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蓄冷与冰蓄冷的比较.pptx
水蓄冷与冰蓄冷的比较
![水蓄冷与冰蓄冷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c6d97e2b14e852458fb57f3.png)
八、水蓄冷与冰蓄冷的比较将水蓄冷与冰蓄冷进行比较,这二种蓄冷方式的最大不同就是水蓄冷是利用水的温度变化(显热变化)进行蓄冷,而冰蓄冷利用水的相态变化(相变所需的潜热)进行蓄冷。
因此,冰、水蓄冷系统在下列方面发生了变化。
(1)蓄冷系统制冷机的容量从冰蓄冷简介中知道:冰蓄冷制冷机组蓄冷工况下的制冷能力系数C f为0.6~0.65(制冰温度为-6℃时),其制冷能力比制冷机组在空调工况低了0.4~0.35,也就是说冰蓄冷在希望利用蓄冷系统减少制冷机组容量的愿望很难实现。
而水蓄冷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2)蓄冷装置的蓄冷密度从冰蓄冷与水蓄冷的简介中知道:冰蓄冷槽的蓄冷密度为(40~50kW /m3),蓄冷水池的蓄冷密度为(7~11.6kW /m3)。
冰蓄冷槽的蓄冷密度是蓄冷水池蓄冷密度的5倍左右。
这里要说明一下,就是关于水蓄冷与冰蓄冷的占地问题。
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一说起水蓄冷,就有水池容积大,要占用大块地方。
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产生这一错觉的原因是:以为冰蓄冷利用的是水的潜热,而物态变化的热潜热是比较大的(往往人们对凝固热不太熟悉,又经常与汽化热来衡量),认为蓄冰槽内冰的容积比例可为1,因此,远远夸大了蓄冰槽蓄冷密度。
而实际上蓄冰槽的蓄冷密度仅是蓄冷水池蓄冷密度的5倍左右,以目前使用最多的冰盘管为例,冰蓄冷槽需要安装在室内,并要求有一定的安装距离。
我们曾对某一冰蓄冷系统与水蓄冷系统进行比较,如果将蓄冰槽安装的场地全部空间改为蓄冷水池,再加上该建筑物的消防水池,二者的蓄冷能力近乎相当。
(3)蓄冷装置的兼容性水蓄冷系统的蓄冷水池冬季可作为蓄热水池使用,这一点对于热泵运行的制冷系统是特别有用的。
而冰蓄冷系统蓄冰槽则没有此功能。
(4)蓄冷系统的建设投资冰蓄冷与水蓄冷相比,一般来说,水蓄冷系统基本建设投资不高于常规空调系统,而冰蓄冷系统基本建设投资比常规空调系统高出20%以上。
冰蓄冷的缺点:冰蓄冷的用电量高于常规空调20%左右,水蓄冷则可节省制冷用电10%左右。
氨水制冷及冰蓄冷PPT演示课件
![氨水制冷及冰蓄冷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d81452f5335a8103d2202e.png)
制 冷 原
⑤溶液泵输送溶h4液a 过h程4 :wwf( 2容3.4液f泵r ( 出pg 口p比a 焓p))
理 与
⑥溶液热交换过程:
f (h1a h4a ) ( f 1)(h2 h2a )
技 ⑦循环热力计算: q0 qg w qk qR qa
术
q0 qg qk qR qa (忽略泵功耗)
1a点:进入精馏塔的初始状态点,处于过
制 冷状态;
冷 原
1点:溶液在塔内被加热达到的饱和状态 点;
理 2点:发生终了的稀溶液状态点;
与 1”点:与溶液饱和状态点1相平衡的汽相
技 状态点;
术 5’’点:塔顶排出的蒸汽状态点。 1”-5’’
表示蒸汽在精馏段进一步提纯的过程。
15
②冷凝和节流过程:
6点:从塔顶排出的蒸汽(5’’点)在等压 等浓度下冷凝成液体6点;
技 ④隔膜阀蓄冷:在蓄冷罐中部安装一个活 术 动的柔性隔膜或可移动刚性隔板,将蓄
冷罐分成冷热水两个存储空间。
28
四、冰蓄冷
1、分类:制冰方法有静态制冰和动态制
冰;制冷系统构成有直接蒸发式和简介 冷媒式。
制 ①静态制冰:冰的制备和融化在同一位置
冷 进行,蓄冰设备和制冰部件为一体结构。
原 理 与
具体形式有冰盘管式、完全冻结式、密 封件蓄冰。
制 2、方式:水蓄冷方式概括为四种:自然分层蓄
冷
冷、多罐式蓄冷、迷宫式蓄冷和隔膜式蓄冷。
原 ①自然分层蓄冷:水的密度与其温度密切
理 相关,依靠密度大的水会自然聚集在蓄
与 冷罐的下部,形成高密度水层。具体来
技 说,温度为4℃~6℃的冷水聚集在蓄冷
术
罐底部,而10℃~18℃的空调回水自然 聚集在蓄冷罐上部,实现冷热水的自然
