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2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在学习文言文时,虚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虚词在句子中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但在句子构成和语义表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掌握文言虚词的使用是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的基础。

本文将提供一些初中阶段的文言虚词练习题,帮助同学们提高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填空题1. 曹操为人机智,深明__________之道。

2. 孔子的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其__________与道德教育仍然影响着人们。

3. 这位诗人的杰作__________后人的创作。

4. 康熙帝是一位__________君主,对民生负责,被尊为“仁君”。

5. 法国大革命__________了整个欧洲大陆。

二、翻译题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注意虚词的使用。

1. The emperor's power is absolute in this kingdom.2. The teacher's word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students.3. Despite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they never gave up.4. His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widely recognized.5. In ancient China, filial piety was regarded as a virtue.三、改错题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虚词错误并改正。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女子能顶半边天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3. 为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应该提倡宽容的精神。

4. 童年是人生经历中最美好的时光。

5.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运用了很多古诗来说明自己的思想。

四、解释题请简要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1. 乎2. 之3. 者4. 与5. 于五、综合题请运用文言虚词,书写一段短文,描述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多篇(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多篇(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4.然则何时而乐耶?其间旦暮闻何物?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6.徐公何能及君也?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今日之事何如?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20001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20001

解析文言虚词的用法(一)之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请莲而不妖。

3.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5. 小大之狱。

6.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7. 吾欲之南海,何如?8.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9. 何陋之有?10. 马之千里者。

11.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2.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13.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4.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15. 辍耕之垄上。

16 .当余之从师也17. 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18. 当之郡,道经昌邑。

■ I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6. 毁其盆,悉埋于地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8. 先生其此类乎?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2.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三)所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2.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 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4.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7.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部也8.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9,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作亭者.谁(的人)B、山间之四时也(的)C、行者休于.树(从)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2、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将以攻宋B、子墨子闻之.扶苏以数谏故辍耕匕垄上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知佝不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7、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 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 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 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完整)初中文言虚词详释、习题(中考复习版)(2)

(完整)初中文言虚词详释、习题(中考复习版)(2)

初中文言虚词解说习题(中考复习)—— [ 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一)、【而】 1、意义或用法:1 、表顺承可译为“而后” “就”①聚室而曰② 而盟,收而攻。

③ 而尉。

④登而望之2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但是”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人之父②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可而不行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 而攻之而不⑤千里常有,而伯不常有。

3 、表并列可译为“又” “并且”,或不译①蔚但是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坡③而后知生于患,而死于安也。

4 、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结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佣者笑而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而与之⑤朝而往5.表递进,相当于“并且”、“并且”或不译。

① 少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勤学,不耻下。

6 、表假定,连结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假如”、“倘若”。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 君而存心,瞻予首可也。

7.. 通“尔”,你,你的。

——①而翁。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

8.复合构造的用法:(1)“而已”:了。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尺而已。

(2)“尔后”:才,刚刚。

——例:鞠躬尽瘁,死尔后已。

三月尔后成。

(3)“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风定天清(4)“而或”:有。

——例:而或长烟一空9 .表示因果关系,“因此”——①四之景不一样,而亦无也。

② 泉酒,泉香而酒洌。

2、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 、表顺承“而后”“就”B、表转折“但是”、“却”“但是”C、表并列“又” “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结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E、表递进,“并且”或不译。

F、表示因果关系,“因此”1、藉第令毋,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且秦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今吾以十倍之地,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4、与臣而将四矣()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6、跪而之()7名微而众寡()8挟天子而令侯()9国而民附()10此能够援而不行也()11、先帝未半而中道崩殂()12、可日而待也()13、此臣所以先帝而忠陛下之分也()14、行十天十夜而至于郢()15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6不少而众()17而攻之而不()()18、委而去之()19、征于色于声,尔后()20、舍而取熊掌者也()21、由是能够辟患而有不也() 22、蹴而与之(),身故而不受()23、仰而之()24、再而衰,三而竭()25、而自,暮寝而思之()26、而()27、而山不加增()28、之而不可以通其意()1 / 934、潭西南而望()35后天下之乐而乐()3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8、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清香()39、水落而石出者()暮而归()40、来往而不停者()41、启窗而观()4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43、杂但是前陈者,起坐而吵闹者()()44 、太守归而来宾从()游人去而禽鸟乐()4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7、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8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整理bylh)

18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整理bylh)

文言虚词练习(一)于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⑧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⑴燕王欲结于君。

⑵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

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

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

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文言虚词练习(二)与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 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2 唯求则非邦也与。

3 蹇叔之子与师。

4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 与尔三矢。

6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10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 一与一,谁能惧我? 12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 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14 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 恐年岁之不吾与。

