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教版)】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增强对地貌资源的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貌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地貌问题展开思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想三: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与表达
(1)分组合作完成地貌类型识别、地貌特征总结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开展小组汇报,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4.设想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讲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貌资源保护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地貌类型的识别与特征理解
学生在学习地貌类型时,对于各种地貌的识别和特征理解是本章节的重点。特别是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常见地貌类型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表现,需要学生深入掌握。
2.重难点二:地貌形成原因及其内外力作用
地貌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学生对这些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是难点,尤其是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对地貌演变的影响。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地貌的定义,理解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并了解其特征和分布。
3.学会使用地理图表、遥感影像等资料,识别和分析不同地貌类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4.1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1. 详细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成因和特点。
3.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与地貌的关系,强调地貌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详细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过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成因和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与地貌的关系,强调地貌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5. 教学策略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我实施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这些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各种地貌类型的实例,让他们在直观感受中认识地貌特点。
2. 结合当地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地貌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貌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各种地貌类型的实例,让他们在直观感受中认识地貌特点。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地貌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貌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讨论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拓展思路。
3.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地貌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讨论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拓展思路。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地貌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分布区域。
2. 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地貌类型的外观特征和环境影响。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的识别和描述。
2. 教学难点: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正确理解和诠释复杂的地貌特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常见地貌的模型或图片,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2. 搜集相关视频和案例,用于教室讨论和讲解。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教学做好准备。
4. 确定实验室或户外观察场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图片,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让学生对地貌类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提出问题:这些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外动力作用的干系。
(二)新课教学1. 平原:介绍平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平原类型。
通过展示平原图片,让学生感受平原的特点。
2. 山地:介绍山地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山地类型。
通过展示山地图片,让学生了解山地的特点及常见的地形地貌。
3. 丘陵、高原:分别介绍丘陵和高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特点。
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地貌的基本特征。
4. 盆地:介绍盆地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盆地类型。
通过盆地与平原的比照,让学生理解盆地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5. 通过实验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地貌形成的过程,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6. 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优缺点,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做好铺垫。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提问与回答: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4.12常见的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 风沙地貌 海岸地貌
地理必修一第15课时《常见的地貌类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节课程内容对应课标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本节课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识别几种常见的地貌”和“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对于“识别常见地貌”,课标中将地貌与地形通用,从成因的角度划分不同的地貌类型,在教学中要涉及到地貌的含义、主要类型,还可以涉及到次一级地貌及其基本成因,但不作为重点。
“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课标要求描述景观的特点要以形态和组成为主,包括地貌形态的类型、规模、色彩、次级地貌的组合等内容。
该课标侧重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行为动词为“识别、描述”,要求学生能够在野外或者户外环境下识别和描述相关地貌及其景观特点,建立对地貌的初步认识和理解,但不必深究地貌的成因。
有条件的应开展野外或户外地貌考察,没有条件则应该利用视频、图像等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造观察条件。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地球上的大气”和“地球上的水”内容之后,作为认识岩石圈的重要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和“地球上的水”的内容可作为理解地貌形成的前提知识。
本节内容也与地理2中的“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城乡景观”等概念有联系。
教材选取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作为学生需要识别的地貌类别,内容安排了对应地貌的基本概念,典型的次一级地貌、图片及相应的特征描述,并安排了相应的内容补充了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该补充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地貌。
但教材中没有安排地貌的概念,海岸地貌的内容也相对简单,需要适当补充。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5种基本地形和等高线的基本概念,初步具备了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但基本地形以外部形态作为划分依据,与本节课学习的“地貌”的分类依据存在明显差异,且由于学生尚未学习地质作用的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地貌的分类依据存在难度。
本节课程内容的要求“识别”“描述”比较简单,但学生并不了解地貌的基本特征,并未系统学习如何描述,因此该看似难度较低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
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
常见地貌类型【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2.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学习重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知识体系导引二、新知学习知识点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知识链接: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CaCO3+CO2+H2O===Ca(HCO3)2学法指导:1.河流左岸、右岸的确定:面朝河流流向方向,左手边为左岸,右手边为右岸。
2.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分布:思考: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吗?为什么?提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主要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文条件及生物条件较差,故科斯特地貌发育很不充分。
