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一、背景链接
写作原因一:历史原因(1/2)
这个愿望最初是他们在1845年9月到1846年夏季 共同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通过批判 以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 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来实现的。
施蒂纳
一、背景链接
写作原因一:历史原因(2/2)
鲍威尔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曾请威斯特伐利 亚的出版商即“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尤·迈耶尔和 鲁·雷佩尔出版。但由于第二卷直接批判了他们的 观点,所以他们就拒绝承印了。后来又遭到警察阻 挠,最终未能如愿。 40多年过去了,由于实际斗争和其它理论研究 工作的繁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 个问题上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 关系,进一步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意义,这就 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期待已久的愿望。
恩格斯
二、内容概述
历史地位(1/2)
普列汉诺夫
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 始人和领袖之一,最早在 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 义的思想家
普列汉诺夫于 1892 年为这本书的 俄译本写的序言和注释本中指出:这 本书“是集了这两位思想家的哲学观 点的大成”。 恩 格 斯 在 1890 年 给 德 国 大 学 生 约·布洛赫的信中说:“我可以向您 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 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 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 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
《 德路 国德 古维 典希 哲 学 费 的 尔 终 巴 结 哈 》 和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阐述了德国古典哲学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关系,再现了西方启蒙哲学的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表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源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源于西方近代启蒙哲学的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领域的革命,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读恩格斯的这部哲学经典,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代背景简介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
“德国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尽管在经济上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在“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但德国在哲学上“与时代保持在同等水平。
”因而,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回顾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过程。
恩格斯写作这部著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为了实现马克思的一个愿望。
马克思早年的一个愿望,就是阐述他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为此,他于1845年春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当时没打算发表,而是准备在《提纲》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做详尽的阐述。
可是,此后马克思“没有过机会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个任务便历史地落在了恩格斯的身上。
第二,为了批判一股错误思潮。
19世纪70-80年代,资产阶级宣扬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用道德原则和观念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宣扬伦理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是不可认识、也不能实现的彼岸世界,其目的是让工人阶级放弃社会主义。
这股思潮,引起了思想混乱,对德国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了不良影响。
批判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当时的一项紧迫任务。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方建成201401395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物流管理读书报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是由恩格斯1888年写作的,它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怎么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么同它脱离。
而费尔巴哈作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走向唯物主义的承前启后的人物,对他的批判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
该书篇幅不多,只有四章,但涵盖的内容却极其丰厚。
第一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矛盾:其哲学体系以绝对观念完成的做法违反其自身的辩证法。
恩格斯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将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推衍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这个命题不仅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逻辑上显得无可辩驳,在历史长河中也有无数事物的兴盛灭亡为之佐证。
因而辩证法即意味着人类文明无限上升的可能性,从而也就否定了绝对观念存在的合理性。
恩格斯在指出这个矛盾之后,诚意地赞美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广大宏伟,但他呼吁人们不要在意体系的架构而应注重其内涵。
架构只是形式,而且由于错误的绝对观念建立起来的体系架构必须扬弃,而其内容则值得继承。
第二章的叙述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因为这正是费尔巴哈扬弃黑格尔哲学的地方。
首先是思维和存在的本原之争和同一性问题,恩格斯花了几百字清晰无比地阐述了这两个基本问题,点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概念。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正是把思维作为世界的本原,因而属于唯心主义。
而费尔巴哈的立场则是唯物主义,他认为我们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产物。
然而18世纪的唯物主义还只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因而费尔巴哈并不承认自己的哲学与这种静态而幼稚的唯物主义完全一致,他只是在基本观点赞同唯物主义。
而且还有另一个大问题,当时的唯物主义内容局限于纯粹自然科学,并未像后来的马克思那样对社会科学也有系统的观点。
因而费尔巴哈在社会领域深入时仍旧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束缚。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简介1888年单行本序言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结束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科学的论述.内容简介一历史背景作者恩格斯1 针对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2 是为了说明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3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完成了哲学发展的革命变革二内容简介:《费尔巴哈论》单行本分为序言,正文和附录三部分.序言是1988年恩格斯为本单行本出版而写.附录是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文包括四章和一个结束语.三意义⏹《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890年恩格斯在给德国大学生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本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四年后,他在给另一位大学生博尔吉尔斯的复信中再次强调:“我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以及在《费尔巴哈论》一书的最后一章里谈到了.