16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 当与秦相较。

19 遂与之俱出。

20 与战胜而得者。

21 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 与风水相吞吐。

2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之”字在下列句子中作为代词的是:A.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B. 之乎者也,皆虚词也。

C.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3. “以”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用”的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D.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 “于”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在”的是: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 “则”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就”的是: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C.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填空题6. 请将下列句子中的虚词填入适当的位置。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7. 根据句子的意思,填入适当的虚词。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吾与点也,无尔诈,无我虞。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翻译题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阅读理解题9.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请解释“而”在这段话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不惑”一词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五、写作题10. 根据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 其 且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    其    且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其且虚词样板文——为①介词,对、向;②介词,给,替;③动词,以为,认为;④介词,表目的,为了;⑤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⑥介词,被;⑦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⑧心理活动。

题组一:(1) 为宫室之美介词,表目的,为了(2) 博士为之师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3) 自以为不如动词,以为,认为(4) 俱为一体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5)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6) 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7) 全石以为底动词,翻译为“成为”(8)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题组二:(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表目的,为了(2)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翻译为“成为”(3) 众服为确论动词,以为,认为(4) 可以为师矣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5)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给,替(6) 吾无以为质矣(《郢人》) 动词,翻译为“作为”“做”(7)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干将莫邪》) 介词,给,替(8) 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 介词,被题组三:(1)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2) 撰长书以为贽动词,翻译为“作为”(3)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4) 行拂乱其所为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5) 尝试为寡人为之(《郢人》) 介词,给,替动词,翻译为“做”(6)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四知》)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7)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8)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题组四:(1) 不为苟得也动词,翻译为“做”(2)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翻译为“做”(3)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动词,翻译为“做”(4)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翻译为“作为”(5) 愚以为宫中之事动词,以为,认为(6)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7)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翻译为“做”(8) 并自为其名动词,翻译为“取名”虚词样板文——其①连词,表选择;②表示加强反问语气;③第三人称代词,它/他(们的);④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⑤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⑥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⑦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⑧表示委婉的商量;⑨代词,其中的。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常考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用在动词后面)可代人、事、物,译为“它、她、他(们)、这件事”例:操蛇之神闻之执策而临之公与之乘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予尝求古仁仁之心。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水路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甚矣,汝之不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附着在一个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动词的后边)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宾语+之+谓语)例:②何陋之有?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马之千里者3.动词,(前面是人名或人称代词,后面是一个地名)“往”,“到......去”例:辍耕之垄上4. 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例: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战演练: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何陋之有?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公将鼓之。

⑥辍耕之垄上。

⑦怅恨久之。

⑧具答之。

⑨亲戚畔之。

⑩马之千里者。

中考链接: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B.不闻天子之诏C.介冑之士不拜D.乏绝之处见水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的是哪一项()例句:即焚之,又钞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送孟浩然之广陵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春冬之时(二)【而】1. 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而且”“又”或不译(连接的两项无主次、前后之分,可互换位置)例:溪深而鱼肥。

蔚然而深秀者2)表顺承,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水落而石出者3)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2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2

解析文言虚词的用法(一)之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请莲而不妖。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5.小大之狱。

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7.吾欲之南海,何如?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9•何陋之有?10.马之千里者。

1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2.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1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4.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15.辍耕之垄上。

16 .当余之从师也17.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18.当之郡,道经昌邑。

(二)其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6.毁其盆,悉埋于地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8.先生其此类乎?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0.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三)所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4.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7.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8.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9.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作亭者.谁(的人)B、山间之四时也(的)C、行者休于.树(从)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2、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E.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 .皆以美于徐公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将以攻宋B、子墨子闻之.扶苏以数谏故辍耕之垄上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知而不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吾妻之美我者 D .暮寝而思之7、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 .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 .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一、练习并解析文言虚词的用法(一)而1、人不知而不愠。

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6、康肃笑而遣之。

7、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8、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9、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10、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执策而临之。

13、余闻而愈悲。

14、黑质而白章。

15、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二)者1. 肉食者谋之2.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3. 此三者,吾遗恨也4.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5.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6.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 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8. 言之,貌若甚戚者(三)是1. 吾祖死于是2. 是吾剑之所从坠3. 张良是时从沛公4. 问今是何世5.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6. 唯命是听,唯利是图7. 余是以记之8.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9.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0. 觉今是而昨非(四)或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2.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 冀君实或见恕也5.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二、选择1、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卜者知其指意稍稍宾客其父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太丘舍去,去后乃至D、吴广以为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足肤皲裂而不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当余之从师也辍耕之垄上C、以衾拥覆屠惧,投以骨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其如土石何3、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4、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B、或异二者之为(也许)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说)5、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A、乃不知有汉(竟然)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D、乃重修岳阳楼(就)6、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A、吴广以为然(正确)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C、然志犹未已(但是)D、杂然相许(……地)7、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B、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做)C、项为之强(因为)D、夫子何命焉为(语气词)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初二文言文虚词练习题

