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手拉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手拉手的概念。
•能够运用手拉手的方法进行计算。
•能够掌握几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尊重、关爱、支持的品质。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 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手拉手的概念和方法。
•运用手拉手进行口算。
2.2 教学难点•掌握数的大小关系。
3. 教学过程3.1 教学准备教具:板书、数学试卷。
3.2 导入新课老师用板书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内容,然后将手拉手的概念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思考手拉手可以用于什么场合。
3.3 讲授新课首先,老师介绍手拉手方法和原理,并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口算。
接着,老师将一组数写在黑板上,如:18,21,24,27,然后选出2个相邻的数(如18和21),让两个学生手拉手,将两个数求和(18+21=39),并由其中一位同学将结果说出来,然后让剩余的学生看看这个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结果正确,那么再让两个学生手拉手,并将这次结果和上次的结果相加(21+39=60),并由其中一位同学说出运算结果,然后让剩余的学生验证。
以此类推,直到计算出所有的数的和,并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即将相邻的两个数相加,然后用结果和下一个数相加,直到计算出所有的数的和。
接下来,老师将另外一组数写在黑板上,如:28,32,36,40,然后让学生自己组队,按照手拉手的方式进行计算,并由其中一个学生说出运算结果。
并让其他学生验证是否正确。
然后让不同的两个学生手拉手,再将结果一一相加,直到计算出所有数的和。
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计算时间,如何选择相邻的两个数,并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相互帮助。
3.4 练习老师发放一些数学试卷,让学生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手拉手方法进行口算,并核对自己的答案。
3.5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就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将学生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
-不确定事件的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如摸球游戏中摸到红球或蓝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例如:解释为什么每次摸球的结果可能不同,帮助学生理解随机性的本质。
-概率计算的方法: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如何从实际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例如:解释如何从摸球实验中得出概率计算公式,并引导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手拉手》这一章节的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合作例子,他们能够很快地理解可能性与确定性的概念。在讲授理论时,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概率的计算和应用持有一定的疑问,这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这部分确实是本章的难点。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动手动脑,积极投入到探索可能性与确定性的过程中。我看到他们在讨论中积极思考,尝试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主动学习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可能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可能性与确定性的基本概念。可能性是指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而确定性则是指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理解这些概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手拉手”游戏,展示可能性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6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6 手拉手|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6 手拉手|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3.6手拉手这一章节。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分数的含义,并通过手拉手游戏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我们将学习如何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并如何用分数来表示每一份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分数的含义,能够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的几份。
2. 能够通过手拉手游戏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能够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的几份。
难点:通过手拉手游戏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数卡片、实物模型学具:分数卡片、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多少?学生会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这个问题。
2. 例题讲解:我会用分数卡片来展示分数的表示方法,比如1/3,2/3等,并解释这些分数的含义。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让他们练习写出一些分数,并能够解释它们的意义。
4. 手拉手游戏:我会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手拉手的方式来表示分数,比如1/3,2/3等,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分数的含义2. 分数的表示方法3. 手拉手游戏七、作业设计1. 将一个橙子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是多少?2. 将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两份是多少?答案:1. 每一份是1/4。
2. 两份是2/6,也可以简化为1/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手拉手游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家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对分数的含义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数学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57页的手拉手。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利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手拉手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手拉手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手拉手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手拉手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手拉手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卡片2. 学具:练习本、笔、剪刀、胶水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让他们手拉手,然后问其他学生:“他们两个人的手拉手,一共有几只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手拉手的方法。
2. 讲解手拉手的方法:通过挂图和卡片,讲解手拉手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手拉手是一种合作的方式,通过手拉手,我们可以一起解决问题。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有12个小朋友,每两个人手拉手,一共可以拉多少次手?”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加法和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成小组,用手拉手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有15个小朋友,每两个人手拉手,一共可以拉多少次手?”5.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手拉手的方法,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如:“每个小组手拉手,用剪刀和胶水,制作一个手拉手的小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手拉手的方法+ 1 + 1 = 21 1 = 0七、作业设计1. 请用笔和纸,画出一个手拉手的小人。
2. 请用剪刀和胶水,制作一个手拉手的小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理解了手拉手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估,了解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3.6手拉手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六章《手拉手》。
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图形的对称性,以及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图形的对称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通过手拉手的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性,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和创造出图形的对称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先给大家展示了一些对称的图形,如正方形、圆形、心形等,请大家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 新课导入: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对称的概念,并解释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
3. 课堂演示:我通过剪切和折叠的方式,展示了如何将一个普通图形变成对称的图形。
学生们都非常好奇和兴奋,纷纷想要尝试一下。
4. 实践活动:我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张对称图形卡片和一些剪刀、彩纸、胶水等工具。
学生们需要通过剪切、折叠和粘贴的方式,创造出自己的对称图形。
5. 分享与展示:每个小组完成自己的对称图形后,我邀请他们来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成果。
学生们都非常自豪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学习。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几个对称图形,并标注了它们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特点。
