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降水的分布与变化

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

➢课标解读

1、课标内容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课标分解

1.了解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通过绘制和阅读年降水量柱状图,掌握绘图方法,学会利用降水柱状图分析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并联系生活中的

地理现象加以解释。培养读图、绘图、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学会读图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明确降水分布的规律,初探其影响因素。

➢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与绘制,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归纳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

难点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 教学策略

本节课运用翻转课堂,以小组竞赛形式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观看本节教学视频,针对性的进行课前预习与知识学习,让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答疑解惑、知识运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回顾降水的相关知识

二、在“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谈论中,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410 月份

北京降水量柱状图

对比两图,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的

是地;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的是地。

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中要抓住两点,其一是全年各月降水是否均匀其二是哪个季节降水多,哪个季节降水少。

师生一起回顾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图步骤(动画演示),开始动手绘

制。

北京

新加坡

开罗

伦敦

罗马

新加坡北京伦敦罗马开罗

全年少雨

全年多雨全年湿润冬季多雨夏季多雨

.

合作探究: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降水的变化 2、降水的分布

学情分析:

降水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学生很容易接受。对初一学生来说,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较高,并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但在读图绘图方法以及用图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效果分析: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创景导课,创景设问,层层深入,步步诱导,从感知降水,到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从读图、绘图到用图解决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读图的逻辑性、绘图的严谨性和用图的技巧性,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问题: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要求学生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测定、变化与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测评练习

1.下列关于降水季节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世界上所有地区的降水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B.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的地区,降水都集中于夏季

C.一年中降水集中于7月份左右,说明该地区的降水集中于夏季

D.全年多雨的地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小

2.小莉今年已经12岁了,可她还没有见过下雪,她的家最可能在哪A.哈尔滨B.济南C.西安D.海口

3.根据右图判断,位于北半球某地的降水类型是

A.夏季多雨型 B.冬季多雨型

C.全年多雨型 D.全年少雨型

4.世界上降水最丰富的地区是()

A.两极地区 B.赤道附近 C.沙漠地区 D.亚洲东部

5.下列关于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各地降水分布均衡

B.赤道地区降水多

C.亚欧大陆内部比其沿海地区降水多

D.两极地区降水多

6.下图中属于夏季多雨的是()

A B C D

7.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图二(1)图一中从A点到B点, 降水的变化规律是,影响因素是。

(2)在温带地区,C、D两点降水较多的是,影响因素是。

(3)图二中,A、B、C三处降水量最多的是,影响因素是。

课后反思:

本节课借助翻转课堂这种新的课堂模式,试图通过在生活和课堂中搭起一座桥梁让老师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与学。课上集中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学生思维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