⏹列宁说:“它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列选》P442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心思想:说明写作该书的原因,历史背景和单行本付印时的一些情况一写作的原因和历史背景1 历史原因⏹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四十年的共同愿望,即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全面系统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2 现实原因⏹为了适应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指导工人运动,抵制德国古典哲学复活的反动趋势.同以往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物产季节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本文写作的原因一历史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二现实原因为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扞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立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三直接原因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驳斥许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这说明施达克本人不懂得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因此,恩格斯决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二、内容简介第一章第一章叙述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阐述其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最后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由于德国经济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长,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建立统一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但是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是非常软弱的;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心向神往,因为法国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但是又害怕革命所唤醒的广大工农群众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因而又不敢革命,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保守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两面性;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法国哲学革命和德国哲学革命的比较①相同: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一样都是其政治变革的前导,两国的哲学革命都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表现,但是两国的哲学革命是不同的;不同:第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斗士以唯物主义者作为革命前导,一些比较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都是战斗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他们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因此他们都遭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德国哲学革命的革命战士几乎都是唯心主义者,唯有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在历史观上费尔巴哈还是陷入了唯心论中,他们以其迂腐晦涩的言词和笨拙枯燥的语句表达出他们的革命要求,因此他们不仅没有受到政府的迫害反而他们的着作成为了高等学校的法定教科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甚至被推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第二,法国哲学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德国哲学以成功告终;第三,法国哲学革命采取的形式是旗帜鲜明的,而德国哲学革命是缩头藏尾、掩盖在晦涩的哲学语言中;待补充和校对②法国哲学革命和德国哲学革命不同表现的原因:法国资本主义有相当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已经比较强大,他们强烈要求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因此使之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根本不可能用妥协的方法来解决,这就决定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是一个革命性比较坚决的阶级;与英法相比,德国在当时来看是比较落后的,德国资产阶级不敢而且也无力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当德国资产阶级起来革命的时候,英法两国的无产阶级早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反对资产阶级显示了自己强大的力量;因此德国资产阶级陷入了这样一个矛盾:要革命自己没有力量,又不敢与无产阶级结成同盟共同进行斗争;不革命又不能发展资本主义;③黑格尔哲学的两面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国这样的一种社会状况决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阶级实质,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一方面黑格尔哲学具有唯心主义和保守性,它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是由于这个方面原因使得德国古典哲学与法国哲学革命不同;另一方面黑格尔哲学中包含极其丰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它反映德国资产阶级对于发展资本主义和改变封建统治状况的要求;但是不论政府或是自由派只有德国诗人海涅觉察到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因素都没有看到德国资产阶级哲学的这种革命性,他们看到的只是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为普鲁士王朝的辩护的一面,因而德国哲学不仅没有遭到摧残和迫害反而备受推崇;二、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对黑格尔着名命题的理解:“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①要区别现实和现存的含义;在黑格尔看来,现实和现存是不同的;现存是指存在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管它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而现实是指符合必然性,合乎规律的存在,现实一定是现存的,但是现存的并不一定是现实的,因而失去了必然性的现存的东西尽管还存在着却是不合理的、不现实的,因而是行将灭亡的;把这以命题放到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如果这个国家还在必然这个限度内它是现实的合理的,如果这个国家没有了必然性那么它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是必然要灭亡的;②任何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原来现实的东西都会失去自己的必然性,成为不现实的,从而使不合理的旧事物,那时新的合理的东西将代替旧事物;这是因为 A.一切事物在它产生之时已经孕育着否定自己的因素;B.凡是具有必然性的客观事物合乎发展规律的合理的东西,不管它和现有的表面现象如何矛盾它迟早总是要取代旧的衰亡的东西而成为现实;这样一来黑格尔的命题就转换成为“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③黑格尔这一命题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恩格斯就此阐发了关于人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法;A.人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辩证过程,真理包含在认识过程中包含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但是永远也不能穷尽绝对真理;B.