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 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1.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
2.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合作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其具备科学探究的基本素养。
4.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提高拓展:
(5)选取一个实际运动问题,如抛物线运动、圆周运动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6)结合实际运动问题,思考图像分析法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生物学等。
4.小组合作:
(7)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以下问题:
a.如何通过图像分析法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b.在不同运动状态下,速度、位移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
3.作业完成后,及时复习巩固,查漏补缺。
4.鼓励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2.新知讲解:详细讲解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如速度-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等,并举例说明。
3.图像分析法:介绍图像分析法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4.实例演示:通过动画、图像等教学资源,演示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速度、位移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状态描述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段运动员百米冲刺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运动员的速度变化。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准确地描述这种变化呢?”
2.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描述运动员的速度变化,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知识拓展:介绍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运动状态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运动状态下的速度、位移变化规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作用与目的:
-通过作业巩固学习成果,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通过拓展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提升学习策略。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二力平衡的条件:
-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非平衡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题:
题目:一个静止在桌子上的物体,当施加一个斜向上的力时,物体将会发生什么样的运动?
答案:物体将沿着力的方向加速运动。因为施加的力不是平衡力,它将会改变物体的静止状态,使物体开始运动,并且由于力的方向,物体将沿着该方向加速运动。
3.摩擦力的计算题: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向右的力,摩擦力大小为10N,求物体受到的净力。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学生作业,提供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改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拓宽知识面。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心得和待改进之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二力平衡、摩擦力等概念的理解。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物理书籍,或访问educational websites,观看相关视频。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1怎样描述运动说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和挑战:
-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误差;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存在合作不充分的情况。
应对措施:
-针对抽象概念,通过更多实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在实验前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掌握正确操作方法;
-加强小组合作的引导和监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预测和推测描述运动状态可能需要的物理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运动的描述方法:介绍位移、路程、速度等基本概念,通过动画和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作用。
2.参考系的选择:以地球自转为例,讲解参考系的选择对物体运动描述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选择合适参考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运动的描述方法及位移、路程、速度等概念;
(2)参考系的选择及其对物体运动描述的影响;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练习和实验报告;
-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观察记录;
-学生课后反馈和自评。
反思和改进措施: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
-对实验操作中常见错误进行总结,提前预警;
-鼓励学生提出建议,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3.实例区:以图示或简单描述的方式展示实际运动案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粤教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 教案
7.1 怎样描述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
知道运动的相对性,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过程与方法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情分析:学生在脑海里的“运动”,大都是相对与地面的运动,而相对于“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学生不是很清楚。
教材分析:本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大多是从生活中现象入手,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最后对运动知识进行了拓展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出示几组运动的图片,教师朗诵章首语,引出本节课题《怎样描述运动》。
日出日落,斗转星移,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风云变幻,川流不息,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下面我们一起感受物理学中,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探索1、用多媒体出示两组图片,一组为自然界中的自然运动:火山喷发、洪水泛滥、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另一组为动物的运动和磁悬浮列车的运动。
这些物质的发展变化都叫做运动,在诸多运动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出示图片:学生思考男孩和女孩的话谁对谁错,为什么?由此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3、学生讨论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得出物体的运动具有相对性。
4、观察飞机在空中加油的动画,说出两架加油的飞机,以其中一架为参照物,另一架的运动情况。
以云层为参照物,飞机的运动情况又如何呢?并说出飞机的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进行?5、播放法国飞行员抓子弹的动画,说一说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随手抓住子弹?6、结合动画谈一谈两个蜗牛的说法为什么不一致?7、总结以上结论可以得出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3沪粤版