这样学生们可以通过直观的观察来加深对对称性的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并画下来,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答案:略2. 请学生们利用纸张和剪刀,创作一个对称图形,并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对称性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创造出对称图形。
同时,学生们在团队合作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手拉手》北师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自行车的三角架,了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内角和为180度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和“手拉手”游戏,让学生推理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3.培养学生的图形构造和创新能力,学会画三角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图形构造技巧;
4.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将三角形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手拉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三角形形状的结构?”(如自行车架、晾衣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角形稳定性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举例: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教学难点
(1)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并理解。
难点突破: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建筑物的支撑结构等,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在稳定结构中的应用。
(2)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推理:学生可能难以从直观上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逻辑推理来突破这一难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教案:《手拉手》课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2. 教学PPT。
3. 小组讨论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手拉手”问题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能看出这些手拉手的人之间有什么规律吗?”二、探索(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2.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手拉手的人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而且间隔是固定的。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先确定一个起始点,然后按照固定的间隔数进行排列。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手拉手”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 学生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解答问题,并展示解答过程。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教师强调“手拉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排队、排列座位等。
五、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手拉手”问题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家长签字确认,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支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10分钟)”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对“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关键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解答具体的“手拉手”问题,并展示解答过程。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手拉手”的概念,能正确判断哪些图形可以通过手拉手变换得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手拉手变换的概念2. 手拉手变换的判断方法3. 手拉手变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手拉手变换的概念和判断方法2. 教学难点:手拉手变换的判断和应用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手拉手变换的图形2. 手拉手变换的学具,如纸张、剪刀等3. 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手拉手变换的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手拉手变换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手拉手变换的含义。
可以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手拉手变换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手拉手变换的特点。
3. 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手拉手变换的图形,总结出手拉手变换的判断方法。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观察到的规律,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4. 应用练习:给出一些手拉手变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图形,并进行手拉手变换,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答案。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手拉手变换的其他应用。
可以让学生思考手拉手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拼图、折纸等。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手拉手变换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同时,可以给出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手拉手变换题目2. 思考手拉手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与家长分享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了手拉手变换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通过练习和应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97页的“手拉手”一节。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合作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合作的意义,学会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并能够利用这种合作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并能够主动去寻求合作。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并能够利用这种合作方式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圈,然后用手拉住旁边同学的手,形成一个手拉手的小圈。
让学生们感受一下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的感觉。
2. 讲解概念:在黑板上写下“合作”两个字,然后解释合作的意义,即通过与他人一起工作,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任务需要完成,但是一个人,如果多人一起合作,就可以更容易地完成这个任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们分组,每组用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下他们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合作完成的一个任务,并简单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合作的。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上“手拉手”三个字,下面写上“合作”两个字,然后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手拉手的小人图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回家后,找一些家人或朋友,用手拉手的方式形成一个小圈,然后用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下他们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合作完成的一个任务,并简单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合作的。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们思考一下,除了手拉手的方式,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进行合作,比如说可以用手牵手、肩并肩等方式进行合作。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并主动寻求合作是一个重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手拉手教案 3.0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手拉手教案 3.0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手拉手活动,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使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手拉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3.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手拉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游戏、故事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运算方法(1)加法: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减法: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
(3)乘法: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的运算。
(4)除法: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运算。
