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资料]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这些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内涵,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象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一月一日,通常在公历的一月下旬或二月上旬。

中国人庆祝春节的方式非常丰富多样,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包括贴春联、贴门神、除夕夜的年夜饭和放鞭炮等。

此外,舞龙舞狮、写春联、赏花灯等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活动。

春节期间,人们在家庭中团聚,共度美好时光,传递着亲情、友情和爱情。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通常在公历的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

这一天,中国人会去祭扫祖先的坟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踏青赏花。

人们会到郊外或公园里,感受春天的美好,放松心情。

此外,人们还会悬挂柳条和插上艾草,以驱除邪气。

传统的清明节食品有青团、清明果和爬山虎。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国家法定假日之一。

端午节位于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屈原自杀身亡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以驱走恶势力。

端午节还有各地的特色活动,比如说在南方的地方,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戴香囊、挂艾草等等。

北方则有草人、赛马、击球等传统活动,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一天,也是全家团圆的时刻。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和吃柚子。

月饼是中秋节最有代表性的食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传统的五仁月饼和莲蓉月饼。

此外,人们还会在中秋节的晚上赏月,月亮的圆形象征着团圆的圆满和吉祥。

而猜灯谜和吃柚子则是另外两个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传统节日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节日。

比如说元宵节,是在农历一月十五,人们会举办灯笼展览、猜灯谜等活动。

2023年全年资料 传统节日

2023年全年资料 传统节日

2023年全年资料传统节日
春节 (2023年2月17日 - 3月5日)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通常在公历的1月底或2月初举行。


们通常会回家与家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并进行各种传统的庆祝
活动,如放烟花、舞龙舞狮等。

清明节 (2023年4月4日 - 4月6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奠节日,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期间,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烧纸钱,清理墓地,并举行各
种纪念活动。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传统的民俗游戏和文化表演。

端午节 (2023年6月5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此时,人们会挂菖蒲、插艾草,吃粽子,并举行龙舟竞赛等活动。

其中最有名的传统
活动是龙舟比赛,吸引了许多游客参观。

中秋节 (2023年9月27日)
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誉为“家人团圆的节日”。

此时,人们会一起赏月、吃月饼,并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灯、
猜灯谜等。

此外,还有传统的舞狮表演和做龙灯等活动。

国庆节 (2023年10月1日 - 10月7日)
国庆节是中国的国家节日,庆祝中国的独立和发展。

在国庆节
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升国旗仪式、花车巡游、烟花表演等。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各种文艺演出和庆祝活动。

以上是2023年全年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意
义和庆祝方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一月1月1日腊八[农历]释迦如来成道日[农历]1月6日小寒1月9日尾牙[农历]1月16日小年[农历]1月17日送神[农历]1月20日大寒1月22日除夕[农历]华严菩萨圣诞[农历]1月23日春节[农历]弥勒佛圣诞[农历]1月24日回娘家[农历]1月25日祭祖[农历]1月26日迎神[农历]1月27日破五[农历]路神生日[农历]1月28日定光佛圣诞[农历]1月29日天公生日[农历]二月2月4日立春2月6日元宵节[农历]2月19日雨水2月23日二月二龙抬头[农历]土地公生日[农历]2月29日释迦牟尼佛出家[农历]三月3月1日海空上师生日[农历]3月5日惊蛰3月7日释迦牟尼佛涅槃[农历]3月11日观世音菩萨圣诞[农历]3月13日普贤菩萨圣诞[农历]3月20日春分3月25日清海上师圆寂日[农历]四月4月3日寒食节4月4日清明4月13日妈祖生辰[农历]4月20日谷雨4月24日文殊菩萨圣诞[农历]海空上师出家[农历]4月28日释迦牟尼佛圣诞[农历]五月5月5日佛吉祥日[农历]立夏5月21日小满六月6月5日芒种6月21日夏至6月23日端午节[农历]七月7月1日伽蓝菩萨圣诞[农历]7月7日小暑7月21日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诞[农历]7月22日大暑7月24日姑姑节[农历]八月8月6日观世音菩萨成道[农历]8月7日立秋8月17日农历七月初一:鬼门开[农历]8月23日七夕[农历]处暑8月29日大势至菩萨圣诞[农历]8月31日鬼节(农历七月十五)[农历]九月9月7日白露9月9日龙树菩萨圣诞[农历]9月15日地藏菩萨圣诞[农历]农历七月三十:鬼门关[农历] 9月22日秋分9月30日中秋节[农历]十月10月3日圣人节[农历]10月8日寒露10月23日重阳节[农历]霜降十一月11月2日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农历] 11月7日立冬11月13日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农历]11月18日达摩祖师圣诞[农历]11月22日小雪十二月12月6日大雪12月19日阿弥陀佛圣诞[农历]12月21日冬至。