一、《课标》要求.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解读:对于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课标》要求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来认识和理解,而不是仅让学生记住有关条文..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地运动形式.知道物质世界处于不停地运动中.解读:这里所说地“多种多样地运动形式”,不只包括物理学中所说地机械运动、电磁运动、热运动、光地传播等,还包括化学、生物学中地运动、天体运动等.实际上自然界中事物地一切发展变化都是运动.了解这些现象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运动地多样性,又能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地世界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能用速度描述物体地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解读: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过速度地计算,初中物理课程再次让学生学习速度,重在让学生体会建立速度概念地科学方法,使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地物理量.关于速度地计算,学生只要会利用公式,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物理量中由两个求出第三个,就符合《课标》地要求了;不要求让学生在追及等问题上浪费时间,也不要把速度问题与其他问题综合起来进行复杂地计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地惯性.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解读:关于惯性,即“物体都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地性质”,《课标》要求通过学生自己地探究来认识.这种探究既包括做简单地实验,也包括对日常生活事例地分析.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用自己地话来表述,目地是培养学生地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该定律地内涵及其严密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地原因.解读:对于二力平衡地条件,《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即可.对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地原因”,要结合具体事例或实验现象,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力可以使静止地物体运动,使运动地物体停止运动,使物体运动速度地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概述本章有怎样描述运动、运动和力地关系两部分,主要内容有: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地运动状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地物理现象.研究运动和力地关系地理论叫“动力学”,是物理学中发轫较早、发展最快地一个分支.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地自然哲学,发展到伽利略、牛顿时代地经典力学,可以说动力学已成为“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地典范……力学之于物理学如同骨骼之于人体.”(霍尔顿)人们对运动和力地研究,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地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地基本方法,对人类地思维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地影响.本章让学生学习运动和力地初步知识及有关科学方法,这些内容在初中力学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作用,它是上一章所学力学知识地延续,又是继续学习浮力、功和能地预备知识,是学生高中进一步学习力学地基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本章教材地编写思路:先了解“运动”地基本知识,再探究运动和力地关系.本章地前两节主要讨论“运动”:第一节定性地介绍什么是机械运动和参照物,运动地相对性,进而扩展开来,介绍自然界中运动地多样性;第二节定量地研究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地快慢,从而建立速度地概念和公式,然后运用速度地概念说明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关于“运动和力地关系”,分为两节:第三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让学生经历较为完整地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理想实验”地科学方法,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第四节研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材安排了个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体验,感悟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怎样运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本章教学地重点是速度地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速度和惯性是力学中地基本概念,在实际中有非常广泛地应用.另外,学生领悟了速度地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对以后学习其他类似地物理量也会有所帮助.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地核心内容之一,它科学地、定性地指出了力与运动地关系,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地原因,在力学发展史上,这一论断具有划时代地意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本章教学地难点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运动状态地改变.由于学生地前概念根深蒂固,让学生确信“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教学地难点.另外,由于学生地运动学知识很有限,头脑中又没有矢量地概念,理解“运动状态地改变”比较困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本章内容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动力学地规律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与学生地生活经验不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地现象,例如有地学生嘴里念着牛顿第一定律,可遇到实际问题还是认为“没有力运动就会停止”.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引导学生在大量观察、实验地基础上,运用分析、推理、想象等方法,概括总结出规律;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多分析生活、生产中地一些实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编写特点本章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一些特点:⑴以科学探究为线索,落实三维目标.只需游览一下本章地节标题,您就会明显地感受到本教材与传统教材地不同:原来地节标题大都是“机械运动”“速度”“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二力平衡”等,而本教材地节标题是“怎样描述运动”“怎样比较运动地快慢”“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编写视角从“知识传授”变为“问题探究”.再看本章教材每一节内容地展开,一般先提出问题,然后是图片、事例等素材,或者是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究、思考、感悟,自主获取物理知识.这不仅仅是教材呈现形式地改变,更是理念地更新,是学习方式地转变.例如本章第三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让学生经历较为完整地科学探究过程,建立牛顿第一定律;其他各节共安排各种活动个,每个活动都提出了明确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形式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知识、感悟方法、提高能力、产生兴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⑵根据学生地认知规律,安排教材内容.本章教材按照人们认识事物地一般规律,由浅入深,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综合,从现象到规律,从生活到物理,组织编排各节教学内容.就全章而言,先学习运动学,再探究运动和力地关系.关于运动学,先定性探讨机械运动现象,再定量研究运动,即运用数学工具和物理方法建立描述运动快慢地物理量——速度,教学难度、深度逐渐加大,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运动和力地关系时,先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再研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因为相对于受平衡力和非平衡力地情况,“不受力”涉及到地因素少,思路较为单一.另外,这样编排也是从学生地实际出发,首先突破学生头脑中业已存在地错误地前概念(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地原因),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地观念,建立牛顿第一定律,为进一步学习“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扫除障碍,铺平道路.从物理学发展地历史来看,也是伽利略先解决了“没有力物体究竟能不能运动”地问题,牛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然后进一步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跟外力地定量关系”,建立了牛顿第二定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⑶以科学方法为指导,拓宽学生思维.本章教材在突出科学探究地同时,还非常重视科学方法地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物理地过程中,领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在讨论“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通过几个孩子做游戏地情景图,指出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择参照物,再将物体与参照物对比……隐性地渗透“比较”地方法(即先选择标准再比较).在比较物体运动地快慢时,显性地提出比较快慢地两种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建立了速度地概念,这一点与传统教材相比有着很大地不同.在“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和研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地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地基本方法.在力学地发展历程中,伽利略所开创地研究物理地基本方法——科学实验和科学推理地方法,被爱因斯坦誉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地成就之一”,为此在第三节地“金钥匙”栏目中,教材专门对“理想实验”法作了明确地介绍,学生结合该栏目反思探究地过程,对实验地认识将得以升华,从而领悟到科学方法地真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课时安排本章共节内容,建议全章教学用课时,其中第节用课时,其余每节各用课时,复习总结用课时.。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 第二节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第二节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单元第七章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过程与方法:3、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和讨论,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了解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4、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原本比较熟悉的速度,有新的、更加透彻的认识,从中体验到科学方法的魅力,学会用科学方法研究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
