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
河南省博爱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博爱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0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04b5c7998fcc22bcd10d56.png)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2.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游记,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2. 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宋史&8226;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3、今日褒禅山概况从慧空禅院遗址东行二三里,就到达前洞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涌出,常年不绝……洞口石壁上雕琢诗文甚多,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多数辨别不清……由于褒禅山地处偏僻山区,现代人身临其境者极少,故对王文中个别词句感到费解,不足为怪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一句中的“其”字,是指山,还是指洞?泉水是从洞的一旁流出,还是从洞口的两边流出的呢?记游的人在何处题字呢?注家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这句中的“其”是指前洞,洞下有一块平坦的土地,山泉从洞的一侧涌出,记游者把姓名或诗文题在洞口石壁上由前洞出来,上山,翻过一座小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去,黑洞洞的确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洞穴蜿蜒曲折,到现在还没有人探得它究竟延伸到何处【学习过程】一、基础测评1.解释加点的词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有碑仆道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好游者亦不能穷也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不出,火且尽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火尚足以明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其孰能讥之乎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二、品读感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三、文本探究1.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写,这是文章的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层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层第三部分2、研读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一段,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3、研读第二段先点名诵读第2段,然后齐读,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巩固练习】按原文填空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尽吾志也,( ),( ),()?此余之所得也!【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一、二【拓展阅读】王安石轶事之一:明月与黄犬王安石做了宰相后,在政务闲暇时,常常翻阅各地送来的诗文有一天,他看到广东有个秀才写的诗:“彩蝶双起舞,蝉虫树上鸣。
《游褒禅山记》学案 颜昌容含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颜昌容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6a04ed524de518964b7dba.png)
第十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①细读文本,培养初步的文言语感。
②在与文本对话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③借鉴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求索精神和“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2.高考考点:①理解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②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自主收获】一.认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作为新党领袖,两度为相,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力主变法。
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遭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和创作。
封舒国公、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二.了解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三、文体常识————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24478f376baf1ffd4fada5.png)
12 游褒禅山记 2 八中郝晶晶《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巩义八中张晓玉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技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情感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法学法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王安石(1021--1086) ,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
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2.读准下列字音:褒________庐________窈________怠________圭________父________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预习梳理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精品学案《游褒禅山记》1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版含答.doc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精品学案《游褒禅山记》1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版含答.doc](https://img.taocdn.com/s3/m/75b878e83186bceb19e8bbb9.png)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句读,疏通文意。
2、自主合作学习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特殊句的翻译。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心,分清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学习内容】一、课前新知预习:1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字。
见《阳光课堂》P452了解作者情况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北宋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
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3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这些记有哪些特点?二、学生朗读课文课,自主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一)给三个长句划分停顿并正音(《阳光课堂》P45):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5.无物以相()之6.何可胜()道也哉(二).掌握下列句中加框的字的意义:1.)))))2.)))()))))(三)、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阳光课堂》P45):(四)、解决疑难句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三、整体感知1、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2、作者发了哪些议论?3、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后一点呢?4、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课文探究】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
![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dd48ca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f.png)
10 2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预习案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⑵此余之所得也〔得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4〕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5〕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3.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4〕于是: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5〕至于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4. ①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②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深:a——n。
