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工程教育下的塑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精品文档
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与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bb2bdc6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7.png)
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与探讨工程力学是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是研究刚体和弹性体受外力作用而产生的运动和变形规律的科学。
工程力学的教学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进行工程力学教学,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围绕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与探讨展开讨论。
一、现状分析工程力学是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工程力学的学习。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操作的环节,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不足。
工程力学的课程内容繁杂,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工程力学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针对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工程力学教学的需求,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来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工程力学的课程内容较为繁杂,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三、教学改革的探讨1. 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
工程力学教学可以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在线教学平台等,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工程力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虚拟仿真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线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也能够进行学习。
2. 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加强学习效果。
教学改革还需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特色工程教育下的塑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特色工程教育下的塑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90e74d9b14e852458fb57ec.png)
d i s c u s s e d : Ba s e d o n he t t e a c h i n g r e f o m r o f t h e c o u r s e p l a s t i c i t y t h e o r y , b e t t e r r e s u l t s we r e a c h i e v e d i n p r a c t i c e .
Ke y wo r d s : p l a s t i c i y t he t o y; r g r e a t e r c o a l — mi n i n g ; s p e c i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 t e a c h i n g r e f o m r
学课程 建设和教学方法 改革的尝试和 思考 ,从理清课程体系 、选 择和完善 教材 、改革教学 内容 、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教学
过程等方面进行 了探 讨,并通 过教学改革实践取得 了良好 的教学效果 。 关键词 :塑性力学 大采矿 特色 工程教育 教学 改革
Te a c hi n g r e f o r m a n d p o n d e r i n g o f t h e c o u r s e p l a s t i c i t y t he o r y i n t he s pe c i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塑性成形力学课程课堂教学探讨
![塑性成形力学课程课堂教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a94dd141711cc7931b716ea.png)
塑性成形力学课程课堂教学探讨作者:柳美玲王萍黄贞益来源:《卷宗》2019年第20期摘要:塑性成形力学课程是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力学课程。
本文根据课堂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开展教学改革,特别是互联网+的平台引入,有效打通课内外。
实践表明,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与本学科相关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而互联网+也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更为融洽。
关键词:塑性成形力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互联网+基金项目:2018年度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8zhkt154)。
塑性成形力学课程是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点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金属塑性成形技术的基础理论[1-3],我院根据教学体系的安排,将此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
其先修课程有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基本力学知识,并运用相关力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工程问题,为从事金属材料加工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塑性成形力学也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纽带,如冲压磨具设计、模具加工与制造、孔型设计、课程设计等课程。
本人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就金属塑性成形力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一些心得,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教学改革探讨,以期和从事相关教育教学的各位同仁分享。
1 课堂教学内容探讨1.1 强调基础,突出重点我校选用的教材是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赵志业主编的《金属塑性变形与轧制理论》,授课内容为本书的10-13章节,该教材是高等院校本科类教学相关专业学生教材,同时也可为从事轧钢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参考。
塑性成形力学主要运用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分析金属塑性成形时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变形程度与外加载荷的定量关系,计算塑性成形所需的变形力。
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力学部分又相对抽象,公式繁多,课堂教学上必须抓住主干,突出重点,才能化繁为简。
《弹塑性力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弹塑性力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f71901c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8.png)
《弹塑性力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本文以《弹塑性力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为标题,谈及了弹塑性力学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程在力学类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以北京交通大学的改革实践为例,讨论了弹塑性力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实施与情况分析。
弹塑性力学是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力学课程。
它既是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固体结构和机构振动和强度的一门学科,又是工程设计和机械制造性能和结构安全要求教学的基础课程。
