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
七年级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知识点总结【知识清单】知识点1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 早期城市初步形成(1)时间:大约在5000多年前,随着农业革命和畜牧业的显著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背景:农业与畜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人口激增,人们开始逐渐向资源更为丰富的区域中心聚集,为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设施:为了抵御外敌、保护居民并调节水资源,城墙、城壕以及大型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相继出现,标志着城市雏形的诞生。
(4)影响:随着城市的形成,一部分人逐渐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管理、政治、经济和宗教活动,进而催生了掌握多重权力的“王”的出现,社会结构开始分化为不同的阶级。
2. 早期国家的形成统治机制:以“王”为核心的统治阶级,通过制定社会规范和运用暴力手段,对内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对外则发动战争以扩张领土和影响力,这一过程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形成。
3.文明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们共同构成了复杂社会体系的基础。
知识点2 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一、良渚古城1.遗址概况(1)时间地点: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是中国乃至世界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代表。
(2)古城布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宏大,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则达到630万平方米,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城市规划能力。
2.水利工程古城背面建有复杂的水利系统,结合自然山体与人工水坝,构成了一项规模空前的水利工程,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和利用能力。
3.考古发现(1)经济与社会发展:内城中部的高台广场与高等级建筑,以及大量炭化稻谷的发现,揭示了良渚社会的高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强大的组织能力。
(2)阶级分化:贵族墓地的精美玉器陪葬品与普通墓葬的鲜明对比,证明了当时社会阶级分化的显著存在。
(3)历史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在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段充满了传奇和辉煌的历史。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起源背景、发展进程、主要特点和影响。
一、起源背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社会逐渐向农业社会过渡。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定居下来,农业生产也催生了手工业的兴起。
这些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发展进程1. 早期文明的发展: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中国北方出现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 夏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文明的起步。
随后,商朝和周朝相继兴起,中国古代文化逐渐形成。
2. 我们古代文明的先驱:在古代文明的影响下,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和学说逐渐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儒家文化的崛起: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儒家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谦卑、孝道等伦理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秦汉文明的繁荣:中国古代文明在秦朝和汉朝达到了巅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如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主要特点1. 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文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这其中包括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2. 尊重祖先和家庭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家庭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们尊敬祖先,崇尚家庭美德,这种家族观念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3. 建筑工艺的独特魅力:中国的古建筑工艺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世界的赞誉。
如长城、故宫等标志性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四、影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明的辐射力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西方各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双方文明的发展。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目录
一、远古人类与史前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夏商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 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 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 家产生的关系。
二.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 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 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理解从部 落到国家的历程。
三、中华文明的形成:夏商西周的兴亡
(四)商朝的灭亡
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 商王帝辛(纣王)仓促间只能 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 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 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 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 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 灭亡。
三、中华文明的形成:夏商西周的兴亡
(五)西周的建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目 录
