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 实训三地层对比

合集下载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实习大作业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实习大作业

φ=(0.002272△t-0.409)/(1.68-0.0002H) (1)
式中:φ为孔隙度,(%)数;△t为声波时差(μs/m );H为油层中部深度(m)
在测井曲线上读出渗透层段的时差和埋藏中部深度值,
即可求得孔隙度。 该区地层因素F与φ之间关系式为:
F

R0 Rw

0.5
2
(2)
式中:Ro和Rw分别为孔隙中完全含水时岩石电阻率和地层水电阻率,该区Rw为 0.30Ω·m
地层对比 油层细分对比 栅状图的编制
作业一:地层对比
一、意义和目的
地层对比是油气田地质勘探的基础工作之一,是研究 地层特性和构造形态的前提。通过本实习作业使学生掌握 地层对比的基本方法。
二、要求
1、根据已知骨架剖面,确定出各井相应层段位置。 2、找出剖面中的断点位置,初步确定断距大小及断 层性质。
二、要求
根据所给资料,计算渗透层段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 综合判断油、水层。
三、作法
1、根据微电极、自然电位及井径曲线划分渗透层段。 2、利用声感组合测井资料计算渗透层段的孔隙度和含油饱 和度。
其计算方法如下:据东部油田统计,孔隙度(φ)与声 波时差(△t)及渗透层埋藏中部深度(H)间存在如下关系:
四、资料
图1-5 某井储层综合测井曲线
图1-6 某井储层综合测井曲线
图1-5为碎屑岩之综合曲线,图1-6为碳酸盐岩之综合曲线。
五、思考题
1.碳酸盐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在测井曲线上有何异同点? 2.根据钻井和测井资料如何判断裂缝性碳酸盐储层?
实习大作业Ⅱ 地层及油层对比图的编制
作业一 作业二 作业三
作业三:栅状图的编制
一、意义和目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七章温压PPT课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七章温压PPT课件

1. 地震资料分析法
原理:
地震资料分析法 钻井资料分析法 地球物理测井法
地震波传播速度(或旅行时间) 地层岩石密度
密度小 速度低 时间长
异常压力
美国湾岸地区深度与地震波传播时间关系图
2. 钻井资料分析法
(1)钻井速度
地震资料分析法 钻井资料分析法 地球物理测井法
正常:井深增加----密度增大----钻速降低
2号井原始地层压力:
油水界面压力

----
界面至井底油柱重量的压力
6.17Mpa
741.2m油柱高度
(相当于)
(折算)
液面海拔241.2m
(低于井口,不能自喷)
测压面 +100m
-500m
-350m -700m
-500m
0.85103kg/m3 1.0 103kg/m3
4号井原始地层压力:
6.17Mpa
异常:钻速快速增大
(2)d指数(标定钻进速度)
(Jorden & Shirley,1966)
d = (lg0.054Vm/N) / ( lg0.672P/D)
Vm----钻速,m/h N----转速,r/min P----钻压,t D----钻头直径,mm
dc= d*1/2
1 ----正常地层压力下的钻井液密度 2 ----实际使用的钻井液密度
井底流动压力(井底流压)(pb): 油井生产时测得的井底压力。
(代表井口剩余压力与井筒内液柱重量对井底产 生的回压。)
pb ps
(1)单井生产时油层压力的分布 假定油层各向同性,只有1口井
压力 分布
流线
平面径向流渗流场示意图
径向渗流公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复习重点(推荐阅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复习重点(推荐阅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复习重点(推荐阅读)第一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复习重点油矿地质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井名判别2、录井方法:填空题为主,原理作了解,以前五种为主,大题不考第二章地层测试:了解为主第三章这是以后学习工作中中必用知识,在其他课程中讲述。

考试不作重点,略作了解第四章(重点)第一节了解第二、三节重点:作图题(例如:地层对比)第五章第一节(重点):断层识别,断点组合(作图)第二、三节作了解第六章(重点)第一节:填空为主第二节(重点):填空、简答题第三节:掌握裂缝几种成因,及描述裂缝的常用参数第四节:常考查定义(概念模型、静态模型、预测模型)第五节:了解第七章第一节:作了解,掌握概念(流动单位、流体系统)第二节(重点)第三节(重点)P245第八章作了解第九章(重点)第一节:理解不同类型储量的含义,名词解释第二、三节(重点):掌握容积法和物质平衡法储量计算原理,掌握相关计算参数及地质含义储量计算部分,常有计算题,(参考试题)第四节:了解第十章作了解第二篇:自我介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黎丹红,来自马来西亚的一名留学生。

我在北京石油大学读本科,学石油工程专业。

明年就快要毕业了,好舍不得离开中国!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有普通的爱好和兴趣:看书、上网、听音乐、旅游等。

我呢,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让大家容易认识我、记住我!我今年21岁了,个子不高也不胖,爸爸和妈妈一直说我从来不会再长胖,再长高。

