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养生_论文
中国的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
中国的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医药传统,其中中医药文化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养生。
中医药强调平衡、身心合一的理念,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健康养生和中医药文化,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经验总结和不断实践的结果。
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维护健康。
它包括一系列的疗法,如中药、针灸、推拿和气功等,这些疗法在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都有显著的疗效。
第二部分:中医药在保健养生中的应用中医药在保健养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西方医学注重治疗疾病不同,中医药注重健康的维护和病症的预防。
基于中医药的保健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心理调节和草药等。
这些方法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饮食调理。
中医药认为食物有助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根据中医药理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质,可以起到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例如,人们可以选择温补性质的食材来增强体质,选择清热解毒的食材来降火,选择补肾的食材来增强肾功能等。
此外,中医药的推拿和针灸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养生。
推拿疗法通过按摩和推拿特定穴位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刺激身体的自愈能力。
这些疗法被证明对许多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有显著的疗效。
第三部分: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西方医学的疗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医药的独特价值。
中医药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身心的平衡,更符合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此外,中医药文化也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中医药的方法来改善健康状况。
许多国家也开始将中医药纳入其医疗体系,并进行研究和推广。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中医如何养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1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摘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
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
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
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
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
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
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
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河南大学标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专业:会计学姓名:纪国忠电话:155********选课时间:2014年6月周二9-10节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从小接触到的第一个给我留下人与自然印象的是《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从自己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我的理解中,从整体观来看,人既然是在自然中产生的,就应该顺应自然,因为两者是一个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部分与整体相协调,形体与精神并重,当然人与自然与社会也是密不可分;从统一性来看,人与自然、社会具有统一性,功能与自然相统一,这种思想在古代就被成为“天人合一”。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紫仁杰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
正是从我们人与自然统一性与整体性的观点,《千字文》中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也启发了我们要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养生和生活,以此来保证我们身体上的健康。
人体在不同的季节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春季篇春季,作为一年四季的开始,万物萌生,生机勃勃,人的新陈代谢也随着春季到来而日趋旺盛,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春三月,刺猬发春,万地俱生,万物以荣”。
由于人体的活动量在春季逐渐加大,所以,血液循环、营养供给都需要相应增加。
肝脏则是贮藏和调节血量的脏器,在春季到来之时,肝脏的生理活动即随新陈代谢的萌盛而相应增加。
所以,春季是肝脏机能活动旺盛的季节,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春应在肝”的道理。
如果肝脏机能正常,就可以适应春季的变化而健康无病,反之,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会出现由于肝脏失调而引起的一些病症。
肝气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绪随之高昂亢进,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气变化而出现激愤、骚动、暴怒、吵闹等状态。
同时,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春困,因为冬季皮肤血管收缩,春季天气变暖,血管、毛孔扩张,相对稳定的血流量供应皮肤的血流增加,供应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造成春困。
中医药养生文化范文
中医药养生文化范文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而保持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是养生的基础。
中医药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并防治疾病。
中医药对养生的理论以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为基础,强调防病于未然,注重调节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个体化的养生方法。
中医药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症状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养生。
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和环境变化,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需要注意阳气的补养,而阴虚体质的人则需注意调补阴气。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预防和调理。
中医药养生注重的是预防疾病,而不是等到出现疾病才治疗。
中医药理论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失去平衡而导致的,只有保持身体的平衡,才能远离疾病。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内外兼修。
中医药养生不仅注重调理内在的身体机能,还注重外在的调养。
中医药强调通过按摩、针灸、草药治疗等外在手段来调理身体。
例如,按摩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脏腑功能;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草药可以补养身体的气血。
中医药养生文化概括了这些方法,并传承至今。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平衡的生活秩序。
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认为人体需要与自然环境相应地作息、饮食、生活等。