陶寺遗址 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 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 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 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为华夏 族先民所创造,华夏文明的源头 之一。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目 录
石峁(mǎo)遗址 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
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 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 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2006年 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 步判断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 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 存。
(二)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约BC2070年)
目 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河姆渡文化
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宁波地区古老而 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目 1973年,发现于浙江宁波的河姆渡镇,因而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
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5“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理论思考’’笔谈【编者按】最近一些年来,在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形成了新的学术热点,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论著,提出了丰富的见解和思想。
但是,距离这一问题令人满意的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相当广阔的探索空间。
事实上,文明起源研究既是一个考古学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要把这项意义重大的学术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就必须对其理论方法论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索,以便尽快形成一套能够指导该领域研究的、符合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历史过程的科学的理论方法论体系。
为此,本刊特发起这样一场讨论,以笔谈的形式,发表学界对该问题的看法与思考。
笔谈文章不要求旁征博引,只要有一束思想的火花,都可以在此绽放,热忱欢迎学界友人不吝赐稿。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范毓周(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研究,是近年国内外学术界普遍重视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也是当前中国学术界重点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围绕这一课题,最近涌现出不少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成果。
但是,学者间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不少分歧,尤其在理论方法上,还有不少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我想就这些问题略谈基于个人粗浅认识的几点思考,提供大家深人讨论时参考。
一关于“文明”的概念界定首先是对于“文明”概念的界定,目前仍然需要有一个共识。
“文明”一词,在中国传世文献中,最早见于《易传》的《文言》,所谓“天下文明”,《尚书·尧典》也有“睿哲文明”,其义多为文采、光明。
我们现在使用的“文明”一词是西方学术传人中国后的翻译用语。
近代以来在翻译英文的civiliza—tion时多用“文明”一词表述,但也有用“文明”来表述culture一词意蕴的。
因此,在国内一些学术论著中曾经出现诸如“原始文明”、“史前文明”、“技术文明”、“制度文明”等各种用语,可见有些学者在运用“文明”这一概念时,对其内涵仍有不够清晰的情况。
人文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人文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与发展1. 起源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的先民们逐渐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化为农业社会,开始进行定居耕作,开启了华夏族群的发展。
中国文明的起点是黄河流域,这里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天然条件。
古人类通过团结合作,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农耕生产,并创造出了稻、麦等重要农作物,使他们能够获得丰富食物并安居乐业。
2. 发展从黄河流域向外拓展,中华文明在数千年间逐渐形成和发展。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2.1 政治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主要是封建君主制,早期为部落联盟制度。
后来,在周朝建立后通过封地和宗法制度建立了统一政权,并实行了分封制度。
这一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到秦朝统一前达到巅峰。
2.2 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在中国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出现不仅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还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
商业交易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丝绸之路也形成了重要的贸易通道。
2.3 科技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科技创新。
例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重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发明使得中国人民在农业、医学、冶金、建筑和航海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4 文化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礼仪、家庭观念和儒家思想等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国学传统。
在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等艺术领域,中国文明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 影响中华文明对于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成就不仅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还促进了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尊重。
