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2.2知识拓展: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思想比较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思想比较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
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
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
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
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
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
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
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
“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
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实论。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
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
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
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
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
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
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
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
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
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纵观中西哲学史,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表现出“重伦理”的倾向;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表现出“重认识”的倾向。
这种“重人”和“重知”的基本分歧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和苏格拉底。
孔子被称为东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
二人有很大相似之处,比较如下:1、从二人所处的时代上看,孔子处于我国的春秋末年,正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是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而苏格拉底则处于希腊城邦奴隶制发展至衰落时期, 后者是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奴隶制经济繁荣(或工商业繁荣),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2、从两人肩负着相似的历史使命为看,大致相同。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子弑其父,臣弑其君”,社会混乱;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制陷入深刻危机,社会动荡,人心不稳。
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两人都极力想挽救社会危机实现国家安定,都苦心探求着救国安邦的济世良方。
3、从代表有阶级利益来看,两人都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代表的阶层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4、从两人的政治主张来看,孔子理想中的政体是开明的君主制,主要观点有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最高统治者是天子,然后层层分封下来。
但是他提出君主要有仁德的品质,要能够做到真正的关爱百姓,还要具备任贤举能的能力,要做民众的偶像,让万民归心,安居乐业;而其它各个阶层则是安分守己、人与人之间尊卑有序。
这些都强调了君主作为榜样应起的作用,并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小康社会的蓝图。
与之差别很大地,苏格拉底的理想社会则更接近一种民主制。
但是,在目睹了雅典的过度泛滥的民主所导致的混乱、道德败下后,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种新的民主体制。
他认为国家的领袖应该是具备极高的美德和深邃的智慧,应该由善于治理国家、能为国家某福利的“专家”来担当,这样才能将国家治理得更好,而这个领袖应当是由公民选举出来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很像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民主制。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思想》易错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思想》易错题练习含答案1.(2022·湖北·模拟预测)荀子认为“隆礼尊贤而,重法爱民而霸”;韩非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
据此可知,二者都A.遵循传统礼乐制度B.旨在提倡民本思想C.主张明君治理国家D.反对贵族徇私枉法【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隆礼尊贤而,重法爱民而霸”反映了荀子主张君王礼法并重的思想;材料“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反映了韩非主张明主要制度严明、刑罚严酷的思想;据此可知二者都主张圣明君主治理国家,C项正确;韩非并未提倡遵循礼乐制度,排除A项;材料表明荀子和韩非子都主张明君治理国家,而不是提倡民本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的主张没有体现反对贵族徇私枉法,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0·山东·模拟预测)《吕氏春秋》把儒、墨两家学术思想归结为:“孔子贵仁,墨翟贵兼。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墨子主张“兼相爱”“禁恶而劝爱”。
儒、墨思想的差别缘于A.生活态度的差异B.学术观点的分歧C.政治立场的不同D.文化取向的迥异【答案】C【详解】儒、墨两家的“爱”的内涵不同,主要原因是两者政治立场的不同导致的,C项正确;生活态度、学术观点、文化取向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项。
故选C项。
3.(2021·四川巴中·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百家立场一致B.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C.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D.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答案】C【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相互辩难,集中讨论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管理,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关注现实和人伦的特征,故选C项;诸子百家立场并不一致,而是集中在某一问题上进行讨论和辩驳,排除A项;诸子百家共同辩驳一个核心论题,不代表中国文化的大一统趋势,排除B项;材料是诸子百家辩驳的话题,而非从关注神学到关注人本的转变,排除D项。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
父叔梁纥,母颜氏。
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
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
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
鲁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
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
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的邱、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
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时孔子55岁。
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
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二)教育思想1、论教育作用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并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分别论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盘点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汇总
盘点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汇总对于历史中的易错点和易混点,是我们经常犯得错误,说明这些知识点就是我们最容易且习惯性的错误!快来排查一下,你有多少?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6.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7.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8.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9.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10.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1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历史:高中历史必修3易错易混点归纳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基本含义是“爱人”,重视人的价值。
仁是一种伦理道德,比如与人相处按仁的精神就应该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仁又是一种政治主张,作为统治者,以仁的精神行事,应当“以德治民”;仁的精神运用于教育,就是“有教无类”。
孔子心中仁的理想境界就是基本恢复周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过,孔子的仁是有差别的,有亲疏尊卑的差别,这与孔子坚持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是一致的。