中医药注重四时养生,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适应四季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平衡。
例如,在夏季要避免过度食用生冷食物,防止脾胃功能受损;在冬季要保暖,多摄入温热食物,增强体内的阳气。
总之,中医药养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整个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它注重个人化的养生方法,重视预防与调理,外养内修,并注重平衡的生活秩序。
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增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对于现代人们的养生方式也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文化概论中医药与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中医药与养生文化中国文化悠久而深厚,其中中医药与养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
中医药作为中国特色的医学系统,从古代至今一直为人们提供健康保障。
与此同时,养生文化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与养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虽然其确切的起源时间已无从考证,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概念始终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中医药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慢慢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与天地万物相互联系。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总体注重平衡和和谐。
而中医药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中医药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中医药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许多人在生病时首选中医药,因为它被认为比西药更温和且对身体没有负面副作用。
此外,中医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养生领域。
许多人通过食疗和草药来调养身体,预防疾病。
中医药的理念也融入到了饮食习惯中,例如中医药认为相对平和的食物更有益于健康。
三、养生文化在中国的重要性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养生文化注重身心健康和谐,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中国,养生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到运动,从调节气息到保持情绪稳定,都有着养生的意味。
四、中医药与养生文化的结合中医药和养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中医药提供了系统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理论依据,而养生文化则强调预防和保健。
通过中医药的理念,人们可以更好地实践养生文化。
例如,通过调节饮食结构、坚持适量运动以及定期接受针灸和推拿等中医治疗,可以维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综上所述,中医药与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作为中国特有的医学系统,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养生文化则强调身心健康和谐,与中医药理念相辅相成。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养生先养心摘要: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
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
我们的感情、情绪,我们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多方面的。
有不良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它、调节它,要及时地排解它,而不能让它任意发展,否则就会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而产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养心,这里养心不是指保护好你的心脏,而是要调控好你的心态,即情志养生。
学会情志养生,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不仅对你身体健康有很大裨益,而且还可以治愈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养生养心情志养生身心健康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正如熟话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人们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致病内因。
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
所以七种情志一定要调理掌握适当。
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首先是精神上的错乱,然后就会影响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关键词:运动养生情志养生】一、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内容及思想运动养生文化在我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经不同时期的不同养生专家不断总结和补充,给运动养生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
运动养生是指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
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调神、养精、练气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
1.强调“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经典的养生及医学论述中,大都提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比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等。
古人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则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
说明身体的活动能够使体内精气流通,活动是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
由此可见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健身是传统养生学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行身体活动达到健康的目的,是中医防病和养生的重点。
中医养生理论反对长时间坐卧,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同时中医养生还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术数”,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各种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的运动养生健身法,以上均说明身体不运动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不难看出中医养生是非常重视锻炼,而且精于锻炼的。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认识到运动对人体健康及寿命的积极影响。
这些观点都说明了“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身体不间断地运动,才能使身体健康,从而不受疾病的侵扰,才能使整个生命过程充满活力。
所以,运动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应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全过程。
养生与中医药文化
养生与中医药文化一、介绍养生的概念和重要性养生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保持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平衡和延缓衰老的一种综合性活动。
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和疾病威胁,因此关注养生已成为人们的共同需求。
恢复身体健康体态、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是养生的主要目标。