总而言之,中华文明凭借其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独特的政治体制、杰出的科技创新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中国及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使之继续发光发热。
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首先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这是由历史上的社会文化变化和自然因素所决定的;其次探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通过对人民生活习俗、语言、文化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别侧重于现代快速发展时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正文:中华文明起源于周朝,这是因为周朝是历史上最早一个以封建社会为形式的中国朝代。
这种封建社会确立了中国两千余年的社会文化发展基础。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礼义仪礼、儒教、孔教,以及把帝王法治开创成形。
而在社会结构上,统治集团为农耕提供保障,让这一文化能够在农业社会中得到发展和普及。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文明经过几个朝代的叠加和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政治思想、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上,也显示在文字、文化、美术和礼仪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
在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得到迅猛的增长,这些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从现代时期开始,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遭受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新的思想流派和文化元素融入了中国文明,使之得以超越传统,步入现代世界。
总之,中华文明是一个大河,将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汇聚一起,是一个不断吸纳外部文化,并以灵活的方式发展新文化的长河。
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地区文化之一,它不但对亚洲周边国家影响深远,也在广泛传播到全球。
因此,将中华文明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变得特别重要。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中华文明能够凝聚人们的情感、加强交流和友谊,促进各民族团结一致,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心理及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我认同、形成良好的利益共赢格局。
此外,中华文明还可以用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事业发展,促进地区安全稳定和国际合作。
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教案教案标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背景和特点;2. 掌握与中华文明起源相关的关键概念和重要事件;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教学重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2. 早期国家的形成。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2. 分析早期国家的形成背景和特点。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入中华文明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中华文明的起源:a. 解释中华文明的概念,包括其起源于黄河流域、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等特点;b. 介绍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事件,如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 早期国家的形成:a. 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背景,如氏族制度的衰落、社会分工的出现等;b. 介绍早期国家的代表,如夏朝、商朝和西周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以夏朝为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夏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活动设计(15分钟)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早期国家,通过资料查找和整理,呈现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行展示。
五、概念梳理(10分钟)总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的重要概念和关键事件,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
六、拓展延伸(5分钟)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电影或网站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
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写作或绘画的形式,表达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对早期国家的思考。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同时,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培养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重难点0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师版)
重难点0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专题概括1.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
2.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3.距今约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5.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
夏朝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6.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代表的早期文明。
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
7.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阶段特征本阶段时间界限为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百家争鸣。
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知道北京人的特征,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的起源的主要证据。
