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入口
现象学还原的实例
现象学还原的实例现象学还原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中的最重要的哲学方法。
本文的题目并不是暗示着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有着同一种哲学(事实上他们的哲学道路非常的不同)。
但是,现象学方法如果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方法而不连系于某种具体的理论的话,它似乎恰好表明了历史上种种最重要的哲学的一种共同普遍性质,这就是,哲学最根本的工作是对观念系统(这些观念作为对全部现象的理解)的改革,这种改革集中表现为重新寻找哲学出发点,表现为对作为一切基础的绝对无可置疑的原则的寻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还原实质上总是现象学还原,或者说,现象学还原并不局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而是哲学还原的普遍形式。
在本文中,我将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的方法牲以及由此产生的哲学结构,不将论证维特根斯坦所寻找的哲学出发点相对而言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同是也就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更具合理性。
一、还原的步骤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性质的认知同意了他哲学方法。
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哲学问题不是科学知识或者科学的问题,严苛地说道,并不真的存有着哲学问题,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消解哲学问题的分析活动,顺利的哲学所导向的却是非哲学的问题。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表示的:“哲学只把一切事物展现出在我们面前,即为不表述也不推理小说——一切事物都已官方可知无须表述。
人们可以把先于全部新发现和李凤奎而可能将的东西称作‘哲学’。
”①哲学问题看起来是不恰当的观念和思想方式的产物,结果哲学家们苍蝇一样把自己关在瓶子里而为找不到出路而苦恼。
于是,维特根斯坦坚信处理一个哲学问题就像治疗一种疾病,哲学并不改变任何一种事实而只是改变看世界的方式。
这一点和胡塞尔几乎是异曲同工。
胡塞尔强调经解决哲学问题必须放弃心理主义和自然态度下的各种偏见,但决不想否认任何一种事实尤其是科学陈述的那些事实。
虽然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在哲学还原的形式上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其方向却几乎是相反的,这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成方法从根本上说道由两个步骤共同组成。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 分析终止于简单实体。每一个名称所指必定本身是简单的。也 就是说,简单名称必定是简单实体的名称。 • • 3.25 A proposition has one and only one complete analysis.(命题 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彻底的分析。) • 3.251 what a proposition expresses it expresses in a determinate manner, which can be set out clearly: a proposition is articulated.( 命题把它所要表达的内容按照一个特定的,可以清晰陈述的方 式表达出来:命题清楚表达思想。) • 3.26 A name cannot be dissected any further by means of a definition: it is a primitive sign----(名称不能用任何定义来做进一 步的分析。名称是一种初始标记。) • 4.21 The simplest kind of proposition, an elementary proposition, asserts the existence of a state of affairs.(最简单的命题,即基本 命题,断定一个原子事实的存在。) • 4.22 An elementary proposition consists of names. It is a nexus, a concatenation, of names.(基本命题由名称组成。他是名称的一 种关联、一种连结。) • 4.221 It is obvious that the analysis of propositions must bring us to elementary propositions which consist of names in immediate combination. c(显然,对命题的分析必须达到由名称直接结合 而组成的基本命题。)
论《逻辑哲学论》的简单性原则
第12卷第2期2021年4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Vol.12,No.2Apr.,2021论《逻辑哲学论》的简单性原则张志平摘 要:在写作《逻辑哲学论》时,维特根斯坦崇尚的是简单性原则。
他不仅根据简单性原则表述其思想,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而且还从简单性入手切入对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建构,认为世界归根结底是由所有简单对象的内容及形式所共同决定的事实的总和,通过极简的[p,ξ,N(ξ)]揭示命题、语言、描述和世界的共同本质,并通过语言批判和思想划界对哲学思考本身提出简单性要求。
在某种意义上,简单性原则也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的根本原则,因为哲学从诞生起就带有还原论倾向,在多中寻求一,在时间性中寻找永恒性。
这样的探寻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加以透析、过滤、简化来达到使世界充满秩序并容易为我们所理解的目的。
但简单性原则本身存在诸多困难。
维特根斯坦在简单性原则上前后期思想的转变,实际上也是哲学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一个缩影。
只有认识到简单性与复杂性的辩证统一,保持两者之间合理的张力,才不会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偏执一端,哲学思考也才能更贴近事情的真相,为人的生活实践贡献更多智慧。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简单性原则;形而上学;张力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21)02-0067-81在写作《逻辑哲学论》时,追求完美写作形式的维特根斯坦崇尚的是简单性原则。
a有关简单性原则,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多次提及。
在5.4541中, 作者简介:张志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
a有关简单性,维特根斯坦用的是“einfach”一词,英译者翻译为“neat”(干净的、整洁的,名词为neatness),似乎不妥(参见Ludwig Wittgenstein,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London, Boston and Henley: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81, p. 125)。
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看《逻辑哲学论》的基本脉络与架构-2019年精选文档
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看《逻辑哲学论》的基本脉络与架逻辑哲学论》在西方哲学思想史上称得上是一本奇书,全书内容不足三万字,英文版文本至多八九十页,但是其对于西方哲学界的影响极其深远。
我们一般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划分为前后两期,正是这前后期分别启发了英美世界两个相互对照且影响力最大的两股思潮:逻辑实证学派与日常语言学派。
并且,维特根斯坦思想之影响事实上早就超出了英美哲学,甚至遍及欧洲大陆及后现代哲学。
因此,将维特根斯坦称作20 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名至实归的。
起初,维特根斯坦认为既然日常语言容易出错,那么终结切哲学问题的争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套精确的人工语言,来纠正这些错误。
1918 年,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服役期间完成了《逻辑哲学论》,文本的前言和结论反应出全书的核心要点。
全书按照数学的方式写作,共有七个大方面的命题、论点。
除了最后一个命题,前六个命题下面都有不同层次的解释说明。
一层一层的展开,使其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多维体系。
维特根斯坦在前言中将《逻辑哲学论》的意义概括为:“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 [1]反过来理解就是,能说清楚的东西是可说的,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则须保持沉默,这是在给可说与不可说之物划界,是在给语言和思想划界。
对能说的要清楚地说清楚,对不能说的部分不要用语言说,要保持沉默。
通过研究语言,我们可以给语言划界,把可说的、能说清楚的东西搞清楚,讲清楚,那么在它之外的、不能说的东西也就能显示出来,这部分是语言的误用,是无意义的;而非站在语言和非语言之间划界。
这部分不可说的东西不是说我们不能及,而是指没有认知和思想的意义。
这是维特根斯坦前期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逻辑哲学论》中至今仍为学者、追捧者所津津乐道地是“图式论”的观点。