有时候还会被人家误以为是高中学生呢。

哎,好郁闷!我喜欢中国!我总觉得中国的天空很高,马来西亚的天空比较低,因为中国的云比马来西亚的少。

我在中国呆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了。

最初的时候觉得很难适应这儿的新环境,但是两年就很快地过去了,我逐渐爱上了这儿!我发现中国人很善良、很热情。

作为外国人,也是一名留学生,不管我到哪里去、不管我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他们都会不犹豫地帮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实训三地层对比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实训三地层对比

750 900 996 1126 1206 1268 1380
692 833 977 1078 1196 1240 1288 1300▽
700.5 845 910 968 1100 1190 1259 1325▽
3.地层分层对比数据表
地层
井名 平 原 组Q
广华寺组N1g
荆河镇组E3j
潜一段E2q1
W04
2.地层对比
W01
W04
E2q31
2.地层对比
W01
E2q2 W04
2.地层对比
E2q1
W01
W04
2.地层对比
W01
W03
3.地层分层对比数据表
井名
地层
W01
W02
W03
W04
W05
W06
W07
W08
W09
平 原 组Q
41.5
41
38.5
40
38.5
39
53.5
52.5
37.5
广华寺组N1g
谢谢大家!
盐构造是指由于盐岩流动引起上覆地层隆起、变形而形成的构造。其基本原理是 由于盐岩具有塑性,当一定厚度的盐岩达到一定的埋深时,在不均衡负荷作用下 ,盐岩就可以发生塑性流动,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在其流动过程中若遇到沉 积岩的薄弱带或低压区,盐岩就上侵拱起,形成构造
4.含油气特征
盐间地层是指上、下盐岩所夹持的一套地层,由泥质、硫酸盐、碳酸盐等多种成 分混杂互层组成 根据岩矿地化分析结果表明,盐间页岩中的泥质岩类和碳酸盐岩类生烃能力良好 ,它们生成的油气纵向运移的过程中,被上覆和下覆的盐层所阻挡,纵向上运移 困难;横向上可以顺层缓慢的运移,最终可以聚集成为上下盐层封隔的广泛分布 的多层状盐间页岩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六章油气藏流体PPT课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六章油气藏流体PPT课件

2.边水层状油(气)藏
•单油层厚度小, 由多层油层组合而成, 油层之间有连续性隔层 •水体位于油层的边部 •含油气高度大于油气层厚度
多油层统一油(气)水系统
各油层独立油(气)水系统
两种类型的边水油(气)藏
3.透镜状油(气)藏
•多以岩性圈闭为主; 储层分布不连续,呈透镜状或条带状; •单个储集体分布面积较小; •各透镜体形成各自的油气系统。
MG1
GS14-15
3 45 0
GS16-14 GS16G-S1964
GSG1S41-41-71GGM8SSG11146-G--1S211084-2G2S135450-24 GS11
3 50 0
GS18-16 3 55G0 S20-18
GS18-18
GS18-20
3 60 0
3 65 0
GS39K
GS23
井名
2500
等深线
含油区
推测含油区
油水同层区
水层
干层
552000
未知区
282000
284000
286000
3. 断层边界
二、含油饱和度
含油饱和度高
油底
含油饱和度 向上快速增大
水顶
含油饱和度低
影响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因素
水湿
浮力克服毛管阻力进入油藏
pb0.0(1 wo)H
pc
2103cos
r
影响因素
陈堡油田陈3断块K2t1-K2c油藏剖面图
第一节 油气藏流体系统
一、含油边界
----理论分析
----限定工业性油流分布的界线。
构造油藏 地层-岩性油藏 复合油藏
油水边界 岩性边界 断层边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

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第一节岩石孔隙度测定第二节岩石渗透率的测定第三节岩石比表面积的测定第四节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第五节界面张力的测定第六节岩心流体饱和度的测定第七节液体粘度的测定第八节地层油高压物性的测定第一节岩石孔隙度测定岩石的孔隙度分为有效孔隙度和绝对孔隙度。

岩样有效孔隙度的测定一般是测出岩样的骨架体积或孔隙体积,再测出岩样的视体积,即可计算出岩样的有效孔隙度。

常用的孔隙度测定方法有:气体法,煤油法,加蜡法。

一、气体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岩石孔隙度、骨架体积及岩石外表体积的原理;(2)学会使用气体法测定岩石孔隙度。