2.原始农耕生活:1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先祖开始了定居生活,于是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3.远古的传说:距今约五六千年前,人类进入到部落进而到部族社会,这一时期存在许多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其后有许多部族,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部族首领,他们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利害关系、共同信仰,是早期国家的的雏形。
4.夏商周时期:(1)政治上: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几个问题
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新出土的先秦文献资料的价值与局限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在资料上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文化资料,即通过考古发掘所获得的遗迹、遗物、遗址之类的资料;另一是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中,又可分为传世的古籍文献资料与出土的竹简帛书、铜器铭文之类的出土文字资料。
应该说,无论是考古资料还是文献资料,都有其重要价值,也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近年来,新出土了一些文献资料,如20世纪90年代,从战国时代楚墓出土的《唐虞之道》、《子羔》、《容成氏》三种竹书材料,以及属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公盨”的铭文,都提供一些古史传说方面的资料。
《唐虞之道》是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1993年清理被盗掘的郭店一号楚墓时所获大批竹书中的一篇,通篇讲尧舜禅让之道。
《子羔》和《容成氏》是上海博物馆1994年从香港古玩市场上收购来的大批楚国竹书中的两篇。
《子羔》篇采用子羔与孔子一问一答的形式,借孔子之口叙述了禹、契、后稷“三王”降生的神话以及尚贤、禅让的传说等内容。
《容成氏》历述尧、舜、禹之时的社会状况,一直说到武王伐纣,篇中也有一些尚贤和禅让的内容。
《☆公盨铭》是北京的保利博物馆2002年收购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器内铸有98个字的铭文,铭文开头就说天命禹平治水土,铭文中也讲到“为政以德”方面的内容。
上述这些新出土的文献资料都可以与传世的先秦文献对照起来,加以解读和研究。
然而,我们可否仅以这些出土文献(或者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为主干脉络,来重新构筑我国的远古历史,来重写中国的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的历史?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还是先让我们看一下作为文献(不论是出土文献还是传世文献)的局限性。
《容成氏》、《唐虞之道》、《子羔》既然是战国竹简,它们与同为战国时成书的《尚书·尧典》等的性质也差不多。
也就是说,可以把《容成氏》、《尧典》等看成战国时期关于上古史所流传的不同“版本”的传说,与传世文献相比,是一种大同小异。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案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内容分析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起国家。
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战胜蚩尤部落,渐渐新城日后的华夏族。
黄帝之后的著名部族联盟首领尧、舜、禹,通过部族联盟民主推举的“禅让制”产生。
他们德才兼备,克己爱民,带领人民共同抵御自然灾害,赢得人民的尊重。
三、教学目标1.通过良渚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3.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二)讲授新课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判断“文明”的标志有哪些?“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学生活动①物质文明的标准:金属工具②政治文明的标准:国家出现③精神文明的标准:文字出现④考古学上的标准:城市出现(3)教师活动国家产生的条件:公共权力的设立:军事民主制——内部分化与外部战争的加剧。
阶级分化的出现:私有制产生——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记笔记】2.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6,概况良渚古城的基本内容。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文明起源地的观点主要有五种说法;一是满天星斗说,即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二是两大集团说,即前者以半坡文化为代表,属高原山岭型,后者以青莲岗系统文化为代表,属川泽湖泊型;三是接触地带说,即主张以阴山、秦岭、南岭三条山脉为标志划分出几个接触地带,找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四是大小中心说,即仍然坚持黄河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中心,在这一个大的中心之外也存在若干个小的中心;五是辽河流域文化中心说,赤峰的红山文化并非受黄河仰韶文化的影响才形成的。
一、背景2014年是红山文化申遗年,也是红山文化重新被全世界认识和关注的一年。
大部分红山文化出土的瑰宝都在上世纪初流散海外,它的价值在于通过红山文物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
按照西方对文明起源的定义,中华文明发源于3000年前。
而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应前推5000年,应是8000年前。
人类从哪里来?我们现在有三种类型的材料来研究这个问题:基因、化石、语言文化。
其中,语言文化能够追溯的时间有限,一般不能超过新石器时代。
而根据化石相似度的比较构建人类进化谱系,也存在很大的主观判断的影响。
很多形态特征并不与种系差异相关。
比如,去年在Science发表的格鲁吉亚直立人的形态研究,五个同一地址同一地层发现的头骨,形态差异近于人属内的能人、匠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的差别。
这严重挑战了化石形态比较的可信度。
现在通过DNA的研究,可以准确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而不同的文明对于人类从哪里来也有不同解释。
西方自古有神创论传统。
中国人有着不同想法。
我们的传统认为,包括人类在内,万物都在易变中。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易是绝对的。
有意思的是,在尚未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两千多年前春秋时代,庄子阐述人类起源时就说:"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
2-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半坡居民
距今约6000年 ⑦黄河流域
1.住⑧半地穴式房屋 2.种植⑨粟 3.使用⑩磨制石器 4.饲养猪狗和水牛 5.会制作陶器
远古的 传说
炎帝黄帝 尧舜禹
五六千年前 黄河流域
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 华夏族,被尊称为 中华民族的 人文始祖
推举部落首领的制度: 禅让制
传说与史实的联系: 这些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考古发现又印证了我国 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考点1 北京人、原始农耕文化、炎帝、黄帝的传说(识记) 「3年1考」
代表
时间、区域
主要特征
意义