该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动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变函数、弹性稳定性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拥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
因此,弹塑性力学的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力学类专业的重要课程。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针对弹塑性力学课程在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综合实际、理论结合不够、应用能力弱等,北京交通大学尝试采取教学改革的方法,进行实践和改革的实施。
首先,增加实验室课程。
弹塑性力学课程的实验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和诠释相应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学习内容。
实验室课程还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讨论和记录学生的实验结果,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认知和掌握,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力学原理。
其次,结合实际应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学和实践的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地接触和实践弹塑性力学相关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习到更多实际应用中弹塑性力学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最后,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比如讲座、网络教学、同步视频教学等,加强学生的参与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视频收看课程的同时,可以在线交流提问,指导学生参与课程的活动。
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北京交通大学调查了学生对弹塑性力学课程的改革实施情况,结果表明,学生对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都是比较认可的。
学生认为,新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结合理论和实践,强调实践应用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弹塑性力学的过程中更加深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对力学教材改革与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对力学教材改革与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0be19e14afe04a1b171de05.png)
对力学教材改革与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卢新平今天我向大家汇报多年力学教学中的得与失,谈一谈今后教学安排。
这个发言,是执行教研活动和力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部分。
我开个头,好戏靠其他老师来唱。
一.力学教材改革基本思路基本思路是三句话:合理整合,建立新的力学系列课程体系;走向开放,突破封闭性知识结构;更新内容,正确处理继承与超越的关系。
1.分解与整合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各个学科或课程“分片包干”的教学存在弊端:各课程过于追求本学科的严密性和完整性,缺乏对各门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各课程之间关系的研究,造成科学(课程)之间的内容不易协调,非多即缺,轻重失调。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改革,很难有好的效果。
必须研究和处理课程的分解和整合关系。
要以整合概念考虑学生素质要求。
理论力学与普通力学应当进行重新系统组合,以期实现相互衔接,融合和渗透,整合成一套新的课程。
2.封闭与开放力学教材知识结构存在封闭性:结构体系,理论框架,基础知识多年基本保持未变;同类教材体系与内容大同小异,缺少特色和新意,不能显示其活力。
力学是在不断发展的。
钱学森:“不可能设想,不要现代力学就能实现现代化。
”周培源认为力学“有无止境的研究课题”,“有无限光辉前景”。
力学应当“与时具进”,陈旧的应弃去,变得重要的新知识新内容应当加上去。
应当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工程技术和力学学科的进展为依据,以给于学生整体合理的知识结构为目的,重新处理力学教材。
3.继承与超越继承必须对传统有所否定,有所超越,有所创新。
超越一是超越理论,批判继承;二是超越现实,勇于创新。
二.理论力学与普通力学内容体系更新初步设想理论力学力与普通力学打通为一门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两者要求有所不同,前者应当偏重于基本概念与原理,后者偏重于方法,偏重于研究。
例如,同样是质点动力学方程,高中是代数方程,普通力学中是矢量方程,理论力学中是微分方程,而且应当引用拉普拉斯解法,微扰法近似解法等,目的是掌握数学工具。
关于《塑性加工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探索
![关于《塑性加工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1713708bf8c75fbfc77db271.png)
《塑性加工力学》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塑性成型过程应力应变分析、塑性成型问题力学方程建立以及解析成型问题的方法,从而确定成型相关力能参数和工艺变形参数,使学生初步具备用塑性力学基础来求解材料成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理论与解析基础,也为培养出合格的塑性加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保证[1]。
该门课程多在大三上学期学生开始接触专业课学习时开出,由于专业概念较为难懂、理论又较为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难度较大,导致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因此,本文针对《塑性加工力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模式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1优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设计为适应当代及未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将“塑性加工力学”作为材料成型专业模块化体系中的一级教学模块之一,针对该模块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将教学内容设定出不同的二级模块,重构理论教学内容。
二级模块主要包括下列教学内容:模块一:塑性成型工艺分类及其力学解析方法概述。
由于该课程的专业理论比较抽象,以往常有学生会反映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性,只能跟着教师的讲授进程将所学知识堆积起来,学习兴趣较差。
因此,在学生学习力学基本理论之前,首先应该确保学生熟悉金属塑性成型工艺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并针对每种成型工艺结合生产实际讲解力学问题解析的必要性,将抽象变具象,让学生更易理解;将基本解析方法和特点介绍给学生,并提问如何用这些方法解析力学问题,从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深挖所需的基本理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模块二:应力应变分析与塑性力学方程建立的基本理论。
应力应变分析是基础,而力学方程的建立是基本手段,这些都是进行力学问题解析的前提,且内容中包括大量专业术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前一部分学不牢,会影响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工程力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最新教育文档
![工程力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最新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925e26d0912a21614792991.png)
工程力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工程力学由于概念抽象、公式繁多,被学生反映为不好学的一门课程。
如何使学生学好工程力学课程是广大教师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
一、重视第一课堂工程力学一般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当老师第一节课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会问很多问题,比如,“这门课好学吗”“学习这门课有何用处”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上好第一节课非常重要。
一是要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介绍大家熟知的力学名家。
讲解科学家是如何勤奋学习,最后获得成功的。
这样对少数迷茫的大学生有一种平稳心态的作用。
二是内容的组织要有条理。
教师首先要阐述工程力学在学生所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工程力学的重要性。