从饮食起居到情志调摄,从运动锻炼到草药调理,都融入了中医药文化对于身体平衡和健康的认知。
二、中医药文化及其对养生的影响1. 中医药文化的渊源与历史背景中医药文化几千年来积淀了丰富而独特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临床实践经验。
它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宇宙,与外界环境、天地变化相互作用。
中医药文化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注重平衡,追求身心健康。
2. 中医药养生理念的核心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调整寒暑、保护精气神等理念在养生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四季养生”是中医药文化对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摄取以及调理的建议,它关注饮食起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3. 中医药文化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中医药文化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不同器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所以,在甄别和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全面观察患者的身体表现,并根据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综合性和个体化的诊疗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生观念的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在养生实践中的应用1. 饮食保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五味调和、食物烹饪的方法以及各种食材对于身体的滋补作用。
中医药文化在养生实践中强调饮食的平衡性,推崇以粗细搭配为主要原则。
冬季保持温暖、夏季清凉爽口,皆是从中医药文化中得到的经验。
2. 草药疗法中医药文化倡导天然、安全和温和的疗法。
草药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式之一,其丰富的植物资源提供了很多具有保健功效的草本植物,并已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领域。
不同植物所含有许多有效成分,如营养素、抗氧化剂等。
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并使用它们可以起到预防和改善身体健康状态的作用。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中药养生疗法,就是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药养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养生论文篇一:《浅谈中药养生》摘要:综观古今,中药养生疗法,源远流长,即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耀夺目的明珠。
文章详细的谈到了中药养生的概念以及意义和作用,更重点谈及了中药与食疗、中药与药酒、中药与膏方等。
总结了养生的重要性。
关键字:中药与食疗;膏方;药酒;中药与养生1中药养生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人类的寿限起到积极的作用小而言之,有利于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利于陶冶情操,修养身心。
大而言之,有利于群体健康,社会和谐。
并且,它的意义还因人而异:对于健康人群,让他们防范于未然;对于亚健康者,让他们防微杜渐;对于患病之人,让他们祛病康复;对于不治之症者,让他们带病延年。
中药养生无疑会对促进我们民族的健康、延缓衰老[1]。
2中药药性的简介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实际上中药还有平性,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特性。
中药的性质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效应概括而来,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2,3]。
中药不同药性的作用:(1)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或补阴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或机能亢进的疾病。
(2)温性的中药,具有散寒、温里、化湿、行气、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或机能减退的症候。
(3)平性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质衰弱,用寒凉或温热性质中药所不能适应者[2]。
3养生,从脚做起泡脚的时候添加药剂能起到辅助作用: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泻火的效果。
爬山累了,脚肿脚胀加盐泡脚很好。
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湿、活血的作用,治疗感冒效果好。
酒泡: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健康是我们生活的基石,而养生则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对于人们来说,中医药文化是一种传统的健康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的紧密联系,并展示中医药在促进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中医药的历史渊源和根基中医药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形成了一整套的医学体系。
这些理论体系与中医药实践经验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
二、中医药文化与健康观念的结合中医药文化强调“强身健体,以御疾病”的理念,注重预防和调理,强调保持身心的平衡。
在中医药文化中,重视人的整体性,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
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中医药文化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三、中医药文化的养生方法1. 饮食调养:中医药文化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提倡合理搭配食材,调节饮食习惯。
例如,根据不同季节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宜的食材,如夏季多食用清凉的食物以帮助降温,秋季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以调节气血等。
2. 中草药疗法:中医药文化以中草药为主要疗法手段。
中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在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文化中的中草药疗法有着丰富的应用,如冬虫夏草、人参、黄芪等,这些中草药在调理养生上有着独特的价值。
3.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针刺经络穴位来调整和平衡身体的气血。
针灸疗法在病痛治疗和健康养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被视为中医药文化的瑰宝之一。
四、中医药文化的现代价值现代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而中医药文化正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人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中医药文化的养生方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式。
中医药文化也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和接纳,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校选课论文)
河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院系:外语学院专业:英语非师范姓名:***学号:**********课程: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任课教师:***01/01/2011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
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使我们身边的人受益。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发展、养生学的发展、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和药酒养生来进行论述。