深度。
穷:a—- v。
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v-—n。
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v--n。
第13课 游褒禅山记 学案(含答案)
![第13课 游褒禅山记 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a536b4ddccda38366baf5f.png)
第13课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第13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封舒国公,故又称“舒王”。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熙宁变法的领导者。
列宁称他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任签书淮南判官,后历任鄞县今属浙江宁波知县.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
至和元年1054回京,任群牧判官。
两年后知常州。
后改任江东提点刑狱。
嘉祐四年1059被召回京,不久伴北使返回辽国,归来后历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
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新法,次年拜相。
这次变法试图改革财政政策.官僚机构.科举制度等,以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
改革遭到反对者的攻击,王安石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相位,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
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
元祐元年1086,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重新执政,废除新法的大部分措施,王安石在抑郁中逝世。
王安石一生怀有极大的政治抱负,他领导的熙宁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是宋代历史上意义深远的一次改革。
作为一位政治家,他视文章为“治教政令”与祖择之书,但将文辞喻为“刻镂绘画”,认为文章当“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上人书,可见他并不排斥文章具有文学性。
其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在议论文上,文章思想深刻,常含有与众不同的见解,逻辑性很强。
风格简劲拗折,不枝不蔓。
其诗多用典故,晚年作品尤臻佳境,世称“荆公体”。
有临川先生文集。
1古人称呼1古代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号.谥号等,当古人行文中对以上几项谦称时,一般说来,先称官名,次地名,后称姓名.字号。
若先称字,再姓名,往往表敬。
游褒禅山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是按地名.姓名.字排列称呼的。
2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做“某”,或在“某”前冠姓,以后誊写时才将姓名写出。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学案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11d42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3.png)
《游褒禅山记》学案答案第一自然段1.词类活用(1)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3)谬(盖音谬也):名作形,错误。
2.特殊句式(1)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省略句有碑仆(于)道而卒葬(于)之(3)介词结构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第二自然段1.词类活用(4)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5)上:名词作动词,向上走。
(6)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7)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8)见:动词作名词,指见到的景象。
(9)至:动词作名词,到的人。
(10)极:形作动,尽情享受。
(11)穷:形作动,到尽头。
第三自然段1.词类活用(12)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2.特殊句式省略句:(1)不随(之)以止也(不跟随别人而中止)(2)而又不随(之)以怠(而且又不跟随别人而懈怠)(3)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但是力量足够用来到达却没有到达)判断句:此余之所得也!第四自然段1.词类活用(13)谬: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14)名:指识其本名,名词用作动词。
2.特殊句式省略句: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译文:又因此感叹那些古代书籍的失传三、“其”的用法请将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进行归类,然后将序号填入表内。
①距其院东五里②其文漫灭③既其出④则其至又加少矣⑤其下平旷词性作用例句序号代词指示①代人、事、物②⑤⑦⑧副词表反问⑥助词无义③④五、翻译句子(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 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992d300722192e4536f6a3.png)
《游褒禅山记》学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庐冢.有洞窈.然有碑仆.道始舍.于其址无物以相.之长乐王回深父.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 始舍.于其址2. 名.之曰褒禅而莫能名.者3.有碑仆.道4.其文漫灭..5.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7有怠.而欲出者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9.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10.火尚足以明.也11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2.则或咎.其欲出者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6.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7.至于....而无物以相.之18.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幽暗昏惑19.不出,火且.尽20.既.其出三、“其”在文中有二十多处,请指出它的意义。
1、既其.出其: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4、则或咎其.欲出者其: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其一犬坐于前7、其.孰能讥之乎? 8、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9、其皆出于此乎? 10、其如是,孰能御之?11、其可怪也欤?四、一词多义:有碑仆道 ( ) 《游褒禅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过秦论》何可胜道也哉( ) 《游褒禅山记》道策之不以其道( ) 《马说》道芷阳间行( ) 《鸿门宴》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 ) 《管子·禁藏》唯王使人道送我( ) 《汉书·张骞传》而中道崩殂( ) 《出师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六国论》吴广以为然.( ) 《陈涉世家》然有穴窈然.( ) 《游褒禅山记》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游褒禅山记》后人为人君者不然.(. ) 《原君》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游褒禅山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师说》乃良乃.入,具告沛公( ) 《鸿门宴》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 《触龙说赵太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示儿》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游褒禅山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文文.过饰非( ) 《史通·惑经》越人断发文.身( ) 《庄子·逍遥游》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六国论》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 《赤壁之战》盖盖.其又深( ) 《游褒禅山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 《谏太宗十思疏》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屈原列传》1.于是予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b555d5f90f76c661371a83.png)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篇一:十、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class=txt>《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编写人:黎文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20120816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 能力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 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3. 知识目标:掌握极、观、求、其“道”、“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2. 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4、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加粗字正音: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及意义: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鲁人版《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