(二)实验原理气体法孔隙度测定原理是气体玻义耳定律,其原理示意图如图1-1所示。

容器阀门样品室图1-1 气体法孔隙度测定原理示意图容器中气体压力为P1,样品室压力为大气压。

打开阀门,容器与样品室连通。

压力平衡后,整个系统的压力为P2。

每次使容器中气体压力保持不变。

当样品室中放置不同体积的钢块时,连通后系统的压力不同。

可得到钢块体积与系统压力的关系曲线,称为标准曲线。

然后将样品室中的钢块换成待测岩心。

可得到连通后系统压力。

根据此压力从标准曲线上可查到对应的体积,即为岩心的骨架体积。

通过其它测量手段,可以测出岩心的视体积,从而求出岩心孔隙度υ。

(三)实验仪器气体孔隙度测定仪。

如图1-2所示。

图1-2 气体孔隙度仪(四)操作步骤(1)逆时针旋转气瓶阀门,打开气瓶开关(注意:打开气瓶开关前,除放空阀外,其它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

(2)顺时针旋转减压阀开关,气瓶出口压力调至1MPa左右;(3)打开气源阀;(4)顺时针旋转调压阀,将压力调至0.3~0.4MPa;(5)打开供气阀,给容器供气,然后关闭供气阀。

(6)逆时针旋转样品室夹持器把手,取出样品室,装入一标准钢块(样品室有4 个标准钢块,厚度分别为1〃,1/2〃,3/8〃,1/8〃),将样品室装入夹持器,顺时针旋紧夹持器把手。

(7)关闭放空阀,打开样品阀,使容器与样品室连通。

【油田开发地质学】第8章地层对比

【油田开发地质学】第8章地层对比
2.砂层组(复油层或砂岩组)
由若干相互邻近的单油层组合而成。 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其岩性特征基本一致。
3.油层组
由若个油层特征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以较厚的 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
4.含油层系
若干油层组的组合,同一含油层系内的油层其 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顶、底界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一、油层对比的概念
在油田范围内,对区域地层对比时 已确定的含油层系中的油层,进行 细分和连通的对比。 →小层对比
区域地层对比 地层层位关系 油层对比 相同层内油气层连续关系
二、油层对比资料选择
岩性 区域地质资料、各种地质录井资料
静态资料电性 地震、测井资料
测试 分析化验资料
动 态 资 料 : 试 油 、 试 采及 生 产 资 料 验 证 工 作 精 度
注意:不能用于不同盆地间的地层对比。同一盆地之内, 如果岩性变化太大,也不能单独使用这种方法。
1.岩性对比法
原理:沉积成层原理及在沉积过程中相邻地区岩 性的相似性、岩性变化的顺序性和连续性。
步骤——参见岩性对比图 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 分布广泛的岩层
注意:对于岩性和厚度变化剧烈、有不整合以及经 受强烈构造运动的地区、井资料少的情况, 应采用岩相对比法
第八章 地层对比及油层沉积相研究
地层对比
世界范围的对比 大区域的对比
古生物群、岩石绝对年
龄和古地磁
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区域对比 油层对比
油区内全井段对比 油区内含油井段的对比
油气勘探阶段和开发初

•区域地层对比方法简介 •碎屑岩油层对比 •碳酸盐岩油层对比 •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简介

地质实习报告 (2)

地质实习报告 (2)

京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实习成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7月1简要本论文主要对北京周边地区的一些地质现象进行了描述,并且对其中一些现象进行了解释。

本论文共分六个主要部分,第一章为绪言,叙述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等信息;第二章为地层与沉积,主要描述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的分布位置等信息;第三章为岩浆岩,描述在实习区所观察到的深成侵入岩,浅成侵入岩,喷出岩的分布位置等信息;第四章为变质岩,描述太古界区域和上古生界接触变质岩的分布位置等信息;第五章为构造,主要对褶皱背斜,向斜加以描述,并对其成因进行解释,还有断层的识别以及张节理与剪节理的区别;第六章为表生作用,主要是对野外所观察到的风化作用,河流作用,地下水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特征及成因过程分析。

第七章为特殊地质现象分析,对整个地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有争议的地质现象,通过各种手段深入了解其地质现象的特征等;第八章是本作者关于本次实习的认识,体会及建议。

目录第一章绪言第二章地层与沉积一、太古界二、元古界三、古生界(一)寒武系(二)奥陶系(三)石炭系—二叠系四、中生界(侏罗系)五、新生界第三章岩浆岩一、侵入岩二、喷出岩第四章变质岩第五章构造一、褶皱二、断层三、节理(一)张节理(二)剪节理第六章表生作用(一)河流作用(二)风化作用(三)地下水作用第七章特殊地质现象分析第八章认识和体会鸣谢及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言我很高兴参加这次地质实习,结束之际我要用这九天的所见所闻和基本的地质知识来完成这篇地质实习报告。

本次野外实习观察时间为九天,具体时间为7月2日至7月10日,早晨7点30分从润洁公寓发车,完成当天实习任务即可返回。

第一天:昌平虎峪公园太古界-中元古界地层观察主要观察内容:(一)太古界岩性组合特征观察;(二)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岩性组合及分界特征观察;(三)太古界与中元古界不整合接触特征观察;(四)正断层,走滑断层特征观察。

