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学发病机理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学“癥瘕”、“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许多中医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探索,多认为该病与血瘀有关。
“瘀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景岳全书·妇人规》中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描述有:“瘀血留滞作,唯妇人有之。
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
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矣。
”说的是子宫瘀血滞留的症状发生在经期或者产后,内伤生冷或者外受风寒,抑或是患者发怒而伤肝都会导致体内气机逆行,宫血滞留; 忧愁、心思郁结会伤脾,患者气虚则血液运行不顺而瘀滞; 过度劳累则气弱,气弱则不行。
经血停留在体内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血液积蓄在内,导致月经不调,气血运行受阻。
《内经》所说“不通则痛”,瘀血阻滞,所以患者常腹痛或者持续性的小腹疼痛,这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常见症状。
血液的运行受阻,经络受损,会影响女性的受孕机能进而导致不孕。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证型2. 1 血瘀型患者在经期或者产后生活不注意,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都会导致冲脉和任脉受到损伤,子宫排出瘀血的功能异常,月经期间虽然经血也会排出,但是不按正常轨道运行,部分经血不能排出,导致“离经之血”留滞在体内,蓄积于盆腔变成血瘀,瘀血阻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瘀血蓄积在内,结成包块则形成血瘀之证。
2. 2 气滞血瘀型患者平时有抑郁的症状,或者经期心情不好,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
瘀血在子宫内积聚,气机郁滞,经期宫血充盈,加上气机不利,瘀阻就更加严重,临床症状表现为气滞血瘀型。
2. 3 肾虚血瘀型肾为藏精之腑,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起重要的作用,胞络系于肾。
五脏真气的根本是肾,正所谓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生命之源、元气之居。
抵挡汤加味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80例
苓、 白术 、 猪苓 、 泻 健 脾 利 水 ; 泽 桂
枝温 肾通 阳。动物实验已证 明, 五
苓散 有较 强 的利水 功 能 , 常人 口 如
服猪苓煎剂能增加尿排 出量6%; 2 健康人 口服泽 泻煎 剂可 使尿 量 、
西 医结合杂志,9 5 1 ( ) 15 1 9 ,3 3 :8.
1 ( )3 . 5 1 :6
中有关 自由基研 究 近况 []中国中 J。
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 员会第三 多 或 少 , 色 黯 夹 血 块 ; 腔有 结 经 盆
[] 9 熊辅 信. 中药现代研究 荟萃 [ . M] 昆 。随症加减 : 腹痛者 , 加五灵脂 、 囊性包块 ; 超显示异位囊肿 , ③B 壁 4g 明: 云南科技 出版社 ,0 2 3 8 2 0 :6 .
趋 势 。此病 主要 归 属 于 中 医学 “ 痛 湖北 中医学院附属荆州 市中医院
、瘾瘕 ” 的范 畴 。2 0 年 1 ~ 妇 科 门诊 , 龄 2 — 2 , 均 2 . 04 月 年 24 岁 平 95 [ ]陈新谦主编 . 编药 物学 [ . 4 新 M] 北京 : 经 ” “
[ . 京: M] 北 中国协 和 医科 大学 出版
社 ,00 3 8 2 0 :0 .
子 宫 内 膜 异 位 症 ( Ms 是 生 内膜抗体阳性 ; 盆腔检查和B E ) ⑤ 超
[ ]董泉珍 , 2 陈可 冀. 生脉 散治疗 急性心 0 8 %的患 确诊者。具有 E 述①与② 、 、 、 ③ ④ 肌梗塞 研究 述评 [ ]中国 中西 医结 妇女 中有 1%的发病率 ,0 J.