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前进、上升的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是暂时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三、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①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发展史普遍的,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认为只有“绝对精神”才是真实存在的、真正发展的,至于自然界和社会本身不仅不是运动发展的而且还不是真实存在的,人们看到的自然和社会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部表现,把发展的主体限定在精神范围内;②黑格尔辩证法认为一切发展都是无限的,没有终点的;但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却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有一个终点,这就是黑格尔哲学;③黑格尔辩证法认为矛盾斗争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却认为矛盾斗争只是存在于具体的“有限之物”里,在“绝对精神”中,一切矛盾都要调和起来从而达到认识的终点;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辩证法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方法又要服从体系的需要,所以体系最终淹没了辩证法,致使革命的方面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闷死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其方法之间的矛盾反映了黑格尔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四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和对黑格尔哲学应有的态度1、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归根结底是受德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决定,它是对德国社会经济政治矛盾日益激化的反应;①首先,黑格尔学派分解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老年黑格尔派代表有辛里克斯等,他们特别重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而完全抛弃了他的辩证法;青年黑格尔学派以施特劳斯、鲍威尔为代表,费尔巴哈也属于这一派;青年黑格尔不重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他们否定了黑格尔的神秘的超人类的“绝对精神”,他们提倡人的自我意识;他们十分重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并力图从中得出无神论的结论;②青年黑格尔学派中也存在争论;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在什么是世界历史的动力问题上产生里激烈的争论;施特劳斯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种精神的“实体”,即国民精神或民族精神;而鲍威尔是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自我意识”,而只有具备批判思维能力的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最后在青年黑格尔学派中出现了施蒂纳,他发展了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既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意识”,是至高无上的“唯一的我”,所以说他用他的“唯一者”压倒了“自我意识”;③不论是老年黑格尔学派还是青年黑格尔学派都没有超出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范围,都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分支;而费尔巴哈则冲破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宣布了唯物主义的诞生;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标志着唯物主义的登台,但是这本书在当时有两个缺点:第一,以华丽、形象和夸张的词句代替了科学的论证;第二,对“爱”的过分强调;长期以来统治德国的黑格尔哲学内容抽象,文字晦涩难懂,使人望而生畏,费尔巴哈的这看似缺点的写作手法却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2、对待黑格尔哲学的应有态度①黑格尔哲学的成就及意义第一,他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以往全部哲学的发展,他的哲学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第二,黑格尔哲学的另一个成就就是不自觉的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的切实的认识世界的道路;②费尔巴哈用全盘否定的态度来对待包含丰富的积极成果、对民族精神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是制服不了这种哲学的;因此要采取既批判又吸收的方法来科学对待黑格尔哲学;第二章第二章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分析评述了费尔巴哈的自然观,阐明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揭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根源;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①在第二章开篇恩格斯总结人类认识的历史,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便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初表述;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阶段第一,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无法正确解释睡梦这种复杂的生理现象,认为人有灵魂,它寄存在身体之中,思想和感觉就是灵魂的活动,人睡觉的时候身体停止活动,灵魂却在梦中活动;人死后,灵魂便离开身体到别处活动,这说明灵魂是不死的,是可以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萌芽;第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婢女;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以曲折迂回的方式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就是经院哲学内部展开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实质上就是“什么是本源,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仍然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三,到近代进入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摆脱封建宗教神学的束缚,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反映在哲学上就是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同宗教神学的对抗;只有到这时,人们才以尖锐的形式向教会提出挑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才获得它完全的意义;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思维是从存在派生出来的则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则属于唯心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除此之外的任何解释将都导致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混乱;②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这样或那样承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肯定思维和存在彼此联系和相互转化就是可知论,凡是以某种方式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就是不可知论;二对不可知论的批判1、黑格尔从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角度用辩证的观点批判过不可知论;黑格尔认为,现象和本质是辨证统一的,本质不是在现象之外,而是存在于现象之中,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对现象和本质的理解是唯心的,他把思想概念理解为本质而把物质存在理解为思想概念的表现;2、费尔巴哈也对不可知论做过唯物主义的批判;他认为考研笔记3、无论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还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都没有彻底驳倒不可知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科学的实践观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才彻底驳倒不可知论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谈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试验和工业”;三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以及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①费尔巴哈认为我们所属的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时唯一现实的;②费尔巴哈认为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产物,认为只有人的存在才有思想,人脑是思维器官,人死后人的精神和灵魂就消失了;③费尔巴哈认为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是物质的最高产物;④从上面三点看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性质,但是费尔巴哈在“向后退时”即用唯物主义来解释人类本质和人类认识时的自然根源他赞同唯物主义,“往前时”即像庸俗唯物主义一样吧唯物主义看做是人类本质和人类知识本身就与唯物主义不一致了;可见,费尔巴哈反对18世纪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19世纪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是由道理的,但是他把唯物主义同唯物主义的特定表现形式庸俗唯物主义等同起来,不懂得唯物主义也是要发展的,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放弃了唯物主义的阵地和哲学的党派性原则,因而是错误的;2、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①机械性;用纯粹的机械原因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用力学的角度来衡量化学过程和有机过程;如拉美特利写的人是机器;这种局限性的产生因为当时在自然科学中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只有机械力学,而化学和生物学还很幼稚,所以机械性