知识点二:河流地貌1.上游地区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
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2.中、下游地区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第四章地貌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展示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貌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强调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4.能够运用地貌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与地貌相关的地理现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地貌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2.利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地貌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貌的魅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要求: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貌问题,培养地理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貌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特征的影响,这是本章的核心知识点,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
2.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这一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3.地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实践能力,也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世界著名地貌的图片,如喜马拉雅山脉、科罗拉多大峡谷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貌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的形成原因。
3.学生分享对地貌的了解和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知(500字)
-鼓励学生提问,耐心解答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1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第四章地貌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2019)地理1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本节教材内容较为单一且支撑材料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精选相关材料进行补充,这样才能充分落实课标要求。
本节内容是从两部分进行分析和讲解的:第一部分紧扣风沙地貌与风的关系进行教学;以整体的视角分析风沙地貌;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的差异;教师组织开展寻找海岸地貌活动。
【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风沙地貌,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
2.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海岸地貌,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
3.简单分析地貌和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者与他人合作,使用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要素和相关地理现象进行初步的或者深入的观察,并设计实验,作出简要解释。
【重点和难点】重点:识别风沙地貌、海岸地貌,描述地貌景观的特征。
难点: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地貌景观特征。
【风沙地貌教学过程】情境创设: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处在库姆塔格沙漠东缘,南枕雄奇壮丽的祁连山,北靠嶙峋蜿蜒的马鬃山。
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蒸发量高达2486毫米,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戈壁,包围着零星的湿地、草原和湖泊。
我国著名的雅丹地质公园和鸣沙山都在敦煌。
【情境1】分析敦煌附近的魔鬼城地貌类型及成因。
【情境2】分析敦煌鸣沙山地貌类型及沙源。
三、风沙地貌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1)主要分布区:我国西北地区(2)其他分布区:①多沙的河谷地带,如丹娘沙丘②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如沙滩2.分类:(1) 风蚀地貌: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2) 风积地貌: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面,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
(2019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常见的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 风沙地貌 海岸地貌 2 教案 教学设计
《常见的地貌类型——海岸地貌、风沙地貌》教学设计【内容要求及解读】内容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分析“内容要求”中的行为动词,主要是“识别”和“描述”“识别”的重点在于“区别”和“归类”,即让学生通过视频、图像等手段,对比不同地貌所在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观特点,从而区分它们的类型。
描述地貌的视角主要有:形态、成因。
“内容要求”达成的方法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
【重点】1.识别海岸地貌,描述海岸地貌的景观特点;2.识别风沙地貌,描述风沙地貌的景观特点。
【学情分析】1.生活在深圳滨海城市的学生,大多参观过海岸地貌;2.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喀斯特地貌和流水地貌,已知晓外力主要表现在沉积和侵蚀两方面,学习本节课知识铺垫充足。
【学习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海岸地貌,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2.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风沙地貌,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设计思路】1.调整教材顺序,先讲“海岸地貌”,深圳的学生熟悉海岸地貌,不熟悉风沙地貌;2.没能带学生去实地实践,但可以用教师亲历过的区域切入,落实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
3.先学习两种地貌,在用地理视角和地理头脑,欣赏老师考察过的海岸地貌和风沙地貌。
【教学过程】一、海岸地貌引入:相信生活在深圳的大多数同学都去过海边,请描述一下你在海边看到地貌景观。
(同学们自由发表观点)转承:老师去过大鹏半岛的海边,看到的这样的地貌景观:问1:海岸地貌的名称?形成的原因?(教材P74)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额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解释:河流地貌包括:流失侵蚀和流水沉积,即水对地貌的影响。
海岸地貌是海水对地貌的影响,即包括海浪沉积和海浪侵蚀两类。
问2:海浪侵蚀地貌有哪些?从老师展示的图片中指出来。
教材P74:有些海岸是由岩石构成。
受海浪等侵蚀作用,海岸岩石逐渐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地貌。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貌的定义,掌握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如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并了解它们在我国地理分布。
3.学会使用地图、地形图等工具,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地貌类型的特点和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作业量要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确保作业质量。
4.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的能力。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地貌类型的空间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1.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和成因,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地图,帮助学生从空间角度认识地貌,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地貌知识。
4.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开展探究等方式,主动获取地貌知识;
(3)结合生活实际,将地貌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地貌资源保护意识。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掌握地貌类型的基本特征;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地图,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山地地貌:介绍山地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青藏高原的抬升等,让学生理解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丘陵地貌:讲解丘陵地貌的特点、分布及成因,以江南丘陵为例,分析丘陵地貌对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
3.平原地貌:介绍平原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如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三角洲等,并探讨平原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1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一册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必修第一册中关于地图、地球运动等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基础。然而,对于地貌类型这一章节,大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以下问题:
1.对地貌的概念和分类较为模糊,难以准确区分不同地貌类型。
