等压线的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同时,激发学生思考地理分区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反思与展望通过对地理初三上册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教学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学中,多媒体和实践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设置在必修模块“地理2”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了解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后,再探究可持续发展问题,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同时作为后面第三、四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通过认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领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能够结合《21世纪议程》,阐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了解《21世纪议程》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和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3.通过分析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自己在可持续发展中应有的态度和责任,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多媒体辅助教学、探究式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深化对三种人地关系思想内涵的理解。通过查阅历史文献,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通过现代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等)获得关于人地关系的新思想、新观念。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为6课时。
第一节1课时1
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2课时
单元活动1课时
说明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地理
教材版本
鲁教版
单元名称
《必修三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及第二章教材分析一、“地理3”教材结构分析1.“地理3”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1”、“地理2”,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这样说,“地理3”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论题,学习将“地理1”和“地理2”所阐述的人地关系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具体区域范例的研究过程。
因此,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课题。
为了使该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并逐步引向深入,“地理3”将论题和尺度界定在具体的区域,通过案例剖析,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
同时,以区域为研究单位,为学生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区域范例研究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掌握区域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开辟了渠道;也为学生学习旅游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中的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
2.“地理3”模块的三部分内容关系(1)第一部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是引言和承转,侧重于区域发展基本理论的阐述,它从“区域”的内涵入手,通过对比不同研究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通过分析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及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论题,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对应的课程标准有四条:第一章第一节第1-3条“标准”、第五章第一、二节第4条“标准”。
(2)第二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重点和主体,侧重于具体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它是“地理3”的核心内容。
由于不同区域划分方法不同,区域特征各异,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各具特色。
因此,课程标准选择了“环境与发展问题”“流域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等五个论题,通过典型案例剖析,说明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对应的课程标准有五条:第二章第一、二节第5条“标准”;第三章第一节第8条“标准”;第二节第6条“标准”;第四章第一节第7条“标准”;第二节第9条“标准”(3)第三部分: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简单和独立,是区域发展研究的支持系统。
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的组成。
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已经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有关技术和理论的支持。
换句话来说,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的组成基础部分,是地理科学发展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支撑。
不仅如此,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对应的课程标准有四条:第一章第二节第10-13条“标准”。
本模块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二、“地理3”与原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材的对比相同点不同点1.以真实的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来组织教材2.以问题(关注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线索来整合教材内容3.叙述过程中始终贯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主题:由国土整治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2.内容:由较全面反映中国区域变为站在全球的视野,不关注具体区域,并选用了部分国外的案例3. 要求:通过案例学习,学会分析(全球)某一区域(不只是案例所学区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影响及解决途径。
4. 性质:由选修变为必修三、第二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标及解读1. 五条课标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三的核心内容,这里面共有五条标准:第一条标准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第二条是讲流域,“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第三条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第四条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五条是“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2. 课标解读为什么选择了这五个主题作为研究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五个主题基本涵盖了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面。
当然,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各有其特性,因此不可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包罗进来,而只能选择几个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且与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较为紧密联系的主题作为案例。
上述五条课程标准的行为要求都是“以……为例,分析……”,课标解读中讲到“必修三是范例教学,然而再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
”因而我们要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不但使学生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案例的基本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学习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例子,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
”这就是必修三教学的核心所在。
需要特别指出的,区域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是“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也就是说,所选案例材料只是为了分析问题,本身是不作教学要求的。
因此,本模块教学中案例分析的着眼点不在案例本身,而是要关注案例的迁移和拓展,即将案例分析中获取和形成的原理和规律、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其它类似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去。
通过案例的拓展,一方面减少了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些内容和方法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四、人教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1 .本章不同版本教材所选案例对比人教版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②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③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湘教版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②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中图版①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②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鲁教版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思考一:常见的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有哪些?思考二:以我国为例,说明这些类型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主要发生的区域?2.本章的逻辑结构本章的课标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这条标准,教材以荒漠化和森林为案例作说明。
由于水土流失问题和荒漠化问题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教材未单讲水土流失问题;湿地的问题教材在本章后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开发“北大荒”)中予以体现。
(1)荒漠化的防治案例:我国西北地区选材原因:我国西北地区是世界上荒漠化较为典型和严重的地区;我国政府在荒漠化的治理上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真实性、典型性、示范性)背景:干旱的环境成因:侧重人为原因分析(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基本过程对策与措施:根据成因来提出(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案例:亚马孙热带雨林选材原因: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护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近年来巴西雨林开发和保护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真实性、典型性、示范性)背景:雨林的环境效益;雨林生态的脆弱成因和过程:侧重人为原因分析保护与开发背景——成因——过程(3)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案例: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背景:大面积的沼泽地——三江平原“北大荒”——“北大仓”——停止开发,适度退耕还湿地。
区域的可持续在于因地制宜;区域的可持续在于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协调。
可持续是在人们的持续反思和批判中走向更优的。
清晰的逻辑结构,反映着分析地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3.本章教材分析(1)《荒漠化的防治》①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被称作地球的“癌症”。
其影响和危害的深远性,在于它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危害的时间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
在中国,荒漠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土地问题,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我国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战略与措施,并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
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载体。
②教学的重、难点重点1.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2.通过案例的分析,对如何打破荒漠化与贫困相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方式的荒漠化整治措施。
③教材处理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因素进行分析;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为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并挖掘根源,帮助学生认识荒漠化治理的正确思路。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这部分是本节知识的重点。
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①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主题,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是两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主题,而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其开发和保护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故教材作案例”。
通过对它的认识和分析,可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
②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雨林前途——开发还是保护教学难点以热带雨林为例,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分析一个区域③教学策略•重视地理图表的运用;•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究的时间;•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