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度计算
不确定度计算
![不确定度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af5ee79d31b765ce04081436.png)
不确定度计算2、不确定度各分量的评定根据测量步骤可知,测量氨氮质量的不确定度来源有几个方面,一是由标准曲线配制所产生的不确定度,二是测试过程所产生的不确定度。
按《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对于只涉及积或商的模型,例如:c N=m/v,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式中,u(c)为质量m和体积v的合成标准测量不确定度,mg/L;u(m)为质量m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ug;u(v)为体积v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mL。
2.1 取样体积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 rel(v)所取水样用50mL单标线吸管移取。
查JJG 196-2006《常用玻璃量器检定规程》,A级50mL 单标线吸管的容量允差为0.05mL,根据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规定,标定体积为三角分布,则容量允差引入的不确定度为:u(△V)=0.050/√6 。
根据制造商提供的信息,吸量管校准温度为20℃,设实验室内温度控制在±5℃范围内波动,与校准时的温差为5℃,由膨胀系数(以水的膨胀系数计算)为2.1×10-4/℃得到50mL水样的标准不确定度为(假定为均匀分布):2.2重复性测定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 rel(rep)采用A类方法评定,与重复性有关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均包含其中。
对某水样进行7次重复性测定,所得结果如下:1.33、1.35、1.34、1.34、1.35、1.38、1.35mg/L,平均值1.35 mg/L。
重复测量数据的标准不确定度为:2.3 铵(以氮计)的绝对量m引入的不确定度u rel(m)配制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u rel(1)a.) 标准贮备液的不确定度u rel(1-1):包括纯度、称量、体积及摩尔质量计算4个部分,其中,摩尔质量计算不确定度可省略不计(与其它因素相比,其对标准浓度计算相差1-2个数量级)。
纯度p:按供应商提供的参考数据,分析纯氯化铵[NH4Cl]纯度为≥99.5%,将该不确定度视为矩形分布,则标准不确定度为u(p) =0.5/√3=28.9×10-4;称量m:经检定合格的天平最大允许误差±0.1mg,将该不确定度视为矩形分布,标准偏差为0.058mg,称量3.819g时的相对标准偏差为u(m) =0.152×10-4;体积v:影响体积的主要不确定度有校准及温度。
不确定度求法
![不确定度求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8399b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0.png)
不确定度求法
不确定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计算不确定度来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
以下是几种不确定度的求法:
1. 人为误差不确定度:人为误差不确定度是由于实验人员的技能、经验以及个人偏差等因素引起的。
通常可以通过反复实验来估算。
2. 仪器误差不确定度:仪器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精度和准确度引起的。
通常可以查看仪器说明书或进行标定来估算。
3. 随机误差不确定度: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环境、材料、操作等因素引起的。
通常可以进行多次实验并计算标准差来估算。
4. 系统误差不确定度: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中存在的固定偏差引起的。
通常可以通过校正或改进实验方法来减小系统误差。
综上所述,不确定度的求法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和相关知识来估算和减小。
- 1 -。
标准不确定度计算方法
![标准不确定度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1118cbabe1e650e53ea990b.png)
一、由被检表读数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x R u1. 由被检表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1x R u取最小分辨力,取半区间,按均匀分布考虑,k =3。
由此引入的不确定度为:)(2x R u =3最小分辨力一半2. 由被检表读数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2x R u一个检定点做10遍,算标准差s (:S=)1(/)(2--∑n X X i ) 所以 )(1x R u =n S /二、由标准器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n R u1. 标准器具一)(1n R u 如果只知道允许误差:)(1n R u =3最大允许误差。
按均匀分布考虑,k =32. 标准器具二)(2n R u 如果有校准证书:)2(n R u =2/包含因子扩装不确定度(K 一般为2;正态分布k=2,概率95。
45%)一个测量值需要用2个标准器具:两个标准器具共同引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n R u =)2(2)1(2n R u n R u +三、最后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灵敏系数)(x R c =x R f ∂∂=1 )(n R c =nR f ∂∂=—1) )()()()(2222n n x x c R u R c R u R c u +=四、扩展不确定度:U=c u * Krel U =实际值K* c u 注:一般标准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应小于被校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3 正态分布:K=2~3 相应的置信概率P 为0.95~0。