重点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列车各种车票,请同学们说明:T369的“T”、 K267的“K”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不仅汽车、火车、飞机等运动快慢是人们所关心的,体育比赛中也需要比较运动的快慢,怎样比较运动快慢呢?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引入新课讲授新课(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多媒体播放短跑比赛的视频,当比赛进行到中途时,暂停播放,问题:就现阶段来说,谁跑的快,你是如何判断的?继续播放,直至运动员全部到达终点,问题:到达终点后,裁判员是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的?2、小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②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多少(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1、速度的定义:学生分析具体的事例:(1)、火车第六次大提速后可在5min内行驶15000m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40s可行驶1400m,火车和汽车谁运动快,为什么?(2)、为什么用“路程与时间的比”能比较出物学生观察视频,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具体事例认识速度,理解速先由学生说出分析过程,教师板书分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给出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022年粤教沪科物理八下《第七章运动和力》公开课专用教案
第三节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解释简单的力和运动的现象。
(3)初步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过程与方法(1)乐于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与过程(2)、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实验中的现象,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分析、猜想、推理总结。
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设计思路: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现象——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出发,提出问题激发矛盾,接着安排探究活动1,认识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为了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本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为探究活动,力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牛顿第一定律.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解释简单的力和运动的现象。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及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推理教学器材:斜面、小车、木板、毛巾、棉布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通过对物理学史上的几位著名人士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描述介绍,让学生自己发表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认识到力和运动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而引入到活动探究上来。
二、新课教学:(一)、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演示实验:在桌面上推动物体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立即停止.演示实验:在桌面上再推动物体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产生运动或继续保持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动或就要停下来.”即:物体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运动和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活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提出问题: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只受到阻力的作用,当阻力变小时,物体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设计验证实验:介绍与观察教材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思考以下问题:①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其目的是什么?(获得相同的水平初速度,要通过实验来说明)②让同一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表面上运动的目的是什么?③几次实验中是否需用同一辆小车?收集证据与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比较每次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将实验探究结果记录在书本的表格内。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 沪粤版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2 沪粤版1. 力、速度、惯性的区别与联系:首先,他们的定义不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这过程中至少存在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速度则是反映物体快慢的一个物理量,一般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
而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他的大小用物体的质量来量度。
其次,它们之间的联系。
力与速度的关系: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而物体要运动并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这正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快。
并不一定是速度越来越大,也可以使速度的方向改变。
也可以使速度越来越小。
速度与惯性的关系:惯性能够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直到有力来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惯性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没有关系。
2.“力和运动”解题思路与方法:(1)解答有关惯性现象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应抓住两条规律:①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 牛顿第一定律第一步,明确所研究的物体原来处在什么状态(是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第二步,指明某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因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第三步,指明另一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并得出结论。
(2)解答有关平衡力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应抓住两点:① 平衡力的定义;②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分为两步(两步曲)第一步,明确所研究的物体是在哪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步,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同物体、共直线,等大小,反方向共四个条件),得到题目要求得到的有关结论。
(3)解答有关力和运动关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应该抓住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正确理解上面这句话,切不可片面或想当然。
【典型题例】[例1] 有两上鸡蛋,一生一熟,让它们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开始转动()A. 生鸡蛋很快停止转动、熟鸡蛋转了一会儿才停止。
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 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
粤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全章教案。
共四节第七章运动和力7.1 怎样描述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l)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泞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