二、修改教材内容,引入新工程力学分析内容现行工程力学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知识构架亦不完整,内容更新势在必行。
在课程教学中必须从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最重要的方面,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有一个新体系的教材作保证,因此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课关键所在。
2002年我系有经验的老师编写工程力学教材,教材中引入反映学科发展水平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这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三、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1.探究史趣,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程力学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工程应用性广泛,有部分学生对力学产生了畏惧心理,极大地影响了其学习力学课程的正常心理。
鼓励学生探究力学史上的前因后果,分析工程和生活中的力学问题,既能增强课堂讲解的生动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材料力学部分,通过探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分析魁北克大桥塌陷之因,使学生能够以史为鉴,深刻认识到学习工程力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体,以课堂讲述为主,老师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学生不能事先掌握学习内容,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与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e1c493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1.png)
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与探讨工程力学是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研究物体受力作用下的力学问题,具有很高的学科实用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已成为培养现代工科人才的重要一环。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点和问题。
本文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建议,着重探讨了工程力学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与探讨,以期在培养出高质量工科人才的同时,解决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瓶颈。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授课讲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但是学生对于经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难以把握。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单向传授知识,缺少互动给学生带来兴趣和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尤为突出。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1、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举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呈现实际工程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工程力学理论的理解。
同时,案例教学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教授杆系平衡问题时,可以选取一些实际工程问题,通过多方面讨论,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
2、引入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通过营造一种具有现实感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学习过程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类似于“游戏化学习”的思路,情境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发现和思考。
例如,在进行动力学的教学时,可以引入各种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动力学的过程,提高其对动力学学科的认识和兴趣。
3、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少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瓶颈之一。
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
可以通过制定复习计划,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巩固学习所得知识,提高其能力水平。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3105e28bcd126fff7050bac.png)
是学生普 遍反映较难 的一 门课程 ,如何让学生 对难懂 的专业课
需 要 仔 细 研 讨 的 问题 。
程 产 生 兴 趣 , 并能 主动 去 学 这 门 课 程 ,是讲 授 这 门课 程 的 教 师 时量 较少的实 际情况,我们认真分析了学生课堂 反映,重新对
沈阳工业大学材料学 院将 “ 金属塑性成形 原理”作为材料 程 讲 授 改 进 措 施 。 成形 与控 制专业的一 门专业 基础课 ,这 门课程 的教 材选用机械 工业 出版社 2 1 0 0年出版 的俞汉青、陈金德编 著的 金属塑性成 合理 安排教学 内容与 时间,实现讲授内容既不与以前讲授
讲授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表达直接形象 的优点 , 结合理论进行 讲授 ,既可 以节约 较多的图形 绘制时间,可 以更
联 系 紧 密 ,如 采 用 了高 等 数 学 中求 极 限 、 求 积 分 、 求偏 导 、变 加形象地反 映动态 过程,而且 又可以提高实际讲授效 果。例如 分 原 理 、 有 限 元 等 方 法 ,对 于 初 次 接 触 这 些 原 理 的 学 生 是 有一 在 对 点的 应 力分 析 中,应 力 图 通 过 多媒 体 决速 直 接 地 反 映 出来 , 些难度。
学生,并让学 生学会和学懂 是课 程讲授 的一 个难点。而课程讲 较充裕的讲 授时间。而对于教材 中第四章摩擦与润滑、第五章 授中数学理论推导较 多,并且数学公 式推导和求解 与高 等数学 塑性 成形件质量 的定性分析这 两章 内容 简要概述 —下,因为这 塑性成 形工艺 ”讲授 内容重 叠,而且在 联系较紧 密,此外变形 的空间坐标变换、位移变化增 加了学生 两章 内容 与后续 课程 “ 塑性成形工艺”课程 中讲授这两章内容会更加系统 ,逻辑更加 的空间想象难度 ,导致学生普遍反映 课程较难 。而对 于材料成 “ 形 与 控 制 专 业 本 科 学 生 ,这 门功 课 又 是 他 们 走 向社 会或 是 继 续 清 晰 ,也 更 容 易 被 学 生 理 解 , 因此 这 两章 内容 的 讲 授 时 间也 将
2021年试析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21年试析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d7b06e103d8ce2f016623d0.png)
试析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摘要: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以“地质工程”本科创新实验班为依托,对该课程教学从课程教育思想、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授课方式和手段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
论文关键词: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思考为贯彻落实《国家中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于xx年以来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各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方案都重新进行了思索,并提出修订计划方案。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以此为契机,经过两年的准备和酝酿,成立了“地质工程”本科创新实验班。
该实验依托xx年本校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两个专业为背景,根据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以培养适应21世纪地质工程行业发展和经济需求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地质工程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优秀的综合素质的地质工程科学领域创新人才为目标,多次召开会议制订讨论创新班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着力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计算、分析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工程力学作为该培养计划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在提高学生计算、分析能力方面处于“排头兵”的地位。
