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锄禾日当午_古诗大全

合集下载

关于节约粮食的诗句古诗

关于节约粮食的诗句古诗

关于节约粮食的诗句古诗1、《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13、《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

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

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

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

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

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

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

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

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居相位4年。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

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

悯农古诗全文解释

悯农古诗全文解释

悯农古诗全文解释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咱就说,“锄禾日当午”,这得多热的天啊,农民伯伯在大中午的时
候还在地里辛苦劳作,这得有多累呀!你想想,大太阳直直地晒着,
就像夏天你在外面走一会儿就热得不行,可农民伯伯却要一直在那干活。

汗珠子吧嗒吧嗒地往下掉,“汗滴禾下土”,那汗水都直接滴到土
里去了。

这得付出多少汗水和力气呀!
然后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问一下大家,有谁真正知
道我们吃的每一口饭,那可都是农民伯伯用这么辛苦的劳动换来的呀!就好像我们学习,每天努力学习不就为了能有个好成绩嘛,农民伯伯
努力种地就是为了我们能有饭吃。

你再想想,要是没有农民伯伯的辛勤耕耘,我们能吃上香喷喷的米
饭吗?不能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粮食,不能浪费。

就好比
你有一个特别喜欢的玩具,你会好好珍惜它,不会随便乱丢乱扔吧。

我觉得这首诗真的是太有意义了!它让我们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也让我们懂得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小小
的一粒米,它背后可是有着农民伯伯那么多的汗水和辛苦呢!我们一
定要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这是对农民伯伯最大的尊重!
总之,这首诗虽然简单,但是道理深刻,我们要牢记在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浪费粮食!。

悯农的诗句 古诗

悯农的诗句 古诗

悯农的诗句古诗《悯农》其二 - 唐代·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咏田家 / 伤田家 - 唐代·聂夷中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悯农》其一 - 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观刈麦 - 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杜鹃花 - 唐代·方干未问移栽日,先愁落地时。

疏中从间叶,密处莫烧枝。

郢客教谁探,胡蜂是自知。

周回两三步,常有醉乡期。

系乐府十二首·贫妇词 - 唐代·元结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

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凄。

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麑。

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

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迷。

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悯农二首 - 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贻曹郎中 - 唐代·张蠙所作高前古,封章自曲台。

细看明主意,终用出人才。

省印寻僧锁,书楼领鹤开。

南山有旧友,时向白云来。

陶者 - 宋代·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吴兴杂诗 - 清代·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农家 - 唐代·颜仁郁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观田家 - 唐代·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古诗《悯农二首》(作者李绅)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诗《悯农二首》(作者李绅)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悯农二首李绅[唐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标签早教古诗100首、忧国忧民、组诗、农民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注释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锄禾日当午的全诗

锄禾日当午的全诗

锄禾日当午的全诗锄禾日当午的全诗《悯农二首》是唐代作者李绅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锄禾日当午的全诗,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⑴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成:一作“秋收”。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餐:一作“飧”。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农民伯伯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经典赏析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伯伯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作者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伯伯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作者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伯伯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伯伯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悯农》原文翻译及分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分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分析关键信息项:1、《悯农》原文2、作者信息3、诗句翻译内容4、翻译方法和特点5、诗句分析角度6、表达的思想感情7、诗歌的艺术特色8、对后世的影响11 《悯农》原文《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1 作者信息《悯农》的作者是李绅。

李绅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112 诗句翻译内容其一: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其二: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113 翻译方法和特点翻译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直译以忠实反映原文的字面意思为主,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直接翻译成“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意译则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通过意译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农民的悲惨境遇。

翻译的特点在于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12 诗句分析角度121 主题与思想这两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的辛勤劳作与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强烈谴责。

其一通过描绘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景象,与“农夫犹饿死”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矛盾。

其二着重描写农民劳作的艰辛,呼吁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

122 艺术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其一“四海无闲田”与“农夫犹饿死”的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平;其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将粮食的来之不易与人们的浪费行为形成对比,增强了警示效果。