关键字:中医药、养生学、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药酒养生、发展正文:中医药的发展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
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
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第一篇: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中药养生传统理念小时候总觉得中药养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般的学者所能领悟的。
一直以来不敢有所触及,总怕误了老祖宗几千年来的积淀。
最初只是抱着小听一下的想法选的课,不曾想一个学期的耳濡目染,竟使自己与“中药养生”亲近了很多。
虽是不及九牛一毛,倒也从老师那里了解些许。
从夏商西周《周礼》的五味五谷五药理论、春秋战国《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到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再到文革后改变中医命运的中共中央56号文件,在历史的长河里形成了辨证统一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孪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也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理,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在中医学里,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基础;都是从宏观自然现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
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黄帝内经》中将人生活的场所称之为“气交”,“气交”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天人相应,五行相依,医药相配,治养相协。
这些看似简单的原理,却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医药治养与养生文化的精髓。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药文化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中医文化伟大而源远流长,至少有5000年以上历史。
与其相比,现在西医学是建立在显微镜下的(显微镜历史不过300年),个别西医专家贬低中医缺乏科学性,不能定性定量,这是不理解中医内涵的表现,中医的核心是哲学,体现的是一种阴阳平衡、五行和谐的再生哲理。
中医看病追求的是“扶人体正气,调人体平衡;平衡则健康,失衡则生病”、身体某个部分发炎,产生了病菌感染,人整体失衡导致局部气血瘀滞所致。
对此,改变人体内环境气候,把人体调理平衡,病菌自然也就会失去生存的条件,会被人的免疫力(正气)所自然消灭,病就会痊愈。
中医的这种思维方法,已越来越被西医学界所重视。
西医治病追求的是杀菌,体现的是一种对抗、战争的思维。
使用抗生素消灭病菌,病是可以治好,但世界万物有矛必有盾,病菌在被杀死的同时会产生抗药性,发生变异,可变异成更毒的病菌。
结果是西医在消灭病菌的同时,也可能在培育着新一代更强大的病菌,同时阻止健康细胞的正常增长发育。
中医养生法周礼上说:“乐以食。
”也是说:在食的时候听音乐可以帮助消化,因为耳朵一听到音乐,胃即开始运动,有助消化,夏季夜短,晚餐最好少吃,怕不容易消化。
饮酒可陶治性情,疏通血脉,也容易招风败肾,烂肠腐胁,所以还是少饮为妙,饱饭之后,尤其不可喝酒。
酒质不可粗劣,饮酒不宜快速,恐怕伤肺,肺是五脏之精,尤其不可损伤,酒醉未醒,口内大渴的时候,不可饮水及喝茶,水多会进入肾脏,成为停毒之水,造成腰冷,脚重加重膀胱的负担,并且会引发水肿和消渴等疾病。
关于喝茶,上时皆不宜多饮,因为茶令下焦虚冷,不过饱食之后,喝一两杯也无妨,因为茶能消食,肚饥忌喝茶,晨起饮空肚茶容易伤肾,最要忌避。
坐卧的地方如觉有风,要赶快避开,不可勉强忍受,尤其是老年人,身体衰弱,易受风邪,开始不甚沉香时间一久必然成疾,因此就是在暑天,亦不可当风取凉和醉后扇风。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本科课程论文)院系:土木建筑学院专业:建筑学姓名:胡永鹏学号:电话:课程: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任课教师:王子华选课时间:年月周二节摘要:作为世纪地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地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使我们身边地人受益.本文将从中医药地发展、养生学地发展、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和药酒养生来进行论述.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地瑰宝,蕴含着丰富地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地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地宝贵财富.关键字:中医药、养生学、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药酒养生、发展正文:中医药地发展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地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地穴位紊乱,出版《图经》.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地李时珍地《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地著作.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地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地地位和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地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地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地常用手段之一.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地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地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在现今世界地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地一支而受到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在年月日发表“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地医疗政策.养生学地发展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地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医学对养生保健地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地《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地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地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地中医养生理论.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地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地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各种养生方法”一、体质养生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地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地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地固有特性..阴虚体质养生法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地文娱活动.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阳虚体质养生法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意思是肝脏功能差地人,容易恐惧,又指出:“心气虚则悲”,这是说心脏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地情绪.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有人指出,若在夏季进行~次日光浴,每次~分钟所得地紫外线将能使用一年.对于年老及体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让电扇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气虚体质养生法“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连续做十余次,属于“六字诀”中地“吹”字功,常练可固肾气.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香菇、豆腐、鸡肉、、青鱼、鲢鱼.若气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血虚体质养生法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地作用.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为丸长久服用.二.饮食与养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这当中,饮食养生也被我国古代医学家们大量研究,并且留下了大量宝贵地文献,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张果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讲地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古代养生家有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这句话中地科学道理是显而易见地,因此肥胖者必须通过削减主食(谷气)来加强元气(脏腑功能),这样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带来地一系列胃肠道和心血管疾患,从而达到延年益寿地目地.kavU4。
