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1 太史公自序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889c15db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f.png)
• 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的进取精神。
• 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 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
神。 • 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第5页,共17页。
二、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 时代的因素 • 家族的影响 • 自身的努力
•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 书。
(自幼攻读,青年漫游,在职博览)
第9页,共17页。
• 链接之一
《史记评林》:“子长平生喜游,方少年自 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 将以尽天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观之,则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 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 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陂,彭 蠡之渚,含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 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疑之芊绵,巫山之 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度,靡 曼绰约,春妆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 而蔚郁。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 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 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
第12页,共17页。
4、前人的表率
•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幽厉之后,王道缺, 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 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 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 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 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 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第7页,共17页。
2、家族的影响
•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 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 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 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 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太史公自序教案1史记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太史公自序教案1史记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152013a2195f312b3169a5b4.png)
太史公自序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二、文本研读:《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它为司马迁自作的列传。
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的本末。
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
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
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
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
《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
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
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
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
三、译文和分析:§1从前颛顼(zhuānxū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
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
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
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
2020版高中语文 第1课 太史公自序课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20版高中语文 第1课 太史公自序课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537f1b8e6294dd88d1d26b14.png)
2、倒装句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定语后置)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宾语前置)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宾语前置) 子所论,欲以何明 ?(宾语前置) 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状语后置) 浮于沅、湘(状语后置)
(六)当堂检测:文言句式 ①此孝之大者(判断句,定语后置) ②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宾语前置) ③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被动句) ④后世中衰,绝于予乎(状语后置) ⑤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判断句)
察其所以(……的原因) 2、次 萧何次律令(整编)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编撰) 列坐其次(地方) 王次于河朔(临时驻扎河住宿)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蒯聩其后也。 无泽为汉市长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七)重点句翻译 1.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 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 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 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 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2.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 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3.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则学者 至今则之。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 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 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
苏教版高中语文高二 太史公自序素材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高二 太史公自序素材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ac1f9abf16fc700abb68fce6.png)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素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
读》 "
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
《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
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
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
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
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精心校对版本。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太史公自序学案1史记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太史公自序学案1史记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efead8f2bceb19e8b8f6bab4.png)
《太史公自序》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归纳•整理)学习重点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译文,圈点勾划、疏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加以整理。
学习步骤熟读课文,简析课文内容。
§1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简析:先祖中的军事家、掌管经济的官员。
§3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
太史公有子名迁。
第一部分: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4简析:学习和游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他的历史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简析:临终嘱托的情景,父子执手流涕,场面凝重感人。
三层意思:一、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二、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兴礼乐,正王道;三、嘱托司马迁牢记己愿,完成遗愿。
完成嘱托,既是孝亲的表现,也是时代的召唤。
§6简析:两件事:当上太史令,为写《史记》作准备,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
第二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简析:立志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对为何要创作《史记》的说明,也是司马迁对《史记》的一个自我评价。
§8简析: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
褒贬是非,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
实际上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9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设计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979f545acfa1c7ab00cc00.png)
《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970968d9524de518974b7d0b.png)
14
• 四、风格朴拙浑厚,刚 柔相济,有感情、有气 势、有震撼力。
2019/6/3
15
• (1)气魄宏伟,笔力千 钧。《史记》体大思精、 包罗宏富,表现出广阔 的胸襟和卓然不凡的史 胆、史才、史识和史德。
2019/6/3
16
• (2)内容奇伟,惊心动
魄。《史记》中的历史
人物大都有不同寻常的
气质、轰轰烈烈的事业
论《诗》、《书》 整理 则学者至今则之 把……当作准则。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为动用法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编辑、记录
2019/6/3
39
史记放绝 汝其念哉!