99均匀分布:k =3三角分布:k=6相应置信概率P≈1反正弦分布:k=2其他因数带来的影响:●测量的方法●检定点的选择●环境的影响●人为读数的实效性●测量仪器的分辨力●标准不准●重复性。
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不确定度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f01fe21f0b4e767f5acfce59.png)
Xi 是每次仪器测量的示值或读书X上面有一横线的是每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n为测量次数对同一量,进行多次计量,然后算出平均值。
对于偏离平均值的正负差值,就是其不确定度。
其差值越大,则计量的不确定度就越大。
在数理统计学上,一般用方差(S)来表示:S^2={(x1-X)^2+(x2-X)^2+(x3-X)^2……+(xn-X)^2}/(n-1)。
注:X为平均值,n为测量的次数。
方差越大,其不确定度则越大;方差越小,其不确定度就越小。
1.启用标准偏打开计算器 > 查看(V) > 选择"科学型" > 单击计算器左边的"Sta"按钮(此时会弹出一个统计框)2.数据编辑:(例子:数据[25,34,13])在统计框内单击"全清(A)"按钮 > 返回计算器 > 输入数据"25" > 单击计算器左边的"Dat"按钮 > 输入数据"34" > 单击计算器左边的"Dat"按钮 > 输入数据"13" > 单击计算器左边的"Dat"按钮 (此时统计框已记录下数据[25,34,13])3.标准偏差计算:平均值 -- "Ave" 按钮总和 -- "Sum" 按钮样本标准差[不是标准差或方差] -- "s" 按钮方差:先求出样本标准差,然后平方,除以样本数量,再乘以(样本数量减1),才得出方差标准差:将方差开方在测量过程中,各项误差合成后得到的总极限误差称为测量的不确定度,他是表示由于测量过程中各项误差影响而使测量结果不能肯定的误差范围。
测量误差=测量值-真值,测量值>真值,为正差;测量值<真值,为负差。
由于我们习惯了测量误差这个概念,现在提出测量不确定度,确实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3ad16ac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7.png)
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公式在科学实验和工程设计中,我们经常需要评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是指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程度的度量,它是表示测量结果的范围的一种方式。
标准不确定度是一种常用的不确定度度量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本文将介绍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如下:u(x) = k σ。
其中,u(x)表示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k表示扩展不确定度的系数,σ表示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
标准偏差是对测量结果离散程度的度量,它可以反映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扩展不确定度的系数k是一个常数,它通常取2,表示置信水平为95%。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k的取值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计算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1. 收集数据,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或测量,得到一组数据集合。
2. 计算平均值,然后,我们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的估计值。
3. 计算标准偏差,接下来,我们计算这组数据的标准偏差,用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4. 计算标准不确定度,最后,我们利用上述公式,将标准偏差乘以扩展不确定度系数k,得到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
通过上述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从而更好地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科学实验和工程设计中更好地处理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是基于一些假设和条件的,例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测量误差是独立同分布的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假设进行合理的评估和修正,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是一种重要的不确定度度量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
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进行评估和控制,我们可以提高实验和设计的可靠性和精确度,从而更好地满足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需求。
大物实验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大物实验不确定度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d1112b3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7.png)