早期 人类的 代表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 —20万年
1.会直立行走 2.使用①打制石器 3.过群居生活 4.会使用②火
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③通过对北京 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 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对比归纳
1.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居民为例,比较南北两种原始农耕文化的不同。
原始居民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时间 距今约七千年 距今约六千年
工具生产
生活区域
磨制石器,耒耜 长江流域
磨制石器
黄河流域
建筑
原始农业 原始手工业
原始畜牧业
干栏式房屋 水稻
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猪狗等
半地穴式房屋 粟
制作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猪狗等
表
现
⑥战争影响。利: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中原华夏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
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推动了各国的变法改革。 弊:小诸侯国备受战争之苦,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解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单选题1.某学者指出,公元前四千年中国存在的区域文化带有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等,这些文化彼此相互作用。
这表明A. 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动最终促成了国家的形成B. 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C. 地理的复杂性与分层性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D. 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周边逐渐扩展2.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
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中原6处大型聚落遗址作为主要参照点,证实“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已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这一时期,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 周王权力高度集中B.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C. 礼乐制度崩坏D.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4.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
此外,该遗址中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员数量也很庞大。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具备A. 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B. 先进的手工业技术C. 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D. 发达的社会生产力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A. 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B. 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D.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6.印度电影《流浪者》里有句经典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
”这句话有明显的阶级歧视。
这种阶级歧视最有可能源自以下哪一制度A. 种姓制度B. 禅让制度C. 分封制D. 分化制度7.就文献记载来看,与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到“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不相对应的是()A. 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B.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C.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D. 从神话传说到文明起源8.商朝建立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概述中国文明的起源
概述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文明的起源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涉及到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对中国文明的起源进行概述。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这对中国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如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这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中国文明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古代华夏族的形成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古代的华夏族息息相关。
据传说,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的人们开始居住在黄河流域,开展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
华夏族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明的开始。
三、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中国文明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形态开始兴起,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儒家注重礼仪道德,提倡仁爱之道;道家强调自然无为,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则提倡兼爱、非攻的思想。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秦汉时期的统一与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文明的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促进了中国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汉朝时期,科技、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化繁荣,艺术、文学等方面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后来的中国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文明的起源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事件,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文明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与其他文明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得中国文明具有了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中国的文化遗产包括了众多的经典著作、历史文物、艺术作品等,这些都是中国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体现。