史记:史书的通称。 可要,祈使语气词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论:编辑。次:编撰
次:按次序编列,排列
2019/6/3
40
论
•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和瑰异的操行,具有强
烈的传奇色彩。
2019/6/3
17
• (3)气势凌厉,一泻千 里。爱用排比、夸张和 重字迭句。
• 以人驭事
• 因事及人
2019/6/3
18
• 一、地位:《史记》是 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
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 学的开端。
2019/6/3
19
• 从史学方面 1、实录精神。“皆称迁有良 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 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 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 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3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史记》是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 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 称“前四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 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 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 书的统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 由史书的统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 专称。
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共113页
![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共113页](https://img.taocdn.com/s3/m/6199a1f3aaea998fcd220e13.png)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课件苏教版 选修《史记》选读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课文知识素材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课文知识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86b9473eb90d6c85ec3ac6b2.png)
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课文知识素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昔在颛顼【音:zhuān xū】,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义:继承】重黎之后,使复典【义:掌管】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义:理,这里是主管的意思】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义:离开】周适【义:前往】晋。
晋中军随会奔【义:逃亡】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义:作……丞相】中山。
在赵者,以【义:凭借】传剑论显,蒯聩【音:kuǎi kuì】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义:攻占】,因而守之。
错孙靳【音:jìn】,事【义:事奉】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卬【音:áng】为武信君将【义:部将】而徇【义:攻占】朝歌。
诸侯之【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相王【义:一并封王】,王卬于殷。
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古义:掌握市场的官长;今义:行政长官】。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义:山南水北为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义:南下】游【义:游历】江、淮,上会稽【音:guìjī】,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义:研讨学问】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义:巡行】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跟从侍奉;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故发愤【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且【义:将要】卒。
而子迁适【义:恰逢】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句式:状语后置】。
高中语文 1.1 太史公自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 1.1 太史公自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72bcea8484254b35effd3402.png)
太史公自序
5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 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 104),他开 始写作《史记》。天汉二年(前 99)夏天,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 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押运辎重。李陵 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遭匈奴八万骑兵围攻。经过八昼 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骑兵,但由于未得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 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但后 来听说他投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附和汉武帝,指 责李陵的罪过。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 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之所以不死而投降匈奴,一定 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武帝下令将 司马迁打入大牢,并处以腐刑,这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 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大约 14 年才基本完 成这部巨著。
《乐》乐所以立(所字结构,……的根据) (6)所以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所字结构,……的原因)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动词,往……去)
(7)适
而子迁适使反(动词,恰巧)
籍每适浑(动词,拜访)
其在卫者,相中山(动词,做……丞相,辅佐) (8)相
诸侯之相王(副词,共相、一起)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课题
《太史公自 序》
高中语文01太史公自序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01太史公自序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3cf703c0fab069dc502201d6.png)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其在卫者,相.中山(名词作动词)担任国相 (2)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名词作动词)担任将军 (3)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名词作动词)坑杀 (4)于是迁仕.为郎中(名词作动词)出仕 (5)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名词作动词)主管 (6)乡.射.邹、峄(名词作动词)参加乡射之礼 (7)王.卬于殷(名词的使动用法)封……为王
重.译款塞.(chónɡ)(sài) 善善恶.恶.(wù)(è) 辅拂.(bì)
喟.然而叹(kuì) 二十八宿.(xiù) 俶.傥.(tì)(tǎ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 (2)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 继承)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拂”同“弼”,辅助) (4)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7)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被动句) 译文:君不像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 (8)见父于河洛之间。(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父亲。 (9)皆葬高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译文:都葬(在)高门。
一次沉得厉害。年轻人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他细细地品味了一会 儿,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一切全都明白了。
【内容赏析】 同样的茶叶,两种不同温度的水致使一杯索然无味,一杯却香气四溢。其 实,人生就犹如一片茶叶,只有在艰难险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磨砺,才能 真真实实地体味到生活的原味与魅力。在那一次次的沉浮与磨砺中,生命便变 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动词,到……去)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形容词,舒适,满足) (1)适而贫吾贱有与此子女之所,共始适适..(还动家词门(,动享词受),女子出嫁) 从适.上得观府之君书适.(与副地词平(,副刚词才),恰好)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c7729d1de80d4d8d15a4fff.png)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功能2.积极探索《<史记>选读》的有效学习方式教学重难点: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功能和有效学习方式教学方法:讲解与探讨教学过程:一、明确《史记》这一古典名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功能《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把它作为当代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究竟有何意义和作用?它所体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有哪些?《<史记>选读》如何能够反映《史记》真实的面貌?1、《史记》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而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接爱优秀文化、尤其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熏陶,因为这些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一个高中生如果真正读懂了《史记》,就能感悟到古代文化经典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2、了解《史记》及其作者的基本常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太史公自序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太史公自序](https://img.taocdn.com/s3/m/112a5570f01dc281e43af010.png)
名词,封禅,古代 ①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___________________ . 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在泰山下梁甫辟场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 ⑤臣以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介词,凭借,依靠 ①以 传剑论显 ___________________ . 连词,表目的,来 ②作《师说》以 贻之 ___________________ . 介词,把 ③以 天下之大过予之 ___________________ . 介词,用,拿 ④是故《礼》以 节人 ___________________ . 介词,因为 _______________
一、字音 颛顼 (zhuān)(xū) ..