[] 5 金先桥 , 段生福 , 牛汝楫 参 麦注射液 全 国名 老 中 医刘 云 鹏 主 任 医师 采 2 例有剖腹产史 。 8 经期腹痛进行性 及其配伍对慢性 缺氧 鼠血 气及 血流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况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中医学中可以归属为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在《第七届国际子宫内膜移位正会议纪要》[1]表明表明发病率在10%~15%,有不少的中医专家采取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很多的临床治疗经验。
林新琴,邓高丕[2]等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法及用药规律探讨》中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以及用药规律,总结治疗用药规律。
郑剑薇[3]在《浅谈子宫内膜移位症及其治疗》中提出淤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源,在中医治疗中采用气滞血瘀、瘀热互结,能够起到调理患者气血肝肾的效果,无副作用。
马秀荣,牛午平[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的研究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现治疗效果要高于西医治疗。
我国对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成效很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状。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腹腔镜检查显示,在不孕患者中有患者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占据32%左右,西药治疗以及腹腔镜等治疗在本质上就是改变月经周期的雌激素水平,停药后很容易出现反弹情况。
中医治疗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方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希望,本文主要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1.病理研究依照我国多面对妇科学异位症的研究,可以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基本病因为淤血阻滞,常见病因包括气滞血瘀、肾虚血瘀、热滞血瘀等,长久积累,影响患者肺腑,逐渐发展成病理改变。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研究,目前还存在不少的争议。
西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微环境[5],异位内膜导致输卵管扭曲僵硬,进而引起不孕不育,在西医研究中也有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免疫功能异常常等造成[6],超过40%的患者会出现多种高特价的特异性抗体,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遗传学说[7]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由多基因、多因组组成,可能存在家族史,家族中有母亲或者姐妹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人,发病率风险提高7倍以上。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进展
用的一种。 杨渐川等用鹿角霜、 补骨脂、 桂枝、 羲术、 赤芍、
三 棱、 桃仁、 郁金 、 内金 、 鸡 土鳌虫为 基础方 , 痛甚加 失笑 腹 散、 元胡; 、 凉加小 茵香 、 ] , 腹 肉桂; 胀甚 加 台乌 、 香附 、 川徕 子 , 日一剂, 每 水煎 , 150 ml , 35 `C , 留灌肠 30 分钟 以 取 约 保 上 , 日一剂, 日为一疗程 , 每 20 经期停用;50 例治愈 41 例 , 好
生殖 器 。 日1 次, 4 次 ,2 个 月经周期 为 1 个疗 程, 隔 用 结果
有效 43 例, 无效8 例。刘艳 霞[u]采取 桂枝获等丸合失笑散
加 减, 经净后 3 天 服用 , 连服 巧 剂 ;中药 双柏 散 ( 大黄、 侧柏 叶、 薄荷、 泽兰 、 黄柏 ) 外 敷下腹痛处 , 每天 1 一 次 , 期停 2 经
化癖止痛, 药用 当归、 赤芍 、 白芍、 丹皮 、 丹参 、 益母 草 、 兰 泽
叶、 元胡、 石见穿、 生山植、 五灵脂、 生蒲黄, 伴小腹冷痛加肉
桂、 小茵香; 经期延长加 马鞭草、 草、 茜 炮姜 ;经量多 , 虚加 气 党参 、 北蔑。 1- 2 专方专治 临床上许多医生 运用专方加 减治疗 EM 也取得不 错 T,
X Y IE uhong , WA NG Xiaoling
子宫内膜异位 症(EM T)是子宫内膜及间质出现在子宫 腔以 不 外( 包括子宫肌层)的部位, 在卵巢内分泌影响下, 这
些异位的子宫内膜组 织亦呈 周期改变 , 因而引起一 系列的 病变 .临床上 以渐进性加重痛经 、 性交痛 、 月经不 调、 不孕等 为主要 表现, 是生育年 龄妇女的多 见病、 常见病 , 发病 率呈
性病变 , 但是其生物学行为却类似于恶性肿瘤 , 目前大部分
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症
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症引言:子宫腺肌症,又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妇科疾病。
该病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细胞在子宫腺肌层、子宫壁外和其他生殖腔内生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痛经、性交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不孕症。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子宫腺肌症主要与血瘀、气滞、湿浊等病理因素有关。
