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当代教育科学!""#年第$期

%&’()&(’的兴起不仅影响着计算机行业的方方面面,而且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也与日俱增,特别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远。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这句话固然有夸大网络功能和嫌疑,但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并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切身体会到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整个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深刻变革,并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对教育目标的影响

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强调!*世纪网络时代的学生应该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使他们能够对国际事务和外国的社会、文化有所了解,并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合作共事。例如,日本在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明确提出,!*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能够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为基点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具有能同异国文化疏通思想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国际礼仪、知识和教养;三是在国际社会中能对本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作出有说服力的介绍的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逐步普遍化,“无国界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国际性将会使得我们每一个网民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人”,通过网络与他国人民进行交往乃至科研合作将是一项基本的技能。因而,为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趋势,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人才教育目标作相应的调整。

#"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将逐渐成为生产活动、经济和社会生活离不开的要素,这就使得人类的各种活动都较强地依赖于信息技术。而作为传统教育三大基石和主要内容的阅读、写作和计算却因为其载体的限制远远不能够满足当代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为了使人们具备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获得、利用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使用以计算机和各种通讯设备为主体的先进工具的能力,我们必须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中加入信息技术在该领域地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工具获得该课程有关知识的内容等。

$"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型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步入社会后,要经历一段较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的适应过程。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全方位的开发的信息社会,社会的开放性决定了为现代化服务的教育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不断的与社会的其他其方面发生联系,以完善和优化自身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它还必须不断地拓宽其他服务领域,加强其教育活动和非教育活动的融合,并在借鉴和渗透中不断向前发展。而且,作为信息技术时代两大重要杠杆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技术,也使交互式远程教育成为可能。这有利于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系统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既节约了教育资源,又充分扩展了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正如《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教授所指出的:“在数字化世界里,距离的意义越来越小。事实上,互联网的使用者完全忘记了距离这回事。”

%"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中,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师、教材与学生是分立的,呈三足鼎立的态势,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而在网络时代的教学中,出现了教师、教学内容或教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教材,、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方法以及学生等多种因素,教师有时与教材合二为一,有时与教材分立,以物态的方式出现,在互联网上,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均以网络版的形态出现,甚至出现了“电子教师”。这样,由于受教育者可以向教师学习知识,也可以向知识数据库、专家系统学习,受教育者接受知识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大,他们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因此教师概念和地位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教师已经由“讲台上的圣人”——向学生灌输必须了解的知识,转变到在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和创造时给予帮助的“凡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学习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品德的培养,关注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对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平台所开展的教育科学研究为我们在具体科学问题上的解决提供了许多快捷、便利的途径和方法。网络技术平台虽然继承了传统的文献检索法、教育调查法、分析综合方法等等,但却有着本质的创新。以文献检索法为例,如果我们运用传统的文献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而我们如果在网络的电子资料库中运用超文本阅读的检索方式,则需要几分钟乃至几秒钟的时间-

再以我们经常运用的问卷调查为例,一项较大的问卷调查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不说,通常被调查者往往由于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而很难使你调查到你所需要的内容。但是,由于网络平台的可匿名性,被调查者往往可以放心的、较为真实地呈现你的问卷所要调查的主题;你只需要用鼠标轻轻一点,你的问卷就会同时到达几千、几万个被调查者的信箱中,既节省又快捷。这样看来,如果说科研方法包括着目的、知识、程序、规划等基本要素,那么网络信息技术与原有方法的相异之处在于:科学研究的目的没有改变,但是在运用这些方法所需要的基本程序发生了变化,甚至使用这些方法的许多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肯定的是,网络信息技术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原有研究方法解决不了的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并由此推动着整个教育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作者:山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山东省卫生学校外语组,

+责任编辑:江城,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闵宪鲁林静

教育广角

..