唐虞 (Yú ) . 司马卬 (Ánɡ) 喟 然 (kuì ) 靳 (Jì n) . . . 会稽 (Kuà i)(jī) 邹 ( Zōu) 阙 (quē) .. . . 汶 水(Wè n) 社稷 (jì ) 弑 (shì ) . . .
蒯聩 (Kuǎi)(Kuì ) ..
(4)适
动词,到 ①自司马氏去周适 晋 ______________ . ②贫贱有此女,始适 还家门 ______________ 动词,女子出嫁 . 动词,享受,享有 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___________________ 副词,恰好 ④从上观之,适 与地平 ___________________ . 副词,刚才,刚刚 ⑤适 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_________________ .
伏羲 (Xī) 缧绁 (lé i)(xiè ) 轩辕 (Xuān)(yuá n) . .. .. 股肱 (ɡōnɡ) 封禅 (shà n) 壅 (yōnɡ) . . . 羑 里(Yǒu) 毂 (ɡǔ) 谬 (miù ) . . . 邛 (Qió nɡ ) 笮 (Zé ) . . (chōu)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课件(39张PPT)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课件(3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177312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f.png)
3、 父亲的遗训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 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 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 敢阙。”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 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 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 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 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 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 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 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
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
事,思来者。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人格高标)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度: 一是认为《史记》的思想观念不够正统
“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 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 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 ---班固
11、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 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孔子死后到现在也有五百年了,有能继承清明之世, 修正《易传》,接续《春秋》,遵奉《诗》《书》 《礼》《乐》的时候吗?
12、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拨正一个混乱的社会,使它回归正道,没有什么比 《春秋》更加切近有效。
四.解释实词
语文:《太史公自序》课件(1)(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语文:《太史公自序》课件(1)(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e3402a205901020207409c80.png)
做……相 攻占 事奉 坑杀 夺取、攻占 一并封王 封……为王 掌管市场的官长
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 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
南正重、 南正重、北正黎 重黎之后 程伯休甫 (赵) 蒯聩 (孙子辈) 孙子辈) 司马卬 司马氏 (卫) 司马错 (秦) 司马靳 (孙子辈) 孙子辈) 司马昌 (孙子辈) 孙子辈) 司马无泽 司马喜 司马谈 司马迁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司马迁其人其事
倜傥:卓越,洒脱不拘; 倜傥:卓越,洒脱不拘; 非常:不同寻常; 非常:不同寻常; 称:称道
一、说说司马迁身上的“倜傥非常”之处。 说说司马迁身上的“倜傥非常”之处。 1、为我们留下了一 部不朽巨著《史记》 部不朽巨著《史记》。 2 、 为后世树立了 一个人格高标。 一个人格高标。
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 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 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 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 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 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 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 宫刑(当时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 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汉武帝征 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 完成。
二、了解《史记》及其作者的基本常识 了解《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 《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 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记载了上自上古传 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 共3000多年的历史。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 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 著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 种体例构成《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 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 系。 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以 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赢在课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1.1 太史公自序(20张ppt)
![【赢在课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1.1 太史公自序(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66b8f3f0066f5335a8121c6.png)
蒯聩 休甫 ..kuǎi kuì .fǔ 靳 n 卬 .jì .áng 邛 会稽 .qióng .jī 后稷 .jì 朔 旦 shuò . 壅 . yōng 俟 .sì 鱵 .chōu 封禅 .shàn 缧绁 ..léi xiè 讫 .qì
太史公自序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课前预习导学