3. 手拉手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手拉手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测量等。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6. 布置作业(1)练习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手拉手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一、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等知识。
此教材突出了情景思维、探究思维和启发式教学,并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学习本教材能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字0 ~ 100之间的数和数的位置关系;2. 掌握数0 ~ 100之间的加减法运算;3. 能分辨常见的几何图形,并掌握这些图形的特点;4.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加法、减法口诀的学习和运用;2. 数组排列图案的规律探究;3. 分辨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所学知识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自然情境中来探究数学规律,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际运用水平。
2.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启示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数学规律,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过程中从被动转为主动,进而形成一定的探究精神。
3. 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从互动中激发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数的认识(5课时)a. 数字0~9的认识:在课前准备好0~9个数字卡片,在学生面前出示一张数字卡片,让学生喊出数字并写在黑板上,巩固数字0~9的认识。
b. 数字10~19的认识: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字10~19的规律,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巩固数字10~19的认识。
c. 数字20~100的认识:根据《手拉手》教材的排列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究数字20~100的排列方法和特点。
2. 数的运算(10课时)a. 加法的学习:根据《手拉手》教材中的加法口诀,让学生自己练习并巩固加法的技能。
b. 减法的学习:同样根据《手拉手》教材中的减法口诀,让学生自己探究减法的规律并练习减法。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5《手拉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5《手拉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手拉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乘法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乘法的意义理解不深,计算准确率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对乘法意义的深入理解和计算准确率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团队合作,提高计算准确率。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模型、计算器等。
2.学具准备: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如果每组有3个小朋友,现在有12个小朋友,我们可以分成几组?”引发学生对乘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呈现乘法的意义,解释乘法是一种重复加法的方法。
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用小棒代表苹果,通过重复加法的方式,计算出3个苹果的总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乘法计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准确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表内乘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反馈。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重复加法的方式,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6.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手拉手问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手拉手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手拉手问题。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手拉手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3. 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实际生活中的手拉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手拉手问题的变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环节,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手拉手问题解决方法的关键步骤。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践,逐步发现并理解手拉手问题的解决方法。
以下是针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观察与思考(5分钟)1. 教师出示手拉手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和估算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手拉手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实际测量并计算小组内成员手拉手的总长度。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手拉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多人手拉手长度的情况?”(例如,学校运动会上的集体操表演)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乘法运算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希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反应来看,这种方法确实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对“手拉手”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乘法运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明显。
-乘法的估算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近似计算来估算乘法结果,以便快速验证计算的正确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手拉手”的概念和含义。
2.掌握简单的“手拉手”组合方式。
3.发现“手拉手”组合中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手拉手”的含义和组合方式。
2.帮助学生找出“手拉手”组合中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从多个组合方式中找出规律。
2.帮助学生将规律用语言和符号来表达。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环节首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在班内自由交流,探讨“手拉手”这个概念的含义,并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导他们掌握更准确的概念。
2. 讲解手拉手的组合方式1.班级集体站成一排,手拉手,然后移动至不同的地方。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以“手拉手”的方式,从班内不同位置出发,同时走向课堂门口。
3.在操场上,让学生们穿成一个长长的队列,然后在操场上,手拉手,并同时用同样的步伐行走,最后回到教室。
4.在教学楼的楼梯上,尝试手拉手组队上下楼梯,体验团结合作的力量。
3. 教学过程在以上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手拉手”的力量,从而培养合作精神。
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形成各种不同的“手拉手”组合,然后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组合方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最终总结规律。
4. 示范演示老师可以通过图示或者实物模拟的方式,演示各种不同的“手拉手”组合方式,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和理解。
5. 小组学习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互相合作,完成教师给出的不同的“手拉手”组合,然后相互交流观察到的规律。
6. 完成练习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来检验自己对“手拉手”的理解和能力,并掌握该知识点。
在同学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对不确定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希望讲解老师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惑。
7. 课后小结总结本课所掌握的“手拉手”的知识点,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五、教学评估1.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表达的情况。
2.学生成果的评估。
3.对学生能否成功掌握“手拉手”这一知识点进行评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精选14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精选14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第49页,主要内容是“小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能根据“人口与环保”的有关信息提出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能用小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能用小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小数乘法、小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策略: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培养他们关心、帮助别人的品德,在自主探究中去获取,理解新知。
教学准备:纸卡。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明标创设一个位希望小学的同学提供帮助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情境,再算算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说图中的情景,发现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并解答。
激发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引导汇报做题的方法。