初二文言文虚词练习题

初二文言文虚词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错误的是:A.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 孟母三迁,择邻处之。

D.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之。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错误的是:A. 其真无马邪?B. 其子曰:“非吾之罪也。

”C. 吾其还也。

D.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用法错误的是:A.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者。

B.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 盖竹柏影也。

D. 饮水思源,忘恩负义者。

二、填空题1. 补全下列句子中的虚词:a. 民以______为天。

b. 青,取之于______,而青于______。

c. 学而不思则______,思而不学则______。

2. 补全下列句子中的虚词:a. 知之为知之,______为不知,是知也。

b. 不以规矩,不能______方圆。

c. 仁者见之而______,智者见之而______。

三、翻译题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a. 鸡鸣而起,孺子______。

b. 己所不欲,______施于人。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______。

b.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______,一胜一负。

c.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______。

四、判断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正确的是: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用法正确的是:a. 老大徒伤悲。

()b.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 请从于师。

()五、匹配题将下列文言文虚词与其正确的用法匹配:A. 以B. 于C. 与D. 乎E. 焉1. 在……之中 __________2. 对,对于 __________3. 和,跟 __________4. 在……方面 __________5. 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__________六、改错题找出下列句子中使用虚词的错误,并将其改正:1.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练习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练习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练习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练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及其含义:1、忽啼求之。

(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2、XXX之通悟。

(助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的”)3、或以钱币乞之。

(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4、学而时之。

(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5、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6、心之所向。

(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7、卒之为众人。

(助词,表示结果)二、对下列句中加点“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昂首观之(代词,相当于“它们”)B、XXX也久(代词,相当于“这件事”)C、XXX(助词,相当于“的”)D、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及其含义:1、蹲其身,使与台齐。

(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物)2、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3、如此其贤也。

(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物)4、不能名其一处也。

(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二、对下面句中加点的“其”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代词,他)B、其真无马耶。

(连词,表选择疑问,相当于“是----还是”)C、XXX其许寡人。

(助词,用来加重语气,相当于“可要”亦可不译)D、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副词,表反问,难道)一、在下面括号中写明“以”的用法及其含义:1、XXX以烟。

(介词,表示手段或方式)2、盖以诱敌。

(介词,表示手段或方式)3、以虫草为林。

(介词,表示手段或方式)4、以观沧海。

(介词,表示手段或方式)二、下列句中“以”的作用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介词,表示手段或方式)B、或以钱币乞之。

(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C、XXX,投以骨。

(介词,表示手段或方式)D、生以乡人子谒余。

(介词,表示手段或方式)一、请指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在句中所表示的关系,并说出相当于现代汉语哪个词语。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 (二)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 (二)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 (二)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1. "其"的用法其,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他”、“她”等。

例如:(1)孔子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其意是说,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淡水一样清澈,而小人之间的交情却像甜美的醴酒。

(2)《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因为生了个女儿,被贾母责备。

王夫人听了后,不得不叹了口气,心里想着:“其实儿子女儿都是自己的血肉,何必这么计较呢?”2. "乃"的用法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所以”。

例如:(1)《庄子》中有一则寓言,说有一个人到山上去砍柴,他砍了一整天,却一根柴都没砍到。

他很生气,就拿起斧子砍树,结果斧子却断了。

他想了想,乃用手拍着树干说:“你不给我柴,我也不给你皮。

”(2)《红楼梦》中,贾宝玉因为被贾母责备,心中很不舒服,就跑到荣府去找宝钗。

宝钗见他面带愁容,问他怎么了,他便把事情说了一遍,乃叹了一口气说:“人生在世,难免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

”3. "之"的用法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1)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的“原上草”、“古道”、“荒城”都是“之”的用法。

(2)《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荣府里玩耍,宝玉忽然看到了一只蝴蝶,就追了出去。

黛玉看他跑得那么快,担心他会摔跤,便喊了一声:“宝玉,小心脚下!”这里的“脚下”就是“之”的用法。

4. "者"的用法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那个”,用于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物。

例如:(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学”、“朋”、“人”都是“者”的用法。

中考语文18个文言文虚词汇总练习题

中考语文18个文言文虚词汇总练习题

文言虚词精练(一)解释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3.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5.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10.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1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答案: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5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6~7连词,表转折“却”。

9~10连词,表递进“而且”。

11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2.连词,表因果“因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9.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12.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答案:1~2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

5~6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7~8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9~10构成复音虚词。