(3)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人最生活事例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山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人益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教学难点: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人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人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二)、教授新课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辩题:火车到底动还是不动?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观点--相对于站台火车不动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火车动学生活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看图7-1,怎么判断谁运动了?学习参照物的概念分析得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看图: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图7-2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怎样描述运动 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第一节怎样描述运动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怎样描述运动单元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过程与方法:4、通过对大量生活事例的观察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5、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难点选取运动的物体作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及认识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
提出问题:宇宙中一切都在运动吗?物理学怎样描述运动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一)、机械运动”1、学生观察教材“活动1”,完成下面两个问题A、图中哪些小孩运动了,哪些小孩没动?B、你是怎样判断的?2、学生讨论后请一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完善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总结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学生讨论思考了解什么是参照物和机械运动参照物: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先选参照物,再作比较4、多媒体图片播放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或所选的参照物5、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征?小结: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巩固提升1.【2017.淮安】周末,小明乘坐“今世缘”号有轨电车去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在有轨电车行驶过程中,小明觉得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21教育网A.轨道旁的行道树B.沿途的路灯杆C.有轨电车的车厢D.迎面来的轿车2.【2017.扬州】如图所示,菲菲和翔翔坐在车厢内,观察判断火车的运动情况。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光滑木板
粗糙木板
分析与论证
1.(填写课本上49页的空格)
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距离就越长。
[讨论]:假如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突然消失了,那么运动的小车将会怎样?[总结]: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
实际上,接触面光滑,完全没有摩擦是做不到的。
这里,用设想完全没有摩擦的理想化的方法进行推理,通常叫“理想实验”,它是科学推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果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为零,速度也就不再减小,将永远运动下去。
小车不受力也能够永远运动下去,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和牛顿的研究成果,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后,让学生阅读“金钥匙”栏目中的内容,反思实验过程,体会“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
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提醒学生注意琢磨定律的含义。
教师可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⑴本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⑵其中“一切”“总保持”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总结:“一切”表示这个定律具有普遍性,没有例外,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总保持”是指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二)、惯性
[教师实验]:
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硬币下的硬纸板;
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旨在让学生理解物体在受力时的运动状态,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设计实验,如用力推静止在桌面上的小车,使其运动起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受力时怎样运动?
3.提出问题:为什么踢出去的足球会继续滚动?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
4.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在受力时会根பைடு நூலகம்力的作用效果发生相应的运动。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实验教学:利用实验手段,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5.总结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3.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难题。
4.能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共同探究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HY沪粤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第七章 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含教学反思)
第七章运动和力7.1怎样描述运动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会根据参照物科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3.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4.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如激烈的足球比赛,优美的冰上芭蕾;火箭拔地而起,瀑布飞流直下;辽阔的草原上万马奔腾,蔚蓝的天空中飞机编队拖着彩色烟雾在做特技飞行;子弹击碎鸡蛋的慢镜头特写,花朵盛开的快镜头播放……画面戛然而止,学生意犹未尽。
这时,可声情并茂地诵出如下文字:“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草长莺飞,万马奔腾。
公路上车辆如梭,川流不息;长空里机群呼啸,风驰电掣。
运动使我们的世界变化多姿。
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运动吗?物理学中怎样描述运动?”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活动1: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观察下图:(1)对比甲、乙两图,判断:哪个小孩运动了,哪个没动?(2)你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重点应放在第二个问题上,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感悟,体会“比较”的方法。
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点明参照物的概念: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一个物体作参照,这个物体叫参照物。
活动2: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教师引导:先选参照物,再作比较,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教师提问:除了以上例子外,还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作出判断的?学生列举大量生活实例。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总结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作机械运动。
探究点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多媒体展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晋朝葛洪《抱朴子》“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唐无名氏《浪淘沙》“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唐李白《秋浦歌》活动1:学生齐声朗诵,并对之做出分析和解释。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强调惯性的概念,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力与运动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学习物体受力时的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二、学情分析