//

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探析

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探析 1、概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简称”中央电大”,其是教育部直属的,运用广播、电视、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课件和网络等多种媒体,面向全国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中央电大是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高校之一。 广播电视大学是分层教学,各级电大教师教学职责不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也有所不同,但各级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组合成庞大的教学系统。中央电大教师是指导型教师,省级电大教师是服务型教师,分校电大教师是执行型教师。分校电大教师根据本省级电大提供的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和网络资源,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开展基于网络资源和各种媒体教材的不同类型学习方式。 2、多媒体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 2.1 课堂面授方式 由于课程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课程的知识主体内容全部都在网上有具体的学习进度安排,每一周都有对应的学习建议,学习目标,学习辅导,对应章节的流媒体视频,形成性作业。这类的课程安排面授课时比较少,作为课程的导学教师,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面授课程中以书本大纲作为依据,详细的讲授课程及重难点。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实践,在这样的课程教学中,我把面授课程的环节用来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如何完成平时的行考作业,并对学生在网络平台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具体如下; 在第一次面授课主要的内容:介绍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学习方式、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是介绍各种网络平台的使用的方法。指导学生完成石景山电大平台和北京电大平台的选课过程,引导学生查看课程的基本文件:课程大纲,实施细则,考核方式等;根据本学期面授教学计划与网络课程的学习计划,合理制定本学期的整体教学进度,让学生可以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指导学生查看不同平台的资料,可以正常观看流媒体视频教学文件。课程最终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入平台进行学习,区分不同平台的功能和提供的参考资料,清楚课程行考作业完成的方式和时间,知道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对课程的学习时间有明确的概念。 中间的面授课程主要内容:督促检查学生上网学习的进度情况,对课程对应的章节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授,结合讲授的课程知识点指导学生完成本周课程对应的行考作业。 最后一次面授课程主要内容:检查学生行考作业的完成情况,对整个课程章节知识点进行串讲,针对考试进行复习指导。 2.2 流媒体网络视频