传统节日的资料

传统节日的资料

传统节日的资料【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据说,五月初五日是纪念春秋时吴国无辜被杀的功臣伍子胥的日子。

传说伍子胥死后变成涛神,民间就有迎涛神的风俗。

后来,这些风俗又和纪念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据说屈原愤而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用糥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各样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年糕的来源。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吃月饼的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动暴的日子写在纸条上,放进月饼馅子里,以便相互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起义。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
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以下是其中16个的介绍: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

家人团聚,吃团年饭,放烟花,贴春联等是春节的传统活动。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

3.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纪念屈原的节日。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4.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赏月、吃月饼、猜灯谜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5.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敬老、登高、赏菊花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

6. 清明节:农历四月初四日前后,祭祖、扫墓、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

7. 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日,祭祖、踏青、赛龙舟是端阳节的传统活动。

8.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挂蒜、喝腊八茶是腊八节的传统活动。

9. 元旦节:1月1日,西方的新年传统节日,中国也逐渐庆祝。

10. 情人节: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中国也逐渐庆祝。

11. 妇女节:3月8日,庆祝女性权利和成就的节日。

12. 劳动节:5月1日,庆祝劳动者权利的节日。

13. 父亲节:6月第三个周日,庆祝父亲的节日。

14. 母亲节:5月第二个周日,庆祝母亲的节日。

15. 教师节:9月10日,庆祝教师的节日。

16. 国庆节: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节日。

阅兵、焰火、升旗等是国庆节的传统活动。

这些传统节日和民俗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和家庭和睦的象征。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

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 鲜花、纸钱等物品,并祭拜祖先,表达孝道和对先人的思 念之情。
蹴鞠
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类似于现代的 足球,由皮球和球门组成,人们可以在草地上踢球,展示 自己的球技。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会在树枝 上悬挂秋千,欢快地荡来荡去,寓意着迎接春天的到来。
06 重阳节
重阳节简介
• 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日子。这个节日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 时期。重阳节是道教的节日,也被认为是老年节,是尊老、敬老、爱老的重要节日。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远眺
重阳节登高是传统的习俗,人们会去山 野、公园或者高楼大厦登高远眺,寓意
02
03
春晚
除夕夜的全民文化盛宴, 包括歌曲、舞蹈、相声、 小品等各类节目,以及现 场互动游戏等。
放鞭炮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放鞭 炮庆祝,驱逐邪魔和带来 好运。
拜年走亲访友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去拜 访亲戚朋友,互相祝福和 分享喜悦。
02 元宵节
元宵节简介
节日起源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 上元节、灯节、元夕等。
元宵节也是一个社交的节日,人们会 互相拜访、交流,增进友谊。
03 清明节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 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 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着悠久的历史 和文化内涵,是中国 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 一。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传统节日的资料大全

传统节日的资料大全

传统节日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瑰宝,它们与特定的历史和宗教传统联系在一起。

这些节日是人们传承文化、弘扬民俗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欢庆团圆、祈福祈愿的重要时刻。

下面是关于一些传统节日的资料大全。

1. 春节(中国)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的开始。

春节的庆祝活动主要包括家庭聚会、贴春联、发红包、吃年夜饭、放烟花爆竹等。

传统的庙会和舞龙舞狮表演也是春节期间的常见活动。

2. 元宵节(中国)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春节之后的第15天。

这天晚上,人们赏月、猜灯谜、吃元宵等。

其中,元宵节的主题食物是元宵,它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甜点,馅料多样,如芝麻、豆沙等。