即语言是世界的图式或图像,这是一种反映论。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超出语言表达的范围就是不可说的东西。
在某种意义上,语言的结构就是经验世界的结构。
《逻辑哲学论》讲解
《逻辑哲学论》讲解说起《逻辑哲学论》,哎,这本书啊,简直就是哲学界里的一股清流,又深又清,让人一读就忍不住想往里头扎。
它不是那种让你一看就头疼的大部头,而是像一壶好茶,越品越有味。
想象一下,你坐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手里捧着这本《逻辑哲学论》,就像跟一位智者聊天一样。
这本书啊,就像是维特根斯坦大叔(咱们这么亲切地叫他)把他脑袋里那些闪闪发光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倒给了你。
他不说废话,也不绕弯子,直接就是:“嘿,朋友,咱们来聊聊这世界是怎么被逻辑给串起来的。
”首先,他告诉你,这世界啊,其实挺简单的,简单到可以用逻辑来解释。
就像你家里那堆杂七杂八的东西,虽然看着乱,但只要你找个箱子,分门别类地放进去,立马就变得井井有条了。
逻辑就是那个箱子,它帮我们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儿都给理了个清楚。
但别急,维特根斯坦大叔还没说完呢。
他又说,这逻辑啊,可不是冷冰冰的,它也是有温度的。
它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你心里那些想不通的结。
比如你有时候会觉得,哎,这事儿怎么这么不合理?但当你用逻辑去捋一捋,嘿,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合乎情理。
他还说了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就是语言和逻辑的关系。
他说啊,我们平时说的话,写的字,其实都是逻辑的外衣。
就像你穿了一件花哨的衣服,但里面的人还是你自己。
语言可以变来变去,但逻辑就像那个不变的你,一直藏在里头。
所以,要想真正搞懂这个世界,就得先搞懂逻辑,搞懂那些藏在语言背后的东西。
当然了,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啃的。
有时候你读着读着,就会觉得:“哎?这说的是啥啊?我怎么看不懂呢?”这时候啊,你可别急,也别灰心。
就像爬山一样,越往上爬,路就越陡,但风景也越好。
你只要静下心来,慢慢品,总能品出点味儿来。
而且啊,这本书还有个好处,就是它能让你变得特别理性。
以前你可能遇到点事儿就着急上火的,但读了这本书之后啊,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冷静多了。
遇到啥问题都能先想想逻辑上通不通,这样一来啊,不仅少走了很多弯路,还让人家觉得你特别有主见呢。
《逻辑哲学论》的入口 - 中山大学哲学系
《逻辑哲学论》的入口①黄敏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决不像它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是定义和观点的罗列,而是有极为严整的结构。
它从一个深思熟虑的起点开始,经过一条环环相扣的路线,最终达到作者在序言里所说的问题的最终解决。
如果哪个环节是不确定的,作者的目的就不会达到。
因此,需要有这样一种解读,完全地重构使《逻辑哲学论》中的命题得以支撑的论证,从而达到这样两个目的:其一,知道维特根斯坦本人的早期观点究竟是什么;其二,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后来的发展究竟是怎样的。
但这样的解读迄今为止并没有得到。
本文试图从解读《逻辑哲学论》前12个命题入手,得到一个主导性的论证,然后勾画出这个论证如何贯穿后续部分,最后我将表明,这个论证在《哲学研究》中再次出现。
在我看来,《逻辑哲学论》可以比作一盘围棋,每个论题都相当于一次落子,其最后结果是哲学问题的最终解决;了解棋理的人将看到每一步棋都是必然的。
这盘棋的关键在起手处建立的大模样,这就是前12个命题。
开篇的第一句话极易被错过——世界就是所有确实如此的情况(1)。
②这里首先给出了一个关于总体的概念。
但不止于此,这句话还说了什么,这要取决于我们如何翻译从句“was der Fall ist”。
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实际情况”,进而翻译成“事实”,但这立即错过了这样一个关键之处:当世界最初给出时,并不确切地作为事实的总体给出。
如果把世界当成事实的总体给出,我们得到的要么是定义,要么是关于世界的描述,但我们需要的却是一个为何要把世界分解为事实而不是物的论证。
1.1表明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论证。
维特根斯坦强调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物的总和”(1.1)。
为了得到这样一个论证,我把1中的那个从句翻译成“确实如此的情况”,这样,世界就作为确定性的总体给出。
现在看看这里的论证。
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解释,“世界并不由物的列举以及关于这些物的事实所构成(就像是一场表演的节目单一样)……世界是什么,这是由描述,而不是由对象的列举所确定”(Wittgenstein, 112节)。
通向《逻辑哲学论》神秘主义的双重路径
通向《逻辑哲学论》神秘主义的双重路径摘要:《逻辑哲学论》中的神秘主义是前期维特根斯坦的重要思想之一。
西方学者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它同《逻辑哲学论》中其他思想之间的关系评价不一,而且这些评价都有自身的局限性。
事实上,如果从全局的视域来考察《逻辑哲学论》就会发现,通往神秘主义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语言哲学的路径;另一条是逻辑哲学的路径。
神秘主义是维特根斯坦对有意义的科学命题和缺少意义的逻辑命题进行分析所推导出的一个逻辑结论,它与《逻辑哲学论》中的图像论和逻辑哲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整体性表明维特根斯坦力图实现经验的自然科学、先验的逻辑学和超验的伦理学的统一。
关键词:语言;逻辑;界限;神秘主义《逻辑哲学论》中的神秘主义思想是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中最重要、最难解的部分。
这一思想引起了许多学术争论,受关注最多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神秘主义与语言分析、逻辑研究之间的关系,即是否可以从后者必然推论出前者?评论者们对于这一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有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神秘主义与《逻辑哲学论》的此前部分不存在必然联系,例如格劳克(hans-johann glock)就坚持一种“嫁接”的观点,他认为维特根斯坦是将神秘主义“嫁接”到了逻辑的主题之上,神秘主义与逻辑之间的关系不是契合一致的①;哈克(p m s hacker)也持类似的观点,他反对《逻辑哲学论》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②。
也有评论者如安斯考姆(ge m anscombe)认为神秘主义与图像论之间存在着某些紧密的联系,她坚持的是“图像论”解释路线③。
还有评论者表达了更为强烈的立场,主张将《逻辑哲学论》中的各部分当作一个整体,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泽马克(eddy zemach),他坚持“上帝”概念论证路线,认为处在世界之外的上帝就是一般的命题形式、世界的本质④;麦克吉尼斯(bf mcguinness)也持有与此相近的立场,不过他坚持的是“体验”考察论证路线,认为神秘体验具有的特征在其他主题中可以找到明显的线索那么,《逻辑哲学论》中的神秘主义与其他部分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研究他的神秘主义思想,弄清楚神秘主义的具体特征,然后再进一步去发现它与命题分析、逻辑研究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视角下维特根斯坦的两本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的解读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424心理学视角下维特根斯坦的两本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的解读王蔚(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000)维特根斯坦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他的著作一向以艰深著称,不同领域的读者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研读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你会发现他的著作其实本身就涉及了许多学科,除去哲学,数学还有语言学等等,其实也有涉及心理学。
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解读维氏的两本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
1、真实世界与心理世界的构建维氏用其极其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两个世界—--物理世界(或称真实世界)和心理世界,及两者的关系。
物理世界包括时间,空间和事物,事物在空间中存在并相互关联,随时间的变化按照逻辑的发生运转而成为事实。
所以“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2】真实世界中的事实,即发生的事情,是唯一确定的存在。
面对真实世界,”我们给我们自己建造事实的图像”【3】,“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事态是可以思想的”,……我们自己可以构造事态的图像。
“【4】可以理解为:人作为观察者,通过表象行为在心理世界表象和构建了世界,每个主体(人)的心理世界是在对真实世界的表象(意象)。
主体感知事物及其存在方式(事物和相互联系),同时感知的还有事物的运行方式,即逻辑,逻辑不是创造出来的,是世界本身的 ,是先验的,,即:思想的本质即是逻辑,逻辑对于世界和思想是相同的。