2.孔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不同古代儒家所主张的以民为本,其内涵是指资本,即统治者赖以维护其统治的资本;而现代的“民本”则是指以人为根本,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
3.中国古代民主一词与近代现代民主完全相反中国古代也有“民主”一词,但其含义与近代、现代相反。
《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含义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真正的民主。
这里的民主是指的民之主宰。
4. “民本”与“农本”思想民本是指以民为本;农本则是指以农业为国家经济的根本。
春秋时期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是“农本”思想的体现。
5.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不断地缓慢发展。
旧的封建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经济因素产生,首先反映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
他们对传统的封建纲常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们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他们反专制、倡导民主。
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中的新潮流。
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异同之比较_兼论两者思想比较背后的现实意义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异同之比较兼论两者思想比较背后的现实意义蔡巧良 西南民族大学摘 要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对二者思想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析造成两者思想之间差异的原因,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有利于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准确地把握、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西方文化地借鉴与合理运用。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孔子 儒家思想 中庸 独立性一、孔、苏思想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之间的比较,实质上就是他们思想上的比较,至于其他角度的比较,只是为了更清晰说明两者思想上所存在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因此,本文就两者思想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要方面来展开:(1)主从事业上的异同;(2)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上的异同;(3)道德观上的异同;(4)政治理念上的异同。
1.主从事业上的异同。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十分重视教育,并且将一生大多数精力都奉献于教育事业上。
在教育方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述而不作,他们的论述和思想都通过他们弟子的回忆和著作体现出来。
就各自的教育成就来看,孔子的主要功绩在于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他打破 官学 局面,提出 有教无类 ,主张人人应该接受教育。
他还主张 因材施教 ,开启民智。
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地指导作用。
苏格拉底的教育成就上要略逊于孔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双方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自己的学生,以渊博的知识、独特的教育方法培育出一批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生。
如孔子 三千子弟 中的 七十二贤人 ,其中对后世影响有重要影响的有颜渊、冉伯牛、季路、子贡等人。
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散文家)和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对西方思想史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比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子 路》)
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 第六,君子应该心胸宽广。 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 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述 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 而》) 得上大雅君子。”
第七,君子应文雅而朴实。
善是自由、自制、自主。
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一个人自主地自 制而获得从事善的自由,而能够自主就是 智慧,就是健全的理智。 他说:“智慧是最大的美德,不能自制 就使智慧和人远离,并且驱使人走到相反 的方向去。”
美德即知识 美德,不仅指人的优良品质,也指任何 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苏格拉 底将人的所有优秀善良的品质,诸如 自 制、正义、智慧、勇敢、友爱、虔诚等, 都称为人的美德(德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论语· 雍也》)
孔子把士分为三个等级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如君命。”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小人哉!抑亦可 以为次矣。”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目标
精神的善 身体的善 外在的善
本意义是“欺骗”、“说谎”,与危害破坏 对应起来用,就有“犯错误”、“错了”的 意义。 因此,这个命题的经验方面的含义就是: “没有人故意危害自己”,“人往好处
走”。 “因此,没有人自愿趋恶,或者接受他 认为是坏的(结果),趋恶避善事不合 人的天性的。”-----《普罗泰哥拉斯》
道德教育内容比较
道德方法的比较
共同的生活方式----道德理论与生
活实践相统一
(4)复礼,是仁的表现。
据《论语》记载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论语·颜渊》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孔子1、哲学与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子那里有两层俗话说钱是自然的天,如其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的这层意义的天道观上,孔子还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语中就论述了“行”、“生”与“逝”的辩证关系。
但“天”在孔子的思想中更多的则是指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类命运的赋予者,如其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孔子还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在人性问题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先天的人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气习染不同而使之悬殊。
孔子敬重“天命”,但却怀疑鬼神,他一生“不语怪、力、乱、神”,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在认识论和知行观上,孔子虽然承认人有“生而知之”,但强调的是“学而知之”;他既重闻见,兼重思维,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言行一致。
2、理思想:“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结构中是核心部分。
孔子对“仁”含义的解释颇为宽泛而且多变,每次讲解都不尽一致。
因为在他看来,“仁”是一种主体的体验及实践问题,不必从要领上明确界定,也无需理论论证,他只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的人而作出不同回答。
孔子VS苏格拉底
孔子VS苏格拉底:竟有这么多话不谋而合连怕女人都一样作为东西方两位影响最大的先哲,孔子和苏格拉底有很多相同之处。
他们同处于“轴心时代”,他们都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他们都强调关注人和社会本身。
今天如风小编为大家解读这两位思想家的说过的那些相同的话,以期在两位圣哲的思想中找到他们共同强调的东西,奉献给大家。
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〇苏格拉底说: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人的毛病,各于其党。
这个“党”不要以现代的观念来解释。
古人所讲的党是乡党,包括了朋友在内。
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
交朋友等社会人际的关系对一个人影响很大。
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所犯的过错,通常和他身边的人或者朋友们的错误相类似。
苏格拉底也强调,一个人结交什么朋友,就能反映出他自身的一些品质。
如果一个人的朋友都是爱好哲学的人,我们也能够推出,这个人是也是喜爱哲学的。
启示:能从一个人的朋友和他周围的人的情况看出这个人本身的品质、喜好等,这是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识。
另一个方面似乎也告诉我们,结交朋友是很重要的,朋友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〇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〇苏格拉底说: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不迁怒,不贰过”,这是孔子对爱徒颜回的评价。
可以说是一个人难以企及的修养。
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
不贰过,就是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
苏格拉底的话与孔子所说不二过,可以说完全一致。
启示:德国文豪歌德说,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可见,圣哲们并不反对犯错误。
但是人都有内省的能力,犯了错误一定要反思,以求不二过。
可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少吗?看似简单很容易做到的一句话,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人人能做到吗?〇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〇苏格拉底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就是修身。