小学生传统文化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放眼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聚焦教育现状——课程设臵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支离破碎、一知半解~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化、机械化~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严重缺失~促使我们提出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研究以培养“融汇东方智慧的现代中国人”为宗旨~立足于“用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少年儿童社会美德和高尚品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为目标~通过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使小学生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质、人格锻造等方面得到提高。该课题自06年申报省“十一五”研究课题至今~已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操作性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对前阶段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一、前期主要工作 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07年3月开题会后~学校组建了三级课题组~校长任课题组长~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稳定性~以及课题实施的计划性。下设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三个子课题~方法途径组又设教育活动、教学实践和环境建设等三级课题。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确保了课题实验的高效运行。 ,一,筛选了适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和学习研讨~使实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感和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题目: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姓名(学号):王雁(120307Z147) 院(系)、专业、年级、班级:外国语学院2010级商务英语 (职师) 指导老师: 提交日期:2012年11月25日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阐述了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一方面,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的是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另一方面,在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大学生很难有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一方面,日益商品经济化的今天,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更注重的是快捷的实用性,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致使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误区,有些高校虽然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大多是照本宣科,这使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发挥主动性,加之有些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理论水平不高,且没有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片面地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内化,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者,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学生对待相关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很多大学生认为传统文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要素的变化 与一般教学过程相比,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了自己新的特点: 1 、教育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2、教育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信息的表现方式多样化,传递途径立体化。在信息表现方式上,可以用文本、图形、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在信息传递上,由过去印刷物的平面传递,到现在的通讯卫星、地面微波通信、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立体化信息传递通道。 3、现代教育媒体 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4、学习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习者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讲授,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这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索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育信息资源的变化 1、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反映教学内容 2、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 可以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工具进行交流,构成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3、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可以超出了课堂和学校相对较小范围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陆宏冯学斌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为迅猛,形成“知识爆炸”。这也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学生学习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把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那么,如何使学生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式呢?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以外,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知识。 信息社会中,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电子教育传播媒体被开发和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这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遇。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将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小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化认识程度,以及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形式 利用做义工的机会,向来参加培训的小学教师和学生们进行问答,并向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及意见的征集。 三.调查时间 2013年8月10日——2013年8月20日 四.调查地点 传统文化——“伏羲班”培训地点 五.调查对象 小学老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士 六.调查内容 1.当代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兴趣也比较淡薄。 由于认识的模糊,很多小学生被问及传统文化是哪些内容时,他们只认为是古诗词,文言文等,还有一小部分能提出服饰、器皿、建筑、书法、武术等。他们也认为,只要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是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只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 面对很多古代经典典籍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往往不能够得以体会。当被问及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是,他们几乎都告诉我,是为了考试,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告诉我,是因为比较感兴趣才去学习的。 2.学校里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授和传播方式很单一。 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古代优秀著作的文章,但教材只是将所谓的孔孟之道,优秀精神放在语文书中,由语文老师上课解说,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内涵造成疏忽,只是注重文言文,古诗词的本身,只看考点而没有拓宽,对传统文化缺少介绍,缺乏新意的方式去学习,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询问,我也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背起来也不易,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出来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的有趣的事物他们也没有体会到,就以为如此,他们才会越来越排斥,觉得越来越无趣。 3.有一小部分家长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会多多少少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学习传统文化,但是大部分家长都没能意识到。 家庭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时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果父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都不够深,那么孩子的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会比较匮乏。 4.许多老师都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表示,即使自己重视,但是由于教学的进程压力,不得不按部就班的上课。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多元化教学,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老师的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发表时间:2009-07-22T10:43:50.170Z 来源:《新华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贾江洚[导读]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目前,许多地方的信息技术课都已经正常开展起来了,但还只是有机无网,或有网却不通。【摘要】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实施教学,一味地禁止上网绝不是办法,采取各种有效方式的结合,才能让我们职中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上好网,用好网。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目前,许多地方的信息技术课都已经正常开展起来了,但还只是有机无网,或有网却不通。如果离开了网络,如今的信息技术课能否继续开展下去?有人认为。网络不是信息技术课的全部内容,信息技术课也不是必须靠网络来支撑的。网络只是丰富教学的内容,增强教学的效果。如果没有Internet网,可以建一个局域网,搭建自己的服务器和网站,也可实现基本的网络应用。如果局域网也得不到,可设法找些软件,在单机中模拟一个。至于资源,可以找一些素材复制到学生机中,师生用起来都很方便。可是离开网络的课还是不是信息技术课呢?对于那些最肤浅的开关机、打字、画画之类的都只能算是认识计算机。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认识计算机而去学习的,而是利用计算机、通过计算机来解决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碰到的疑难杂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在中学,作为目前的基础阶段的基础学科,去谈“如何在没有网络资源的前提下去开展信息技术课”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归纳一下,那么具体如何改变当前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中的这些尴尬现状呢?目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应该在需要上网时才开网络,一般情况下不开网络;有资格上网才开网络,否则不开网络比如在讲到网页制作的时候,教师限定时间让学生上网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一些素材。这时教师打开网络,超过一定时间,或者说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找好素材时就暂时隔绝网络。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学生利用上网时间做其他与教学无关的事实时,在警告无效或超过一定次数的情况下,即可视为该生自动放弃上网资格,由教师通过技术手段让学生暂时下网。2禁止随意上网的方法虽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滥用网络资源但是对于课程教学而言,却不能很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这从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作品的质量可以清楚地看出。所以,我们可以实行有条件的禁止,有限制的上网,即用技术的手段控制学生上网的内容、上网的范围。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相关的代理软件来实现。即:使每个机房都成一个局域网,在教师机上安装代理服务器软件控制学生机上网,让学生机通过教师机才能连接校园服务器进入Internet。3就是使用好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教学中来教学实践表明,如果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在备课阶段下足了功夫,将一节课的任务设计得虽紧凑但不急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考虑到学生的正常接受能力。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自身作品的创作中,一般而言。学生会无暇顾及什么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之类的东西,有的只是抓紧有限的课堂时间上网寻找有用的信息。4上面提到的几个方法似乎都有回避之嫌,都没有直接面对学生利用课堂上的上网时间去做一些无聊之事的事实相关教学研究显示,职中网络德育已经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谋题。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一名串学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努力掌握现代化技术手段。把网络教育工作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在制度上要求学生不玩游戏,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不定期对学生进行上网健康安全德育知识渗透,教会学生在上网过程中碰到不良信息的时候要冷静思考及时报告。如:碰到不健康的网页怎么办,在QQ上聊天随便公布个人信息的害处,等等,模拟网络情景让学生真正面对事情时能镇静自如、合理处理。教师是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知识分子,应该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实施教学,一味的禁止上网绝不是办法,采取各种有效方式的结合,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上好网、用好网。

