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凉州词前者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 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 悲壮的情感。

后者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 具有浓郁的边塞 军营生活的色彩。

王之涣 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

【年代】:唐【作者】:王之涣 ——《凉州词 》【内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 《集异记》 记载: 开元间, 王之涣与高適、 王昌龄到酒店饮酒, 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 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 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 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 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 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 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 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 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 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 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 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 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 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 “万仞山”是它靠 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王隆之任北魏绛州刺史时,始占籍绛郡(在今山西新绛)。

唐开元初年,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来遭人诬陷,王之涣拂袖去官,羁留于蓟北一带,寓居在蓟门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县)。

与王昌龄、高适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高适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从游的人皆为豪门贵族子弟,击剑悲歌,从禽纵酒。

后来,强自克制,一改平日志向,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

但不愿受科举束缚,便拜于名公之下,长期的边塞漫游生活,为王之涣的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边塞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去官十五年后,被补为文安县尉(在今河北省)。

742年,王之涣病故在宫舍之中,葬于河南洛阳。

[注释] 凉州词:原题二首,此其一。

凉州词,即凉州歌的歌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远:一作直。

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这里指玉门关。

仞 : 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 : 古代的一个民族。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 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是什么呢?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所写的边塞诗作颇具特色,大气磅礴,为人们留下不朽的诗篇。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欢迎阅读!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诗意]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詩吹不到的啊![赏析]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和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和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和赏析凉州词王之涣翻译和赏析导语:《凉州词》是王之涣写的一首唐诗,那怎么翻译和赏析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凉州词王之涣翻译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诗意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及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及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译文及赏析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祁连山北,武威市中部。

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

王之涣才华过人,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大是一部分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

本诗表面描写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实在是描写诗人对世人所云‘内心的悲凉’的独特哲学理解。

一个凉字,尽显本诗的主旨,才华如果被比喻为‘春’,国家不希罕这样的才华,才华就没有施展的舞台,终生悲凉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然则诗人并不哀伤,看那黄河,不也就是从‘一片孤城’中杀出,跨过‘万仞山’,才成就‘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美丽景象的吗?【字面译文】黄河奔流千里而来,从天空往下看,白云、黄河之水云似乎交织成了一体,蔚然壮观。

有容乃大,黄河的壮观,也有一个微不足道的源头,跨越了人迹罕至的孤独,汇集千万条溪水,跨越千山,终于成就了黄河上的千古华。

眼光远一点,境界高一点,羌笛以苍凉之音状秋色,杨柳以春绿丽春色,羌笛、杨柳各有特长,羌笛何须怨杨柳?当世尽享人间富贵,死后又能名垂千古,天地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春风也有她的不足之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你看那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啊!【诗词鉴赏】作学问要能耐寂寞,尽管不能显于当时、当世,却终能成就文化史上的奇迹。

子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真正的大儒,只需要一张书桌,就能遨游于知识的天空,能探求人心中最奥妙的潜源,这样的大儒,有声闻于历史天空的本领,有深入人类心灵的本领。

王之涣这首诗表面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 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 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 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以 下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王之涣 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 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1】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 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 充分表现出盛唐诗 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 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 辽阔的1/9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 “一片孤 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 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 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 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 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 拗杨柳枝。

王之涣《凉州词》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原诗、注释、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文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文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文赏析王之涣《凉州词》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注释: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5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1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2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诗意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1.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2.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3.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4.催:催促。

5.沙场:旷沙平野。

后多用来指战场。

凉州词的翻译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

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作者背景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凉州词的赏析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2凉州词二首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翻译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②。

羌笛何须怨杨柳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注释:①凉州词:原为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

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边陲的塞上风光和战争情景。

②万仞:千万丈。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

③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古代一种歌曲。

④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边关悲壮苍凉的景色、戍边将士的思乡怨情,同时也抒发了他们豁达的胸怀。

开头写黄河,汹涌咆哮的黄河,“远上”,多么远呢,无边无垠,视野所及,此由近及远。

接着写在万仞山下的一座孤城,此由上而下。

这就把黄河、白云、孤城、高山等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具有十足边塞色彩的自然景观。