![鲁人版《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d87cf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2.png)
鲁人版《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反复品读,体悟本文阐释的道理。
3.背诵全文【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自测】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作者名片”“背景资料”,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
要求:(1)初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
(2)再读文本,揣摩语气,读出感情。
3.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基础梳理部分。
4整体感知:分层并概括大意【自研自悟】1.第一、二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山之___、山之______、山之______。
2.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第二段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自练自提】背诵前两段第二课时【自学自测】继续研读3-4段并背诵。
【自研自悟】1.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2.尽吾志与深思而慎取这两个观点彼此有什么联系?【自练自提】翻译下列句子(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情景默写:(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十、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
![十、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fa31965ad51f01dc381f187.png)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编写人:黎文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地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地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b5E2R。
. 知识目标:掌握"极"、"观"、"求"、"其"“道”、“所以”等文言词地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地情况;学习判断句地两种形式.【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地思想;【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地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p1Ean。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背诵.【知识链接】.文体介绍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地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地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地感受DXDiT。
. 走进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地改革家”.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地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地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写于岁任舒州通判时.、西岳华(读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地坐落于安徽地华(á)山不同.RTCrp。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地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5PCzV。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给加粗字正音:褒ā禅山华á山庐冢(ǒ)有穴(é)窈(ǎ)然怠(à)咎(ù)好(à)游仆(ū)碑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指出下列句中地词类活用及意义: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④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达地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地景象.jLBHr。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b377a08762caaedd33d467.png)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篇一:《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课前预习】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
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一、生字词:二、通假字:1.1.2.3.4.5.6.7.8.9.10.11.12.心得,收获.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名艰险偏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尽:形→动用尽.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使动使??错,弄错...传:动→名流传的文字名:名→动指识其本名四、古今异义词: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字2.3.4.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非常古:不寻常,不平凡..今:程度副词,很,十分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古: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今:顺承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古:??的原因学者古:研究学问的人今:因果连词,表结果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五、特殊句式:1. 判断句:⑴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⑵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⑷此余之所得也⑸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介宾短语后置句: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⑵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2. 省略句:⑴有碑仆(于)道⑵而余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⑶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⑷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六、一词多义:1. 其:⑴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③指示代词那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⑵语气副词:①推测语气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②反诘语气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③婉商语气还是如:吾其还也.④期望语气一定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⑶助词:无意义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②禁得住,能承受如:沛公不胜杯杓.②胜过、超过如:日出江花红胜火.③优美的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3. 道:⑴道路如:有碑仆道.⑶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⑷说、讲如:何可胜道也哉.⑸取道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课堂探究案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游褒禅山记》学案 颜昌容含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颜昌容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6a04ed524de518964b7dba.png)
第十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①细读文本,培养初步的文言语感。
②在与文本对话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③借鉴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求索精神和“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2.高考考点:①理解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②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自主收获】一.认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作为新党领袖,两度为相,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力主变法。