太史公自序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11)至于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 君、臣、父、子,名词用作动 . . . . 词,像君主、像臣下、像父亲、像儿子 ) (12)孙子膑 脚( 膑,名词用作动词,受膑刑 ) . (13)著十二本纪,既科条 之矣( 科条,名词用作动词,对史事科分条列,提 .. 纲挈领地编排记述 )
太史公自序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3.解多义 (1)何 小子何敢让焉( 疑问代词,怎么 )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疑问代词,什么 ) 以传剑论显( 名词,理论 ) (2)论 与张仪争论( 动词,辩论 ) 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动词,阐释 ) 于是论次其文( 动词,整理 )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副词,表敬意,可译为 (3)请 请允许我 ) 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动词,请求 )
太史公自序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苏教选修史记选读课件:第1课 太史公自序
![苏教选修史记选读课件:第1课 太史公自序](https://img.taocdn.com/s3/m/0c1779935f0e7cd18425368f.png)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事后说:“商汤是一位仁慈的王啊!”于是有四十多个部落 来归顺他。最后,商汤率领各部落的队伍灭了夏朝,成了 商朝的第一个王。
“网开三面”原指仁慈宽厚,后来多比喻用宽大的态 度来处理罪犯或敌方。
(出自《史记·殷本纪》)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肩负使命写《史记》 司马迁 20 岁时,南游江、淮。据《太史公自序》,他这 次“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 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 彭城,过梁、楚以归”。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 令时,或奉旨出使,或陪驾巡幸,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 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 许多历史故事,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接触了广 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十分重视自己史官家世的传统和 史官的职责,这些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很重要的 影响。司马迁任太史令后,除日常职司以外,他阅读、整 理历史资料,以实现父亲的遗愿。经过四五年的准备,太 初元年(前 104),司马迁完成了准备工作,正式着手写作《史 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②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纂__,__同__“__缵__”__,__继__承___
③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__拂__,__同__“__弼__”__,__辅__助_
④扶义俶.傥.
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朔、 望、晦
农历每月初一称为朔日,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 农历每月十六日称为既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 日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92922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2.png)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引言: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之巅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整、篇幅宏大的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巨著。
全书通篇叙述了我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如《太公自序》就是史记的一篇自序,在当时记录中所留下的印记和描述带给了我们非常深远的思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史记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经典之一。
了解传统经书《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理解《太公自序》的意义,掌握《史记》作为一部通史的特点。
能力目标:将《太公自序》与《史记》结合,逐步锻炼学生应对古典文献、古汉语的阅读、解读和书写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道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哪些重大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堂讲解及阅读教师可依次讲解《史记》的特点、《太公自序》的意义、司马迁分写《史记》的人生经历等,并将《太公自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先自行阅读。
然后,教师再全文逐段讲解、解析(例如“履先人之志”、“复以书传之”等等),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方法,使学生逐步进入古典文献的阅读、解读和书写的状态。
三、推广及答疑为了加深学生对《太公自序》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课外推广活动,如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太公字画比赛,或奖励学生制作太公自序小广告等。
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答疑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将学生对《太公自序》的理解程度带入到更高的深度,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1. 阅读《史记选读》中史记的其他文章,理解史记作为一部通史的特点和功用。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1太史公自序(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1太史公自序(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b18884472e3f5727a5e962cc.png)
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
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贬恶, 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 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批判他著的《史记》,如孔子那样, 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抒发个人忧愤。
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 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 也无伤她的自尊。 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 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 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
网 ①罔疏则兽失 . ②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搜罗 . (3)罔③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失意 . ④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 欺骗,蒙蔽 . ⑤莫不置若罔闻 无,没有 .