油层对比

油层对比

地层单元分级 区域地层
2. 岩石地层单元 回顾
(群、组、段、层) •以岩性作为主要分层依据。 •主要用于化石少、
岩性变化大的地区。
教材P108
地层单元分级 区域地层
3. 层序地层单元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 成因上有联系的、 顶底以不整合面或 与之相应的整合面 为界的一套地层 (Mitchum,1977)。
教材P137
221m
86m
93m
砂体 强水淹
泥岩 中水淹
弱水淹
油层对比的方法
6. 全区闭合
(反复验证、全区闭合) √桥式对比 √三角网对比
•w1
•w2
•w3
•w4
•w5
•w6
•w7
•w8
•w9
•w10
•w11
•w12
•w13
•w14
•w15
•w16
三维闭合
教材P137
油层对比的方法
四、地层分层数据表
碳酸盐岩中的薄层泥岩
教材P121
2353
GR
Rd
3300
3500
灰岩
泥灰岩
油层对比的依据 标志层
低 GR SP RT
P12a P12b P13a P13b P13c
油层对比的依据 标志层
(3)与沉积间断相关的标志层
轮古9井
轮古15-2井
GR
0
100
CAL
5
10
BIT
5
10
岩性 剖面
RMSL
0.1
GR
Rt
GR
Rt
逐级对比
GR
Rt
标志层
教材P133
沉积旋回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第三章 油层对比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第三章 油层对比

碳 酸 盐 岩 以 及
泥 岩 、 油 页 岩
② 建立
典型井剖面
油挑 料 性 层 选 层选 和 , 发 做 综几 测 较 育 标 合口 井 全 好 准 油藏综合柱状剖面图就是该 柱井 资 的 , 剖 油藏的标准剖面。它是进行 状组 料 岩 具 面 油层划分对比的标尺和依据, 剖 合 。 心 全 的 面汇 也 录 区 井 是全油田进行新井分层和全 图编 可 井 代 要 区统层的标准。 成以资表油

常用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当前,我国各油区地层对比 中,常采用介形虫、轮藻和孢粉。
二、岩石地层学方法 二、岩石地层学方法
根据地层本身的岩性特征、岩石叠置顺序、旋回类型、 岩相特征等标志对比地层的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
原理:同一地层由于沉积条件基本相同或相似,表现
在岩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的组合特征

适用范围:岩相横向变化不大,
或 岩性变化较大,但有规律可循的地区。

注意:不能用于不同盆地间的地层对比;
同一盆地,岩性变化太大,也不能单独使用。
二、岩石地层学方法
1、 标志层
标志层--在地层剖面中特征突出(容易识别)、分布较稳定
且厚度变化不大,为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特
殊沉积。
★★
如:碎屑岩中夹致密薄层灰岩、泥岩、油页岩或化石层 稳定的黑色页岩,砂泥岩组合中的灰岩、白云岩
一、生物地层学方法
1、标准化石法
--利用标准化石划分对比地层的方法。
标准化石--指地理上分布广泛,地史上生存时间短、演 化快、标志清楚(特征明显)、数量多、保存较好的化石。★★
特点(优点):方法简便、可靠,不受岩性变化限制, 可以进行大区域地层对比(特别是地面地质大区域对比)

油矿地质学实训三地层对比报告

油矿地质学实训三地层对比报告
表 1 江汉盆地地层简表
潜江四陷白垩一新近系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分为白至系渔洋组、古近系古新统 沙市组、下始新统新沟嘴组、中始新统荆沙组、上始新统一下渐新统潜江组、中 上渐新统荆河镇组及新近系广华寺组[2]。总体表现为两大沉积旋回、两红两灰地 层组合,第一套为红色渔洋组一灰色新沟嘴组地层,第二套为红色荆沙组一灰色 潜江组地层[3]。潜江组是在干湿频繁交替的古气候条件下,在高盐度、强蒸发、 还原一强还原水体中,由北部单向碎屑物源及四陷周缘齒水和盐源补给形成的盐 系沉积地层,总体表现为北厚南薄、中间厚东西两侧薄的展布特征,最大厚度 6000m,是潜江凹陷主要的含油层系。
咸化-淡化-咸化是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地层主要沉积旋回,在纵向上盐间页 岩变化频繁是由内陆盐湖特殊沉积环境决定。伴随着变化的外来水和古气候,纵 向上呈毫米级变化的相对淡化沉积的泥岩与相对浓缩沉积的盐岩,正是此种沉积 作用频繁交替,造成了粗粒盐岩与泥级白云岩或泥岩呈粗细频繁交替状的异常鲜 明的层理结构。盐岩-白云岩(灰岩)-泥岩-砂岩-泥岩-白云岩(灰岩)-盐岩也 成为其纵向自下往上的沉积序列。由古地貌、盐度中心、沉积环境和物源方向等 众多控制因数的影响,潜江组盐间地层在平面上也可明显发现其变化规律性,盐 间地层由北部物源点向凹陷中心依次是砂岩-泥岩-白云岩(灰岩),只是显示出 渐变关系与纵向变化频繁不同,相对淡化沉积期的盐间地层,分布着大面积的富 含有机质的页岩,给形成充足的盐间页岩油奠定了基础。淡化期、半咸化期、咸 化期沉积充填模式是潜江凹陷潜江组三种沉积充填模式[7](图 3)。此中淡化期盐 间层发育最好,盐间页岩储层广泛发育,并夹杂着砂岩;咸化期盐间层分布范围 较小,北部物源口见砂岩;半咸化期的盐间层分布情况处于二者之间。
整个潜江组是一个反映湖盆水体盐度变化的复合大周期于是潜江凹陷潜江组盐系地层层序结构为鲜明的多韵律和复韵律纵向上看四分性在潜江组表现明显其按地层层序自下而上可分为潜四段e在北部三角洲沉积区以砂泥岩为主在南部的盐湖沉积区以盐韵律图10为主过渡区以砂泥岩与盐韵律频繁互层为主潜江组沉积时期由于古气候干湿频繁交替使携带碎屑物质的外来补给水流时强时弱古盐湖水体呈咸淡周期性频繁变化