水蓄冷与冰蓄冷的比较
![水蓄冷与冰蓄冷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ab96fef3b3567ec112d8aa2.png)
水蓄冷与冰蓄冷比较将水蓄冷与冰蓄冷进行比较,这二种蓄冷方式的最大不同就是水蓄冷是利用水的温度变化(显热变化)进行蓄冷,而冰蓄冷利用水的相态变化(相变所需的潜热)进行蓄冷。
因此,冰、水蓄冷系统在下列方面发生了变化。
(1)蓄冷系统制冷机的容量从冰蓄冷简介中知道:冰蓄冷制冷机组蓄冷工况下的制冷能力系数C为0.60.65 (制冰温度为-6C时),其制冷能力比制冷机组在空调工况低了0.4〜0.35,也就是说冰蓄冷在希望利用蓄冷系统减少制冷机组容量的愿望很难实现。
而水蓄冷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2)蓄冷装置的蓄冷密度从冰蓄冷与水蓄冷的简介中知道:冰蓄冷槽的蓄冷密度为(40〜50kW/m3),蓄冷水池的蓄冷密度为(7〜11.6kW /m3)。
冰蓄冷槽的蓄冷密度是蓄冷水池蓄冷密度的5倍左右。
这里要说明一下,就是关于水蓄冷与冰蓄冷的占地问题。
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一说起水蓄冷,就有水池容积大,要占用大块地方。
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产生这一错觉的原因是:以为冰蓄冷利用的是水的潜热,而物态变化的热潜热是比较大的(往往人们对凝固热不太熟悉,又经常与汽化热来衡量),认为蓄冰槽内冰的容积比例可为1,因此,远远夸大了蓄冰槽蓄冷密度。
而实际上蓄冰槽的蓄冷密度仅是蓄冷水池蓄冷密度的5倍左右,以目前使用最多的冰盘管为例,冰蓄冷槽需要安装在室内,并要求有一定的安装距离。
我们曾对某一冰蓄冷系统与水蓄冷系统进行比较,如果将蓄冰槽安装的场地全部空间改为蓄冷水池,再加上该建筑物的消防水池,二者的蓄冷能力近乎相当。
(3)蓄冷装置的兼容性水蓄冷系统的蓄冷水池冬季可作为蓄热水池使用,这一点对于热泵运行的制冷系统是特别有用的。
而冰蓄冷系统蓄冰槽则没有此功能。
(4)蓄冷系统的建设投资冰蓄冷与水蓄冷相比,一般来说,水蓄冷系统基本建设投资不高于常规空调系统, 而冰蓄冷系统基本建设投资比常规空调系统高出20%以上。
冰蓄冷的缺点:冰蓄冷的用电量高于常规空调20%左右,水蓄冷则可节省制冷用电10%左右。
论冰蓄冷与水蓄冷
![论冰蓄冷与水蓄冷](https://img.taocdn.com/s3/m/3ec4e4c64028915f814dc206.png)
论冰蓄冷与水蓄冷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央空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耗电量也越来越大,一些大中城市中央用电量已占其高峰用电量的20%以上,使得电力系统峰谷负荷差加大,电网负荷率下降,电网不得不实行拉闸限电,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对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不少影响。
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应用于蓄冷技术,将空调用电从白天高峰期转移到夜间低谷期,均衡城市电网负荷,达到多峰填谷的目的,蓄冷技术的原理,简而言之,是利用夜间电网多余的谷荷电力继续运转制冷机制冷,并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时将冰融化提供空调服务,从而避免中央空调争用高峰电力,最常用的蓄冷方式主要有两大类:冰蓄冷和水蓄冷。
一、冰蓄冷顾名思义蓄冷介质以冰为主,不同的制冰开式,构成不同的蓄冷系统。
蓄冷系统的思想通常有两种,完全蓄冷与部分蓄冷。
因为部分蓄冷方式可以削减空调制冷系统高峰耗电量,而且初投资夜间比较低所以目前采用较多,在确定部分负荷蓄冷系统的装置容量时,一般有两种情况,1、空调系统夜间不运行,仅白天运行,或者夜间运行的空调负荷较小,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制冷机的最佳平衡计算公式应为qc=Q/(N1+CfN2) Qs=N2Cfqc,式中qc:以空调工况为基点时的制冷机制冷量,kw,Qs:蓄冰槽容量,KWH;N1:白天制冷主机在空调工况下的运行小时数,由于白天制冷机不一空均为满载运行,计算时该值可取(0.8-1.0)n.N2:夜间制冷主机在蓄冷工况下的运行小时数。