大物实验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大物实验中,确定物理量的值时,需要考虑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通常用标准偏差来表示。
计算不确定度的公式如下:
不确定度 = 仪器误差 + 随机误差
其中,仪器误差是由仪器自身的精度引起的误差,通常用仪器测量范围的一半来估算。
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过程中各种不可避免的因素引起的误差,通常用标准差来估算。
计算不确定度的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所测量物理量的最小可分辨值和仪器误差。
2. 进行多次测量,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
3. 计算总不确定度,即仪器误差和随机误差之和。
4. 根据置信度确定扩展不确定度,通常取置信度为95%。
5. 最终确定物理量的值和不确定度。
通过以上公式和步骤,可以有效地计算出物理量的不确定度,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 -。
不确定度的计算
![不确定度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2868db6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77.png)
不确定度的计算引言在实验测量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确定度的问题。
不确定度是指对于一个测量结果的不确定程度,用于描述测量值的精确程度。
在科学研究中,不确定度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提供对实验结果的合理评估,从而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1. 确定误差和不确定度在开始讨论不确定度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确定误差和不确定度。
确定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准确度的提高来减小确定误差。
而不确定度是指对于一个测量值的范围估计,用于表示测量结果可能的变动范围,不确定度可以通过精度的提高来减小。
2. 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类型A不确定度和类型B不确定度。
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2.1 类型A不确定度类型A不确定度是指基于一系列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不确定度。
它采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重复测量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从而得出不确定度。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对一组重复测量数据进行测量。
2.计算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3.通过标准偏差的一定倍数来估计不确定度。
2.2 类型B不确定度类型B不确定度是指基于其他因素进行评估的不确定度,它不依赖于统计处理。
常用的方法有:•根据设备的分辨率和引导书提供的具体值进行估计。
•根据厂家提供的数据手册进行估计。
2.3 不确定度的合成在实际测量中,往往需要将类型A和类型B的不确定度进行合成,得到最终的不确定度。
合成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加法合成和乘法合成。
•加法合成:对于不相关的不确定度,可以直接将其平方和开根号,得到合成不确定度。
•乘法合成:对于相关的不确定度,需要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并应用合成法则进行计算。
3. 不确定度的应用不确定度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得出测量结果的合理范围,二是用于比较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对于合理范围的评估,不确定度可以用于构建置信区间。
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
![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b1ef882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6.png)
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标准不确定度是统计分析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代表实验测量值的可信度和精确度,是检测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测量精度和可靠性的重要依据。
计算标准不确定度有公式可供计算,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标准不确定度。
本文将介绍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示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一、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u=kc.s/s其中,u为标准不确定度,k为常数,c是系统误差,s是测量值的精密度。
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是建立在实验数据的正态分布估计值为可靠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首先,通过实验数据的正态分布估计值,可以计算出系统误差c,再将c与s进行整合,最终得出标准不确定度的值u。
由此可见,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需要系统误差c和精密度s的确定才能更准确计算出标准不确定度的值。