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遭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和创作。
封舒国公、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二.了解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三、文体常识————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5e766b763231126edb11f6.png)
《游褒禅山记》学案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禅chán山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然怠dài 咎jiù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之胜shēng道慎shèn取深父fǔ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
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洞→后洞。
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也)距其(它的)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判断句),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山南水北)名(命名,名作动)之(它)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
一、认识作者:王安石字_介甫,_北宋__时__临川_人,著名的_政治_家和_文学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临川先生文集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自主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一)、停顿: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注音。
1、庐冢.(zhǒng ) 2、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
3、盖音谬.(miù)也
4、有穴窈.(yǎo)然
5、则或咎.(jiù)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g)之
7、何可胜.(shēng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fǔ)
(三)释意:以:1、因为,介词 2、因为,介词 3、向,介词 4、相当于“而”,表修饰。
5、来,表目的的连词
6、相当于“而”,表并列的连词
7、来,表目的的连词
8、“以之”的省略,因此。
于:1、在,介词 2、在,介词 3、对,介词 4、对于,介词 5、比,介词6、向,介词 7、表被动其:1、它的,代词,代华山 2、那,代词 3、那个,代词 4、它,代词 5、它的,代词,代碑6、它的,代词,代华山 7、那个洞,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 8、那些,代“好游者”
9、“其进”的“其”指代“入之愈深”;“其见”的“其”指“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10、它的,代后洞 11、那,代后洞 12、他们,指古人,代词 13、句中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14、那些,代“欲出者” 15、自己,代词 16、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17、古书,代词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
2、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3、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
4、全文六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
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是记游的结尾。
第一课时一、研读第一段(一)、1、名→动,筑舍定居。
2、名→动,命名,起名。
3、名→状,往东
4、在,介词阳,山南水北
(二)总结句式特点:判断句。
文中还有判断句:①此余之所得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理解第一段之后填空
1、山之_名__、山之寺___、山之_洞__、山之__碑_。
2、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二、研习第二段(一)1、名→状,从旁边 2、幽深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 3、形→名,深度
4、形→动,到尽头
5、“而”,表修饰
6、动→名,见到的景象
7、十分之一
8、动→名,到达的人 / 更 9、形→动,照明。
10、有人 / 责怪,埋怨
(二) 1、a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b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c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之深
d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翻译:1、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2、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
四、课堂练习:1、B。
解析:A、父fǔ C、相xiàng D、冢zhǒng 2、C。
解析:第一个“其”译为“难道”,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
3、C。
C项意为说明。
其余为命名。
4、A(A项中者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其余B、C、D项中三者都译为“……的人”。
)5、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三段(一)对于/这件事 2、心得,收获,名词 3、因为 / 并且,连词 4、而且,表并列,连词 5、观察,动词 6、不平常 / 景观,名词 7、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8、到达 / 帮助9、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10、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11、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二)1、不随(之)以止也。
省略句 2、判断句
(三)1、有志、有力、有物。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2 第三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照应第二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第三段: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照应第二段: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要有志、尽志
二、研习第四段(一) 1、因为 2、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3、没有人 / 名→动,说明
4、尽,完 / 说,动词
5、……的原因求学的人
(二)1、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 2、判断句
(三)1、第四段: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第一段: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
2、观点: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也。
由“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而至“音谬”;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得出观点。
三、翻译:1、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
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2、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四、课堂练习:1、D胜:尽 2、C 用在主谓之间。
解析:A、B 都是结构助词“的”,D代词,指洞。
3、C 其他都是判断句。
4、D 深父,是王回的字。
5、D(属于“无中生有”)
五、课堂小结1、(略)2、填空:本文把___游山___和__治学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游山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尽吾志 ______”和“_____深思慎取___ ”的道理。
3、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六、课后练习:1、B(应这样停顿: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B。
A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C项非常古义指不寻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D项至于古义指到达,到。
今义连词,引起另一话题。
3、A.。
解析:①④意为“在”;②③⑤意为“对于”;⑥⑩意为“比”;⑦11意为“被”;
⑧意为“向”;⑨第一“于”意为“从”第二个“于”意为“比”;12意为“给”。
4、D。
解析:③表反问语气副词“难道”;⑤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⑦表委婉商量的语气副词“还是”。
5、B。
①舍,名词活用作动词。
筑舍定居。
②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③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
④险远,形容词作名词;⑤来,使动用法,使……来。
⑥厌,形容词,满足。
⑦乏困,形容词作名词。
⑧谬,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弄错。
⑨名,名词活用作动词,说明白。
⑩师,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6、B,均为“收获”。
解析:A、前者为“景象”,后者是“观察”;C、前者是“因为”,后者相当于“而”;D、前者是“到”,后者是“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
7、C(这里讲的是没有“志”而仅有力与物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