2.对地貌形成原因和地理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产生混淆。
3.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将所学地貌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3.实践活动,培养能力:
-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地形模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貌知识。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家乡或感兴趣地区的地貌特征,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4.素质拓展,提高素养:
-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生态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挖掘地貌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分类介绍:详细讲解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峡谷、喀斯特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以及它们的特征和成因。
3.实例分析:结合图片和实际案例,阐述各类地貌的形成过程、地理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互动提问: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检验学生对地貌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貌类型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想:
4.1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一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地域自豪感。
3.通过对地貌类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
4.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地貌的观察和分析,探索喀斯特地貌、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对实际地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小结
1.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和分析家乡的地貌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地理观察报告。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对于地貌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貌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貌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鸣沙山月牙泉和天山天池等实际地貌的图片和视频,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地貌类型的空间分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规律。
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见地貌类型的定义、成因和特点,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
2.能够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如农业、交通、城市化等。
3.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地貌案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探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现代技术手段应用: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地貌类型的分布和变化,增强了学生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地貌案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探究。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这种地貌类型的成因是什么?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点拨。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地貌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他们构建地貌知识体系。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貌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地貌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貌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地理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理。
3. 能够区分并识别不同地貌类型的实例。
4. 培养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主要塞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原理。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思考,区分不同地貌类型,并理解其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室展示和讲解。
2. 准备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用于学生实地观察。
3. 收集一些有关地貌形成的科普文章和视频,供学生课外阅读。
4. 安排一次野外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地貌图片,让学生识别这些地貌的类型。
2.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地貌类型。
(二)讲授新课1. 地貌的形成原因: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风力、流水、冰川、岩浆等自然力量对地貌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
2. 介绍各种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沙漠等,并诠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3. 举例说明:结合实际案例,如黄山、长江三角洲、青藏高原、撒哈拉沙漠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地貌的形成和特点。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 提问与回答: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地貌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安置作业: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生活中常见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并在教室上分享,以增强学生对各种地貌的直观认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识别并描述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高一【地理(人教版)】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分钟
引入
教师展示图片,引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河流地貌的兴趣。
9分钟
讲授新课
启发式讲授三角洲地貌的特点。
1.教师指导,学生描述特征并绘图示意
2.学生展示,教师指导评价
3.教师展示动画,并解释三角洲地貌成因
1分钟
总结
承转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出峡谷地貌。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
课题
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年 6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河流地貌,描述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视频和图片,概括并描述各种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7分钟
讲授新课
启发式讲授峡谷地貌特点。
1.教师指导,学生描述特征并绘图示意
2.学生展示,教师指导评价
3.教师展示动画,并解释峡谷地貌成因
1分钟
承转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冲积平原。
7分钟
讲授新课
启发式讲授冲积平原地貌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认识冲积平原
2.教师展示,学生对比观察,概括特征
1分钟
承转
教师展示图片,引出河曲地貌。
7分钟
讲授新课
启发式讲授河曲地貌特点。
1.教师指导,学生描述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例编号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
课题
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年 6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河流地貌,描述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视频和图片,概括并描述各种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视频资源,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分钟
引入
教师展示图片,引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河流地貌的兴趣。
9分钟
讲授新课
启发式讲授三角洲地貌的特点。
1.教师指导,学描述特征并绘图示意
2.学生展示,教师指导评价
3.教师展示动画,并解释三角洲地貌成因
1分钟
总结
承转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出峡谷地貌。
1分钟
承转
教师展示图片,引出河曲地貌。
7分钟
讲授新课
启发式讲授河曲地貌特点。
1.教师指导,学生描述特征
2.学生展示,教师指导评价
3.教师展示动画,并解释河曲地貌成因
4分钟
总结
1.教师总结,学生思考
2.教师板书整理
3分钟
课后模拟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课后完成。
1分钟
推荐阅读
教师推荐阅读。
2分钟
课后思考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学生课后思考。
7分钟
讲授新课
启发式讲授峡谷地貌特点。
1.教师指导,学生描述特征并绘图示意
2.学生展示,教师指导评价
3.教师展示动画,并解释峡谷地貌成因
1分钟
承转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冲积平原。
7分钟
讲授新课
启发式讲授冲积平原地貌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认识冲积平原
2.教师展示,学生对比观察,概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