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ICU建设与管理指南资料知识讲解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19b9a1ea50e2524de5187ed2.png)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
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
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
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员。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解读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6eb899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b.png)
WENKU DESIGN
2023-2026
ONE
KEEP VIEW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解读
WENKU DESIGN
WENKU DESIGN
WENKU
REPORTING
https://
CATALOGUE
目 录
• ICU建设概述 • ICU的设施与设备 • ICU的管理制度 • ICU的护理服务 • ICU的医疗质量与安全 • ICU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ICU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提高救治效率。
WENKU DESIGN
WENKU DESIGN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WENKU DESIGN
WENKU DESIGN
WENKU
REPORTING
https://
护理床
具备升降、旋转等功能,方便护 理人员进行操作。
护理用具
包括吸痰器、氧气面罩等,用于 日常护理工作。
环境设备
空气净化设备
保证病房空气质量,减少感染的风险。
消毒设备
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空调设备
调节病房温度和湿度,为患者提供舒 适的环境。
PART 03
ICU的管理制度
人员管理
医护人员资质
备正常运行。
设备使用
03
对医护人员进行设备操作培训,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避免设备
损坏和事故发生。
环境管理
清洁卫生
保持ICU环境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减少感染风 险。
噪音控制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7605ed14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b.png)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内最关键和最严格的部门之一。
重症患者通常需要严密的监护和高度专业的治疗,因此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和管理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关于重症监护病房建设和管理的指南。
1.重症监护病房的位置和大小重症监护病房应该在医院的中心位置,方便医务人员和其他部门的患者。
重症监护病房的面积应该不小于300平方米,这样可以提供足够的空间用于医疗设备和病床,并为医务人员提供宽敞的工作区。
2.设备和物品重症监护病房必须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工具,如呼吸机、血液透析机、心脏监护仪、无创血压仪等。
此外,还有必要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床位,为医务人员提供洗手间和休息区域。
3.护理团队重症监护病房应该配备合适的医疗团队,包括医生、护士、技师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
医护人员应该接受合适的培训,以确保他们具备严格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
4.感染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可能会面临来自不同病区的病人。
为此,必须严格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内的感染传播。
这包括适当的隔离和消毒措施,以及涉及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和防护装备。
5.病例管理为确保齐备的病例记录和严格的医疗和护理程序,必须建立适当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
这可以跟踪每个患者的医疗历史、记录医疗操作的明细、支持实时远程协作和报告疾病流行情况。
6.持续的教育和培训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更新他们的医疗和护理知识以及技能,以便保持他们的专业水平,例如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提醒、临床会诊、技术培训等。
总之,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和管理非常重要,这对于患病的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因此,医院管理者必须关注这一部门,提供最好的条件来支持病人和医护人员。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8af8c9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f.png)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是为了提供高质量、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以满足重症患者的特殊需求。
本指南于2024年发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筑设计、设备配置、功能布局、人员配置、质量管理等。
一、建筑设计方面,ICU的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建筑结构:ICU应位于医院主楼或主楼相邻部位,便于各科病人转运和抢救。
建筑区域应合理布局,不宜过小。
2.空间布局:ICU需要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包括病房、护士站、医疗设备室、洗手间等。
3.通风与照明: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并且要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线和人工照明。
二、设备配置方面,ICU需要配备一系列的医疗设备,以满足重症患者的监测和治疗需求,例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无创血压监测仪等。
三、功能布局方面,ICU需要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确保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安全。
例如,病房区域应包括病人床位、观察区、诊疗区等;护士站应设置在能够全面观察病人情况的位置上,方便护理操作和监护工作。
四、人员配置方面,ICU需要有合适的专业医护人员。
医务人员要对重症患者有全面的了解和专业知识,能够独立处理各种急危重症状况。
五、质量管理方面,ICU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和标准操作流程,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安全。
同时,对ICU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24)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有指导性的建设和管理原则。
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设备配置、功能布局、人员配置和质量管理,我们能够做到为重症患者提供高质量、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e74824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3.png)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一、ICU建设1.空间规划:ICU应具备较大的空间,包括病房、观察室、办公室等。
合理划分空间以确保病人的隐私和治疗需求。
2.设施设备:ICU应配备先进的监护设备和器械,例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体外膜肺氧合机等。
同时应考虑到辅助设备的布局和通风系统的设计,确保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3.人员配置:ICU需要配备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等。
合理的人员配置可以提高抢救效率和病人的康复速度。
4.卫生与消毒:ICU是病人密集型区域,因此卫生与消毒工作非常重要。
要定期清洁病床、仪器设备以及环境,加强手部卫生和病区通风,做好感染控制。
二、ICU管理1.医疗流程:制定科学的医疗流程,确保每个病人都能得到规范化的治疗。
例如,对于各类危重病患的入院评估、监护要点、抢救流程等,都应有明确的操作规范。
2.人员培训:医护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进入ICU工作。
定期举行学术讨论和培训班,加强团队合作和专业知识的更新,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3.科学管理:建立科学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机制,包括ICU日常例会、病房巡查、医疗纪录整理等。
同时要加强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和协作,实现跨科室的连续性护理。
4.质量评估: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医疗安全检查,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和风险控制。
同时进行病例讨论和模拟演习,总结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ICU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5.病患沟通:ICU患者多为危重病患,他们及其家属对医疗情况往往心急如焚。
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及时解答疑问,给予心理支持,提高病患满意度。
总之,ICU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综合性且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医院全员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合理的设施和设备建设,科学的管理和培训,质量评估与沟通,才能提高ICU的医疗水平和满意度,为危重病患提供更好的治疗。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b38987c484868762cbaed538.png)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
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
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
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员。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医学资料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医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1894263482fb4daa48d4b11.png)
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ICU病房建设标准
►ICU要有合理的包括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 医疗流向,最好通过不同的进出通道实现, 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ICU病房建筑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 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符 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 ICU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 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 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互 相干扰并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 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有条件者最好 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 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 (24±1.5)℃左右