Cf:冷水机组系数,即冷水机组蓄冰工况制冷能力与空调工况制冷能力的比值,一般活塞式与离心式冷水机组约为0.65,螺杆式冷水机组约为0.7。
它取决于工况的温度条件和机组型号。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结合具体的工程,就可得出应配置的冷水机组的制冷能力与蓄冰槽容量。
2、空调系统部分夜间运行,而且所需的冷负荷比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样一般以夜间所需的冷负荷为依据。
选择基载主机。
水蓄能空调与冰蓄能空调的对比
![水蓄能空调与冰蓄能空调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4b85e80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63.png)
水蓄能空调与冰蓄能空调的对比
水蓄能空调
蓄能空调分为水蓄能和冰蓄能空调,实践证明水蓄能空调在实际运用中比冰蓄能空调更具优势。
根据各地不同峰谷点价差,以及蓄能空调采用蓄能量的不同,冰蓄能空调用户可节约空调运行电费10%-40%,水蓄能空调用户可节约空调运行电费30%-70%。
水蓄能空调与冰蓄能空调的对比
并采用两次蓄冷降温的方法,第一次从14℃降到7℃,第二次从7℃降4℃,这样第一次降温同常规水系统空调机效率相同甚至略高,第二次效率在同等工况下约下降到常规的88%左右,同等工况的两次平均效率是常规水系统空调的93%以上,整体系统效率考虑水蓄能空调蓄冷时都是在夜间工作,此时冷却水温度比白天要低,主机效率又会提高5%~10%,所以水蓄能空调系统效率基本上与常规水系统空调效率相当。
55%~65%,加上乙二醇溶液比水的换热效率要差,因此蓄冰空调即使考虑到夜间冷却水低温之后,整体还是要比常规水系统空调效率要低30%一35%。
投资回收期比
较Payback period of investment comparison 由于水蓄能空调投入较冰
蓄能空调少,效率也比冰
蓄能空调高30%
~35%,还能减少消防水
池的投入,所以水蓄能空
调比常规水系统空调多出
的投资要比冰蓄能空调回
收期要短,一般只需两年
左右即可回收多投入部
由于冰蓄能空调投入较水
蓄能空调多,效率也比水
蓄能空调低30%~35%,
同时蓄冰槽还要占据室内
空间,也不能减少消防水
池的投入,因此冰蓄能空
调比常规水系统空调多出
的投资要比水蓄能空调回
收期要长,一般只需四年
文章来源:。
水蓄冷、冰蓄冷、共晶盐蓄冷的优缺点简单说明2001.12.25
![水蓄冷、冰蓄冷、共晶盐蓄冷的优缺点简单说明2001.12.25](https://img.taocdn.com/s3/m/579cbdf7f90f76c661371a48.png)
水蓄冷、冰蓄冷、共晶盐蓄冷的优缺点简单说明:一、水蓄冷1.1、水蓄冷的优点1.1.1、能使用常规冷水机组,制冷效率高1.1.2、初投资低,可结合地下消防水池等作蓄冷器1.1.3、可用作蓄冷和蓄热双用途1.1.4、技术要求低,操作维修方便,适用于常规空调系统的扩容和改造1.1.5、自控简单1.1.6、压缩机型式可任选1.2、水蓄冷的缺点1.2.1、蓄冷密度低,蓄水池占地面积大,容积大、冷损大(10%-15%)1.2.2、开启式水池,易受污染,管道易腐蚀1.2.3、不易用于闭式水系统,输水能耗大二、冰蓄冷2.1、冰蓄冷的优点2.1.1、蓄冷槽容积小、,冷损小(2%-3%)2.1.2、水温低,可采用低温送风,节约水管、风管材料,水泵、风机能耗,降低噪声2.1.3、水温低,除湿能力强,提高空调的舒适性2.1.4、易实现闭式系统,水泵耗能小,不易污染2.1.5、易实现产品定型化工厂生产2.2、冰蓄冷的缺点2.2.1、制冷机COP下降20%-40%,冷量下降20%-38%左右2.2.2、运行控制要求高,投资较大2.2.3、保温要求高2.2.4、压缩机使用有限制,常用螺杆式、往复式三、共晶盐蓄冷3.1、共晶盐蓄冷的优点3.1.1、主机效率高,接近常规冷水机组的效率3.1.2、易用于现有的空调系统,尤适用于常规空调改造和扩容3.1.3、管线无冻结问题3.1.4、蓄冷能力在水与冰之间3.1.5、压缩机型式可任选3.1.6、运行和储冷可同时进行3.2、共晶盐蓄冷的缺点3.2.1、蓄冷材料价格高,寿命短3.2.2、系统复杂,控制要求高3.2.3、相变温度为8.3℃,冷冻水须进一步降温后才能使用。