【5、Z】对象及逻辑映像成为主体的心理世界的“事物“和逻辑,形成真实世界在心理世界的图像,构成真实世界的模型,但这个模型不仅仅是静止不动的对世界的模拟,构建(图式),而是在此基础上运行和发展的,这种运行发展就是:根据逻辑进行预测,想象,判断。
如果人的心理世界建构的图像与真实世界某个部分一致,同时运行逻辑也与真实世界一致,则心理世界与真实世界在某个部分就是一致的。
所有真实的图像就映像了真实世界,所以,”真的思想的总体就是一幅世界的图像【6】。
意义的体系_维特根斯坦的_逻辑哲学论_与形式语义学讲解
意义的体系3———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与形式语义学〔荷〕M1斯托克霍夫/文马明辉/译提要:人们把一般形式语义学的起源追溯到弗雷格、塔尔斯基、蒙塔古和戴维森等哲学家。
但是人们忽略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一种特定的关于语言、意义和世界的看法,它牵涉到普遍论、内涵指称论和组合原则等重要的哲学假定,而这样的哲学假定也是形式语义学先驱的著作中所假定的。
因此,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对于形式语义学的基本原则和哲学假定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
斯托克霍夫教授的研究不是历史性的,而是系统地比较了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和形式语义学的先驱的著作。
关键词:形式语义学;意义理论;维特根斯坦中图分类号:B51615293文献标识码:A一、导论形式语义学在上世纪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到早期起源于理查德・蒙塔古、唐纳德・戴维森、马克斯・克里斯韦尔、大卫・刘易斯以及其他人最初的工作,那时候形式语义学几乎不把把维特根斯坦看作它的祖先之一,这一点很少有值得注意的例外情况。
荣誉被授予弗雷格、塔尔斯基和卡尔纳普。
后来一直是这样。
大多数对3本文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邀请M1斯托克霍夫(MartinStokhof)教授2007年10月9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法鼓人文讲座”的原稿。
斯托克霍夫教授现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语言哲学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与计算研究成员,曾任该研究所主任。
斯托克霍夫教授在语义学领域发表了许多论文,他系统研究过蒙塔古语法、动态语义、语用学、问句逻辑、意义理论等等。
他的合作论文“动态谓词逻辑”影响了许多逻辑学家、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的研究,被选为1991年分析哲学十佳论文。
他还与约翰・本瑟姆(JohanvanBenthem)等人合作著有《逻辑、语言和意义》一书———译注。
・126・这门学科的介绍会提到弗雷格和塔尔斯基(较少提到卡尔纳普)———当然还要加上刚才提到的那些先驱,主要因素。
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唯我论思想
[收稿日期]2018 ̄04 ̄22[作者简介]连帅ꎬ男ꎬ山东淄博人ꎬ南开大学哲学院研究生ꎻ张少全ꎬ男ꎬ山东潍坊人ꎬ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㊁副教授ꎮ第34卷第4期2018年7月(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ol 34ꎬNo 4Jul.2018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唯我论思想连㊀帅 1ꎬ张少全2(1.南开大学哲学院ꎬ天津300350ꎻ2.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ꎬ山东淄博255000)[摘㊀要]㊀维特根斯坦在其前期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中的 唯我论 并非一个孤立的论证ꎬ而是作为真值函项理论的一部分ꎮ通过指出将主体设想为位于世界之中的㊁笛卡尔式的表象和思维的主体是不融贯的ꎬ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批判了另一种可能的唯我论ꎮ它不仅支持了真值函项理论中关于主体不能作为一个对象出现在命题中的观点ꎬ还由此维系了真值函项理论的普遍性ꎬ进而支撑起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理想语言的理论建构ꎮ它进一步阐明了主体只能是作为上述语言之界限的形而上学主体ꎮ[关键词]㊀维特根斯坦ꎻ«逻辑哲学论»ꎻ唯我论[中图分类号]B561.59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 ̄0040(2018)04 ̄0044 ̄05一㊁引言唯我论由于其表面上是反常识的而很少为人所接受ꎮ而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在其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中提出 世界是我的世界 这一唯我论命题ꎬ在其后期著作中也有大量关于唯我论的评论ꎮ可以说ꎬ唯我论是维特根斯坦哲学处理的主要问题之一ꎬ它与其他话题之间的关联使之成为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关键ꎮ关于唯我论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作用ꎬ有人认为它是对一种包含笛卡尔式自我的 一种可能的 坏的 唯我论的批判[1]49-55ꎻ有人认为它是为语言划界 把形而上学主体与命题的总体等同了ꎬ把一个人自身的界限与他的语言的界限等同了[2]55-56ꎻ也有人认为它是为伦理学划界 从语言内部为伦理学划界ꎬ在语言界限之外的就是伦理学的领域[3]567-569ꎮ本文在综合考虑上述三种解释的基础上ꎬ试图通过考察«逻辑哲学论»中的唯我论在批判一种 坏的 唯我论的过程中ꎬ与其中的其他理论如语言图像论和真值函项论之间的关系ꎬ来说明唯我论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作用:它作为真值函项理论的一部分ꎬ通过消除哲学传统中的 思维的㊁表象的主体 或将心理学主体从哲学中清除出去ꎬ以此支持真值函项理论的普遍性ꎬ进而支撑其前期 水晶般纯粹 的逻辑观ꎮ二㊁对基于经验自我的唯我论的批评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中关于唯我论的观点出现在«逻辑哲学论»及其早期版本中ꎮ在其中ꎬ他既提出 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4]92㊁ 世界是我的世界 [4]92这样的正面观点ꎬ也提出 主体不属于世界ꎻ相反ꎬ它是世界的一个界限 [4]93这样的批评ꎮ维特根斯坦关于唯我论的论证不是独立的ꎬ而是他的整个关于语言 世界的建构活动的一部分ꎬ因此前者便受制于位于5.6节(开始集中讨论唯我论的段落)之前关于世界的构成理论或事实本体论㊁语言图像论㊁真值函项理论所进行的探讨ꎮ根据后者ꎬ维特根44斯坦批评一种基于对自我的错误理解的唯我论ꎬ进而提出他自己的正面的唯我论观点ꎮ在进入到对维特根斯坦唯我论的正面观点的探讨之前ꎬ先来考察他提出那种特殊的唯我论所针对的靶标是什么ꎬ以及后者为何是不能的ꎬ这就涉及在«逻辑哲学论»中作为新唯我论提出的背景的世界构成理论㊁语言图像论和真值函项理论ꎮ因为ꎬ一般而言ꎬ唯我论是这样一种理论:我的存在或我的心理状态的存在是唯一的存在ꎬ这涉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ꎬ而描述存在的世界和自我就涉及语言ꎬ因而至少在维特根斯坦这里ꎬ唯我论涉及的是自我㊁世界㊁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ꎮ(一)世界世界构成理论开始于这一观点:世界一开始是作为整体呈现的ꎬ它无所谓存在与否ꎮ«逻辑哲学论»命题1说 世界是所有实际情况 ꎬ但 所有实际情况 不是 事实的总和 ꎬ命题1并非在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 否则就与1.1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ꎬ而非事物的总和 的前半句重复了ꎻ联系1.2 世界分化成诸事实 和维特根斯坦写作时的编码规则 例如ꎬ命题1.2是对命题1的评论 可以得出命题1所说的是未分化的世界ꎬ换言之ꎬ 世界是世界 ꎮ这样的 原初世界 不是一个所予ꎬ对于它无法说存在或不存在ꎬ存在或不存的是世界的分解物而不是世界本身ꎮ在此需要注意的是ꎬ维特根斯坦这里的 原初世界 或世界本身 不是所予ꎬ而是自在的ꎬ但对于自在领域的涉及到此为止ꎬ因为世界分化为诸事实之后ꎬ就可以被语言所描述ꎬ命题描述事实和存在或不存在的事态ꎬ事实的界限与命题的界限由于对象和名称的对应关系从而是重合的ꎬ而这个界限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自我ꎮ因此ꎬ在 原初世界 的层次ꎬ自我还没有被引入ꎬ也就不存在唯我论的问题ꎮ世界分化为存在的事实ꎬ所谓存在也正是指事实的存在ꎮ除此之外ꎬ还有可能存在的事态ꎬ存在的事态是 肯定事实 或此世界的情况ꎬ而不存在的事态则是 否定事实 或可能世界的情况ꎬ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就是实在[4]11ꎬ而全部的实在就是世界[4]11ꎮ实在的世界不同于自在的世界ꎬ前者是一个所予ꎬ是就世界 怎么样 而言的ꎻ后者是一个自在者ꎬ是就世界 是什么 而言的ꎮ事实或事态被分解(而非分化)为对象ꎬ对象之间组合的可能性限制了事态的可能性[4]7-8ꎬ并进而决定了实在的范围ꎬ然而对象的领域并不属于存在的领域ꎮ因为在维特根斯坦看来ꎬ对象是逻辑构造而非构成世界的本体ꎬ对象的本质不是实在ꎬ而是作为事态的构成成分[4]6ꎮ虽然唯我论所涉及的领域也是存在的领域ꎬ但是无法为事实领域单独引入自我ꎬ就事实领域是关于 怎样 的领域而言ꎬ还需要语言将其描述为如此这般的ꎮ我们是通过语言来把握世界的ꎬ因而可以说ꎬ世界和语言共同引入了自我ꎮ(二)语言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论:命题是实在的图像ꎬ语言作为图像是我们把握世界的方式ꎮ但是作为维特根斯坦所代表的 语言学转向 的特征ꎬ语言不被当作传达思想的工具ꎬ而是思想的表达ꎬ我们只能以研究语言的方式来研究思想ꎮ在语言与实在的关系上ꎬ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观点ꎬ一幅图像得以描绘实在的必要条件是图像中的元素与实在中的对象是以相同的方式配置的ꎬ换言之ꎬ图像与实在之间具有共同的形式ꎬ即 