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千家店、下苇甸、妙峰山)

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千家店、下苇甸、妙峰山)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4级研究生野外地质实习报告本次野外地质实习主要在北京西部的延庆县和门头沟区进行。

京西(燕山西段及北京西山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结合部,在构造上处于北北东向大兴安岭-太行山构造带与近东西向阴山-燕山造山带的交汇部位(据兰天伟等,2012)。

2014-11-15 北京京西千家店镇六道河不对称背斜六道河不对称背斜位于延庆县东北部山区千家店镇,距县城60公里,地处白河、黑河流域和红旗甸河谷,地质现象多样。

1、背斜六道河背斜剖面近E-W走向,西翼较平缓(地层倾角约1 5。

)、东翼地层较陡(地层倾角约40。

),整个背斜东西延伸约30 0米,可以明显识别为不对称背斜。

六道河背斜背斜从核部向两翼,地层由老到新,核部由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石英砂岩组成,两翼由长城系、串岭沟组泥质页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质灰岩、泥质云岩和团山子组泥页岩、白云岩组成,再向远离翼部的地层是大红峪组、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以白云岩为主,西翼裸露的岩层具明显的灰褐色、褐红色与深灰色相间色。

串岭沟组向上,单层厚度变大、泥质减少、云质和灰质增多,且越向上白云岩结晶越好,以中粗晶为主,主要是由于泥质的减少,降低了对云岩结晶的干扰,另外,层厚的加大也促进了云岩的结晶。

背斜褶皱中发育了大量的节理、裂缝和溶蚀孔洞。

六道河背斜核部西侧常州组褐红色石英砂岩六道河背斜西翼中薄层灰质、泥质白云岩本地区先期沉积的地层,在一期主要的区域构造作用下,接受近E-W向的挤压,形成了西翼平缓东翼较陡的不对称纵弯背斜,且由于应力的作用,诱发派生了大量的局部节理、裂缝的发育,再经过后续多期局部构造作用的改造叠加以及沉积风化作用,形成了今天的地质面貌。

背斜对于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背斜圈闭与油气藏的关系,一般要初步研究:背斜的形成与油气形成运移的时间匹配关系、背斜与源岩的空间位置匹配关系、背斜与运聚通道的指向位置匹配关系、背斜的油气藏形成和保存的要素等有效有利背斜圈闭地质问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一、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3.课程设计思路和成果
设计成果:
剖面从西至东主要经过了太康隆起、黄花岗洼槽、白沙断裂 构造带、原阳洼槽、太平镇断裂构造带、陡门断裂构造带、 封丘凸起、鲁岗断裂构造带;主要沉积了六套地层,从老至 新分别沉积了太古宇磁性基地、下古生界-太古宇地层、上古 生界-三叠系地层、侏罗系地层、古近系地层和新近系地层
二、圈闭评价与井位部署
1.课程设计要求
结合储集层分布与构造图识别圈闭,给圈闭编号,并说明圈闭类型,读出不同圈闭基础参数(溢 出点海拔、高点海拔、圈闭幅度等) 为对圈闭进行地质评价,需确定圈闭的相关参数。请根据所给条件,读取不同圈闭的相关参数填 写到表4-1,其中不同圈闭配套条件的参数相同并已给出。之后,根据下式计算不同圈闭的含油 气概率,参数标准见表4-2。 容积法计算资源量
一、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3.课程设计思路和成果
结合本区深一级断裂的分布与重力场分布图,总结大断裂在重力场分布上的主要识别标志。
设计思路:
1.重力资料 2.断层分布图 3.二者叠合
一、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3.课程设计思路和成果
设计成果:
大断裂发育的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偏高
大断裂发育的地区布格剩余重力异常也偏高
开深1 318.0 2157.5 2765.0 3000.0 3348.0 3816.0 缺失 缺失
杜2 266.0 1454.0 3076.5 缺失 缺失 2637.0 2991.0 3802.0▽
一、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2.地质资料概况
断层分布
一、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一、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油矿地质学笔记