高一历史必修2019中外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2019中外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知识点古老而璀璨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它渊源流长,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那个时候,人类从原始社会逐渐进入部落社会,并开始农业生产,以种植谷物为主要经济活动。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形成村落,村落之间开始有了交流和合作。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发展出一种符号文字,用于记录和交流信息。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然,那个时候的文字还非常简单,并且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够识读和书写。
此外,中华文明的起源还与华夏族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华夏族是中国最早的一个部落,它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以农业为生。
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华夏族逐渐发展出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产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早期国家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社会逐渐由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发展。
而这一时期的早期国家,主要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首先是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创立者是禹。
据史书记载,夏朝的国君都是姓夏氏,因此夏朝也被称为夏氏王朝。
夏朝时期,国家政权开始崛起,并在黄河流域扩大其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次是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它在夏朝灭亡后登上历史舞台。
商朝最著名的特点是商代青铜文化的兴起,青铜器成为商朝统治者的象征,并被广泛应用于礼仪、祭祀和战争。
在政治方面,商朝实行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最后是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朝代。
周朝的国君采取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工商”四等级的社会阶层划分,实行封建制度,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
此外,周朝对于文化发展和思想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学说、道家思想等都在这个时期得以形成和发展。
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关概念的理解_王巍
要进行创新性研究的一项任务。
总之,目前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问题的探讨方兴未艾,给我们留出的探索空间是相当广阔的,要把这项意义重大的学术课题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就必须对其理论、方法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讨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当前的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来,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成果。
希望大家采取多种方法,多个角度,相互补充,共同探讨,尽快形成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体系。
收稿日期 2007—08—20作者范毓周,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关概念的理解王 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006) 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和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是人类历史研究的三个最重大的研究课题。
中国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学者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研究热情。
近几年开展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与各地同行们在各地召开的九次各地区文明化进程研讨会,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
本人作为工程(一)的牵头人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之一,亲身参加了这项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对与文明起源研究有关的一些概念,学者们的理解并不一致,甚至有较大的分歧。
由于这关系到文明起源研究的方向,实在是不能忽视的。
故此,想就有关的理论和概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指正。
关于“文明”1.文明的定义关于文明,国内外有各种见解。
本人对“文明”的理解如下: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不断复杂化,由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发展成为不同阶级,出现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对中国文明起源和文明社会形成问题的思考
对中国文明起源和文明社会形成问题的思考一、文明起源的多元与一心约起自公元前4000年或稍晚之时,在几个区域的先进考古学文化明显迈开了文明起源的步伐。
中华文明这种多元起源的进程(或曰多源并进),大约到前第三千纪中叶,中原地区已初步成为全国史前文化核心区域,中原以其强劲的活力和居中的地理位置,在交流和争斗中,多方文化于此融会凝聚,又向外辐射影响。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从华夏文明的发轫阶段起,便日渐发挥着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作用,由此推动了中华文明逐步形成一体化结构和整体统一性的特点。
这样,可把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模式概括为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一体结构。
换言之,既不是中国文明起源多中心论,也不是中原唯一论。
同时,即使是史前几个先进的考古学文化,因每个考古学文化都占有相当范围的分布地域,要注意到考古学文化内部还存在小地区、诸聚落群体间的不平衡性,并非完全处于同一个水准上,主要依据汇集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成就的关键性聚落,体现出该考古学文化的高层次水平。