学院强调该实验班课程必须由授课经验丰富、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师来承担。
本人作为任课教师之一,深深感到肩上的责任。
为实现提高学生三大能力素养的目标,在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和尝试。
教育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课程”。
课程教育思想本质上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反映,是课程的思想先导。
社会需求在变,课程设置也必须根据需求做相应的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
工程力学课程作为经典力学,传统上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作为非力学和理学的学生,是会有一定难度的。
许多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都会把力学作为学习的“拦路虎”,无疑从心里上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隔阂。
“地质工程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是从本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经过几轮考核选的,因此,他们具备学好这门课的基础。
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与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ffd1e1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a.png)
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工程力学是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为学生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对于日后的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统的工程力学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单一等。
对工程力学的教学进行改革与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的工程力学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很少有机会与实际工程实践结合。
这导致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时候往往感到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一定隔阂,无法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改革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际操作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工程力学的实际运用能力。
传统的工程力学教学模式往往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
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和兴趣减退的现象,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改革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实验教学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与探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丰富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和探讨,才能真正提高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探讨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推动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探讨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2000字】。
塑性成形理论教学改革探讨
![塑性成形理论教学改革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f34ef5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7.png)
塑性成形理论教学改革探讨塑性成形理论作为工程材料加工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塑性成形理论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工程技术的需求。
针对塑性成形理论教学的改革探讨变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塑性成形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塑性成形理论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的理论讲解为主,缺少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往往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技能欠缺,导致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解决。
一些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工程实践需求脱节,使得学生学习的理论无法与实际相结合。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工程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塑性成形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成为了塑性成形理论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1. 强化实践操作在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现代工程技术中与塑性成形理论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2. 引入案例分析通过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塑性成形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让学生真正了解塑性成形理论对于工程技术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整合跨学科知识塑性成形理论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在教学中,需要将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进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塑性成形理论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四、面向未来的塑性成形理论教学改革策略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现行塑性成形理论教学中,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结构显著影响到教学质量。
学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使教师具备更好的教学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
2. 强化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创造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
塑性成形理论教学改革探讨
![塑性成形理论教学改革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8905d8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d.png)
塑性成形理论教学改革探讨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的塑性成形理论教学内容通常以理论知识为主,忽略了与实际工程应用有关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应该增加实际案例的引入,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的联系。
应该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如材料力学、工程热处理等,以便使学生对塑性成形理论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还应加强对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介绍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传统的塑性成形理论教学方法通常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至关重要。