方法一:12.8×3=38.4(元)7.2×3=21.6(元)38.4+21.6=60(元)方法二:(12.8+7.2)×3=20×3=60(元)方法三:12.8×3+7.2×3=38.4+21.6=60(元)(3)教师引导说运算顺序,说明其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4)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7手拉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3.7手拉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3.7手拉手(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3.7手拉手。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在第三单元《认识分数》中,我们会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手拉手的方式来平均分配物品。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知道分数的意义。
2. 学生能够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平均分配物品,理解分数的来源。
3. 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平均分配物品的方法。
难点: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数卡片、实物道具学具:分数卡片、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每个小组发一些糖果,请他们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平均分配给每个组员。
2. 讲解分数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我会讲解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分数是如何表示物品的分配的。
3. 例题讲解:我会出一道例题,比如:如果有12个糖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会得到几个糖果?让学生通过手拉手的方式,理解分数的来源。
4. 随堂练习:我会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对手拉手分配方法的掌握情况。
5.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父母一起用手拉手的方式,分配家里的一些物品,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数的概念:| 12 || 4 |分数的意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和父母一起用手拉手的方式,分配家里的一些物品,并记录下来。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分数的概念,并能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平均分配物品。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学生还不是很清楚如何运用分数,这是我在下次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拓展延伸:我们可以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运算,比如分数的加减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的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手拉手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手拉手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三章“手拉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能够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难点是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白板、 markers、计算器、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双手,然后问学生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用手拉手可以创造出很多有趣的事情。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手拉手和数学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我会通过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们明白计算的步骤和规则。
我会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解释计算方法,并让学生们在练习本上进行随堂练习。
3. 练习:在讲解完计算方法后,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4. 应用:在学生们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后,我会给他们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会鼓励学生们相互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七、作业设计23 × 45 =56 × 78 =34 × 21 =小明有35元,他想买一本价格为28元的书,他还剩下多少钱?妈妈买了45元的菜,她给了售货员50元,她应该找回多少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手拉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手拉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手拉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从而解决问题。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愿意与同伴一起解决。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观点,缺乏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提高合作的效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手拉手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倾听、理解他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手拉手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观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实物道具。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准备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和小华要过一座桥,桥长度为10米,宽度为2米,小明每分钟可以走5米,小华每分钟可以走3米,他们如何才能最快地过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用手拉手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倾听他人观点,学会理解他人。
3.操练(15分钟)各小组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实际操作,解决过桥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进行合作解决。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 手拉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 手拉手一、教学背景本次数学教学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第六章《自然数的认识》中的“6 手拉手”一节。
本节主要内容是通过手牵手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体验到通过合作达成共赢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会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问题解决的步骤,学习推理思维。
•通过手拉手的活动方式,观察周围环境,锻炼观察力和判断力。
•学习认识小组内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个人与集体的协调性和配合性。
•通过手拉手的活动方式,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精神上的合作和友爱,并形成集体意识和相互信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手拉手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团队合作,提高个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在手拉手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合作,达到最佳的合作效果。
•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看看周围,寻找一些手拉手的案例,并邀请学生分享。
•教师介绍手拉手的概念,并告诉学生,今天将要学习如何通过手拉手合作来解决问题。
2. 体验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四人左右。
•首先,教师让学生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连成一条长链,并依次数一下人数。
•接着,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四张卡片,并告诉学生,每个小组需要把四张卡片上的数字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使得相邻的数字相加等于某个值。
•学生开始思考,通过卡片上的数字,合作将它们放在正确的位置。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将对比每个小组的答案,并宣布获胜组。
3. 总结提高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为什么会出现问题,以及如何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拉手。
(教材第44、45页)
1. 使学生能根据“手拉手”中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
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重点:掌握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1. 课件播放希望小学的学生学习条件的图片。
教师:看到以上情景,你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1:希望小学的学习条件很艰苦。
学生2:希望小学的学生很爱学习。
……
教师:虽然希望小学学习条件很艰苦,但是那里的学生对读书,对学习都有强烈的渴望。
通过对比,我们的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
什么呢?
学生1: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
学生2:比之前更要好好学习。
学生3:我们可以把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买些学习用品,送给希望小学的小朋友们。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希望小学的学生对读书的强烈渴望,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2. 教师:同学们很有爱心,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更加努力学习,加油!某班同学们也和咱们班同学一样有爱心,他们帮希望小学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情景图。
教师:你知道他们都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了哪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吗?