二、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公式的计算方法(一)系统误差c的确定系统误差c是测量中产生的最大误差,可以通过实验测量数据进行确定。
于重复测量结果,可以算出其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根据标准偏差可以推出其系统误差c:c=2s/√n,其中s为标准偏差,n为重复次数。
(二)精密度s的确定精密度s是测量值的精确度,它由设备误差、操作工的技能水平、实验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决定,一般可以直接通过设备厂商或模型来得出。
(三)标准不确定度u的计算获得了系统误差c和精密度s之后,就可以直接用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公式:u=kc.s/s来计算标准不确定度u。
这里,常数k一般取1或2,取值范围为1~2,取决于实验数据的分布特性。
三、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公式的示例假设有一个温度测量实验,重复10次之后得到了以下结果:第1次测量结果:27.3℃第2次测量结果:27.2℃第3次测量结果:27.1℃第4次测量结果:27.2℃第5次测量结果:27.3℃第6次测量结果:27.1℃第7次测量结果:27.1℃第8次测量结果:27.2℃第9次测量结果:27.3℃第10次测量结果:27.3℃此时的10次测量的平均值为27.2℃,而标准偏差则为0.07,根据标准偏差公式可以求得系统误差c:c=2s/√n=2×0.07/√10=0.042℃。
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456ab7a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2.png)
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公式在测量和实验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确定度的概念。
不确定度是指测量结果的范围,它告诉我们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在科学和工程领域,我们需要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和计算,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准不确定度是一种常用的不确定度表示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范围。
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通常基于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包括测量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下面,我们将介绍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u = \frac{s}{\sqrt{n}} \]其中,\( u \) 表示标准不确定度,\( s \) 表示测量值的标准偏差,\( n \) 表示测量值的数量。
标准偏差是测量值与其平均值的偏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的平方根。
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基于这一统计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评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计算标准不确定度:1. 收集测量数据,首先,我们需要收集测量数据,包括测量值的数量和具体数值。
2. 计算平均值,然后,我们计算测量值的平均值,即所有测量值的总和除以测量值的数量。
3. 计算标准偏差,接下来,我们计算测量值的标准偏差,即测量值与其平均值的偏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的平方根。
4. 计算标准不确定度,最后,我们利用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将标准偏差和测量值的数量代入公式,计算得到标准不确定度。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到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
标准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范围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能够帮助我们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除了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评估和计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例如扩展不确定度法、蒙特卡洛方法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范围,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7e463451ed9ad51f01df2f3.png)
测量结果的正确表达
被测量X的测量结果应表达为:
其中是测量值的平均值,是不确定度。
例如:
用最小刻度为cm的直尺测量一长度最终结果为:L=(0.750±0.005cm;
测量金属丝杨氏模量的最终结果为:E=(1.15±0.07×1011Pa。
1. 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其中:为标准差;
是仪器误差,一般按仪器最小分度的一半计算,但是游标卡尺和角游标按最小分度计算。
也可按仪器级别计算或查表。
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合成方法
间接测量的平均值公式为:;
不确定度合成公式为:。
也可根据表1中的公式计算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
表1 常用函数不确定度合成公式
函数表达式合成公式