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局限性;②形而上学性;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当时他们虽然承认自然界处在永恒的运动中,但是由于他们把运动只看成是机械运动,习惯于对既成事物做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所以反映在哲学上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为自然界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一种食物只能反复的产生同样的事物,而不能转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③唯心史观;18世纪唯物主义者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对中世纪采取了否定一切的态度;把中世纪看成是人类历史的中断,对历史的进步没有任何意义;④19世纪庸俗的唯物主义没有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的缺陷,而且把唯物主义庸俗化,认为人的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他们把物质和意识等同起来,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所以庸俗唯物主义的出现时唯物主义的倒退;⑤费尔巴哈并没有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原因在于:第一,客观原因由于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三大发现还没有完全形成;第二,主观原因由于费尔巴哈没有将唯物主义贯穿到历史领域;第三,社会原因由于当时德国大学讲台都被唯心主义黑格尔拍占据迫使他远离现实过着孤寂的生活;考研笔记四对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标准的批判施达克认为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目标,把人类之爱作为真理、正义等真实存在的东西来追求,因而是个唯心主义者;施达克不知道按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结果歪曲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造成了混乱;第三章第三章集中揭露了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表现,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没有能够把唯物主义路线贯彻到底,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源;一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宗教观的批判1、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①费尔巴哈反对基督教,但是不主张完全废除宗教,他希望使宗教完善化;费尔巴哈认为有两种宗教:一是旧的的有神宗教,这种宗教所设想的天堂、上帝是虚幻的、不存在的,是应该废除的;一种是新的无神宗教,这种宗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这种感情联系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是不能消灭的;费尔巴哈要废除的宗教是旧的有神的宗教而建立新的无神的宗教;②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观点表现在:第一,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他人为宗教和人的感情是一回事,宗教不是从外面灌输到人心来的,而是人的心灵与生俱来的,所以“心是宗教的本质”;第二,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宗教变迁史;某一历史运动能否发展决定于宗教观点是否深入人心,人类历史时期的划分不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为标准,而是以宗教的变迁为标准;2、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①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关系看成是人的感情关系的错误观点;恩格斯在这里区分了宗教关系和人与人之间感情关系的差别;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一种与人类公存亡的社会现象;宗教的情况不一样,它不是与人类社会共存亡的社会现象,而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将最终被消灭;②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实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本来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是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是阶级关系的反映,而费尔巴哈却把人的感情关系同宗教联系起来认为只有把这种关系提到宗教的地位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完美的;这不仅抹杀了宗教的阶级根源,而且也歪曲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这也必然把宗教说成是与人类共存亡的永恒现象,否定宗教是一定历史范畴的现象,从而陷入唯心主义;③费尔巴哈在玩弄语言把戏;从语源学上看,“宗教”religare 这个名词是从“联系”reliagree这个动词演变而来的,因此费尔巴哈就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任何联系就是宗教;④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类历史的变迁看成是宗教的变迁史;首先并不是所有历史的变迁都伴随着宗教的变迁,世界上只有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才在人类历史上起到过较大的作用,至于其他宗教对历史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其次世界性的三大宗教虽然在历史上起到过重大作用但也只是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事实证明不是宗教的变迁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宗教的变迁;二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的批判1、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是贫乏、肤浅的恩格斯通过费尔巴哈的伦理学和黑格尔的伦理学的对比中看出费尔巴哈伦理学的贫乏和肤浅;①在内容上:黑格尔的伦理学即法哲学其基础是唯心主义的“绝对观念”,在伦理学中黑格尔谈到国家、市民社会和家庭三个部分;黑格尔虽然以极端抽象“绝对观念”为基础来谈伦理学,就形式来讲是违心的,但却研究了一些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实际问题;费尔巴哈在它的伦理学中尽管标榜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大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式是现实的,但是这个人却不是生活在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具体的人;在宗教人里费尔巴哈还谈两性之间的爱,有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别,而在他的伦理学中却连这一点差别也消失了;虽然费尔巴哈也提出过“皇宫里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想的是不同的”等类似的观点接近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不过是零星的猜测;②在善恶观上:黑格尔在善恶观上特别强调恶的作用,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这个命题包含双重含义,第一,恶是一种否定力量是对传统的习惯的旧有的善的观念的否定;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新的东西战胜旧的东西,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第二,人的贪欲和权势是历史发展的杠杆;比如,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自私自利、争夺权势的行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机遇;费尔巴哈的在对待善恶关系上时肤浅的;他将这对范畴绝对的对立起来,认为善事绝对的善,恶是绝对的恶,不了解善恶观念的辩证发展以及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他从个人的本性生来就是善的出发,把抽象的爱看作是克服社会上一切灾难的法宝,从来就没有想要好好考虑一下恶的历史作用,这无疑是肤浅的;三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1、费尔巴哈的道德基础和基本准则①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人生来就有的,是人人都应该享有的平等权利,所以追求幸福的欲望应当是人类道德的基础;②但是人们追求幸福的行为受到双重的限制:一是我们行为的。
恩格斯《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讲解一、写作背景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
它是恩格斯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
原文发表在该杂志 1886 年第四、五期。
1888 年恩格斯略加修改加上序言,作为单行本出版。
同时,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 1845 春写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一起发表。
自从 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除了公开镇压工人运动外,还在思想意识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反动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康德主义。