蓄冷技术ppt课件
![蓄冷技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7234a4c1c708a1284a4482.png)
水蓄冷优点
• 投资小,运行可靠,制冷效果好,技术要求低,维护费用少,还可实现大 温差送水和应急冷源,相对于冰蓄冷系统投资大,调试复杂,推广难度较 大的情况来说,水蓄冷具有经济简单的特点。
• 可以使用常规的冷水机组,也可以使用吸收式制冷机组。常规的主机、泵 、空调箱、配管等均能使用,设备的选择性和可用性范围广。
4
水蓄能(水蓄冷+水蓄热)
• 水蓄能空调技术原理 • 所谓蓄能空调,就是将电网负荷低谷期(如夜晚
)的电力用于制冷或者制热,通过利用蓄能介质 将冷(热)量储蓄起来,在电网负荷高峰期(如 白天),再将冷热量释放出来用于建筑物的空调 末端,以承担高峰期空调所需的全部或者部分负 荷。通过采用这种蓄能技术能够实现削峰填谷, 是缓解电力建设和新增用电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
16
蓄冰装置的分类
• 1、 按是否使用载冷剂可分为制冷剂直接蒸发式 和载冷剂循环式。
• 2、 按结冰方式不同分为静态制冰和动态制冰 • 3、 按融冰方式不同分为内融冰、外融冰、内外
同时融冰。 • 4、 按制冷剂流程不同分为密闭式和开放式。 • 5、 按蓄冰形式不同分为不完全冰结式、完全冰
结式、制冰滑落式、封装容器式(包括冰球式) 、冰泥式。
筑负荷较小的工程; • 逐时负荷的峰谷悬殊,使用常规系统会导致装机容量过大
,且大部分时间处于部分负荷下运行的工程; • 电力容量或电力供应受到限制的空调工程; • 要求部分时段备用制冷量的空调工程; • 要求提供低温冷水,或要求采用低温送风的空调工程; • 区域性集中供冷、热的采暖供冷工程。
14
冰蓄冷
9
水蓄冷方法
• 隔板法:在蓄水罐内部安装一个活动的柔 性膈膜或一个可移动的刚性隔板,来实现 冷热水的分离,通常隔膜或隔板为水平布 置。这样的蓄水罐可以不用散流器,但隔 膜或隔板的初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与散流 器相比并不占优势。
水蓄冷与冰蓄冷地比较
![水蓄冷与冰蓄冷地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2dffe052af90242a895e5fc.png)
八、水蓄冷与冰蓄冷的比较一. 水蓄冷与冰蓄冷比较将水蓄冷与冰蓄冷进行比较,这二种蓄冷方式的最大不同就是水蓄冷是利用水的温度变化(显热变化)进行蓄冷,而冰蓄冷利用水的相态变化(相变所需的潜热)进行蓄冷。
因此,冰、水蓄冷系统在下列方面发生了变化。
(1)蓄冷系统制冷机的容量为0.6~从冰蓄冷简介中知道:冰蓄冷制冷机组蓄冷工况下的制冷能力系数Cf0.65(制冰温度为-6℃时),其制冷能力比制冷机组在空调工况低了0.4~0.35,也就是说冰蓄冷在希望利用蓄冷系统减少制冷机组容量的愿望很难实现。
而水蓄冷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2)蓄冷装置的蓄冷密度从冰蓄冷与水蓄冷的简介中知道:冰蓄冷槽的蓄冷密度为(40~50kW /m3),蓄冷水池的蓄冷密度为(7~11.6kW /m3)。
冰蓄冷槽的蓄冷密度是蓄冷水池蓄冷密度的5倍左右。
这里要说明一下,就是关于水蓄冷与冰蓄冷的占地问题。
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一说起水蓄冷,就有水池容积大,要占用大块地方。
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产生这一错觉的原因是:以为冰蓄冷利用的是水的潜热,而物态变化的热潜热是比较大的(往往人们对凝固热不太熟悉,又经常与汽化热来衡量),认为蓄冰槽内冰的容积比例可为1,因此,远远夸大了蓄冰槽蓄冷密度。
而实际上蓄冰槽的蓄冷密度仅是蓄冷水池蓄冷密度的5倍左右,以目前使用最多的冰盘管为例,冰蓄冷槽需要安装在室内,并要求有一定的安装距离。
我们曾对某一冰蓄冷系统与水蓄冷系统进行比较,如果将蓄冰槽安装的场地全部空间改为蓄冷水池,再加上该建筑物的消防水池,二者的蓄冷能力近乎相当。