1
2
3
注:
1. 在函数关系是乘除法时,先计算相对不确定度(比较方便.例如表中第二行的公式.
2. 不确定度合成公式可以联合使用.
例如: 若,令,则.
根据表中第二行公式,有:;
根据表中第一行公式,有: ;
根据表中第三行公式,有: .
所以,。
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不确定度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b60da93f81c758f5f71f67a8.png)
如果本文档对你有帮助,请下载支持,谢谢!Xi 是每次仪器测量的示值或读书X 上面有一横线的是每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n 为测量次数对同一量,进行多次计量,然后算出平均值。
对于偏离平均值的正负差值,就是其不确定度。
其差值越大,则计量的不确定度就越大。
在数理统计学上,一般用方差(S )来表示:S A2 ={(x1 —X)A2+(x2-X)A2+(x3- X)A2 ……+ (xn-X)A2 } /(n-1)。
注:X 为平均值,n 为测量的次数。
方差越大,其不确定度则越大;方差越小,其不确定度就越小。
1.启用标准偏打开计算器> 查看(V) >选择"科学型" > 单击计算器左边的"Sta"按钮(此时会弹出一个统计框)2.数据编辑:(例子:数据[25,34,13])在统计框内单击"全清(A)"按钮> 返回计算器> 输入数据"25" >单击计算器左边的"Dat"按钮> 输入数据"34" >单击计算器左边的"Dat"按钮> 输入数据"13" >单击计算器左边的"Dat"按钮(此时统计框已记录下数据[25,34,13])3.标准偏差计算: 平均值-- "Ave" 按钮总和-- "Sum" 按钮样本标准差[不是标准差或方差] -- "s" 按钮方差:先求出样本标准差,然后平方,除以样本数量,再乘以(样本数量减1),才得出方差标准差:将方差开方在测量过程中,各项误差合成后得到的总极限误差称为测量的不确定度,他是表示由于测量过程中各项误差影响而使测量结果不能肯定的误差范围。
测量误差=测量值-真值,测量值>真值,为正差;测量值<真值,为负差。
不确定度计算
![不确定度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fc5970ee284ac850ad0242e8.png)
2、不确定度各分量的评定根据测量步骤可知,测量氨氮质量的不确定度来源有几个方面,一是由标准曲线配制所产生的不确定度,二是测试过程所产生的不确定度。
按《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对于只涉及积或商的模型,例如:c N=m/v,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式中,u(c)为质量m和体积v的合成标准测量不确定度,mg/L;u(m)为质量m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ug;u(v)为体积v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mL。
2.1 取样体积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 rel(v)所取水样用50mL单标线吸管移取。
查JJG 196-2006《常用玻璃量器检定规程》,A级50mL单标线吸管的容量允差为0.05mL,根据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规定,标定体积为三角分布,则容量允差引入的不确定度为:u(△V)=0.050/√6 。
根据制造商提供的信息,吸量管校准温度为20℃,设实验室内温度控制在±5℃范围内波动,与校准时的温差为5℃,由膨胀系数(以水的膨胀系数计算)为2.1×10-4/℃得到50mL水样的标准不确定度为(假定为均匀分布):2.2重复性测定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 rel(rep)采用A类方法评定,与重复性有关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均包含其中。
对某水样进行7次重复性测定,所得结果如下:1.33、1.35、1.34、1.34、1.35、1.38、1.35mg/L,平均值1.35mg/L。
重复测量数据的标准不确定度为:2.3 铵(以氮计)的绝对量m引入的不确定度u rel(m)2.3.1 配制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u rel(1)a.) 标准贮备液的不确定度u rel(1-1):包括纯度、称量、体积及摩尔质量计算4个部分,其中,摩尔质量计算不确定度可省略不计(与其它因素相比,其对标准浓度计算相差1-2个数量级)。
纯度p:按供应商提供的参考数据,分析纯氯化铵[NH4Cl]纯度为≥99.5%,将该不确定度视为矩形分布,则标准不确定度为u(p) =0.5/√3=28.9×10-4;称量m:经检定合格的天平最大允许误差±0.1mg,将该不确定度视为矩形分布,标准偏差为0.058mg,称量3.819g时的相对标准偏差为u(m) =0.152×10-4;体积v:影响体积的主要不确定度有校准及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一、测量误差1、测量误差和相对误差(1)、测量误差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差,称为测量误差,简称误差。
这个定义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以公式可表示为: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真值。
测量结果是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是客观存在的量的实验表现,仅是对测量所得被测量之值的近似或估计,显然它是人们认识的结果,不仅与量的本身有关,而且与测量程序、测量仪器、测量环境以及测量人员等有关。
真值是量的定义的完整体现,是与给定的特定量的定义完全一致的值,它是通过完善的或完美无缺的测量,才能获得的值。
所以,真值反映了人们力求接近的理想目标或客观真理,本质上是不能确定的,量子效应排除了唯一真值的存在,实际上用的是约定真值,须以测量不确定度来表征其所处的范围。
因而,作为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的测量误差,也是无法准确得到或确切获知的。
过去人们有时会误用误差一词,即通过误差分析给出的往往是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范围,而不是真正的误差值。