他们用康德的伦理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的地位,诬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简单拼凑。
“新康德主义”当时不仅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普遍赞赏,而且还渗入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
因此,为回击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彻底清算和批判新康德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战斗性和纯洁性,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恩格斯写了这本著作。
二、中心思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内容讲解一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
本章共 18 个自然段。
(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 1 — 2 段)1 、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以德国 1848 年为背景,展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分析和批判。
哲学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哲学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但是这时,1848年的革命毫不客气地把全部哲学都撇在一旁,正如费尔巴哈把他的黑格尔撇在一旁一样。
这样一来,费尔巴哈本人也被挤到后台去了。
二、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2],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开身的灵魂的活动。
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
如果灵魂在人死时开肉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出现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人那里就是这样。
关于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之所以普遍产生,不是因为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因为人们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不知道对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死后该怎么办。
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
随着各种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神越来越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通过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
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但是,这个问题,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而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补充:关于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Idealismus一词分别与Ideal和 Idee两词相关 与Ideal对应时,表示一种使理想成为现 实的追求,它以理想的东西为定向,为 理想所制约,热衷于不是按现实的意见, 而是按它“应该如何存在”的观点,对 看待现实性。
与Idee相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有 关。 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指认为理念才是真正的现实 性,感官只能认识它的影像。 在认识论意义上,认为我们知觉的时空世界中, 只能看到一个表面世界或现象界,在现象之后, 有一个我们无法认识的世界自身,或者是一种只 能在精神上思考的现实性。
写作背景:
1、当时思想家对唯物主义及费尔巴哈的误解 庸俗唯物主义者抹杀物质与意识的原则区别为二者 的关系就像胆汁与胆囊的关系,影响极坏,以至于 费尔巴哈拒绝将自己的哲学叫作唯物主义。
还有人认为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承认 “理想的力量”,因而认为他是唯心主义者,错误 地看待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
“世界是神创的,还是从来就有的?” 哲学家依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两大阵 营
2、完整、系统地阐发哲学基本问题
分两个层面: 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 意义:区分唯物与唯心两大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意义: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休谟、康德)
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节选
人的本质或上帝,我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 中,已经加以阐明。至于那异于人的本质。不 依靠人的本质的实体。亦即那不具人的本质、 人的特性、人的个性的实体,真正说来,不是 别的东西,就是自然。 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 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 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 然。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这样想的,他的臣民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
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所以他决不承认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黑格尔本人举“某种税制”为例——都已经无条件地实现的。
194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理的。
所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在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时,意思只是说:这个国家在它是必然的这个限度内是合理的,是合乎理性的。
如果说,在我们看来,它终究是恶劣的,而且尽管恶劣,它仍旧继续存在,那末,政府的恶劣,就可以用臣民的相应的恶劣来辩护和说明。
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该有的政府。
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
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
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谈论这次革命时总是兴高采烈的)来把它消灭掉。
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
同样,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抵抗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已经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二)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之间矛盾的根源(第9 段) 这是由黑格尔怯懦的资产阶级立场决定的。
尽管歌德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成就,黑格尔在辩 证法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尽管他们在各自的领域 中都成了象希腊神话中所讲的“群神之王”宙斯 那样的权成人物,但是当他们一涉足政治领域的 时候,便露出了那条庸人的辫子。
(3)这个标准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失去不 任何意义。
2.施达克错误标准的根源(第23—24段)
在当时的德国社会中,一批小资产阶级的庸人把 唯物主义者说成是贪图物质享受、极其龌龊低贱 的人,把唯心主义者说成是迫求崇高王想、为真 理和正义而斗争的人。 施达克对这些庸人的偏见作了不可饶恕的让步才 提出了那样错误的标准。 但他的本意在于维护费尔巴哈,反对新康德主义 者黎尔、文得尔班、朗格等等这些德国古典哲学 的不肖子孙对费尔巴哈的攻击,就这一点来说, 施达克的错误还是情有可原的。
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的错误理解(8—10段) *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他本人却不承认这一
点。 第一,他把唯物主义作为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这样一种一般世界观,与这一世界观在特殊历史阶段所 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 第二,他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它的一种肤浅的、 庸俗的形式混为一谈了。
5.批判费尔巴哈超历史的道德观(第19段)
第一,一切道德原则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历史 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 民族,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超越一切时代的永恒不变的 道德原则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有阶级性,每个阶级甚至每 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 第三,在以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超 阶级的人类之爱是不弃在的,存在的只是战争、争吵、诉 讼、纠纷、离婚、剥削等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1872