【高考历史必修一】29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崇拜,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雅典人喜爱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属于精神享受,故 C
项错误;根据“为人类盗取火种”、“我憎恨所有的神”可以看出作者反对神、重视人,具有
人文精神,而这受到雅典人的喜爱,说明当时的雅典人更强调人的价值,故 D 项正确。 模拟突破 1.“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 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 文中省略处应为( )。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康德 D.伏尔泰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尽管流于诡辩”、“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即可判断。 2.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 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 A.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 B.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 C.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 【答案】B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代替民主制的问题,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民主制,而是反对直接民主制, 故 A 项错误;本题的材料是强调雅典的民主政治必须加强公民的知识和政治修养,以防出现 “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等可笑的现象,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 精英治国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 C 项 错误;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材料中也体现不出来,故 D 项错误。 3.古代希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许多理性的言论。 下列各项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符的是( ) A.“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B.“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C.“荣誉远比财富、名声等东西更重要” D.“生好还是死好只有神知道”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含答案解析)
易错易混点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项。
3.(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B. 肯定人的价值C. 强调知识的作用D. 推崇君主权威【答案】D【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
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4.(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推荐》三精考点之高中历史(必修3)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4苏格拉底思想Word版含解析
苏格拉底思想★★★★★○○○○一、苏格拉底的思想1、思想主张(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重建人们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
(2)道德主张:提倡善良的道德,提出“道德就是知识”或“知识就是道德”,即所谓“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政治主张: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2、影响:对人本身的研究,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觉醒,使哲学开始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开创了希腊的哲学新方向。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1)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2)苏格拉底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三、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思想的异同四、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当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思想家们就进一步突破神灵的束缚,转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世界了,于是人被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人为本的西方人文精神由此滥觞。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
它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积淀。
智者的启蒙和苏格拉底的智慧,体现了人文精神在蒙昧中的觉醒。
【易错点拨】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在于理解其思想主张,历史概念多,且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比如关于“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就需要学生与之前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一起比较理解。
为此学生一是可以把苏格拉底的思想与智者学派、孔子的思想放在一起比较分析理解,从纵横两个方面理解知识点;二是可以结合古希腊的时代背景分析,联系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等理解;三是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去分析理解。
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邓晓芒苏格拉底的言说,他的标准是确立于言说本身的,就是说,话语本身有自身的标准。
所以我们在言说伦理道德问题时,以及言说其他任何问题时,我们都应该遵循话语本身的标准。
这个标准,到后来经过世世代代的发展,就形成了西方的逻辑。
西方重逻辑、重语法规范,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点,也是西方言说的一个特点。
今天,跟大家谈谈关于苏格拉底与孔子在言说方式方面的区别。
这个问题很重要。
首先,这两个人在中西文化各自的传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师,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曾经有人把苏格拉底比作为西方的孔夫子,整个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有了一个转向,从原来探讨自然界的本原转向了探讨伦理与道德问题,所以苏格拉底是一个开创性的大师。
大家都知道,孔夫子在中国是具有崇高地位的。
今天我要谈的,不是他们具体的道德观点和道德历程,而是他们在谈话的时候,他们的说话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中西方的差异,想从这个问题来切入到我们在讨论伦理道德、政治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所不知不觉在遵循、在运用的某种思维方式。
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对中西两大文化体系产生一种清晰、宏观的认识。
在说话的方式上,孔子的《论语》是众所周知的。
孔子一生,没有留下他自己专门撰写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著作。
《论语》,就是他跟他的一些弟子们的谈话,由他的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对话录,所以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也就是说,他不写书,他只整理古籍,然后以口头的方式把他的意思和道理讲出来。
苏格拉底在古希腊也有类似的著作。
苏格拉底也没有一部自己写的书,也只有由他的弟子们所记录的对话录。
特别是他的大弟子柏拉图,在他的书里,往往就是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来转述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柏拉图自己的理解。
所以这两个人都是用他们口头的对话形式来启发人们去关心和思考真理、追求智慧,以这种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而阐述的话题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著名的思想家,但来自不同国家,那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
但很少有人会把他们两人之间的联系或者差异进行一定的比较。
两位古代最著名的大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相同点主要集中在道德和知识上,两人都强调了这两者的重要性。
但是两人因为所处的社会阶级不同,导致他们所服务的阶级的不同。
孔子出身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候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孔子是为了奴隶制度服务,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但苏格拉底出身于雅典民主治之下,雅典在后来的日子里,世风日下,苏格拉底为了挽救这种状况,强调了美德与正义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天”的重要性,主张学到的知识应该用到实际中来;在理的思想中,他又着重“仁”的重要性。
孔子对仁的见解并不唯一,但是他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做人的准则。
在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中孔子希望统治者以“礼”教化天下。
在教育学生方面,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一名君子,强调“四教”,以及阅读六经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的出现,使得古希腊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转而研究人类本身。
