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研课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评课报告

《矛与盾的集合》评课报告《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字眼,也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它在自然平实的叙述中,说明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行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个道理,深奥而又富于智慧。
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为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设计出精巧的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文本,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重视阅读。
本课的教学,老师能做到以上几点。
首先,她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矛与盾,并配上资料介绍与图片展示,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认识到矛和盾的优缺点。
接着,引领提问“如果把这两种兵器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这样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在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中,老师继续巧设问题,“发明家是怎样将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的?在发明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引领学生去思考,去细心地阅读文本,发掘文中较深的内容,同时,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在感悟坦克发明的过程时,老师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组内同学讨论交流,让学生带着疑问,读思、读悟、读议、读说,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学生探究的兴趣空前高涨,师生、生生之间在活跃、融洽、平等的氛围中完成了对文本的探究。
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后,老师并未结束本课学习,而是加以拓展,用又一个巧妙的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像坦克一样,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的事例,你能举个例子吗?”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考角度过渡到生活,使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又达到了学有所用的目的。
再者,这样的设问,又会让学生从中受到思维的启迪,学到一种思考创造的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迁移运用。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
”这既是对学生人生的正确导向,情感升华,也是对自己人生的鞭策。
这种提问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

画图的综合运用教学意图:通过对已经完成“画笔”部分学习任务的学生做一个回顾性的整体感知,了解学生对画笔软件的综合运用水平,从中反思前期教学中的得失,并以此为现场案例,同与会老师共同探讨今后的画笔教学。
同时,力图能通过这次综合性的画笔练习,让学生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用画笔绘画,也期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对作品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会借鉴、学会欣赏。
教学目标:1.进一步充分认识各种画笔工具的作用,并灵活加以运用,更有自信地利用画笔工具进行创作。
2.渗透“尊重”,鼓励“发现”,学会“分析”,学会“评价”。
3.适时体现“协作与互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1.画笔工具的深化与拓展应用;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并进行互动交流;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精选一幅自己创作的得意之作——电子绘画作品,题材与大小均不限。
教师:精心预设带有明确学习目标的问题式作品范例。
.:课前沟通以及他们的评价和激励标学习现状、了解学生学习情绪、作业准备情况等,准。
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提出发言时的要求:报学号(机器号)、报姓名、)自我介绍(2师:(1报所画作品名字,然后开始介绍自己的作品:画的主题(题目)是什么?为什么想到画这幅画?自我感觉画得怎么样?哪些地方还不太满意或者说哪里我还可以画得更好???(无先后顺序)二、学生习作展示与评价由另外每位同学介绍完毕,教师依次请上3~5位同学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名同学对他的画作进行评价。
1~2(学生评价方向:主题、工具、优点、如何改进和完善?)教师活动:相机引导,促使学生在这种自我介绍(评价)及相互评价中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适时板书部分画笔重要工具名称)教师小结:(1)概括学生习作的特点;(2)提出一些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意见和建议;(3)抛出今天学习的主题——“画笔的综合练习”三、绘图工具的深入使用(一)裁剪(选定)工具的使用:(1)一棵树,一间房,一枝花,一棵草,一段篱笆一面墙,请你组成一幅画。
《矛与盾》评课稿_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评课稿《矛与盾》评课稿我想能够用这样几句话来归纳孙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在有节奏有神韵地朗诵文本中,与楚人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在谈谈背背中感悟道理累积了语言,在想象中激发了创建的潜能。
整堂课,学生在宽松的讲堂氛围中,在和睦的师生关系中,在流利的教课过程中,快乐地学习,自主地体验感悟,勇敢地商讨。
详细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丰裕的念书空间,感觉文言文的节奏和神韵文言文教课要增强读的指导,文言文又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宝,它语言精练,有着特别的魅力与美,但读起来拗口,因此要频频专心读,不读错字。
因此教师应当增强读的指导,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念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
本节课孙老师从学生的实质出发安排了大量地读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念书空间,力争经过朗诵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
进入新课时孙老师先是要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忱;接着是指导学生断句逗留,读出语气;再让学生练读,读流利。
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念书欲念获得知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神韵。
二、学法指导环环相扣,指导到位在读中让学生初步感觉古汉语中常用词语的意思,认识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规律。
孙老师着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尊敬学生个性化学习,念书理解分层次,每一层次理解都有不一样的目的,达到不一样的要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推动。
