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
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是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此时,婴儿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逆反期,喜欢说“不”、“我自己来”,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其内在原因是要听从自我的意志,体验自我的力量,希望成人接纳“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的“现实”。
走过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发展期。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幼儿初期,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妈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幼儿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对抗。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二个特点是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片面性和表面性,如小班幼儿说自己
是好孩子,因为“我吃饭吃得好,睡觉好”。幼儿晚期开始从多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并出现向内心品质评价过渡的趋势,如“我不打人”、“我帮老师擦桌子”等。
幼儿自我评价还出现从主观性评价发展到客观性评价的特点。幼儿初期的自我评价往往具有极强的主观性,随着情绪情感的好恶进行评价,即使自己不如别人,也往往说自己好。如,当我们问孩子谁画的画漂亮时,绝大多数孩子都会说自己的画漂亮,或者问班里谁最棒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最棒”。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自己过高的评价逐渐隐蔽,如想说自己好,又不好意思,就说:“我不知道我做的怎么样”或“我不说”等。
幼儿的自我评价还会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如从“我很棒”到“我会对着左右脚穿鞋子了”、“我比他们跑得都快”等。
总的来说,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人必须对幼儿做出适当的评价,对幼儿行为作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幼儿都是有害的。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自我体验方面也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幼儿的自我体验表现为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如,“我太累了”、“我不舒服”等生理体验出现得较早,而“我有些难过”、“我觉得委屈”等情感体验出现得较晚。
幼儿的自我体验还表现出易受暗示的特点。成人的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例如,在没有暗示的情况
下,老师问:“做错了事你会觉得怎么样”,3岁孩子中只有3.33%的人有自我体验,而在暗示下“你做错了事觉得有些难为情吗”,则有26.67%的孩子有“难为情”的自我体验,这种自我体验本来是没有的,是在成人的暗示下产生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幼儿受暗示性强的特点,多采用积极的暗示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避免消极暗示对幼儿行为的不良影响。
幼儿的自我体验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发展水平不断深化。如3-6岁儿童对愤怒感的情绪会有不同程度的体验,从“会哭”,“不高兴”,“会生气”,到“很生气”“很恨他”这个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幼儿体验的深刻性在逐渐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自我控制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制力、自觉性和坚持性等方面,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马上吃掉的话,只能吃一颗软糖,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然后,实验人员离开了,留下孩子和极具诱惑力的软糖。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如闭上眼睛不看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讲故事等,成功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等待了20分钟后再吃软糖,是“延迟者”。后来,研究人员对参加实验的孩子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