中医养生文化论文(修改)
从儒道思想看中医养生文化【摘要】“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儒道两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它在构筑灿烂的华夏文明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医、中国人与中国社会。
【关键词】养生文化,中医,代谢平衡,养生保健,儒道思想【正文】“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
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
寻根溯源,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是儒道两家思想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它在构筑灿烂的华夏文明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医、中国人与中国社会。
目前,这股传统养生新旋风的掀起,深刻说明儒道智慧不仅符合现代社会人的生命之所需,而且在科学养生方面更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天人合一”催生整体观念现在,我们说得最多的词是“和谐”,这正是《周易》的核心思想.它把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天地人之道。
以天道推知人事,从自然发展中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效法自然,并寻求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和技术。
基于这种和谐思想,中医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作为中医养生文化开山之作的《黄帝内经》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应该与自然、与万物同生共存,和平共处。
中医的经络养生,把人的脏腑经络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时节养生以及中医饮食养生和中医情志养生,也是儒道思想的延伸和发展,体现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调节优势。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养生作为中医学的支点之一,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养生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
本文整理了8篇优秀的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之第一篇: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模式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养生保健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养生保健市场却呈现一片乱象,对中医保健技术挖掘不够,技术研究浅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尤其突出。
该文提出了将健康管理引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整合本产业资源,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带来发展资金,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产业中国古代即有圣人不知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病,下医治已病等思想,都体现了现代健康管理的预防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的理念。
健康管理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水平,摆脱亚健康状态,与中医简、验、廉、效的特点有相似性,由此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1.1 中医药健康产业份额少,服务单一我国的医疗体系仅面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应对,并且这个体系还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用于健康服务产业现有资产的80%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人群服务,占人群总数80%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却仍处于萌芽阶段[1],以单一中医技术为主打的如按摩、足疗、药浴、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此类服务机构并不能系统地满足民众对于健康的要求,整个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缺少提供整体健康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医药与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医药与养生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医药和养生智慧。
这些传统的医药理论和养生方法,历经千年的验证,具备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传统医药和养生文化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影响。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养生智慧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医药与养生。
一、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智慧中医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性和智慧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强调“阴阳”和“五行”之间的平衡,追求人体内外的和谐状态。
中医理论还注重“诊断治病”的个体化方法。
中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诊断疾病,然后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既考虑到了病人的具体病情,又综合了环境、情绪等因素,体现了中医文化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二、传统医药的药物与疗效中国传统医药以天然药物为基础,多采用草药、植物、动物等天然材料制成。
这些药物既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又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对人体有着广泛的疗效。
中草药是传统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许多疾病和症状,中草药都具有显著的疗效。
例如,黄连、连翘等草药具有抗菌和消炎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感染性疾病的症状。
此外,人参、当归等草药也被广泛用于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促进健康。
除了中草药以外,传统医药还包括了针灸、推拿和气功等疗法。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推压的手法,活络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的状况。
气功是一种借助于调节呼吸、意念和运动的练习,以促进人体健康的方法。