要把握其普遍水平(基本水平)和最高水平。
二、文明社会与国家古代文明起源全进程的终结导致文明社会的诞生。
文明社会的诞生与国家的形成是同步的。
初期文明社会是以相对发达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有全面提升,阶级对立已经产生并建立起了国家政权的一种社会结构。
原始社会末期,处于上升阶段的私有制经济逐渐滋生发展,在强烈的私有财产观念支配下,个人贪欲膨胀,尤其上层显贵更利用权力攫取和霸占大量财富,社会产生贫富两极严重分化直至形成阶级尖锐对立。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由于文明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
”在内外社会矛盾的加剧中,需要建立起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强制权力,制止社会无序地动荡,以维持正常运转,国家政权组织应运而生。
“国家是文明的概括”。
人类初期文明社会发展水平有高低差别,而国家政权是野蛮与文明的分野标志,这是文明的本质特征。
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李伯谦内容提要: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既是构建中国古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涉及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本文就以往研究中存在的诸如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的结合,如何处理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怎样对待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以及正确看待国外的理论与方法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文明起源 中国古史 考古李伯谦,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北京市,100871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提出以来,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回顾这一过程,可谓硕果累累,成绩卓著。
但我感到,在研究过程中,在诸如课题的提出、采用何种理论做指导、如何运用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如何对待国外的理论与方法、如何处理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待前辈学者的成果等问题上,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这些不同的认识,有些经过讨论,接近了,统一了,有些至今仍然存在着。
我认为,存在不同认识是正常现象,并不可怕。
通过开诚布公的讨论及时解决,对于推进课题的深入开展,更具积极意义。
现谨就以下几个问题略述管见,请批评指正。
一 关于该课题的提出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课题的提出,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在此之前,“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大一统传统古史观,笼罩学术界长达两千多年。
上世纪20年代初,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以顾颉刚为首的北京大学学生,在学术界掀起了古史辨运动,他们疑古史、疑古书、疑古人,顾颉刚提出的以往的古史是“层累的造成的古史”的论断,像重磅炸弹一样将绵延两千多年的古史体系炸得粉碎,为李玄伯提出的走考古学之路重建中国上古史扫清了道路。
顾颉刚是旧史学体系的破坏者,也是新史学体系建设的倡导者。
他在1923年7月1日《读书杂志》第11期上发表的《答刘、胡两先生书》中提出的“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建设信史的四项标准,对于现在的古史研究,对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仍具有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
形态研究与文明探源》,《郑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⑧谢维扬:《中
国
早期国家研究中考古学证据的认定和相关理论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3
年第 1 期,⑨沈长云:《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形态问题一一兼介绍一种
关
于三代社会性质的提法》,《河南大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
川
泽湖泊型;(三)“接触地带说”,即主张以阴山、秦岭、南岭三条山脉为
标
志
划分出几个接触地带,找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四)“大小中心
说
”
,
仍然坚持黄河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中心,在这一大的中心之外也存在若干个
小
的中心;(五)“辽河流域文化中心说”,理由是赤峰的红山文化并非受黄
河
仰
韶文化的影响才形成的,它有自己明显的独立特征,远古文化北方狩猎民族
文
化的特点更加突出,远古时期并非落后于中原文化。
近年有的学者提出了 “文明起源三段论”的理论。即据摩尔根的“野蛮时
代
三
段论”,特别是恩格斯文明起源论中的“三次大分工理论”,包括文明起源
三
大物质前提奠基期、文明起源三大要素生成期、文明总体标志国家形成期。
关
丁•物质前提奠基期,认为“农业起源一一新石器起源一一陶器起源”这三
大
创
新分别实现了产业创新、工具创新、日常生活用具创新。从而为文明起源奠
定
了三大物质技术基石。
有的学者通过中国与西亚的两河文明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的两河文明具有 鲜明的不同特征,即黄河文明是连续不断的文明,长江文明是断而再续的文明; 在不同的文化圈内,其文明要素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由此,形成了中国古文 明多源并起、相互促进的态势。
有的学者基本上接受了关于“酋邦”的理论,并用它来解释中国前国家时期 复
杂政治组织的演进,认为尧、舜、禹时期“属于酋邦性质的部落联合体不但 久 已出现,其内部的运行机制已经相对稳定”。而且从唐尧到虞舜再到夏禹的 领 导权交接,都不应看作是个人之间的权力转移,而应视作是部族地位变更的 反 映,因此,过去那种竭力拔高由“禅让”到“家天下”的意义,将其视为我 国 前国家时代与国家时代的分野的评价,也值得重新审视。同时,世袭制并非 夏 禹以后才有,故而尧、舜、禹之间的斗争并不如许多学者所分析的那样,是 新 的王权和旧的氏族制度的斗争,故以部落联合体的最高首领是否世袭来作为 判 断我国上古社会由前国家时期进入国家时期的分野,并不恰当。首领世袭制 必 须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正确判定前国家时期与国家时期分野的 标 志。因此,把尧舜时代看作是酋邦社会的末期,是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形态 过 渡的阶段,而且直到有穷氏夺取有夏氏政权以后,尧、舜、禹时代那种旧有 的 部落联合体最高领导权力以相对和平方式交接的机制完全被破坏,残存的部 落 联合体躯壳已彻底失去作用,中国上古社会开始进入以强大邦国间的武力争 雄 为特征的早期国家时代。据此,不能以夏初作为早期国家时期的开始,而应 把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一一 “一年来 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 历史学” (2 )
中国古代文明是古代世界上少数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又是四大古代文 明 中唯一没有中断、绵延传承的文明。中国文明起源,是国际学术界和中国学 术 界关注己久的问题。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中国文明探源工程研究” 已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故 2003 年对该问题的研究文章发表较 多。 且研讨气氛也较活跃。