3. 清明节(中国)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日期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祖扫墓,烧纸钱,悼念亲人,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龙舟竞赛等民俗活动。

4. 端午节(中国)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喜爱吃粽子,还会划龙舟竞渡,挂艾草镇邪等。

端午节的主要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自尽,并以各种方式驱赶瘟疫和邪恶。

5. 中秋节(中国)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

人们会赏月、品尝月饼、赏花灯,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各种传统表演,如舞狮、舞龙等。

6. 圣诞节(全球范围)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宗教节日之一,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唱圣诞歌曲等。

圣诞老人是圣诞节的象征之一,他会给小孩子送礼物。

7. 愚人节(全球范围)愚人节是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开玩笑、戏弄别人,一些媒体也会发布假新闻来愚弄读者。

愚人节的起源已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源自法国,贵族将1月1日作为新年的开始,但有些人仍然在4月1日庆祝新年,被称为“四月愚人”。

8. 得墨忒耳节(希腊)得墨忒耳节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女神得墨忒耳的庆祝节日,一般在每年的5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

列举8种家乡节日风俗民俗

列举8种家乡节日风俗民俗

列举8种家乡节日风俗民俗1、春节:春节习俗历史悠久,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一般要在除夕当天晚上吃团圆饭,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代表团圆美满,红灯笼、爆竹也是不可缺少的,人们贴春联,穿新衣,逛街购物,看春晚,拜年,贴门神,香案点灯,分发红包等,每家每户举行庆祝仪式,为迎接新的一年添福气。

2、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人们一般要把端午节作为拜拜文明,尊师重道这样一个机会。

人们调制粽子,喝雄黄酒,吃桂花糕,赏菖蒲,赛龙舟,悬赏英雄,歌咏诗词,宣扬抗击疾病的伟大事迹等。

3、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人们在这一天最重要的习俗就是赏月、赋诗和吃月饼。

中秋节拜月艺术诞生于汉代,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代表着民族精神的团圆,是传统的民族节日。

4、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以祭祖和登高观花为主要内容。

当天,家家户户都会熬制花粥、厨房制作糕点、特制餐桌上摆满食品,整个重阳节都是一片秋意和欢乐的集体盛宴。

5、中元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叫冥节,是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之一,属于七夕的前一天,一般七月十五日,有“赛鬼”和“赛神”的习俗。

它化灭阴阳,传授归元的精神。

中元节有划船比赛,有灯谜题,有拜祭先祖,有礼佛祈请福禄,还有热闹非凡的肉宴,这是中元节的主要风俗习惯。

6、乞巧节:乞巧节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是中国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唯一一个专门庆祝女子的节日。

当晚,家家户户都要设桌,在桌子上摆上糖果,水果,糕点等,以示对女儿的祝福。

有专门的民俗歌曲,歌述和表达了丰富的乞巧要求和祝愿。

7、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新年里最后一个传统的节日,往往是十五天的中国节日里最热闹的一天,也是一年之末的节日,是一种传递岁月的祝福与希冀的象征。

当日,家家户户要精心准备吃元宵,然后放爆竹,看花灯。

人们欢声笑语,互劝元宵,街上到处都是灯火辉煌,充满欢乐和祝福。

8、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叫农历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又称寒食节,人们要在晚上尝冷饭吃寒食,全家大小男老女小,老人与小孩都要尝冷饭吃,表达全家团圆的情意。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一、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便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也是过去姑娘小伙最喜欢的日子之一。

三、清明节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出,抱树而死。

后来晋文公为悼他,禁止国人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最初确定在寒冷的冬季,后来“随时之宜,唯变所适”,逐渐演变确定在了清明节令期间。

鉴于寒食节活动内容长期在清明节日期间进行,久而久之,寒食节名称渐渐被“清明”所替代。

一般风俗是在清明前一天或两禁火禁烟,吃冷食。

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的资料

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的资料

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的资料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源于农耕文化和宗教信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这些节日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家庭团圆的时刻,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的资料。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农历新年。

春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民每年的新年,也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家庭团聚日。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祭神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吉祥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走亲访友等。