①于是论次行文 论述 . ②论考其行事 编,讨论 (4)论 . ③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衡量,评定 .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说,提起 .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
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
仁》 赏读: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
得到它,就不会去接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
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摆脱。孔子承认人都追求富贵,而 厌恶贫贱。这样的好恶没有什么错,是人之常情。但是,孔子 强调富贵和贫贱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取舍。也就是 “取之有道”和“去之亦有道”。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重温孔子的这段话不能不让人感慨系之。
3.古今异义 (1)至于夏商 .. 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不得与从事 .. 参与其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3)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 出奔逃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急走,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乐所以立(所字结构,……的根据) (6)所以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所字结构,……的原因)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动词,往……去)
(7)适
而子迁适使反(动词,恰巧)
籍每适浑(动词,拜访)
其在卫者,相中山(动词,做……丞相,辅佐) (8)相
诸侯之相王(副词,共相、一起)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故发愤且卒(副词,将要)
且夫孝始于事亲(与“夫”连用作句首助词,表示
(4)且
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连词,表递进关
系,况且)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介词,凭借)
(5)以
以其地为河内郡(介词,把) 过梁、楚以归(连词,表承接)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连词,表目的,来)
2.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学习渠道,选取司马迁的文学或精神方 面的某一点,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太史公自序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 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 104),他开 始写作《史记》。天汉二年(前 99)夏天,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 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押运辎重。李陵 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遭匈奴八万骑兵围攻。经过八昼 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骑兵,但由于未得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 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但后 来听说他投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附和汉武帝,指 责李陵的罪过。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 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之所以不死而投降匈奴,一定 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武帝下令将 司马迁打入大牢,并处以腐刑,这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 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大约 14 年才基本完 成这部巨著。
课题
《太史公自 序》
明确课节重点
学习目标 1.在学习了《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 了解他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志向抱负和他创作《史 记》的始末。 2.分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为后面 各专题的学习作好铺垫。
掌握学习方法
1.结合注释与译文通读课文,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批语、记录、疑问等, 也可以用一些读书符号在空白处或正文上标注,以提高研读的成效。整理重 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整体感知司马迁其人其文。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3.解多义 小子何敢让焉(疑问代词,怎么)
(1)何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疑问代词,பைடு நூலகம்么) 以传剑论显(名词,理论) 与张仪争论(动词,辩论)
(2)论 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动词,阐释) 于是论次其文(动词,评定)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动词,请允许我)
(3)请 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动词,请求)
俟.sì
讫.qì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2.识通假 (1)弗敢阙.(“阙”同“缺”,缺漏) (2)其指.数千(“指”同“旨”,要旨) (3)失之豪.厘(“豪”同“毫”,细而尖的毛) (4)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 (5)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继承) (6)辅拂.股肱之臣(拂,同“弼”,辅助) (7)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4.晓古今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至于:古义,一直到;今义,① 表示可能达到某种程度;②连词,表另提一事) (2)司马氏去.周适晋(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反,从所在地到别的地 方) (3)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市长:古义,掌管市场的官长;今义,一个城市 的主要地方官) (4)年十岁则诵古.文.(古文:古义,指用先秦古文字所写的古书;今义,“五 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5)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从事: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发愤:古义,发泄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6)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终于:古义,最终落在;今义,副词,表示经过种种 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7)迁俯首流涕.曰(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 马迁。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 “自序”,内容多说明著作的内容、写作缘由、写作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 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一专题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了解知识领域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作的引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 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原文由五部分组成:一、叙述司马氏的家世谱系;二、 全文转录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三、记叙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 和接受父亲临终遗训的情景;四、通过与壶遂对话,说明自己写《史记》的 目的;五、叙述自己忍辱著书的过程和《史记》的规模、体例,阐述每篇的 写作宗旨。本课节选第一、三、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的部分内容,写了司马迁 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司马迁叙述家世谱系、描写接受父亲临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相关链接司马迁
(约前 145 或前 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西汉时期杰 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10 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 20 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做了郎 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 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颛.顼.zhuān xū 蒯.聩.kuǎi kuì 休甫.fǔ
更.名 gēng 靳.jìn
卬.áng
牝.牡.pìn mǔ 邛.qióng
会稽.jī
后稷.jì
鱵.chōu
篡.弑.cuàn shì
朔.旦 shuò 封禅.shàn
羑.里 yǒu
壅.yōng
缧.绁.léi xiè 股肱.gōng
终遗训的情景,表明修史乃是家族赋予自己的使命,是时代的要求,暗示自己 要以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来写《史记》,这也正是《史记》被称为“实 录”的内在原因之一。与壶遂的对话,更是直接宣告自己写《史记》就是要 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借写史表达自己的 “一家之言”。
课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