(3)蓄冷装置的兼容性水蓄冷系统的蓄冷水池冬季可作为蓄热水池使用,这一点对于热泵运行的制冷系统是特别有用的。
而冰蓄冷系统蓄冰槽则没有此功能。
(4)蓄冷系统的建设投资冰蓄冷与水蓄冷相比,一般来说,水蓄冷系统基本建设投资不高于常规空调系统,而冰蓄冷系统基本建设投资比常规空调系统高出20%以上。
冰蓄冷的缺点:冰蓄冷的用电量高于常规空调20%左右,水蓄冷则可节省制冷用电10%左右。
劳特斯水蓄冷PPT
![劳特斯水蓄冷PPT](https://img.taocdn.com/s3/m/ae7c4e0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8.png)
1
1.水蓄冷的概念
水蓄冷技术将夜间电网多余的谷段电力 与水的显热相结合来蓄冷,并在白天用电高 峰时段使用蓄藏的低温冷冻水提供空调用冷。
2
2.水蓄冷的起源及应用现状
1938年东日会馆水蓄冷槽的建立标志着水蓄冷技术应用 的诞生。经过半个多世纪,水蓄冷设计和运行控制技术已经 较为成熟。20世纪末,为了使水蓄冷技术更趋经济高效,提 高与其它空调系统的竞争力,日本的大型电力会社开始尝试 大温差型水蓄冷空调系统,通过扩大水蓄冷槽的蓄冷温差, 达到增加蓄冷量,减小水蓄冷槽体积,提高空调系统效率。 在国内随着人们对于水蓄冷技术的逐步认识以及分时电价的 峰谷比价逐年增大,水蓄冷空调的经济效益已日趋显现。
21
7.与常规空调就增加 减少电量环节说明
增加的部分:
❖ 晚上蓄冷时,蒸发温度较低,增加了用电量(4~5%) ❖ 能源的二次转换增加了部分用电量(8-10%)
减少的部分:
❖ 晚上蓄冷时,室外温度比较低,减少用电量(4~6%) ❖ 过渡季节可以解决“大马拉小车”的情况(15%以上)
22
23
1. 实际案例介绍
19
6.与冰蓄冷系统比较——缺点
❖ 实际案例中,由于冰蓄冷的蓄冷设备一般在多个 蓄冷槽内实现,设备之间需留有检修通道及开盖 距离,而且冰槽内有乙二醇及预留结冰时膨胀空 间,冰蓄冷的蓄水(冰)有效空间一般只是实际 占用空间的一小部分;大温差水蓄冷系统在一个 蓄冷槽内完成全部蓄冷和放冷过程,占用空间绝 大部分是有效的蓄冷空间。具体已投运的项目表 明,大温差水蓄冷的实际占用空间只略大于冰蓄 冷的实际占用空间。
❖ 节省电力投资:设备容量减少,所需输电和变电设备的容 量也相应减少,电力报装费用及电力设备投资下降。
水蓄冷与冰蓄冷的比较
![水蓄冷与冰蓄冷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81141904afe04a1b071dedf.png)
. . .八、水蓄冷与冰蓄冷的比较水蓄冷冰蓄冷冰蓄冷需要的双工况制冷机组价格高,装机容量同等蓄冷量的水蓄冷系统造价约为冰大,增加了配电装置的费用,且冰槽的价格高,使造价用有乙二醇数量多,价格贵,管路系统和控制系统蓄冷的一半或更低。
均较复杂,因此总造价高。
蓄冷冰蓄冷工质的蒸发温度较低,制冷机组在蓄冰工况下的制冷能力系数 Cf 为 0.6 ~ 0.65 (制冰温度为水蓄冷的蒸发温度与常规空调相差不系统- 6℃时),其制冷能力比制冷机组在空调工况下低大,且可采取并联供冷等方式使装机装机0.4 ~0.35 。
相同制冷量下,冰蓄冷的双工况制冷容量减小。
容量机组容量要大于常规空调工况机组。
在同等投入的情况下,水蓄冷系统一冰蓄冷为降低造价,一般为 1/2 或1/3 削峰,节省移峰般设计为全削峰,节省电费大大多于电费少于水蓄冷系统。
量冰蓄冷系统。
用电属节能型空调,由于夜间蓄冷效率较属耗能型空调,制冰时效率下降达 30%,综合其夜量(系白天高,系统满负荷运行时间大幅增间制冷、满负荷运行时间大幅增加等因素后,其较统效加,扣除蓄冷损失等不利因素,较一一般常规空调多耗电20%左右。
率)般常规空调节电约 10%。
蓄冷蓄冷水池的蓄冷密度为装置 7~11.6KW/M3。
由于冰蓄冷的有效容积冰蓄冷槽的蓄冷密度为40~50KW/M3,约为水蓄冷的蓄较小,如果将安装蓄冰槽的房间用作的 4~5 倍,但因其有效容积小,实际二者蓄冷能力冷密蓄冷水池,加上消防水池,其蓄冷量近乎相当。
度与冰蓄冷基本一致。
相对较大,但因大温差蓄冷在一个蓄相对较小,但因蓄冷一般在多个蓄冷槽内实现,设蓄冷冷槽内完成全部蓄冷和放冷过程,占备间需留有检修通道及开盖距离,且冰槽内有乙二槽占用空间绝大部分是有效的蓄冷空间,醇及预留结冰时膨胀空间,故其有效空间只是实际用空部分具体已投运的项目表明,水蓄冷占用空间的一小部分。