描画形式 [4]13ꎮ逻辑形式也属于描画形式ꎬ图像必然与实在共有的形式就是逻辑形式ꎮ命题作为图像描绘的仅仅是逻辑空间中的可能事态ꎬ而非事实ꎮ因为图像并非必然符合它所描绘的实在ꎬ有可能是正确的描画ꎬ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描画ꎬ对于命题而言就是既可能是真命题ꎬ也可能是假命题[4]14-15ꎬ这里需要引入有限的立足点来解释: 一幅图像是从外部表现其对象的(它的立足点是它的表现形式)ꎬ因此ꎬ它或者是正确或者是错误地表现其对象 [4]13ꎮ如果图像与实在之间是严格对应的符合关系ꎬ那么不会出现错误ꎬ甚至由于没有与正确相对的错误使得正确能够被挑出来ꎬ对与错㊁真与假都不存在ꎮ由于图像的立足点的存在ꎬ图像与实在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偶然的ꎮ 立足点 (standpoint/standpunkt)也被译作 视角 观点 着眼点 等ꎬ但是这里即便作 视角 来理解也不意味着引入了自我或主体ꎮ因为ꎬ错误之所以会产生并非由于经验自我的有限性 经验自我是维特根斯坦试图排除的ꎬ而是在于ꎬ不论正确的描画还是错误的描画都表现了逻辑空间中的可能性ꎬ所谓的 视角 仅仅是图像的 表现形式 ꎬ而不能由之推出一个正在看的主体或自我 后者也是维特根斯坦要批评的ꎮ实际上ꎬ维特根斯坦直到命题5.6才提出了关于自我的正面观点ꎬ而在此之前所涉及的自我都被54作为批评的靶标和亟待消除的混淆ꎮ这一工作部分是通过真值函项理论完成的ꎮ根据维特根斯坦的真值函项理论ꎬ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4]59ꎬ基本命题是命题的真值主目[4]59ꎬ 在一般的命题形式中ꎬ一个命题只是作为诸真值运算的一个基础而出现于另一个命题之中 [4]86ꎮ此外ꎬ心理学命题或命题态度似乎代表了命题的另一种配置方式:一个对象A与一个命题p处于某种关系ꎬ组成 A相信p 的形式ꎮ其中命题p显然不是命题 A相信p 的真值主目ꎮ然而ꎬ根据«逻辑哲学论»中的真值函项理论ꎬ所有命题都是对其真值函项做真值运算的结果ꎬ而像 A相信p 这样的命题的存在就否定了真值函项理论的普遍性ꎮ维特根斯坦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将A转化为命题记号 p 的方式来消除Aꎬ从而使得原有的心理学命题转化为事实命题: A相信p 具有 p 说p 的形式ꎬ这里涉及的不是一个事实与一个对象的配合ꎬ而是经由诸对象而来的诸事实的配合[4]87ꎮ由此ꎬ单一的认知主体就被与认知对象具有相同结构的复合物所取代ꎮ但是复合的自我就不再是自我了[4]87ꎬ而是世界之中的事实ꎮ(三)自我维特根斯坦通过世界的构成理论㊁语言图像论和真值函项理论将 自我 从世界之中消除了ꎬ那么这项工作所针对的基于自我的唯我论是什么?它所针对的靶标可能是罗素(B.Russell)关于自我的解释ꎮ罗素认为ꎬ对象领域必然被呈现给某个自我ꎬ因而可以说世界是我的世界ꎻ而且ꎬ对象是通过亲知呈现给我的ꎬ自我是亲知主体ꎬ又因为亲知是广义的经验的一部分ꎬ所以罗素谈论的自我是经验自我ꎮ这样就导致了一个必然拥有世界的经验自我ꎬ而这两个方面都是不能为维特根斯坦所接受的ꎮ罗素在«论亲知的本质»中提出了上述关于自我的解释ꎬ在该文出版之前曾作为他的另一本书 «知识论»的开头章节ꎬ而后者在1913年由于维特根斯坦的激烈批评而未能完成ꎮ因此ꎬ既然«逻辑哲学论»的主要部分是在1913 1914年完成的ꎬ那么维特根斯坦在写作时所针对的很有可能正是罗素的观点ꎮ在«论亲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中ꎬ罗素将 我 定义为 对为我所察觉到的东西的察觉中的主项ꎮ但是ꎬ罗素随后注意到ꎬ由于定义项包含被定义项ꎬ这个定义将会导致无穷后退ꎮ因而在«论亲知的本质»中试图通过消除后一个 我 来避免这一点ꎬ即:正在注意 这个 的主体就被称为 我 ꎮ其中 这个 是亲知的对象[5]60-61ꎮ因此ꎬ由 这个 必然推出一个亲知主体或自我ꎮ对于经验主体ꎬ为使其符合真值函项理论的构成规则而被还原为心理学事实ꎻ对于由对象领域必然推出一个经验它的自我ꎬ维特根斯坦从叔本华那里借用一个类比 用眼睛与视野的关系类比主体与对象的关系 说明 我们的经验中的任何部分都并非也是先天的 [4]95ꎬ因为 从视野中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推演出如下结论:它是被一个眼睛看到的 [4]93ꎮ在不考虑 眼睛被挡住时是不是在看 的情况下ꎬ 我看到一张桌子 这一断言依赖于特定的物理条件ꎬ例如我面部的特定部分没有被遮挡㊁光线充足等ꎬ由 我看到一张桌子 可以推出特定的物理条件是被满足的ꎬ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被包含在视域之中ꎬ但是推不出视域之外的眼睛ꎮ因此自我既不作为经验主体在世界之中ꎬ与对象领域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ꎮ三、基于形而上学自我的唯我论对于维特根斯坦关于唯我论的正面观点的讨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唯我论命题是什么ꎬ它在什么样的范围内是真理ꎻ唯我论的自我是什么样的ꎬ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ꎻ唯我论在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地位是什么样的ꎮ虽然如此ꎬ经过考察我们将会发现ꎬ维特根斯坦关于唯我论的正面观点其实是伪装成正面观点的消极观点ꎬ它同之前的唯我论批判一样ꎬ旨在将自我去个体化ꎮ(一)唯我论命题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关于唯我论的直接讨论集中在5.6 5.641ꎬ其中关于自我的否定性讨论在上面已经有所涉及ꎬ下面主要探讨其关于唯我论的正面观点ꎮ在此之前ꎬ先来确认5.6-5.641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位置ꎬ作为讨论真值函项理论的章节的结尾部分ꎬ5.6与之前的5.5似乎没有联系ꎬ5.5说的是 每一个真值函项都是运算 ꎬ即每一个命题都是对它的真值函项做真值运算的结果ꎻ而根据排序规则ꎬ5.6是对5的评论ꎬ而命题5 一个命题是诸基本命题的一个真值函项 作为章节的开头则表明本章是关于真值函项理论的ꎻ然而5.6说的却是唯我论ꎮ虽然如此ꎬ联系5.5的附属段落会使之64更容易理解ꎮ其中命题5.54 5.5423讨论的是自我的概念能否作为心理学命题 如 A相信p的组成部分ꎮ对此ꎬ维特根斯坦给出了否定的回答ꎬA的加入使得p并不作为 A相信p 真值主目ꎬ解决的方法是将A转化为p的命题符号 p ꎬ从而使得原命题转化为 p 说p ꎬ即命题 p 描述事实pꎮ这并不意味着原来单一自我的概念被转化为复合自我的概念ꎬ因为ꎬ在维特根斯坦看来ꎬ复合的自我就不是自我了ꎬ而合法的心理学命题不表达主体与事实的配合ꎬ而表达事实与事实之间的配合ꎬ由此否定了自我进入到语言中的一种方式ꎮ那么是否有其他谈论自我的方式?这就是5.6及其附属段落所要探讨的问题ꎮ虽然如此ꎬ维特根斯坦的回答是否定的ꎬ自我不能进入语言内部ꎬ而只能作为语言的界限ꎬ不能被言说ꎬ而只能显示自身ꎮ关于 唯我论命题 ꎬ在维特根斯坦看来ꎬ 唯我论所意指的东西是完全正确的ꎬ只是它不可言说ꎻ相反ꎬ它显示自身ꎮ世界是我的世界ꎬ这点显示自身于如下事实之中:这个语言(我所理解的那个唯一的语言)的诸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诸界限 [4]92ꎮ因此ꎬ所谓的 唯我论命题 就是 世界是我的世界 ꎮ但是ꎬ这个命题不是真正的命题ꎬ而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ꎮ因为它所意指的东西不能言说ꎬ而只能显示ꎮ这一令人困惑的断言 唯我论命题所意指的东西是不可言说的 表现了维特根斯坦至少在对待«逻辑哲学论»上的态度:其中的命题最终是无意义的㊁在正确看待世界之后必须被抛弃的东西[4]120ꎮ关于唯我论命题在什么范围内是真理ꎬ维特根斯坦在5.62的开头写道: 这个评论为决断如下问题提供了线索: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唯我论是真理ꎮ 根据排序规则ꎬ5.62是对5.6的评论ꎬ所以 这个评论 所指的 线索 可能是5.6 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ꎻ而这一点也得到了5.62后半部分的支持:唯我论所意指的东西显示于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这个事实中ꎮ但是并未说明为何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ꎬ这需要进一步说明唯我论的自我是什么样的ꎮ(二)唯我论自我关于唯我论自我ꎬ维特根斯坦认为真正的主体或自我是形而上学主体ꎬ 不属于世界ꎻ相反ꎬ它是世界的一个界限 [4]93ꎬ而 不存在思维的㊁表象的主体 [4]93ꎮ似乎是与前面的 世界是我的世界 相对应ꎬ维特根斯坦又在5.63提出 我是我的世界(小宇宙) ꎮ由于5.63的附属段落表达的是对位于世界之中㊁由经验必然推出的经验主体的反驳ꎬ所以这里的自我或 小宇宙 表达的是经验自我ꎮ就经验自我而言ꎬ我的世界的范围就是我的经验所及的范围ꎬ以我为中心的对象的可能性确定了我的世界的范围ꎬ由我的经验必然推出一个作为基准点的自我ꎮ这样的我的世界是一个小宇宙ꎬ而实在论的世界是一个大宇宙ꎮ虽然如此ꎬ仍有小宇宙和大宇宙的范围相互重合的可能性ꎬ但是这样 世界是我的世界 就不是真理ꎬ而是偶然的ꎮ由于自我并不是一个基准点ꎬ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自我中心的小宇宙ꎮ自我不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基准点而发挥作用的ꎮ通过将我与世界的关系类比于眼睛与视野之间的关系ꎬ维特根斯坦取消了自我的基准点地位:不能由视野中的任何东西推出视野之外的眼睛ꎬ也不能由世界中的任何东西推出不在世界之中的自我ꎮ因为根据基准点理论ꎬ自我相对于世界中的经验事实而言是必然的ꎬ由经验事实必然推出一个经验它们的自我ꎻ然而事实的领域是偶然的领域ꎬ无法从偶然推出必然ꎻ换言之ꎬ既然经验就是我们获得的全部ꎬ那么不可能从中发现一个必然的自我ꎮ既然如此ꎬ世界为什么是我的世界?