一方面,被推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 与法国十八世纪的哲学命运截然不同。
完成了德国哲学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1833年)
4.德国古典学派的终结(第18段)
▪ 费尔巴哈虽然说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原则, 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却坚持以抽象的人为核心的唯 心史观 。
▪ 这种思想,不仅不能为以武装起义为特征的 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理论指导,而且是 与之相抵触的,所以,这个革命理所当然地要把 它撇在一边。至于他本人,由于长期脱离革命斗 争实践,甚至拒绝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所以也很 自然地被时代抛到了后面。至此,包括费尔巴哈 哲学在内的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了。相反,受 到1848年革命洗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从此走上 了前台。
1 .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质,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 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2.人的认识的辩证法。 3 .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4 .辩证哲学自身的辩证法。这种哲学不承认一切关于最 后的绝对真理和人类绝对状态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它本身也不过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过 程在思维着了。
马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 写于1886年初 原文是德文 载于1886年《新时代》杂志第4、5期 1888年以单行本形式在斯图加特出版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Friedrich·Engels 1820.11~1895.8
写作背景(原因)
三、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
恩格斯《路德维希
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历史背景及重要意义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简称《费尔巴哈论》,列宁在《唯批》里一直是用这个简称称呼这本书。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里,列宁又把它称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恩格斯本人在1890年10月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把它称作“论费尔巴哈的小册子”。
这本书写于1886年,即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三年,恩格斯本人逝世的前九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周刊《新时代》杂志的1886年的第四期和第五期上。
1888年,又把它加以修订,出了单行本,并在前面加了一篇我们现在正要讲的序言,同时,在单行本中,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了。
《费尔巴哈论》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之间——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的。
按照恩格斯在《序言》第四段开头所指出的,就是“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之所以说是紧密的联系,意思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德国古典哲学这块旧基地上生长出来的,它们之间有着直接的历史的联系。
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不是天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
最早,他们都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者,他们在自己前进的征途中,先是受了黑格尔哲学的熏陶,后又经过费尔巴哈哲学的洗礼,在亲身参加革命的实践中,进一步总结了全人类的优秀思想成果,才摆脱了唯心主义的羁绊,走上唯物主义的道路,创立了自己崭新的哲学。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一)写作背景第一,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取得重大成就,出现了以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沦等“三大发现”为标志的最新成果。
但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如福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等人却以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自然科学成就,抹杀了思想与物质的原则性区别,以至于费尔巴哈拒绝把自已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
第二,19世纪4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不仅复活德围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还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典哲学之问的关系,以达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其代表性的思潮是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和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
第三,费尔巴哈发表的唯物主义和无神沦著作,遭到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哲学家的否定和围攻。
丹麦哲学家卡尔·施达克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费尔巴哈辩护。
但是由于施达克根本不懂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而是根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把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结果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在这种情况下,“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正确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恩格斯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的邀请,以评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契机,恩格斯于1886年写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
(二)重要意义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考察开始,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束,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1)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产生作出了科学阐述。
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理论来源——德罔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靠对传统哲学极端谨慎、细致和科学的态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义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讲解一、历史背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 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周刊《新时代》杂志的 1886 年的第四期和第五期上。
1888 年,恩格斯加以修订出版了单行本,并加了序言。
同时,在单行本中,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 1845 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本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了。
《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的。
恩格斯在《序言》中指出,就是“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先驱的关系,是对他和马克思在哲学上怎样继承又怎样变革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扼要和系统的阐发,从正面回答了各种机会主义派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攻击。
《费尔巴哈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领域内毕生战斗经验的总结,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光辉思想。