各地还有各种传统的民俗表演,如舞龙、舞狮、京剧变脸等,使得春节充满了欢乐和热闹。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四或五日。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和扫墓祭奠的节日,也是中国24个节气之一。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祭奠祖先,祭拜先人的坟墓,并清理墓地,调整衣冠,寄托哀思。

一些地方还有一些特色的传统活动,如踏青、插柳等。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为五月节、端阳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吉祥活动。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叫做"喂五毒",人们会在门口放置五颜六色的五毒图案,用以祈求平安健康。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赋诗等活动。

一些地方还有一些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祭月、舞龙舞狮等。

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踏秋节、登高节等,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重阳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在重阳节期间,人们会登高望远、赏菊观秋、吃重阳糕等。

一些地方还有一些特色的传统活动,如爬山、赏菊等。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

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庆祝。

春节起源于古代对神灵的祭祀和驱逐邪恶精灵的习俗,现已成为中国人民欢庆新年的重要方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贴福字、家人团聚共进晚餐等,热闹非凡,喜庆满满。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正式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庆祝。

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因为这一天的晚上,人们会点亮各种灯笼,使城市充满热闹喜庆的气氛。

此外,人们还会组织灯谜游戏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

元宵节的重要食物是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祭祖节日,通常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时节举行,大约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在清明节,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献花、祭拜,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敬意与思念。

此外,人们还会参加踏青、放风筝和采摘青菜的活动,使清明节充满生机和希望。

端午节端午节,也称为龙舟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端午节的起源与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有关。

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包粽子、挂艾草以驱邪等活动。

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粽子,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味道香甜可口。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日的节日,通常在每年的九月或十月庆祝。

中秋节是人们阖家团圆、赏月、品尝月饼的日子。

月亮在中秋节晚上最圆,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赏月、祭拜月亮,并分享美味的月饼。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段富有诗意的传说,讲述了美丽的仙女嫦娥在月亮上生活的故事。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九日举行。

重阳节是尊敬和关爱老人的节日,人们会带着老人登高、赏菊花、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寓意着坚韧和吉祥。

此外,人们还会吃一种特殊的饼干——重阳糕,它的形状像一个九,寓意长寿。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

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汉族传统四大节日

汉族传统四大节日

汉族四大传统节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1、春节,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气象物侯的特点有关,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

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龙日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等。

端午习俗主要有赛龙舟与食粽子等。

食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赛龙舟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一种活动,后逐渐传播开并形成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龙舟竞渡形式敬龙神的习俗。

4、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每年都会有很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介绍。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通常在正月初一庆祝,这一天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辞旧迎新。

春节期间,中国人还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以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来临。

此外,舞龙舞狮和赏花灯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

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15天,也是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吃元宵,同时也会举办灯笼展览和猜灯谜的活动。

元宵节标志着新年的结束,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烧纸钱,并且会整理坟墓和祭拜祖先。

此外,也有一些地方会举办踏青游玩、放风筝等活动。

端午节端午节,也被称为龙舟能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

这一天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穿五彩丝线,同时也会有划龙舟比赛的活动。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这一天人们会与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同时也会有猜灯谜的活动。

象征中秋节的物品有月饼、石榴、柚子和兔子。

重阳节重阳节,也叫做老人节,是农历九月九日。

这一天是为了祭拜祖先、敬老和防备瘟疫而设立的节日。

人们会登高远足、赏菊花、吃重阳糕,并且佩戴茱萸。

重阳节也是表达敬老心意的好时机。

除夕除夕是中国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新年的前夜。

人们会进行大扫除,希望能洗去一年的疲惫和晦气。

此外,还有祭神、贴春联、对联和守岁等传统活动。

午夜时分,人们会燃放烟花,迎接新年的到来。

总结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样,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这些节日不仅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反映了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民俗习惯。

无论是春节、元宵节,还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每个节日都具有特殊的魅力和美好的寓意,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团聚。

中国8大传统节日的资料

中国8大传统节日的资料

中国8大传统节日的资料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重要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

下面将介绍中国的8大传统节日。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窗花、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此外,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还会拜年、送红包,以及观赏烟花爆竹。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赏灯活动,观赏各种精美的彩灯。

此外,还有元宵汤圆的传统,人们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腾腾的汤圆,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

