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

一、认识作者:王安石字_介甫,_北宋__时__临川_人,著名的_政治_家和_文学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临川先生文集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自主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一)、停顿: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注音。1、庐冢.(zhǒng ) 2、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

3、盖音谬.(miù)也

4、有穴窈.(yǎo)然

5、则或咎.(jiù)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g)之

7、何可胜.(shēng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fǔ)

(三)释意:以:1、因为,介词 2、因为,介词 3、向,介词 4、相当于“而”,表修饰。

5、来,表目的的连词

6、相当于“而”,表并列的连词

7、来,表目的的连词

8、“以之”的省略,因此。于:1、在,介词 2、在,介词 3、对,介词 4、对于,介词 5、比,介词6、向,介词 7、表被动其:1、它的,代词,代华山 2、那,代词 3、那个,代词 4、它,代词 5、它的,代词,代碑6、它的,代词,代华山 7、那个洞,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 8、那些,代“好游者”

9、“其进”的“其”指代“入之愈深”;“其见”的“其”指“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10、它的,代后洞 11、那,代后洞 12、他们,指古人,代词 13、句中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14、那些,代“欲出者” 15、自己,代词 16、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17、古书,代词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2、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3、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4、全文六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是记游的结尾。

第一课时一、研读第一段(一)、1、名→动,筑舍定居。 2、名→动,命名,起名。

3、名→状,往东

4、在,介词阳,山南水北

(二)总结句式特点:判断句。文中还有判断句:①此余之所得也。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三)理解第一段之后填空

1、山之_名__、山之寺___、山之_洞__、山之__碑_。

2、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二、研习第二段(一)1、名→状,从旁边 2、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3、形→名,深度

4、形→动,到尽头

5、“而”,表修饰

6、动→名,见到的景象

7、十分之一

8、动→名,到达的人 / 更 9、形→动,照明。 10、有人 / 责怪,埋怨

(二) 1、a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b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c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之深

d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翻译:1、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2、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

四、课堂练习:1、B。解析:A、父fǔ C、相xiàng D、冢zhǒng 2、C。解析:第一个“其”译为“难道”,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 3、C。C项意为说明。其余为命名。4、A(A项中者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其余B、C、D项中三者都译为“……的人”。)5、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三段(一)对于/这件事 2、心得,收获,名词 3、因为 / 并且,连词 4、而且,表并列,连词 5、观察,动词 6、不平常 / 景观,名词 7、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8、到达 / 帮助9、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10、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11、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二)1、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2、判断句

(三)1、有志、有力、有物。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2 第三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照应第二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第三段: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照应第二段: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结论:要有志、尽志

二、研习第四段(一) 1、因为 2、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3、没有人 / 名→动,说明

4、尽,完 / 说,动词

5、……的原因求学的人

(二)1、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2、判断句

(三)1、第四段: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第一段: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结论:要深思而慎取

2、观点: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也。由“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而至“音谬”;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得出观点。

三、翻译:1、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2、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四、课堂练习:1、D胜:尽 2、C 用在主谓之间。解析:A、B 都是结构助词“的”,D代词,指洞。

3、C 其他都是判断句。

4、D 深父,是王回的字。

5、D(属于“无中生有”)

五、课堂小结1、(略)2、填空:本文把___游山___和__治学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游山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尽吾志 ______”和“_____深思慎取___ ”的道理。

3、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六、课后练习:1、B(应这样停顿: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B。A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C项非常古义指不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D项至于古义指到达,到。今义连词,引起另一话题。3、A.。解析:①④意为“在”;②③⑤意为“对于”;⑥⑩意为“比”;⑦11意为“被”;

⑧意为“向”;⑨第一“于”意为“从”第二个“于”意为“比”;12意为“给”。 4、D。解析:③表反问语气副词“难道”;⑤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⑦表委婉商量的语气副词“还是”。 5、B。①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②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③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④险远,形容词作名词;⑤来,使动用法,使……来。⑥厌,形容词,满足。⑦乏困,形容词作名词。⑧谬,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弄错。⑨名,名词活用作动词,说明白。⑩师,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B,均为“收获”。解析:A、前者为“景象”,后者是“观察”;C、前者是“因为”,后者相当于“而”;D、前者是“到”,后者是“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 7、C(这里讲的是没有“志”而仅有力与物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