中医在治疗子宫腺肌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调整气血、活化经络、祛除病邪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殖系统功能,提高生育能力。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综述子宫腺肌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中医病理概述根据中医理论,子宫腺肌症的发生与气滞、血瘀、湿浊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子宫腺肌症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寒湿困阻等原因导致经脉遭受阻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淤滞,血液无法顺利流动,形成血瘀和湿浊,进而引发子宫内异位细胞的生长和病变。
二、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子宫腺肌症主要基于四诊合参。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主要观察腹部是否有肿块、腰腹胀痛等症状。
闻诊通过听诊腹部是否有肠鸣音异常、腹中水音等来判断湿滞阻滞的情况。
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月经周期、经血量、经期疼痛状况等。
切诊主要通过腹部按摩来了解患者的腹部反应和脏腑功能的情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症主要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艾灸疗法和中药熏蒸疗法等。
1. 药物疗法中医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主要目的是活血化瘀、调理气血、通经络,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殖系统功能的效果。
常用药物包括加味逍遥丸、柴胡疏肝汤等。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2.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是以针刺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子宫腺肌症时,常用的经络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曲池等。
针灸疗法具有调理气血、活化经络的作用,可以缓解经期疼痛、调整月经周期等。
3. 艾灸疗法中医艾灸疗法是将艾绒燃烧后,放置于患者的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上进行温灸的方法。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中医辨证治疗(一)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目前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的生育年龄妇女。
以继发性与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失调(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不孕等为主要症状,西医目前的治疗方法是子宫全切或用激素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
虽然恶变几率很小,却给无数的妇女带来了痛苦和困扰。
西医认为,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
积数多年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加祖传配方,结合西医对本病病理的研究,指出传统中医虽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归属于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证范畴。
-本着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气血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
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当由此入手。
唯有“阴平阳秘”,气血经络循行畅达,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本病症之发生,源于气滞、肾虚、寒凝、血瘀、痰湿、手术等因素,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气机不畅。
而血液留经,瘀血留聚,则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发为痛经;瘀滞日久,积而成癥;影响胞宫脉络,冲任失调,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证。
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本病概括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气滞型-症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有血块,块下痛减,经前乳房或两胁脘腹胀疼,拒按。
经前或经行少腹胀痛,舌黯,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多因素性抑郁,情志不遂,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机不利,血行不畅,阻滞经络。
-治法以疏肝行气,祛瘀止痛,软坚散结。
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2寒凝型-症见经前或经行少腹冷痛,喜温而拒按。
经血量少有块,块下痛减,手足不温,舌质紫黯,苔白,脉弦紧。
此因素体稟赋不足,或贪凉纳冷,或经期淋雨涉水,寒客于胞,血凝于经,阻滞于络。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验研究进展
本病 , 但其明显抑制性腺轴 , 副作用大且复发率高。近年来 中医治疗 E T 以其复发率低 , M , 副作用小 , 方法简单 易行 , 高效 , 安全 等独特 优
势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 中医 治疗本 病的 实验研 究 多从改 善微 循 环、 调节 内分泌 , 改善免疫功能 、 促进异位 内膜细胞凋亡 、 病理组织学 等方面从事研究。通过 实验 研究观察 中医药疗 效 , 探讨 中药 的作 用 机理 , 为新方新药的研 发提供 了理论支持 。现将 近年来关 于 E MT的 中医药实验研究现状综述 如下 。 1 改变异常的血液流变学 目前普遍认 为 , 血瘀 是 E MT发病 的基