在中小学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措施

在中小学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措施 一、目前中小学生的道德现状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长期以来,中学阶段教育在应试教育指导下了,在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家长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在学习生活中,多注重智育教育,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多注重成绩单分数,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多注重灌输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而导致许多中学生道德缺失,存在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滋长,缺乏基本爱心,集体主义淡漠,责任感不强,没有正视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协作精神差等不良表现,有的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美好前程毁于一旦。常言道: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1]。中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全面分析新时期中学生道德现状,了解问题形成因素,寻求适合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对中学生道德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1、中小学生道德现状及表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中学生的成长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他们有着乐观向上的生存观、市场经济的头脑、法制观念以及民主意识等特点,勇于抛弃旧意识、旧观念,渴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他们勤奋好学,争取成才,善于分辨真假、善恶和美丑,这些都是中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良好表现。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

当前部分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 (1)基本道德情感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表现出来,令一些中学生产生了对诚信意识的背离,撒谎、作弊、违纪等现象在部分学生中相当普遍。一些学生不愿刻苦学习,却又想表现自己,于是用弄虚作假的手段骗取成绩欺骗老师和家长,以获取名利,不守诚信的现象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能确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评判标准,从而缺失正义,对于不平、不公之事不是据理力争,而是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社会责任意识弱。 (2)日常行为规范缺失 当前,在校的中学生绝大部分社会公德意识是比较好的,认为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但在社会公德的实践中却令人担忧,乱划课桌、粗言秽语、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却要求他人行,这是典型的知行偏离。还有部分学生虚荣心强、攀比成风,分强调自身的物质基础,穿名牌、用名牌、赶新潮、赶时髦、比阔气,甚至为了显阔,不惜欺骗家长和老师来达到自己炫富的目的。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2]。(3)自我中心过于突出 当代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久而久之,将这种“家中我为王”的观念,带进了学校,带进了社会。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强调个人意志,以至于宁可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也要达到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沈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郑州450015) 摘要:当前,在民族文化日益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是:开设通识课程,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师文化素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中国迅速和平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开来,致使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国学知识严重匮乏。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为此,我国高校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使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大学教育必须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现对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做如下阐述: 一、在大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当前,在大学教育中,经济、法律等应用学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大学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孙亚男心理10Q3 20103003058 泉城学院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孙亚男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心理10Q3 山东省济南市250000 摘要:在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引起了从教育教学到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 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信息技术在 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带来了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同时,也正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结构的变革,并将会大大改 变教育的面貌,并且提高教育的质量。因此,认识知识、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对教育发展及其前 景都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变革;关键词4 引言:信息技术已经成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工具。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迅速渗透,成为教育中一个重要内容。为教与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平台和工具,改变了学习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成为推动学生学习效能提高的一股重要力量,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转变了人们在学习方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决定了它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正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拓展了人类的智力,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且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已成为必然趋势。信息技术除了带给人们开放的思想,自由的知识与新颖的方法,也给了教育界在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者角色定位上来了一场巨大变革。 世界正处在一个信息与通信技术大变革的时代。知识与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日益广泛深入地渗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中。知识与信息是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必需。知识与信息对于信息社会,好比鲜血对于人体一样重要。没有知识,没有信息的流通,信息社会就会崩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历史倒退的危机。知识与信息是与信息社会相伴随的信息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信息社会的财富。拥有知识与信息就拥有发展的优势与机会。但是,知识、信息与自然资源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首先,知识与信息具有时效性。知识与信息是不断更新的,今日之拥有并不保证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因此,知识与信息的拥有是一千不断进取的过程。 其次,知识与信息具有共享性,是可以分享和再生产的资源。知识与信息的能量只有在传播与应用的过程中才能释放出来。因此,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是在信息社会中拥有发展的机会和优势的关键所在,而社会的信息技术水平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和衡量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已将“地球村”的假说变为现实。在许多领域中,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已不再是影响获取产品与服务的因素。遥距医疗、遥距教育、遥距购物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遥距模式代表着全球化的遥距经济的诞生。 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展望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与思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此,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就成为当今社会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世界各国都把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在“十五”期间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两条基本途径:其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即信息技术整合教育,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与学中的问题;其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吉林省从2001年起,至2008年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普及信息技术课。这样,探讨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形式、方法就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为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促进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教育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世界各国都把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重大课题来研究。在我国,由于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初步构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众多学校都购置了计算机、装备了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阅览室、开通了校园网等。随着信息技术硬件