苏格拉底强调正义的重要性,他把哲学从天上引到了人间。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非常出名,他发明了“苏格拉底法”,通过对学生的一步步反问来达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得他们认真学习。
这便是关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简单介绍。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历史上儒生都将孔子看作是极其伟大的圣人,对孔子的言行都极为推崇,就好比西方人信奉上帝那般信仰孔子。
的确,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之大足以被世人尊称一声圣人,然而其实孔子也是一个人,他也会有犯错,也有不足之处。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伟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无比巨大。
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点丧命,他也不曾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易混点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项。
3.(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C. 强调知识的作用D. 推崇君主权威【答案】D【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
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4.(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5.(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答案】A【解析】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模拟突破1.下列两位人物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D.通过教育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答案】D【解析】孔子兴办私学,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
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B.为政以德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答案】A【解析】材料“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意是世道混乱……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这种现象是孔子十分反对的,在政治追求中,他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周礼。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知之为知之【答案】B【解析】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
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4.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这就是美德。
这表明苏格拉底( )A.推崇理性的力量B.否定神的意志权威C.强调个人主观感受D.反对智者诡辩行为【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智者学派讲求“人是万物的尺度”,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主观随意性的存在,而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左,故选D项。
5.行刑的前一夜,来探监的老朋友克里托极力鼓励苏格拉底越狱,但他拒绝了。
他认为:“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被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能存在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苏格拉底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B.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C.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D.雅典城邦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答案】A【解析】苏格拉底认为“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他宁可死,也要维护国家和法律的权威,说明他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未出现关于道德的表述,故B项错误;雅典陪审法庭判决苏格拉底有罪才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
6.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
这表明他( )A.注重提升公民素质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C.不满雅典民主现状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答案】C【解析】注重提升公民素质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故B项错误;“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说明对雅典民主不满意,故C项正确;材料中苏格拉底只是指出,而不是采取措施,故D项错误。
7.(2019·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D【解析】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
8.(2018·陕西师大附中预测卷)《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答案】A【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
9.(2019·天津南开模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A.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B.宣扬理性主义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D.强调个人自由【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孔子主张“德治”,二者的共同点是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故A项正确。
10.(2019·安徽宣城模拟)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物质生活B.科学精神C.自由权利D.理性价值【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可知,理智是人理性的体现,故D项正确。
11.(2017·山东日照模拟)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
”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A.人格独立,思想自由B.民主意识,参政意愿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批判精神,社会责任【答案】D【解析】苏格拉底认为国家“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现了苏格拉底的爱国情怀,并非追求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民主意识,参政意愿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苏格拉底是在强调自己本人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并非要求“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说明苏格拉底在关注国家的弊端,希望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故D项正确。
12.(2016·安徽百校联考)苏格拉底坚持“无人有意作恶”,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
这符合苏格拉底( )A.“美德即知识”的哲学观B.“性善论”的言论C.“认识你自己”的价值观D.对真理的追求【答案】A【解析】“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所以苏格拉底主张知识的重要性,有了知识才能发扬善性才能避免罪恶,故A项正确;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的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是说知识与善性的关系,意在指导人们通过教育接受知识,提高德性,而“认识你自己”只强调最终的人生价值,并没提出具体的手段或方法,与题干意思不合,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真理的地方,故D项错误。
13.(2019·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2)《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其意在强调( )A.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君臣关系的重要性C.应该遵循等级秩序D.治国要以德政为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意思是为什么不向君主说明,开仓赈济,说明强调君主的重要性,体现等级秩序,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臣子如何处理问题,而不是说仁的思想,排除A项;君臣关系的重要性的实质是遵循等级秩序,排除B项;治国要以德政是对君主而言,材料说的臣子,排除D 项。
14.(2019·浙江湖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7)《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
”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 )A.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榷B.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C.等级秩序应该受到推崇D.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对饥民进行救济,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了“仁”的思想,但是并不能反映国家统治中“仁”处于核心地位,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