4 调 节 内分 泌 内膜 异 位 症 的 发 生 与 激 素 有 一 定 的关 系 。 B l r eid a
大鼠不同切变率全血黏度和血浆 黏度, 改善血瘀后 血液流变学异 常。
李祥云 【 用 内异消、 6 j 陈爱兰 [ 等用异位康治疗该病也有相 同报道 。 ’ ]
2 抑 制 异 位 内膜 血 管 生成 近年 来 研 究 证 实 , 周 期 性 行 长功能的子宫 内膜 edm to s M ) rs,
组织( 体和问质 ) 腺 出现在子宫 体以外 的部位 -j 它是 一种 良性 的妇 l,
抑制异位子宫 内膜的生长、 发展的 目的。 3 改善免疫功能 近年来 , 研究证实 E T是由于 自身 的免疫机制 , M
本 病 机 , 证 多 从 活血 化瘀 论 治 。本 病 引 起 微 循 环 和 血 液 流 变 学 的 临
及抗体 、 补体 的改变引起异位内膜的黏附和发展 , 促进炎症的发生 发 展 。其 中肿瘤坏死因子 a T F a 主要是由巨噬细胞等合成和分 泌 (N —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概况_李卫红
160 第11卷第13期·总第165期2 0 1 3年7月·上半月刊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概况李卫红 范玉婵(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530001)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药疗法;综述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3.13.108 文章编号:1672-2779(2013)-13-0160-02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EMT)的发病率近年呈明显增高趋势,已成为目前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之一。
约有5%~15%的妇女受累,其中80%的患者有痛经症状,5%合并不孕。
中医学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名,现多根据其症状体征将其归于中医“痛经”、“不孕”、“月经失调”、“癥瘕”等范畴。
中医药治疗内异症具有理法方药灵活、药效安全、疗效可靠、副作用小等优点,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将目前中医药治疗内异症概括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1.1 气滞血瘀证 多为素性抑郁,或郁怒伤肝,气机不畅,血行迟滞,瘀血内阻冲任、胞宫而发病。
临床见症经行下腹坠胀剧痛,拒按,经量时多时少,色暗夹有血块,经期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以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为主。
刘海虹[1]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内异症80例,总有效率为95%。
黄艳辉等[2]观察莪棱胶囊治疗对EMT的疗效,发现莪棱胶囊能有效治疗气滞血瘀型EMT,缓解痛经、缩小卵巢巧克力囊肿,可能与其下调血清卵巢癌抗原、催乳素水平,促进人抗子宫内膜抗体转阴有关。
区绮云[3]取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之法,以四逆散为主药,随证加补虚及活血化瘀之品,治疗气滞血瘀之内异症取得良好疗效。
1.2 寒凝血瘀证 因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复感寒邪,寒凝血瘀,阻滞冲任、胞宫,导致经前或经期小腹绞痛、冷痛、坠胀痛,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暗红,或见月经愆期、不孕,畏寒肢冷,舌质淡暗,苔白,脉沉弦或紧。
治疗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法。
潘芳等[4]认为,寒凝血瘀证在内异症中最为常见,自拟温通汤治疗32例患者,有效率为93.8%。
如何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热荐]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如何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热荐]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我们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的一个疾病,也是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详细了解的一种疾病。
事实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中医的辩证治疗也是很有效果的。
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下如何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1、气滞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或不孕,经前乳房胀痛,两胁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
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5g,枳壳15g,元胡15g灵脂15g,丹皮10g,乌药15g,香附15g,炙甘草10g。
若气滞为主,胀甚于痛者加川楝子15g;血瘀为主,痛甚于胀,加用蒲黄15g,重用五灵脂20g;疼痛剧烈加全蝎3条,三棱15g,莪术15g;有癥瘕加血竭15g,穿山甲15g,皂角刺20g,三棱15g,莪术15g;月经量多加蒲黄15g,茜草159,三七面10g(冲服)。
2、寒凝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块下痛减,形寒畏冷,面色苍白,痛甚则呕恶,或不孕,舌暗,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15g,干姜15g,元胡15g,灵脂15g,没药15g,川芎10g,当归20g,蒲黄15g,官桂15g,赤芍15g。
若腹痛甚剧,肢冷汗出者加川椒15g,。
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8例