世界之所以是我的世界ꎬ一方面ꎬ在于唯我论的 线索 : 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ꎮ而这一线索之所以成立ꎬ在于 经验实在的界限是由对象的总和所划定的ꎮ这个界限又显示自身于基本命题的总和之中 [4]90ꎮ换言之ꎬ对象所包含的可能性决定的世界和语言的可能性ꎬ即世界和语言处于同一逻辑空间之中ꎬ所以ꎬ语言的界限意味着世界的界限ꎬ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ꎮ另一方面ꎬ自我不是世界的一个基准点ꎬ作为界限的形而上学自我不能在世界之中划界以使得我的世界区别于世界㊁我的语言区别于语言ꎬ所以ꎬ我的世界㊁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意味着世界㊁语言的界限ꎮ因此ꎬ世界是我的世界ꎮ(三)唯我论在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地位关于唯我论在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地位ꎬ一方面ꎬ唯我论不是一个独立的论证ꎬ它作为真值函项理论的一部分同5.54及其附属段落一起ꎬ说明了主体概念不能作为真值主目参与到真值函项的74运算中ꎬ主体出现的正确方式不是在命题中被言说ꎬ而是作为语言的界限显示在语言的使用中ꎮ另一方面ꎬ唯我论体现了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划界工作ꎮ根据他的唯我论ꎬ自我或形而上学主体是世界的界限ꎬ在这个界限之内是经验科学的领域ꎬ可以言说ꎻ在界限之外的是伦理价值的领域ꎬ不可言说而只能显示ꎮ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序言中指出: 这本书旨在划出思维的界限ꎬ或者更准确地说 不是划出思维的界限ꎬ而是划出思想的表达的界限 这个界限只能在语言之中划出来ꎬ而位于该界限的另一边的东西直接就是胡话ꎮ 然而ꎬ唯我论的自我作为界限的作用似乎是成问题的:形而上学主体并不作为基准点发挥限制作用ꎬ发挥限制所用的是对象的可能性ꎬ因而可以将自我取消ꎮ但是上述怀疑忽略了界限的另一边ꎮ维特根斯坦曾在与费克尔(L.Ficker)的通信中承认ꎬ他将«逻辑哲学论»视作一本伦理学著作ꎬ它包含写出来的和没有写出来的两部分ꎬ其中重要的是没有写出来的部分ꎬ也就是关于伦理的部分ꎻ该书的工作是从内部为伦理划界[3]567ꎮ从内部划界即从语言内部划界ꎬ联系序言中所说的ꎬ也就意味着从语言内部为语言划界也是在为伦理划界ꎬ确定了可以言说的范围ꎬ在这个范围之外就是伦理的领域ꎮ唯我论的形而上学主体之所以不可以被取消ꎬ就在于它同时也是作为伦理承担者的意志主体ꎮ四、结语«逻辑哲学论»中唯我论的作用旨在延续真值函项理论对于心理学主体的处理ꎬ将处于世界之中的㊁经验着的主体排除出语言可以有意义地言说的领域ꎮ真正的主体是形而上学主体ꎬ它并非位于世界之中的某个个体ꎬ而是作为语言的界限显示自身于语言的运用中ꎮ而这样的唯我论ꎬ就可以言说的领域即世界之中而言ꎬ就与实在论相叠合(co-ordinate/koordinierte)ꎮ因此ꎬ维特根斯坦关于唯我论的正面观点只是一种具有消解作用和 治疗性 特征的观点ꎬ而非一种积极的理论建构ꎮ然而ꎬ这并不意味着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治疗性 哲学是一条贯穿其前后期思想的单一线索ꎬ因为«逻辑哲学论»中的唯我论所从属的真值函项论及后者依赖的意义图像论都是关于一种理想语言的积极的理论建构ꎬ而只是在某些具体的阐明中表现出 治疗性 特征ꎬ这体现了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复杂性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DavidPears.Wittgenstein scricicismofCartesianism[J].Syntheseꎬ1996ꎬ(1).[2]辛提卡.论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J].黄勇ꎬ译.哲学译丛ꎬ1984ꎬ(5).[3]JohnC.Kelly.WittgensteinꎬtheSelfꎬandEthics[J].TheReviewofMetaphysicsꎬ1995ꎬ(3).[4]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韩林合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2015.[5]DavidPears.Wittgenstein streatmentofsolipsismintheTractatus[J].Crítica:RevistaHispanoamericanadeFilosofía.1972ꎬ(16/17).(责任编辑㊀李逢超)84。
维特根斯坦与他的《逻辑哲学论》
然哲学年鉴》 的时候 , 上 费格尔 就 阅读过该 书 , 虽然 当时作 为一 名年轻学生的他并 没有真正 理解 维特 根斯坦 的深 邃思想 。3同
样, 卡尔纳普最初也是读到该书在《 年鉴》 的版本 , 他当时并 上 但
没 有 花 费 很 大 的力 气 对 “ 中 某 些 相 当 模 糊 的 公 理 加 以透 彻 的 其
中 国分 类 号 : 5 3 A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1 1 2 1 )5— 15— 2 17 2 1 (0 0 0 0 0 0
的性质 的学说提供 了取消形而上学的理论根据 , 并且解决了逻辑
和经验 , 数学和 自然科学 的关 系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在 卡尔 纳普 , 弗兰克和纽拉特等人 的著作 中 , 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 , 《 逻辑哲 学论 》 的基本思想也成为逻辑 经验 主义 的理论基础。
能在语言 中寻找 。他消解 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 , 为哲学找 到了新 的发展方 向。他 的主要著作《 逻辑哲学论》 哲学研 究》 和《
分别 代 表 了横 贯 其 一 生 的哲 学 道 路 的 两 个 互 为 对 比 的 阶 段 。而
哲学论》 一书的确为他们带来了新鲜 的思想和表 达方式 , 而正是 通过对该 书的阅读 , 使得维也纳学派最终 确定 了 自己的哲学发展
2维 也纳小 组对 《 逻辑 哲学 论》 的阅读
早 在 维特 根 斯 坦 之 前 , 也 纳小 组 就 已经 确 定 了 自己的 哲 学 维
维 特 根 斯 坦 是 语 言 学 派 的 主 要 代 表 人 物 。他 思 想 的最 初 源
泉主要来 自弗雷格 的现代逻辑学成果 、 罗素 与怀特海 写 的《 数学
《逻辑哲学论》中的真理概念
《逻辑哲学论》中的真理概念【内容提要】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中集中讨论了真理概念,他处理这个概念的方式表明了如何理解语言与实在的关系,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没有否定记号所代表的实在之物。
本文从维特根斯坦关于真理符合论的表述是否会遭到弗雷格的批评这个问题入手,对照戴尔蒙德关于维特根斯坦真理概念的解释,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按照这种解读,真内在于使用命题的活动。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真/涵义/使用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给出了一种关于真的符合论。
这种符合论与逻辑图像论联系在一起,例如2.222节这样说,“图像的真或假在于它的涵义与实在是否一致”①。
但这就立即面临弗雷格在《思想》这篇著名文章中对于符合论的批评,按照这个批评,不仅符合论是不可能的,而且真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不可定义的。
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维特根斯坦关于真的符合论,是否因为这个批评就垮掉了呢?本文就以这个问题为起点,整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给出的真理概念。
弗雷格的批评大意是这样的:如果用与事实符合来定义某个命题是真的,那么要使用这个定义来判定命题p是否真,就要先考虑p是否符合事实,也就是说,先考虑“p符合事实”是否为真,而这就预设了真,从而使对这个定义进入了无穷后退;同样的思路适用于所有关于真的定义,因此真是不可定义的。
②沃克尔③认为这个批评适合于融贯论,但不适合于符合论。
他区分了关于真的理论和关于事实的理论。
如果符合论是一种关于真的理论而不是关于事实的理论,那么它就可以避开弗雷格的批评。
为看到这一点,考虑“p符合事实”这个命题,要使其为真,所要求就是“p符合事实”这个命题符合事实。
如果视事实这个概念为初始概念,那么由p符合事实,就可以得到“p符合事实”这个命题符合事实,这一点就相当于说由p得到p为真,由p为真得到“p为真”为真,这个过程可以无穷继续下去,但不是恶性循环。
但是,沃克尔的策略不适合于维特根斯坦。
对不可言说之伦理思考——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探析
世界是事实 的总体 , 为诸事实 所规定事情存 在着
发 生 和 不 发 生 两 种 情 况 , 诸 事 情 之 间 彼 此 是 独 立 的 ; 实 且 事
作为发生 的事情 , 是诸事态也 即是基本事 实的存在 。这 样我 们就 能 看 到 , 特 根 斯 坦 的 世 界 观 不 同于 我 们 以往 意 义 上 的 维 世界观 , 世界就有 作为发生的事情或存在 的事态和作 为不发 生 的事 情 或 非 存 在 的事 态 的两 种 形 态 ,前 者 即 是 实 在 世 界 , 后者则是可能世界 。 维特根斯坦的世界依赖于实体的逻辑设 定, 或者说 , 实体是维特根斯坦世界 的逻辑前提 。 实体是 独立 于发生的事情而存在的 , 它是形式和 内容。“ 假如世界没有实 体 ,那 么一个 命题是 否有意 义就依赖 于另一个命 题是否 为 真 。” 这样就会像融贯论 的观点一样 , 始终 在不 同的命题
内部 找 寻 意 义 或 始 基 , 终 终 会 陷 入 相 对 主 义 。世 界 中 的实 最
界 )其 自身也是一种事实( , 语言 ) 命题是基本命题 的真值 函 。 项, 基本命题是命 题的真值主 目。命题 中使用 的简单记号 即
是名称 , 名称意指对象 , 或者说对象是 名称 的指谓 。 在语义学 上, 记号是 维特根斯坦 的思想前提 或逻辑前提 , 只有假定 了
现着世界 的图像 。而思想 自身则 是有意义的命 题 , 命题 的总 体又构成 了语言 , 由此 得出 : 思想= 有意义 的命题= 语言。 思想 包含着它所思想 的情况 的可能性 , 进一步说也就是我们不能 思想非逻辑 的东西 , 或者说在语言 中我们不能表现任何违反 逻辑的东西 , 用维特根斯 坦的 比喻来说 , 就像在几 何学 中不 能用 坐标来表现违反空间规律的图形一样 。 思想在命题 中通 过感 官感 知到的加 以表达 , 即是通过感 官感 知到的记 号一声 音的、 书写的等等来作 为思想 的投 影 。命题表 征着事实 ( 世
对不可言说之伦理思考-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探析