油矿地质学笔记

一、地层对比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是地质工作的基础,通过地层研究,以了解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基础关系和断裂情况等,掌握生储、盖组合关系和油层的分布状况,为含油气远景评价和油田合理开发奠定基础。

地层对比,按研究范围有世界性的、大区域的、区域的和油田的。

后两类是一个含油气盆地或一个油气田范围内的地层油层研究工作. (一)区域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即大层对比:对比至组、段(见流程图表)因属区域勘探研究范畴、故略。

(二)油层的划分和对比当一个新油田钻完基础井网后,在盆地区域地层对比的基础上,为合理开发油田,必须对其含油层段开展层组划分与对比工作,一般是以岩性、电性资料为主要对比手段。

1、基础资料(1)仔细观察岩心,收集岩性、结构构造、接触关系、沉积旋回(韵律)等资料,填好1/100(或1/50)岩心图。

(2)研究岩性、电性关系,利用1/500标准测井图和1/200组合测井(或横向测井)图划分层组,进行小层对比。

(3)编绘层组划分依据图,包括岩性、电性、物性、粒度、胶结情况及其旋回等项资料。

2、油层划分和对比方法(1)建立标准剖面,选定标准层(标志层)仔细观察岩心,深入研究岩、电关系,建立全油田的层位全,油层发育,标志清楚的有代表性的标准剖面,选定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分布稳定的岩层作为油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准(标志)层。

(2)分析旋回划分层组利用岩、电性组合关系,砂岩发育程度,粒序的变化,分析旋回性质,并根据油层特性(岩性、物性)的一致性和垂向连通性(隔层厚度、分布范围)进行层组划分,碎屑岩剖面一般划分为油层组,砂岩组和小层(单层)或只划分油层组和小层(单层)由大到小逐级对比。

在垂向上:由大到小逐级对比、分级控制,达到层位一致。

在平面上:先拉对比骨干剖面,从点到线,由线到面(到全油田)反复对比,互相验证,达到全油田层位统一。

常用电测曲线形态相似,厚度比例关系大致相当的对比方法。

具体步骤要点(1)利用标准层(标志层)和沉积旋回对比油层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五章储层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五章储层

¢ ó
£ ±
£ ±² ¢
¶ Ø 104 ´ Ï ¿ ã ¿ ×Ò » ´ Î ã Á ° ô´ ¯ ³ ¤ Ô § Æ ½ Ã æ · Ö ° ¼ Í ¼
0 300 m
õ Í 24 66-34 66-32 68-32 õ Í 1
õ Í 33 104-3
Ò » ¾ Å ¾ Å ¾ Å Ä ä Ë Ä Ô Â
第三节 储层非均质性
一、概念与分类 1. 概念
定义:储层分布及内部 各种属性在三维 空间上的不均一 变化,即为储层 非均质性
规模与层次 相对与绝对
为什么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沉积 成岩 构造
(1)沉积因素:分布:砂体分布模式 储集性:粒度、分选、排列方式
42.4%
40.8%
39.0%
34.0%
30.7%
层间非均质 平面非均质 层内非均质 微观非均质性
研究目的:
开发层系的确定: 隔层 渗透率层间差异 层间渗流差异 层间矛盾及剩余油分布
层间干扰,单层突进
表征参数
1.
(1) 分层系数 一定层段内砂层的层数。 以平均单井钻遇砂层数表示。 (2) 砂岩密度 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NGR,net gross ratio) (有效储层与总厚度的比值)
 ± ± ¤Ó Í Ì ï ±  3´ Ï ¿ ã K2t1-K 2cÓ Í ° × Æ Ê Ã æ Í ¼
第五章 油气储层
钻井地质(1) 测井 地层测试(2) 地震
油藏地质研究
资料录取
地层对比(3) 地下构造(4) 油气储层(5) 油气藏流体分布(6) 压力、温度(7) 储量计算(8)
回顾 内容
储层:能够储集流体并能使其在一定压差下