除; 好转 : 诸症 减轻 ; 未愈 : 诸症 无变 化 。 2 2 结 果 治 疗组 治愈 4 . 2例 , 好转 1 8例 , 无效 5例 , 有效率 为 9 . % ; 照组 治 愈 l 23 对 5例 , 转 1 好 8例 , 效 无 2 2例 , 有效 率为 6 . %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 组 差 异 显 00 两 著 ( 0 0 ) P< . 5 。
( 文校对 : 洪志 本 梁
收 稿 日期 :0 0—0 21 3—0 ) 8
萸、 山药 、 菟丝 子 、 杞 子 、 仲 均 为 滋 阴益 肾 , 肝 补 枸 杜 养
益气 化 瘀 法 治 疗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3 8例
张 慧珍 河 南南 阳理 工学 院张仲景 国医学 院( 阳 4 3 0 ) 南 7 0 4
・
13 ・ 64
光 明 中医 2 1 0 0年 9月 第 2 5卷 第 9期
C G C S pe b r 0 0 V l 5 9 JM M e t e 2 1 . o 2 . m
三届学 术会议 修订 的 “ 宫 内膜 异位 症 中西 医 结合 诊 子
疗标 准” 确诊 。年 龄最小 2 3岁 , 大 4 最 6岁 ; 程 最 病 短 1年 , 最长 5年 ; 有人 工流产 史者 1 2例 , 有剖 宫产 史 者 6例 ; 上环史者 l 有 2例 , 有输 卵管 通液史 者 5例 ; 痛
依据 和手 段 。治 疗 的 目的在 于 缩减 和 去 除病 灶 , 减轻 和控 制疼痛 , 治疗 和促进 生育 , 防和减 少复发 。现代 预
治疗 两个疗 程后 依 据 1 9 9 0年 中 国中西 医 结 合学
会 妇产科专 业委 员会第 三 届学 术会 议 修订 的 “ 子宫 内 膜 异位 症 中西 医结 合 诊 疗 标 准 ” 判 断疗 效 。痊 愈
蔡小荪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的作用, 临证必须随症应变。
2 治疗大法
蔡小荪教授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妇科主任 医师, 首届全国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从事妇科 临床、 教学60 余年, 学验俱丰, 主病证结合, 衷中参西, 擅治疑难杂病。现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基本病机
子宫内膜异位症( 以下简称“ 内异症” 是妇科中 ) 较为难治的疾病, 病势缠绵, 复发率高。它是由于有生 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在子宫腔外的任何部位的 妇科疾病。现代医学认为, 病因复杂, 呈多源性, 主要 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的周期性出血及周围组织的增生 和纤维化。异位内膜的周期性出血即“ 体内出血”属 , 中医理论之“ 离经之血”此血及脱落之内膜不能排出 , 体外或及时吸收化解, 即成痕血, 故癖血是本病发生发 展的病理基础。肾藏精主生殖, 与妇女之月经、 胎孕关 系甚为密切, 故内异症之形成与肾虚有关。肾虚血癖 为本病病机, 肾虚为本, 血疲为标。 内异症的病理实质是血痪, 而造成血痕的原因及 血癖形成的病理变化较复杂。明代张景岳: I' M ,血留 滞作征, 唯妇人有之。其证则由经期或产后, 凡内伤生 冷或外受风寒;或患怒伤肝, 气逆留血;或忧思伤脾, 气 虚而滞;或积劳积弱, 气弱不行。总之血动之时, 余血 未净, 而有所逆, 则留滞 日 积而渐成微矣……妇人久微 宿痞, 脾肾必亏, 邪正相搏, 牢固不动。气联于子脏则 不孕。蔡教授认为致病有 3 大原因:一是经期产后房 ” 事不节, 败精浊血混为一体;二是人工流产、 剖腹产术 后, 损伤冲任及胞宫, 疲血留滞胞络、 胞宫;三是邪毒侵
镇摄止血。
பைடு நூலகம்
素疲惫, 腰酸, Lmps 月 巧 日, B超:未见异常。脉细略
数, 舌嫩红有齿印, 苔薄微白。证属宿癖内结; 治拟化
张萍青中医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2月第36卷第2期JOURNALOF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 VOL. 36 NO. 2 Feb. 2012张萍青主任中医师师从国家级名中医裘笑梅,得其真传,从事中西医妇科临床30余年,经验丰富,辨证用药精准,效如浮鼓,擅长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青春期功血、更年期综合征、ABO血型不合及免疫性不孕等妇科常见病、疑难病。
笔者有幸跟随张萍青老师,临证侍诊,受益匪浅。
现将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总结如下。
1审证求因,痰瘀热互结子宫内膜异位症即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不育等。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月经失调、不孕等[1]。
症属于中医的“痛经”、“不孕症”、“症瘕”范围。
张师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为痰瘀热互结,遂成巢窠。
《灵枢·营卫生会》所云:“此所受气者,泌其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生理上称“津血同源”。
《灵枢·百病始生》云:“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痰源于津,瘀本于血,病理上称“痰瘀同病”,二者实不可分。
气滞寒凝,血行不畅成瘀,瘀久不散,郁而化热,热结脉道,瘀热互结;热灼津液,炼液为痰,痰阻血脉,脉道不利,遂而成瘀。
痰瘀既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痰形成后,滞留体内,就会阻碍气机,使血运受阻而形成瘀血。
故经曰“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津液内溢”则“血道不通”。
瘀血乃有形之物,易阻滞气机,阻滞经络,使络中之津不能渗出脉碍气机,络外之津亦不能入于脉中,而津液聚积化生痰浊;也可因瘀血积聚日久,化生痰浊而形成痰瘀病证,最终致痰瘀互结之证。
丹溪云“痰夹淤血,遂成窠囊”。
热结致痰瘀更甚,痰瘀致热结不化,顽痰、血瘀、血热三者互结,遂成瘕聚之证。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平素腰骶部坠胀,白带偏多,苔腻,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均为痰湿留于下焦的特点。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特点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的其他部位生长,引起疼痛、月经不调、不孕等一系列症状。