多么开阔,何等壮观。

而细细品味,置孤城于雄阔的背景之前,又会有一种寂寥荒凉之感。

顺势一转引入笛声。

“羌笛何须怨杨柳”,从南北朝以来,有一种折杨柳枝送别的风俗,因而“折杨柳”又成为送别的乐曲。

现在又听到了这支曲子,想那吹笛人一定是有满腔怀乡怨别之情吧! 于是诗人说: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都吹不到,哪里有杨柳可折? 你吹笛的人也不要怨杨柳了吧!诗由山川的雄阔苍凉写到孤城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继而引发征夫的离愁别恨,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何须怨”三字其艺术手法委婉蕴藉,可见当边关将士乡愁难禁时,是卫国戍边的重大责任使他们做出如此自我宽解,于是悲切的怨情中也便有了悲壮与慷慨,也体现了唯有盛唐诗人才有的广阔的胸襟。

“春风不度玉门关”成为盛传的名句。

今人写到大西北的开发、繁荣昌盛之时,每每化用春风“普度”、“又度”、“再度”玉门关之句,足见王诗影响的深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王隆之任北魏绛州刺史时,始占籍绛郡(在今山西新绛)。

唐开元初年,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来遭人诬陷,王之涣拂袖去官,羁留于蓟北一带,寓居在蓟门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县)。

与王昌龄、高适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高适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从游的人皆为豪门贵族子弟,击剑悲歌,从禽纵酒。

后来,强自克制,一改平日志向,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

但不愿受科举束缚,便拜于名公之下,长期的边塞漫游生活,为王之涣的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边塞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去官十五年后,被补为文安县尉(在今河北省)。

742年,王之涣病故在宫舍之中,葬于河南洛阳。

[注释] 凉州词:原题二首,此其一。

凉州词,即凉州歌的歌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远:一作直。

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这里指玉门关。

仞 : 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 : 古代的一个民族。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 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译文1: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译文2: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译文3:黄河浩渺直上高高的白云天际,一座孤城兀立在万仞的丛山之中。

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折杨柳》的哀怨,那暖暖的春风都不愿吹过寒苦的玉门关。

【词语解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 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比较 著名的有王之涣 的和王翰的诗作。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赏析,一起来了解一下。

【年代】:唐【作者】:王之涣 ——《凉州词 》【内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 《集异记》 记载: 开元间, 王之涣与高適、 王昌龄到酒店饮酒, 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 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 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 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 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 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 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 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 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 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 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 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 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 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 “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 “万仞山”是它靠 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 诗 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 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王之涣《凉州词》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注释: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5cm,约等于或。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1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2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诗意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凉州词王之涣 王翰《凉州词》原文及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 王翰《凉州词》原文及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王翰《凉州词》原文及赏析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在学人领悟。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感谢您的阅读!。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赏析(详细版)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赏析(详细版)

王之涣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文解释】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

“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

《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

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

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

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

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

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

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

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

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

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

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

“一片孤城万仞山”。

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

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

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

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

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

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

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

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

《凉州词二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凉州词二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凉州词二首唐代:王之涣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来:语助词,无义。

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赏析其一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

王之涣《凉州词》译文

王之涣《凉州词》译文

王之涣《凉州词》译文王之涣《凉州词》的译文是怎样的呢?王之涣《凉州词》是边塞诗作中的经典诗篇,在人们的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所写的诗作《凉州词》的译文,欢迎阅读!王之涣《凉州词》译文一:九曲黄河向西扶摇直上,远远地、高高地伸到白云之间,隐隐约约,有一座孤城,背倚着万仞高山。

不要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凉曲子,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杨柳自然也就不会返青吐绿,还怨它有何用?王之涣《凉州词》译文二: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王之涣《凉州词》译文三: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译文3:黄河浩渺直上高高的白云天际,一座孤城兀立在万仞的丛山之中。

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折杨柳》的哀怨,那暖暖的春风都不愿吹过寒苦的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本诗旨在写凉州之荒凉,偏僻,险峻,进而烘托戍边条件之艰苦以及将士们无尽的思乡愁绪,还有无以寄托情思的无奈。

开篇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首先就显示了诗人于众不同的视角选择。

王之涣的立足点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们两人诗句的不同点一方面在于:李白的目光是由远而近,写的是来势迅猛而又无法拦留的一种动感流逝;而王之涣的目光是自近及远,故而展现了黄河扶摇远上的一种壮美奇观。

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在诗作中渗透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怀:上下句贯穿起来看,李白的诗句流露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在个人心智上的是放弃,有以酒消愁的颓废;而王之涣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则是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烘托边地的荒凉、偏僻、险峻和戍边条件之艰苦,表现的是企盼早日结束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无奈,是在为国、为百姓、为戍边将士抒情言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及赏析
凉州词其一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