假如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美勾画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脑筋中逐渐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并提出不懂地方小组商议、向老师同学怀疑。
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自主探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着重提炼方法,这节课的教课正表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三、重视了文本与生活、与心里感情的联系1 / 2《矛与盾》中包含哲学对峙一致的思想,关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空洞的解说只逗留在口头,并未入脑入心。
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3篇

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3篇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1我评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文章从语言到内容都偏于理性,这对于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无疑存在理解方面的困难。
针对教材这一突出的特点,苏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发名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这一部分,这部分的教学到位了后面的识理就是水到渠成。
1、课题的呈现具有艺术性。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的作用不可小觑。
虽然我们今天所听的是第一课时,但苏老师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课题写出来,她在课题的呈现上注重了层次性。
首先她出示图片,(1)、铅笔加橡皮等于什么?(2)、房子加什么等于房车。
(3)什么加什么等于溜冰鞋。
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融合了前面两者的优点。
这样自然引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接着出示图片,什么是矛?什么是盾?让学生猜一猜。
“矛”和“盾”这是一组反义词,同时让学生识记这两个字,将课题于巩固旧知相结合。
然后再让学生说说矛和盾的作用,最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果将矛和盾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将会如何?”至此课题才完整地呈现出来。
同时学生学文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2、问题的设计具有多维性。
有效进行课堂提问,引领学生在创造性的智力震荡中活跃气氛,调剂精神,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坦克同学们没见过,对他充满了好奇,问题肯定也很多。
他们想知道坦克为什么要做成铁屋子的摸样?为什么还要伸出长长的炮口或枪口?为什么会跋山涉水?等等。
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发明家在发明坦克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两个关键问题展开教学,变散为聚,化零为整,优化了课堂提问。
三年级语文《矛和盾集合》评课稿4篇

三年级语文《矛和盾集合》评课稿4篇三年级语文《矛和盾集合》评课稿4篇三年级语文《矛和盾集合》评课稿1此次区教研活动中,聆听了**学校两位老师执教的语文课:《矛和盾的集合》和《科里亚的木匣》,颇有受益。
他们的课风清新,语言灵动,教材处理简约得宜,导学扎实,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下面着重就毛老师执教的《矛和盾的集合》来做以简单评析。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开篇文章。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从以上单元目标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看,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即把矛的自卫和盾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纵观毛老师的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教学重点突出;课堂导学耐心细致,比较重视学生读的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读悟之中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堂课上下来,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两点。
一、毛老师对学生极具耐心的指导。
比如,毛老师对课堂上书写和朗读的指导符合年段特点,很能调动低年段孩子听说读写的多种感官。
及时课堂教学容量较大,时间稍显紧缺的情况下,毛老师依然能花一定的时间对生字的书写进行指导和巩固,对词语反复认读,放在句中同桌互读,非常扎实;再如对“大显神威”相关语段和重点句的朗读,形式多样,指导有效,不走过程,“耐心”让课堂更具语文味。
二是设计精心,学生的学习活动层次性比较强。
毛老师先从《自相矛盾》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对矛和盾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在认读词语、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全文“谁把矛和盾集合成了什么”,而这恰恰是切入教学重点的突破口“文中有一句话非常概括地写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波浪线划出来。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沙龙及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沙龙)及反思《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沙龙)及反思贾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矛、盾、持”等6个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3、理解“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合二为一”。
【教学重点】1、通过理解重点词,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2、理解“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合二为一”。
【教学难点】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紧张危急”等词语。
【课前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矛和盾的集合》2、认识矛盾:我们先来翻开课文你们认识矛和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呢?3、板书课题,理解“集合”4、齐读课题5、过渡:随着课文,一起去了解矛和盾怎样集合在一起。
二、初读感悟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碰到不理解的词句在旁边打个“?”2、检测生字词出示小黑板(1)指读一生一行,正音(2)开火车读(3)齐读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词回到课文中,考考你们是否还认识他们指名分段读课文4、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黑板提示)5、交流汇报三、学习1-3自然段1、过渡: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他们比赛的情况怎么样了?2、请小朋友边读课文的1-3自然段,边用“——”划出来。