中医学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体内气血不畅、阴阳失衡所致,因此,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时,中医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一、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晦暗,舌苔是否厚腻等,听取患者的诉说,询问月经情况、经痛程度等,触摸腹部是否有压痛等,综合这些信息来判断病情。
二、中药治疗1. 草药调理气血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因此通过调理气血可以减轻疼痛和其他症状。
常用草药包括当归、白芍、川芎等,这些中草药富含活血化瘀的成分,可以帮助改善气血循环,减轻月经痛和腹痛。
2. 温经活血的药物温经活血的药物在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桃仁、红花、益母草等都具有温经活血的作用,可以缓解经痛,促进血流,改善病情。
3. 草药调理月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常伴有月经不调的情况,中医可以使用一些调理月经的草药来改善这种情况。
常用的草药包括当归、益母草、柴胡等,通过调理气血、舒缓肌肉、促进内分泌的平衡,可以达到调理月经的效果。
三、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理经络、舒缓经痛,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其他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四、中医养生除了草药和针灸治疗外,中医养生也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女性应该注意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保持情绪稳定等。
总结起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草药调理气血、温经活血的药物、草药调理月经、针灸治疗以及中医养生。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调理月经,缓解经痛和腹痛,并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与中医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与中医治疗【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症瘕”和“痛经”症范畴,传统医药治疗多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软坚散结中草药为主,运用得法,辨证准确,临床可获良效,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中医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时引起的一种病变。
其是妇科难治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痛经、不孕盆腔结节或包块等。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激素和手术治疗,有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之弊。
1 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良性病变,有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
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较为公认的有6种。
1.1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Sampson最早提出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可以随经血从输卵管流入腹腔,种植在卵巢表面、盆腔腹膜和子宫直肠凹陷,继续生长,甚至蔓延。
1.2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Meyer提出覆盖在卵巢上以及盆腔腹膜上的体腔上皮,均自苗勒管分化而成,与子宫内膜组织同源。
若受炎症反复刺激与卵巢性激素作用,该组织化生,转化成子宫内膜组织,能对雌、孕激素起相应的反应。
1.3 淋巴与静脉播散学说子宫内膜异位有远处转移的潜能,如转移至肺、胸膜、大腿、手、臂,近处可移植于直肠、膀胱。
有人认为是子官内膜碎片组织可能经过淋巴或血运而播散到其他器官。
1.4 激素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少见于青春期行经前与绝经后,常见于原因不明的不孕妇女中。
可能由于腹腔液中前列腺素的代谢物与类固醇激素的相关关系,使散在于盆腔内的子宫内膜碎片容易种植与生长。
近年来已证实在异位的子宫内膜上有雌、孕激素受体存在。
1.5 未成熟卵泡黄素化等学说Koninekx等提出未成熟卵泡黄素化(LuF)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中,认为未成熟卵泡黄素化可能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
腹水中雌、孕激素浓度低者,有利于子宫内膜组织的种植与繁殖。
1.6 免疫学说很多学者倾向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因患者血清中IgG、IgA与IgM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补体C3、C4含量降低,而腹腔液中IgG显著低于对照组,C3、C4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尤其是伴有不孕症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中与腹腔液中可发现多种自身抗体;T4/T8淋巴细胞的比值增大,腹腔液中吞噬细胞含量增加,充分说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全身与局部的免疫机制紊乱。
