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大学的时代精神及其构建

[摘要] 大学的精神受时代的影响,今天的大学精神也具有时代的特质。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当前大学尤其需要凸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学术;批判和创新精神;探究前沿高深学问的学术精神。面临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挑战,构建新时代大学精神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思路可以表达为:追求卓越; 以人为本,博大宽容办学;加强人文与科学结合。[关键词] 大学精神;支柱;构建

21世纪初,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变革中、在由这种变革为主要推动力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已取得历史性的决定性成就,现已迈入一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期。全面小康社会迫切需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除了学科、经费、人才之外,更为关键的是精神力量,大学精神起着决定性作用,事实上,一流大学与普通大学的主要差距不是在硬件设施上,而是在传统上,在文化上,在大学精神上。正如纪宝成教授在第二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楼、大师、大气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对中国的高等学校来说,探索新时代的大学精神极富现实意义。

一、大学的时代精神

大学精神是指平等的多元意识,理性的科学态度,自由的个性发展,以及非功利的价值追求。

[1 ]大学精神的发展首先需要一个思想自由表达、学术自由发展的场所;此外需要多元文化的交汇和碰撞、批判和创新;以及探究前沿高深学问的志向。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小而言之,是一个社区或城市的文化森林,大而言之,是整个国家进步的精神“驱动器”。大学校园不但在知识传授、信息传播等方面成为社会的文化先导,而且也是新思想的发源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而是“精神领袖”。大学需要凸显精神追求:

1.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学术。

学术自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雅斯贝斯强调:自由是大学的首要原则。[2]大学是创造知识的场所,知识的创造需要学术自由,学术自由造就了大学的精神。学术自由的基点在于探索真理、创造价值。在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学术自由是为了追求与创造知识、对社会贡献的最大化,实现大学的理念。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是探求真理发展科学的先决条件,坚持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基本准则。而教育独立是学术自由的前提,没有独立,学术自由就是“望梅止渴”。独立之精神与学术之自由一以贯之,非独立不能自由,非自由不显独立。

然而,社会现实无情地侵蚀着大学的独立品格和学术自由。由于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和教育的功利取向,高等教育往往受制于政府,受制于经济,一味的去迎合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大学成了政府的特设机构,成了“寻租场所”,成了社会大众文化的“跑马场”,丧失了应有的独立品格,学术自由也只是一个政治口号,而最终束缚的是大学的“手脚”。只有教育独立和学术自由,大学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创造、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才能实现传播人类先进文明,传播人类道义理想的使命。

大学要独立要学术自由就应该做到:一,摆脱来自国家政治和经济不恰当的干扰,保持自主性和目标追求,而不是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附庸;二,国家对大学提供支持时要采取措施防止各种弊病侵害大学的健康发展;三,大学对社会履行学术责任。

2. 批判和创新精神

批判是对守旧的否定和创新的召唤,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动力,没有批判和创新就不会有现代文明。批判和创新是一对孪生概念,唯批判而创新,创新源自批判。

大学的批判精神一方面要求学者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理性态度审视传统与现实,证伪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的桎梏,从而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要求大学人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反思和价值构建。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史就是批判与创新过程的展开史,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扬弃过程。自欧洲中世纪早期开始,大学就以传播知识和科学研究为最高理念,大学是知识聚集的场所,汇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是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融汇处,各种知识、思想、理念在此不断的激荡、撞击和批判、创新和超越,产生新思想,新观念,不同的学术理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是一个能泡出好菜的“泡菜缸”。

大学应在不断批判中创新。大学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而创新能力正是人才的核心特质。爱因斯坦说过:“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3]创新正是“大学精神”存在于大学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强大生命力。“斯坦福精神”之所以被世人称道,关键在于她拥有众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诺贝尔奖及全美科学奖的获得者。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也就是说必须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创造性的发展着文化。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4]

现实并不容乐观,批判和创新的缺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冲刷着大学的每一个角落。有些时候,大学几乎未加任何批判、创新,取而代之全盘接受一切社会流行的事物,使大学陷入庸俗化的境地,非但没有发挥引导社会文化进步的功能,反而产生了社会文化引导大学的现象。只有大学与社会保持有效的距离,大学不断地对社会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趋势进行批判和创新,才能为社会提供预测、引导。

3. 志存高远和探究前沿高深学问的学术精神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要做官要发财,就不要到哈佛来”。蔡元培说“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5]80年前,孙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怀士堂前留下名言: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这些理念都是“志存高远”的不同表达。志存高远和探究前沿高深学问是相通的,唯有志存高远者才有探究前沿高深学问之动力,能探究高深学问者必有非同一般之远大志向。正是这种志存高远和探究前沿高深学问的学术精神为时代培养出一大批顶天立地的人物。例如哥尼斯堡大学的康德,剑桥大学的牛顿。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既要有中国的特色,又能够与国际现代大学相通。大学的基本使命应该是传递知识文明和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新时代大学的精神,应当体现在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学术世界。“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6]。大学应同它的名字一样,博大精深,能探究宇宙万物未解之迷。大学作为一个探究高深学问的学术世界,是人才的摇篮、创造的源泉和精神的家园以及智慧的宝库。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许多大学放逐自己的目标而彻底参与到社会中去,成为社会“知识工业”的重阵,学术与市场过于紧密结合。急功近利、剽窃作假、教育腐败等“斯文扫地”之事不绝于耳,这些都可以认为是远大志向和探究前沿高深学问的学术精神的缺席所导致的。确实令人反思。所以,“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的志向以及探究前沿高深学问的学术精神应该在大学得以继承并弘扬,大学要能扛起“社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