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中考题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李华发现这首诗中意象与色彩的运用很有特色。
请举一例分析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运用色彩来描绘战争场面的。
12.李华想将“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拍成微电影来展现当时的战争情形,你认为他会将镜头聚焦在哪两个细节上?为什么?【答案】11.[示例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诗人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暗喻敌军嚣张的气焰;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
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示例二]“塞上燕脂凝夜紫”用“燕脂”“夜紫”形容战场的血迹,写出将士们血流遍地的场景,表现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12.细节:“半卷红旗”“霜重”。
原因:“半卷红旗”表现援军乘夜奔袭之状,“霜重”表现夜寒霜重,天气寒冷。
特写这两个细节,可以突出战争困难重重,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将士们壮怀激烈、毫不气馁的豪情。
【解析】1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从色彩的角度鉴赏诗歌。
诗中一共有三处色彩:“黑”“金”“紫”。
“黑”“金”出现在一二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意为: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黑”,用黑形容云,借黑云写敌军来势凶猛,渲染兵临城下的危急气氛;“金”,用铠甲上金光闪烁,表现我军的士气高昂;“紫”出现在第四句: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为: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用“燕脂”和“紫”写血迹的颜色,暗示双方有大量伤亡。
这些浓艳斑驳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黯然凝重的氛围,烘托了战争的悲壮惨烈。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先理解诗歌含义,再具体分析细节。
《饮酒》《赤壁《雁门太守行》《春望》中考试题

饮酒(其五)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3、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
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8.“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
“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4、下面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部编本初二语文《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部编本初二语文《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XXX所作,通过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XXX将誓死报国的决心。
全诗采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例如,“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城欲摧”和“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金鳞”都是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中还有两句名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这样构思较新颖。
最后一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XX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这首诗通过描绘守边将士的浴血奋战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表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高尚情操。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XX为君死。
本诗通过描绘战争场景,表现了守边战士的英雄气概。
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黑云暗喻敌军,形象地表现了敌军的威势。
第二句“甲光向日金鳞开”,则生动地描绘了守军的士气高昂。
第三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通过对塞上风光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美丽和壮阔。
第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则表现了将士们的坚定和决心。
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XX为君死”,则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句经典诗句,可以从色彩和意象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首先,黑云和金鳞都是非常鲜明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句话显得非常生动。
其次,黑云和金鳞也可以被视为意象,黑云象征着敌军的威势,金鳞则象征着守军的士气,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紧张。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7)(含解析)

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情感。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答案】C【解析】《雁门太守行》中为了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除了从颜色这个角度来写,还采用了侧面描写方法来表现。
如“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就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所以,答案C是错误的。
2.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它妙在何处。
【答案】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
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气氛【解析】不设统一答案。
诗句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句子手法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手法,再答出效果即可。
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表述表达效果即可。
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解析】诗词赏析主要有三个角度之一:思想主题鉴赏,抓住意象特征,理解诗歌情感尤为关键。
二、文言文阅读:【甲】愚公移山(节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雁门太守行中考复习资料

雁门太守行复习资料1、本诗作者为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2、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3、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只写了三个画面: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4.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5.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
"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7、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8.“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颔联赏析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雁门太守行》李贺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3、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雁门太守行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班级:姓名: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雁门太守行》XXX【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XX为君死。
3、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二、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解析】C“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这种说法错误,应该是: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仇敌来势勇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强烈,并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势。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解析】D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三、赏析简答题: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部编本初二语文《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部编本初二语文《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思想内容】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名句赏析】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
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
这样构思较新颖,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
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
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③“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五年试题汇编】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①全诗采用了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1分)②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
(1分)【答案】①夸张②爱国热情评分说明:(1)一(5)题共8分,每空1分。
错别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
(6)题(2分)每小题各1分,第②小题只要有“爱国”字样,即可得分。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2.“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25.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精选