子宫内膜异位症近20年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子宫内膜异位症近20年中医临床文献研究一、内容概述近二十年来,中医临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日益深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症状包括痛经、不孕、腹痛等,严重影响着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学者从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气血失调等多方面对其病因进行了深入解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病因方面,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和脱落;饮食不当则可能导致气血瘀滞,进一步影响子宫内膜的健康;气血失调更是直接引发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和迁移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在治疗方面,中医临床采用了包括中药、穴位治疗、针灸疗法等多种方法。
中药治疗以其独特的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而备受推崇;穴位治疗和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改善气血循环,促进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和脱落。
这些方法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中医还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
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进行按摩调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并缓解其症状。
这些预防和调理措施简单易行,且副作用小,深受广大女性的欢迎。
近二十年来中医临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病因的深入解析和多种治疗方法的应用,中医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也注重预防和调理,旨在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概述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间质)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
这些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同样受到女性激素(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但因其生长位置异常,无法像正常子宫内膜那样脱落形成月经排出体外,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内异症的具体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活习惯等。
中医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其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放使疼痛发作;或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瘕,血结为癥。
因此中医在辩证后常将它分为肾气亏损型、肾虚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气虚瘀阻型、寒凝瘀阻型、热郁血瘀型和湿热蕴结型这几种类型来治疗,下面我们就详细地来了解一下中医究竟是如何治疗的。
1、肾气亏损型此类型患者症见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头晕耳鸣,辩其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以补肾填精、养血止痛为主,方用调肝汤加减。
2、肾虚血瘀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期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淋漓不尽,或见血块,经行或经后腹痛,腰脊酸楚,引及下肢及破臀,头晕目眩,日久不孕或易流产,辩其舌黯滞,或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治以益肾调经,活血祛瘀为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3、气滞血瘀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经前、经行下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前后阴坠胀欲便,腹中积块,辩其舌紫暗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治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4、气虚瘀阻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经行或经后腹痛、喜按喜温,肛门重坠、频欲临厕,大便塘薄,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常伴有头晕目眩,辩其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软无力。
治以益气行气、活血化瘀为主,方用理冲汤加减。
5、寒凝瘀阻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下腹结块,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辩其舌紫暗,苔薄白,脉沉紧等症。
治以温经散寒、活血祛瘀为主,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味。
6、热郁血瘀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前或经行,或经后发热,腹痛,甚则经期高热直至经净恢复正常,痛剧热甚,痛处喜冷拒按,辩其舌边尖红,舌边有换瘀或瘀点,苔薄微黄,脉弦数。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优势分析
内异 症 患 者 中 , 孕 症 约 占 3 % 4% 是 女 性 不 孕 的主 不 0  ̄ 0 , 要 病 因之 一 , 是本 病 的 另一 临床 特 征 。 中 医药 治疗 本 病 不仅 也 解 除盆腔疼痛, 同时 可 恢 复 卵 巢 正 常 排 卵 和 性 激 素 分 泌 , 进 促 输 卵 管 的 通 畅 , 而 提 高 内 异 症 患 者 的受 孕 能 力 , 复 女 性 的 从 恢 生殖 健 康 。现 代 医 学 研 究 也 显 示 , 娠 是 内异 症 最 有 效 的 生理 妊 治疗 。中 医药 即是 通 过 促 进 女 性 生 殖 健康 进 一 步提 高对 内异