同时,语言质朴平实,却极具感染力,以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思想。

123 意象与意境诗中选取了“粟”“田”“锄禾”“汗滴”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意象,营造出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和悲苦的生活境遇,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全诗

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全诗

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全诗
《古风二首/ 悯农二首》是唐朝李绅的诗作。

全文如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劳动古诗句大全

劳动古诗句大全

劳动古诗句大全1、《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蚕妇》宋·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6、《农家》唐·颜仁郁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7、《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8、《田上》唐·崔道融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9、《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0、、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词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版本:____________________4、赏析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诗词原文1、《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作者信息1、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

27 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 20 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四、翻译版本1、第一首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2、第二首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五、赏析重点1、深刻的社会洞察《悯农》两首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和生活的艰辛。

第一首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描绘了尽管土地都被耕种,粮食丰收,但农民仍然挨饿的残酷现实,揭示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第二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强调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呼吁人们珍惜劳动成果。

2、朴素的语言与强烈的对比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诗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与“农夫犹饿死”,“盘中餐”与“粒粒皆辛苦”,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农民的不幸和粮食的珍贵。

《悯农》古诗词鉴赏

《悯农》古诗词鉴赏

《悯农》古诗词鉴赏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悯农》古诗词鉴赏(共含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古诗词悯农《悯农·锄禾日当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2)餐:一作“飧”。

「赏析」李绅的这首《悯农·锄禾日当午》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悯农·锄禾日当午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悯农唐李绅全文、注释及赏析

悯农唐李绅全文、注释及赏析

悯农唐李绅全文、注释及赏析悯农唐李绅全文、注释及赏析悯农唐李绅全文、注释及赏析1[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1】禾:禾苗。

【2】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3】餐:饭。

【4】皆:都是。

作品赏析: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

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淼淌滴在庄稼地里。

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悯农唐李绅全文、注释及赏析2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锄禾日当午的古诗

悯农锄禾日当午的古诗

悯农锄禾日当午的古诗
悯农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全诗如下: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锄禾日当午的古诗,描绘了农民在烈日炎炎下辛勤劳作,汗水滴落在田间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粮食来之不易的认识。

其中,“锄禾日当午”一句,描绘了农民在正午时分挥锄除草的场景,“汗滴禾下土”一句,则表现了农民在辛勤劳作中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整首诗简洁深刻,形象生动,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粮食的珍视。

幼儿唐诗三百首:悯农·锄禾日当午

幼儿唐诗三百首:悯农·锄禾日当午

为⼤家收集整理了《幼⼉唐诗三百⾸:悯农·锄⽲⽇当午》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赏析 这两⾸⼩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先,这两⾸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定真知道,⽣活中就有许多熟视⽆睹的情况,如果⼀旦有⼈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很清楚,从⽽加深了认识。

这两⾸⼩诗所以有⽣命⼒,就有这⼀⽅⾯的道理。

“春种⼀粒粟,秋收万颗⼦”,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概是⼈⼈习见,众⼈皆知的,然⽽往往难于像诗⼈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思考⼀些问题。

诗⼈却想到了,他从“四海⽆闲⽥”的⼤丰收景象⾥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点拨就异常惊⼈醒⽬,⾃然给⼈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们天天接触,顿顿必⾷的,然⽽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和农民在烈⽇之下的汗⽔联系在⼀起。

诗⼈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苦”的诗句。

这就给⼈们以启迪,引⼈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使那些不知珍惜粮⾷的⼈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是采⽤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象第⼀⾸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野⾥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苦。

这些⾟苦并换来了⼤量的粮⾷,该说是可以⽣活下去的,但最后⼀句却凌空⼀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引发读者从对⽐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得多。

再如第⼆⾸,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怎样⾟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之下锄⽲⽽汗流不⽌的情节作了⼀番形象的渲染,就使⼈把这种⾟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悯农·锄禾日当午_古诗大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这两首小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象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
精心整理
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