一、古诗名句默写(1)黑云压城城欲摧,___ _ _ _ 。
(李贺《雁门太守行》)(2019年重庆市)(1)甲光向日金鳞开(2),塞上燕脂凝夜紫。
(《雁门太守行》李贺)(2018年青岛市)(2)角声满天秋色里(3)半卷红旗临易水,。
李贺《雁门太守行》(2017年江西省)(3)霜重鼓寒声不起(4)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2018年广安市)(4)提携玉龙为君死(5)李贺《雁门太守行》中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一句:,。
(2018年贵港市)(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6)《雁门太守行》中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出了守城将士威武雄壮的句子是:“,。
”(2016年宜宾市)(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7)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借用典故,抒发九死不悔的报国之志的诗句是:,。
(2016年吉林省)(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坚定决心。
(2016年徐州市)(8)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9)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勾勒出英雄驭马挽弓、冲锋陷阵的场面“,”(李贺《雁门太守行》)显示出英雄仗剑杀敌、报效朝廷的气概。
(2017年河南省)(9)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报君黄金台上义,提携玉龙为君死。
(10)请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默写完整。
(4分)(2017年广东省)□□□□□□□,□□□□□□□。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二、古诗赏析(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5分)(2011年盐城市)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中考复习题

24.诗词五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解析】C 道理:即使在闹市居住,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B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一、默写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019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必考题:《雁门太守行》〖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

2019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必考题:《雁门太守行》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或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的诗句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积累•运用(30分)1.请将下面的诗句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美观。
(2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
(10分)(1)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2)▲,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3)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4)▲,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蝶恋花》)(7)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8)晏殊《浣溪沙》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的诗句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经过三年的使用,隧道内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和横沟盖板松动。
B.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今年年初灌南姑娘王芳撞倒老人后积极救治的事迹。
C.连云港的夏季,绿树成行,鲜花盛开,让人感觉到不仅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港城,也是使人心旷神怡的树城、花城。
D.奋斗就是每一天都很难,可一年比一年容易;不奋斗就是每一天都很容易,可一年比一年难。
因此,人应该奋斗。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
《雁门太守行》历年中考题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 -24题。
(4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分)24.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 23.(2分)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24.(4分)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案】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
古诗文联读雁门太守行训练题

古诗文联读雁门太守行训练题一、填空1.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_________ 。
2.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玉龙”指_________ 。
二、选择题1. 对下列句子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边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B.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用“满”字描绘出边塞秋色之壮美,又用“凝”字表现了战场中鲜血遍染的悲壮。
C.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用“半卷”“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战争的失利。
D.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运用了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调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全诗开头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接着用“金鳞”比喻铠甲闪光耀眼,短兵相接时战士们奋力搏杀。
C. 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誓死报效祖国、奋勇杀敌的思想感情。
D. 全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奇异的画面、雄浑的意境和独特的构思,给人以激荡慷慨的艺术享受。
3.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压”“摧”两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场景,“开”字写出了将士们奋力迎战的英勇气势。
B.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满”字写出了战争的规模之大、形势之紧,“凝”字写出了边塞将士壮烈牺牲的场面之悲壮。
C.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半卷”“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争失利的场景。
D.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所建,此处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调名,“行”是古诗体裁。
2020福建中考《雁门太守行》鉴赏练习(带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赏析:1、主题:本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导读·2012甘肃白银】2、“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常用形容局势危急。
【苏教教参】3、“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描绘了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诗歌颈联和尾联各用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①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潜师夜袭时的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②尾联用黄金台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和将士,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人用极其简洁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唐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战斗染上悲壮色调。
B、“黑云……”两句勾勒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偶尔有大风吹过,云中透出阳光,照在城头士兵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了不可侵犯气概。
C、“半卷……”两句以“半卷红旗”写趁夜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细节,悲壮气氛就更浓了。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方式表现诗人坚定政治立场,这里说的“报君”、“为君死”就是指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
6、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军压城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泥色怪异,包含着战时壮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声音低沉浑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鼓声中斗志难振。
《雁门太守行》赏析训练题及答案_雁门太守行赏析题

《雁门太守行》赏析训练题及答案_雁门太守行赏析题一、默写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8题)