有侵 袭 性 、 复 发 性 、 恶 性 行 为 的 良性 疾 病 , 发 生 于 具 有 卵 巢 多
2 1 改善 盆腔疼痛, 高生活质量 . 提
瘀 血 留滞 , 阻碍 气 机 , 通 则 痛 , 是 内异 症 盆 腔 疼 痛 形 成 不 这 的中 医病 理 。由于瘀 滞 日久 , 与湿 结 , 与痰 滞 , 或 或 反复 缠 绵 不 愈 耗 伤 正气 , 实 夹 杂, 虚 形成 疼 痛 顽疾 。 中医 通 过辨 证 论 治 , 补 肾 或
传 统 中 医 学 无 “ 宫 内膜 异 位 症 ”病 名 , 据 其 临 床 表 现 , 子 根 町归 属 于 “ 经 ” 瘕 瘕 ” 不 孕 ” 月经 不 调 ”等 范 畴 。反 痛 、“ 、“ 、“
化 瘀 、通 络 止痛 。 代 研 究 也表 明, 现 中药 能 降低 血 浆 中血 管 加压
文 章编 号 1 0 — 3 4 2 20 —0 601 0 5 5 0 (01 )50 0 — 根 据 患 者 证 候 及 体 质 不 同, 结合 生 理 周 期 及 各 阶 段 阴 阳气 血 盛 衰 偏 倚 , 定相 应 的治 疗 原 则 、 方 用 药 ; 从 整 体 调 控 出发 , 确 处 并 采 取 多方 法 、 多途 径 给 药 , 药物 在 不 同环 节 上 起 到 相 互 协 同 使 的作 用 , 不 良反 应 小 , 且 停药 后 复 发 率 低 。
中医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临床应用价值论文
中医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337-01【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sis,em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并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
结果:本组1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过积极的中医治疗,其中痊愈16例,显效64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达90.00%(108/120);无效6例,占10%(12/120)。
结论: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更是疑难病,治疗上有一定的困难。
引起患者痛经、不孕不育,因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部分患者还有丧失劳动能力的可能。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手术治疗是一种细胞减灭性治疗,而不是一种根治性疗法,3年内的复发率可达50%以上;西医治疗复发率高,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具有理法方药灵活、疗效可靠、副作用小等优点[1]。
我院于2008年2月~2010年2月对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并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0年2月按照随机数字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生育协会(afs)1985年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诊断标准[2]。
均为女性,年龄23~50岁,平均29.8±6.7岁;病程3~9年,平均3.9±2.7年;内异症中医诊断标准:月经紊乱,经期前后少腹固定性刺痛并拒按,腰骶部不适或疼痛,逐渐加剧;盆腔病理性包块,结节;舌质紫或舌体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入选的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与所有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发生在30-40岁的女性身上,在少女身上少见,以痛经、非经期腹痛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并且这种痛经、腹痛还是渐进性加强,是一年痛过一年的。
除了痛经、腹痛外,还有的患者会出现性/交痛、盆腔疼痛合并有盆腔包块者、甚至是性/交。
患者多是因为痛经或者是性/交就诊而被确诊,部分患者在做盆腔检查时,可以在双侧宫骶韧带、子宫直肠或后穹窿触痛结节。
同时可有子宫后位、活动度差或妇检囊性不活动的包块出现。
中医里面并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病名,但是根据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病症,多是属于中医里面的“痛经”、“蒹葭”、“月经不调”、“性/交”等病者。
而出现上述的病症,多是“淤血阻滞胞宫,导致冲任失调,而淤积日久,又能影响到脏腑、气血功能,继而又出现气滞血瘀,渐渐成蒹葭的病理改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以减轻、消除疼痛;减灭和消除病灶;调经和促进生育;减少和避免复发为主要的治疗目的。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淤血阻滞胞宫、冲任失调”,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为主,患者可以服妇炎丸治疗。
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时候,依据“不同则痛”的原则,采用活血化瘀药缓解、消除患者疼痛的不适症状,疏通瘀滞的脉络。
另外,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上,不仅仅是用到活血化瘀,针对患者体内的湿邪之气还应用到“清热解毒除湿”,对于部分患者出现的尿频、尿刺痛、尿急等症状,还可以运用到利尿通淋排毒;通过“活血化瘀”为主,“清热解毒除湿”“利尿通淋排毒”为辅,最后辅以穿山甲的引进作用,直达病灶,彻底治愈子宫内膜异位症。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要做到:月经期间减少剧烈运动,经期严禁性/生活,经后还有少量血色白带慎于房事。
另外,少做手术,如人工流产手术、宫颈手术、剖腹产手术等等,避免子宫内膜种植于手术创面,或是出现在手术的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