三、养生智慧与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强调了“养生防病”的重要性,倡导人们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体差异,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饮食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传统医药理论,中医师给出了不同食材对应五行的理论,指导人们在饮食上的搭配和补充。
古代中国的医药文化与中医养生
古代中国的医药文化与中医养生众所周知,中医养生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而闻名于世。
然而,这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医药文化的产物。
自古以来,中国人通过积累和研究不同的草药、矿物及其他自然物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药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中医养生作为一门重要的学问,起着巨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医药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发展。
首先,古代中国的医药文化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生活在自然界中的早期。
在没有现代医学的情况下,人们依赖于观察动物、植物和矿物的行为和效果来治疗疾病。
他们逐渐发现了一些草药和植物的疗效,比如菊花可以解热、罗汉果可以降血压等等。
这种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传统的中草药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对草药的疗效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本草药学书籍,起到了开拓草药学领域的作用。
这本书收集了数百种草药,并描述了它们的性能和功效。
这种整理方法为后来中医养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医药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发展还与中医理论的形成密不可分。
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内外平衡。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由五脏六腑组成,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如果一个器官出现问题,会导致整个身体的失调。
因此,中医养生的目标是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来维持健康。
在中医养生的实践中,中医师通常使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用细针刺激来影响脏腑的功能。
推拿和拔罐则是通过按摩和吸附的方式来促进气血的循环和器官的功能。
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治疗和保健中。
另外,中医养生还注重饮食的调理。
中医认为食物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被分为五味和性寒热。
不同的食物对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作用。
比如,苹果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牛肉可以补肾益气等。
通过合理地搭配食物,并遵循季节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中医药文化养生之食与行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字;运动养生情志养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
“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
而这恰恰就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饮食与养生。
饮食养生指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大的能力,是人类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各种饮食疾病吃的营养不均衡同样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如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
《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一是饮食宜清淡。
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二是晚上要少吃。
饮食的原则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
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
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
认识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自然气交之中。
《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
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文化养生之食与行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字;运动养生情志养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
“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
而这恰恰就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饮食与养生。
饮食养生指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大的能力,是人类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各种饮食疾病吃的营养不均衡同样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如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
《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一是饮食宜清淡。
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二是晚上要少吃。
饮食的原则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
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
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
认识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自然气交之中。
《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
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第三、调畅情志。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
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的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的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是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中医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在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变化中,完成其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医更强调人是社会的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人类特有的,而且这种情志活动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比拟、代替不了的。
七情与内脏的联系肝主怒第四运动与养生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调节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尤其对心血管系统极为有益。
法国医生蒂索说:“运动就起作用而言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的一切药物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运动养生,又叫中医健身术。
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吕氏春秋》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行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黄帝内经》中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我国比较流行的健身术有:1五禽戏 2八段锦 3;六字诀 4太极拳 5散步 6健身球在中医药文化中,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古人认为,饮食能资养人的血气,人体摄入食物后,五谷之精气就充足,气血就旺盛,筋骨就强壮。