间实际占用空间只略大于冰蓄冷。
蓄冷蓄冷水池冬季可兼作蓄热水池,对于装置热泵运行的系统特别有用,但此时不蓄冰槽没有此功能。
第1章2 蓄冷技术工作原理PPT课件
![第1章2 蓄冷技术工作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8f576605087632311212e5.png)
4
(1)优点:投资省,技术要求低,维护费用少, 可用常规制冷机组,且冬季可以用于蓄热。
(2)缺点:水的蓄冷密度低,只能利用8℃温差, 故系统占地面积大、冷损耗大、防水保温麻 烦等。
7
(2)△tw:为利用温差,分别为5、10、15、20、 25℃。
(3)Vi/Vw:冰蓄冷槽容积Vi与水蓄冷槽容积
Vw之比。
(4)冷损失:由于蓄冷槽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 温度,而散失到周围环境中去的冷量。
8
图2-1 冰蓄冷槽与水蓄冷槽容积比较 9
(5)容积比较
a. 当 IPF=10%,△tw=5℃ 时 , 则 Vi/Vw = 0.35, 即 冰 蓄 冷 槽 容 积 Vi 仅 为 水 蓄 冷 槽 容 积 Vw的35%;
(3)空调水蓄冷系统的设计,应异于常规空调系 统的设计,尽可能提高空调回水温度,减少 蓄冷水槽的体积。
5
a.温差为8℃时,蓄冷槽体积:0.118m3/kWh; b.温差为11℃时,蓄冷槽体积:0.086m3/kWh (4)适用于: a.现有常规制冷系统的扩容或改造,可不增加
或少增加制冷机组容量,提高制冷能力。
b.充冷温度一般为-3℃~-6℃,释冷温度为 1℃~3℃。
c.盘管形状有蛇形管、圆筒形管和U形管等。盘 管材料一般为钢或塑料。
30
图2-4 盘管内融冰结构示意图
31
内融冰:
优点
– 盘管外表面融冰均匀,不易形成水流死角。 – 不需要采取搅拌措施,以促进冰的均匀融化。
缺点
– 空调回水与冰间有很薄的水层,融冰换热热阻较大。 – 多采用细管、薄冰层蓄冰。
制冷形式介绍标准文档ppt
![制冷形式介绍标准文档ppt](https://img.taocdn.com/s3/m/52b7d6f2e87101f69f3195ed.png)
冷热交换。
晚上(12h)耗用谷电 480kWh 240kWh
②工作原理:制冷剂经过压缩机变成液态,在蒸发器气化吸热把冷量
传递到
美国芝加哥一个城市区域供冷系统,6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共有4个冷站,城市集中供冷。
盘管系统。
共耗电720kWh
峰谷电费 4Βιβλιοθήκη 0元/天(4)冷冻水温度可降低到 1~ 4℃ ,实现低温送风 ,节约空调末端用电功率和设备费用 ;
冰蓄冷系统分类
运行策略
冰蓄冷空调系统按运行策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部蓄冷模式,另一类是部分蓄冷模式。 对于第一类,通俗地说就是建筑的所有冷负荷(注:蓄冰装置是无法作为热源使用的) (①3作)利用用:峰蓄谷冷电全设力备由差(价蓄蓄,冰降冰罐低、空装槽调置)运主行承要费功用担能; ,是储而存冷制源冷并阻机隔与组外(界 通常是双冷热工交况换。制冷机组) 只扮演为蓄冰装置充冷制冰的角 (1 )利用电网谷色荷,电力在,平空衡电调网系负荷统,充运分发行挥的电厂时和供候配,电设制施的冷作机用 ;组处于停机状态,而蓄冰装置则全时段运行,为用户提 供冷量。 很有前景的,能够削峰填谷,很好的解决白天用电高峰期电力不那么紧张,同时晚上电力能够
普通空调
冰蓄冷空调
1.0元/kWh
1.0元/kWh
5℃左右,为融冰板式换热
很有前景的,能够削峰填谷,很好的解决白天用电高峰期电力不那么紧张,同时晚上电力能够
进入21世纪以后,冰蓄冷与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理论日趋成熟,在吸取了国外大量先进技术以后,2002年首次由国内设计完成的集成冰蓄冷、低温送风、变风量等多项国内国际先进的
(2)蓄冷设备。 ①作用:蓄冷设备(蓄冰罐、槽)主要功能是储存冷源并阻隔与外界 冷热交换。 ②工作原理:蓄冰罐、槽外壁采用保温隔热材料层,隔绝与外界冷 热交换,保持罐、槽内的温度
水蓄冷技术概述ppt课件
![水蓄冷技术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f9dc0f31126edb6e1a102b.png)