学生1: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了练习本、铅笔盒和《数学家的故事》。
学生2:练习本和铅笔盒是学习用品,《数学家的故事》是课外读物。
教师:你知道以上物品的单价吗?
学生:每本练习本2.8元,每个铅笔盒6.1元,每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
【设计意图: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教师教学的切入点,使数学与生活联系更加密切,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1. 教师: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求什么,然后呢?
学生1:可以先求出淘气买3本练习本的价钱,然后再求出买3个铅笔盒的价钱,最后求价钱之和。
学生2:可以先求出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的价钱,再求出3本练习本和3个铅笔盒的总价钱。
2. 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小组活动:学生有的用分步算式解决,有的用综合算式解决,有的……完毕,汇报小组结果。
教师:你们知道一共要花多少元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1:2.8×3=8.4(元),6.1×3=18.3(元),8.4+18.3=26.7(元)。
学生2:2.8×3+6.1×3=8.4+18.3=26.7(元)
教师:可以肯定的是以上同学都已经认真思考了,有没有同学补充?
学生3:第二个综合算式应该把2.8、6.1放在括号里。
(2.8+6.1)×3
=8.9×3
=26.7(元)
教师:你们同意吗?谁能讲解一下原因。
学生1:如果不加括号,应该先算乘法,只有加括号后,才是先算括号里的加法。
学生2:上面同学的做法是先求出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的价钱,然后再乘3,即可求出一共花了多少元。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
教师: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
多少元?
学生1:可以先求出笑笑买5本练习本的价钱,然后求出买5本《数学家的故事》的价钱,最后求价钱之和。
学生2:根据他的回答可以这样列式计算。
2.8×5+7.2×5
=14+36
=50(元)
学生3:可以先求出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需要的钱,然后求总价钱。
学生4:根据他的回答可以这样列式计算。
2.8×5+7.2×5
=(2.8+7.2)×5
=10×5
=50(元)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勇于自己动脑子思考问题,真了不起!看来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你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哪些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吗?
学生1: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学生2: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学生3: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学生4: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学生5: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学生6: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没有括号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学生7: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的算式中,没有括号的,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学生8: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算式,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习题板块,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体验数学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过程。
使学生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比较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整数的运算定律和运算顺序进行简便计算。
手拉手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8.4+18.3=26.7(元)
方法二:(2.8+6.1)×3
=8.9×3
=26.7(元)
小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
2.8×3+6.1×3=(2.8+6.1)×3
1.本节课,我先根据教材所创设的情境,通过为希望小学的学生捐文具和书,让学生主动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和思维的拓展延伸。
2.本节课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但对运算定律的使用学生掌握得还不好,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A类
1. 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式的运算顺序。
2.6+1.4×3 2.5×0.6-1.8×0.5(0.8+8)×1.25 2.5×2.8×4
2. 脱式计算。
2.8×9.5×40(4.25-0.9)×0.8
3.57×(5+1.6)
(考查知识点:小数的运算顺序;能力要求:会运用小数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B类
1.一枝花1.2元,一个花瓶12元,买12枝花和1个花瓶共需多少元?
2.某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如下:停车不超过2时收费5元,如果停车超过2时,每多停1时(不足1时按1时计算)要多交0.6元,一辆汽车在停车场停了4时16分,这辆汽车的司机应向停车场管理员交多少元的停车费?
(考查知识点:小数运算定律;能力要求:会运用小数的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略
2. 1064 2.682
3.562
B类:
1. 1.2×12+12×1=26.4(元)
2. 4时16分-2时=2时16分2时16分≈3时5+0.6×3=6.8(元)
教材习题
第45页练一练
1. 略
2. (24+24+6)×2.5=135(元)
3. 33.4 6.80.378.9 5.7990.611
4. 分析:假设我们班有50人,每人回收废纸1.5千克,班级共可回收废纸为50个1.5千克。
每千克废纸可生产0.8千克再生纸,用班级共回收的废纸乘0.8便可求出可生产再生纸的数量。
解答:1.5×50×0.8=60(千克)
5. (1)10×(6+2.5)=85(平方米)
(2)85-10×6=25(平方米)
(3)0.04×85=3.4(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