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
饮食进入人体后就会谷气充盈,谷气充盈就会血气旺盛,血气旺盛人也就精力强健了。
古人还认为,脾胃是由脾禀承而产生的,一年四季也都要以胃气为根本。
主身者神,养神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
从饮食中获得气,用气来益养精血,精血又抚养于气,气充足也就具有了神,而神气充满后,身体得到了保全,这都是相互作用的,故称食为生民之天,活人之本。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
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概其如此,聊因笔墨之暇,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响耳。
”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元代宫廷太医忽思慧说:“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
”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
所以,光从口味出发来考虑饮食问题,是很不够的,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代生活中,人们应该从细微处体会到饮食对身体的重要性。
1.少量多餐,反对暴饮暴食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告诫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
”因为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平衡,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这一平衡的必要条件。
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
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
2.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古人主张饮食的五味要配合得当。
大凡古人调和食物,按五行归类,酸属春,苦属夏,辛属秋,咸属冬,所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酸、苦、辛、咸四味调和食品。
现代医学认为:酸辛太过,会诱发或加重溃疡病;食用糖过量,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视、龋齿都有密切关系;食用盐过量,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3.注意肉类卫生,少食肉我国养生学家历来主张饮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浓。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说:“厨膳勿使脯肉常盈,常令俭约为佳”,“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凡可食之肉本无毒,或自死及着疫死,则有毒,食之者心困闷而吐利(痢)。
”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诸肉臭败者不可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
清淡,是与浓厚肥腻相对来说的。
一是指五味的进食适可而止,口味不可过重。
二是说,宜常食新鲜蔬果、杂粮等营养丰富而易吸收的食物。
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其他有益食物是很重要的。
清淡的食物,一般都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种疾病。
多吃肉,特别是肥肉,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所以饮食结构以素为主,以荤为辅,荤素同食,比较合理。
4.饮食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调和饮食滋味,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以饮食养生疗疾,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和调顺四时的原则。
《礼记?内则》上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也论及饮食与四时、气候的关系,并对四时的主食提出了他的主张:春宜食麦,夏宜食绿豆、菽,秋宜食麻,冬宜食黍。
炎暑之季,切忌过食生冷与油腻厚味,宜食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常可选食西瓜、冬瓜、白兰瓜等瓜果,常饮绿豆汤,并以灯心、竹叶、酸梅水、冰糖煎水代茶饮用,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攻。
秋气凉燥,当少食辛燥,选用蜂蜜、秋梨等柔润之物,山药、苡米等健脾补胃之品。
冬季万物潜藏,天寒地冻,阴盛阳衰,进食胡桃、羊肉之类,自可补肾助阳,以迎来年。
5.饮食时精神要愉快,勿抑郁,勿动怒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食前和食中保持这种情绪,对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清朝李渔说:“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
”忽思慧说:“薄滋味,省思考,节嗜欲,戒喜怒。
”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是养身的第一要诀。
吃饭的时候,如争吵动怒,或内心郁塞,都会影响消化,导致各种疾病。
6. 食后的卫生和保健孙思邈说:“食毕当漱口,令人牙齿不败。
口香……饭已,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
”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饱食不宜急行。
”养生之道,不能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都有损长寿。
食后应缓行数百步,并以此为修身养性之快事。
常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忽思慧说:“凡食讫,温水漱口。
令人无齿疾口臭。
”“凡清晨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
”饭后缓行、食后忌卧、饭后摩腹等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一般的保健常识。
除了饮食养生,还要注意生活中行为的养生之道。
平时我们经常重复的那些动作,跟我们健康极其相关。
疾病和生活方式有关,跟吃喝拉撒睡密切相关,主要是生活因素造成的,所以也称为生活方式性疾病,是现在疾病的主导性作用,也就说糖尿病,高血压,中风,肺癌,等等疾病都和生活方式有关。
怎样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首先,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做顺其自然,那我们看看怎么样才能顺其自然:吃的方面要顺其自然;要顺地域的自然;顺季节的自然;顺体质的自然。
我们生活中总会养成一些有形或无形的习惯,其中就蕴含了养生之道。
一、吃的习惯吃的习惯是因人而异。
吃的问题,无非是时间数量质量结构。
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
那么什么叫早餐吃好?高质量,精细。
早餐最低限度要保持有蛋白质,不要只有碳水化合物;中午要吃饱,是因为中午饭过后要到六七点钟才吃饭,所以要吃饱。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有些人吃饱了之后要午休,要躺,那“躺”要怎么躺才好?中午吃饱饭后千万不要立即躺下去,最少十五分钟以后再休息。
第三个是晚上少吃。
如果实在肚子饿,可以吃些流质性的食物,但不要吃得太多。
营养学会推荐的一个膳食宝塔,最基层就是谷粒,最上面的是油脂类的,豆类在第四层,豆类食品是非常高蛋白的。
二、喝的习惯。
喝,首先是水。
喝水多,肾脏就加速分解速率,加速排毒,但是不要等到感觉口渴才喝水。
少喝饮料,但不是不喝,有些功能饮料也能喝,但喝什么都不如喝开水,或者矿泉水。
喝酒绝对不能逞强,只要感觉这一杯和前面拿那杯的味道不一样了,就绝对不能再喝了。
三、三、拉的习惯大便最好保持每天一次,有的人每天两次也没事,但至少要有一次,如果总是不正常就会便秘,便秘就会刺伤肛门,时间过长,肛门的血管给压扁,就会出血。
解大便最好的时间就是晚上,而不是早上。
虽然有很多人选择早晨上厕所,但并不好,人体通过大小便及汗腺等器官向体外排出废物及毒素,尤其是大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越长,产生的毒素越多,所以每晚排空大便,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睡的习惯亚健康的一个突出表现是疲劳综合症。
一个人的睡觉时间最好能保持每天7~8个小时,包括午睡,而且午睡的时间不应超过一小时。
人的睡眠分两种,深睡眠和浅睡眠,深睡眠眼球是快速转动的,全身放松,所以最低限度一个人要保持两个小时的深睡眠。
最少保持在十二点到两点两个钟头的深睡眠。
睡觉的穿着,最好是裸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