对不可言说之伦理思考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探析对不可言说之伦理思考——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探析一、世界是事实的总体《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代表著作,通篇以七个大命题展开论述:(1)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2)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3)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5)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6)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是:,这也是命题的一般形式;(7)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仔细观察这七个命题,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关联”,维特根斯坦由对世界的把握开始,世界是诸事实的总和,而思想作为把握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有意义的命题,而命题的总体即是语言,也可以说思想=语言=有意义的命题。
这是一个系统的逐渐递进的论述:世界——事实——思想——命题——基本命题——真值函项,也可以看作是:世界——事实——思想——语言。
世界是事实的总体,为诸事实所规定,或者说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但是事实不同于事情,事情存在着发生和不发生两种情况,且诸事情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事实作为发生的事情,是诸事态也即是基本事实的存在。
这样我们就能看到,维特根斯坦的世界观不同于我们以往意义上的世界观,世界就有作为发生的事情或存在的事态和作为不发生的事情或非存在的事态的两种形态,前者即是实在世界,后者则是可能世界。
维特根斯坦的世界依赖于实体的逻辑设定,或者说,实体是维特根斯坦世界的逻辑前提。
实体是独立于发生的事情而存在的,它是形式和内容。
“假如世界没有实体,那么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就依赖于另一个命题是否为真。
”[1]27这样就会像融贯论的观点一样,始终在不同的命题内部找寻意义或始基,最终终会陷入相对主义。
世界中的实体是由对象构成的。
对象是简单的,它意味着出现于诸事态中的所有可能性。
对象是世界的最小单元,它们不能是复合的,对象的配置构成事态,“在事态中对象就像链条的环节那样互相勾连”。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导论》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导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导论》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1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1(11世界为诸事实所规定,为它们即是全部事实所规定。
1(12因为事实的总体规定那发生的事情,也规定那所有未发生的事情。
1(13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1(2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1(21每项事情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其余的一切则仍保持原样。
2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11事物的本质在于能够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
2(012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0121 如果一个事物本身能够独立存在,那么后来的适合于它的状况看来就是一种偶然的事情。
如果事物能够出现于事态之中,那么这一可能性必定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事物之中。
(在逻辑中没有纯粹是可能的事情。
逻辑涉及每一种可能性,而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
)正如我们根本不能在空间之外思想空间对象,或者在时间之外思想时间对象一样,离开同其他对象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思想一个对象。
如果我能够思想在事态中结合的对象,我就不能离开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来思想对象。
2(0122 事物就其能够出现在一切可能的状况中而言是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性的形式是一种与事态相联系的形式,即一种依赖的形式。
(词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单独地和在命题中——出现是不可能的。
) 2(0123假如我知道一个对象,我也就知道它出现于诸事态中的所有可能性。
(每一个这种可能性必定在该对象的本性中。
)之后不可能发现新的可能性。
2(01231如果我要知道一个对象,虽然我不一定要知道它的外在性质,但是我必须知道它的一切内在性质。
2(0124如果给出所有的对象,那么同时也就给出了所有可能的事态。
2(013每个事物都像是在一个可能事态的空间里。
我可以设想这个空间是空的,但是我不能设想没有这空间的事物。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20世纪逻辑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一论文展开讨论,探究维特根斯坦对逻辑、语言和哲学的独特见解。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一种语言哲学的观点,即语言是哲学研究的核心。
他认为人类的思考和交流都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方式,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因此,要理解哲学问题,就必须先理解语言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将语言比作一种游戏,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规则对应着不同的语言游戏。
每个语言游戏都有自己的语境和规则,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理解和使用。
维特根斯坦指出,哲学问题往往源于对语言的误解或滥用,只有理解了语言游戏的规则,才能正确地回答哲学问题。
维特根斯坦对逻辑的看法也具有独特性。
他认为逻辑是语言的一部分,是语言游戏的一种规则。
逻辑规则决定了语言的合理性和推理的准确性。
维特根斯坦反对将逻辑作为一种独立于语言的抽象形式,他主张逻辑是通过语言的使用和交流中建立起来的。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还对语言的表示能力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语言只能表示事实和描述现实,而对于那些无法被事实所描述的事物,语言是无能为力的。
这一观点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人们对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深入思考。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态度也体现在他对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上。
他认为许多哲学问题是由于语言的迷思和混淆引起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澄清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应该成为一种严谨的语言分析学,而不是一种模糊的抽象思辨。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对于当代哲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语言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
他的观点也与其他哲学家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哲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对于逻辑、语言和哲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论述深入浅出,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澄清,揭示了哲学问题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逻辑哲学论原版
逻辑哲学论原版
《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是奥地利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于1921年出版的一部哲学著作。
这部作
品被认为是20世纪哲学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的思想内容和语
言哲学观点对当时的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甚至至今仍在引起争论。
《逻辑哲学论》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工具,对于任何有意义
的宣言或命题,我们必须有一种确定的方法来验证其正确与否,否则
它就不属于哲学领域,而应留给科学或其他领域。
2. 维特根斯坦认为所有的语言中存在着基础命题,这些命题不能
被证明,但它们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所有其他命题都可以归纳推导出来。