地层对比及储层课件

地层对比及储层课件
根据分布的稳定程度可依次分为一级标志二级标志河间东营油藏选定的标志层河间东营油藏选定的标志层油田西部油田中部油田东部间113井间119井间141井间113井间119井间141井间113井间119井间141井间113井间119井间141井间122井间128井间141井间141井间128井间122井间141井间119井间113井间122井间128井间141井间145井间130井间122井间141井间130井间122井间141井间128井马36井马36井间119井间141井油田西部油田中部油田东部马36井间119井间141井河间东营油藏选定的标志层河间东营油藏选定的标志层特征特征统计含螺泥岩1416灰绿色含螺泥岩相对低凹呈宽窄不等的两个中峰ed段中部6666100区域一级标志层灰绿色泥岩呈深略宽凹兜ed6262100本区一级标志层牛角双尖泥岩1015灰绿色泥岩偶夹砂岩呈牛角状双尖ed6663955本区一级标志层灰绿色泥岩又深又窄电导率明显高于上下部位6762925本区二级标志层双指泥岩612灰绿色泥岩呈两个手指状685682本区二级标志层鸡冠状泥岩1220棕红灰绿色泥岩夹薄层砂岩形似鸡冠状6754806本区二级标志层单峰状泥岩10暗紫红色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电导率呈中值较平的山峰状604575本区三级标志层多指状泥岩1523暗紫红色泥岩夹砂岩不规则多指状625182本区二级标志层灰绿色泥岩10灰绿色泥岩夹薄层砂岩起伏较明显呈一宽一窄两个中峰状5636625本区三级标志层10扇状砂泥岩1520灰绿色泥岩夹砂岩为扇形10512447本区四级标志层11w状泥岩10绿灰色泥岩4825521本区四级标志层121516暗紫红色泥岩夹砂岩起伏状凹兜261350本区四级标志层13宽浅凹兜泥岩灰绿色泥岩呈浅略宽凹兜232114667本区三级标志层河间油田东营组标志层特征及分布稳定程度表序号感应曲线特征分布层位稳定程度4全剖面井的选择主要是针对钻遇包含油层地层较全的井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即

油田开发地质学 第8章 地层对比及油层沉积相研究

油田开发地质学 第8章 地层对比及油层沉积相研究
E、基准面旋回内部相域构成的二分特征在不同沉积环 境客观存在,可以作为基本作图单元。
参见《层序地层学》 朱筱敏
第一节 区域地层对比
一、区域地层对比概述 ★ 二、区域地层对比方法
岩石地层学方法 ★ 生物地层学方法 ★ 地球物理资料对比 层序地层学方法 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
三、地层对比的步骤 ★
三、地层对比的步骤--以岩性法为例
E、准层序和准层序组概念的提出
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
A、沉积幕以区域海泛事件为标志,沉积层序为最大 海泛面之间的地层单元
B、建立了沉积幕形成的成因地层层序的地层构型
(退覆部分、上超海侵部分和代表最大海泛的界面)
C、强调海平面变化对地层特征的普遍控制作用
D、沉积幕和成因层序形成的三个要素:海平面升降, 沉积速率和沉积物补给
第三节 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 ★
第一节 区域地层对比
一、区域地层对比概述 ★ 二、区域地层对比方法
岩石地层学方法 ★ 生物地层学方法 ★ 地球物理资料对比 层序地层学方法 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
三、地层对比的步骤 ★
一、区域地层对比
1、区域地层对比的概念
区域地层对比--指勘探过程中利用古生物、岩性、测井、 地震、地球化学资料和古地磁等资料,在油区范围内,进 行全井段的对比。
优点:与沉积可容空间相联系,充分考虑岩性、相变等 因素对地层对比准确性的影响。
——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的一种新方法
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
A、层序为以不整合和与其对应的整合为界所限制的 一套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 B、海平面是控制层序形成和相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C、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沉积物供给、气候变化 为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D、层序内部地层的分布样式与体系域的划分

地层(油层)对比

地层(油层)对比

岩及其分布稳定的泥
岩等,它们往往是在 比较稳定的沉积环境 225.0 m
195.0m
中形成的,具有一定
的分布范围,也属于 我们追踪的标志层范 畴。 Ed2 Ed3
Es1 上
1.3、综合测井图 比例为1:200。主要用于油层对比、
小层划分和砂体分析。我们主要应用的曲线有
感应曲线(COND)、自然电位曲线(SP)和微 电级曲线(ML1,ML2)。电阻率曲线与自然电 位曲线能明显反映岩石组合特征;微电极曲线 能够细致地反映岩层的薄层变化,显示出各个
4、地层对比标志
综合岩性、化石、地震反射界面、测井曲线特征、沉积环境等方面的标
志,进行地Leabharlann 单位的对比划分。5、区域地层划分对比 5.1、区域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区域地层对比目的:
主要解决地层的时代,接触关系,确定生、储、盖组合关系,为研究地质构
造、预测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带提供依据。 区域地层划分对比方法主要有: (1) 生物地层学的方法; (2) 岩石地层学的方法; (3) 构造学的方法 (4) 地震、测井、地质结合的综合方法等。
① 岩性标准层法
岩性标准层:是区域性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标志,其岩石特征突出, 岩性稳定,厚度不大,且变化小。 ② 沉积旋回法 旋回是由于地质营力周期性变化而在地层中留下岩性有规律重复出现 的记录。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滨
长 中 短 旋 旋 旋 回 回 回 长 中 短 旋 旋 旋 回 回 回 浅湖)
② 旋回是小层划分对比主要依据之二
③ 厚度的规律变化是小层划分对比主要依据之三
小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一个油藏的范围内进行,甚至是在一个油藏的 某个区块上开展。其划分对比的范围相对较小,从沉积相的分布上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82 1330 ▽
断层数据
二、潜江组地层韵律分析
1.区域地质概况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扬子陆块上发育起来的江汉盆地的一个重要的次级 构造单元,也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的富烃凹陷和层组。北部以潜北控凹断层为界, 分别与荆门、汉水凹陷及乐乡关、永隆河隆起相邻;南以通海口断层分界东西两侧 分别与岳口低凸起和丫角新沟低凸起相接
2.沉积特征
潜江组沉积时期,由于古气候干湿频繁交替,使携带碎屑物质的外来补给水流时 强时弱,古盐湖水体呈咸、淡周期性频繁变化 淡化期、半咸化期、咸化期沉积充填模式是潜江凹陷潜江组三种沉积充填模式
干旱时期:碎屑物少,水动力 弱,蒸发强度高,盐度高 潮湿时期:水动力强,碎屑物 多,蒸发弱,盐度低
3.构造特征
3.地层分层对比数据表
地层
井名 平 原 组Q
广华寺组N1g
荆河镇组E3j
潜一段E2q1
潜二段E2q2