水蓄冷系统 大 4~6℃ 较低 较低 可利用现有系统冷源 技术要求低,运行费用较低 较高 可结合消防水池等现有建筑空间一 并使用,冬天可以作为蓄热系统使用
4
水蓄冷相比冰蓄冷在数据中心运用中的优势
水蓄冷系统可与原空调系统“无缝”连接,无需再额外配置蓄冷冷源或对 原系统用冷水机组进行调整; 水蓄冷系统的冷水温度与原系统的空调冷水温度相近,可考虑直接使用, 不需设额外的设备对冷水温度进行调整; 水蓄冷系统控制简单,运行安全可靠; 在出现紧急状况可及时投入使用,即可以考虑兼作容灾备份冷源使用。
水蓄冷技术概述
1
技术原理
利用夜间谷段电力的低电价,利用数据中心的冷水机组、冷水循环水泵、 冷却循环水泵等设备的备用机组进行工作,将储水罐中的水制冷到5℃以下, 并在白天电价较高的峰段电力期间将蓄藏的低温冷冻水释放出来供空调系统 制冷使用,对电网来说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对数据中心来说达到降低电费 的目的。
2
实施水蓄冷的基本条件
3
水蓄冷和冰蓄冷的对比
项目 蓄冷槽容积 冷机冷冻水出水温度 冷机耗电 蓄冷系统初投资 蓄冷冷源 设计及运行 制冷性能系数COP 其他用途
冰蓄冷系统 小(仅为水蓄冷槽的10%~35%) 1~3℃ 较高 较高 需要能独立运行的制冰机组或双工况冷机 技术要求高,运行费用较高 低(比水蓄冷低10%~20%) 无
10
板式换热器的使用
由上一页的计算公式可推算得知,当蓄冷罐一定时,蓄冷量与放冷回水温度与蓄冷 进水温度间的温差成正比关系,而采用板式换热器需要一、二次侧保证一定的温差用 于换热,假设换热器需要温差1℃,那在蓄冷罐温差普遍只有6~7℃的现状下,蓄冷量 将减少约14%;
使用板式换热器的初衷其实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保证水质,但开式蓄冷罐的水质也有其他办法可 以解决,因此,建议无需为了水质问题在蓄冷系统配置板式换热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蓄冷 蓄 冷 水 池 的 蓄 冷 密 度 为 装置 7~11.6KW/M3。由于冰蓄冷的有效容积 冰蓄冷槽的蓄冷密度为 40~50KW/M3,约为水蓄冷 的蓄 较小,如果将安装蓄冰槽的房间用作 的 4~5 倍,但因其有效容积小,实际二者蓄冷能力 冷密 蓄冷水池,加上消防水池,其蓄冷量 近乎相当。
度 与冰蓄冷基本一致。
这里要说明一下,就是关于水蓄冷与冰蓄冷的占地问题。通常在人们的心目 中,一说起水蓄冷,就有水池容积大,要占用大块地方。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产 生这一错觉的原因是:以为冰蓄冷利用的是水的潜热,而物态变化的热潜热是比 较大的(往往人们对凝固热不太熟悉,又经常与汽化热来衡量),认为蓄冰槽 内 冰的容积比例可为 1,因此,远远夸大了蓄冰槽蓄冷密度。而实际上蓄冰槽 的蓄 冷密度仅是蓄冷水池蓄冷密度的 5 倍左右,以目前使用最多的冰盘管为例 ,冰蓄 冷槽需要安装在室内,并要求有一定的安装距离。我们曾对某一冰蓄冷 系统与水 蓄冷系统进行比较,如果将蓄冰槽安装的场地全部空间改为蓄冷水池 ,再加上该 建筑物的消防水池,二者的蓄冷能力近乎相当。
冰蓄冷为降低造价,一般为
1/2
或
1/3
削峰,节省
量
电费少于水蓄冷系统。
冰蓄冷系统。
用电 属节能型空调,由于夜间蓄冷效率较 属耗能型空调,制冰时效率下降达 30,综合其夜 量(系 白天高,系统满负荷运行时间大幅增 统效 加,扣除蓄冷损失等不利因素,较一 间制冷、满负荷运行时间大幅增加等因素后,其较
一般常规空调多耗电 20左右。 率) 般常规空调节电约 10。
二、蓄冷技术简介 蓄冷技术原理,简而言之,是利用夜间电网多余的谷荷电力继续运转制冷机
制冷,并通过介质将冷量储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时释放该冷量提供空调服务, 从而缓解空调争用高峰电力的矛盾。目前较为流行的蓄冷方式有三种,即水蓄冷、 冰蓄冷、优态盐蓄冷。