3. 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与现实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如果一个
命题可以被证明为真,则它必然对应于一个存在于现实中的事物或事实。
4. 维特根斯坦用“世界是所有事实的总体”来总结他的哲学观点,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事实的描述来组成命题,然后用这些命题
来描述世界。
5. 最后,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应该关注的是语言和思维的基本结构,而不是那些无法被证明的、不可知的问题,因为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通常只能是造成混淆和争论。
总的来说,《逻辑哲学论》的贡献在于为语言哲学奠定了基础,并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以及对于命题、现实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影响力还体现在现代逻辑、语言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
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
语言问题所在:第一,当我们使用语言,希望借此来意指某种东西时,我们心中发生了什么,这是个问题,属于心理学问题;第二,在思想、词或句子以及它们所意谓或意味的东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这属于认识论;第三,如何使用语句来表达真的而不是假的东西的问题,这属于研究所要考察的语句的论题的专门科学;第四,一个事实(比如语句)要能成为另一个事实的符号,这两者必须具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属于逻辑问题。
语言的全部职能就是要有意义。
语言的主要任务是肯定或否定事实(to assert or deny facts)。
一种理想的语言第一个要求是,每个简单之物都要有一个名称,而且两个不同的简单之物决不能有同一个名称。
历来关于哲学问题所写的大多数命题核问题,不是虚假的,而是无意义的。
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回答这一类问题,我们只能表明它的无意义性。
哲学家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都是由于我们不理解我们语言的逻辑这样一个事实而产生的。
我们绝不能说:复合符号“aRb”表示a处在R对b的某种关系之中;而必须说:a处在和b的某种关系中,表示为“aRb”。
哲学的成果不是某些“哲学命题”,而是把问题澄清。
哲学应该把那些没有哲学便会模糊不清的思想弄清楚,并为之划定明确的界限。
世界是由事实组成:严格的说,事实是不能定义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说出事实是使得命题为真或为假的东西,来说明我们所指的意思。
如果我们给与复合物一个名称,这个名称仅仅在某个命题、即断言该复合物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命题的真实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
“A相信p”:除非他是一个极具天赋的人,我们不能从他相信p这一点来推断出p是真的,或者从他不相信p这一点来推断出p是假的。
未来的事件,不可能从现实的事件中推出。
相信因果联系就是迷信。
只有世界对我们来说不再是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才能谈论关于整个世界的事情。
我们的视野对我们来说是没有视觉界限的,正因为在它之外没有什么东西;相似的,我们的逻辑世界也是没有逻辑界限的,因为我们的逻辑不知道在它之外的任何东西。
维特根斯坦论“否定之谜”
维特根斯坦论“否定之谜”姚东旭【摘要】“否定之谜”是早期分析哲学中广泛讨论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对此做出过很多论述.前期维特根斯坦主要通过命题意义的图像论对否定疑难进行处理.中后期维特根斯坦转向了日常语言分析,从语法自治性和多样性两个角度进行阐发.维特根斯坦认为,正确处理词与句的关系是解决“否定之谜”的关键.【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6)002【总页数】6页(P162-167)【关键词】否定之谜;语法自治性;语法多样性;词与句的关系【作者】姚东旭【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 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5分析哲学家们十分重视“否定疑难”问题。
罗素最早提出这样的“非存在物难题”:一个假命题并不对应事实,但是它如何有意义?一个否定命题并不对应事实,但它如何为真?这涉及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语言与世界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战时笔记:1914—1917》年中,维特根斯坦将他的相关困惑表达为“否定之谜”:“它是否定之谜,事情不是这样的,然而我们却能说出事情不是什么样的。
”[1]在其从前期到中后期的一系列著作中,维特根斯坦都将“否定”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进行专门的探究。
国内外学界关于维特根斯坦对否定问题的研究并不系统,特别是对中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词与句的关系这一角度,对维特根斯坦前期和中后期处理否定问题的相关讨论进行梳理与探讨。
西方哲学家关于否定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
巴门尼德对存在与非存在做了截然区分、柏拉图在《智者篇》中对“虚假”是否存在的问题做了详尽的探讨。
1911年,维特根斯坦带着多年来的哲学疑惑到剑桥找到罗素,第一个讨论的便是关于否定的问题。
罗素在回忆录中提到他初次见到维特根斯坦时的一件事情:他不愿意承认房间里没有犀牛这件事是确实的。
后来,罗素在深受维特根斯坦影响而写作的《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中,讨论的“这间屋子里没有河马”这一命题就是与“否定事实是否存在”这一问题联系而提出的[2]。
论《逻辑哲学论》中的哲学观
论《逻辑哲学论》中的哲学观徐强;桑田【摘要】The current author tried to provide an early Wittgensteinˊs understanding on philosophy by the way of ex-plicating the related text in the Tractatus. In that book,Wittgenstein built a rigid logical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logical atomism”. It is in the context of the logical world that Wittgenstein provided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philosophy:philosophical problem is caused by our misunderstanding on the linguistic grammar and logical syntax our everyday language;Our thought is disguised by our language and the purpose of philosophy is the“critique of language”;Philosophy research must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areas by the means of logical analysis and the work of philosopher is firstly to divide the problem,thento“elucidate”it;Philosophy is the activity of analyzing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There are two significance of Wittgensteinˊs idea on philosophy upon the later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negative and positive,and the current author thought that the positive outweighs the negative.%《逻辑哲学论》是青年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结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入口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决不像它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仅仅是定义和观点的罗列,而是有其自身极为严整的结构。
它从一个深思熟虑的起点开始,经过一条环环相扣的路线,最终达到作者在序言里所说的问题的最终解决。
如果哪个环节是不确定的,作者的目的就不会达到。
因此,需要有这样一种解读,即完全地重构使《逻辑哲学论》中的命题得到支撑的论证,从而达到两个目的:其一,知道维特根斯坦本人的早期观点究竟是什么;其二,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后来的发展究竟是怎样的。
但这样的解读迄今为止并没有。
本文试图从解读《逻辑哲学论》前12个命题入手,得到一个主论证,即主导性的论证;然后勾画出这个论证如何贯穿后续部分;最后我将表明,这个论证在《哲学研究》中再次出现。
在我看来,《逻辑哲学论》可以比作一盘围棋,每个论题都相当于一次落子,其最后结果是哲学问题的最终解决;了解棋理的人将看到每一步棋都是必然的。
这盘棋的关键在起手处建立的大模样,这就是前12个命题。
一开篇的第一句话极易被错过——“世界就是所有确实如此的情况。
”(1①)这里首先给出了一个关于总体的概念。
但不止于此,这句话还说了什么,要取决于我们如何翻译从句“wasderFallist”。