3、交流汇报理解:雨点般:多、密集左抵右挡(做动作)难以招架: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4、所以我们的发明家处在怎样的关头?理解:紧张危急发明家忽然冒出了一个什么想法?板书:盾铁屋子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6、可是呢?引读第3自然段理解:固然(出示1、虽然2、确实供学生选择)出示: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自卫:保卫自己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自卫指导朗读,男女生读7、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呢?接下来又会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执教者贾哲执教班三(2)班教学设计的理念《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这篇课文很能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是有话可说的,同时本文也有诸多需要理解的好词,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紧紧围绕通过重点词来理解课文,以此来进行朗读的指导,理解课文。
小学优秀教学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优秀教学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优秀教学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文昌市会文镇冠南小学学科:语文姓名:张金恋教材分析:《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组教材按“如何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竞赛时,由矛和盾的优势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擅长把他人的优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份组成:第一部份(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进程中,为了爱惜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二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份(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擅长把他人的优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这一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进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表达。
叙事简练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要紧特点。
教学目标一、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第一次、乱成一团、优势、成功者”等词语。
二、正确朗诵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体会明白得“谁擅长把他人的优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讲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重难点:知道“谁擅长把他人的优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含义。
教学进程小学优秀教学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文昌市会文镇冠南小学学科:语文姓名:张金恋教材分析:《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组教材按“如何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竞赛时,由矛和盾的优势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擅长把他人的优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启明小学吴婷教学目标1.通过“集中识字”与“随文释义”的方法,掌握“矛、盾、持、般、蜗、坦”6个生字;能正确理解“集合、、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等词语。
2.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等形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习重点句段,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流程:一、课前谈话:看图猜成语,看谁的头脑最灵活?1、有以下成语:守株待兔对牛弹琴拔苗助长狐假虎威自相矛盾2、出示“矛和盾”图片: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他们的特点和作用。
3、写字教学:师:矛的长处是进攻,盾的用处是可以防守,我们先把矛和盾这两个生字写一写,请小朋友伸出手来跟着我书空。
师一边范写,一边阐述(“矛”的撇这一笔这么锋利,就像是它这个“尖”。
“盾”字的这一撇,特别得长,这样盾就大一点,才能抵挡得了矛的进攻。
)二、揭示课题,初步了解课文: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矛和盾的故事,不过这里讲的可是一个聪明人的故事。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感悟师:照理说矛和盾应该算是一对冤家呀,他们怎么会有集合,又是怎样集合的呢?打开书本,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课文。
要求:自由朗读,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出示《字词闯关》A、第一关(要求认识他们)矛、盾、持、般、蜗、坦(有没有觉得难读或者难记的字?)B、第二关(要求理解他们)紧张、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合二为一、集于一身C、第三关(边读边读边发现)矛雨点般戳进攻(哪个字你想提醒的?)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3、师:请观察一下,两边的词语排列有什么特点?生:一边是和矛有关的,一边是和盾有关的。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我们对比着来读,男同学读写矛的,女同学读写盾的。
4、板书:“进攻”,“自卫”四、层层递进,学习课文2、3、4段1、理解集合师:矛的功能是进攻,盾的功能是防守。
你平时什么时候听到过集合这个词?生:体育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研课矛与盾的集合评课稿
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
张老师就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中体现了创新,处处显灵动。
第一,在导入时,教师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书写“矛”与“盾”,学生一边书空,老师一边引导:“这个‘矛’的一撇要长一点,像‘矛’尖尖的矛头。
这个‘盾’字的一撇也要长长的,因为越长挡住的东西就越多。
”2、矛与盾的故事你们知道哪一个?学生:自相矛盾。
但今天我们要学的啊,是——矛与盾的集合。
3、自由读课文,读后检查生字。
在出示生字的时候,就足以让我们眼前一亮:张老师把矛、雨点般、射击放在一个圆圈里,把盾、抵挡、左躲右闪放在一个圆圈里。
你们发现了什么?然后师生合作读,学生对“矛”和“盾”的理解上了一个层次。
这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点到面,先从重点词语入手,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与内涵。
老师的身份从 "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参加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
4、接着就是让我们每位听众刮目相看的合作表演了,“矛”雨点般落下,“盾”左抵右挡。
课堂一下子动了起来,当然不是毫无规律地动。
这一动让人人参与了,这一动把学生的所有情绪都调动了起来,这一动让在下面听课的老师也不禁想参
与进去,这一动让课堂“动”了起来……课堂不断出现创造的火花,教学的效果得到持续的升华。
第二,在词语教学中,除了“矛”与“盾”之外,还有“合二为一”“大显神威”“集于一身”等成语的合理利用。
在整堂课中,她的词语教学贯穿始终,给人“饱满”之感。
在出示这几个词语的时候,聪慧的张老师就把这些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在课中把它们吃了个透。
用这些词语夸夸发明者:在无形中不仅让学生运用了这些成语,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以及组织能力。
她的课堂处处显示着无限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