误差与测量结果有关,即不同的测量结果有不同的误差,合理赋予的被测量之值各有其误差并不存在一个共同的误差。
一个测量结果的误差,若不是正值(正误差)就是负值(负误差),它取决于这个结果是大于还是小于真值。
实际上,误差可表示为:误差=测量结果-真值=(测量结果-总体均值)+(总体均值-真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2)、相对误差测量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商,称为相对误差。
2、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1)、随机误差测量结果与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称为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测量结果-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总体均值)重复性条件是指在尽量相同的条件下,包括测量程序、人员、仪器、环境等,以及尽量短的时间间隔内完成重复测量任务。
此前,随机误差曾被定义为:在同一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性:○1对称性: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也即测得值是以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为中心而对称分布的。
由于所有误差的代数和趋于零,故随机误差又具有低偿性,这个统计特性是最为本质的;换言之,凡具有低偿性的误差,原则上均可按随机误差处理。
○2有界性:测得值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界限,也即不会出现绝对值很大的误差。
○3单峰性: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数目多,也即测得值是以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为中心而相对集中地分布的。
(2)、系统误差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称为系统误差。
它是测量结果中期望不为零的误差分量。
系统误差=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被测量真值由于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重复测量,真值也只能用约定真值代替,因此可能确定的系统误差只是其估计值,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度。
系统误差大抵来源于影响量,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若已识别并可定量表述,则称之为“系统效应”。
该效应的大小若是显著的,则可通过估计的修正值予以补偿。
但是,用以估计的修正值均由测量获得,本身就是不确定的。
至于误差限、最大允许误差、可能误差、引用误差等,它们的前面带有正负(±)号,因而是一种可能误差区间,并不是某个测量结果的误差。
对于测量仪器而言,其示值的系统误差称为测量仪器的“偏移”,通常用适当次数重复测量示值误差的均值来估计。
过去所谓的误差传播定律,所传播的其实并不是误差而是不确定度,故现已改称为不确定度传播定律。
还要指出的是:误差一词应按其定义使用,不宜用它来定量表明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3、修正值和偏差(1)、修正值和修正因子用代数方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其系统误差的值,称为修正值。
含有误差的测量结果,加上修正值后就可能补偿或减少误差的影响。
由于系统误差不能完全获知,因此这种补偿并不完全。
修正值等于负的系统误差,这就是说加上某个修正值就像扣掉某个系统误差,其效果是一样的,只是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已,即真值=测量结果+修正值=测量结果-误差在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中,常常采用这种加修正值的直观的办法。
用高一个等级的计量标准来校准或检定测量仪器,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获得准确的修正值。
换言之,系统误差可以用适当的修正值来估计并予以补偿。
但应强调指出:这种补偿是不完全的,也即修正值本身就含有不确定度。
当测量结果以代数和方式与修正值相加后,其系统误差之模会比修正前的小,但不可能为零,也即修正值只能对系统误差进行有限程度的补偿。
修正因子:为补偿系统误差而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乘的数字因子,称为修正因子。
含有系统误差的测量结果,乘以修正因子后就可以补偿或减少误差的影响。
但是,由于系统误差并不能完全获知,因而这种补偿是不完全的,也即修正因子本身仍含有不确定度。
通过修正因子或修正值已进行了修正的测量结果,即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度,但可能仍然十分接近被测量的真值(即误差甚小)。
因此,不应把测量不确定度与已修正测量结果的误差相混淆。
(2)、偏差:一个值减去其参考值,称为偏差。
这里的值或一个值是指测量得到的值,参考值是指设定值、应有值或标称值。
例如:尺寸偏差=实际尺寸-应有参考尺寸偏差=实际值-标称值在此可见,偏差与修正值相等,或与误差等值而反向。
应强调指出的是:偏差相对于实际值而言,修正值与误差则相对于标称值而言,它们所指的对象不同。
所以在分析时,首先要分清所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常见的概念还有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与参考尺寸之差)、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与参考尺寸之差),它们统称为极限偏差。
由代表上、下偏差的两条直线所确定的区域,即限制尺寸变动量的区域,统称为尺寸公差带。
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1、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称为测量不确定度。