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使学生在多种教学形式下得到全面的培养。
应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易懂。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塑性成形理论教学至关重要。
可以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和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还可以利用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增强其工程实践能力。
结论:塑性成形理论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全面的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现代工程技术的需求。
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和教师关注和重视塑性成形理论教学改革,共同推动塑性成形理论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
新工科背景下力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反思
![新工科背景下力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7fdf9b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c.png)
新工科背景下力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反思随着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力学课程在工科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力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工程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力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在应对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需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力学课程体系的优化新工科背景下,力学课程体系需要相应地进行优化调整。
首先,应该增加对力学基本原理的讲解和学习,强调理论基础的夯实。
在这个基础上,注重力学与实际工程问题的结合,引入工程实例和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力学的应用和意义。
此外,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与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物理等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力学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讲解和知识传授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在新工科背景下,应该倡导探究式学习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性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虚拟仿真和实验装置,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应用力学理论,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工科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进行转变。
传统的力学课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知识传授和解答问题的角色,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
而在新工科背景下,教师需要更多地扮演导师和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
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四、评价体系的完善传统的力学课程评价主要依靠笔试和实验报告等形式,但这些形式不能充分评价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新工科背景下,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形式,可以引入项目评价、小组合作评价、实践操作评价等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情况。
关于《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讨
![关于《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f9a7c8a9b6648d7c0c7463d.png)
关于《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讨组织学生观看《力学在工程(土木、机械、水利、航空等)中的应用》的视频,了解力学理论知识在工程的应用与创新,不仅使学生了解工程力学学科的研究范围,也使得学生看到了力学与工程结合的一些前沿问题。
另一方面,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可通过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网页,对了解实验的原理和目的,通过动画演示且熟悉实验设备的操作,再进行实际实验操作。
且可以定期开放实验室,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利用实验室设备完成实验。
例如:“用电测法则测定弯扭组合变形的主应力和内力”实验,让学生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如何实现主应力和内力的测定,定出实验步骤,然后利用实验室所提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进行实验步骤和方案的验证,经过检验、较误、调整后得到所需要的实验数据,最后进行数据的综合分析。
在这整个过程中,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体会,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品尝到科学探索的乐趣,也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
1/ 22.4 合理利用习题课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力学思维能力对于工科类课程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需要配上一些习题以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程力学》课程也不例外。
然而,要解得题目所求,则需对题目的已知条件进行分析,接着对大脑中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检索过滤,从而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这一过程恰恰就是对知识的一次归纳、整理和分析。
教师在选择习题时,精选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指出学生在分析思考是容易出错或者出错的细节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发问,多思考,多发表个人的看法,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助长其创新思维的逐步成长。
3 结束语总而言之,工程力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广泛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与实际工程的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
弹塑性力学的课程特点和改革建议
![弹塑性力学的课程特点和改革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728dacb3186bceb18e8bb0e.png)
弹塑性力学的课程特点和改革建议摘要:弹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弹性体和弹塑性体在荷载作用下应力分布规律和变形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任务是根据实验寻求弹塑性状态下的变形规律,建立本构关系及有关基本理论;应用关系或理论求物体在外载作用下应力和变形的分布,包括材料所处的状态;满足结构和构件设计的可靠性要求,经济性要求,美观性要求。
它的特点是计算严谨,推理结果准确。
目前弹塑性力学已在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等工程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就弹塑性力学的课程特点做出了阐述并对学习弹塑性力学的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做了简要说明。
关键词:弹塑性力学;特点;建议一、前言弹塑性力学是研究变形体在力、位移、温度和压电等外界荷载作用下变形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力学理论基础是每一个土木工程技术人员都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而在力学理论体系中,弹塑性力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研究生而言,弹塑性力学是一个最基础的学科。