2.1 水蓄冷 以水作为蓄冷介质的水蓄冷系统是空调蓄冷重要方式之一,也是能源利用, 开源节流的形式之一。水蓄冷可利用室内外蓄水池或消防水池,用普通冷水机组 制冷,夜间制取 2~5℃的冷水蓄存起来供白天使用。为了提高蓄冷罐的蓄冷能力 并满足供冷负荷需求,应提高水蓄冷系统蓄冷效率,维持较大的蓄冷温差,并防 止储存冷水与回流热水的混合以减少能量损失。通常水蓄冷系统贮槽结构设计有 四种方式:自然分层蓄冷、复合贮槽蓄冷、迷宫式蓄冷和隔膜式蓄冷。其中自然 分层蓄冷系统简单,蓄冷效率较高、经济效益好,目前广为应用。
系统 装机
水蓄冷的蒸发温度与常规空调相差不 下的制冷能力系数 Cf 为 0.6~0.65(制冰温度为 大,且可采取并联供冷等方式使装机 -6℃时),其制冷能力比制冷机组在空调工况下低
容量 容量减小。
0.4~0.35。相同制冷量下,冰蓄冷的双工况制冷 机组容量要大于常规空调工况机组。
移峰
在同等投入的情况下,水蓄冷系统一 般设计为全削峰,节省电费大大多于
1 蓄冷系统制冷机的容量 从冰蓄冷简介中知道:冰蓄冷制冷机组蓄冷工况下的制冷能力系数 Cf 为 0.6~ 0.65(制冰温度为-6℃时),其制冷能力比制冷机组在空调工况低了 0.4~0.35, 也就是说冰蓄冷在希望利用蓄冷系统减少制冷机组容量的愿望很难实现。而水蓄 冷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2 蓄冷装置的蓄冷密度 从冰蓄冷与水蓄冷的简介中知道:冰蓄冷槽的蓄冷密度为(40~50kW /m3),蓄 冷水池的蓄冷密度为(7~11.6kW /m3)。冰蓄冷槽的蓄冷密度是蓄冷水池蓄冷 密度的 5 倍左右。
实际占用空间只略大于冰蓄冷。
蓄冷 蓄冷水池冬季可兼作蓄热水池,对于 装置 热泵运行的系统特别有用,但此时不 的兼 能作为消防水池。若单独作蓄冷水槽 蓄冰槽没有此功能。
容性 时可作为消防水池使用。
蓄冷 可置于绿化带下、停车场下或空地上
槽位 以及利用消防水池改造而成。
一般安装在室内,会占用正常机房面积。
3 蓄冷装置的兼容性 水蓄冷系统的蓄冷水池冬季可作为蓄热水池使用,这一点对于热泵运行的制冷系 统是特别有用的。而冰蓄冷系统蓄冰槽则没有此功能。
4 蓄冷系统的建设投资 冰蓄冷与水蓄冷相比,一般来说,水蓄冷系统基本建设投资不高于常规空调系统, 而冰蓄冷系统基本建设投资比常规空调系统高出 20%以上。
冰蓄冷的缺点:冰蓄冷的用电量高于常规空调 20%左右,水蓄冷则可节省 制冷用电 10%左右。水蓄冷储槽可实施夏季蓄冷,冬季蓄热,做到蓄冷、蓄热
速度
维护 易于维护,维护费用低。
难维护,维护费用高,通常同等蓄冷量的冰蓄冷系 统的维护费用是水蓄冷系统的 2~3 倍。
..........
1
.
.冷与冰蓄冷进行比较,这二种蓄冷方式的最大不同就是水蓄冷是利用水的 温度变化(显热变化)进行蓄冷,而冰蓄冷利用水的相态变化(相变所需的潜热 ) 进行蓄冷。因此,冰、水蓄冷系统在下列方面发生了变化。
..........
2
.
.
.
两用,而冰蓄冷不可能做到。冰蓄冷的投资比水蓄冷大很多,所以现在国内运行 的冰蓄冷系统基本上都采用约 1/2 削峰运行,否则,将大量增加工程造价,而我 公司开发的大温差水蓄冷一般采用全削峰运行。
冰蓄冷的优点:蓄冰槽占用的体积比蓄冷槽小,储蓄的冷量为水蓄冷的 80 倍,因此水蓄冷系统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如绿化空地、停车坪、消防水池等) 来 安置蓄水设施。
蓄冷 相对较大,但因大温差蓄冷在一个蓄 相对较小,但因蓄冷一般在多个蓄冷槽内实现,设
槽占 冷槽内完成全部蓄冷和放冷过程,占 备间需留有检修通道及开盖距离,且冰槽内有乙二
用空间绝大部分是有效的蓄冷空间,
用空
醇及预留结冰时膨胀空间,故其有效空间只是实际
间 部分具体已投运的项目表明,水蓄冷 占用空间的一小部分。
.
.
.
八、水蓄冷与冰蓄冷的比较
水蓄冷
冰蓄冷
冰蓄冷需要的双工况制冷机组价格高,装机容量
同等蓄冷量的水蓄冷系统造价约为冰 大,增加了配电装置的费用,且冰槽的价格高,使
造价 蓄冷的一半或更低。
用有乙二醇数量多,价格贵,管路系统和控制系统
均较复杂,因此总造价高。
蓄冷
冰蓄冷工质的蒸发温度较低,制冷机组在蓄冰工况
置
适用 适合老用户空调系统蓄冷改造,也适 只适合新装用户,改造老用户需改造主机为双工况
性 合新装空调蓄冷系统建设。
机组等因素,一般难实现。
运行 运行简便,易于操作,放冷速度、大
状况 响应
小可依需冷负荷而定。可即需即供, 需溶冰,故放冷速度、大小受限制,需约 30 分钟
无时间延迟。
的时间延迟才可正常供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