针对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的内容,学情分析如下: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理解了速度、力的概念,并掌握了基本的力学单位。然而,对于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及其与力的关系,学生可能仍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2.了解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的概念,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新课教学:以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理解物体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粤教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
7.4 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索实验中,渗透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二力平衡条件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具:教师用:演示用弹簧测力计,铁架台,滑轮组;学生用:每组(四人)2个弹簧测力计,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如图1所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电脑演示]: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图1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力的平衡小组讨论(四人一组):让同学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并在投影片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同学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建议同学们用实验去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4 沪粤版 教案
运动和力课程资源1.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演示仪如图1所示,取口径较大的长玻璃管(如40W的废日光灯管,洗净荧光粉),内装粘滞性较大的液体,如机油、甘油或植物油。
放入一个调好密度的小球或小瓶(装有铁屑或外绕铁丝),用磁铁将小球固定在底部,移去磁铁,小球直线上升,做直线运动。
管外贴一白纸条,用铅笔在纸条上标出一些等距离的刻度线,配合节拍器或钟表,观察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研究小球做的是匀速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小球的密度调节得当(略小于液体的密度),移去磁铁后,因F浮>G,小球会上升,小球起动后粘滞阻力加大,致使三力基本达到平衡,在测量误差范围内,可以作为匀速直线运动。
2.自制气垫盘用气垫盘可以近似地演示物体不受阻力时的运动状态。
气垫盘的制作方法如下:取一只橡皮塞或软木塞,在其中心钻一个直径约为1~2mm的圆孔,孔洞对准废唱片或光盘中央的孔,将它们胶合在一起(胶合处用蜡密封,不能使缝隙处漏气)。
将充气的气球套在橡皮塞上,然后把唱片放在水平玻璃板上,松开气球颈部的扎线或夹子,由小孔喷出的空气在唱片和玻璃间形成气垫,如图2所示。
这个气垫能使唱片游离在玻璃之上,摩擦极小,它在玻璃板上运动时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3.能证明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取直径为50cm的白色搪瓷面盆1个。
为便于观察,用特种铅笔,在面盆边缘沿顺时针方向每隔30°作一标记,将其12等分,分别为0°、30°、60°、90°……360°。
为防止外界振动和干扰,将盛满清水的面盆置于底楼的水泥地面上。
取一张吹塑纸(一种较薄的泡沫塑料纸,有很多颜色,在文具店或美术用品店都可以买到),用刀片剪裁成宽0.1~0.2cm,长8cm的纸条。
将吹塑纸条浮于面盆水面上,两端平稳地指向0°和180°。
为防止风吹和外界影响,可在面盆上盖一薄板。
经过3~4h,轻轻打开薄板,你会惊奇地发现,吹塑纸条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这是因为我们在北半球,面盆随着地表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其运动状态(方向)发生了改变,而浮于水面的吹塑纸条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其指示角度的变化,恰恰验证了地球的自转。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将详细阐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的7.4节“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物体在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包括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以及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的运动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包括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
2. 让学生掌握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的运动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分析。
2. 教学重点: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变化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 知识讲解:讲解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包括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以及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的运动变化。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变化。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判断和运动变化分析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变化的规律。
7. 作业设计:布置一道有关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和运动变化的习题,要求学生解答并写出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1. 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
2. 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加速、减速、改变方向。
沪粤版初二物理 第七章 力和机械教案
沪粤版初二物理第七章力和机械教案
沪粤版初二物理第七章教案
7.1怎样描述运动教案(一)
7.1怎样描述运动(二)教案
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一)教案
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案(二)
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一)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二)教案
惯性和惯性现象教案
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一)
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二)教案
第七章复习一教案
第七章复习二
7.1怎样描述运动(一)
一、课标要求
1、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运动的。
2、了解人们描述运动的不同方式,举出文学、绘画等作品中描述运动的例子。
3、知道如何用科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全章教案。
共四节第七章运动和力7.1 怎样描述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l)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泞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
(3)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人最生活事例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山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人益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教学难点: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人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人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二)、教授新课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辩题:火车到底动还是不动?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观点--相对于站台火车不动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火车动学生活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看图7-1,怎么判断谁运动了?学习参照物的概念分析得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看图: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图7-2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多媒体展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晋朝葛洪《抱朴子》“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唐无名氏《浪淘沙》“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唐李白《秋浦歌》学生活动:齐声朗诵,并对之作出分析和解释。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发现这类佳句与运动的相对性相关。
再结合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的相对性”的含义。
学生结合本节的STS观看播放的课件等视频资料,加深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相对运动和静止。