潜 四 段
E2q31 E2q32 E2q41 E2q42 E2q43
W10
W11
W12
W13
W14
W15
39
49
37.5
37
43
42
618
617.5
620
622.5
614
617
694.5
一、地层对比
1.确定标志层
E2q41
砂泥岩互层,下部发育 薄层盐岩
E2q42 砂泥岩互层
1.确定标志层
E2q32 泥砂韵律,发育薄层盐岩
E2q31 泥砂韵律层发育夹盐岩层
1.确定标志层
E2q2
底部发育砂岩,发育厚层的 盐岩层
E2q1
上部泥岩夹盐岩,中部砂泥岩互层, 下部砂泥岩和盐岩互层
2.地层对比
W01
W04
E2q42
2.地层对比
W01
W04
E2q41
2.地层对比
E2q32
W01
W04
2.地层对比
W01
W04
E2q31
2.地层对比
W01
E2q2 W04
2.地层对比
E2q1
W01
W04
2.地层对比
W01
W03
3.地层分层对比数据表
井名
地层
W01
W02
W03
W04
W05
W06
W07
W08
W09
平 原 组Q
41.5
41
38.5
40
38.5
39
53.5
52.5
37.5
广华寺组N1g
612.5
653
624.5
630.5
623.5
624.5
620
617.5
622.5
荆河镇组E3j
潜一段E2q1
潜二段E2q2






潜 四 段
E2q31 E2q32 E2q41 E2q42 E2q43
盐构造是指由于盐岩流动引起上覆地层隆起、变形而形成的构造。其基本原理是 由于盐岩具有塑性,当一定厚度的盐岩达到一定的埋深时,在不均衡负荷作用下 ,盐岩就可以发生塑性流动,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在其流动过程中若遇到沉 积岩的薄弱带或低压区,盐岩就上侵拱起,形成构造
4.含油气特征
盐间地层是指上、下盐岩所夹持的一套地层,由泥质、硫酸盐、碳酸盐等多种成 分混杂互层组成 根据岩矿地化分析结果表明,盐间页岩中的泥质岩类和碳酸盐岩类生烃能力良好 ,它们生成的油气纵向运移的过程中,被上覆和下覆的盐层所阻挡,纵向上运移 困难;横向上可以顺层缓慢的运移,最终可以聚集成为上下盐层封隔的广泛分布 的多层状盐间页岩油。
谢谢大家!
断层数据
660.5 792.5 934.5 1028.5 1156 1237.5 1295 1300▽
687 761 900 989 1121 1202 1254 1315▽
689.5 827 902 976 1116 1198 1273 1300▽
753 895 992 1125 1201 1275 1315 ▽
694.5 837 906 1007 1104 1189 1255 1300 ▽
697 843 880 981 1114 1193 1267 1290▽
750 900 996 1126 1206 1268 1380
692 833 977 1078 1196 1240 1288 1300▽
700.5 845 910 968 1100 1190 1259 1325▽
760
816
890
977

1087
1125
1157
1197
1185
1264 1325▽
1257 1310▽
688
699.5
687
694
828
742
828
797
935
881
1000
910
993
1003
1060
992
1106
1117
1166
1123
1187
1192
1245
1193
1260 1310 ▽
1255 1310 ▽
1301 1310 ▽
1267 1305▽
W16 38 622.5
W17 36 611.5
W18 35 629.5
753 900 995 1125 1206 1268 1275▽
690 757 888 986 1124 1199 1257 1360▽
674 824 972 1076 1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