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献上鲜花和食物。

此外,还有踏青的习俗,人们会到郊外或公园,欣赏春景、野餐、放风筝等活动。

4.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定在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吃粽子,并且在门上挂上艾草和菖蒲,以驱邪避疫。

同时,还有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和饮食习俗等。

5. 七夕节: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也被称为中国的“牛郎织女节”。

位于农历七月七日,人们会庆祝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向牛郎织女祈求智慧和美满婚姻,还有举行各种浪漫的活动,如写信、放飞孔明灯等。

6.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

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菊花。

此外,还有拜月、嫦娥奔月的传说,以及欣赏灯笼、赏桂花等传统习俗。

7.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定在农历九月初九。

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赏菊花,还有吃重阳糕和插茱萸等习俗。

此外,还有拜山、祈福、避邪等传统活动。

8. 元旦节:元旦节是中国的法定节日,即公历的新年。

每年的1月1日,人们会进行庆祝活动,如举行文艺演出、燃放烟花爆竹等。

此外,还有送祝福、贺卡交流等方式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不仅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也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和归属感。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

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

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

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

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

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

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

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

《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

各进一鸡子。

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_节日庆典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_节日庆典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橙子采集了有关资料供大家参照!现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特别的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长历史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无疑不是从太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到现在的节日风俗里,还能够清楚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出色画面。

阴历正月1、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寿辰,佛教中弥勒佛寿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 30 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 ( 孙思邈 ) 寿辰。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寿辰。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寿辰,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寿辰。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头诞辰 ( 祭石头 ) 。

11、正月十二:火日,风俗中老鼠娶老婆日,炒黄豆 ( 老鼠眼 ) ,1 / 6点百火,丢百病。

12、正月十三:上 ( 试) 灯日,关公升天日。

1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尧的寿辰。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有关。

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

先人以为,是日“天一世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

神话与节令像交融,就形成了天穿节这一风俗节日传统。

天穿节的主要风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扎针。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 ( 填仓节 ) ,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阴历二月1、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诞辰。

2、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仰头、青龙节,佛教中济公菩萨诞辰。

3、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寿辰。

4、二月十二:花朝节 ( 一说二月十五 ) ,又称花神节,百花诞辰,花神诞辰 (花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
二(谈谈天文学意义上的冬至节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

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三(结合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简介各地“乞巧节”的习俗
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嘉兴——七夕香桥会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

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

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

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四.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与屈原的传说相结合。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
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屍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屍身。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五(概述你身边发生的春节民俗的变迁,谈谈你个人对这些变迁的含义和趋势的认识。

1、拜年形式
文革以前,老家那里同村人的拜年活动基本是初一的凌晨进行。

而且,大都是同辈的人聚在一起向长辈拜年。

遇到家里挂族谱的就必须跪拜,否则就是对先辈的大不敬;到了健在的未出五服的爷爷辈那里拜年也必须跪拜。

文革以后,这种形式被当作四旧改进了,族谱全部烧毁不让挂了,拜年也不让跪了,只喊一声尊称、问一声好就可以了。

这种文化传统的改变,是特殊历史时期导致的传统文化人为突变。

2、拜年方式
拜年方式变化最大的是异地拜年。

从最早的一封书信算起,有了固定电话以后,变成了一个电话;有了手机以后,变成了一条短信;今天就更容易啦,有了网络以后,一篇博客,您就可以向全国人民拜年了。

3、灯笼
以前,除夕夜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大门口挂大红灯笼。

这种灯笼有两个作用,照明只是它作用中的一小部分,因为毕竟效果有限,真正的作用是到了后半夜,谁家的灯笼亮了,就说明谁家已经收拾好了,可以进去拜年了。

通电以后,灯笼里的蜡烛被电灯取代了,它的照明作用才被增加了许多。

这也算是现代科技与民俗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4、演剧
改革开放以前,农闲的时候,各村就开始组织社员排练剧目,到了春节的时候,各村相互串联演出,男女老少挤在一起看剧很是热闹。

《社戏》里的一些场面,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能看见。

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是原来的社员各顾各得了,最主要的是电视的普及失去了自演剧的生存空间,演剧,在农村就基本消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