环境的不断完善,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就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热点课题,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都是局部的、分散的和经验性的,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立足吉林省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旨在研究发现能够指导全省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形式和方法,促进吉林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1.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在现代教与学的理论指导下,建构实用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探讨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规律的探讨,构建旨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学论体系,创建信息技术教学论学科,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目的在于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 3.从中近期来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必修课,即由选修到必修;但从长远来看,则会由必修到选修;将来一般性的操作技能,学生将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没必要以一种课程的形态出现,复杂性的操作技能可开设选修课,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巩固提高我市素质教育成果,接到自治区关于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的通知后,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进行了调研、并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推进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举措及经验启示。现把调研结果简要总结分析如下:一、调研工作目标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各年级课程设置如下:幼儿园学习《弟子规》,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七年级学习《孟子》(上),八年级学习《孟子》(下),九年级学习《道德经》,高一和中职一年级学习《寿康宝鉴》,高二和中职二年级学习《礼记》,高三学习《周易》等。

(二)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确保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市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学校还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各地各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二、主要举措 (一)营造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氛围。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专刊、网站、网页等阵地。在学校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学校进出口墙面、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传统典故成语、格言警句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教育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值得大家重点关注。文章调查了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并简要分析了问题原因,提出通过“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网络新媒体载体和传统文化特色活动等来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标签:“互联网+”;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措施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且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已成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则集中体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同时,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新概念,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采用当时社会传播最快的流行文化,如春联、门神、戏曲以及小说等进行传播的传统。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就要顺应时代需求,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更新教育内容、变化教育途径等,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通过适合大学生的方式来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二、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 1.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存在缺失 笔者曾经对一个班级的81名学生做过一个关于中国四大名著了解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知道四大名著,也了解一部分内容,但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完整读过原著的不到10%。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水平,细致的刻画和所包含的思想为历代读者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而影视作品很多都是经过改编,保持原著原味的很少。可见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途径存在很大问题。同理而论,不止四大名著,可能还有其他新杂剧、旧传奇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学生仅从观看表达狭隘的影视作品是不能理解和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味的。而且大学生对传统戏剧、曲艺等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2.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认识模糊

谈一谈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以及给您的实际教学带来的变化

谈一谈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以及给您的实际教学带来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的教育教学系统、学校的教育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信息化教学有了质的变化,给我们的实际教学也带来的极大的方便,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师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2、教育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信息的表现方式多样化,传递途径立体化。在信息表现方式上,可以用文本、图形、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在信息传递上,由过去印刷物的平面传递,到现在的通讯卫星、地面微波通信、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立体化信息传递通道。 3、学习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习者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讲授,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这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索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 可以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工具进行交流,构成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同时,在我省进行的校本研修中,我校的研究课题是“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在我校有很好的基础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那么,我们目前在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距离有多远呢?基于此对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具备的要素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目前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从而尽快达到推进本校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步伐的目的。 二、调查的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对象是本校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 1、教师座谈与问卷概况: 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93份,回收问卷93份,有效问卷93份。调查对象是我校中学在职教师,教师问卷调查的内容共分五大类。第一类为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环境调查。第二类为学科课程与信