并指明参照物3、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学生活动: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运动教师引导:通过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更多形式的运动。
总结: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六、课堂小结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判别。
2、运动的相对性。
3、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
七、自我评价与作业:P39-40第1、2、3题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感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经历思考与讨论,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兴趣,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2)速度的计算(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三、教学难点: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及速度的计算四、教学时间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录像:动会上的百米赛跑设疑:如何判断运动员的快慢?学生猜想教师点评:猜想是否合理、科学?应该用什么来探究验证?(二)、新课教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多媒体展示:游泳池中,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怎么判断谁游的快?裁判员是怎样判断输赢的?学生讨论:观众看谁在前面,裁判员看用的时间讲解:(1)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例如:在1min内,骑自行车可通过200m,汽车可通过1000m,在相等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长,它的运动比自行车快.(2)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例如:百米赛跑时,11.25s的成绩比11.45s的成绩快.学生看图分析:图7-13(a)、(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图(a)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的最快;而图(b)表明三个运动员在通过相同的路程内,中问运动员所用的时问最短,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总结归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快.如果两个物体各自通过的路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在物理学中,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只要将路程和时间相除,算出各自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可以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了。
2、速度及其计算公式讲解: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学生练习:写出速度的数学表达式。
若用字母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s表示路程,写出速度的字母表达式讲解:(1)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S是在时间t内所通过的路程,t是通过路程s 所用的时间。
(2)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参与计算过程.(3)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例如汽车1s通过10m记作"10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km/h.学生练习:15m/s= ___km/h;1 = m/s例题讲解:一辆汽车经高速公路从合肥开往南京,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始终指在100km /h位置。
合肥到南京为160 km,需要多少时间?已知:汽车的速度v=100km/h,两地之间的距离s=160km求:汽车从合肥到南京需要的时间解:由v=s/t可得t=s/v=160km/100km/h=1.6h=96min答:汽车从A地到B地需要96min学生练习:P43例题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学生看图:看图7-15、7-16,感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讲解:物体在一条直线是上运动,如果速度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出站时速度逐渐增大,进站时速度逐渐减小。
学生活动:比较汽车速度的变化讨论:图7-17(a)、(b)中,两车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讲解:物理学中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如自动扶梯的上下;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其速度的大小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就叫变速直线运动。
如图7-19小球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
讨论:你见过的直线运动中有匀速直线运动吗?有变速直线运动吗?六、课堂小结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的意义、表达式、单位及应用。
3、匀速直线运动吗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七、自我评价与作业:P45-46第4、5、6题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②使学生领会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方法。
③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④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⑤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⑥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2.过程与方法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二、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认识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教学难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表述、正确认识惯性现象。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演示: 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受力后运动,撤力后慢慢止.设疑:那么是不是说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二)、新课教学1、牛顿第一定律讲解: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运动者皆被推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是说,小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
大家都同意他的观点吗?演示实验: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没有用力推它,但小车仍然向前运动。
提问:小车没有受到水平的推力作用却仍然能运动,这不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违背了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1)、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2)、猜想与假设:学生活动:学生对问题做出猜想,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讲解:我们现在还是回到这辆小车,我给它一个推力它就能运动,那么它为什么运动一段距离以后又会停下来呢?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有力阻碍了小车的前进,水平方向上没有其它力的作用,这样我们想办法让摩擦力更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讨论:怎样改变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归纳:我们通过用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材料来改变小车所受的摩擦力。
展示:展示三种材料:毛巾、纸板、玻璃。
让学生感觉它们表面的光滑程度。
讨论:小车滑行的距离会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呢?讲解:摩擦力和初始速度都对小车滑行距离有影响,这里就有两个变量了,我们讲过当探究多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时,我们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
控制摩擦力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速度,观察小车在水平轨道上运动的情况,这探究的是速度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影响,这不是我们今天探究的问题。
我们今天探究的是力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应该在保持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摩擦力的大小,观察小车在水平轨道上的运动情况。
讨论:如何来控制物体开始在水平轨道上运动时的速度保持一样呢?教师点拔:推力或从高处滑下,让小车获得速度;推力不好控制)总结:我们可以让小车放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让其自由下滑,注意不能给小车力,保证小车在水平轨道上开始运动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让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分别铺上毛巾、纸板、玻璃)填写表格(5)、分析与论证(填写课本上49页的空格)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距离就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