“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初二文言虚词试题及答案

初二文言虚词试题及答案

初二文言虚词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B. 知之为知之C. 彼竭我盈,故克之D. 蚓无爪牙之利2. “以”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因为”的是()A.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B. 以我酌油知之C.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 “其”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他的”的是()A. 其真无马邪B. 其真不知马也C. 其如土石何D. 其人视端容寂4. “于”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在”的是()A.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 于连峰去天不盈尺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 “而”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而且”的是()A. 温故而知新B. 学而不厌C. 择其善者而从之D. 学而时习之6. “乎”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疑问语气的是()A. 王之好乐甚,何不以乐示人乎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 其真无马邪D. 其真不知马也7. “也”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判断语气的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8. “焉”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哪里”的是()A. 且焉置土石B. 夫大国,难测也C.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9. “若”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如果”的是()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C.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D.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10. “已”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已经”的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在《论语》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的“厌”字意思是______。

2. 在《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的“崩殂”字意思是______。

3. 在《岳阳楼记》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中的“宠辱”字意思是______。

(完整版)十八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十八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初中文言虚词试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虚词试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虚词试题及答案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B.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D2.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其”字的含义:A. 其真无马邪?B. 其真不知马也。

C. 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A. 难道;B. 恐怕;C. 他们。

3. 根据句意,选择正确的虚词填空: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A. 乎B. 矣C. 焉D. 哉答案:C4. 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C.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答案:D5.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字的含义:A. 学而不思则罔B. 人不知而不愠C. 温故而知新D. 博学而笃志答案:A. 却;B. 如果;C. 并且;D. 并且。

6. 根据句意,选择正确的虚词填空: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 乃B. 则C. 因D. 而答案:B7. 下列句子中,“于”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 受任于败军之际C.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 相与步于中庭答案:C8.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者”字的含义: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答案:A. ……的样子;B. ……的马;C. ……的人。

9. 根据句意,选择正确的虚词填空:A.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答案:B10. 下列句子中,“乎”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 其皆出于此乎答案:D。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练习(有答案)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练习(有答案)
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定语后置标志(《岳阳楼记》)
⑧期年之后,表时间限定(《邹忌讽齐王纳谏》)
⑨辍耕之垄上去,到(《陈涉世家》)
杜少府之任蜀州去,到
妻之美我者主谓间取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又”、“和”或不译。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而且(《醉翁亭记》)
⑥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修饰(《醉翁亭记》)
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却(《论语》》)
⑧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表承接,就(《送东阳马生序》)
⑨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马说》)
温故而知新表承接,接着(《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却(《论语》)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于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与”、“跟”、“给”、“到”、“ 对于”等。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作“比”。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练习: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④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⑤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⑦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⑧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军细柳》
⑧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

初中文言文虚词2(之、其)

初中文言文虚词2(之、其)

初中文言文虚词(二)一、“之”的用法学生姓名:(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⑤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音节助词)。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陋室铭》)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

有时也活用作第一人称。

如:A、具答之。

B、亲戚畔之C、彼竭我盈,故克之D、又数刀毙之。

E、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F、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I、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K、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用作第一人称,"我"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①渔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④“吾欲之南海”、⑤、“送孟浩然之广陵”、⑥、“多助之至”、⑦“寡助之至”四、“其”的用法(一)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之
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请莲而不妖。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小大之狱。

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7.吾欲之南海,何如?
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9.何陋之有?
10.马之千里者。

11.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2.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1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4.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15. 辍耕之垄上。

16.当余之从师也
17.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18.当之郡,道经昌邑。

(二)其
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 毁其盆,悉埋于地
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8. 先生其此类乎?
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2.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三)所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 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
4.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8.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9.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2、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攻宋
B、子墨子闻之.
扶苏以.数谏故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知而.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
7、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9、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B.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
1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B、①休祲降于.天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C、①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D、①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
②王之.弊甚矣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C、扶苏以.数谏故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1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C.①如倩女之靧面②髻鬟之始掠也
B.①脱笼之鹄②曝沙之鸟D.①城居者未之知也②山石草木之间者
14、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文言文阅读
(一)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

②钞:掠夺。

1.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二)
黄生,乃李氏少时之友也,越十年,二人遇于途。

李氏延其至家,杀鸡作食。

而鼓许,黄生腹痛,汗大若珠。

李氏夫妇恐甚,欲召医治之。

黄生固执止之,以为旧疾复作,无妨。

李不听,即去。

时值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

逾半夜,携医归。

医灸之,少时即愈。

黄生曰:“
汝为吾苦矣!吾何以报?”
练习:下面句中“之”字与“欲召医治之”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乃李氏少时之友也.
B. 黄生固执止之.
C. 医灸之.
D.宋无罪而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