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实际情况”,进而翻译成“事实”,但这就错过了这样一个关键之处:当世界最初给出时,并不确切地作为事实的总体给出。
如果把世界当成事实的总体给出,我们得到的要么是定义,要么是关于世界的描述,但我们需要的却是一个为何要把世界分解为事实而不是物的论证。
1.1表明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论证。
维特根斯坦强调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物的总和。
”(1.1)为了得到这样一个论证,我把1中的那个从句翻译成“确实如此的情况”,这样,世界就作为确定性的总体给出。
现在看看这里的论证。
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解释:“世界并不由物的列举以及关于这些物的事实所构成(就像是一场表演的节目单一样)……世界是什么,这是由描述,而不是由对象的列举所确定”(Wittgenstein,1980,§112)。
对于这个解释,韩林合和奥斯特罗夫(M.B.Ostrow)的理解都不令人满意:韩林合完全漏掉了引文前半部分(韩林合,第36页);奥斯特罗夫则没有充分注意“以及关于这些物的事实”这一段(Ostrow,p.23)。
奥斯特罗夫给出的说明是这样的:假定我们的列举中包含两个物a和b,以及一个关系R,这个列举既相容于包含aRb 的世界,又相容于包含bRa的世界,因而无法确定地给出一个世界。
如果维特根斯坦的理由确实是上面引文中所说的,那么即使在包含了a、b、R的列表中加进了aRb,也不足以确定这个世界。
这正是要害之处。
1.1中说的是,世界不仅不是物的总和,而且,不能是事实和物的总和。
现在可以给出论证。
不难看出,即使在关于世界的列表有a、b、R,以及aRb,我们仍然需要表明,单独列出的a和b构成了事实aRb,因此我们需要新的关系。
假定新的关系是C,于是又要把aC(aRb)、bC(aRb)加入列表,如此构成无穷后退。
也许我们会说,既然列表中的“aRb”已经表明了它是由a和b构成的,我们就不需要新的关系C来表明这一点。
但在问题的这个阶段,需要确定的是什么东西确定地存在,也就是说,需要确定的是实体。
如果a和aRb都是实体,那么它们是作为相互独立的东西给出的,因而需要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个论证可以推广得到两个结论:其一,在一个关于世界的列表中,构成列表的各项间不能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则进入无穷后退。
其二,如果说世界上存在不与任何东西建立关系的物是荒谬的,那么关于世界的列表中就不能有物。
仅当这两个结论同时成立,1.1、1.2、1.21才能成立。
因此,我认为维特根斯坦在写作《逻辑哲学论》时,确实是以我给出的论证为基础的。
还可以构造另外一个无穷后退论证,以表明上述论证的抽象结构。
这个论证与布莱德雷著名的关系非实在性论证(cf.Sprigge,p.378)是一致的。
假定一个整体由一些元素组成,设这个由a和b组成的整体写成aRb,可以证明这个整体不能还原成关于其构成要素的任何枚举集合。
显然,集合[a,b]不能满足要求。
如果在集合中加入关系R,那么得到的枚举集[a,b,R]也不能满足要求,因为我们需要新的东西来使这三者结合起来,如此进入无穷后退。
如果把R理解成单独依赖于a或b的东西,这不足以表明a和b结合了起来。
而如果把R理解成依赖于a和b的统一体的东西,那么这就已经假定了a和b的结合。
第二个论证不仅可以得到与第一个论证同样的推广结论,还可以得到“事实不能还原成物的枚举”这样一个结论;从而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即使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而事实是由物构成的,世界也不能由物构成。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即使把“世界由事实构成”理解成一种还原,“事实由物构成”也不能是还原性的,因而这里的构成关系是不可传递的。
不仅如此,第二个论证也保证了复合物与简单物的区别,以及命题与名称的区别。
这两对区别中的前一个都不能还原成后一个的枚举,因而是一种范畴上的区别。
上述第一个论证是第二个论证的特例。
这是因为,在第一个论证中,随着新关系的加入,加入了新的事实,而第二个论证直接针对加入新关系所引起的后退。
罗素是从关系理论入手建立自己的分析立场的(参见罗素,第5章),维特根斯坦肯定从他那里了解到了这个论证。
事实上,《逻辑哲学论》中多次提到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
维特根斯坦甚至在命题4.1251中表示自己已经解决了关于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问题。
如果我后面的解释站得住脚的话,那么《逻辑哲学论》的起点可以看成是对第二个论证的一种发展。
因此,我把这个论证称为《逻辑哲学论》的主论证(themasterargument)。
命题1.11有点令人困惑,它说:“世界就是由事实以及这些就是一切事实这个情况决定的。
”这里实际上提到了两类事实:一类是组成世界的诸事实,一类是由这样一个事实单独构成的:除了第一类事实,没有其它事实。
有第二类事实挡在这里,我们无法进到命题1.2,即“世界分解为事实”。
因此肯定有刻画第二类事实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已经在1.12和1.13这两个命题中给出了。
1.12说,“事实的总和既决定一切发生的东西,又决定一切未发生的东西”,而1.13又接着说:“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因此,一切发生的东西和一切未发生的东西就决定了逻辑空间,事实位于这个逻辑空间中;这个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才是分解世界得到的事实。
第二类事实应当与逻辑空间相联系。
如果这里有一种分解,那么必定是一种特定的分解,而不是罗素得到外在关系的那种分解。
为弄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分解,我们先看看事态(Sachverhalt)如何分解成客体。
命题2.01第一次提到客体:“事态就是各客体(事物,物)的结合。
”这当然不是说,给出了各个客体,把这些客体结合到一起,就得到了事态。
这样说就相当于说客体先于事态,而说事态是客体的结合,就等于说事态可以还原成客体。
主论证表明这是不可能的。
维特根斯坦的策略正好相反,用构成事态的可能性来定义客体。
对于客体来说,“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事态的构成部分”(2.011),而这就意味着,“正如我们不能在空间之外思考空间客体,或在时间之外思考时间客体一样,我们也不能在与其他客体联系的可能性之外来思考任何客体”(2.0121)。
撇开主论证单独看2.011和2.0121,其中提到的可能性是贫乏的——两个东西确实结合在一起,这本身就表明在这两个东西中有结合的可能性。
但结合主论证就会看到,这里的两个东西(客体)不可能事先给出,因此,不是两个东西的结合保证了结合的可能性,而是第三个东西(事态)的存在保证了结合的可能性,而这种结合的可能性使我们说有两个东西存在。
按这条思路就不能说,正是因为这里有两个东西结合的可能性,把两者分解开才是可能的;而应当说,正是分解表明了使两个东西结合的可能性是什么。
但是,命题2.012中说:“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物能在事态中出现,则在物中就应该已经预决了这种事态的可能性”,而这不就意味着,如果没有客体结合的可能性,就没有事态吗?的确如此,但这是一个关于如何运用可能性这个概念的提示,而不是一个关于可能性是什么的阐明。
2.0121中解释说,“逻辑处理所有可能性,而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因此2.012这个命题所说的是,逻辑的主题就是可能性,而没有进一步说可能性是什么。
可能性是什么,这一点包含在引入概念的顺序中,从而包含在各命题的衔接方式中。
只要找到了这种衔接方式所需要的论证,事情就清楚了。
2.0121和2.013关于空间的提示使我们可以带着新的理解回到1.13所提到的逻辑空间概念。
2.013说,每一物可以说都在可能的事态的空间中,而2.0131则补充说这个空间是无限的。
显然,这里提到的空间就是逻辑空间,就是由构成事态的可能性所确定的空间。
说其是空间,应当是一种数学式的表达,对此这里不做讨论。
问题的关键是,如果可能性是通过对一个整体进行分解确定的,那么逻辑空间也是如此。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决1.11产生的困惑了。
第二类事实表明世界的整体性或说总体性,它规定并体现为对该整体进行分解得到的可能性。
因此这类事实规定了对世界的分解就是通过把事实的总体分解成诸事实,使这些事实分享同样的可能性,即构成世界的可能性。
1.12紧接着就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可能性,即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
存在就是在世界中,不存在则否。
但是,这种可能性不能作为事实间的关系来理解,对世界的分解必须单独地为每个分解后的部分赋予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
由此得到1.21。
正如对事态进行分解后得到客体,即具有构成事态的可能性的东西一样,对世界进行分解后得到事态,即具有构成世界的可能性的东西,具有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的东西。
由以上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到,不仅事态与客体的区分是必然的,而且事态与事实的区分也是必然的。
虽然在世界分解为诸事实之后,这些事实间没有关系,但事态表明这些事实是从同一个世界中分解出来的;事态所具有的可能性,即存在与不存在的可能性,就来自于这种分解。
与之对应,相对于事态而言,客体也对应着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也来自于分解——对事态的分解。
建立这两对区分的是维特根斯坦独特的分解概念,我们不妨称其为“维特根斯坦式分析”。
前面提示过,维特根斯坦式分析不同于罗素式分析。
罗素式分析的核心思想是承认外在关系存在,即承认构成整体的部分要先于整体,因而整体可以通过在诸部分之间建立关系得到,由此得到一种还原式分析。
有趣的是,虽然罗素建立这种分析始于与布莱德雷的对话,但由此建立的东西却并不能应对布莱德雷的论证。
类型论似乎提供了一条思路,它允许个体的存在与关系的存在并不处在同一层次上,因而不能在说个体存在的意义上说关系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