所以,学习好弹塑性力学就是为自己以后的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弹塑性力学的课程特点弹塑性力学这门课程由于具有极多的数学公式,导致计算工作量很大,逻辑上的推理异常严谨,涉及到的很多公式和计算都以偏微分方程的形式出现,对于我们研究生而言弹塑性力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我们学习的难度很大。
徐芝纶先生在《怎样提高课程讲授的质量》一文有过这样的论述:对难点应该分析是概念上的难,还是数学上的难,是复杂造成的难,还是冗繁造成的难,应该有区别的去处理。
对于概念抽象造成的难点,应努力使之具体化,尽量采用感性较强的例子去说明;对于数学上的难点,则要把有关的数学知识先讲清楚;是复杂造成的难,就要把难点分解成几个简单部分,逐个去解决;是冗繁造成的难,则要把段落分清,层次分清,前后联系讲清楚。
所以,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弹塑性力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建议对于我们研究生而言,弹塑性力学是一门不太好学习和理解的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塑性力学与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塑性力学与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01529b8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6.png)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塑性力学与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作者:杨霞马立峰刘光明牛勇李华英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4期摘要:在“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该文从塑性力学与轧制原理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出发,提出两向贯通、三位一体、四维联动、五步递进和多元融合的教学理念。
即以学生为主体,将塑性力学与轧制原理两部分知识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并依据教学目标定位,进行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四个维度的相互支撑,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个教学目标融为一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五步递进式的教学方法,实行政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及赛教融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可以为塑性力学与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一流课程;塑性力学与轧制原理;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27-05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housand Plan", starting from the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status of Plastic Mechanics and Rolling Principle,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two directions, trinity, four-dimensional linkage,five steps forward and multiple elements integration is put forward. With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the two parts of knowledge content of Plastic Mechanics and Rolling Principle are integrate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target orientation, th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is reconstructe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is promoted,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is improved; through the mutual support of the four dimensions, the thre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knowledge imparting,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shaping are integrate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 five-step progressive teaching method is used, the integration of politics and educ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competition and education are implemented to form an educational joint forc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various abilities is realized. The new teaching mode practice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ch can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lastic Plastic Mechanics and Rolling Principle.Keywords: first-class curriculum; Plastic Plastic Mechanics and Rolling Principle;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reformation; teaching practice根據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目前我国本科教育改革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着力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双万计划”建设[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工程教育下的塑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把以矿业工程为主的特色
教育体系构建成融矿业主体学科专业,力学、岩土、材料等相关
学科专业为一体的“大采矿”专业是大势所趋。
我校作为一所矿业院校,围绕构建“大采矿”教学创新平台,结合我国采矿业的
现状开展了一系列课程体系优化和改革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大采矿”专业工程应用中的许多问题均需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因此基础力学教育在构建“大采矿”特色工程教育体系中显得非常重要[1-3] 。
塑性力学作为基础力学的后续课程,是我校采矿工程、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重要课程。
然而,由于塑性力学课程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力学和数学基础,且在初学时比较枯燥,与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实际工程应用相去甚远。
因此,学生对于塑性力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同时,教学环节中如何使学生既能理解复杂的基础理论,又能认识行业特色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仍有待思考和完善。
因此,有必要以“厚基础、宽口径、善学习、重创新、强实践、高素质”的原则制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矿业特色和优势学科,开展基础力学课程建设和教育方法的研究[4 ,5] 。
笔者以学校构建“大采矿”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为
契机,结合学校矿业优势学科平台建设及多年的塑性力学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开展了“大采矿”专业相关学科中塑性力学课程建设和教育方法改革的尝试,对具有矿业特色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思考,并从课程体系、选择和完善教材、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理清教学体系、合理选取教材是基础
我校“大采矿”相关学科中采矿工程和工程力学等专业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塑性力学课程,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部分基础力学课程,如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这一课程体系的设立延续了基础
力学的发展轨迹。
然而在讲述过程中有些内容存在重复,即使是同一个概念,同一个问题,由于各门课程的视角不同,会出现采用的符号不同,甚至讲解时的名称也不同。