已
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内涵是氏族组织已经松散、劳动与社会分工在家族之间
展
开、聚落已出现分化、祀与戎发展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控制着社会的神权
与
王权,既不是奴隶制,也不是西周那样的封建制。第二阶段便是龙山时代,
他
对龙山时代的界定是与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黄淮平原的龙山文化起始年代
相
当
,
内涵是包括龙山文化在内的所有与其同时的考古学文化.尧舜时代或为龙山
有的学者认为,在运用聚落研究文明起源时一方面要找到突破口,这个突
破
口
就是文明起源重点地区的中心聚落(包括都城),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周
围
聚
落及聚落群之间关系的研究,即要回答当时文明演进的程度和社会结构,
单
纯
聚落的规模并不能说明问题,还要展开微观聚落研究,尤其是城址布局和
功
能
的研究,没有该起源研究便难以深入;特别是聚落和聚落群规模的差别,
秦
汉王朝开始。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了以对地方实行郡县管理为特征的中央集权
制
的帝国时期。
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模式既不是一元的,也不是简单多元 的, 而是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与文明形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起源是指文 明 因素的起源。文明形成则是指文明的因素发展到足以摧毁原有的社会结构, 凌 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的产生。夏、商、周三代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和发展谱 系.并不同源。但中国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进程与 途径、环境因素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中的作用等课题还有待解决。
年第 1 期;④江林昌:《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学术研
究
》
2003 年第 7 期;⑤徐龙国:《中国古代城市与文明起源》,《管予学刊》2003
年第 2 期;⑥安志敏:《关于牛河梁遗址的重新认识一一非单一的文化遗存
以
及“文明的曙光”之商榷》,《考古与文物》2003 年第 1 期,⑦王巍:《聚
1. “古国”问题
“古国”概念是由苏秉琦先生首先提出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古国”理论 成 为近年来在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一种很有影响的解释性框架。
有的学者认为,“古国”作为指称前国家时期复杂政治制度的概念应有其深 意, 即对那些高丁•典型氏族制度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关注,特别是苏老后来对
“古国”概念的重新界定,更是“对长期以来人们所熟悉的对于中国国家形 成 和早期国家进程解释的基本框架的重大改变”。但是应当指出,“古国”理 论 在考古学证据的认定上存在明显缺陷.那就是“在作为古国理论基础的有关 考 古工作中并没有发现对于国家制度存在能够自明的证据”,而这一缺陷是与 “古国”理论在内容上的特征直接相关,即“ ‘古国’理论不包含关于前国 家 时期复杂政治组织的概念,从而放弃了对国家形成前夕可能存在的接近于国 家 的社会一一政治形式的探讨”。特别是由“古国”理论所导致的国家起源与 文 明进程的多元格局也与古代文献总体内容的“内核”相冲突。
有的学者强调要从社会经济结构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形态,特别是三代社会
性
质
问题,故不赞成学术界关于“古国”、“王国”、“帝国”提法。三代既
不
是
奴隶社会,也同样不是封建的,认为“要把三代各种族组织中的贵族与平
民
的
关系解释成封建主与农奴的关系,就面临着诸多理论与史实上的困难”,
而
已
故史家霄海宗先生的“部民社会”的提法可用来概括当时最普遍的人群结
有的学者则对城市与文明起源的关系提出见解,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 显 的政治特征,不是商业发展的产物,不是市场中心,严格说来是“城”而非 “市”。“城”是具有鲜明防御功能的新星聚落形态,城的出现是英雄时代 掠 夺战争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形成。也有学者通过对牛河梁遗址的重 新 审视指出,牛河梁遗址至少存在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既不能用新石器 时 代的红山文化来概括全体遗存,更不能用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来代替 红 山文化的本身,故其中的“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考古发现,并不代表“文 明 的曙光”或“原始文明”的开端。因此,不同意关于中国文明起源“满天星 斗” 式的多元论。
我国前国家时代与国家时代的分野定在太康失国以后,以部落联合体政治功 能 是否完全丧失作为判断两者分野的依据。
2。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观点主耍有:(一)“满天星斗说”,
即
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二)“两大集团说”,
即
前者以半坡文化为代表,属高原山岭型,后者以青莲岗系统文化为代表,属
1.中国早期文明演进的模式问题
上世纪 90 年代,苏秉琦先生提出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演进模式一系列
理
论
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他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并
将中国文明与国家的演进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王权的确立,于公
元
前 3200 年左右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及西拉木伦河地区的诸考古学文化,
并
非
进入文明社会才有,史前也是存在的,但那主要是自然环境或人口增长造
成
的
,
而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聚落和聚落群规模的差别才反映了社会结构上的变
化。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具体时间,以往学者大多把文明的源头上溯定在公元前 2000 年的夏代,即“上下五千年”之说;现也有学者根据 20 世纪后期中国考 古发现的成果,将其上推到一万年之前,即分为“上下两个五千年”,上五 千 年是文明的起源过程,下五千年是文明的发展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构
的
性质。
①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郑州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3 期;②王和:《尧舜禹时代的再认识一一关于中国国家起源问题
的
几点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1 年第 3 期,③王东:《农业、新石器、
陶
器三大技术创新论一一文明起源三大物质前提新论》,《天津社会科学》2003
时
代,或为龙山时代的部分时期.但尧舜传说主要同夏王朝有关,故尧舜传说
非
龙山时代诸考古学文化的传说,而只是同夏文化,即二里头文化前身的那部
分
属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相关的传说。第三、四阶段为夏、商和西周,可称
王
国时期。虽有奴隶但并非奴隶制社会。此时期社会的基本内涵是父权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