息技术整合的价值观调查。第三类为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及与学科教学整合设计能力方面的调查。第四类为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方面的调查。第五类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调查。 2、学生座谈概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了解学生对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等方面现状,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样调查了224名学生,调查对象分布在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对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兴趣、认识和态度等。 三、调查的结果与说明 1、学校信息环境建设: 近年来,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基层学校在信息技术的装备上迈开了一大步。仅以我们我校为例,调查显示,教师中有36.6%有家庭自备电脑,学校设立有电子备课室,每个教研组都有一台电脑,供教师使用,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4个,学生平均每10人一台计算机。 目前,校园网络已经开通,电子备课室、教导处等、多媒体教室里的电脑等连通了网络,这对于全校师生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另外,我校教师百分之百参加了各级各类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均已经取得了初级和高级信息技术证书,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软件保障。

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后所带来的新观念对一些教师的陈旧教育观念受到冲击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学生的知识之源。教师的权威更多来自于这样一种感觉:我比学生知道的多。当网络引入教育后,教师忽然一日发现学生知道的比自己多,学生不再依赖自己获得知识,而是可以利用网络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不再相信自己比学生懂的多时,他们接受不了这种巨大反差下的失落,就会感到无比尴尬。很多教师现在都有这种痛苦尴尬的体会:教师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道得比自己多的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此时,作为教师是否应该反思:教师的定义是什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抑或只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是知识吗?是创造性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什么?是师授生学,还是共同学习?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一个新的、比原来丰富的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还是一种全新教育观念的体现?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就会在信息化教育之路上,不仅大力加强各种设备和投入,更须借此契机,从根本上反思校正自己的教育观念,让教育能套上信息化教育的新衣。假如我们如愿以尝,成功地搭上了信息化高速之路,而教育观念去依然故我,那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快地落后下去。 二、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后,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作用也因网络的出现而受到冲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在基于常规媒体运转的学校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垄断者,网络媒体为削弱教师的信息垄断带来了新的机会。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者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即以引导为轴线,以知识传授为内容。就是说:教师的作用在教学活动方面也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授者,二是作为知识的导航者。这第二个部分的作用正是当前流行的教育思想所需要强调的。此时,教师已经不能无视网络媒体的冲击,网络上源源不断的新理念,迫使教师必须有所改变。网络媒体呼唤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比如说,教师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地作为学习的导航者,也作为网络海洋中知识的导航者。 三、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更为高效

学习与理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

学习与理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说明:以下内容是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重点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一、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和宗旨: 亲近、理解、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践行中华文化精神,培育、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是现代中国人在追求中国梦和实现自我发展过程中具有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小学生只有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需要注意区分二个概念: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个人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上以汉文化为主,各少数民族文化相辅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道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偏重于思想和学术层面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 二、课程性质 (一)综合性 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由经典文本、文化常识、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人文性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获得更加深厚的人文积淀,夯实人文底蕴,滋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 (三)实践性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倡导经典、常识、技艺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 重视思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是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知行合一是这门课程的最重要的特点,所以这门课程不能开设成为“纯知识传授”的知性课程。 三、课程理念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世界眼光、中国立场来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宗旨 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必备的文化素养 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注重知识逻辑、生活逻辑与认知逻辑的统一 知识逻辑: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建立起经典、常识与技艺三个模块的有机联系。 生活逻辑:着重选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内容。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逻辑:课程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相契合。 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要,要在同时考虑上述三种逻辑基础上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字:大学生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如果是外国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