因此,有必要理清塑性力学和其他基础力学课程的关系及相应教学体系。
国际上的趋势是将上述课程整合为一门课,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Mechanics and Materials I , II 课程。
因此,在讲述塑性力学之初,可按固体力学知识体系架构,将以往所学基础力学课程进行梳理,使学生认识各课程间的联系。
另外,选择合适教材是教学体系改革的基础。
以往该课程选用同济大学夏志皋编写的《塑性力学》作为教材,该书收集和汲取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内容着重介绍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进一步学习、研究各种塑性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并提出一些深入讨论的内容。
此书作为经典教材已翻印多次,我校已使用近十年。
然而此书面世已有二十余载,结合教材更新、教学体系改革的需
要和学生反馈,我们改用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年出版的
塑性力学基础》(尚福林、王子昆编著)作为课程新教材。
该教材在系统阐述塑性力学基本理论、基本方程的基础上,注重对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研读和各类问题的求解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同时,授课过程中配以矿业特色工程案例的讲解,可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较扎实地学习力学理论和与其相关的矿业生产实际问题,教学实践效果良好。
2教学体系是改革的重点内容
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
包含:教学顺序、过程、方式、方法、形式、内容、反馈、评估、总结、比较和推导等一系列教学要素。
由于塑性力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讲授与学习都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细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边思考、边讲解、边推导,其中不乏枯燥的数学公式,学生的注意力稍不集中,就会思路受阻,只剩下满眼的公式,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因此如何使讲解相对生动具体、具有吸引力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改革三方面探讨特色工程教育下的塑性力学课程教学体系。
2.1 教学内容改革
与以往跟着书本走的模式不同,在该课程之前,安排完成相
关专业的“现场认识实习”课程,使学生接触到一些典型的具有矿业特色的岩石力学问题和现象。
在该课程伊始,就给学生划出教学内容的主线,即在基本假设和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基础上,结合屈服条件、塑性本构方程等条件求典型平面应变问题的解析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同时,引入矿业工程中典型的稳定性问题,如边坡失稳、巷道变形、冲击地压、底板突水等,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均发生在三维固体结构中,属连续介质力学的范畴;结合岩石材料在小变形条件下所发生的应变软化问题的讲解,引出由小变形所导致的上述结构失稳破坏问题,并将上述不同工程现象简化成力学模型,列出其平衡方程,引出对于解决每个模型所需要的后续方程,这样学生不仅会产生学习理论方法的兴趣,而且会对工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促进了学生从“现象认知”向“理论认知”的转变。
2.2 教学过程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配合适当的板书,以增强讲课的直观效果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路跟随教师走。
对于公式、定理等内容,采用逐条显示,配合必要的声、光、颜色等手段以便重点提示;对于一些用简单教具能说明的力学现象,可制作并利用实物或动画
进行演示说明;对通过实验和现场工程案例能说明的内容,尽量
采用播放相关视频的形式进行说明。
2.3 教学方法改革
塑性力学是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类课程,在教改方面结合了教
学研究中的思考, 以素质教学为培养目标, 树立“应用型基础力 学”的教学思想,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引导式”教学法, 为学生 创造一种熟悉实际问题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 习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案例式教学。
塑性力学本身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
用,但枯燥的书本内容和较短的学时, 使学生无法通过书本了解 其真正的应用价值。
以特色工程教育为基础,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课堂上,结合学校和自身的科研特点,结合矿山巷道工 程、矿山压力管理、地铁隧道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等领域中的 塑性力学问题, 配合大量图片和力学简化模型讲解, 提高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对我校特色工程实际的认识。
2)由案例引发的基础理论学习。
关注力学领域的新技术、
新进展,关注国际、国内矿业工程、 岩土工程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并引发后续学习。
3)布置论文式大作业,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通过课程大
作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工程实际问题中的塑性力学模型。
以通过塑性力学基础知识分析的问题介绍给学生, 并给出有代表 性的大类题目,如边坡稳定、巷道变形等问题,由学生自选,将 学生分为 3人 1组(组长负责,分工明确),并引导学生查阅校 图书馆电子期刊、书籍,进行课程论文撰写。
课程结束后,除闭 卷考试外,每组需提交一篇课程论文(课程大作业),并写明自 己的体会和建议。
4)注重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讲解。
对于部分内容,可让
学生课前先分组阅读, 但不同组侧重不同部分, 且引导学生通过 学校图书馆的网上资料库查阅相关书籍和期刊,达到基本理解。
课堂上,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并对同学的讲解加以点评, 最后对基本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针对重点问题答疑、解惑。
由于
高年级学生处于找工作、考研复习阶段,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 习的主通过课 堂上针对理论问题的讲解和部分工程实际情况的说明, 将一些可
动性相对较差,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因此以教材为主线,多进行重、难点辅导,解惑答疑,并为学生提供每一章的参考习题。
当每章内容学习将结束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重点、难点等。
3换位思考和鼓励式教学是改革的关键手段
塑性力学针对的学习主体是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这些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选择。
因此,课堂上教师以自身本科、研究生学习经历为例,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面对问题、积极努力、迎接挑战。
同时,针对那些学习不主动、逃课、不交作业的学生,主动找其谈话,谈话时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以自身的经历和以往“大采矿”相关专业毕业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加以鼓励,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
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和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促进其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将书本中的基础理论与实
验室所观察到的现象相结合,提升其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不仅效果明显,而且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4 结束语
塑性力学是我校“大采矿”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往往偏重基础理论。
因其理论难度大,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如何在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将所学理论与矿业生产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都是矿业类特色院校塑性力学课程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
上对于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获得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以使其为行业特色教育体系的建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