“合理”意指应考虑到各种因素对测量的影响所做的修正,特别是测量应处于统计控制的状态下,即处于随机控制过程中。
“相联系”意指测量不确定度是一个与测量结果“在一起”的参数,在测量结果的完整表示中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
此参数可以是诸如标准[偏]差或其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
测量不确定度从词意上理解,意味着对测量结果可信性、有效性的怀疑程度或不肯定程度,是定量说明测量结果的质量的一个参数。
实际上由于测量不完善和人们的认识不足,所得的被测量值具有分散性,即每次测得的结果不是同一值,而是以一定的概率分散在某个区域内的许多个值。
虽然客观存在的系统误差是一个不变值,但由于我们不能完全认知或掌握,只能认为它是以某种概率分布存在于某个区域内,而这种概率分布本身也具有分散性。
测量不确定度就是说明被测量之值分散性的参数,它不说明测量结果是否接近真值。
为了表征这种分散性,测量不确定度用标准[偏]差表示。
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希望知道测量结果的置信区间,因此规定测量不确定度也可用标准[偏]差的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表示。
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称它们为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1)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在实践中,测量不确定度可能来源于以下十个方面:○1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或不完善;○2实现被测量的定义的方法不理想;○3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4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5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6测量仪器的分辩力或鉴别力不够;○7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8引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它参量不准;○9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10在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由此可见,测量不确定度一般来源于随机性和模糊性,前者归因于条件不充分,后者归因于事物本身概念不明确。
这就使测量不确定度一般由许多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以用测量列结果(观测值)的统计分布来进行评价,并且以实验标准[偏]差表征;而另一些分量可以用其它方法(根据经验或其它信息的假定概率分布)来进行评价,并且也以标准[偏]差表征。
所有这些分量,应理解为都贡献给了分散性。
若需要表示某分量是由某原因导致时,可以用随机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和系统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
(2)标准不确定度和标准[偏]差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称为标准不确定度。
标准不确定度用符号u表示,它不是由测量标准引起的不确定度,而是指不确定度以标准[偏]差表示,来表征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
这种分散性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例如:用()nxi xni-=∑1表示时,由于正残差与负残差可能相消,反映不出分散程度;用nx i xni-=∑1表示时,则不便于进行解析运算。
只有用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才称为标准不确定度。
当对同一被测量作n次测量,表征测量结果分散性的量s按下式算出时,称它为实验标准[偏]差:S =()121--=∑n x x n i式中:x i 为第i 次测量的结果; x 为所考虑的n 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对同一被测量作有限的n 次测量,其中任何一次的测量结果或观测值,都可视作无穷多次测量结果或总体的一个样本。
数理统计方法就是要通过这个样本所获得的信息(例如算术平均值x 和实验标准[偏]差s 等),来推断总体的性质(例如期望µ 和方差σ2等)。
期望是通过无穷多次测量所得的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又称为总体均值µ ,显然它只是在理论上存在并表示为µ =∞→n lim n 1ix ni ∑=1 方差σ2则是无穷多次测量所得观测值x i 与期望µ之差的平方的算术平均值,它也只是在理论上存在并可表示为σ2=∞→n lim[n 1()21μ-=∑i x ni ] 方差的正平方根σ,通常被称为标准[偏]差,又称为总体标准[偏]差或理论标准[偏]差;而通过有限多次测量得的实验标准[偏]差s ,又称为样本标准[偏]差。
这个计算公式即为贝赛尔公式,算得的s 是σ的估计值。
s 是单次观测值x i 的实验标准[偏]差,s /n 才是n 次测量所得算术平均值x 的实验标准[偏]差,它是x 分布的标准[偏]差的估计值。
为易于区别,前者用s (x )表示,后者用s (x )表示,故有s (x )=s (x )/n 。
通常用s (x )表征测量仪器的重复性,而用s (x )评价以此仪器进行n 次测量所得测量结果的分散性。
随着测量次数n 的增加,测量结果的分散性s(x)即与n成反比地减小,这是由于对多次观测值取平均后,正、负误差相互抵偿所致。
所以,当测量要求较高或希望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较小时,应适当增加n;但当n>20时,随着n的增加,s(x)的减小速率减慢。
因此,在选取n的多少时应予综合考虑或权衡利弊,因为增加测量次数就会拉长测量时间、加大测量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