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我们学习《费尔巴哈论》,能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讲解《序言》《序言》主要阐述写作《费尔巴哈论》的原因。
1.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以来的心愿,亦即历史原因。
这里所说的“多年以来”,是指 1845年他们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以后到《费尔巴哈论》写作之前,长达 40 年的时间,这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积极参加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制定斗争的战略和策略,同时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第二讲 哲学部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新黑格尔主义:是一个复活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或宣 扬类似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流派。19世纪下半 期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格林、 布拉德雷、鲍桑克、凯尔德等,美的罗伊斯等人。 20世纪上半期,新黑格尔主义成了德国、意大利等 国的主要哲学流派,德国的主要代表有克罗齐、金 蒂雷等。 新黑格尔主义者不回避世界观的问题,即世界的本 质、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并大致模仿黑格尔模式对 这个问题作了公开的唯心主义回答。不过他们往往 又给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涂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历史背景 《终结》一书的写作,既有直接原因,又有
深刻的历史原因。恩格斯在序言中从三个方 面说明了写作的原因: 1、系统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 学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的心愿。 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 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的界限,全面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40多年 前的愿望。
2、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就是辩证法思想 (5段) 恩格斯说,根据黑格尔意见,现实性并不是某种社 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一切时间所固有的 属性,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事物具有的 现实性、必然性也是不断发展的。 恩格斯做出结论: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前的一切现 实的东西,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一种新的赋予 生命力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 如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死亡,那就和平 代替,为旧的东西抵抗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 替。这是一条客观规律。
1845年—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巨著,实现了他们 的这个愿望。在这本书里,马克思、恩格斯 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而 且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不仅 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点,而且 还批判了“真正社会主义”的反动谬论;不 仅叙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而且还 提出了他们基本已经形成的新的世界观。第 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制定和阐述了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讲解一、写作背景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它是恩格斯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
原文发表在该杂志 1886 年第四、五期。
1888 年恩格斯略加修改加上序言,作为单行本出版。
同时,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 1845 春写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一起发表。
自从 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除了公开镇压工人运动外,还在思想意识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反动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康德主义.他们用康德的伦理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的地位,诬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简单拼凑。
“新康德主义"当时不仅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普遍赞赏,而且还渗入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
因此,为回击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彻底清算和批判新康德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战斗性和纯洁性,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恩格斯写了这本著作.二、中心思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内容讲解一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
本章共18 个自然段.(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 1 — 2 段)1 、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以德国 1848 年为背景,展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分析和批判.指出 1848 年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经济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2 、通过对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分析,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社会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
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写于1886年。
同年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杂志《新时代》的第4~5期上。
1888年出版单行本。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传入中国。
曾出版过林超真。
彭嘉生。
张仲实等人的6种译本。
这本著作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
L.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
书名,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作者,恩格斯。
装帧,平装。
开本,16。
简介。
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写于1886年。
同年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杂志《新时代》的第4~5期上。
1888年出版单行本。
19世纪90年代初被译为俄文。
保加利亚文和法文。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传入中国。
曾出版过林超真。
费尔巴哈彭嘉生。
张仲实等人的6种译本。
1936年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书。
1949年9月北平解放社出版了张仲实重新校译的版本。
196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根据德文重新译校出版。
并收入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著作内容。
著作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中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
指出“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著作在分析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
时。
阐明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
费尔巴哈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列宁指出。
“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
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
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