►ICU的设计要求应该满足提供医护人员便利 的观察条件和在必要时尽快接触病人的通道。
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ICU医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 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 不断加强知识更新。
►ICU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熟练掌 握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经过专科考核 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ICU的医疗管理
► 医疗质量控制制度 ► 临床诊疗及医疗护理操作常规 ► 患者转入、转出ICU制度 ► 抗生素使用制度 ► 血液与血液制品使用制度 ► 抢救设备操作、管理制度 ► 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 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 不良医疗事件防范与报告制度 ► 疑难重症患者会诊制度 ► 医患沟通制度 ► 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人员紧急召集制度
► 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 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 面负责医疗工作。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5fffac065ce0508763213f8.png)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
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
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
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员。
ICU设置与管理
![ICU设置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8e8f22c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1.png)
目录
CONTENTS
01 ICU的概述 02 心血管系统功能的监护 03 呼吸系统功能的监护
01 ICU的概述
ICU的含义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又称加强监护病房,是以救治危重症病人为 中心的一种现代化的先进医疗护理组织形式。 是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 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
五、ICU的感染管理与控制
1、感染的分类
(一)ICU感染概述
2、常见的病原菌 3、常见的感染部位
内源性感染: 又称自身感染,指病人自身带 的微生物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外源性感染: 又称交叉感染,指病人体外的 微生物或病源体,通过不同方 式传入人体引起的感染。
4、感染的主要原因
五、ICU的感染管理与控制
五、ICU的感染管理与控制
1、感染的分类
(一)ICU感染概述
2、常见的病原菌 3、常见的感染部位
4、感染的主要原因
ICU病人常见感染部位依 次是下呼吸道、泌尿道、 血液、消化道和伤口感 染。
五、ICU的感染管理与控制
1、感染的分类
(一)ICU感染概述
2、常见的病原菌 3、常见的感染部位
4、感染的主要原因
ICU的特点
集中了各种病情多变的危重患者。 集中了众多先进监护仪器设备及生命支持系统。 集中了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人力。
一、ICU的分类和模式
01
综合ICU
一、ICU的分类和模式
02
专科ICU
CCU 心内科监护病房 CICU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RCU 呼吸内科监护病房 NICU 神经外科监护病房 EICU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3
2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解读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51e1be3ce2f0066f5332252.png)
具备以下能力
各系统疾病重症患者的护理、重症医学 Nhomakorabea 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重症患者的疼痛 管理、重症监护的心理护理等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 建设与管理指南解读
为什么要做评估?
第四章第九节
重症医学科管理与持续改进中多 次提到《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 指南》的基本要求。
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
输液泵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外科各类导管的护理, 给氧治疗、气道管理和人工呼吸机监护技术, 循环系统血液动力学监测, 心电监测及除颤技术, 血液净化技术,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技术, 胸部物理治疗技术, 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技术, 危重症患者抢救配合技术等。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https://img.taocdn.com/s3/m/b9c0bb39998fcc22bdd10db0.png)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 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
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
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
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第四条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ICU的收治范围:
1、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
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六)ICU医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不断加强知识更新。
(七)ICU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经过专科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ICU的医疗管理】
(一)ICU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规范诊疗常规。除执行政府和医院临床医疗的各种制度外,应该制订以下符合ICU相关工作特征的制度,以保证ICU的工作质量:(1)医疗质量控制制度;(2)临床诊疗及医疗护理操作常规;(3)患者转入、转出ICU制度;(4)抗生素使用制度;(5)血液与血液制品使用制度;(6)抢救设备操作、管理制度;(7)特殊药品管理制度;(8)院内感染控制制度;(9)不良医疗事件防范与报告制度;(10)疑难重症患者会诊制度;(11)医患沟通制度;(12)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人员紧急召集制度。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范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特制订《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相关的技术与维修人员。
【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一)ICU医师应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以胜任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
(二)ICU医师应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三)ICU医师必须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要脏器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知识、ICU相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
最新ICU建设与管理指南资料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2006)
中华医学会 重症医学分会
2006.4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华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
4、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ICU的监护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ICU的收治范围。
【ICU病房建设标准】
(一)ICU应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考虑以下因素:接近主要服务对象病区、手术室、影像学科、化验室和血库等,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ICU的人员配备】
(一)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0.8~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二)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 : 1以上。
(五)ICU医师除一般临床监护和治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下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1)心肺复苏术;(2)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3)机械通气技术;(4)纤维支气管镜技术;(5)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6)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7)胸穿、心包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8)电复律与心脏除颤术;(9)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技术;(10)持续血液净化技术;(11)疾病危重程度评估方法。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单元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
(四)ICU医师应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1)复苏;(2)休克;(3)呼吸功能衰竭;(4)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5)急性肾功能不全;(6)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7)严重肝功能障碍;(8)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9)急性凝血功能障碍;(10)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11)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12)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13)镇静与镇痛;(14)严重感染;(1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16)免疫功能紊乱。
(二)ICU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M2;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M2。每个ICU中的正压和负压隔离病房的设立,可以根据患者专科来源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决定,通常配备负压隔离病房1~2间。鼓励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多设计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三)ICU的基本辅助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休息室、中央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污废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辅助用房,包括示教室、家属接待室、实验室、营养准备室等。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之比应达到1.5: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