部编八上《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8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2.主旨、情感这首七言古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作者以死报国的决心。
3.请从炼字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表达效果。
答:用词准确生动,“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压”、“摧”烘托出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金”字表现了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开”写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妙处。
答: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5.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表达作用。
答:示例一:运用对比手法,“黑云”和“甲光”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气氛,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示例二: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三: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示例四: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6.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表达效果。
《雁门太守行》试卷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个字词在《雁门太守行》中出现了多次?A. 黑云B. 金鳞C. 燕脂D. 玉龙2.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主题是?A. 描绘山水美景B. 表达爱国情怀C. 叙述战争经过D. 抒发思乡之情3. 以下哪个句子不是出自《雁门太守行》?A. 黑云压城城欲摧B. 甲光向日金鳞开C. 角声满天秋色里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 “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黄金台”指的是?A. 宫殿B. 赏赐功臣的地方C. 战场D. 山峰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李贺的作品?A. 《雁门太守行》B. 《将进酒》C. 《马诗二十三首》D. 《长吉集》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黑云压城城欲摧(解释“压”)2. 甲光向日金鳞开(解释“鳞”)3. 角声满天秋色里(解释“秋色”)4. 塞上燕脂凝夜紫(解释“燕脂”)5. 报君黄金台上意(解释“报”)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2. 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
3. 半卷红旗临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
4. 报君________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简要概括《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雁门太守行》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5分)请任选一句诗句,进行赏析,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5分)请分析诗中描绘的人物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环境和情感。
九、主旨剖析(5分)请剖析《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主旨,以及诗人想要传达的思想。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B. 金鳞2. B. 表达爱国情怀3.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杜甫《春望》)4. B. 赏赐功臣的地方5. B. 《将进酒》(《将进酒》是李白的作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压”在这里是动词,意为压迫、逼近,形容敌军如黑云般逼近城墙,给人以极大的压迫感。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北京市昌平区中考二模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写出了战争的艰苦,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以“黑云压城”表现敌军云集而来;以“塞上燕脂”表现_____①_____;以“_____②_____”写乘夜奔袭之状。
(2 分) 2.《雁门太守行》和《登幽州台歌》都写到了黄金台,请你说说诗人借“黄金台”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分)
注:①幽州台:即黄金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古诗词阅读(共4 分)
1.答案示例:①战争的惨烈②半卷红旗(2 分)
2.答案示例:陈子昂登临黄金台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1 分)李贺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或: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1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市房山区)完成第9—10题。
(共6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这首诗构思奇特,丰想象富。
诗的首联作者仅用一个“①”字,便把守军处境艰难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颈联中的“霜重鼓寒”则写出了战争的②;尾联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③的情感。
(3分)
10.陆游曾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彩夺目,使人不敢熟视”。
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3分)
答:
(一)答案: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第9—10题。
(共6分)
9.答案示例:①压/摧②艰难/悲壮/环境恶劣③誓死报国/爱国
评分:本题共3分,每空1分。
第二、三空意思对即可得分。
10. 答案示例:诗中用“黑”字写出了敌军黑压压一片,又用“金”字写出了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的情景,用表色彩的词语写出了敌军的来势凶猛,我军战士严阵以待的场面。
评分:本题共3分。
选对表现色彩的词语1分,结合内容1分,分析出表达效果1分。
(二)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4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 分)
【解析】“角声”从声音即听觉;“燕脂凝夜紫”写颜色,从视觉。
10.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2分)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圧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C.诗中“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是斗志昂扬。
(三)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中考题)完成12-13题。
(4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塞上”又做“塞土”。
12.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2分)
答: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三)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4分)
12.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
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四)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市延庆区2019年中考一模)完成5-6题。
(共5分)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 请你选取一联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脑海中呈现的战争场面,并写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
6.“秋”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人或借秋的萧索表现愁绪,或借秋的活力表现朝气……下列诗句中,与《雁门太守行》中“秋意”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答案:
(阅读《雁门太守行》(共5分)
5. 共3分。
①示例: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
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评分标准:2分。
②示例: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视死如归,忠君报国)
评分标准:1分。
6. 答案:D
评分标准:2分。
选错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